2016年秋季沪教版五四制四年级数学上学期1.3、加法与减法教案4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课:认识整数
教学目标
•理解整数的概念和特点。
•能够在数轴上表示正数和负数。
•能够判断两个整数的大小关系。
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浅显易懂地介绍整数的概念和特点,并通过绘制数轴的方
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表示正数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同时,通过多种实例的比较,学生将能够通过观察两个整数的位置关系来判断它们的大小。
教学步骤
步骤一:导入
1.教师通过给学生举例说明,引导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2.教师提出整数的概念,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整数的定义和特点。
步骤二:探究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绘数轴,并在数轴上表示各种整数。
2.教师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数轴上的整数,找出规律与特点。
步骤三:操练
1.教师出示一些整数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数轴上的位置来判断它们的
大小关系。
2.学生们分组进行练习,并互相交流讨论答案。
步骤四:总结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整数的特点和判断大小的方法,并归纳到书写纸上。
2.学生将归纳结果记录在自己的笔记本中,以便之后的复习。
教学要点
•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整数的概念和特点。
•学生应通过多次实际操作,逐渐掌握判断整数大小的方法。
教学扩展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做一些相关的数轴练习题来巩固和拓展他们对整数的理解。
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个人答题情况,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整数概念理解、数轴绘制、判断大小等方面进行评价。
2016年秋季沪教版五四制四年级数学上学期4.2、三步计算式题教案4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三步计算式题第三课时教学目标:认知目标:1.使学生知道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理解一个小括号内有加、减运算,又有乘、除运算,仍要先算乘或除,后算加或减。
3.能结合树状算图,体会计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一、引新师:观察小巧列的算式,把它合成一个综合算式。
二、探究1.学生独立思考,先把树状算图填完整,再尝试着列出综合算式。
2.集体交流。
3.比较:小亚和小胖所列的综合算式谁是正确的?4.提问:“小亚列的综合算式为什么不对?”“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5.归纳: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6.追问:括号里面有两步,应该先算哪一步?为什么?7.判断:(9+6-3)×2=15-3×2=12×2=248.核对、订正。
三、巩固1.先把小亚编的算式合成一个综合算式,再用递等式进行计算。
(1)小组合作讨论小亚的算法,先互相说一说“小亚的算法是怎样的?”,再列综合算式进行计算。
(2)学生在列综合算式时可能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2+6)×9÷3 (2+6)×(9÷3)(3)比较:“哪一个综合算式体现了小亚的算法?”(2+6)×(9÷3)(2+6)×(9÷3)=8×(9÷3) =8×3=8×3 =24=242.先说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用递等式进行计算。
821—21×(40—28) 400÷(100÷25)×4821—(21×40—28) 400÷(100÷25×4)四、拓展动脑筋:在下面的数之间填上+、—、×、÷或括号,使运算结果为24。
8 4 6 1 = 248 6 4 1 = 2413 5 7 4 = 24板书设计三步计算式题在含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教学目标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将能够:•理解不同类型的数字(关键词: 数字,阿拉伯数字,文字数字,比较大小);•认识并能够运用不同单位的长度和重量(关键词: 长度,重量,米,厘米,克,千克);•掌握简单的加减法运算(关键词: 加法,减法,进位,借位);•了解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关键词: 平行四边形,三角形,边,角);•掌握简单的图形拼接(关键词: 图形,拼接)。
教学重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为:•数字的认识和比较大小•不同单位的长度和重量•简单的加减法运算教学难点本单元的教学难点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图形拼接的能力培养教学内容课时安排本单元共分为8个课时,具体课时内容安排如下:课时主题1 数字的认识和比较大小2 不同单位的长度3 不同单位的重量4 加法运算5 减法运算6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和特点7 三角形的认识和特点8 图形的拼接详细内容第一课时:数字的认识和比较大小1.学习阿拉伯数字及文字数字的认识。
2.通过图形的比较,了解数字大小的概念。
3.运用数字大小的比较,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课时:不同单位的长度1.介绍长度的概念,学习常见的长度单位:厘米,米。
2.掌握长度的换算方法,运用长度单位,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第三课时:不同单位的重量1.介绍重量的概念,学习常见的重量单位:克,千克。
2.掌握重量的换算方法,运用重量单位,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第四课时:加法运算1.了解加法运算的基本规则。
2.掌握进位的概念和方法,练习级数加法计算。
第五课时:减法运算1.了解减法运算的基本规则。
2.掌握借位的概念和方法,练习简单的算式计算。
第六课时: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和特点1.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及性质。
2.通过图形比较,训练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和分类整理能力。
第七课时:三角形的认识和特点1.学习三角形的定义及性质。
2.通过图形比较,训练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和分类整理能力。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减法运算性质》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减法运算性质》数学教案
一、学习目标
1.掌握减法的简便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减法运算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重点
掌握减数不变,被减数增加,差也增加的性质。
三、学习难点
能够熟练应用减法运算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内容
1.知识点
减法运算性质。
2.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
通过观察一组练习题,抛出一个问题:“在解减法运算题时,我们怎样才能用更少的步骤得出答案呢?”
(2)讲解知识点
然后由老师带领学生们一起探究减法运算的简便计算方法:减数不变,被减数增加,差也增加。
并口头解释该性质的规律。
(3)学生练习
请学生针对自己的疑问,在个人或双人小组中讨论解决。
(4)作业布置
(a)请同学在家完成书上第70页第三题和第四题
(b)请同学们收集笔算题和实际问题,准备在课堂上分享探究解题思路。
五、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2.讨论教学法
3.解决问题教学法
六、教学技巧
1.记忆规律
2.对学生交流意见的引导
3.巧妙引导学生进行适度探索
七、教学反思
在本次授课中,采取了少量讲解+互动探究的方式,将先前完成的实际问题作为问题引入,让学生们明白探究的本质和重要性。
同时,提供了丰富的例子,让学生能够真实地感受到新知识的规律和实用性。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与减法》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加法与减法》数学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能够掌握一位数加一位数和一位数减一位数的运算法则,并能够应用到日常生活中。
3.能够练习口算,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重点1.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运算法则。
2.一位数减一位数的运算法则。
3.应用运算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1.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能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2.能够熟练地掌握一位数加一位数和一位数减一位数的运算法则。
教学内容及方式1. 加法的概念和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运算法则•理解加法的概念:加法是指两个数或多个数的累加运算。
•数学符号:加法符号为“+”。
•运算法则:一位数加一位数的运算法则,例如:1 +2 = 32 +3 = 56 +7 = 139 + 1 = 10•示例教学方法:通过课堂口算、加法口诀、小游戏和PPT表现等方式进行教学。
比如口算练习,老师给出两个一位数,学生可以在黑板上快速计算并回答。
2. 减法的概念和一位数减一位数的运算法则•理解减法的概念:减法是指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的运算。
•数学符号:减法符号为“-”。
•运算法则:一位数减一位数的运算法则,例如:3 - 1 = 25 - 2 = 39 - 6 = 37 - 4 = 3•示例教学方法:通过课堂口算、减法口诀、小游戏和PPT表现等方式进行教学。
比如口算练习,老师给出两个一位数,学生可以在黑板上快速计算并回答。
3. 应用加减法进行计算•在日常生活中,加法和减法的应用非常广泛。
学生需要掌握数学运算法则,并能够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进行计算。
•示例教学方法:通过学生们在班级内的运算游戏进行实践练习,例如班级内举办的“口算大赛”。
学生可以通过口算练习来提高自己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们能够对加法和减法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在实践中能够灵活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在此基础上,老师将继续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练习和提高,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掌握科目,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001]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001]](https://img.taocdn.com/s3/m/acd7103d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58.png)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001]教学目标•能够灵活运用数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具备观察、提问、探究和创新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单元实数• 1.1 实数的引入– 1.1.1 实数的概念– 1.1.2 正数和负数• 1.2 实数的比较– 1.2.1 实数的大小比较– 1.2.2 实数的相等性• 1.3 实数的运算– 1.3.1 实数的加法– 1.3.2 实数的减法– 1.3.3 实数的乘法– 1.3.4 实数的除法第二单元图形与空间• 2.1 点和线段– 2.1.1 点的概念– 2.1.2 线段的概念• 2.2 角– 2.2.1 角的概念– 2.2.2 角的分类• 2.3 平行线和垂直线– 2.3.1 平行线的概念和特点– 2.3.2 垂直线的概念和特点• 2.4 点、线、面的位置关系– 2.4.1 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2.4.2 点与平面的位置关系– 2.4.3 线与面的位置关系第三单元量与单位• 3.1 长度– 3.1.1 厘米和分米– 3.1.2 米和千米• 3.2 重量– 3.2.1 克和千克– 3.2.2 盎司和磅• 3.3 容量– 3.3.1 升和毫升– 3.3.2 加仑和夸脱• 3.4 时间– 3.4.1 小时和分钟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探究式教学法:通过组织实验和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提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合作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创新教学法:通过设计创新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导入与引出1.引出实数的概念,通过实际例子解释实数的含义。
学习和探究1.学生小组合作,观察温度计,讨论正数和负数的概念和特点。
2.学生提出实数的大小比较问题,探究实数的大小比较规律。
梳理与总结1.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和总结实数的引入、正数和负数的概念以及实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新教材】

备课本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二、教材分析三、教学进度(供参考)四、单元分析和分课时教学设计第一单元教学计划第1教时第2教时第3教时第4教时第二单元教学计划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第三课时第四课时经历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现实背景中抽象出“凑整”的过程,积累数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趣的和有用的,初步了解数学的价值。
2、对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并有探究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比较得出找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得出找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整十万数、整百万数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常规积累一、开放式导入1、6×28的积大约是多少?为什么?2、说说524、584相邻的整百数各是多少?又最接近哪个整百数?为什么?所以524我们可以说大约是500,584大约是6003、引出课题:凑整(板书)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即从估算、凑整引入,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为新知学习作好铺垫。
二、核心推进过程(一)相邻的整万数。
1、写出与a、b、c、d相邻的整万数,在最接近它的整万数上画“√”。
(1)写一写:它们分别接近哪两个整万数?并写出相应的整万数。
(2)说一说:它们分别最接近哪个整万数?你是怎么想的?所以他们可以分别说大约是几万?2、写出与下列各数相邻的整万数,在最接近它的整万数上画“√”。
(1)试写出与24975相邻的整万数。
(2)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找到与它最接近的整万数?(3)写一写:与325841 、7893201相邻的整万数。
学生脱离了数射线的支撑找出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4)引导学生归纳:如何找出与一个数最接近的整万数?(5)口答:说出与下列数最接近的整万数,并说明理由。
36937 87209865000(二)相邻的整十万数。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减法运算性质》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减法运算性质》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减法的定义及其运算性质。
2.熟悉减法运算中的加法逆运算。
3.能够解决简单的减法算式。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减法的定义及其运算性质。
2.减法运算中的加法逆运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言:同学们大家好,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你们都掌握了吗?2.让学生回答加法的定义及其运算规律。
2. 提出问题教师通过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减法:1.什么是减法?2.减法的作用是什么?3.减法有哪些运算规律?3. 讲解减法的定义及其运算性质1.对减法的定义进行讲解。
–减法是指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差。
2.对减法的运算性质进行讲解。
–减法的交换律:a-b=b-a。
–减法的结合律:(a-b)-c=a-(b+c)。
–减法的加法逆运算:a-b+a=b。
4. 讲解减法的例题给出以下减法例题,并讲解解题思路:1.26 - 8 = ?–首先,拆分一下减数8,6拆成4+2,得到26-8=26-4-2=20。
2.48 - 23 = ?–首先,23与来自个位的10进行一起计算,得到23+10=33,所以48-23=48-33=15。
5. 练习时间在黑板上挂出多个减法算式,让学生自主完成计算,并在口头回答。
6. 总结1.回顾了减法的定义及其运算性质。
2.提醒学生注意减数和被减数的大小关系。
3.强调减法运算中的加法逆运算。
四、作业1.完成一定量的练习题。
2.自己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写一份小结。
五、板书在黑板上,教师可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绘制出下列内容:•减法的定义及其运算性质。
•减法运算中的加法逆运算。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拓展了学生们的思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减法的定义及其运算性质。
通过讲解例题,学生能够更加熟悉减法的计算方法。
接下来,老师进行了创设多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如练习与总结,从而激发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此外,更要加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在“理解”和“应用”方面使学生能够更全面地掌握减法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沪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加法与减法 3
教学内容:加法与减法
教材解读:
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在前面的第三册中已经用线段图做过铺垫,因此在这里仍然用线段图来把这一关系具体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
使用线段图可以帮助学生初步理解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被减数、减数与差之间的关系。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呈点状,关注面也停留在计算上,还没有上升到意义和之间的关系,因此要通过学习,为后续的顺推和逆推做好铺垫。
学生解读:
对于加法与减法这部分内容,学生能根据线段图来分别列出算式,但对于他们之间的关系可能还不是非常明确,因此要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让学生初步理解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被减数、减数与差之间的关系。
学生虽然学过加、减法,但是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思维呈点状,关注面也停留在计算上。
对意义和之间的关系了解不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现实背景中抽象出加、减、法意义的过程,积累数学事实。
2.在四则运算的过程中,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养成自觉选择合理算法和估算的意识,逐步发展计算的灵活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数学是有用的。
教学重点难点:
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练习纸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常规积累口算:(1)(2)
45+25 48-21
49+63 56-32 独立思考
交流答案
为学生理解加
法减法铺垫,并相应
地渗透互逆关系,为
39+27 49-21 26+92 108-92后面的概念学习准备。
一、开放引入:
(一)建立加法的概念:
1.观察第一列
2.用图示表示第一列算式的意义
3.举例:与生活中的加法意义进行沟
通
4.语言概括加法概念(追问:是否只
能两个数相加?)
板书:加法
(二)迁移学习减法概念
图示表示-----生活沟通------语言
概括
追问:是否只能减一个数?
板书:减法
(三)加减法关系
观察26+92 108-92 你发现了
什么?
其他算式都成立吗?
板书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四)小结:
加减法概念关系
揭示课题:加法与减法
生:用各种图
示表示加法算式的
意义
讨论交流
概括加法意义
尝试用刚才的
方法自主学习减法
算式的意义
独立思考
交流
口头说说
让学生在加法
意义环节运用线段、
图示理解概念学会
学习,并且运用方法
自主研究减法意义。
通过观察发现
加减法关系。
二、核心推进
(一)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
1.观察算式,根据加数+加数=和,你
能得到什么结论
45+25=70 49+63=112
70-45=25 49=112-63
70-25=45 63=112-49
2.反馈
一个加数等于=和-另一个加数
3.回忆以前用这个关系式解决的实
际问题。
1)练习第一列
2)65+()=87 ()+45=98
4.观察算式,说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
称,写一写想想减法中各部分又有什么关
系?
48-21=27 56-32=
21= 32=
48= 56=
5.反馈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1)练习第二列
2)65-()=23
()-45=98
6.师小结:
小组合作,自
主探究
交流反馈
独立练习
生独立练习
同桌讨论、交
流
语言概括
独立练习
让学生通过已
有的知识经验,主动
探究加减法各部分
之间的关系。
在加法各部分
的研究中发现方法,
自主研究减法各部
分的关系。
三、运用巩固
(一)练一练:书p3
(二)加减法关系在验算中的运用
(三)被减数、减数、差相加的和是
48,你知道被减数是多少吗?
尝试练习学会根据加减
法各部分关系理解
验算的背后思想,并
灵活解决问题。
四、拓展延伸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什么知识?
加减法有这样的关系,你还想到了什
么?
作业:探究p1-3
整理回顾系统整理所学
知识,猜想乘除法的
关系。
反思
板书:
加法与减法
(1)(2)
45+25 48-21 加法:
49+63 56-32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39+27 49-21 减法:
26+92 108-92
加数+加数=和
45+25=70 49+63=112 一个加数=
70-45=25 49=112-63
70-25=45 63=112-49
被减数-减数=差
48-21=27 56-32= 被减数=
21= 32= 减数=
48= 56=
练习:
一、口算(1)(2)
45+25 48-21
49+63 56-32 39+27 49-21
26+92 108-92
二、根据加减法各部分关系填空
65+()=87 ()+45=98
65-()=23 ()-45=98
三、小胖算了以下两题,请你运用加减法关系验算,看看他的答案对吗? 789-234=545 567+29=596
四、动脑筋:
1.被减数、减数、差相加的和是48,你知道被减数是多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