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部编版语文八上20 蝉优质课教案

合集下载

法布尔《蝉》教案 (2)(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

法布尔《蝉》教案 (2)(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

《蝉》教案名言导入“学习这件事不在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你自己有没有觉悟。

”——法布尔板书课题:《蝉》。

作品简介《昆虫记.蝉》共有“蝉和蚁”、“蝉的地穴”、“蝉的音乐”、“蝉的卵”四部分。

作者用生动活泼、风趣形象的语言,详细阐明了蝉的生活习性,具体介绍了蝉从卵到幼虫,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课本节选自第二、四部分。

学习目标1、积累生字词,了解与作者有关的文学常识;(重点)2、掌握科学小品文的写作特点;(难点)3、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的写作手法;(重点)4、感悟文中渗透的人文主义情怀。

(难点)题目解说蝉也叫“知了”,居昆虫纲,同翅目,蝉科。

雄的腹部有发音器,能连续不断发出尖锐的声音。

雌的不发声,但在腹部有听器。

本文以《蝉》为题目,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对象,简单明了。

科学小品文科学小品又叫知识小品,是一种用小品文的笔调介绍某一方面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

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写法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多采用文学笔调。

科学小品文是说明文的一种。

作者简介法布尔(1823——1915),法国昆虫学家、作家,被世人称为“昆虫界的荷马”,“昆虫界维吉尔”。

他从小迷恋花草虫鸟,在长达20余年的中学教师生涯中,他边教书边自学,立志为昆虫书写历史,坚持做动植物观察记录。

著有《昆虫记》、》《自然科学编年史》等。

读准字音金蜣qiāng窠kē隧suì道塌tā黏nián 涂墁màn抵dǐ御yù刹chà那纤xiān弱臃yōng肿罅xià隙xì徘pái徊huái 蚋ruì轧yà扁掠lüè夺孵fū化鳍qí跳蚤zǎo 车辙zhé坚韧rèn 喧嚣xiāo 钹bó声多音字刹轧学习词语轧yà碾碎。

鳍qí指鱼类和某些其他水生动物的类似翅或桨的附肢,起着推进、平衡及导向的作用。

部编2019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蝉教案

部编2019年秋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19蝉教案

19* 蝉1.学习本文作者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

2.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加强说明语言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重点)3.理解作者在动物世界的描述中所寄寓的生活哲理。

(难点)1.自读法;2.讨论探究法。

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今天我给大家带一首诗,这首诗是个谜语,猜猜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垂穗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有一个著名的昆虫学家也写了一篇关于《蝉》的文章,让我们先认识一下他。

步骤二自学互研自我感悟1.作者简介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普罗旺斯的圣莱昂的一户农家,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35年中,法布尔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资料,完成了《昆虫记》这部著作。

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

他被国人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

而《蝉》这篇课文就是改编自《昆虫记》。

2.字词积累(iàì) 喧嚣.(iāo)罅隙..鳍.(qí) 隧.道(suì)跳蚤.(ǎo) 车辙.(hé)黏.土(nián) 寻觅.(mì)扒掘.(jué)罅隙:缝隙。

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

嚣,吵闹、喧哗。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

3.法布尔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两方面——蝉的地穴、蝉的卵。

4.课文的两部分分别介绍了有关蝉的什么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1)“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第一层次(1)表明自己“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次(2~7)写对蝉的地穴的考察。

第三层次(8~11)写对蝉的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

(2)“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蝉》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0课《蝉》课件

作者名片
法布尔, 法国 (国籍)昆虫学家、作家, 被众人称为“ 昆虫界的荷马”。法布尔在自 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 界,对昆虫进行视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 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昆虫的故事》 (又名《昆虫记》)一书。
《昆虫记》不仅是一部研究昆虫的科学巨著,也是 一部赞美生命的宏伟诗篇。《昆虫记》被称之为 “ 昆虫的史诗 ” 。
蝉的痛苦。
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段,把握作者对蝉短暂一生的复杂情感。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
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它掘土四年,现 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 温暖的阳光中霎时欢愉呢?”
“蝉”样人生,让我寻思——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 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 蝉用短暂的一生告知我: 人生应当
课后作业
1、抄写课后“读读写写”字词3遍; 2、课后阅读《昆虫记》写蝉的相关章节, (如“蝉和蚁” “蝉的音乐”章节)
对照课文中对“蝉”的介绍,有什么发现?
写法探究
勾画批注,赏析精彩语段,体会文学笔法。
提示:1、勾画出两个章节中动作描写最生动的部分,选择动词 使用最多、描写最精彩的进行赏析批注。
2、勾画批注文章中用了拟人手法的句段,选择几处进行 赏析批注。
示例:“蝉的地穴”中第10段: “接着,它表演一种奇特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 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尽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 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
活”——悬殊的对照,突出强调蝉经历了“四年黑暗中的苦
工”,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理解和尊重,对世间万物的关爱。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蝉》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蝉》教案及原文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十九课《蝉》教案及原文《蝉》课文原文蝉的地穴:我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

一到七月初,蝉就占据了我门前的树。

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门外的统治者。

有了它的统治,无论怎样总是不很安静的。

每年蝉的初次出现是在夏至。

在阳光暴晒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圆孔,孔口于地面相平。

蝉的幼虫就从这些圆孔爬出,在地面上变成完全的蝉。

蝉喜欢顶干燥、阳光顶多的地方。

幼虫有一种有力的工具,能够刺透晒干的泥土和沙石。

我要考察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

这小圆孔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

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这种区别是由于它们工作方法的不同。

金蜣的工作是由洞口开始,所以把掘出来的废料堆积在地面。

蝉在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口。

因为门还未开,所以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

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

做隧道的时候,泥土搬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墙壁不会塌下来呢?谁都以为幼虫用有爪的腿爬上爬下,会将泥土弄塌了,把自己的房子塞住。

其实,它的动作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

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用转墙使地道坚固。

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

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

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为的可以从根须取得汁液。

能够很随便地在穴道内爬上爬下,这是很重要的。

它必须先知道外面的气侯是怎样的,才能决定可以出去晒太阳的日子来到没有。

所以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墁得很坚固的墙壁,以求适于上下爬行。

隧道的顶上留一层一指厚的土,用来抵御外面的恶劣气侯,直到最后一刹那。

只要有一些好天气的消息,它就爬上来,利用顶上的薄盖去考察气侯的情况。

假使它估量到外面有雨或风暴——纤弱的幼虫脱皮的时候,这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

如果气侯看来很温暖,它就用爪击碎天花板,爬到地面上来。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蝉》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蝉》教案(教学设计)
2.作者简介:法布尔,法国人,生于1823年,死于1915年,活到92岁,是世界著名的昆虫学家。他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没有上过像样的小学,为了补贴家用,还得给人打短工。在农村里,他被大自然中各种各样的昆虫迷住了,爱上了研究昆虫这一行。有时候他会一连十几个小时趴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地对一种昆虫进行精细的观察,以致有人以为他发疯了。他读过师范学校,当过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他没有专门学过昆虫学,但是依靠他专心致志的自学和长期耐心而细致的观察研究,用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根据观察所得的详细记录,写成了10大卷《昆虫的故事》(又译作《昆虫记》)。这是一部引人入胜的科普散文集,它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向人们展现出一个绚丽多彩的昆虫世界《昆虫的故事》问世以后,法布尔就成为蜚声世界的科普读物作家,为广大读者所熟悉和热爱。他的故居和实验室现已建成法布尔纪念馆。
幼虫钻土(23-24):四处寻找软土,挥着镐向下挖掘,将土抛出地面,挖开土穴,钻进去,隐藏自己。
2.关于成语“金蝉脱壳”:
金蝉:金黄色的知了;壳:坚硬的外皮。蝉越过漫长的冬伏期后,从地底下爬出来,通体土黄透亮,雅称“金蝉”。金蝉爬上树干或树枝,静静地歇着,开始蜕变。金壳背部裂开一条缝,新生蝉从缝里爬出,蝉翼丰满后飞走;金壳依然在枝头摇曳,不站近看,不知道新蝉已经飞走,这就是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用来指人,是一个比喻,指在危急关头,设法从某种境地脱身,脱身时,留下种种伪装,制造没走的假象,其实,人早已走了,因为有伪装和假象,他人还以为没有走。这实际是一种分身计,一种逃遁计。
3.再读课文7-9节,这篇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蝉脱壳的呢?
先找支撑点——接着写背部变化——再依次写头部、吸管、前爪、翅膀和后爪的露出——最后写尾部。
第一层次(第1自然段),表明自己“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并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蝉》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蝉》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蝉》课文原文及教案课文原文蝉,鸣声悠扬,四季分明,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萧瑟寒冬。

大多数人都喜欢听蝉鸣,感受这份欣欣向荣的生命气息,无奈它们的存在时间实在太过短暂,当人们在享受它们的声音的时候,它们也正在告别这个世界。

春天,蝉幼虫孵化出来,它们爬出土壤,爬上树干,然后附着在树上静静等待。

红色的眼睛在阳光下闪亮,背部琥珀色的壳子上长满了细小的刺。

夏天到来了,蝉脱掉了壳,展开了翅膀,然后镶嵌在一片花树林中。

当夜幕降临,它们会在窗户外面或者树上唱歌,这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蝉鸣。

在秋天,蝉的鸣声悄然停止,然后一夜之间就消失了,一到冬天,这个蝉的故事就结束了。

那些曾经附着于树上的蝉蛹也成为了昨日黄花。

蝉和人类的结缘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诗经》里,它们也曾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常见形象。

从《离骚》中的“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红楼梦》中“嗌尽梧桐更不发,蚕破新丝桐叶片”,蝉一直以它们特有的声音和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中的词语及短语,如“欣欣向荣”、“孵化”;2.理解蝉的生命周期;3.了解蝉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

教学重点1.理解蝉的生命周期;2.掌握文章中的词语及短语。

教学难点1.了解蝉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2.发现蝉在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

教学过程导入从学生感受入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听一段蝉鸣声,并问学生是否喜欢听蝉鸣,引导学生思考并走进蝉的世界。

阅读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细节互补。

从文章中找出“欣欣向荣”、“孵化”等生词,让学生互相讨论并总结意思,通过讨论使每个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入。

形象教师通过图片展示蝉和蝉蛹的形象,让学生感性认识蝉的外貌特征。

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出“红色的眼睛”和“背部琥珀色的壳子”在文章中的含义和作用,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一定的语言启迪和文学艺术的指导,使学生更加了解蝉在文学中的形象。

主题教师通过讲解和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跳跃到高层面上,理解蝉在文学作品中所表达的主题,如生命短暂,珍惜生命等,从而拓宽学生的思想。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蝉》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蝉》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 19 课《蝉》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 19 课《蝉》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 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蝉的地穴我有很好的环境可以争论蝉的习性。

一到七月初,蝉就占据了我门前的树。

我是屋里的仆人,它却是门外的统治者。

有了它的统治,无论怎样总是不很安静的。

每年蝉的初次消灭是在夏至。

在阳光曝晒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圆孔,孔口于地面相平。

蝉的幼虫就从这些圆孔爬出,在地面上变成完全的蝉。

蝉宠爱顶枯燥、阳光顶多的地方。

幼虫有一种有力的工具,能够刺透晒干的泥土和沙石。

我要考察它们遗弃下的贮存室,必需用刀子来挖掘。

这小圆孔约一寸口径,四周一点土都没有。

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蜣,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

这种区分是由于它们工作方法的不同。

金蜣的工作是由洞口开头,所以把掘出来的废料积存在地面。

蝉在幼虫是从地下上来的,最终的工作才是开拓大门口。

由于门还未开,所以不行能在门口积存泥土。

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

做隧道的时候,泥土搬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墙壁不会塌下来呢?谁都以为幼虫用有爪的腿爬上爬下,会将泥土弄塌了,把自己的房子塞住。

其实,它的动作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

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用转墙使地道结实。

蝉同他们一样聪明,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

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

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根须上,为的可以从根须取得汁液。

能够很任凭地在穴道内爬上爬下,这是很重要的。

它必需先知道外面的气侯是怎样的,才能打算可以出去晒太阳的日子来到没有。

所以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墁得很结实的墙壁,以求适于上下爬行。

隧道的顶上留一层一指厚的土,用来抵抗外面的恶劣气侯,直到最终一刹那。

只要有一些好天气的消息,它就爬上来,利用顶上的薄盖去考察气侯的状况。

假使它估量到外面有雨或风暴——纤弱的幼虫脱皮的时候,这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它就留神慎重地溜到温顺严紧的隧道底下。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蝉》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蝉》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蝉》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

2.理清说明顺序,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3.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清说明顺序,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比读法教学过程:一、导入PPT:炎炎夏日,阳光炙烤着大地,空气干燥而酷热,道路两旁的梧桐树上总是会传来这样的叫声……(播放蝉鸣录音)。

这是什么声音?预设:蝉鸣,知了的叫声。

(出示蝉的图片)蝉的叫声我们并不陌生,每年夏天,我们都能听到它的叫声。

在你眼中,蝉是什么样的?预设:聒噪、喧闹,让人心烦,样子让人害怕。

蝉是害虫……这是同学们眼中的蝉,大家似乎都不太喜欢蝉。

那么,蝉有没有可爱的一面呢?当然有。

PPT:出示荒石园和法布尔的图片。

在法国,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昆虫学家和文学家——法布尔他就发现了蝉的不为人知的一面。

他特别喜欢昆虫,在一个叫做荒石园的地方,他全身心投入对昆虫的观察与实验中,坚持不懈,用了近30年,完成了一部不可思议的巨著——《昆虫记》。

这本书被世人称为“昆虫的史诗”。

他本人也被誉为“昆虫界的荷马”,“无法效仿的观察家”(达尔文语)。

那么,法布尔笔下的蝉又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课文去探寻一番。

经过今天的学习,也许你会对蝉有新的认识。

二、蝉之印象自读课文的阅读,我们要格外留意课文的旁批和阅读提示。

阅读提示提醒我们:PPT:“本文有情节,有描写,读起来更像小故事,是带文学性的说明文。

”首先默读课文。

PPT:默读课文,浏览全文,结合课文中对蝉的描写,试着用“我发现蝉(很)__________”的句式来发言,说说你对蝉的印象。

预设:蝉喜欢阳光、干燥的地方晒太阳。

蝉很聒噪,很吵,因为它“一到七月初,就占据了我门前的树”。

蝉很聪明,它“干起活来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它会用身体里藏着的一种极黏的液体来做灰泥,使隧道更坚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19 蝉
1.了解蝉的特点,把握蝉的习性。
2.理解作者对昆虫的感情,感受文中蕴含的科学精神。
3.学习本文的写法,体会文章科学性与文学性兼顾的特点。
一、导入新课
有一位作家出生于法国南部的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
一起度过。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先
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
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块荒芜但却是植物和昆虫钟
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他就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
文学家法布尔。在之后的35年中,法布尔就一直居住在“荒石园”
里,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
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1915年,92岁的法布
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他被世人誉为
“昆虫世界的维吉尔”。《蝉》这篇课文就选自《昆虫记》。今天,就
让我们一起走近蝉,了解蝉。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通读全文,理清说明顺序
1.法布尔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蝉?说说每一部分说明的内
容及其说明顺序。
明确: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2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
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
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
介绍考察蝉的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这一层写
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2—3段说
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段说明蝉建穴,第5—7段写蝉伺机
出穴)
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这一层写对幼虫
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8段写对蝉的幼
虫初次出现在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
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
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
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
明。这一部分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第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
过程和数量等。
第二层(第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
3

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
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第18—20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出壳。
第四层(第21—23段),写幼虫落地。
第五层(第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第六层(第25—26段),概括蝉的生活历程。既照应了“蝉的地
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形象化的
总结。
目标导学二:默读课文,品味说明语言
思考: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
么?
明确:《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
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
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
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如写蝉产卵,写出了
“可怜做母亲的”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同时也写出了蚋残害蝉卵
的可恨。而由卵发育成蝉所经历的漫长艰苦的历程,更使我们为这个
小生物的成长慨叹,多么不易啊!从而对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产
生共鸣。再比如最后一个自然段里的“苦工”“享乐”“歌声”“穿起”
等。
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
4

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脱
壳过程。它“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
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
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整个动作顺序有它自身
的规律,其中的“腾跃”“翻转”“倒悬”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把蝉
脱壳的整个过程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是把自己的观察过程写得富有波折,有情节,有描写,就像是
小故事一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目标导学三:感知内容,了解作品精髓
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我们熟视无睹的蝉的成长过程说明得这样
清楚明白?
明确:这是因为作者经过了长期细致的观察。从文中看,比如蝉
四年一个生命周期,在阳光下歌唱只有五星期,都说明作者对蝉的观
察是长期而细致的。有时,还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正像作者自己说的
那样:“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必要时,还要
借助观察工具,“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我从放大镜中见
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正是作者严谨认真、锲而不
舍的科学精神和全面细致深入的科学观察,让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
资料,从而写出这样生动而又准确的文章。
推荐阅读:《昆虫记》
三、板书设计
蝉蝉的洞穴洞穴特点
5

出穴脱壳
蝉的卵树枝产卵
孵化幼虫
钻入土里
变为成虫生动形象的文学笔法
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
细致深入的科学观察

可取之处
注重分析文学性语言,引导学生认识文学性
语言在说明文中的融合应用。

不足之处 尽管课上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文学色彩,但要学生学会运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
的生动性仍然有一定难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