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人生感悟)

合集下载

安静周国平读后感

安静周国平读后感

安静周国平读后感《安静》读后感。

《安静》是周国平先生的一部散文随笔集,书中记载了作者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所见所闻,以及对生活、人生、自然的感悟和思考。

这本书并不是一部长篇小说,也不是一部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著作,但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感悟。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被作者的文字所感染,感受到了一种静谧、深邃的生活态度,也对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安静》中,周国平以他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观察和思考了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从而得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生活智慧。

他在书中提到了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比如生命、自然、人生、家庭、友情、爱情等等。

他以平和的语气、深刻的思考,将这些话题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引发读者对自己生活的深刻思考。

在书中,周国平先生对生活的态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认为生活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内心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外在的物质享受。

他强调了内心的宁静和平和,认为这是人生最重要的财富。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很多人都在追求名利和物质享受,却忽略了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而周国平先生却告诉我们,只有内心宁静,才能真正享受生活,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另外,我在读完《安静》之后,对自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书中,周国平先生对大自然的描写和赞美令我感到震撼。

他用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美好。

同时,他也告诉我们,要珍惜大自然,要尊重大自然,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这让我对自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更加热爱自然。

在书中,周国平先生还对人生、友情、爱情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讨。

他认为,人生是一种修行,是一种内心的体验,而不仅仅是外在的成就和享受。

他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友爱,认为这是人生最重要的财富。

他还谈到了爱情,认为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事物,是人生最重要的支撑。

这些话题的思考和探讨,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让我更加珍惜和感恩自己拥有的一切。

总的来说,读完《安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安静周国平读后感

安静周国平读后感

安静周国平读后感 导读: 安静周国平读后感(一) 周国平先生是我很钟爱的作家。我喜欢他的《安静》,不仅缘于这个让人淡定、恬然的名词,更是向往“安静”这样一种境界。周先生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正是这种对梦想的执着追求,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安静的价值所在。 周先生能巧妙地将安静的意味贯穿到书中的字里行间,让人难以释怀。在他的尽情、尽兴的发挥下,安静成了一种天然的存在。安静不是人们在某一瞬间的偶拾,而是从巨大的绝望中找寻到的最美好的惊喜,这是一种脱然于俗世的境界。 我一般会选择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品读周先生的文章,在清凉静谧的氛围下,沏一壶淡茶,随同先生去找寻安静的意义。 安静不是突然间的所得,它需要心灵的感悟。在这本书的目录里,我发现了让人温暖而又平淡的话题:艺术、执着、幸福、平淡、死亡、存在…… 书中,周先生所表现出的人生体验与读者们的人生感悟的词语中,没有一个“安”字,也没有一个“静”字,但都与安静是那么的接近和融合。周先生所希望的正是这样的一种超脱尘俗的境界。 安静绝不是一沉不变的静止不动,尽管它驻足在某一风景上。曾经以为周先生对爱的理解是最生动和贴切的。在他的作品《人与永 恒》里,爱情就像林中的溪流,清纯、甘甜,超凡脱俗于尘世,但却令人怜惜。但本书中说到了“私隐”,和“隔膜”,却使溪水流入人间,不再拥有神气,好像将要干涸的河床。不过后来仔细想想,爱确实应该在凡尘俗世,应该在人的心底。爱,应该是实实在在的,应该长流不息,就像周先生所说,“爱情是一条流动的河”。 年轻时的他有幸进入到读书人的圣地——北大,在那种拥有深厚人文气息的环境下成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又有幸在深山老林里尽兴安静思考。在那样环境和经历下,他完成了对于自己思想的晚上和对灵魂的升华。在当下的社会中,对于利益的追求超过了一切,物语的暴涨超越了对于精神上的探求,就连文化界也沾染了世俗的歪风邪气,读者很难再能聆听到来自大师心灵深处的声音。因而,在如此浮躁喧嚣的社会里,安静就显得多么弥足珍贵。 周先生的一些作品,如:《智慧和信仰》、《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孤独的价值》等,虽不是全然说“安静”,但还是能够看出他的这种锲而不舍的追求。 周先生曾经说过,“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界虚名浮利的诱惑。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精神世界的宝藏。”“我对一切太喧嚣的事业和一切太张扬的感情都心存怀疑,它们总是使我想起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现在品读后,感觉却是敲击心灵的话。 事实上,无论这个世界变得怎样的喧闹和浮躁,终究是能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重要的是自己愿不愿意去找寻。抑或是找到了,是 否能坚守住这样难得的静谧。又或者是我们真的在现实中找不到安静,那至少还可以保持自我心灵的宁静。假如这一块净地也被污,人的一生就真的会在彷徨、失落、无奈、叹息中度过了。 感谢周先生的《安静》所赋予读者心灵救赎的力量;感谢周先生能用自己大半生的经历和感悟给了我们如此多的人生启迪。抛开纷扰躁动的外在,追寻自己心灵的安静,让平和、恬然、静谧充满每个人读过先生文章的人的心灵。 安静周国平读后感(二) 《安静》的诞生,于我几乎是一个惊喜。它是周国平继《守望的距离》、《各自的朝圣路》后的第三本散文集。对比昔日的“守望”和“朝圣”,安静似乎来得更为纯碎和彻底。我喜欢《安静》,缘于这个诗意化的词语,更是惊羡安静这样一种境界。周国平在书中说道:“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和安静,安静是因为摆脱了外在的虚名浮行的诱惑。 丰富是因为拥有了内在的精神宝库。”他对安静的理解不正切合了戏剧大师莎士比亚对生命的嘲讽吗?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同为当代智者的文化大师余秋雨也在其代表作《文化苦旅》的自序中说道:“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气是以尚未悟得历史定位为前提的,一旦悟得,英气也就消了大半。”“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这个不正也是国平先生说道来的安静吗?年龄长久的提炼和沉积,让其内心更为充盈,使其生命摆脱浮躁而逐渐趋于安静。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了安静不是一种瞬间的偶得,而是 从最深的绝望中寻找最美丽的惊喜,这是一种成熟人生的境界。 少年时代的周国平有幸进入多少人所梦寐以求的北大,在那如此深沉丰盈的人文环境和氛围下成长。在中国最动乱的十年文革时期,他又有幸在深山里安静思考,与圣贤先哲交流,和花草虫鱼对晤,在那样的社会环境和经历下,他完成了对思想的构建,对灵魂的提炼。 大宁静产生了大孤独,大孤独又催生了大智慧,智慧和从容又让他完成了一种内在的本身的超越性的突破。凭着他思考者的身份,他可以随意逡巡于任何国度的思想界,穿梭古今,吞吐千年,与尼采,与苏格拉底、斯宾诺莎,与柏拉图、帕斯卡尔完成心与心的对晤。他甚至纯碎可以以父亲的身份对自己逝去的女儿哭歉:“在这个时代,平庸的哲学家太多了,而杰出的父亲太少了。”“你短促而美丽的生命是我最真实的宿命。而我在人世苟活只是一个幻影。我抱着你小小的尸体,拒绝接受任何哲学的安慰……”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智者,顿时让我们感觉到他是多么的真实和贴切啊!智者是人,不是神,哲学也并不是无所不能。 搞哲学研究的周国平能写出如此丰富深刻的散文,集哲学与文学于一身,融理性与感性于一体。质朴平实又不失诗的光华,畅达深邃渗透着哲学的智慧。正是这样一种风格,使他摆脱了纯学术的艰涩而实现了对哲学本身的突破。时光如梭,岁月荏苒,从童年到青年,从意气风发渐渐步入人生的暮年,一路走来,生命如同一曲终将谢幕的长歌,在击节处倾听周国平六十载人生回首,一个向死而生的人站在上帝面前的心灵独白:岁月改变了曾经的脸,性情在岁月中宁静致 远。 夜深人静的时候,再回过头来,静静地翻开这样一本《安静》,再去品味书中对人生、灵魂以及人性的感悟。 安静周国平读后感(三) “喧闹”,是“安静”的对立面,这个观点应该说毋庸置疑。所以,我为这篇文章起了这么一个题目便难免引起歧义或是反对。是说“喧闹”是“安静”的真子集?还是说在安静的世界里寻找一丝喧闹?首先,我赞赏你的见解,这么说似乎都没错;其次,我想说这只是我在读这篇《安静》之前之后一个真真切切的感受,或说是想法。 若说世界是一座由“安静”与“喧闹”两个托盘所构成的天平。那么,“安静”与“喧闹”究竟孰轻孰重,我想,毫无疑问的是“安静”的一边。睡觉总得找一段安静的时间,找一个安静的场所吧?总不会有人喜欢“热闹”到大白天跑到校道旁睡觉吧!?当然,除去睡觉,人大部分时间都在忙活着自己的生计,或学习、或工作。就举个最贴近的例子来说吧,作为学生,难道在一间只听得见翻书“沙沙”声的教室里学习不比呆在一间热闹得像菜市场的教室高效得多么?相信大多数学子都渴望能有一个安静的空间,让自己在知识海洋里遨游。至少,我便是这样的,喜欢安静。远远看去,世界是热闹、生机勃勃的,但翻转到地球的另一面,是夜晚安静的半球。这使我不禁想问:世界真的是安静的么? 周国平的《安静》中有这么一段话:“不管世界多么热闹,热闹永远只占据世界的一小部分,热闹之外的世界无边无际,那里有我的 位置,一个安静的位置……在一个安静的位置上,去看世界的热闹,去看世界背后的无垠广袤的世界,这也许是最适合我的性情的一种活法吧。” 喜欢这一段话,也喜欢文中所说的这种活法。远离人烟也许是一种消极的避世,却也难得寻求到一种全天候的安静。古时隐士选择了这种安静,留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静。而现在的我觉得,丰富的安静是人生的一种至上的境界。安静了,便摆脱了外界名利的诱惑;丰富了,便拥有了一种内心精神世界宝藏的可能。 只是,那种境界仍远远无法达到。因为基本上每个人都免不了“喧闹一下”,都难以排斥喧闹。所以我想,安静其实应是一种态度,一种内在的追求,想追求安静、追求高效、追求一种内在心灵的充实。而我们又不得不在“安静”的外在染上“喧闹”的油漆,以求不受污染,不被视为标新立异。 安静,是喧闹的心灵寄托,喧闹在安静里。

人生的况味——读周国平《守望的距离》有感

人生的况味——读周国平《守望的距离》有感

人生的况味刚拿到这本《守望的距离》,就被它的名字所吸引。

我的脑海里瞬间闪过这么一些疑问的镜头:守望什么?为何守望?距离又会有多长?这么一些留下的想象空间,激起了我一探究竟欲望。

而看到封面,更是加深了我对它的喜爱:封面大部分是空白的,只有底下一小块景:一个高高瘦瘦的男孩坐在草坪上仰望天空,独守苍茫,我仿佛幻化成了他,在思考人生的况味。

我想:人的心灵就像是一个善变的梦魇,,有时张牙舞爪,肆意放纵,无法悬崖勒马,有时平平静静,波澜不惊,却又转瞬即逝。

我们很难掌控自己的内心,可是人生毕竟需要正能量武装自己。

《守望的距离》不是一篇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它只是一部散文,也许是一部长得很抽象的散文,包含着存在、生命、孤独、爱情等哲理,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洗礼,给人有力量、有温度的正能量。

周国平在《守望的距离》中以渊博的学识、深沉的哲思为读者阐述了一个个常见而又深刻的话题,为读者带来一场精神的饕餮盛宴。

你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发现自己的不足,仿佛找到了一个知己。

《守望的距离》是心灵的鸡汤,关于生存与存在,书中说“人,永远走在生存向存在的途中,人已经辞别兽界,却无望进入神界,人不甘于纯粹的生存”,我想:我们的生存始于出生的那一刻起,而存在则是如影随形的,只不过也许它过于缥缈,总是忽明忽暗、忽隐忽现。

我们不喜欢无存在感,我们也不希望生存与存在的脱节。

若是没有了存在感,生命就如同一具空壳,行尸走肉,了无生趣。

我们每一个人也都不希望成为一个多余人或局外人,去煎熬那份难堪的颓废、悲壮、厌倦。

当下崇尚的人文关怀正是对存在感的一种辅助与诠释,为什么有些人会精神失常?为什么有些人在痛苦的边缘徘徊甚至轻生,因为他们的存在感确实太微弱了,昆德拉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说存在之轻即人生缺乏实质,让生命变得厚重,去丰富它,去挑战它。

人生的况味也充斥着各种无聊,书中说“无聊是意义的空白,然而,如果没有这空白,我们怎么会激起对意义的渴望”。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

《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

《只有一个人生》优秀读后感范文《只有一个人生》读后感1儿时很爱看小说,喜欢那些虚构故事里驰骋风云、传奇冒险的人生,似乎读一本精彩小说也就放肆经历了一段奇幻的人生旅程;长大了却慢慢喜欢看些随笔、散文、杂谈等内容,觉得读长篇小说比较费力,人物角色多框架大,那些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离现实生活颇有距离,难能抚慰心灵,豁达心胸。

于是在一个属于成年人特有的失意时刻,伴着淅沥沥的春雨,一本安放在家中书橱上很久的书:周国平散文经典《只有一个人生》被我翻开,这个意外之举却给了我很多的温暖和开导。

书的作者是周国平,1945年7月15日生于上海,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

其散文擅长于用文学的形式谈哲学,诸如生命的意义、死亡、自我、灵魂与超越等,探索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重视观照心灵的历程与磨难,寓哲理于常情中,深入浅出,平易之中多见理趣。

他的作品以其文采和哲思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无论是花季少年还是耄耋老人,都能从他的文字中获得智与美的启迪。

翻阅这本书,能够体味到周先生在现代纷繁芜杂的社会中,可以如闲云野鹤一样对话自己的人生。

在周先生眼里,人生的百味杂陈,酸甜苦辣都值得品味,我们“只有一个人生”,虚度了,就没了,没地方借去。

尽管大家都如此忙碌,如此世故,似乎谈人生成了奢望。

人们说“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

”周先生却说“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可改变的只是我们对人生的态度”,“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所为必有所不为。

人与人之间的巨大区别就在所为、所不为的不同取向。

”“我们看见利益,却看不见真理;看见万物,却看不见美;看见世界,却看不见信仰;我们的日子是满的,心却是空的。

”“我走在自己的路上。

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都已经降为非常次要的东西。

最重要的是这条路本身。

”像这的精彩语段和语句,在周国平的文章中可以随性采集。

青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仍处于至关重要的塑形期,物欲横流的社会浮躁气息却总是见缝插针地侵蚀着刚从象牙塔里学成走出的年轻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国平 人生感悟 1、一个不曾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的人,不会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6] 2、在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上,谁敢说自己已经贯通一切歧路和绝境,因而不再困惑,也不再需要寻找了?我将永远困惑,也永远寻找。困惑是我的诚实,寻找是我的勇敢。 3、肖伯纳: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周国平: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4、我们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们最不了解的。 5、可以没有爱情,但如果没有对爱情的憧憬,哪里还有青春?可以没有理解,但如果没有对理解的期待,哪里还有创造?可以没有所等的一切,但如果没有等待,哪里还有人生? 6、人生唯一有把握不会落空的等待是那必然到来的死亡。但是,人们都似乎忘了这一点而等着别的什么,甚至死到临头仍执迷不悟。我对这种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满意。 7、在神话时代,神替人解释一切,安排一切。神话衰落,哲学兴起,人要自己来解释和安排一切了,他几乎在踌躇满志的同时发现了自己力不从心。面对动物或动物般生活着的芸芸众生,觉醒的智慧感觉到一种神性的快乐。面对宇宙,它却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不得不承受由神性不足造成的痛苦。人失去了神,自己却并不能成为一个神,或者用爱默生的话说,只是一个破败中的神。 8、西来者人一再强调,智慧不是知识,不是博学。再博学的人,他所拥有的也只是对于有限和暂时事物的知识,而智慧确是要把握无限和永恒。由于人本身的局限,这个目标永远不可能真正达到。 9、尽管人的智慧有其局限,爱智慧却并不因此就属于徒劳。智慧的果实似乎是否定性的:理论上——“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实践上——“我需要我一无所需”。然而,达到了这个境界,在谦虚和淡泊的哲人胸中,智慧的痛苦和快乐业已消融为了一种和谐的宁静了。 10、浩渺宇宙间,任何一个生灵的降生都是偶然的,离去却是必然的;一个生灵与另一个生灵的相遇总是千载一瞬,分别却是万劫不复。说到底,谁和谁不同是这空空世界里的天涯沦落人? 11、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你已经习惯了和你所爱的人的相处,仿佛日子会这样无限的延续下去。忽然有一天,你心头一惊,想起时光在飞快流逝。正无可挽回的把你、你所爱的人以及你们共同拥有的一切带走。于是,你心中升起一种柔情,想要保护你的爱人免遭时光的劫掠。你还深刻感到,平凡生活中这些最简单的幸福也是多么宝贵,有着稍纵即逝的惊人的美…… 12、就像使沙漠显得美丽的,是它在什么地方藏着的一口水井,由于心中藏着永不枯竭的爱的源泉,最荒凉的沙漠也化作了美丽的风景。 13、以创始人的口吻宣说陈词滥调,以发明家的身份公布道听途说。 14、如果男人和女人之间不再信任和关心彼此的灵魂,肉体徒然亲近,灵魂终是陌生,他们就真正成了大地上无家可归的孤魂了。如果亚当和夏娃互相不再有真情甚至不再指望真情,他们才是真正被逐出了伊甸园。 15、许多东西,今当我们没有它们也能对付时,我们才发现它们原来是多么不必要的东西。我们过去一直使用着它们,这并不是因为我们需要它们,而是因为我们拥有它们。 16、在一个精神遭到空前贬值的时代,倘若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精神贵族”,以精神的富有而坦然于物质的清贫,我相信他就必定不是为了虚荣,而是真正出于精神上的高贵和诚实。 17、名人是写下了名著或立下了别的卓越功绩因而青史留名的人,判断的权力在历史;明星则是在公众面前频频露面因而为公众所熟悉的人,判断的权力在公众。 18、离群索居者不是野兽,便是神灵。——亚里士多德 19、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重要的能力。反过来说,不善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20、一个人要获得幸福,就必须既不太聪明,也不太傻。这种介于聪明和傻之间的状态叫做生活的智慧。 21、痛苦是性格的催化剂,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仁者更仁,暴者更暴,智者更智,愚者更愚。 22、苦难可以激发生机,也可以扼杀生机;可以磨练意志,也可以摧垮意志;可以启迪智慧,也可以蒙蔽智慧;可以高扬人格,也可以贬抑人格,——这全看受苦者的素质如何。 23、佛的智慧把爱当作痛苦的根源加以弃绝,扼杀生命的意志;人的智慧应把痛苦当作爱的必然结果加以接受,化为生命的财富。 24、幽默是一种轻松的深刻。面对严肃的肤浅,深刻露出了玩世不恭的微笑。 25、对于一颗高傲的心来说,莫大的屈辱不是遭人嫉妒,而是嫉妒别人,因为这种情绪向他暴露了一个他最不愿承认的事实:他自卑了。 26、沉默的原因有所不同:因为不让说而不说,那是顺从或者愤懑;因为不敢说而不说,那是畏怯或者怨恨;因为不便说而不说,那是礼貌或者虚伪;因为不该说而不说,那是审慎或者世故;因为不必说而不说,那是默契或者隔膜;因为不屑说而不说,那是骄傲或者超脱。 27、月亏了能再盈,花谢了能再开。可是,人别了,能否再见却未可知。开谢盈亏,花月依旧,几度离合,人却老了。人生之所以最苦别离,就因为别离最使人感受到人生无常。 28、忘掉你曾经拥有的一切,忘掉你所遭受的损失,就当你是赤裸裸的刚来到这个世界,你对自己说:“让我从头开始吧!”你不是坐在废墟上哭泣,而是拍拍屁股,朝前走去,来到一块空地,动手重建。你甚至不是重建那失去的东西,因为那样你还惦记着你的损失,你仍然把你的心留在了废墟上。你要带着你的心一起朝前走,你虽破产却仍是一个创业者,你虽失恋却仍是一个初恋者,真正把你此刻孑然一身所站立的地方当作了你人生的起点。 29、偶尔真诚一下,进入了真诚角色的人,最容易被自己的真诚感动。 30、成熟了,却不世故,依然一颗童心;成功了,却不虚荣,依然一颗平常心。 31、我对任何出众的才华无法不持欣赏的态度,哪怕它是在我的敌人身上。 32、谎言重复十遍未必成为真理,真理重复十遍就肯定成为废话。 33、谁老了,世界,还是我? 34、白昼不会消失,因为它藏在夜的心里。 35、一个成熟的人是不会去刻意寻求外在的奖赏,因为故意做作的奖赏对人有时是一种愚弄。 36、目光如水,但比水更清彻透明;目光如海,但比海更宽广无极。仿佛他眼内的世界,要比眼外的世界深邃得多,幽远得多。 37、真正的悟者能够从看破红尘获得一种眼光和智慧,使他身在红尘却不被红尘所惑,入世仍保持着超脱的心境。 38、对于一个洋溢着生命热情的人来说,幸福就在于最大限度地穷尽人间各种可能性,其中包括困境和逆境。“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鲜,口极世间之谭”依照自己的真性情痛快地活。“圣人者,常人而肯安心者也” 39、谁的经历不是平凡而又平凡?内心经历的不同才在人与人之间铺设了巨大的鸿沟。 40、在人生画面上,梦幻也是真实的一笔。 41、一切最高的奖励和惩罚都不是外加的,而是行为者本身给行为者造成的精神后果。 高尚是对高尚者的最高奖励,卑劣是对卑劣者的最大惩罚。 42、天性健康者容易彼此理解;天生病态者之间往往互相隔膜。 43、利益常借信仰之名交战。 44、在自由竞争状态,自然选择淘汰了劣者,在专制状态,人工选择淘汰了优者,惟有平庸者永远幸免,有最耐久的生命力。 45、大智慧者必谦和,大善者必宽容,大骄傲者往往谦逊平和,有巨大成就感的人,必定也有包容万物,宽待众生的胸怀,小智者咄咄逼人,小善者斤斤计较,小骄傲才露出不可一世的傲慢脸相。 46、幽默是受伤的心灵发出的健康机智宽容的微笑,有超脱才有幽默。 最深刻的幽默是一颗受了致命伤的心灵发出的微笑。 47、自嘲就是居高临下地看待自己的弱点。 自嘲混合了优越感和无奈感。 自嘲使自嘲者居于自己之上。 聪明者嘲笑自己的失误。 48、在较量中,情绪激动的一方必居于劣势。 种种强烈的情绪,愤怒或痛苦的姿态,如果没有观众在场,其中有多少能坚持下去? 49、一个人只要不讨厌自己,是不该怕无聊的。不读别的书,正好仔细读自己的灵魂这本书。 50、对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就无严肃可言。 平庸就是最大的不严肃。 最高的严肃往往貌似玩世不恭,在嬉笑中做成别人严肃认真地做的事,这是最高的智慧。 51、给人最大快乐的是人,给人最大痛苦的也是人。 52、智慧无国籍.全人类共同创造了各民族历史上的优秀文化遗产。 53、优秀灵魂的自爱其实源于对人类精神的泛爱。 54、每一个问题至少有两个相反的答案。 55、"邦无道"时,能逃就逃,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会装傻则更妙。 56、怀疑来自过分认真。 57、毁谤的根源是懒惰和嫉妒.因为懒惰自己不能优秀;因为嫉妒而怕别人优秀。 58、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态,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 59、一切伟大的作品在本质上是永远未完成的。 60、最动人心魄的爱情似乎都没有圆满的结局,爱情也是因未完成而成其完美的。 “像一个有死者那样去看待事物,把每一天都作为最后一天度过”——奥斯留 61、疾病会使人变得更人性一些,更轻功利,也更重人情。对爱和友谊的体味更细腻。 62、有尊严地正视死亡是人生最后的一项光荣。 63、每个人对于别人来说都是一个秘密。“不需要注视别人的脸和探视别人的心灵”相爱的人也只是“在黑暗中并肩行走”。各自努力追求心中的光明,并互相感受到这种努力,互相鼓励。 64、一个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于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并无价值。 65、表白是理解的死亡证书。 66、一切交往都有不可逾越的最后界限(包括爱情、亲情、友情等)。 67、分寸感是成熟的爱的标志。它懂得遵守人与人之间必要的距离。这个距离意味着对于对方作为独立人格的尊重。包括尊重对方独处的权利。 68、对于一个高尚的心来说,莫大的屈辱是嫉妒别人。这种情绪向他暴露了一个他不愿承认的事实——他自卑了。 69、嫉贤妒能的实质是嫉名妒利。超脱者因其恬淡于名利而远离了嫉妒——既不妒人,也不招妒。万一被妒也不在乎。如果在乎,说明还是太牵挂名利。 70、适世是出世者的入世法。怀着大化的超脱心境享受人生。(凡间仙、世间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