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2.3城市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城市化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过程(导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是城市化进程中所有人的期待。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指出:“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
(板书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板书)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板书:1、城市化的概念)从概念分析城市人口的增多,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
在这个过程中,请同学们想一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有什么变化?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地域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增长就是城市化的三大标志。
(板书:2、城市化的标志)(强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承转)那么,促进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呢?读图思考——讨论——归纳(调查学生)(板书)3、城市化的动力——推力、拉力(完成学案)(活动)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城市化带来哪些变化?(板书:4、意义)1、带动区域经济发展;2、带来聚落形态变化;3、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 城市化教案

《城市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城市化的动力、意义2.结合实例和图表资料,分析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城市化的主要表现2.分析城市化的阶段、特点及地区差异难点:1.郊区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区别及逆城市化的原因2.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教学方法】五步三查(分五步,并进行三查)第一步:自学。
依据学案个人自学,找出疑惑;(课前自习时间完成)第一查:学习进度及疑惑;第二步:互学。
互助合作,解决疑难;第三步:展示。
展示成果;第二查:暴露出的问题;第四步:共学。
师生互动,全班共学,解决暴露的问题;第五步:整理。
总结整理。
第三查:检查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案】一、什么是城市化1.概念:2.城市化的动力(1)推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拉力因素指________________,表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4.意义: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随时间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_____________________曲线。
2.阶段和特点在图中如何读取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及速度快慢?(1)A(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________;(2)B(中期阶段):城市化推进____,市区出现了_______________,出现_______城市化;(3)C(_____阶段):城市化水平____,城市人口比重增长____________;城市化速度_____;出现____城市化,整个大城市人口______。
3. 案例分析:①归纳:英国的城市化之路。
将下面内容填写在下面横线上:①逆城市化②人口增长微弱,再城市化③城镇数目迅增,城镇人口比例提高,城市化起步④出现郊区城市化;形成英格兰城市带19世纪:________-- 20世纪________---20世纪下半叶_______—近20年来____【课堂探究案】【自主探究】据城市化的概念归纳总结城市化的表现:城市人口:城市规模:城市数目:经济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从第_____产业逐渐向第_____产业转移注:其中城市化水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
2.3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导学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二章城镇和乡村第三节城镇化进程及其影响(第一课时)以深圳为例班级:小组:姓名:【课标要求】运用资料,说明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与特点,以及城镇化的利弊。
【学习目标】1.结合区域资料,理解城镇化的含义和标志。
2.通过案例和资料,综合分析比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的特点和差异。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发现、思考城市中新市民的来源、城市的发展与变化,感受青龙县城城镇化的过程。
【认知内化】材料1:1979年3月5日设市以前,深圳叫做宝安县,总人口约30万,是一个以基塘农业为特色的农业县,经济发展水平低下,人民生活穷困。
材料2:2022年,深圳市常住人口达1768.16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2387.68亿元,已成为中国超大城市和国际化城市。
(来自于深圳市统计局网站)材料3:深圳街区发展变化图1.什么是城镇化?2.城镇化的标志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什么?【活动探究】活动探究一: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材料1:深圳市地区生产业结构的变化(右图)材料2:2022年12月,深汕特别合作区在赤石镇新里村实现了水稻从育秧、插秧到收割的全过程机械化,这大大提高了当地粮食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了农产品品质,节约了农业种植成本,科学推进农药、肥力减量化亦取得成效,深汕农业现代化探索示范迈出极具意义的一步。
根据上述材料探讨:1.一个国家或地区城镇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什么关系?活动探究二:发展中国家城镇化(以中国为例)材料1:深圳的城镇化过程是中国城镇化过程的一个缩影,我国的城镇化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很快,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了持续稳定的快速发展阶段。
右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率数据。
3.结合材料并利用1978年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曲线图,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的特点。
材料2: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已超过60%,形成了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一批城市群;但是中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还不到50%。
高中地理必修二2.3城市化2

高一地理导学案编制:孙仁杰审核:审批:时间:2014-3-13 No.XA0072.3城市化二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运用有关资料,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2、针对问题,能够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一)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产生影响的原因: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_______日益扩大,____________方式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了影响。
2、产生影响(1)有利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__________________。
(2)不利影响: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和__________________。
3、城市环境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噪声污染、________________。
4、改善措施:建设________________。
(1)发展低污染的________________和绿色交通,减少____________________;(2)使城市景观与___________________保持协调,建立一种_________________。
第二部分合作探究1、城市化促进了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
但也出现一些问题,我们居住的城市具体有哪些问题?2、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应采取什么措施加以解决?3、结合案例:合肥市环城公园成为生态城市给我们常州市今后的建设有什么启示?第三部分当堂检测1、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①环境污染;②交通拥挤;③住房困难;④失业人口增多;⑤水旱灾害频繁;⑥水土流失加重;⑦社会秩序混乱;⑧人口老龄化加快。
()A.②③④⑤⑥B.②④⑤⑥⑦C.①③④⑤⑧D.①②③④⑦2、城市化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①城市规模无限扩大;②城市人口迅猛增长;③城市管理水平落后;④城市设施很不完善。
()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浩瀚宇宙,探求真理!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3、保护和改善环境,不应该()A.加强城市管理B.控制经济发展C.进行全面规划D.扩大绿地面积4、有关目前世界城市进程的阐述,正确的是:()A.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 B.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慢C.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小、增长慢 D.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增长快5、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说明了()A.城市内环境质量相对下降,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降低B.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C.大城市中心区萎缩,城市人口比重迅速下降D.大城市经济发展停滞6、伦敦曾经出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为改善城市环境,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分散和减少大城市职能 B.在城市周围建设新城和卫星城C.把政治职能为主的首都和经济完全分离 D.选择新址,建新首都7、上海市提出限制新建楼房高度的规定,其目的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中的()A.城市住房紧张 B.城市热岛效应C.城市水体污染 D.城市生物多样性的减少8、对城市交通民警危害最大的污染物是()A.煤烟、粉尘 B.工业废水 C.碳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 D.酸雨9、读“某城市交通线路分布”图,回答图中各点按其地租由高到低的排序,正确的()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人教版地理必修二 2.3《城市化》课程教学设计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设计思路】地理教学应注重素质教育,高中地理新课程的五大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是“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地理素养包括地理志趣、习惯、地理能力、地理知识和科学素养。
我们本身就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随着广州的快速发展,作为广州人的学生们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教学过程着重体现地理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逐步具有地理科学观点,科学方法和人文精神,逐步养成健康的情感,积极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良好的行为方式。
教学过程注重贴近生活,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地理志趣。
【学情分析】高一4班大部分为广州市区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大城市,而近年广州城市化进程加快,学生能很好地体会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讲解这一课时,学生头脑中已经有城市化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影子,所以,讲解本课,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学生影响系统的思维: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密切,许多例子发生在学生周围,因此学生对此节内容的学习会体现出特别感兴趣,回答问题也较为主动。
由于高一学生地理综合分析能力不足,需要教师适时给予正确的点拨引导和恰当的语言总结。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节内容是《第三节城市化》的第二课时,是对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中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在教材中完整地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特点。
本节课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
【重点难点】1、重点: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带来的环境问题2、难点:联系实例,分析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解决途径。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能够理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环境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问题的途径。
2、过程与方法(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分析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2)通过对身边环境问题的分析,理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019-2020学年人教新课标版高中地理必修二:2-3第三节 城市化+Word版含答案

材料 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也 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 产生的主要来源,是城市化中工业生产、 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大多含有重金属等 有毒物质。目前我国约 1/5 的城市大气污染严重,1/3 的城市空气质 量达不到国家二级标准。下面是表现城市化问题的漫画。
B.乙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C.乙目前城市化速度较快,城市环境质量高
11
D.甲城市化速度缓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审题指导]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注意各坐标轴代表的意义,其次 需要结合所学城市化的知识,判断城市化进程的阶段及相应特点。 [解析] (1)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⑤→⑥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降低,反映的是逆城市化现象,所以 C 正确。(2)该现象为逆城市 化现象,产生逆城市化现象的原因有城市环境污染严重、交通便捷、 农村基础设施完善等,与农村劳动力丰富无关。 (3)乙阶段劳动 力在农业、工业、服务业中就业的百分比分别约为 48%、30%、22%, 因此乙阶段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百分比大约是 52%,应处于城市化 中期阶段,对应图 a 中的③阶段。 (4)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工 业、服务业劳动人口比重总和高),乙类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工业、服 务业劳动人口比重总和较低),因此甲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缓 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乙代表发展中国家,目前城市化速度较快, 城市环境质量低。 [答案] (1)C (2)C (3)A (4)D
[问题] 材料中叙述的现象是什么?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 么?
[提示] 这种现象是逆城市化。原因:大城市中心环境恶化,人 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农村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再加上交 通发展,人口向农村和小城镇迁移,从而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高中地理 2.3.1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2.3城市化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了解哪些主要因素推动城市化发展。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3.解释城市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如何降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影响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读图分析讨论法、案例教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学习,学生能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来看城市化过程中积极的一面及出现的问题2.让学生认识发展中国家有待于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从中找一条适合中国的道路二、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及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2.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三、教学难点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四、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片、电视录像机五、课时安排 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城市化的含义1、城市化定义: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城市化含义:(通过P31图2.17分析城市化的内涵,本部分可以采取学生讨论→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①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人口转化为非农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地区转化为城镇地区,城镇数量增加的过程。
②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镇等级升级的过程;③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问:你是从哪些方面来看城市化的呢?点拨:城布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教师应引导学生观察图中哪些城市等级升级了,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变化的结果)3、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学生讨论结合图2.18 城乡人口迁移的驱动力示意分析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有哪些?然后采取学生讲解→教师评价→教师总结的程序进行)(1)拉力:指那些吸引人群来到城市的因素。
如:工作机会多;赚钱机会高;医疗服务与社会福利水平高;受教育与升迁机会高;现代建筑居家舒适;社会地位提高等(2)推力:指那些使得人群离开乡村的因素,如:维持生计困难(劳动力过剩等);就业机会不足;就医不便、公共设施不足;升学与升迁不易;生活品质低;贫困与社会地位低等。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城市化【教学目标】1、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类型,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理解城市功能区的形成和城市功能区的作用、形态和区位特征。
3、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发展变化。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城市功能分区及其成因2、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并解释其成因。
难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解决方法:自主学习法、问题探究法、案例论证法、读图分析法、主题讨论法【板书设计】第三节城市化一、城市化的含义1.什么是城市化?2.城市化有哪些主要标志?城市化水平有三个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三、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一)、产生的问题:1.环境质量下降2.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3.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二)、解决办法:1.改善城市环境:治理河流、控制大气污染物、大力加强绿化建设2.改善城市交通、改善居住条件3.控制城市规模【讲授过程】第一课时【新课导入】一、城市化的含义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55教材内容,思考:1.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包括人口城市化和城市地域城市化。
即人口向城市地区集聚,乡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为什么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体现其经济发展水平?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3.城市化有哪些主要标志?城市化水平有三个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55城市化阶段时间城市人中比重城市化进程第一阶段 1750年前 1%—2% 缓慢增长第二阶段 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 13.3%(1900年)城市化开始加速发展第三阶段 20世纪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41%(1990年)城市化速度、规模、范围达到空前程度综合上述表述,可以看出,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说说峡山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可能会给地理环境带来怎样的压力?
(2)过快城市化会带来哪些问题?试提出缓解这些问题的措施。
2、小结。
总结反刍,整理笔记
学生整理思路和规律,落实基础知识。
反馈练习:白板展示课堂练习,学生进行作答
课堂小结,作业布置
课题
2.3城市化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主备人
集体备课教师
教
学
目
标
知识
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2、熟练掌握城市化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
3、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够结合实际分析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措施。
过程
方法
1、通过对地理图表和地理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学会解决各种地理问题。
3、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读课本32页第一段,明确。)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1、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2、读P32图2.19,完成下表。
的国家和地区
3、补充:各阶段发展新趋势
中期阶段:郊区城市化
后期阶段:逆城市、再城市化
4、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5、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表格)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表格)
四、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作业
设计
完成学案练习。
教学
反思
武威第三中学集体备课教学设计续页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补充修改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城市人口变化、面积变化、城市群的出现,说出有什么变化。引入新课:什么是城市化?
4、案例分析: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阅读课本P33案例4“英国的城市化进程”,思考下列问题:
(1)伦敦市的城市化过程分为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征?
(2)20世纪下半叶,为什么伦敦城市人口开始减少?伴随着这一现象,城市中心出现了哪些问题?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1、根据图2.18完成表格
国家
类型
学习新课。
一、什么是城市化?
教材导读:
1、城市化的概念
2、城市化的标志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
4、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5、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结合多媒体展示,点拨指导:
1、城市化的标志与概念(读课本31页第一段,图2.16明确。)
2、城乡人口迁移的主要推力因素、拉力因素分别是什么?(读图2.17总结)
起步
水平
目前
速度
特殊现象
发展中
国家
发达
国家
2、问题探究
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不合理有哪些表现?
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出现逆城市化?
3、完成P35页活动。
四、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材料: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以打造半岛水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中心为目标,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加强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等服务业配套设施建设,开发潍河滨河休闲度假产业带、郑玄经学文化、朱熹理学文化、潍河历史文化、三河生态湿地、环湖观光、水上运动等高端旅游产品,建设潍坊市区的生态后花园、诗意栖居地。面向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发展,启动旅游地产、商住地产开发,规划设计潍水佳苑公寓、峡山湖国宾馆和海新度假酒店等大项目,培育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为蓝色经济区高端人才聚集居住、生活休闲提供优质平台。重点项目涉及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等多个领域,主要有商贸区、主城区供水厂、污水处理厂、供热管线、区内公交车开通等项目。
2、通过读图分析、对比分析、掌握城市化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通过插图上的景观变化来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2、激情投入,享受成功,体味人和城市的和谐。
教学
重点
1.、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的标志、城市化初期、中期、后期的特点)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
难点
城市化的三个阶段及其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课型
新课
主要
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读图分析法表格归纳法。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参与课堂小组讨论,点评质疑,老师适时点拨提升。
教学
模式
参与式
教学手段
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板
书
设
计
一、城市化
1、概念.
2、标志
3、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