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常考文言实虚词记忆推导练习(三)
一轮复习 第二课时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三)(四)

四、字形推断法
根据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点,通过对字形结 构的分析来推断词义。
解释下列句中“籴”字的含义:
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 贸籴粮食。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 解答:籴——买进粮食 粜(tià ——卖出粮食 o)
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
(1)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贫者饿死于 道。 行旅:旅行,游览 大凡邪恶的小人做事,开始的时候互相帮忙, “行旅”解释为“旅行、游览”是否正确? 而到后来一定互相陷害。坚守道义的人却不是 这样,开始时互相交往,时间越长越互相信任, 解析:“行旅”与“人物”处于对应位置,借助“人物”可推 最后更是互相亲近。 知“行旅”当为名词“出外的商人”,故错。
如:秦桧炎炎 ,不附者惟卿一人。
联想“趋炎附势” “趋炎附势”是对称结构,“炎”、“势”同 义,是“势力”、“权势”之义。“炎炎”就 是权势很大。 【要点提醒 】 联系课本这是最好的最重要 的途径。此外,还可联系成语,名言警句, “以旧解新兮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钅(古代主要指金属)、木、氵、火、土 ——与五行有关。 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 ——与兵器有关。 马、牛、羊、豕 、犭、 鸟、虫 ——与动物有关。 辶(走)、彳(行)、(心)、(言) ——与人的行为有关。
(word完整版)高考120个文言实词推导记忆

高考120个文言实词推导记忆一、爱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爱护)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欢,爱好)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4向使三国各爱其地(爱惜,吝惜)5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慕,欣赏)6古之遗爱也(恩惠)7爱而不见,搔首踯躅(隐蔽,躲藏)推导提示:“爱”在古代常有“吝啬,舍不得”的意义,“舍不得”自然就会“喜欢”并加以“爱护”喽。
由“喜欢”可推出“亲爱的,心爱的”(如“爱女”)成语助记:爱莫能助爱屋及乌节用爱民爱不释手爱毛反裘二、安1风雨不动安如山?(安稳)2何故置某于安闲之地。
(安全)3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4则宜抚安,与结盟好(安抚,抚慰)5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安置、安放)6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哪里)7衣食所安(养生)8既来之,则安之(使---安)推导提示:“安”的本义即“安全、安定”;“安全”了就会感到“舒服、安逸”;后又用于使动义“使安”,由此又可推出“奉养”“安抚、安慰”等义。
成语助记:居安思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既来之,则安之安之若素安然无恙安土重迁安居乐业安身立命三、被1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表示被动)3将军身被坚执锐,(通“披”穿在身上或披在身上)4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5一日昼寝帐中,落被于地(被子)6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推导提示:“被”的本义就是“被子”。
“被子”不正是“覆盖”在身上取暖的吗?由“覆盖”义引申出“遭受”等义,“穿”不也是把衣服“覆盖”在身上吗?成语助记:被坚执锐泽被后世被发左衽被褐怀珠被甲枕戈扇枕温被四、倍1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2五则攻之,倍则分之(一倍,加倍)3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4每逢佳节倍思亲(越发、更加)推导提示:“加倍”是后起常用义,“倍”的原义是“反”,即“背向、背着”,故而又可引申为“违背”,这一义项意义与“背”同。
成语助记:事半功倍乡利倍义倍道而行五、本1凡植木之隆,其本欲舒,(草本的根或茎干)2盖亦反其本矣(根本。
高考语文文言实词虚词训练

高考语文文言实虚词训练第一组1.而①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②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④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⑤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⑥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⑦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何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④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⑤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⑥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乎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③延伫乎吾将反(《离骚》)( )④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⑤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⑥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⑦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③项王乃复引兵而来,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⑤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5.其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殽之战》)(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 )③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⑤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⑦其若是,孰能御之!(《齐桓晋文之事》)( )⑧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⑨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⑩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6.且①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 )②驰椒丘且焉止息(《离骚》)( )③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⑤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⑥且何谓阁子也?(《项脊轩志》)( )⑦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⑧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7.若①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殽之战》)(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 )⑤吾儿,久不见若影(《项脊轩志》)( )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8.所①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②居清明门外,有宅四所(《宋书〃沈庆之传》)( )③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⑤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9.为①为吾子之将行也(《殽之战》)( )②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 )⑥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 )⑦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自我校对:1.①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为“为了、为的是”;②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③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④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⑤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⑥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⑦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⑧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高三语文总复 习文言文虚词(三)人教实验版

高三语文总复习文言文虚词(三)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高三总复习文言文虚词(三)二. 教学步骤:14. 者A. 用作助词。
(一)附在动词或形容词成分之后,组成名词性结构。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陋者.乃以斧斤考击以求之。
(《石钟山记》)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邹忌讽齐王纳谏》)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二)在名词性成分之后,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要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可不译。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促织》)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三)放在时间词之后,组成名词性结构,可不译。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四)放在数词后边,组成名词性结构。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赤壁之战》)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
(《孟子·告子上》)(五)“者”字结构与“若”“如”等动词连用,表事物间类同或类似关系。
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六)定语后置标志,可不译。
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
(《苏武传》)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B. 用作语气词。
(一)在句末,与前面疑问代词“谁”“何”呼应,构成疑问句。
项王按剑而跽日:“客何为者.?”(《鸿门宴》)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二)在前一分句末,经常有“所以”与之配合,提示某一事实,后句申述理由。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15. 之A. 用作代词(一)人称代词。
可以是单数,也可以是复数。
(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事、物。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鞣使之.然也。
语文高三复习专题——文言文实词推断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实词推断一、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及练习(一)字形推断法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攴(pū)”与敲击有关。
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
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
例2、王怒曰:“劓(yì)之”。
劓:割掉鼻子。
例3、家人瞷(jiàn)见者,悉惊愕。
“瞷”可根据字形,推断为形声字。
与“看”有关,眼睛透过门缝看东西,意思是“窥见”。
【推断练习】(1)刑天舞干戚戚______________(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舶舳______________(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磴______________(4)径造庐访成造______________(5)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籴______________,粜______________(6)臣父母春秋高,冀得一归觐(jìn) 觐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
(2)形旁为舟,意思为大船。
(3)形旁为石,意思为石阶。
(4)形旁为走,意思为到。
(5)上入下米,意思为买入粮食。
上出下米,为卖出粮食。
(6)觐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二)字音推断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高中语文教材常考文言实虚词记忆推导练习(一)

高中语文教材常考文言实虚词记忆推导练习(一)一、高考真题—解释下列实词的意思。
1、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吾读严子祺先之文,深叹其能矫然拔俗也。
()3、于是安堵,遂罢镇兵五千人。
()4、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5、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6、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施欤。
()7、吾虽喜且幸其将行,而又忧夫来者之不吾继也,于是本其意以告来者。
()8、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9、逮暮而归,其得鱼与午前比。
()10、一日,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
()11、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
()12、会元遗脱脱征饷,。
胁王以危言,必欲杀祎。
()13、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
()14、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
向之笑者,咸求假焉。
()15、及去东阳归家,经年岁,口不言荣辱,士类益以此多之。
()二、教材考点推导—解释下列实词的意思。
1、以和氏之壁与百金以示鄙人,鄙人必取百金矣。
2、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
3、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5、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6、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7、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8、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9、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10、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11、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1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3、强秦之所以不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14、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15、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16、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17、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18、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19、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20、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21、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22、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虚词多角度复习与练习 120个实词表解+强化记忆(31-60)

42闷 ①彼节省有闷 , 而刀刃者无厚.名词 , 间隙, 空|以《炮丁解牛》
②于乱七间择其一二扪之.名词, 中间 , 其问 《石钟山 ic'.》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问.名词 , 一定的空间, 区�. 《指南录后序》 @奉命于危难之见.名词 , 一定的时间内 , 期间. 《出师表》
他与外界隔绝 。 钧。ir.t说: “君子纳言必须查明其是真 。 人边议该当这样, 不要您罚 。 “小人听到他说的词
很|斩愧 , 始终没有再说话无, 可子动词 , 看见《石钟,1 l记》
②私.!Ii!.张良,具告以事. 动iiiJ, 会见《I鸣门宴;》
@肉有、 季路%子孔子U 动词, 拜见, 词儿 《论i远》
(11) 数月之后, 时时而间进副词 , 阅或, 偶尔 《邹忌讽齐王纳谏》 (12) (12)扁鹊拜见蔡桓公, 立有问名词 一 会儿《扁鸭见蔡桓公》
周瑜欲出行, 令出行间。每ffi代职。 途中见草屋八九间门 , 令卒查之。 少问() , 屋内掷一纸出 , 令其道后山间(〉行。 小人间(〉进言, 欲令周瑜、 鲁肃不和, 鲁肃知小人闷。之 , 曰: “吾二人之事 , 汝何闷。需?瑜阅之 , 于行间〈 )致书一封于肃 , 令其与外人间()隔。 制曰: “君子纳言须察其真。 入进言理当如此, 勿罚 。 ”小人|南言甚愧, 终不再言。
⑤遂于外人间绝.动词, 间隔、l'uJ tl1r《桃花源ic'.》
@中间夹杂力拉崩倒之声. z;jJ词 , 夹杂 《口技》 ⑦屁平止道蓝行 , 竭忠尽智 , 以事共君, i怒人间之, 可谓穷矣.动词 , 离间《屈原、列传》 @肉食者谋之, 又何问焉?动词 , 参与 《曹判论战》 @从丽il I I I下, 道芷阳闵行.刷词 , 从小路 , 走小路.《鸿门宴》 ⑩侯生|二乃屏人问话巳屈I]词 , 秘密地, 悄悄地. 《信陵君窃符救赵》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因、于、与、则、者、之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文言虚词训练(三)——文言虚词(3)因、于、与、则、者、之1.下列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C.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D.臣愿得谒之2.下列句中“者”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B.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C.而记游者甚众D.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3.下列句中“于”字的用法和意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B.当其欣于所遇C.不能喻之于怀D.因击沛公于坐4.下列句中“于”字的用法与意思,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A.使毕使于前B.以其无礼于晋C.燕王拜送于庭D.生于忧患5.下列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②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③之二虫又何知④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不相同D.①②不相同,③④也不相同6.下列句中的“之”字与例句中“之”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是()例句: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A.千金之资币物B.太子迟之C.皆白衣冠送之D.顷之未发7.下列句中“之”字都是代词用法的一项是()①青取之于蓝。
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③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蚓无爪牙之利⑤冰水为之⑥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A.③⑤ B.①⑤C.③⑥D.④⑤8.下列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③于是余有叹焉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⑤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⑥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A.①/②③/⑤/④/⑥B.①/②/③⑤/④/⑥C.①/②③/⑤④/⑥D.①⑥/②③/⑤④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B.以其无礼于晋佚之狐言于郑伯曰C.未之有也是寡人之过也D.孰与君少长失其所与,不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教材常考文言实虚词记忆推导练习(三)
一、高考真题—解释下列实词的意思。
1、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未一披。
()
2、及至任,略不加礼,课其职事甚急。
()()
3、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
4、请经营建康,亲拥六师往为固守计,以杜金人窥伺之意。
()
5、士大夫出其境率不得供顿,由是怨颇兴。
()
6、素贵有名,招致四方游士,士多归附。
()
7、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
8、可晨驰至富家,发椟出券归其主。
()
9、卿新有功,今西见上,宜勿自伐,应对常若不足者。
()
10、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
11、部使者臧,新贵,将按郡至袁。
()
12、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
13、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
()
14、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
”乃悉罢之。
()
15、帝感悟,即报许,得出者四百余家。
()
二、教材考点推导—解释下列实词的意思。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
2、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3、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5、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6、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7、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也。
8、前太守察臣孝廉。
9、尝问天下所疾恶者。
10、比诸侯之列,给供职如郡县。
11、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
12、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3、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
14、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15、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16、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7、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
18、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9、固世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20、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21、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22、其后四年,而归视汝。
23、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24、秦时与臣游。
25、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26、今天下无虞,百姓乐安。
27、不如因善遇之。
28、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9、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30、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三、故事新编—解释下列虚词的意思。
1、因
因(1)能授官,不以门第取人,且不因(2)旧制,此乃曹操成大业之因(3)。
其常因(4)人不备,袭取之,如乌巢焚粮。
此一役,动摇袁绍军心,因(5)乘势击破之,成官渡大捷。
此亦因(6)许攸之力而得。
途经绍墓,因(7)守冢至前拜祭。
其量岂常人可比?因(8)此其得众人之心,以一天下。
因(9)其有非常之量,故能就非凡之业。
1、2、3、
4、5、6、
7、8、9、
2、而
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
蟹六跪而(1)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也,而况(2)战乎?故冯婉贞曰:“诸君而(3)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婉贞,而(4)翁豪杰者,然青取之于蓝而(5)青于蓝。
婉贞博学而(6)日参省乎己,非特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
众应之。
既而(8),婉贞率诸少年结束而(9)出,果大捷。
众皆叹:婉贞,小女子而已(10);其行,乃巾帼英杰而(11)。
1、2、3、
4、5、6、
7、8、9、
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