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手法之表现手法(刷考向层层剥笋)-备战2019语文高考必刷题+Word版含解析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必刷题(刷考向层层剥笋)第二周考向06文化常识(含解析)

考向06 文化常识【重要指数】☆☆☆☆☆【考点点睛】“了解并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是近几年高考卷必考题型,考查内容主要是古代的官制沿革、教育科举、姓名字号、天文地理、纪年纪时、礼仪制度等,其难度不大,以识记为主,以选择题的方式出现,随文命题兼有考查考生的理解和推断能力。
【2018年高考新课标Ⅰ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答案】C【解析】【考点定位】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化常识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一般以选择题的方式命题,一般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近几年多考核在初高中的课本中涉及到的一些内容,因此复习时重点注意教材中文言文阅读篇目中课后注释的内容。
此外,答题时要学会根据文本语境找暗示,三是结合有关知识进行适当推断。
比如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Ⅲ中考查的“状元”“上元”“近侍”“告老”除了“近侍”其他几个词应该还是在积累范围中的。
关于“近侍”,读书多的考生可联系成语放事“力士脱靴”,了解到“近侍”是在皇帝身边服侍的人(故事中的高力士就是唐玄宗的近侍)其地位未必高,但影响较大。
1.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授之书而习其句读”中的“句读”,古代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
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B.“合从”,与“连横”相对,是秦国离间六国,使他们各自同秦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也作“合纵”。
第三周+考向11:鉴赏诗歌形象之景物(刷考向层层剥笋)-语文高考必刷题+Word版含解析.doc

刷考向,层层剥笋考点11:诗歌鉴赏形象之景物【重要指数】☆☆☆☆【考点点睛】词类活用在文言文阅读中不单独命题,都在文言实词或文言翻译中考核,因为是文言文的特殊的语法形式,如果不能熟练掌握,会成为文言文阅读的障碍,容易直接的影响是选错选择题答案或译错句子,间接的会造成曲解文意,影响其它题目作答,复习的方式是根据课本中的典型例句抽取规律,然后迁移应用,因此基础还是熟悉课本。
【2009年全国1卷】例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姜夔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
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
浪迹江湖,终生不仕。
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清幽恬静”,主人家住石湖,外人很少来到这里,难道不是一个清幽恬静的所在?通过写景暗示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
主人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更突出了此地的清幽恬静。
如果缺乏推理想象能力,缺乏一定文史地理常识,这样的概括真的是无从下手。
可见诗歌鉴赏考查的综合性之强。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诗歌鉴赏的“画面概括”是诗歌鉴赏试题中的难点,其技法大致分为如下三类。
一、摘抄重组类这种类型的“画面概括”,所用词语基本来自原诗,将原诗歌的关键词语(陈述对象,陈述的动词,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即宾语)摘抄出来按照陈述式重新组合,组合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的增删。
“画面概括”需要“删繁就简三秋树”般的大刀阔斧,需要去掉枝叶抓住主干,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二、翻译解释类这类画面概括难度和上面的类型难度相近,是将原诗含有画面的句子逐句翻译,翻译之后按照陈述式重新组合,或增加个别词语,或删除某些不必要的词语,或颠倒一下先后顺序。
2019备战高考语文专题练习-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含解析)

2019备战高考语文专题练习-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含解析)一、单选题1.下列各项与例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A.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D.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2.下列各项中,运用了借代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献愁供恨,玉簪螺髻B.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C.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D.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3.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运用,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A.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
B.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
C.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
D.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
4.下列对联可以分别与园林、宅第、寺庙、桥梁对应,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春来堂里琴书润花满阶前几席香②莲座涌祥云名刹宏开登净域檀林施法雨慈航普渡指迷津③式廓旧规模有客来游歌利涉蔚成新气象行轮无阻便通商④石林迤逦曲径通幽深有致嘉木葱茏台榭低昂静无哗A.①园林②桥梁③寺庙④宅第B.①园林②寺庙③桥梁④宅第C.①宅第②园林③寺庙④园林D.①宅第②寺庙③桥梁④园林5.根据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选出最好的下联。
上联:学海里遨游你追我赶下联:__________________A.书山中有路勤能为径B.学海是无涯苦可作舟C.书山里攀登前途似锦D.书山中钻探我帮你学6.下列诗句中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A.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B.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C.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D.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7.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A.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B.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C.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解密13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含解析9

高频考点解密13 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调研1】(2017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国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答案】B【调研2】阅读下面的文字,仿照语段中画横线的语句,任选话题,续写两组句子。
要求:修辞、句式与示例相同,字数大致相同。
夜晚,泻满大地的月光像一匹古代的丝绢一样柔软、洁白。
徐徐清风,在丝绢上编织琴音,由春到夏,把大地烘托得绿意盎然;,,,。
【答案】示例一啾啾鸟鸣在丝绢上点染山水由夏到秋把大地晕染得澄明一片示例二片片落叶在丝绢上勾勒图画由秋到冬把大地渲染得斑驳陆离【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仿写句式和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回答问题,注重把握横线之前的语句限定的范围和画横线的语句的特点。
画横线语句前描述的是“夜晚”“月光”,画横线的内容描写了清风在夜晚的表现和作用。
仿写时,可筛选夜晚下的景色,比如“虫鸣”“落叶”“流水”“绿树”等,然后思考它们在月光下的具体特征,最后写它们对大地的贡献。
【调研3】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
”由于性格、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生命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请你从以下四个备选人物中,任选两个仿照示例各写一句话,表达他们各自对生命的理解。
要求符合人物特征,句式与示例大致相同。
备选人物:陶渊明徐志摩桑地亚哥巴金示例:苏东坡——生命就是一次风雨兼程的旅行,只有心胸旷达,才能笑到终点。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 必刷题(刷考向层层剥笋)第一周 考向02 文言虚词(含解析)不分版本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必刷题(刷考向层层剥笋)第一周考向02 文言虚词(含解析)不分版本考向02文言虚词【重要指数】☆☆☆☆☆【考点点睛】文言虚词是高考文言文阅读必然要涉及的内容,课标卷放到句子翻译中考核,江苏、北京、天津、浙江卷单独命制选择题考核,考核的内容在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之内,最常见的题型是选择题,大多采用比拟判断式的选择题即“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组是〞作为题干,4个选项涉及4个虚词,每项列2个句子〔一般是试题选文中一句,课文中一句〕,要求比拟其意义及用法是否相同,并作出准确判断。
另外也常采用比拟匹配类的选择题,其一是从4—6句中选择同一虚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两项;其二是选择与题干所给例句中加点虚词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项。
答题的根底是熟记规定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答题时迁移运用。
【2018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颜太初杂文序司马光天下之不尚儒久矣。
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
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
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
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
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那么不光。
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
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纵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
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
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
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
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
备战2019年高考语文之高频考点解密13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含解析)

【调研1】(2017年高考江苏卷)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比喻手法的一项是()A.“一带一路”是我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而提出的一项互利共赢的倡议,它已成为推动全球经济转型升级、走出衰退困境的新引擎。
B.气象部门预计,随着暖湿气流增强,我省明天会迎来一场及时雨,空气中污染物浓度将快速下降,人们的舒适度会大幅度提升。
C.一种突如其来的网络病毒洪水猛兽般地袭击全球,导致150多个国家受灾,我国也有近3万家机构的计算机受到影响。
D.我国企业在参与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主动强化环保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带动了东道国在观念上弯道超车。
【答案】B【调研2】阅读下面的文字,仿照语段中画横线的语句,任选话题,续写两组句子。
要求:修辞、句式与示例相同,字数大致相同。
夜晚,泻满大地的月光像一匹古代的丝绢一样柔软、洁白。
徐徐清风,在丝绢上编织琴音,由春到夏,把大地烘托得绿意盎然;,,,。
【答案】示例一啾啾鸟鸣在丝绢上点染山水由夏到秋把大地晕染得澄明一片示例二片片落叶在丝绢上勾勒图画由秋到冬把大地渲染得斑驳陆离【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仿写句式和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回答问题,注重把握横线之前的语句限定的范围和画横线的语句的特点。
画横线语句前描述的是“夜晚”“月光”,画横线的内容描写了清风在夜晚的表现和作用。
仿写时,可筛选夜晚下的景色,比如“虫鸣”“落叶”“流水”“绿树”等,然后思考它们在月光下的具体特征,最后写它们对大地的贡献。
【调研3】米兰·昆德拉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
”由于性格、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对生命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请你从以下四个备选人物中,任选两个仿照示例各写一句话,表达他们各自对生命的理解。
要求符合人物特征,句式与示例大致相同。
备选人物:陶渊明徐志摩桑地亚哥巴金示例:苏东坡——生命就是一次风雨兼程的旅行,只有心胸旷达,才能笑到终点。
【答案】示例陶渊明——生命就是一只冲出樊笼的鸟儿,只有回归自然,才能自由飞翔。
高考诗歌鉴赏之表现手法(共35张PPT)PPT课件 图文

例:客从南溟来,遗我双鲤鱼。(杜甫)——化用 《汉乐府》中的“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2.引用神话传说。例:江娥啼竹素女愁, 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贺箜篌 引》)——“江娥”、“素女”传说中的 神女。
3.引用历史故事。 ①明引:例: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
托物言志,整个诗歌就描写一个事 物,所有诗句围绕一个事物展开 。
借景抒情,描写几个景物,组成一 个场景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留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的蝉住在高大的梧桐树上,饮着清露,唱出婉 转的歌声,不用借助秋风,就能传播很远。 它象征着 立身高洁的人,不用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扬。 表达出诗人对内在品格的热烈赞颂和高度自信。
以此为“ 不顾国家存亡而醉生梦死”
的典故。
用典
“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
---如许浑《登洛阳故城》
黍离:《诗经 黍离》中有“彼黍离离”
的句子,是说东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到 长满禾黍,由此悲叹宫室宗庙的毁坏。后来
常用“黍离”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 痛惜伤感之情。
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区分
作者从三个侧面来表现夜雪之大这一主题。 ①从“衾枕冷”写,写被子、枕头的冷,反衬 雪之大,这是从触觉的角度来写。 ②从“窗户明”来写,这是视觉所见,雪越大, 就越明亮,看到的越明亮,反映雪也就越大。 ③从“折竹声”来写,是听到的,雪大,积压 在竹上的雪就多,竹子自然就会被压折,“折竹 声”自然烘托雪大。
——借景抒情
春闺思 [唐]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柳树”是春景中的典型描写对象。诗人在此既是 写实,同时也蕴含着更多的深意。柳树的千丝万絮, 不正隐含着对征人的“千思万绪”吗?句中“陌上桑” 一语,本是汉《乐府·相和曲》名,诗人在此除了实写 陌上春色之外,也是有意地用典,借《陌上桑》的故 事,含蓄地表达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忠贞不二之情
2019备战高考语文专题练习-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含解析)

2019备战高考语文专题练习-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含解析)一、单选题1.下列各项与例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A.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B.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C.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D.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2.下列各项中,运用了借代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B.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C.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D.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3.下列句中划线词的运用,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A. 微风习习,远处飘来阵阵歌声,也飘来了缕缕的花香。
B. 蜜蜂酿出了甘甜的蜂蜜,也为人们酿出了美好的生活。
C. 萧瑟的秋风吹落枝头的黄叶,却吹不去她满腹的惆怅。
D. 风和日暖,小院关闭了柴门,却关不住那满园的春色。
4.下列对联可以分别与园林、宅第、寺庙、桥梁对应,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春来堂里琴书润花满阶前几席香②莲座涌祥云名刹宏开登净域檀林施法雨慈航普渡指迷津③式廓旧规模有客来游歌利涉蔚成新气象行轮无阻便通商④石林迤逦曲径通幽深有致嘉木葱茏台榭低昂静无哗A. ①园林②桥梁③寺庙④宅第B. ①园林②寺庙③桥梁④宅第C. ①宅第②园林③寺庙④园林D. ①宅第②寺庙③桥梁④园林5.根据下面一副对联的上联选出最好的下联。
上联:学海里遨游你追我赶下联:__________________A. 书山中有路勤能为径B. 学海是无涯苦可作舟C. 书山里攀登前途似锦D. 书山中钻探我帮你学6.下列诗句中对仗最工整的一项是()A.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B.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
C.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D.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7.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A.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B.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刷考向,层层剥笋 考点18:艺术手法之表现手法
【重要指数】 ☆ ☆ ☆ ☆ ☆
【考点点睛】表现手法主要有比兴、用典、对比、衬托或烘托、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等比较常见,答题时首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解释,最后注意分析效果。
【2014年高考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商调·黄莺儿 赠燕 [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成口张状,故称。 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 【答案】拟人 用典 虚实结合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常见的艺术手法 1.白描: 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 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3、烘托: 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5.衬托: 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爱莲说》中用菊花衬托莲。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林深树密,阳光很少,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有几道余光斜射进来,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正如闪电能显现夜的黑暗一样,这一点点亮光,反而使人更感到树林的昏暗、幽深。 6.对比: 对比既是描写手法,也是修辞手法。 例:“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贫富差距和不同命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7.动静结合 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 (1)以动衬静 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就通过花落、月出、鸟惊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创造出了静谧、高远的意境。 (2)以声衬静 如南朝梁·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长久寂静后的偶尔声响,或一阵声响后的寂静,都会使寂静更明显。 例:(诗歌)“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 (3)有动有静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采用了前两句的静景和后两句动景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8.细节描写: 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例:(诗歌)“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9.点面相结: “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例:(诗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中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静态的“千里水天”的画面上,又加上了孤鸿这个动点。点面结合,表现了诗人超脱世俗、不受约束的闲适生活。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下面小题。 桃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③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④。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选自《诗经•国风》) [注]:①夭夭:形容草木茂盛。②归:出嫁。③蕡 (fé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④蓁蓁(zhēn):草木茂盛的样子。 1.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桃之夭夭”,以丰富缤纷的夸张手法开篇,扑面而来的娇艳桃花,使诗歌产生一种强烈的色彩感。 B.“有蕡其实”本意是树上结的桃子又多又好。在这里它暗示了女子婚后生儿育女,让夫家人丁兴旺。 C.本诗章法结构上的特点是重章叠句,每一章第二句的变化最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得以发展、加深,但难免有重复单调之感。 D.全诗三章,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E.此诗反复用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1.AC 2.比兴。以桃设比,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作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家族兴盛,联想巧妙,形象生动;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引出下文,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而且增强了诗歌的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选自《诗经》,有典型的比兴手法,答题时先明确手法,然后解释,如以桃设比,以嫩红的桃花、硕大的桃实、密绿成荫的桃叶比作新娘的美丽容貌、多子多福、家族兴盛,联想巧妙,形象生动;以“桃之夭夭”起兴。然后分析艺术效果:丰富了诗歌的内容,而且增强了诗歌的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白帝 杜甫 白帝城中云出门,白帝城下雨翻盆。高江急峡雷霆斗,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哀哀寡妇诛求尽,恸哭秋原何处村? (注)此诗写于诗人寓居夔州期间,这期间诗人还创作了《秋兴八首》《登高》等作品。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照应题目,写白帝城云雨翻腾的景象:云气从城门涌出,大雨倾盆而下。 B. 颔联对句工巧,写出黑云压城大雨将至的昏暗沉寂气氛,读来有身临其境之感。 C. 诗歌前两联以风雨起兴,为后两联展现凄凉萧索、满目疮痍的社会面貌做铺垫。 D. 尾联以孤苦无依的寡妇被搜刮尽净、哀愁恸哭的悲剧形象,控诉黑暗的社会现实。 E. 全诗意象密集,语言含蓄蕴藉,以暴风骤雨喻动荡时局,更给人惊心动魄之感。 4.诗歌的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3.BE 4.诗的颈联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以“归马”的安逸,反衬“戎马”的劳累、紧张,突出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侵扰;以往昔“千家”和战乱后仅余“百家”对比,描写了战乱造成的生灵涂炭、十室九空的荒村景象。表达了对国家动荡,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沉郁的忧思;对安宁的渴望,对战争的厌恶;对乱世百姓的同情。 【解析】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诗歌的思想感情。首先,分析颈联“戎马不如归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的表达技巧,这两句意思是“战马不如归耕的牧马闲逸,战乱使原有千户人家而今只有百家尚存”,诗人俯视雨后的蜀郡大地,眼前是荒芜空旷的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