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高考语文模拟试题(19)

合集下载

2019届高考全国统一招生语文模拟试卷5套(含解析)

2019届高考全国统一招生语文模拟试卷5套(含解析)

2019年全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模拟试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音象”,是对中国文学中声音之象的泛称,是指文学(诗歌)作品在音乐或格律的参与下形成的声音效果,以及由声音效果产生的形象体验。

与之相对,“诗象”用于指称依靠文字内容而产生的主体想象和认知。

“音象”与“诗象”是构成文学“意象”的基石,充分剖析作为“意象”重要维度的“音象”,有助于全面认知“意象”概念。

魏晋之前,“音象”主要以“乐象”为存在形态,到了唐代,建构在音律或格律基础上的整体音响效果及形象体验,是“音象”存在形态之一。

就此种“音象”而言,音乐或格律的运用会使作品形成一种独特的氛围或气质,从而在整体上营造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效果。

对入乐性作品来说,这种整体效果主要借助音乐的曲调、节奏、旋律来实现;对不入乐作品来说,则主要以语辞的韵律性和音乐性来体现。

配乐而歌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最典型形态,对唐代而言,以齐言歌诗和杂言曲辞最具代表性。

来看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据考证,该诗配乐歌唱之事实是确定无疑的。

王维诗的立意在送别,故此可以推断与之相配的音乐也应当以感伤的基调为主,即便是先有辞,然后才根据意境产生了曲,但音乐由回环的旋律而产生的“三叠”的唱法,对诗意的升华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从而使渭城清雨与阳关漫道、绿柳垂杨与大漠孤烟的形象对比更为突出,惜别之情跃然纸上。

2019年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9年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

2019年新课标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1.答案:D 解析:“统治阶级便借雕塑这种艺术形式将其理想人格表现出来,佛教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错,原文是“佛教传播并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之后,统治阶级便借雕塑他们这种理想人格表现出来了”,这里犯了因果颠倒的错误。

2.答案:D 解析:“却是作为整体中国的一代精神风貌”犯了范围扩大的错误。

原文是“却是当时怍为整体中国的-代精神风貌”。

3.答案:B 解析:主观臆断。

虽然石窟艺术比其他艺术形式更坚固,但文中无法推出这个结论。

4#答案:A 解析:“安于现状、自甘堕落”错。

从后文魯宾逊再次出海寻找曾经的小岛可以看出,他并不“安于现状”,结合小说的主旨来看,“自甘堕落”错,鲁宾逊的堕落是社会原因,文中的“屈服”和“变”两个词也说明了这一点。

5.参考答案:这一段关于冒险的介绍是插叙,其主要作用是:交代鲁宾逊的传奇经历,呼应第一段中有关“本地民间传说的一部分”等内容,为后文他再次冒险作了提示和铺垫;也与后文他的堕落形成鲜明对比。

6.参考答案:我认为老航手说的有道理。

因为那孤岛也跟鲁宾逊一样“老了”,“老了”的鲁宾逊已经找不到当年那个充满靑春、幸福和自由的乐土了,而“老了”的小岛处在热带地区,一切变得很快,已不复当年的模样,魯宾逊当然无法找到。

鲁宾逊回到现实生活中,已经“变”了,被现实生活改变成醉汉,已不是当年那个充满冒险精神、热爱生活、乐观进取、努力奋斗的硬汉了,他无法再找回当年的自己,自然也无法找到那个小岛了。

即使鲁宾逊找到那个小岛,因为自身和自然的变化,他也不可能认识那个小岛了,所以,老舵手的话是很有道理的。

〔若从鲁宾逊没有认识到自己变化和自然变化两个角度来说明鲁宾逊说的有道理,亦可) 7.答案:B 解析:“当时的梁启超是站在执政府立场上的”属主观臆断,梁廷灿的说明只是反驳国民政府的决案,以正视听,并不能推导出这个结论。

8.答案:AD 解析:B 项中“代表了”错,犯了或然变必然的错误,原文是“大约代表了”;C项错,“只有……才”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E项错,强加因果,前后两句无因果关系。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模拟试卷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语文模拟试卷

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模拟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近代以来的中华民族久经磨难,如今100多年过去,中华民族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今天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是时候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兼容并包,其中重要的文化精神是儒释道合一,这三家共同特点是顺应自然。

天地万物都是自然而然形成,天地人三才中,人类因为有分辨能力具有特殊性,所谓“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

人有能力也应该全面认识自己,通过认识自己在万物中的地位规范自己。

中华文化根本特点是自觉和自律。

自觉就是认识到人类跟万物不同,成己成物;自律就是要求人类管理好自己,不能做不该做的事情。

我们把这种自觉和自律总结为人本精神。

这种人本精神早在西周就已经确立,而西方到了近代才破除中世纪神本主义,有了理性智慧的发生和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之后,许多西方政治家、哲学家都在反思西方文化的片面性,提出要建立新的人文精神,而且几乎一致认为,要到东方、到中国去寻找。

上世纪末,肯·威尔伯对西方社会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思维模式做了全面反思,认为西方二元思维造成人类的灾难痛苦。

“愈采愈多的科学家开始同意物理学家卡普拉的看法:‘现代物理的两个基本论点,反映出东方人的世界现’。

”这两个基本论点就是钱学森先生经常提到的系统论和整体论.当代著名化学家,1977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普里戈金在其著作《从混沌到有序》中译本序言中写道:“中国的思想对于那些想扩大西方科学的范围和意义的哲学家和科学家来说,始终是个启迪的源泉。

2019年山东省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19年山东省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2019年山东省高考模拟考试第Ⅰ卷(36分)注意事项:1.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HB或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斡旋瓶颈毁家纾难殉私枉法B.赋与联袂纵横驰骋怨天忧人C.堕落招揽出奇致胜要言不烦D.影碟绊脚迫不及待谈笑风生2.下列各组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组是()A.20年来因为内容一直没变,而且也与国家颁布的新法有抵触,近日,山东省人大开始组织专家对我省的“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进行修改。

B.由济南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共同主办的以迎全运、庆祝建国60周年为主题的群众广场文化活动,将于4月底至10月底举办,启动仪式明日举行。

C.归隐是旧式文人理想中的一种闲适生活——躬耕、沽酒、题诗、作画、对弈……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古往今来很少有人情愿过这种生活。

D.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时候都少不了需要通过书面向别人介绍:“我是怎样一个人?”或“我有一个怎样的方案?”这样的问题,因此现代人有更多的理由需要学好语文。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1)红的、黄的、粉的,各色玫瑰,相继绽放,惹得游人眼里一亮一亮的,美丽的花朵了生活,普通的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

(2)尽管这只是一次,但特警们反应迅速,出击果断,身手敏捷,让我们对济南承办的第十一届全运会开幕式的安保工作充满了信心。

(3)科学传播不可能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谁这样想,谁就会科学,最终将会危害科学。

A.装点演练误解B.装饰演习误解C.装饰演练曲解D.装点演习曲解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组是()A.我们虽然缺乏管理经验,但可以向先进企业学习,起初可能是邯郸学步,但终究会走出自己的路来。

B.股民的心理预期对股市的走向作用很大,去年下半年股市的持续下滑,股民们对国家经济过度悲观的心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019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2019高三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2019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现代文阅读1.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魏家骏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彫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②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

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2019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

2019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及答案(名师精选押题预测试卷,建议下载练习)本试卷满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 答题前,考生务必先将答题卡上的学校、年级、班级、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在答题卡的“条形码粘贴区”贴好条形码。

2. 本次考试所有答题均在答题卡上完成。

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以正确填涂方式将各小题对应选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除干净后再选涂其它选项。

非选择题必须使用标准黑色字迹签字笔书写,要求字体工整、字迹清楚。

3. 请严格按照答题卡上题号在相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

4. 请保持答题卡卡面清洁,不要装订、不要折叠、不要破损。

一、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一般认为,“创造性”概念起源于西方基督教文化。

最早的西方创造性观念是《圣经》中的创世记述。

在基督教传统中,创造性专属于神。

人没有能力创造新东西。

根据《旧约》中关于神的创世记述,圣奥古斯丁发展出一种为后世所有基督教神学家所遵从的教义,即神不是从一种业已存在的质料中而是从无中创造了世界。

从无中创造是专属于神的特权,根据已有材料产生作品的人类艺术家远远不能与神性创造者相提并论。

现代的“创造性”概念始于文艺复兴时期,从那时起,创造开始被视为源于个人的能力,而不是神。

但这一转变是逐渐进行的,直到启蒙运动时期才变得明显起来。

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艺术家和诗人的成就开始受到更广泛的赞美,人们将“神性”与但丁和米开朗琪罗等人联系起来。

但是说诗人(更不要说艺术家)在创造,这种讲法仍然罕见和异常。

17世纪时,波兰诗人兼诗歌理论家沙比斯基开始谈到诗人的“创新”,可以说是第一次使用“创新”一词的人,不过,他还是把创造性视为诗歌独享的特权,认为其他艺术都只是在模仿和复制。

关于我们现在所谓的“创造性”,西方思想中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18世纪。

江苏省新高考2019届高三模拟试卷(十九)语文

江苏省新高考2019届高三模拟试卷(十九)语文

江苏省新高考2019届高三模拟试卷(十九)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等。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上交。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面几句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1)我们来到这个圣地也是为了提醒美国,现在决非侈谈冷静下来或▲渐进主义的镇静剂的时候。

(2)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呢?(3)辛德勒▲良久,最终作出决定要尽力挽救那些即将遭灭顶之灾的犹太人。

(4)伽西莫多又显出▲的样子,他脸上的呆笨表情变成了痛苦和懊丧,他闭上独眼,把头垂到胸前,仿佛死去了似的。

A.服用袖手旁观权衡筋疲力尽B.使用熟视无睹思考身心交瘁C.使用袖手旁观思考筋疲力尽D.服用熟视无睹权衡身心交瘁2.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乍暖还寒乍:忽然总角之宴总角:成年的代称B.日月忽其不淹兮淹:久留填然鼓之鼓:击鼓C.无乃尔是过与过:过错低眉信手信:随意D. 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疾:憎恨非我也,兵也兵:战争3.对相关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3分)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从空间、时间上写尽自己漂泊之苦,多病之痛。

B.“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以明珠有泪、美玉生烟形容作者内心的愁苦。

2019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2019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

2019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高三语文模拟考试题及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2019届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书院的精神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就是教之以为人之道,为学之方,这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和宗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教育。

《礼记·学记》中明确指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作为“立国之本”的教育并不是简单地教授知识,而是教之以为人之道和为学之方。

中国传统教育是将知识和德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

近年来,教育界提倡与世界接轨,实际上就开启了一个误区:在西方的教育传统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一般是分头进行的,学校是知识教育的场所,教堂是道德教育的场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是集于一身的,书院充分地体现了这种理念。

在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中,德育教育又是放在第一位的,为人之道是传统书院教书育人的根本理念。

即使是知识传授,也不是灌输书本、章句的知识,而是教会人们发现、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和能力,这就是为学之方。

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明确规定了教育中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八岁到十五岁小学阶段的教育是“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这个阶段的教育注重的主要是行为规范的养成;十五岁以后大学阶段的教育,“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注重道德修养、尊师重道,这都是围绕着为人之道展开的,从小学到大学都要培养人的道德品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模拟试题(19)一、(18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A.股市跌破4000点,中国资本时代的画皮被戮破;股改后大小股东利益统一论,也被露(lù)骨的圈钱式再融资无情撕毁。

B.“嫦娥奔月”,它曾经是一个古老的神话,凄美而又令人暇想;它曾经也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lài)。

C. 多年来,美国在一系列金融衍(yǎn)生品上的严重透支,寅吃卯粮,已经陷入了由金融结构矛盾引发的系统性危机。

世界经济需要带动经济发展新的引擎,中国正在大国的边缘徘徊(huí),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我们就可实现经济崛起。

D.国、亲两党主席几次私下会晤,宋楚瑜表示,国亲合作、“立委”提名甚至两党合并,他的立场都是开放,唯独“入联公投案”,是一些政客煽风点火,他绝不和(huò)稀泥。

2.在下面各句横线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日前,南京某公司的业务主管刘奕因谈恋爱“脚踏两只船”而被公司开除。

该公司的这一做法引起了一些网友的。

②由于女教师的生理和心理原因,导致所教育的孩子尤其是处在启蒙时期的幼儿,受老师的形成一种女性化的特征。

③一些公共场所的设施在安装、设计上存在不安全因素,又不设任何警示标志,致使一些消费者,是老年人和儿童摔伤或被砸伤。

A.置疑熏陶甚至 B.质疑熏陶尤其C.置疑熏染尤其 D.质疑熏染甚至3.下列句中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信贷活动中,银行轻易放贷,必然造成呆帐、坏帐的增加,致使尾大不掉....,影响资金的回笼和流通。

B.《暗恋桃花源》大受欢迎,先锋话剧新作《水浒传》《包法利夫人》开始向杭州摇橄榄枝,而杭州本地的演出商也开始蠢蠢欲动....,对话剧特别留意。

C.与李登辉相比,在“去中国化”这一立场上,台湾当局今日的某些当权者真是过犹不及....,比当年更甚了。

D. 如果按照“人人生而平等”的观点看人均能源消费,有一些人就不会那么振振有辞....地说中国的排放量大了。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

B.我们浏览本地的几个教育网站和学校网站,发现各个学校都在大兴博客工程,教研组博客、教师个人博客、班级博客、学生个人博客,应有尽有。

C.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人民建议征集制度,保障公民的各种权利,领导人民群众对党和政府的工作献计献策。

D.“艳照门”事件警示我们,网络上一些不雅内容正污染着我们的眼球,教育学生自觉抵制网络不健康文化的防范意识,是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共同责任。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句是A.中日幼教专家探讨学前教育时,日本儿童研究所所长小林登作了“情感的‘儿童科学’”的主题报告。

B.娥皇、女英、辛追、杨开慧……一个个历史、文学中的形象从舞台上款款走来:柔美而坚贞、神秘而浪漫;婉转的歌,曼妙的舞,整个舞台因此而显得绚丽夺目。

C.台湾2007年历史课本将“大陆”改为“中国”,此举引起了岛内历史学家的强烈抗议。

他们表示,不认同当局以政治立场编写历史课本的做法,这“根本是思想钳制。

”D.5日11时15分,“嫦娥一号”卫星首次飞达近月点,顺利实施第一次近月制动,成功被月球捕获,进入周期12小时,近月点210公里,远月点8600公里的月球极轨椭圆轨道。

6.下面的古诗文默写,与原文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归去来兮辞》②万里悲秋独作客,百年多病常登台。

《登高》B.①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锦瑟》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嬴得仓皇北顾。

《永遇乐》C.①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扬州慢》②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

《前赤壁赋》D.①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王勃)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旅夜抒怀》杜甫)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12分)说说“律师”韩栋“律师”一词出现很早。

汉武帝征服西域后,佛教就开始传入我国,一开始得来的全是梵文佛经。

汉恒帝时才出现汉文佛经,佛经中的借词、译词随之进入汉语系统。

“律师”也是其中之一,《涅粲经·金刚身品》云:“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

”这时的“律师”与法律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个意译的佛教用语,是对通晓律藏僧人的称呼。

佛经主要包括经藏(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藏(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藏(释迦牟尼后来大弟子对其理论、思想的阐述汇集),称三藏经。

僧人对佛经的习得各有所长,水平较高的根据具体情况有不同的称呼。

“经师”主要是通晓“经藏”或善于诵读经文的僧人,“论师”偏重于称呼精通“论藏”的僧人,“律师”则是通晓“律藏”的僧人。

可见,“律师”最初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是对僧人的一种称呼,而且因佛教的存在而存在,并一直延用至今。

“律师”一词发展到唐代,外延扩大了,不仅佛教僧人有“律师”的称呼,道士也可称“律师”,《唐六典·祠部郎中》云:“而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

”直到清代,才把传授法律知识的人称之为“律师”,与法律有了一丝联系。

但是,它还不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律师”。

直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前后,变法的中心人物和一些开明人士把西方民主主义理论和西方文化传播进来,汉语词汇中增加了大量哲学、政治、经济上的名词术语,其中,有一个旧瓶装新酒的意译词“律师”,它才是今天法律意义上“律师”的源头。

律师源于古罗马的辩护人,他们精通法律,为当事人辩护,并不收取报酬,这是现代律师的雏形。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律师成为一种职业,并有律师制度的保障,中国是在清末起草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中才首次提到“律师”的。

“律师”一词是一个意译词,英文为“lawyer”,“法律”翻译为“1aw”,为什么在意译时“lawyer”翻译成“律师”而不是“法官”和“法师”呢?法,古作“灋”,《说文解字》:“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说明法能够主持公正,惩恶扬善。

法形成于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法是公之于众的法典。

律,《尔雅》的解释是律的本质,《说文解字》是讲律的命名,段注“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也”。

律主要指定罪量刑的刑法典。

“律”多指具体的条文,“律”比“法”更具体。

佛教中“律”多为“戒律”,佛教中的“律宗”是依律修行的教派。

因而,律师是解释“律”的人。

现代意义上的“律师”是依照法律条文为当事人辩护的人,而非依“法”定罪的人,依“法”裁定是非并定罪的是“法官”。

这也许就是现代汉语中“律师”和“法官”得名的主要原因。

法、律在法律义上是同义的,区别只是在于时代。

春秋末期,“法”字广泛使用,如李悝作《法经》,后来秦商鞅把《法经》的“法”改称为“律”,以后各代皆把“律”作为法典名称,把“法”改称为“律”,如秦律、汉律、魏新律、晋泰始律、梁律、陈律、北魏律、北周律、北齐律、隋开皇律、唐律、明律、大清律。

今天,习惯上又改称“律”为“法”,然而,“法”字又有“法术”之义,“法师”多指后一义。

由于“律师”意义较为单纯,“法师”意义多,加之国人的惯常思想,佛、道、巫皆可称作“法师”,易产生歧义,所以在意译“律师”时舍“法师”而留“律师”。

以上是现代“律师”一词的由来及演变。

汉语系统本身是一个相对较开放的系统,汉语中有些看似平常的简单词语,背后却是暗流涌动,如不细细探究,难免张冠李戴,只有溯源分流,理清脉络,方得真理。

(选自《文史知识》2007牛第7期,有删节)7.关于“律师”的解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律师”词最早源于佛经,在汉武帝时期就进入了汉语系统。

B.佛教中“律师”是依律修行的教派。

C.清代把传授法律知识的人称为律师,这已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律师”。

D.现代意义上的律师是依照法律条文为当事人辩护的人。

8.下列对“意译‘lawyer’翻译成‘律师’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法形成于春秋晚期战国早期,而律师是汉代才有的词汇。

B.“法”是公之于众的法典,而“律”比“法”具体,多指具体条文,比较符合现代意义上律师的职业特征。

C.尽管“法”和“律”在法律义上是同义的,只是在各个时代称呼不同,但“法师”中的“法”多含“法术”之义。

D.“法师”一词在佛、道、巫中都有此类称谓,为了区别于人们的惯常思维,避免混淆,故取“律师”而舍“法师”。

9.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律师一词是一个意译词,是在西方民主主义理论和西方文化传播到中国时,汉语词汇中新增的一个名词术语。

B.律师一词与法律有联系最早出现在清代,在此之前,律师只是对佛教僧人的一种称呼。

C.“律师”最初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是对通晓经藏僧人的一种称呼。

D.现代律师的雏形出现在古罗马,他们精通法律,为当事人辩护且不收取报酬。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律师一词出现在汉代,随佛教的传入而存在,汉代以前佛教没有在我国出现。

B.在中国,律师成为一种职业,并有律师制度的保障,可能出现在清末戊戌变法前后。

C.律师当初是一个意译的佛教用语,随着时间的发展,它已成为法律意义上的一个专有名词。

D.由律师一词的由来与演变,可以看出汉语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大量借词、译词还将进人汉语系统。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1-14题(12分)尚节亭记【明】刘基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

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其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

不特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

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信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

然则以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

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夫节之时义,大易①备矣;无庸外而求也。

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

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为液,为瘿肿,为樛屈,而以害其生矣。

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

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

故让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

必有义焉,不可胶也。

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传②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注】①大易:指《易经》;②传:在此指《礼记•中庸》的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