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与周易

合集下载

小议《周易》与中医

小议《周易》与中医

小议《周易》与中医小议《周易》与中医《四库提要》云:“《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易》为吾国吾族文化之源,中医乃吾民族文化之系,二者关系以为何?唐人逊思邈云:“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乃言易之于医具其指导意。

明人张景岳复言:“医易相通,理无二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长养百骸。

易者,易也,具阴阳动静之妙;医者,意也,合阴阳消长之机。

虽阴阳已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

故曰天人一理者,阴阳也;医易同源乾,因此变化也。

”岂非医学学者,靡不精通易理。

而凡精通易理者,于中医学说必多有发挥。

医易相通,相得益彰。

可见一斑。

易理之于医学,其涉及范围之广,使用医家之众,影响后世之远,皆有史可微也。

今且可观之,凡基础理论、辩证论治、方药制剂、针灸气功等各体系,皆明显受到《易》之影响,且渐成其有机组成部分。

纵观中医之发展史,易学之兴衰对其产生作用之大,实不可估量。

自三古之易、汉易、魏易、唐易、宋易、清易及现代易之演变,为中医之前行供以理论武器。

同时,也正因中医学之蓬勃发展,亦反之作用于易理之探讨、领悟。

脱离医学及自然科学之轨道而论易理,以经注经,以经解经,经中求经,经上叠经,则必于象数之理解囿于一隅,难得发展。

故于易理之指导下,中医始终以宏观整体时空条件下来解读事物,此大一统之思想乃使中医所独具特色。

《周易》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内经》复曰:“太虚寥廊,肇基化元,万物资生,五运终天,布云真灵,总统坤元”。

《周易》曰:“一阴一阳之为道,夫易开物成务,昌天下之道,乾称父,坤称母”。

《内经》复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易经》、《内经》两者关系密切,互为体用,同属一国计民生耳。

张景岳故言:“然则天下相与之际,精哉妙矣。

《周易》与中医|八卦对应的人体部位

《周易》与中医|八卦对应的人体部位

《周易》与中医|八卦对应的人体部位《周易》又称《易经》,是中华名族的文化瑰宝,相传是周文王姬昌被囚禁于羑里时,根据天干地支四象八卦的原理所著。

大家都知道其在算卦和风水上运用广泛,却不知道《周易》与中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景岳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中医学与《易经》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源于《易经》而异于《易经》,《易经》是总的世界观的学说,而中医学是研究人体健康的专科学术。

中医学与《易经》的理论基础是一致的物质观中医学的物质观继承的是易经的“阳化气,阴成形”,现代中医学认为:看得见的物质称之为“形”,看不见的能量运动称之为“气”。

这与“阴为阳之守,阳为阴之使”是同一概念。

形神合一是中医学的生命观,形神和谐是人体健康的象征。

“神”是中医学“气”活动的综合体现。

治病就是要调治人体“形、气”诸层次的协调平和。

人体诸层次协调平和了则脏腑总的形、气也就协调平和,则总的人体形体健壮,气血旺盛,自然则精神充沛,健康无病而长寿。

全息论中医学认为,人体作为自然界的一个成员,呼吸与天地相通,气脉与寒暑昼夜相运旋,人的生命内外感应系统(或称生命调节机制),能积极主动地对自然进行调摄适应,以达人的身体康健、终其天年。

中医学将人体的各部器官视为一个整体加以认识。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从体表的色、脉、神、形,可以诊知体内病之所在。

治疗上也以内药治表,或从体表治内症等等。

阴阳说中医学体系中的阴阳系统论概念,是以“三阴三阳”为基础而起始运变的统一概念;而不是《易经》中以阴阳为本原的二仪四象的运变概念。

中医阴阳说应用于对人体、对事物、对病理的认识。

(1)形气之辨:《类经附翼·大宝论》中说:“夫形气者,阳化气,阴成形,是形本属阴,而凡通体之温者,阳气也;一生之活者,阳气也;五官五脏之神明不测者,阳气也。

及其既死,则身冷如冰,灵觉尽灭,形固存而气则去,此以阳脱在前,而阴留在后,是形气阴阳之辨也。

”(2)寒热之辨:《类经附翼·大宝论》中说:“热为阳,寒为阴,夏之暖为阳,秋冬之冷为阴。

《周易》与中医解析

《周易》与中医解析


“易”的含义: 1、易,同“蜴”,指蜥蜴,取其善于变化之 义。(蜥蜴为爬行动物,又名石龙子,统称四脚蛇;又比喻人格卑鄙的小人) 2、日月为易,象阴阳,寓易以道阴阳之义。


3、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 也;不易,三也。(汉·郑玄) 易简,谓天地万物的变化规律平易而简朴。
变易,谓天地万物运化不止,变动不居。
八卦取象歌: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
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朱熹《周易本义》

八卦的象征意义(《说卦》) 坎 离 艮 兑 水 火 山 泽 陷 丽 止 说 豕 雉 狗 羊 耳 目 手 口 中 中 少 少 男 女
卦名 乾 坤 震 巽 卦象 天 地 雷 风 卦德 健 顺 动 入 动物 马 牛 龙 鸡 人体 首 腹 足 巽 家族 父 母 长 长 男 女 男 女

5、《说卦》
是论说八卦象征意义的专论。全文追述 了《周易》创作的渊源,陈述了八卦的两 种方位(即先天、后天),说明了八卦的 取象特点。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 火不相射(yì,厌弃),八卦相错,数往 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6、《序卦》 旨在解说六十四卦的编排次序,揭示诸 卦相承的意义,卦序中含有事物向正面发 展或向反面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盈天地之间者 唯万物,故受之以屯;屯者盈也,屯者物 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 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故受 之以需;需者,饮食之道也。饮食必有讼, 故受之以讼。讼必有众起,故受之以 师……



1、河图
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 四九居右,五十居中。
南、火 2 、7 东、木 中、土 西、金 3、8 5、10 1、6 北、水 1+3+5+7+9=25……天数 2+4+6+8+10=30……地数 4、9

周易与中医学

周易与中医学

八卦又分为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先天八卦相传为伏羲所创,又称伏羲八卦。后天 八卦相传由周文王所创,故又称文王八卦。二者卦形、卦象都相同,区别仅在于排 列方位和顺序不一。先天八卦: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后天八卦:离南坎北,震东 兑西。后天八卦以离坤定南北,震兑定东西,故以震离兑坎划分东南西北,代表春 温、夏热、秋凉、冬寒。故后人多采用后天八卦。
一、《周易》的结构组成及基本内容 二、《周易》的含义及理论精髓
三、《周易》对《黄帝内经》理论形成的影响 四、八卦与中医学 五、太极图与中医理论
《周易》的结构组成及 (一) 基本内容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易经》为六十四卦辞和三 百八十四爻辞组成,其中乾坤两卦各有七爻,每卦各列卦形、卦名、卦辞, 每爻各列爻题、爻辞。爻题皆由两字组成:一个表示爻的次序,另一个代 表爻的性质,爻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第一爻用“初”字,第二爻用“二”字, 以此类推至第六爻用“上”字。爻的性质由“九”和“六”组成,分别代表阳爻和 阴爻。
代表天、阳之义,象
征自强不息永不懈怠 之义。
其象为地,为臣、为母、为妻, 象女德之义。
代表水,象重重险难 之义。
代表火、日、电,象以阴柔之质 而得中正之义
代表雷电,表示君子体察到雷电交 相而来得现象,即以恐惧之心修养 其身。
象山,象动静不失其时,则其 道光明。
代表风,象上下皆顺,不相违 逆。
代表沼泽,象亨通而利守正之 义。
(三)、八卦与阴阳理论
《周易》八经卦与六十四别卦都蕴含着 丰富的阴阳理论,无论是每一单卦或是 八经卦之间以及六十四别卦之中都体现 了这一理论,它包含着阴阳对立制约关 系、阴阳互根互应原理以及阴阳消长转 化,对中医学阴阳学说产生了深刻的影 响。如八卦和六十四别卦中几乎都由阴 爻和阳爻组成,体现了每一卦中阴阳的 互根互制原理,即使是乾卦纯阳 也

周易与医学

周易与医学

周易与医学周易与医学《周易》是一部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融为一体的巨著,对中国的文化、科学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中医学亦不例外,尤其《周易》是一部哲理性极强的著作,因此对《内经》有着纵深的渗透,《内经》中的许多认识论及方法论上的问题,皆朔源于《周易》。

对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周易》唯物自然观与中医五行学说前已述及,《周易》的宇宙观是唯物的、尽管还是朴素的,但对形成的认识论已进入了客观唯物主义的范畴。

《周易》认为与宇宙的发生最关紧要的莫过于天与地,《周易》用乾卦、坤卦代表天与地。

如《易·系辞》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乾知大始,坤化成物”。

八卦中的其余六卦也分别代表实实在在的物质,如巽风、震雷、离火、坎水、艮山、兑泽,形成了所谓八卦哲学,八卦哲学体现了《周易》对宇宙认识的唯物观。

《周易》是以八种物质为宇宙万物之基本要素,其中水、火为五行学说中的两种主要元素。

根据甲骨文记载,五行观念起源于殷商,记载于《尚书·洪范》,但《周易》中已有五行的主要元素--水、火等的萌芽。

五行完整记载于《尚书·洪范》。

如曰:“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爱稼穑。

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五行学说在春秋时期还是一种抽象哲学的概念,《内经》在当时《周易》、《左传》、《洪范》的影响下,把五行学说这一哲学观念的东西引进到中医学的领域内来,在宇宙唯物观的基础上,借助五行的归类,揭示中医脏腑经络、病理、生理间的联系,并应用五行生克理论,维持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

五行学说被广泛地应用到中医学,长期以来被作为中医理论的说理工具。

由于五行学说有认识论范畴唯物观的先进性,又具方法论中朴素的系统论思想,中医又独特地把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相结合,用以阐述中医理论,故使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跃居重要地位。

因此,中医学中的五行概念已经比原始的五行概念有了本质的差别,它已经升华为哲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典范之一。

《周易》与中医解析

《周易》与中医解析
第三讲
医易相通——《周易》与中医


孙思邈:“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
张介宾:“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 以医而不知《易》乎?”
一、《周易》概说

(一)《周易》之名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 《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三易为夏、商、周三代卜筮之书,《连 山》、《归藏》汉初已不传。汉代时尊 《周易》为经而称《易经》。

3、《文言》 是专门解释“乾”、“坤”两卦之卦辞 和爻辞的,重在阐发两卦的象征意义,文 字较长。文言,谓“文饰乾、坤两卦之 言。” *(乾)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 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 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 以居业也。知至至之,可与言几也;知终 终之,可与存义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 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 无咎矣。”


4、9
1、6
有减无加
加多减少

2、洛书
戴九履一,左三右四,二四为肩, 六八为足,五居于中。

*(2)明夷

:利艰贞。
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 日不食。有攸往,主人有言。 六二,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 九三,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不可疾, 贞。 六四,入于左腹,获明夷之心,于出门庭。 六五,箕子之明夷,利贞。 上六,不明晦;初登于天,后入于地。




卦辞、爻辞,按内容可分为三类:



1、河图
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 四九居右,五十居中。
南、火 2 、7 东、木 中、土 西、金 3、8 5、10 1、6 北、水 1+3+5+7+9=25……天数 2+4+6+8+10=30……地数 4、9

周易与中医学

周易与中医学

简易:是指执简驭繁,即掌握了八卦、爻象变易的原理,宇宙万事万物 即可归于其中。
交易:指通过八卦的相互错叠,表明宇宙事物是互相渗透相互交织的, 说明事物的运动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易经》通过 阴爻和阳爻变生卦象,“爻,交也”(《说文解字》)。意即指阴阳交错, 而生变化的矛盾运动。

《内经》不但设专篇讨论阴阳,而且全书皆贯穿了阴阳哲理,可以说阴阳学 说是整个中医理论的基础,它渗透到了中医的理法方药等各个领域,离开了 阴阳学说整个中医理论将不复存在。《内经》《阴阳应象大论》、《阴阳离 合论》、《上古天真论》等提出的如“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 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 之始也。”“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等观点都精辟的概括了阴阳之间的辩证关系, 蕴含了阴阳分之为二,合之为一的对立统一观点,并明确了阴阳之间的主导 关系。此外《内经》还把阴阳与自然界四时及人体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 四时五脏阴阳的观点,把阴阳哲学灵活地应用于解释医学,是对阴阳特殊性 的发展。这既是《内经》的卓越成就,也是对《周易》的超越。
《周易》 一
《周易》对阴阳学说的影响
对《黄
帝内经》
理论形

《周易》对藏象学说的影响
成的影

三 《周易》对气化学说的影响
一、《周易》对《内经》阴阳学说的影响
《易经》的阴阳是以“——”、“___”表示阴爻、阳爻来体现的,阴阳的对立 统一、消长转化皆取决于这两个基本符号的变化。此后老子“万物负阴而抱 阳”进一步明确了阴阳的对立统一关系,但真正把阴阳作为完整哲学体系的 是《易传》,《易传》的特点是用阴爻、阳爻两个基本符号来体现阴阳的 关系,这样就使《易经》阴阳爻两个基本符号拜托了占卜的束缚,而升华 为哲学的范畴。《周易》的哲学观点在于认为阴阳的矛盾运动存在于天地 万物之中包括社会现象,扩大了阴阳的普遍意义,即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 变化决定着一切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化。《内经》在《周易》和当时 阴阳学说思想的影响下,吸取了《周易》的阴阳理论精华,《内经》对 《周易》阴阳哲学的发展在于把阴阳哲学结合于医学,成为了中医理论的 基础理论,有力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

周易与中医KK

周易与中医KK

《周易》与中医学的渊源关系1.0 从成书先后看医易关系上古三代有三易,夏代《连山易》、商代《归藏易》、周代《周易》。

《周礼‧春官宗伯》:“(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 《山海经》、郑玄《易赞》、《易论》均认为三易分别为三代之易。

因前两种易早佚,故通常所说之”易”,一般都是指《周易》。

据记载,《易经》成书于公元前12—公元前8世纪,而《易传》从整体上看,成书于战国时代,即公元前4一前2世纪。

《黄帝内经》非一人一时所作,是战国先秦至西汉的医学总汇,但最后的成书是在西汉,即成书于公元前2一前1世纪,有的篇目,如“七篇大论”,可能出现在东汉时期,甚至更晚。

《易经》的成书早于《黄帝内经》数百年,《易传》也早于《黄帝内经》,从时间上看,《易经》、《易传》对《黄帝内经》产生影响是可能的。

而从理论源于实践的关系看,中医学基础理论则是易理的实践。

2.0 医易同道阴阳、互为表里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易以道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

故欲穷易穷天地之理,尽人生之性命,必须研究易之道,灵活地掌握阴阳学说。

明末著名医家张介宾在其医着《类经附翼‧医易义》中将探求天地的哲学称为外易,探讨身心的医学称为内易。

张介宾不仅指出了医易相关的密切性,而且强调了其相关的重要性。

“医之为道,身心之易也,医而不易,其何以行之哉?”张介宾从中医的哲学思想基础,将《黄帝内经》与《周易》作了比较和联系,揭示了易主外,天文、地理、人事无所不容;医主内,生、长、壮、老无所不纳。

指出《周易》探求的是宇宙万象的哲理、方法,当属外易;而中华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当属内易。

易为医之理,医为易之用。

两者互为表里,是古今人类探索大小宇宙奥秘的珍宝和依托、理论渊源和方法指南。

2.1 阴阳概念在中医学中的运用“阴阳”是《周易》的最基本范畴和理论精髓。

虽然《周易》经文没有出现“阴阳”二字。

但《周易》经文中卦爻的基本符号“一”、“--”却反映了上古先民的阴阳观念;干、坤、坎、离等卦符也反映了古代阴阳概念在众多事物中的主导与调控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