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完整版)新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二首》教案

1、古诗二首(1)村居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8个生字,会认11个生字。
2、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
2、难点: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并通过想象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法:创设情景,进行层进式的引导与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感悟诗意诗情。
教具准备:朗诵音频、生字卡片。
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
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二、自读古诗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
(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2、大家瞧,这么多的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飞得更高吗?(指名认读生字)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了“in”。
“趁”是的韵母是“en”,不是“eng”。
3、同学们真不错,将漂亮的风筝都放上了天。
让我们再来认认它们!4、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5、互相交流。
6、师针对难字进行指导。
三、品悟古诗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1、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的。
2、学生自由读诗。
3、你看到了什么?学生生汇报。
4、(PPT上的诗句)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些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5、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
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
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6、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7、这么多美妙的感觉,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古诗两首》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

《古诗两首》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古诗两首》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古诗两首》语文二年级下册教案1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感悟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
积累古诗中的名句。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小朋友们,日月星辰、风云雷电、山川树木、花鸟虫鱼……大自然是一副多姿多彩的画卷,它会向你展示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象。
大自然更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的“书”,它会向你倾诉古老的历史,它会为你指引前行的方向。
走进大自然,你一定会得到更多的乐趣,发现更多的.秘密。
今天俺们就一起来欣赏一幅画。
2、同学观察图画,用自已的话说说自已看到的图,看谁说得美。
今天俺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小诗《望庐山瀑布》,随机引导认知生字“庐、瀑”,并引导同学了解作者。
二、感悟读诗并识字1、在语境中整体识字:⑴通读古诗,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圈画出不认知或认为容易读错的字。
如:“紫”是平舌音,“岭”是后鼻音,要读准。
⑵用自身习惯的方式自主识字。
如,在课文下面的和字背景图中找生字的读音;可以请教老师或周围的伙伴。
⑶再把生字放入诗中识字。
2、调动生活经验识记生字:出示生字,随着提示语“俺会认”,同学自愿认读自身会认的生字,并说说自身在生活中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曾见过这个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的。
在交流中老师要注意多鼓励同学,激发同学在生活中识字的兴趣,让同学体验胜利的喜悦,调动同学自主识字的积极性。
3、将开课时看到图时的感情投入诗中,读诗。
自由读、单个读、评读。
4、说说自已通过读诗在脑子中看到了什么?5、个人情感体验巩固识字:让同学在会认、会写的字中,选择自身最喜欢的字,联系自身的情感体验,说说为什么喜欢。
同学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喜欢的熟悉的字组词说话,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字义。
三、示范讲解指导书写生字“银”字有两个“竖提”,“艮”的竖提应略向下,善于金字旁的竖提。
“窗”字字形复杂,同学容易忽视“囱”字上的小撇,建议边示范边领着同学一笔一笔地书写。
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1、古诗两⾸之《村居》 教学⽬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字。
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激发情趣、导⼊课题 春天到了,你们喜欢⼲些什么?清朝诗⼈⾼⿍居住在乡下时就亲眼⽬睹了⼉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的情景,于是他便为后⼈留下了⼀⾸较为明快的诗篇──《村居》。
(板题,⽣齐读课题并识记“村、居”) ⼆、范读课⽂、整体感知 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
三、⾃读课⽂、⾃学⽣字 1.利⽤拼⾳⾃读古诗,边圈画⽣字,要求把字⾳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2.⼩组合作,交流识字⽅法。
四、理解诗句、感悟欣赏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么记住“醉、烟、童、散、忙”的? 点拨:(1)“醉”是平⾆⾳。
(2)“烟”韵母是前⿐韵母。
(3)“童”可以⽤熟字相加的⽅法认记(⽴+⾥)。
(4)“散”是平⾆⾳;偏旁是反⽂旁,不是折⽂旁。
(5)“忙”书空;扩词;⽤“急忙”说话。
3.⾃读古诗,然后谈⼀谈你最喜欢这⾸诗的哪⼀句,为什么? 点拨:(1)纸鸢:风筝。
(2)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在微微春风中摇摇摆摆,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光中。
(演⽰课件或出⽰图⽚,帮助学⽣理解) 4.让我们闭上眼睛,伴着美妙的⾳乐听xx同学朗诵这⾸诗,然后谈谈你的感受。
(指名配乐朗诵) 5.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6.请你也有感情地朗读课⽂,读出你的感受。
(配乐练读、指名读、评价读) 7.练习背诵课⽂。
二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

二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二首(登鹳雀楼)》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楼、依”等7个生字,会写“楼、依”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登鹳雀楼》。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难点:体会古诗所蕴含的哲理和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图片导入,激发兴趣展示鹳雀楼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说一说对鹳雀楼的印象。
引出古诗《登鹳雀楼》。
2.初读古诗,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倾听,注意字音和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指名读古诗,其他学生认真听,指出读得不准确的地方。
全班齐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识字教学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认读。
可以采用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巩固生字的读音。
讲解生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让学生书空。
例如,“楼”是左右结构,左边是“木”,右边是“娄”;“依”是左右结构,左边是“亻”,右边是“衣”。
用生字组词,让学生理解生字的含义。
例如,“楼”可以组成“楼房”“高楼”“楼梯”等;“依”可以组成“依靠”“依然”“依依不舍”等。
4.精读古诗,理解诗意逐句讲解古诗的意思。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引导学生理解“白日”“依”“尽”“入海流”等词语的意思。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解释“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含义。
5.朗读指导,体会情感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韵律和意境。
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如齐读、分组读、配乐读等。
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6.书写指导出示“楼、依”等6个字,让学生认读。
观察生字的结构和笔画顺序,教师示范书写,学生书空。
学生在田字格中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书写姿势和笔画错误。
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二:打开古诗之门,引导学生朝气蓬勃

1.教学目标(1)能够朗读、理解、背诵和写出古诗《江雪》和《登鹳雀楼》的内容与意义;(2)通过分析古诗《江雪》和《登鹳雀楼》,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觉和认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
2.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理解和背诵古诗《江雪》和《登鹳雀楼》;(2)分析古诗中的词语、意境、修辞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感性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3.教学方法(1)朗读法:教师朗读古诗,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古诗的意义和情感;(2)导读法: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词语、意境、修辞、情感等,培养学生的感性理解和文学欣赏能力;(3)对比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对比,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认识。
4.教学步骤(1)导入:教师播放古诗《江雪》和《登鹳雀楼》的诵读视频,并让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情感。
(2)理解古诗《江雪》:教师通过朗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江雪》中的词语、意境、修辞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表达的冬天的寒冷、江水的清凉和人们的孤独和憧憬。
(3)背诵古诗《江雪》:教师带领学生一遍遍地朗读古诗《江雪》,并分段让学生背诵古诗,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4)理解古诗《登鹳雀楼》:教师通过朗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登鹳雀楼》中的词语、意境、修辞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古诗所表达的千古风流和山水异域的美好与壮阔。
(5)背诵古诗《登鹳雀楼》:教师带领学生一遍遍地朗读古诗《登鹳雀楼》,并分段让学生背诵古诗,从而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6)对比古诗《江雪》和《登鹳雀楼》:教师引导学生对比古诗《江雪》和《登鹳雀楼》,分析两篇古诗中的相似和不同之处,启发学生对语言的感觉和认识。
(7)作文练习:教师让学生写一篇文章,比较和评价两篇古诗,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文学素养。
5.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分析和比较两篇古诗,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古诗,培养学生的感性理解和文学欣赏能力。
同时,通过背诵和作文练习,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
《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走近作者1.图片激趣,欣赏西湖。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历来就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欣赏杭州西湖的美景吧!2.揭示课题,了解作者。
(1)交流感受:欣赏了西湖的图片,你有哪些感受?(2)有人把西湖比作图画,有人把西湖比作美女,古往今来更是有很多文人墨客用佳句来赞美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
(板书课题)(3)了解作者,谁来介绍一下你对作者的了解?(诗人简介)(4)理解诗题。
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①学习“晓”。
看看“晓”的偏旁,你有哪些发现?②相机解释“净慈寺”。
(诗人杨万里)早晨从净慈寺出来送别他的朋友林子方。
(5)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西湖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产生一种阅读期待。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自由朗读古诗,圈出生字,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检查指正。
(3)指名读,交流识记生字。
①正音。
“慈”是平舌音;“竟、映”是后鼻音。
②识记。
说一说你有什么办法识记“慈、竟、映”。
(4)指名读,读出节奏感。
①教师范读。
②分组读,读出诗的韵味。
2.说说你还读懂了什么。
让学生自由说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不做过多的评价。
【设计意图】开放性的问题,旨在了解学生理解了哪些词句的意思。
这首诗的词句理解起来并不复杂,只要让学生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对诗意有初步的了解即可。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阅读要素训练】1.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的景色多么美啊!你们想去看看吗?2.学习诗句。
(1)谁能用词语来形容一下荷花、荷叶的颜色?(2)荷叶是嫩绿的、碧绿的、鲜绿的,荷花是红艳艳的、红彤彤的,那么诗中又是怎样来写这种绿、这种红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3)指导朗读:读出荷花之红、莲叶之绿。
3.探究原因,深入诗情:荷叶为什么是“无穷碧”,荷花又为什么是“别样红”呢?带着问题去诗中寻找原因吧!(1)品荷之多。
【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五课 古诗二首 (教案).doc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篇描写春色的古诗《绝句》。(演示第22、23张幻灯片)
读课题——《绝句》
吸引学生兴趣。
让学生明白学习的古诗名称。
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读课文,出示要求:(演示第24张幻灯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背诵古诗,体会诗人愉快的心情和对初春一派生机的喜爱。
荷花,多年生水生草本花卉。地下茎长而肥厚,有长节,叶盾圆形。花期6至9月,荷花花大叶丽,清香远溢,出污泥而不染,深为人们所喜爱,是园林中非常重要的水面绿化植物。荷花全身皆宝,藕和莲子能食用;莲子、根茎、藕节、荷叶、花及种子的胚芽等都可入药,可治多种疾病。
(2)播放古诗视频《江南》
三、归纳总结(演示第21张幻灯片)
对西湖美景的赞美。
(4)从诗中哪些词可以看出诗人强化了西湖景色的美?
(5)这两句诗说明了什么?
说明六月西湖与其他季节不同的风光,是足可留恋的。
(6)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
到底是西湖的六月啊,山水风光与其它季节真是不一样。
过渡:诗人前两句并没有描写风景,而是向我们介绍了所描写的时间和地点,但是给我们设定了悬念“不与四时同”,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到底哪里不同。
体会诗人的情感。
整体了解古诗。
拓展延伸
拓展阅读,增加知识。
三、归纳总结(演示第40张幻灯片)
《绝句》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表达了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
四、课堂练习(演示第41张幻灯片)
把古诗补充完整。
(1)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古诗二首》教案二年级语文下册

教学要求1.认识“晓、慈”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等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背诵古诗。
(重点)3.能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句描绘的画面。
(重点)教学课时两课时。
1. 认识“晓、慈”等5个生字,会写“湖、莲”等4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大意,背诵古诗。
课件。
一、激趣导入,简介作者1.教师: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历来就被人们称为“人间天堂”。
(出示课件1)有人把它比作图画,有人把它比作美女。
但无论是谁,都会被它的美丽所折服。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墨客都曾写出无数佳句来赞美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
(板书古诗题目: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设计意图:通过西湖美景的图片以及老师的描述,引发学生对美景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2)杨万里(1127—1206),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
字廷秀,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杨万里传世诗作达四千二百余首,被誉为“一代诗宗”。
杨万里的诗歌语言浅近、清新自然,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也有不少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二、自读古诗,识字解词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应该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难写的字和不懂的词等。
划分古诗的朗读节奏。
(出示课件3)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教师提示:“慈”的读音是cí,“映”的韵母是ing。
(2)指导朗读:前两句诗要读出赞叹的语气,第三句诗语调要略带激昂,第四句诗要重读“别样”。
(3)学生反复读诗,读熟后尝试背诵古诗。
2.小组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1)联系熟字识记:竟—境。
(2)偏旁归类识记:“晓”和“映”都是日字旁。
(3)组词识记:知晓、慈祥、毕业、竟然、反映。
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
(出示课件4)湖:注意三部分的占位,“月”的竖撇和“古”有穿插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
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
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重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外积累的文字、图片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积累词语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
今天,老师还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呢!(板书课文题目:村居)1.学生朗读课文题目。
2.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高鼎,清代后期诗人。
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高鼎生活在鸦片战争之后,大约在咸丰年间(1851-1861),《村居》是他写的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诗。
著有《拙吾诗稿》。
二、自读古诗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
(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课件出示易读错的字)提示:“莺”的韵母是ing,不要念成in 。
“趁”的韵母是en,不是eng 。
“鸢”不要读成yān。
2.课件展示节奏划分,引导学生掌握古诗的节奏。
节奏划分: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同学们在朗读的时候语速要稍慢,读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要带着活泼、开心的语气。
学生反复读诗。
接受快的同学可以试着背诗。
3. 进行自学,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学生汇报交流。
例:诗=讠+寺(寺庙旁有人在说话)村=木+寸童=立+里3.教师针对会写字进行书写指导。
诗: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寺”不要丢掉最后一点。
村:按照左窄右宽的结构书写,木字旁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童:按照上小下大的结构书写,“里”横画较多,注意在田字格里的布局。
4.交流快速背诗的方法。
学生甲:用唱诗的方法来背诗。
学生乙: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背诗。
理解了每句诗歌的意思,知道连起来讲的是什么意思,就可以背诗。
三、品悟古诗1.有同学说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背诗,那么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呢?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组长汇报。
(教师课件展示)小草生长,黄莺飞翔,正是春光明媚的二月,轻拂河堤的杨柳沉醉在春天的烟雾之中。
村子里的小孩子们早早就放学回到了家,急忙趁着温暖的东风快活地放起了风筝2.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
(1)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早春二月的小山村是冰冷沉静的吗?它有怎样的美景?①自由读读古诗,你会有很多的发现。
②学生自由读诗。
③你看到了什么?生汇报。
④你能把你看到的带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文)重点引导学生通过“长”“飞”“拂”“醉”等字眼体会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
⑤你觉得诗句中的哪些字词用得好?说说你的理由。
生:“草长莺飞”四个字,把春天的一切景物都写活了,人们仿佛感受到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气氛,人们的眼前也好像涌动着春的脉搏。
诗人用了一个“醉”字,写活了杨柳的娇姿、柔态、神韵。
⑥瞧,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也飞来快乐地歌唱,河堤上的杨柳也陶醉在这迷人的春色中,在春风的吹拂下轻轻柔柔的。
我们的小山村变成了一个充满生命力的世界。
你们想配合这美丽的画面再来读读吗?⑦你还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这么多美妙的画面,我想大家一定能读好这一句的。
(2)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①在这么好的春光里,你想做些什么呢?(指名说)放风筝。
(板书: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②你能配合画面说说这句诗所描绘的情景吗?生:第三、四句写的是人物活动,描述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好的春光里放风筝的生动情景。
孩子们放学回来得早,趁着温暖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更加富有朝气。
③读了这一句,你有什么感受?能说给大家听吗?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归来早”“忙趁”体会孩童欢畅的心情。
学生汇报。
④很有意思的想法,能将你的想法融入诗里读出来吗?你们想不想加入他们放风筝的队伍?这样吧,让我们一起放飞心爱的纸鸢,用诗歌表达自己的心情吧!四、背诵全诗1.教师边展示本课配图边引导学生联想诗句描绘的美景:早春的山村,草长莺飞,杨柳依依。
孩子们也将自己心爱的风筝放飞。
多美的春景图呀!它不仅吸引了诗人高鼎,也迷住了大家。
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背下来这首古诗。
2.生自由背。
3.集体配乐吟诵。
五、作业布置1.背诵古诗。
2.搜集诗人的其他古诗名句,进行整理。
第二课时一、知诗人,解题意师:同学们,不知不觉中,春天的脚步又近了,这轻快飞行的燕子,吹面不寒的杨柳风,羞红了脸的桃花,柳枝轻摇的柔柳,组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你看,这是什么?(出示杨柳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咏柳》。
1.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出示课件)?贺知章(659-约744),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汉族,唐代著名诗人、书法家,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人。
少时就以诗文知名。
属于盛唐前期诗人,与张若虚、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
贺知章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应制诗外,其写景、抒怀之作风格独特,清新潇洒,《咏柳》《回乡偶书》两首诗脍炙人口,千古传诵,作品大多散佚,今尚存录入《全唐诗》,共19首。
2.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咏:歌唱,赞美。
咏柳,就是歌唱、赞美柳树。
3.作者是怎么歌颂柳树的呢?请大家轻声读一遍古诗。
用手中的工具书查一查,理解诗句的意思。
(出示课件)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大家在朗读这首诗的时候,边读边想象柳树的姿态,仿佛柳树就在自己的眼前,轻轻的,柔柔的,那么碧绿,那么美丽,要用喜爱、惊叹的语气来读。
二、释字词,明诗意1.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1)理解词语。
妆:(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左右结构,注意“女”的写法。
意思是装饰,打扮。
一般都是谁爱打扮?那么本诗是说谁打扮?(通过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不仅帮助了学生熟记字形,了解字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字更深刻地理解诗句的意思,诗的开始就把杨柳化身成一位美人)绦:用丝编成的绳带。
丝绦:形容一条条像丝带般的柳条。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后,引导学生串连诗意: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2.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1)理解词语。
剪:上下结构。
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课件展示剪刀,引导学生理解)(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后,引导学生串连诗意: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出的吗?就是那像剪刀一样的二月春风啊!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通过理解字义,结合图片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高高的柳树像碧玉妆扮成的一样,千万轻柔的柳枝都垂下了绿色的丝条。
不知道这细细的柳叶是谁裁剪出的,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恰似剪刀。
三、想意境,悟诗情1.再来读前两句诗,说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预设:柳树似一位姿态婀娜的美人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千万条垂丝,就像她的裙带)2.你觉得句中的哪个字用得好?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第一句中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第二句中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摇摆。
教师:谁能通过诵读把这美妙的画面读出来?(点名读,其他学生说画面)3.那视之无形、不可捉摸的“春风”,被作者用“似剪刀”形象化了。
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说说它还能剪出什么。
示例:将小草剪成了一根根;将枫树的叶子剪得像手掌……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我们美的想象。
4.总结: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
让我们借作者的诗文,读出我们心中对春的赞美。
四、横纵观,拓视野1.课堂小结:春天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吟着春天的诗,与春天撞个满怀……2.教师布置作业:请在下面的三首诗中,选一首喜爱的背诵下来,课下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意。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绝句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五、板书设计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 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 忙趁东风/放纸鸢。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六、备课资料1.风筝又名“木鸢”“纸鸢”“风鸢”。
中国是风筝的故乡,早在两千年前中国人就发明了风筝。
史书记载,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476)的能工巧匠鲁国人公输班,因看到鹞鹰盘旋于蓝天而受到启迪,传说曾“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发明纸以后,风筝用纸张糊制,称作“纸鸢”。
到五代(907-960)李邺加以改进,装竹笛于纸鸢之头,临风嗡嗡作响,有如筝声,故而得名“风筝”。
2.柳树可种可插,极易成活。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从这句俗语中我们可以看出柳的生命力多么旺盛。
柳树姿态优美、秀色可餐,深得文人墨客的喜爱。
宋代大文豪苏轼任杭州知府时在西湖修了一道堤,堤上遍植柳树,如今已成为西湖十大景点之一。
田园诗人陶渊明喜爱柳树,室旁有柳五棵,所以自名五柳先生。
清代蒲松龄也喜欢柳,并自号柳泉居士。
清代左宗棠戍守边疆时,为了保持水土、抵御风沙等,在河西走廊“新栽杨柳三千里”,后人为纪念他称这些柳树为“左公柳”。
在古代文学中,杨柳是一个特殊意象,优美动人,情意缠绵,为诗人传诵吟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