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诗两首》教案

合集下载

一 年级下册第 四 课古诗两首

一 年级下册第 四  课古诗两首

一年级下册第四课《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学校:实验小学教师姓名:臧富华南许小学贺业蕾钟庄完小仲丽君教学目标: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处、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一、日积月累(一)重点字词1.应会读字:古诗首眠处闻村居醉烟童散(1)常规识字:加一加:口+十—古门+耳—闻换一换:读—诗对—树—村睡—眠比一比: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2)趣味识字:猜字谜:因火而起(烟)(3)易读错字:“眠、处、首”是翘舌音,“醉、村、散”为平舌音。

(4)多音字:处、散2.应会写字:古声多处忙知(1)写正确:声、处、知、忙①学生观察,找出易写错的笔画。

②并交流明确:“声”字上为“士”字,不是“土”字,应写得上横长、下横短;“处”字是半包围结构,要强调“包住”──把捺拖长;“知”字中,口在右边偏下,不能写得太高;“忙”字左边竖心的笔顺是先写两点再写竖,“竖”(2)写美观:古、多①出示生字,观察字形结构规律。

②交流并明确:“古”字横要长;上宽下窄;“多”字上下两部分一样,但要注意写成一上一下,上小下大,防止学生写成一左一右,或上下相等;3.需要重点积累的词语:两首古诗冬眠到处见闻乡村居住烟花童话散步(二)重点读背内容: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二、理解运用(一)了解词意1.需要重点了解的词语:草长莺飞、拂堤、醉、春烟、春晓2.了解词意的方法:根据课本中的插图,联系实际。

(二)重点问题:1、两首诗都写了哪些景物?2、学生课前预习中质疑提出的问题。

三、情感体验:1、增强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

2、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识字写字、背诵古诗理解意境难点:易写错字“知”教学准备:一、教师(一)设计预习提纲一年级下册第4课《古诗两首》预习提纲学校:班级:姓名:导语:雨后的早晨,从香甜的睡梦中醒来,推开窗户,扑进的不仅仅是清新的空气,更有那清脆的鸟鸣,淡淡的花香,浓浓的春意:花草繁盛,千里莺啼,春风杨柳,风筝飘飞,令人陶醉。

第4课诗两首教案设计新课标

第4课诗两首教案设计新课标

第4课诗两首教案设计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

2.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情感。

3.学习并掌握古诗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诗歌氛围。

向学生介绍两首诗歌的作者及其生平。

2.诗歌朗读与背诵学生分组朗读,教师指导正确发音和节奏。

学生自主背诵,教师纠正发音和背诵中的错误。

3.理解诗歌内容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4.分析诗歌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5.感受诗歌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感受到的诗歌情感。

6.课堂小结学生自由发表对本节课的学习感悟。

7.课后作业背诵两首古诗。

写一篇关于诗歌情感的短文。

四、教学案例以《静夜思》为例:1.导入播放古典音乐,营造诗歌氛围。

向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及其生平。

2.诗歌朗读与背诵学生分组朗读,教师指导正确发音和节奏。

学生自主背诵,教师纠正发音和背诵中的错误。

3.理解诗歌内容教师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

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4.分析诗歌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学生举例说明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中的比喻手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5.感受诗歌情感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情感表达。

学生分享自己感受到的诗歌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课堂小结7.课后作业背诵《静夜思》。

写一篇关于诗歌情感的短文。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并背诵两首古诗《静夜思》和《春晓》。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四课《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 第四课《诗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1教学目标2学情分析《诗两首》是外国诗歌,主题是写人生的,与成长有关。

虽然从字面上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不像一般的诗歌具形象性、抒情性、音乐性,实际上这两首诗内容比较含蓄。

在教学中,学习此诗的难点在于,教师如何依照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联系自身实际,深入体会诗歌的人生哲理,开始思考一下人生道路的大问题。

3教学建议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和生活经验,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两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感受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体味因选择人生之路的慎重与无奈而引发的感慨,体会选择人生道路的丰富内涵,提高对人生的认识,培养健康的人生观。

初步了解哲理诗的阅读方法,学会用“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方法学习诗歌。

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熟读《未选择的路》。

作为自读课文,可以几个重要的问题帮助学生理清和理解文章。

在教学中可以按“诵读━感悟━研讨━迁移”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加强诵读,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促进表达、思维和运用能力的同步提高。

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以个人欣赏体验为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并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以促进学生联系实际,以所学来知道自己的人生。

4教学过程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面对生活的风雨,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果面对人生道路的选择,我们又当如何?今天我们学习《诗两首》,看诗人普希金和弗罗斯特是怎样思考的。

活动2【活动】1.整体感知教师:我们先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现在请大家自己浏览本诗。

思考“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指的是什么?学生:特指在生活中因遭遇艰难困苦甚至不幸而身处逆境。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诗两首—金色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 诗两首—金色花》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doc

2019-2020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诗两首—金色花》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品味诗歌的精美语言,体会诗歌中浓浓的母子情;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各种朗读方式(自由朗读、表演读、齐读)使学生把握诗歌基调;通过自主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投入真情,反复诵读,感知诗歌优美清新的意境和真挚淳朴的情感。

教学难点利用想象,鉴赏诗歌,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自由朗读,期待永恒美。

母亲对儿女无私的爱不会因为时空的流转而改变,这是人类共同歌颂的永恒主题。

母爱是人类社会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情感。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一首以母爱为主题的散文诗——泰戈尔的《金色花》,让我们期待一次美的洗礼!2、在学习课文以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一代文豪——泰戈尔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

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金色花》选自他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3、接下来,让我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为进一步感知美扫清障碍。

朗读课文时,老师有个要求,一是我们要读准字音。

1)现在我们来检测一下同学们读的效果。

嗅( xiù ):闻(气味)。

罗摩衍那( mó ,yǎn):印度长篇叙事诗。

匿笑( nì ):匿,隐藏,不让人知道;匿笑,偷笑地笑。

祷告( dǎo ) :向神祈求保佑。

沐浴( mùyù ):洗澡。

比喻承受润泽、培育。

2)现在我们来说说这首诗的大致内容,请同学回答老师一个小问题:A 这篇文章里的金色花是自然界中的花,还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如果是一种有特别意义的花,那是一朵怎样的花。

《诗两首》教学设计

《诗两首》教学设计

《诗两首》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和解析诗歌文本,并理解其中的情感和意义。

2. 学生能够通过创作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学生能够欣赏和分析他人的诗歌作品。

教学准备:1. 诗歌两首:《静夜思》和《登鹳雀楼》2. 图片或视频素材:描绘《静夜思》和《登鹳雀楼》中的场景或意象3. 板书或投影仪:用于展示相关文本、生词和学生创作的诗歌教学过程:引入:1. 展示一幅描绘月夜的图片,让学生想象自己在一个静谧的夜晚。

问学生在夜晚时候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谈论他们的情感和思想。

阅读与分析:2. 介绍《静夜思》并给学生阅读全诗。

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他们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3. 回顾学生对《静夜思》的感受和理解,提出关键问题,例如:“这首诗的作者是谁?”“诗人是如何描绘自然景色的?”“诗中有什么感情表达?”等等。

鼓励学生展开讨论,并解答他们的疑惑。

创作与分享:4. 告诉学生他们将要有机会创作自己的诗歌。

给出一些创作启发,例如:“请用诗歌表达你对夜晚的感受。

”或者“请用诗歌描绘你喜欢的一个地方。

”5. 学生开始创作他们的诗歌。

鼓励他们自由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提供帮助和指导。

欣赏与评价:6. 鼓励学生互相分享他们的作品。

学生可以自愿朗读自己的诗歌,或者选择一首他们喜欢的他人的诗歌朗读给大家听。

7. 让学生欣赏彼此的作品,并鼓励他们提供积极的反馈和评价。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语言和意义,并鼓励他们分享他们对他人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8.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分享他们从《静夜思》和他人作品中学到了什么。

总结诗歌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9. 鼓励学生将这些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应用到日常生活中,通过创作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拓展活动(可选):- 请学生选择其他经典的诗歌作品,并分析其中的语言、意义和情感。

- 鼓励学生参观艺术展览或音乐会,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感受和体验。

- 教导学生用其他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或摄影,来表达他们对自然景色或生活中的一些瞬间的情感和思想。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 《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课 《诗两首》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 《诗两首》教案第4《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两时第一时一、导入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

《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

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

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

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三、简介作者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

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

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

第4课《诗两首》之幸福教案(鄂教版初二上)2doc初中语文

第4课《诗两首》之幸福教案(鄂教版初二上)2doc初中语文

第4课《诗两首》之幸福教案(鄂教版初二上)2doc初中语文【教学构想】借助本课两首诗歌的学习,引导学生感悟幸福,是一件专门有价值的情况。

基于诗歌本身具有的特点,本堂课要紧从以下三方面突破。

1.反复朗读。

诗歌音韵美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朗读魅力。

第一,我设置了教师的范读。

教师准确地把握好诗歌的感情,用有感情的朗读去感染学生、打动学生,这是诗歌教学的魅力之源。

2.感悟形象。

在诗歌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对诗歌进行〝补充〞〝转换〞〝再制造〞将诗歌的文字符号转换为立体画面,把作者没有直截了当讲出来的话补充完整,从而融入诗歌的艺术世界中去。

诗歌里的形象是诗人精神境域与艺术境域的凝聚和升华的艺术表现,鉴赏时把握诗歌的形象是品味诗歌意境的必由之路。

3.写出自己心灵的诗篇。

我在教学最后设计了师生共同创作一首小诗。

这一环节旨在鼓舞学生用如此的文学样式来表达自己,稚嫩不怕,应重在表达、宣泄。

学生尝试用或稚嫩或成熟的笔触去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对咨询题的见解、对世界的看法,当心灵的诗篇写就之后,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满足感,这种成就感、满足感会鼓舞学生产生阅读诗歌的爱好。

【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两首诗的构思及作者对幸福的深刻明白得。

2.学习透过意象,体会诗歌意境,领会作者感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

3.反复诵读诗歌,品析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1.学习透过意象,体会诗歌意境,领会作者感情的赏析诗歌的方法。

2.启发学生调动个人体验赏析诗歌,明白得〝幸福〞的内涵。

[教学安排] 两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师:上课前,我想做个调查,觉得自己生活专门幸福的同学举手。

随机请两名同学回答幸福或不幸的缘故。

生活中每—个人都期望得到幸福,如何才能将幸福抓在手里呢?今天我们听听我国当代诗人李瑛想告诉我们些什么。

(课前的小调查能够快速导入〝幸福〞这一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自然引入新课。

)二、教师范读李瑛«幸福»,学生完成两个任务1.扫清字词障碍。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第4课《诗经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诗经》二首一、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

2、学习诗中的融情于景、比兴及重章叠唱的手法并体会其产生的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分析《氓》诗中的女仆人公形象。

2、探究《氓》诗中女仆人公爱情悲剧的缘由。

3、揣摩《采薇》诗中仆人公的思想感情。

体会征人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情感经受。

三、书目推举《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作为最古老的中国文学源头,它是一部越读越觉奇特的经典。

为什么斑驳的岁月未使它绽放的意象生出铜绿,无涯的空间更未令它包含的丰富信息在传递中蒙受损失?请同学们去读读作家安意如的《思无邪》,她说“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始终存活于心”;或者去看看鲍鹏山的《第三只眼看〈诗经〉》,学会怎样用别样的阅读方法解读《诗经》。

同学们,让我们穿越《诗经》的河流,感受其芳香,接受其哺养,也让秀丽错落的诗行成为我们灵魂的一部分吧。

四、文本教学(一)导入请一同学背诵毛泽东《沁园春·雪》思考:“稍逊风骚”何意?“风骚”何意?为什么特殊点“风骚”?明确: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

•介绍《诗经》学问《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的源头,它的精神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

下面请一学习小组介绍《诗经》这部宏大的作品。

请大家完成《学案》中文学常识题。

•播放朗读音频,要求同学完成《学案》字词注音任务。

•同学自由诵读诗歌。

留意四言诗的节奏韵律。

(二二节拍)•整体感知,结合注释疏通大意。

(小组争辩解疑)自读文本,思考:①《氓》侧重叙事,这首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爱情故事?从诗中可以看出女仆人公对于往事是一种什么心情?(女仆人公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明确:这首诗写了一名女子追忆她与“氓”从恋爱、结婚到婚变的全过程。

故事从“氓”来向她求婚写起,女子虽然对他求婚的方式有些不满足,但还是答应了他;接下来写了两人的恋爱生活,着重表现了女子对“氓”的痴情;两人很顺当地结了婚;婚后的生活贫困、辛苦,女子毫无怨言地操劳着家务;时间消逝,随着生活的好转,“氓”的脾气却变得粗暴起来,他的行为也荒唐起来,对女子始乱终弃并且没有回头的意思,女子只能自己难过难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课《诗两首》教案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时:两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大家已经接触到了许多诗歌,那么在上课之前,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诗歌?”词典上的解释是“文学体裁的一种,通过有节奏、有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我认为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表现了一种美的追求。

《荷马史诗》表现了一种悲壮雄阔的英雄之美,《繁星·春水》表现了一种心有灵犀的美,即使是《恶之花》《死水》这样的诗篇,写了种丑恶的事物,也是为了表现对逝去的美的留恋和对现实毁灭美的愤慨,这是一种追求之美。

同样,我们可以从抒发个人情感的爱情诗中看到美的存在,而描写人生哲理的诗歌也同样是美的乐园。

我们学习这两首诗歌,首先要去体会这种诗歌的美,通过我们的朗读,通过我们的体会,通过我们的品味来感知这种美。

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

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学生自由回答三、简介作者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莫斯科一个崇尚文学的贵族家庭。

成年后不断发表诗歌评击时政,歌颂自由,被视为自由主义的代言人。

为此遭到了沙皇政府的多次打击,他对曾被两次流放,也曾身陷囹圄,但他始终不愈地信守着诗中表达的生活原则,即使付出生命也再所不息。

他虽然被沙皇政府阴谋杀害了,但他的精神却永远鼓舞着人们。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

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可先让学生读有关资料,教师进行介绍,强调普希金的悲剧一生样铿锵有力。

”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四、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听、读诗篇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

由教师范读,再由学生读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学生讨论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

这首诗最美、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这里。

学生自由回答,最好联系实际六、迁移积累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

2、背诵全诗七、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

作为作业完成第二课时《未选择的路》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

学生交流二、导入新课: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介绍诗人:弗罗斯特(1874-1963)美国诗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

他徒步漫游过许多地方,被认为是“新英格兰的农民诗人”。

其代表作有诗集《少年的意志》《白桦树》等。

他在晚年成为美国的非官方的桂冠诗人,美国参议院曾作出决议向他表示敬意。

他处在传统诗歌和现代派诗歌交替的一个时期,因此被称为“交替性的诗人”,与艾略特同为美国现代诗歌的两大中心。

三、朗读诗篇四、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2、全诗共5小节,请同学们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小节的意思。

找出诗中最令你感动的诗句或词,谈谈你的体会。

先朗读由学生单独回答。

明确:伫立(思索)——决定(选择)——选择之后的怅惘——多年后的回顾、叹息3、诗人虽然写了自己所选择的路,但重点都放在未选择的路上。

诗题也表明了这一点。

既然是选择,为什么重点又写未选择呢?明确:见教参“问题研讨”四、感悟哲理学了这首诗,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明确:答案不求一致。

譬如:人只能选择一条人生之路,必须慎重;人生道路的选择,不要随波逐流,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作出独立自主的选择。

可以讲一讲苏格拉底有关麦穗的事例。

学生自由回答五、分清象征与比喻的概念。

什么是象征?象征跟比喻有什么区别?象征: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某种特殊的意义。

明确:所谓象征,就是在文学作品中,明写甲事物,借写甲事物暗示乙事物,但甲事物本身作为一种表现手段,一种具体形象,也要求给予充分注意。

比喻,用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想要说的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

象征是一种谋篇立意的手法,比喻则是一种修辞手法,象征一般要统摄全篇,而比喻只在个别语句、语段中起作用。

出示两首诗,让学生判断这哪一首诗用了象征,哪一首诗用了比喻?“我靠长矛揉制面包,弄到伊斯玛洛酒,我将这酒饮尽,然后倚靠着这支长矛。

”——阿尔基洛斯科《诗人之矛》象一颗山上的风信子,被牧人用脚踏了又踏,却在地上开出紫花。

——萨福《新娘》本诗的美正体现象征的运用上,诗人用非常普遍的形象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打动了读者的心扉。

首先明确概念,再由教师阐述两者区别六、积累联想1、古今中外许多诗人作家,对“路”都有过精彩的描写。

如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请根据你的积累,另写出两条关于“路”的名言警句。

2、结合《爸爸的花儿落了》课后练习三,完成一篇小作文,谈谈成长历程上的体验。

七、综合性训练:出然后分小组出一期“诗歌园地”的手抄报。

教后记:在成长的道路上,阳光时时洒满你的心田,但风雨也可能不期而至。

假如你觉得生活欺骗了你,你将如何面对?诗人普希金给了我们的叮咛和嘱咐。

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教会学生去怎么做。

诗两首教学目标:1、理解两首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诗人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

2、理解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3、背诵第一首诗。

教学重点:目标1、3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时数:二课时四.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导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俄罗斯文学博大精深,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且大师辈出。

同学们能说说他们的名字吗?(譬如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马雅科夫斯其、莱蒙托夫、普希金等。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广为传诵的俄罗斯诗篇,它的作者就是普希金。

二、简介作者哪位同学知道这位具有国际影响的大诗人的情况?明确:普希金,俄罗斯伟大的诗人,小说家,史称“俄罗斯文学之父”,俄罗斯文学语言的创建者和新俄罗斯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诗具有很高艺术成就和无言的艺术魅力。

俄罗斯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别林斯基曾这样赞誉普希金的诗:“所表现的音调和语言的力量到了令人惊异的地步:它像海波的喋喋一样柔和、优美,像松脂一样醇厚,像闪电一样鲜明,像水晶一样透明、洁静,像春天一样芬芳,像勇士手中的剑击一样铿锵有力。

”但“诗是不可翻译的”,译诗不等于原诗,而我们现在又只能通过译诗来学习、欣赏,但愿我们能尽可能地领悟到这首诗的美。

三、写作背景这首诗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那里俄国革命正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四、听、读诗篇1、听课文录音。

2、划分朗读节拍。

3、自由朗读。

五、结合体验,研讨问题1、问:诗人在诗中阐明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你感受最深的诗句说说你曾有过的体验。

明确: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的时候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我们一定要永葆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2、问:如何理解“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这两句诗的含义?明确:见教参。

3、问:诗歌最大的特点就是要用形象说话,最忌直白的说理,而这首诗通篇没有任何形象,却以说理取得了巨大成功,品味全诗,想想原因何在?4、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作为鼓励自己的座右铭,你读了之后,喜欢这首诗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自由讨论,各持己见。

六、迁移积累1、仿句练习仿照《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节,续写下面的诗句。

假如生活捉弄了你,不要,不要!。

2、背诵全诗。

七、拓展提高:课后探究性阅读普希金诗诗集,下堂课交流。

四.未选择的路导学步骤:一、复习旧课1、背诵《假如生活欺骗了你》2、交流阅读普希金诗集的情况。

二、导入新课: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的叮咛与嘱咐使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人生的道路不止一条,长长的一生中,我们有时还不得不遭遇选择的尴尬和困惑。

该怎么办?美国诗人弗罗斯特在《未选择的路》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三、朗读诗篇四、合作探究1、请同学们反复读几遍全诗,思考诗中的“路”有什么含义?明确:诗的表面是写自然界的道路,实则借写自然界的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之路的思考。

这里其实运用的是文学艺术上常用的象征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