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考《中国法律史》复习题集(第3910篇)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法律史》复习题题库

单选题1、北洋政府的最高审判机关是()。
正确选项1.大理院2、“八议”中有“议宾”一项,指的是()。
正确选项1.前朝皇帝的后代3、“八议”最早规定在()。
正确选项1.魏律4、“贿选宪法”的正式名称是()正确选项1.《中华民国宪法》5、“命夫命妇不躬坐狱讼”最早规定在()。
正确选项1.西周6、“以五声听狱讼”中的“五听”作为断案的依据,最早规定的时间在()。
正确选项1.西周7、《唐律疏议》中相当于现代法典总则的篇名为()。
正确选项1.具律8、《永徽律疏》的篇目共()。
正确选项1.十二篇【D.、十八篇9、北周的中央审判机关叫做()。
正确选项1.秋官大司寇10、第一次将儒家的“服制”列入律典的是()。
正确选项1.晋律11、典卖法律关系制度化,始于()。
正确选项1.宋朝【D】元朝12、改具律为刑名,冠于律首的法典是()。
正确选项1.魏律13、汉朝规定,吏民如知有人犯法,必须举告,否则就是()。
正确选项1.见知故纵14、汉朝以典型判例作为法律形式的一种,称作()。
正确选项1.决事比15、汉代对当事人进行判决叫()。
正确选项1.断狱16、汉代致仕的年龄是()。
正确选项1.七十17、汉武帝之后,汉朝的法制指导思想的主导是()。
正确选项1.儒家思想18、金太祖建国之初,在法制上主要采用女真()法正确选项1.习惯法19、旧贵族的代表叔对成文法公布向表示正确选项1.反对20、哪派学说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正确选项1.道家21、哪位将成文法条文私自刻在竹简上,编制成“竹刑”正确选项1.邓析22、哪一位认为人性本恶导致了社会对礼义和法制的需要正确选项1.荀子23、南京国民政府的司法审判制度实行()正确选项1.三级三审制24、秦朝的法廷成例叫做()。
正确选项1.廷行事25、秦朝的鬼薪适用于男犯,它的刑期为()。
正确选项1.三年26、秦朝多对麻风病人犯罪所适用的刑罚是()。
法考《中国法律史》复习题集(第1940篇)

2019年国家法考《中国法律史》职业资格考前练习一、单选题1.关于中国古代刑罚制度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2010年卷一15题,单选)A、“八议”制度自曹魏《魏律》正式入律,其思想渊源为《周礼·秋官》的“八辟丽邦法”之说B、“秋冬行刑”制度自唐代始,其理论渊源为《礼记·月令》关于秋冬季节“戮有罪,严断刑”之述C、“大诰”是明初的一种特别刑事法规,其法律形式源自《尚书·大诰》周公对臣民之训诫D、“明刑弼教”作为明清推行重典治国政策的思想基础,其理论依据源自《尚书·大禹谟》“明于五刑,以弼五教”之语>>>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4章>第1节>立法思想与刑罚原则【答案】:B【解析】:“秋冬行刑”制度自汉代始,故B项“自唐代始”的表述错误。
“明刑弼教”是明朝开始推行的,清朝仍延续之,故D项表述无误。
2.关于西周法制的表述,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3年卷一16题,单选)A、周初统治者为修补以往神权政治学说的缺陷,提出了“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B、《汉书·陈宠传》称西周时期的礼刑关系为“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C、西周的借贷契约称为“书约”,法律规定重要的借贷行为都须订立书面契约D、西周时期在宗法制度下已形成子女平均继承制>>>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1章>第1节>西周以降的主要法制内容【答案】:B【解析】:周初统治者继承了夏周以来的天命观。
同时,为了修补以往神权政治学说的缺陷,提出了“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政治法律主张。
汉代中期以后,“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主张被儒家发挥成“德主刑辅,礼刑并用”的基本策略,从而为以“礼律结合”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法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德主刑辅”并非周朝的政治法律主张,故A项错误。
西周时期“刑”多指刑法和刑罚。
中国法制史复习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中国法最早的一个主要形式是战争中的(军法)。
2、西周中期,穆王命吕侯制作了(《吕刑》)。
3、春秋时期,楚国的最高司法官称为廷理。
4、战国时期,商鞅“改法为律”。
5、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中大量的记载秦法律令的竹简是在1975年发现的。
6、汉代规定:“天子诏所增损,不在律上者为令”。
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形成了三省制,作为中央中枢机构。
8、唐朝给授农民土地的法律称为均田法。
9、金太祖建国之初,在法制上主要采用女真习惯法,而无成文法。
10、元朝设置行中书省,作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
11、明朝简化税制“一条鞭法”是中国赋役制度史上的重大变革。
12、清朝将“六科”并入都察院,合称“科道”,使监察机构一体化。
13、《资政新篇》是洪仁玕提出的带有一定资本主义色彩的太平天国后期纲领性文件。
14、1906年,清政府制度了《大理院审判编制法》,就大理院和京师审判组织加以规定。
15、《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改《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的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
16、北洋政府奉行特别法应先于普通法原则。
17、南京国民政府立法在形式上实行三级立法体制。
18、1934年1月对《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进行了必要的修改,最主要的是增加了“同中农巩固地联合”的内容。
19、抗日民主政权保障人权条例规定,除_公安司法机关以外,任何机关团体不得进行逮捕、审问、死刑。
20、解放战争后期,人民审判机构的体制不断完善,审判机构一律改称人民法院。
二、单项选择题1、夏朝中央监狱的名称是(B )A、圜土 B、夏台 C、畿内 D、社2、西周时期,法官在审讯中要察言观色,注意当事人的表情,这种审讯方法被称为(B )A、五刑B、五听C、五行D、九刑3、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较系统的、并为以后历代法典滥觞的封建法典是(B )A、竹刑B、《法经》C、《宪令》D、《大府之宪》4、秦统一天下后,继续推行法家思想,对秦始皇政权和法制活动影响极大并成为其指导思想的是( C )A、商鞅的思想B、李斯的思想C、韩非的思想D、李悝的思想5、为了限制士族对清议的操纵,南朝法律中设有( B )A、重罪十条B、清议禁锢之科C、八议D、准五服以制罪6、唐律中的“谋危社稷”是指( B ) A、谋大逆 B、谋反 C、恶逆 D、谋叛7、凌迟刑作为法定刑始于( A )A、宋 B、清 C、唐 D、明8、元朝由地方官吏自行编制的一部法律汇编是(C )A、《大元通制》B、《泰和律》C、《元典章》D、《至正条格》9、明朝统治者为加重对官吏贪赃受贿罪的处刑,在明律中特设“受赃”一卷于( B )A、《名例律》B、《吏律》C、《礼律》D、《刑律》10、清代以“四格”为标准考核官吏,其中品德操行方面的内容称为(A)A、守11、清末设立的咨议局,依其章程规定,其性质是( B )A、地方立法议会B、各省采取舆论之所C、督抚的咨询机构D、地方行政管理机构12、南京临时政府依据“天赋人权”理论,制颁一系列法令,其中意义最为深远的是(B )A、禁止买卖人口令B、权利平等令C、禁烟法令D、禁赌法令13、《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行使统一解释法令及变更判例之权的是( B )A、立法院B、司法院C、最高法院D、行政院14、中国宪政运动史上劳动人民制定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是( B )A、《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C、《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D、《抗日救国十纲大纲领》15、人民代表会议制度确立于( C )A、工农民主政权时期B、抗日战争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D、建国后三、多项选择题1、春秋时期,郑国和晋国公布成文法后,反对者有(CE )A、邓析 B、子产 C、孔子 D、赵鞅 E、叔向2、唐朝的法律形式主要有四种即( ABCE )A、律 B、令 C、格 D、比 E、式3、元代不动产买卖必须具备的要件是(ABCD)A、经官给据 B、先问亲邻 C、印契税契 D、过割赋税4、《资政新篇》在社会改革方面提出的措施有( ABCDE )A、革除迷信B、禁吸鸦片C、禁止溺杀子女D、兴建医院E、禁骄奢之习5、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社会改革方面的法令有(ABE )A、禁烟令B、禁赌令C、权利平等令D、慎重农事令E、改革称呼旧制法令四、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1、禹刑:传说为夏朝法律的总称。
中国法律史机考试题及答案

中国法律史机考试题及答案中国法律史是一门研究中国历史上法律制度、法律思想及其发展变化的学科。
考试题目和答案通常涉及古代至现代的法律制度、重要法律人物、法律文献以及法律思想的演变等方面。
以下是一套模拟的中国法律史机考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 中国古代最早的成文法典是:A. 周礼B. 秦律C. 汉律D. 唐律疏议答案:B2. 以下哪位不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A. 商鞅B. 韩非C. 荀子D. 李斯答案:C3. 明朝时期,负责全国司法审判的最高机构是:A. 刑部B. 都察院C. 大理寺D. 御史台答案:C二、简答题1. 简述《大清律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答案:《大清律例》是清朝的法律汇编,其内容主要包括刑事、民事、商事等方面的规定。
它的特点有:(1)继承并发展了《唐律疏议》的法律体系;(2)强化了皇权,对官员的监督和惩罚更为严格;(3)注重家族伦理,对家庭内部的纠纷有详细的规定;(4)对商业活动进行了规范,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2. 论述中国古代“礼法合一”的特点及其影响。
答案:“礼法合一”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重要特点,它强调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统一。
其影响主要体现在:(1)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定,礼法的结合使得法律具有了道德的约束力;(2)加强了家族和宗族的凝聚力,家族内部的纠纷往往通过礼法来解决;(3)影响了法律的制定和执行,法律往往以儒家的道德观念为指导,强调个人品德的修养。
三、论述题1. 论述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发展脉络,并分析其对现代中国法制建设的影响。
答案: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从夏商周到明清,经历了从原始的部落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
夏商时期以习惯法为主,西周时期出现了“礼法”,秦汉时期法律制度开始系统化,隋唐时期法律制度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法律制度更加完善。
古代法律制度对现代中国法制建设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法律的继承性,现代法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古代法律的一些基本原则和制度;(2)法律的民族性,现代法律体系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吸收和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3)法律的现代化,现代法律体系在借鉴古代法律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法律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精选法考《中国法律史》复习题集及解析共23篇 (6)

法考《中国法律史》职业资格考前练习一、单选题1.《折狱龟鉴》载一案例:张泳尚书镇蜀日,因出过委巷,闻人哭,惧而不哀,遂使讯之。
云:“夫暴卒。
”乃付吏穷治。
吏往熟视,略不见其要害。
而妻教吏搜顶发,当有验。
乃往视之,果有大钉陷其脑中。
吏喜,辄矜妻能,悉以告泳。
泳使呼出,厚加赏方,问所知之由,并令鞫其事,盖尝害夫,亦用此谋。
发棺视尸,其钉尚在,遂与哭妇俱刑于市。
关于本案,张泳运用了下列哪一断案方法?(2012年卷一17题,单选)A、《春秋》决狱B、“听讼”、“断狱”C、“据状断之”D、九卿会审>>>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1节>隋唐时期的司法制度【答案】:C【解析】:“发棺视尸,其钉尚在”表明张泳运用了“据状断之”的断案方法。
故C项应选。
2.武昌起义爆发后,清王朝于1911年11月3日公布了《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
关于该宪法性文件,下列哪一说法是错误的?(2014年卷一19题,单选)A、缩小了皇帝的权力B、扩大了人民的权利C、扩大了议会的权力D、扩大了总理的权力>>>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4章>第2节>清末的法律思想与“预备立宪”【答案】:B【解析】:本题为选非题。
“十九信条”在形式上被迫缩小了皇帝的权力,相对扩大了议会和总理的权力,但仍强调皇权至上,且对人民权利只字未提。
故B项说法错误。
3.对明代都察院司法执掌表述不正确的是:( )A、复核或审理直隶及各省职官犯罪案件B、复核或审理京师职官犯罪案件C、不复核或审理京师斩、绞监候案件D、复核或审理直隶及各省斩、绞监候案件>>>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4章>第1节>明清时期的司法制度【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明代的司法机构。
明代都察院掌纠察,主要是纠察百司,会审及审理官吏犯罪案件。
其设有十三道监察御史,都察院司法执掌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一是复核或审理直隶、各省及京师职官犯罪案件:二是复核或审理直隶、各省及京师斩、绞监候案件:三是奉旨监察御史巡按直隶、各省地方,对职官犯罪奏闻皇帝裁决,人命案件或亲审或交两司审理,“大事奏裁,小事立断”。
中国法律史期末复习(包括试题答案).doc

中国法律史期末复习(包括试题答案)中国法律史终评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的每一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编号放在问题后的括号中。
)1 .在商朝,是(c)参与司法,并作出虚假承诺惩罚犯罪。
a .商王b .廷尉c .部d .司口2。
西周的王位继承是实行的(c)。
a .父亲去世,儿子跟随b .兄弟去世,c .长子继承d .退位。
3.李周的基本原则是(一)。
西周时期在法律指导思想上的进步是(b) a .国王的神权被授予b .法律和法规是建立在d .礼的统一基础上的,刑罚是政治和宗教的运用。
5.西周时期的借款合同被称为质量代理合同。
合同、凭证书。
在春秋诸侯国公布的成文法运动中,最早的是(一)郑制定的《刑书》;邓私下制定的《竹刑》;在丁0103017中制定的《刑书》。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封建法典是(b)。
A.子产的铸造和惩罚书公元前《茆门法》年《法经》年《秦律》年8战国时期把法律变成法律的人物是(乙)。
韩非,商阳,吴琦,李悝,9岁。
秦简中关于审判、侦查、勘验、扣押等方面的原则和文书程序的规定是(四)。
秦律十八种秦律杂本秦律法律答案封闭式诊断类型10。
第一个将“近亲优先并隐藏”写入法律的人是(b)。
秦朝、汉朝、金朝、唐朝。
将《九章律》更改为《具律》,放在法律最前面的代码是(d)。
a . 《刑名》b . 《法经》c . 《九章律》d . 《晋律》12这是(a)仪式中的"诉讼制度"首先作为定罪和判刑的原则被纳入法典。
a .《新律》b . 《晋律》c . 《北魏律》d . 《开皇律》13。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和任命发生在(c)年。
14封建五刑和“十恶”最早是在(d)中确立的。
a 《永徽律》b 《北齐律》c 《晋律》d 《唐律疏议》15。
根据唐律,犯有两种以上的罪行(一)。
a .重新评估b .重新评估每一个案例 c .累积惩罚-省略部分-宋朝法律制度的正确表述是什么?《开皇律》不仅是中国法制的代表法典,也是中国封建法制的最高成就。
中国法律史考研题库及答案

中国法律史考研题库及答案中国法律史考研题库及答案中国法律史是法学专业考研的重要科目之一。
在备考过程中,熟悉并掌握相关的题库和答案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国法律史考研题库及答案,希望能对考生们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题库1. 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中,最早的法律文献是什么?答案:最早的法律文献是《周礼》。
2. 《唐律疏议》是哪个朝代的法律文献?答案:《唐律疏议》是唐朝的法律文献。
3. 中国古代法律史中,最早的刑法典是哪一部?答案:最早的刑法典是《鞠侯申韩书》。
4. 《大明律》是哪个朝代的法律典籍?答案:《大明律》是明朝的法律典籍。
5. 中国古代法律史中,最早的宪法是哪一部?答案:最早的宪法是《大清律例》。
二、答案解析1. 《周礼》是中国古代法律史中最早的法律文献,成书于西周时期,是一部综合性的法律典籍。
它包括了礼制、刑法、官制等内容,对后世的法律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 《唐律疏议》是唐朝的法律文献,是对《唐律》的解释和补充。
《唐律疏议》对刑法、刑律、刑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是中国古代法律史中的重要文献之一。
3. 《鞠侯申韩书》是中国古代法律史中最早的刑法典,成书于战国时期。
它主要包括了刑法、刑律、刑名等内容,对后世的刑法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4. 《大明律》是明朝的法律典籍,是中国古代法律史中最重要的法律文献之一。
它对刑法、刑律、刑名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对后世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大清律例》是中国古代法律史中最早的宪法,成书于清朝。
它规定了国家的宪政体制、法律制度等内容,对后世的宪法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备考建议1. 熟悉法律史的基本知识。
了解中国古代法律史的发展脉络,掌握各个时期的法律文献和法律制度,对于备考非常重要。
2. 多做题。
通过做题可以加深对法律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题库进行练习,同时也可以参考历年的考研真题。
3. 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中国法制史考试复习题

中国法制史1. “质”是买卖奴隶、牛马所使用的较长的契券;“剂”是买卖兵器、珍异之物所使用的较短的契券。
西周时期买卖契约被称作质剂。
2.汉朝爵位继承采嫡长子继承制,财产继承采诸子均分制。
3. 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统称“三法司”,对重大疑难案件由三法司共同会审。
4.秦朝以身高作为确定刑事责任能力年龄的标准,有身长六尺五寸和六尺两种说法来作为判断成年(承担完全刑事责任)的标准。
5. 李悝制定的《法经》中,将《盗》、《贼》置于六篇篇首即是基于“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的认识。
6. 南京国民政府“六法”包括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
7. 《具法》是规定定罪量刑的通例与原则的法律,相当于现代刑法典的总则部分。
8. 宋太祖为宽贷死罪而立刺配之法。
9. 关于唐律中的“五刑”是指笞刑、杖刑、徒刑、流刑、死刑10. 直诉,即不依诉讼等级直接诉于皇帝或钦差大臣,是诉讼中的特别上诉程序。
《晋书·武帝纪》载晋武帝设登闻鼓,悬于朝堂外或都城内,百姓可击鼓鸣冤,有司闻声录状上奏。
此后历代相承。
中国古代设置“登闻鼓”始于西晋。
11. 秦朝耻辱性主要有髡刑和耐刑。
髡刑事中剃去头发和鬓须的刑罚,耐刑则是指剃鬓须。
12. 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鼎”,将法律条文第一次公布于众。
13. 《大清律例》是清朝传世基本法典,是一部集中国古代法律之大成的法典。
14. “翻异别勘”制度。
因犯人翻供,所关情节重大,一般换法官审理,称“别推”,若换司法机关审理,则称“别移”。
南宋庆元年间,某地发生一桩“杀妻案”。
死者丈夫甲被当地州府逮捕,受尽拷掠,只得招认“杀妻事实”。
但在该案提交本路(路为宋朝设置的地位高于州县的地方行政区域)提交刑司审核时,甲推翻原口供,断然否认杀妻指控。
提刑司对本案可能做出的下列处置中,“指定本路管辖的另一州级官府重审”做法符合当时“翻异别勘”制度的规定15. 《唐律疏议·名例》明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国家法考《中国法律史》职业资格考前练习一、单选题1.《大明律·名例律》中解释“谋”:“称‘谋’者,二人以上。
”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明律仍然以为谋杀首先是二人以上共同犯罪B、明律不承认一个人也可以成为谋杀罪的主体C、明律中对一个人进行的谋杀即单独谋杀的解释与唐律基本不同D、明律没有继承唐律的做法>>>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4章>第1节>罪名与刑罚【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大明律》对谋杀的规定。
明律继承了唐律的做法,在《大明律·名例律》中这样解释“谋”:“称‘谋’者,二人以上。
”可见,明律仍然以为谋杀首先是二人以上共同犯罪。
同时,明律也承认一个人也可以成为谋杀罪的主体。
而且,明律中对一个人进行的谋杀即单独谋杀的解释与唐律也基本相同。
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项。
2.秦律明确规定了司法官渎职犯罪的内容。
关于秦朝司法官渎职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2014年卷一16题,单选)A、故意使罪犯未受到惩罚,属于“纵囚”B、对已经发生的犯罪,由于过失未能揭发、检举,属于“见知不举”C、对犯罪行为由于过失而轻判者,属于“失刑”D、对犯罪行为故意重判者,属于“不直”>>>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2章>第1节>秦代的法律【答案】:B【解析】:“纵囚”是指应当论罪而故意不论罪,以及设法减轻案情,故意使案犯达不到定罪标准,从而判其无罪。
故A项正确。
“见知不举”,是故意犯罪,而非过失犯罪,故B项错误。
“失刑”是指因过失而量刑不当,故C项正确。
“不直”,是指罪应重而故意轻判,应轻而故意重判,故D项正确。
3.《唐律·名例律》规定:“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
关于唐代类推原则,下列哪一说法是正确的?(2014年卷一17题,单选)A、类推是适用法律的一般形式,有明文规定也可“比附援引”B、被类推定罪的行为,处罚应重于同类案件C、被类推定罪的行为,处罚应轻于同类案件D、唐代类推原则反映了当时立法技术的发达>>>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1节>唐律与中华法系【答案】:D【解析】:根据唐律,类推只能在“断罪无正条”时进行,故A项错误。
根据唐律,被类推定罪的行为,处罚应同于同类案件,故B、C项错误。
故本题应选D项。
4.杜甫有诗云:“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对诗歌涉及的典当制度,下列哪一选项可以成立?A、唐代的典当形成了明确的债权债务关系B、唐代的典当契约称为“质剂”C、唐代的典当称为“活卖”D、唐代法律规定开典当行者构成“坐赃”>>>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1节>唐律与中华法系【答案】:A【解析】:①A选项正确。
唐末开始用“典”或“典当”一词。
宋承唐制,规定了更加具体的制度。
②B选项错误。
西周的买卖契约成为“质剂”。
③C选项错误。
宋代典卖为附条件之买卖,又称“活卖”。
④D选项错误。
《唐律》中的“坐赃”,指官吏或常人非因职权之便非法收受财物的行为。
注意《唐律》中的六赃制度包括:受财枉法、受财不枉法、受所监临、强盗、窃盗、坐赃。
综上,本题正确答案为A选项。
5.清末修律过程中颁布的《法院编制法》,规定司法审判实行:( )A、四级四审制B、四级三审制C、四级二审制D、三级三审制>>>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4章>第2节>清末司法体制的变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末修律确立的审级制度。
1910年颁布的《法院编制法》规定,实行四级三审制。
因此,B项正确。
6.1903年5月1日,在上海英租界发行的《苏报》刊载邹容的《革命军》自序和章炳麟的《客帝篇》,公开倡导革命,排斥满人。
5月14日,《苏报》又指出:《革命军》宗旨专在驱除满族,光复中国。
清廷谕令两江总督照会租界当局严加查办,于6月底逮捕章炳麟,不久,邹容自动投案。
由谳员孙建臣、上海知县汪瑶庭、英国副领事三人组成的审判庭对邹容等人进行审理,最后判处章炳麟徒刑三年,邹容徒刑两年。
对这一案件的说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A、这表明清廷实行公开审判原则B、这表明外国人在租界内对中国司法裁判权的直接干涉C、这表明外国人在租界内的领事裁判权受到了限制D、这表明清廷变法修律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4章>第2节>清末修律的主要内容【答案】:B【解析】:①A选项错误。
对邹容与章炳麟的审判发生在租界内,并非纯粹的清廷审判。
并且审判公开原则首先出现在1910年颁布的《法院编制法》中。
②B选项正确。
1864年清廷与英、美、法三国驻上海领事协议在租界内设立特殊的审判机关:会审公廨,并且规定凡涉及外国人须有领事官员参加,租界内中国人诉讼由外国领事观审。
该制度是对我国司法主权的直接干涉。
③C选项错误。
注意,这是对我国的司法主权的干涉。
④D选项错误。
按照当时的条约规定,如果清政府建立现代司法制度,则欧美列强放弃治外法权,愿意遵守中国的各项法律制度。
而该审判7.秦律规定凡属未成年人犯罪,其刑事责任的执行标准是:( )A、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处罚B、等年龄达到,减轻刑事处罚C、由其家长负完全刑事责任D、负刑事责任,但免予刑事处罚>>>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2章>第1节>秦代的法律【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秦代的刑事责任能力。
秦律规定,凡属未成年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处罚。
秦律以身高判定是否成年,大约六尺五寸为成年身高标准,低于六尺五寸的为未成年人。
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项。
8.在中国法律发展史上,“死刑复奏制度”确立于:( )A、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B、唐代初期C、隋代后期D、汉代前期>>>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2章>第2节>魏晋南北朝时期法典的发展变化【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法律的发展。
死刑复奏制度是指奏请皇帝批准执行死刑判决的制度,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这一制度,为唐代的死刑三复奏打下了基础。
这一制度的建立既加强了皇帝对司法审判的控制,又体现了皇帝对民众的体恤。
因此,本题的正确选项为A项。
9.孙中山的“五权宪法”吸收了中西方的思想,其中属于中国传统部分的是:( )A、司法权,行政权B、行政权、监察权C、监察权、考试权D、行政权、考试权>>>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5章>第1节>孙中山的法律思想【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孙中山的“五权宪法”思想。
孙中山提出了五权宪法理论,认为“用五权宪法组织的政府,才是完全政府”。
政府五权包括: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五权。
孙中山的宪法思想,受到了西方国家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同时将中国传统的考试和监察纳入其中,具有独创性。
因此,C项正确。
10.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2011年卷一21题,单选)A、《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后正式颁行的宪法B、《临时约法》设立临时大总统,采行总统制C、《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性文件D、《临时约法》确立了五权分离的原则>>>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5章>第2节>《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答案】:C【解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54条规定:“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宪法未施行以前,本约法之效力与宪法等。
”据此,《临时约法》仅为临时宪法,并非“正式颁行的宪法”,故选项A说法错误。
总统制的主要特征是国家设有总统,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由选民选举产生,不对议会负责,议会不能通过不信任案迫使总统辞职,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
但是,根据《临时约法》,“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者为当选”;“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11.下列有关咨议局与资政院的表述,错误的是:( )A、咨议局、资政院是清末预备立宪的产物B、咨议局可以议决本省兴革事宜、预算决算、税收、公债等事项C、资政院一切决议须报请皇帝定夺D、资政院可以议决国家的预决算、税法、公债、宪法及其他法典的制定与修订等事项>>>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4章>第2节>清末的法律思想与“预备立宪”【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咨议局与资政院的相关知识。
资政院作为清末预备立宪的中央咨询机构,并不能议决宪法,而只能议决除宪法以外的其他法典。
因此,D项错误。
12.清乾隆律学家、名幕王又槐对谋杀和故杀的有关论述:(2011年卷一18题,单选)①“谋杀者,蓄念于未杀之先;故杀者,起意于殴杀之时。
”②“谋杀则定计而行,死者猝不及防、势不能敌,或以金刃,或以毒药,或以他物,或驱赴水火,或伺于隐蔽处所,即时致死,并无争斗情形,方为谋杀。
”③“故杀乃因斗殴、谋殴而起,或因忆及夙嫌,或因畏其报复,或虑其控官难制,或恶其无耻滋事,或恐其遗祸受害。
在兄弟,或利其赀财肥己;在夫妻,或恨其妒悍不逊。
临时起意,故打重伤、多伤,伤多及致死处所而死者是也。
”据此,下列最可能被认定A、张某将浦某拖倒在地,骑于身将其打伤。
浦某胞弟见状,情急之下用木耙击中张某顶心,张某立时毙命B、洪某因父为赵某所杀,立志复仇。
后,洪某趁赵某独自上山之机,将其杀死C、卢某欲拉林某入伙盗窃,林某不允并声称将其送官。
卢某恐其败露欲杀之,当即将林某推倒在地,榕伤其咽喉并用腰带套其脖颈,林某窒息而死D、雇主李朱氏责骂刘某干活不勤,刘某愧忿不甘,拿起菜刀将李朱氏砍倒。
刘某逃跑之际,被李朱氏4岁的外孙韩某拉住衣服并大声呼救,刘某将其推倒在地并连砍数刀,致其立时毙命>>>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4章>第1节>罪名与刑罚【答案】:B【解析】:根据清乾隆律学家、名幕王又槐对谋杀和故杀的有关论述,谋杀与故杀的关键区别是:“谋杀者,蓄念于未杀之先;故杀者,起意于殴杀之时。
”选项A、C、D均是“起意于殴杀之时”,故均最可能被认定为故杀。
而选项8“洪某因父为赵某所杀,立志复仇”,属于“蓄念于未杀之先”,故最可能被认定为谋杀。
13.宋代神宗时,在中央设置“编敕所”。
其目的是:( )A、作为司法审查机关B、解决积案问题C、确保官员的申诉权利D、进行编敕>>>点击展开答案与解析【知识点】:第3章>第2节>宋代的法律思想与制度【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宋代的立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