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41年来日照时数特征分析

合集下载

近55年来日照市气温变化特征

近55年来日照市气温变化特征

气 候变化 并非 是小事 ,看似很 小 的数值 变动却 能给生 态 秋 季 、冬季 。
环境 、工农业生产和人 民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甚至于是 用气候趋势 系数确定要素 的长期变化趋势 ,用气候倾 向率
灾 害性 的,无 法 弥补 的。因而气候 变化 的研 究受到 广泛 的关 得 出要素变化速率 。还选取 了滑动平均法 ,通过滑动平均 曲线 注 。研究 表 明,全 球气候 变暖 已经是不争 的事实 ,IC P C最新 分析要素历年的趋势变化 。
近5 5年 来 日照市气 温 变化特 征
陆桂荣


于 怀征
近5 5年 来 日照 市 气 温 变 化 特征
陆桂 荣 ,胡 峰 ,于 怀征 ,赵 玉 洁 ,左 迎 芝
(日照 市气象局 ,山s 日照 26 2 i c , 18 6)

要 :依据 15 9 5~2 0 年年平均气温 、年平均最高、最低 气温等资料 ,对 日照市的年和 各季的气温变化进行 了统计分析 ,结果表 09
表 1 日照 市 各 年 代气 温变 化
22平 均 气 温 变 化 趋 势 .
趋势, 历年平均值为 1. ̄ 最低值 出现在 16 年 ( 1  ̄ 3 C, O 99 1. C), 5
从图 I中可 以看 到 ,近 5 5年 日照 市的年平均气 温呈上升 其 次 是 1 5 9 7年 ( 1 ℃ )、15 1. 7 96年 ( 1 c 1 特 征
24最 低气 温 变 化趋 势 -
陆桂 荣 胡 峰
于怀 征
于平均值 。年平均最低气温整体呈上升趋势 ,线性趋势变化率
从 图 3可 以看 出:2 世 纪 6 0 0~ 7 O年代 的气 温呈 下降趋 为 0 3 % /0 。 . 9 1a 2

近42年大连地区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近42年大连地区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S5 近42年大连地区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宋 军1 高磊2(1.辽宁省大连市气象装备保障中心,大连 116001,2. 辽宁省大连市气象信息中心, 大连 116001 )摘要 基于大连地区7个国家级气象台站的1971~2012年日照时数、云量、水汽压、降水、能见度等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法,滑动t检验法等分析大连地区日照时数的统计特征、变化趋势以及可能影响日照时数的气象因素,结果表明:近42 a以来大连地区年日照时数为明显的减少趋势,线性趋势系数-47.1h/10a,其中,夏秋季日照时数减少明显,冬春季不明显;大连地区的年日照时数序列在1983、1984年附近发生了突变;水汽压增大、影响能见度的天气现象日数增加是影响大连地区日照时数的减少的主要因素,影响能见度的天气现象日数增加可能主要是对流层大气气溶胶含量上升的结果。

关键词大连地区;日照时数;趋势分析;t检验;能见度;成因Climatic Change of Sunshine Duration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in Dalian region during the Last 42 YearsSong Jun Gao Lei(1. Dalian Meteorological Equipment Support Center, Dalian,Liaoning 1160012.Dalian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Centre ,Dalian,Liaoning 116001)Abstract By using the data of sunshine duration and cloud cover,surface vapor pressure ,precipitation,visibility,from 7 stations in Dalian region from 1971 to 2012 , statistical characteristic,change trend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unshine duration are analyzed by using linear trend analysis and t –test etc.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nnual sunshine duration of Dalian has shown a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endency during recent 42 years with a decreasing rate of 47.1h /10a. The obvious decreasing trend occurred in summer and autumn but no obvious decreasing trend in other seasons. Abrupt changes took place in the 1983 and 1984;The decrease of annual sunshine duration is mainly caused by the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surface vapor pressure and the days of weather phenomena by visibility influencing. cloud cover and precipitation was shown to be insignificant. Influence of visibility weather phenomenon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days is mainly due to rising atmospheric troposphere aerosol content results。

近60年重庆市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近60年重庆市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近60年重庆市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姜金戈;李军;黄成
【期刊名称】《绿色科技》
【年(卷),期】2024(26)5
【摘要】为探究重庆市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规律,基于重庆34个气象站点1961-2020年逐日日照时、风速、温度、总云量、相对湿度资料,使用M-K突变检验、小波分析、时空冷热点模式探测等方法对地区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①重庆日照时数呈现“东北高、东南低”的分布特点。

高值集中在巫山、巫溪等地;低值集中在彭水等地。

②年均日照时数呈极显著下降趋势,突变年份1979年,振荡主周期为46年。

除春季外其他季节均呈现下降趋势。

③时空冷热点表明近重庆近60年的日照时数呈现混合聚类、振荡冷点2种模式。

④相关系数的季节性差异表明各因素与日照时数的关系并非定值,其中风速、总云量、相对湿度与日照时数相关性四季均显著,降水与温度与日照仅在夏季关系较为紧密。

【总页数】8页(P214-220)
【作者】姜金戈;李军;黄成
【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重庆市高校GIS应用研究重点实验室;三峡库区地表过程与环境遥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2
【相关文献】
1.1961-2015年新疆天山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2.1960—2016年秦岭—淮河区域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3.近43a山西东南部日照时数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近61年承德市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甘肃省近54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甘肃省近54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2
Fan Limei1, Che Kejun1,2
Abstract: The variation of annual, seasonal and monthly sunshine duration were analyzed by using climate to 2013, and the effect of precipitation, wind speed, vapour press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change on sunshine
范莉梅等: 甘肃省近 54 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 195 ·
y = 0 . 1 1 6 8 x + 2 7 2 1 . 5 2 R 0 . 0 0 0 5 R= =0.0005
均呈减少趋势; 还有研究得出近 40 年来黄河流域的日 照时数总体呈降趋势 [9-11]。日照时数作为表征太阳辐 射强弱的一个重要因子[12-13] , 深入研究日照时数的分布 规律和变化趋势, 不仅对认识地区气候背景状况和气 候资源变化有重要作用, 而且对利用清洁能源、 合理农 业布局生产、 调整种植结构、 旅游资源开发乃至社会经 济的可持续发展等也具有重要意义[14-15]。 甘肃省地处黄土、 青藏和蒙古三大高原交汇地 带。境内地形复杂, 山脉纵横交错, 海拔相差悬殊, 高 山、 盆地、 平川、 沙漠和戈壁等兼而有之, 是山地型高原 地貌。从东南到西北包括了北亚热带湿润区到高寒 区、 干旱区的各种气候类型。气候干燥, 气温日较差 大, 光照充足 , 太阳辐射强。因此笔者采用 1960— 2013 年 54 年的地面观测资料, 分析甘肃地区日照时数 的月、 季、 年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全面分析, 进 一步增强对甘肃气候变化的认识, 为合理布局农业生 产、 调整种植结构及太阳能资源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选取分布在甘肃的 28 个气象站 1960—2013 年月 值平均日照时数、 降水、 温度、 风速和相对湿度的气象 记录资料。气象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 务 网 ()。 四 季 划 分 : 3—5 月 为 春 季, 6—8 月为夏季, 9—11 月为秋季, 12—2 月为冬季。 1.2 计算方法 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来估算相关要素的气候变化趋 势, 趋势变化用一次线性回归方程表示: x=a+bti , 式中 ti 为时间 (1960—2013 年) , b 为气候倾向率, 乘以 10 表示 气象要素每 10 年变化率。b 的正负表示气候变量 x 的 趋势倾向。当 b>0 时, 说明随时间 t 的增加, x 呈上升 趋势; 当 b<0 时, 说明随时间 t 的增加, x 呈下降趋势。

1964年—2016年湖南省日照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1964年—2016年湖南省日照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第40卷第6期2019年12月衡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HengyangNormalUniversityNo.6Vol.40Dec.2019

1964年—2016年湖南省日照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陈 涛,韩 波,肖 兰,郭黎民,肖美英(衡阳市气象局,湖南衡阳 421001)

摘 要:基于湖南省88个地面气象站高度数据、1964年—2016年日照数据,采用气候倾向率、点聚图和

Kriging空间插值计算等方法,分析了湖南多时间尺度的日照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近53a

湖南年、春、夏、秋、冬四季日照时数分别为1478􀆰6h、300􀆰1h、571􀆰9h、387􀆰9h、219􀆰2h.日照空间变化春

季北多南少,其它时段为东多西少;(2)湖南省日照呈减少变化.近53a年、四季日照时数累计减少196􀆰0h、4􀆰3h、112􀆰7h、58􀆰3h、25􀆰6h,益阳—湘乡—衡阳县—蓝山有一条日照减少显著带;(3)年、夏、秋季日照在

1997、1998、2011年发生突变,突变前后日照差为121􀆰5h、61􀆰3h、58􀆰7h,春、冬季无突变;(4)日照异常偏

多时段在1970年(46􀆰5%),1990年代未出现,异常偏少时段主要在2010年代(74􀆰9%),1960年代未出现.关键词:日照时数;线性趋势;极端日照;湖南中图分类号:P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G0313(2019)06G0070G06

收稿日期:2019G08G10基金项目:湖南省气象局2018年短平快项目(XQKJ18B013);湖南省气象局2020年重点项目(XQKT20A002)

作者简介:陈涛(1965G),男,湖南衡阳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气候预测工作.

当今全球气候正经历一场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其原因十分复杂,人类活动是重要影响因素.

日照时数作为表征气候变化重要气象因子,其长短变化影响着农、林业生产,并对人类日常生活有直接影响,因而受到学者们普遍关注.由于研究地域、时间跨度不同,其结论各异.康淑媛等[1]对石羊河流域1959

宣城市近50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宣城市近50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宣城市近50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包静雯;倪大敬;邱丽芳;罗秀明
【期刊名称】《安徽农学通报》
【年(卷),期】2022(28)11
【摘要】利用宣城市7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1971—2020年逐日日照时数资料,运用线性趋势分析、异常年份分析、ArcGIS反距离权重插值法和Origin软件等,对宣城市近50a日照时数的年、季、月变化特征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近50年来宣城市年日照时数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年日照时数变化幅度较大,最高值和最低值相差达807.1h。

四季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其中夏季日照时数变幅最大,春季最小。

日照时数空间差异明显,基本上呈现北多南少、由北向南逐渐减少的趋势。

【总页数】6页(P150-155)
【作者】包静雯;倪大敬;邱丽芳;罗秀明
【作者单位】宣城市气象局;绩溪县气象局;广德市气象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2.11
【相关文献】
1.江口县近50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2.江口县近50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3.近58 a福泉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4.富裕县近50 a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分析
5.西昌近60年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内蒙古东部地区基本气候特征与气候变化规律分析

内蒙古东部地区基本气候特征与气候变化规律分析

内蒙古东部地区基本气候特征与气候变化规律分析内蒙古东部地区是指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南北自北纬41°——52°N,东西自东经116°——120°E,主要包括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和赤峰市四个地区。

与我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相邻,并与此三省的西北部同处于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区,因而两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征基本相近。

1、内蒙古东部地区基本气候要素分布特征1.1 日照时间较长内蒙古东部区年日照时数在2523——3061小时之间,其地理分布规律由南向北逐渐减少,日照时数最长的地区位于赤峰市、通辽市的南部,最短区域位于呼伦贝尔市林区。

年日照百分率为57——72%,其中农业和牧业地区均在60%以上;林业地区由于湿度大,云雾天气多,日照百分率低于60%。

各地≥0℃期间的日照时数在1220——2040小时间,约占年日照时数的48——67%,日平均日照时间为7.5——9.1小时;≥5℃期间的日照时数为992——1650小时,约占年日照时数的39——54%,日平均日照时间为7.7——9.3小时;≥10℃期间的日照时数为630——1570小时,占年日照时数的25——51%,日平均日照时间为7.8——9.5小时。

除大兴安岭林区外,其余地区每日日照时间均在8小时以上。

日照时间较长,光资源丰富。

冬季内蒙古东部区日照时数最少,为502——661小时,占全年的20%左右,且纬度愈偏北的站点,日照时数愈少,如海拉尔12月份日照时数仅为162小时。

东部区日照百分率为63——76%,最低值出现在大兴安岭林区,最高值出现在通辽南部地区,且日照百分率均大于70%,属中国东北区域冬季日照时数高值区。

春季随着太阳位置的北移,内蒙古东部雨季还未来临,多晴朗天气,日照时数迅速增加。

东部区春季日照时数为775——846小时,约占全年的31%左右,分布特点与冬季基本相似。

高值区位于通辽南部,与东三省的松嫩平原、西辽河、辽西山地和辽东湾东侧同属中国东北区域春季日照时数高值区。

近40年那曲地区日照时数和风速变化特征

近40年那曲地区日照时数和风速变化特征

近40年那曲地区日照时数和风速变化特征
毛飞;卢志光;郑凌云;张佳华
【期刊名称】《气象》
【年(卷),期】2006(32)9
【摘要】利用那曲地区6个气象站1961-2000年逐日日照时数和风速资料,采用
常规统计方法和墨西哥帽小波变换分析那曲地区近40年日照时数和风速的地理分布以及年内、年际、年代际变化规律.主要结果是:那曲大部分地区,年总日照时数大于2550小时,年平均风速大于4m·s-1;近40年那曲地区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生长季(5-9月)和年6个时段的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风速冬季呈减少趋势,其它
时段呈增加趋势;6个时段的90年代日照和风速都小于80年代;2000-2005年日
照时数和风速继续减小的可能性比较大.
【总页数】7页(P77-83)
【作者】毛飞;卢志光;郑凌云;张佳华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94;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100094;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
【相关文献】
1.渭河流域近52年日照时数和风速时空变化特征 [J], 蒋冲;王飞;张仁慧;穆兴民;李锐
2.近40年嘉黎日照时数的气候变化特征 [J], 王亚;冯异
3.我国近59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与温度、风速、降水的关系 [J], 虞海燕;刘树华;赵娜;于永涛;于丽萍;曹海维
4.近30年来沧州地区日照时数与风速变化特征 [J], 龚宇;邢开成;王璞
5.洪雅地区近40年日照时数和风的变化特征分析 [J], 包静;何建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江市41年来日照时数特征分析作者:姜晓清等来源:《农学学报》2014年第01期摘要:为了进一步剖析内江市地区日照时数的长期变化规律,以更好地为农业发展和农业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基于内江市1971—2011年各月日照时数资料,采用气候倾向估计法,分析内江市41年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季节变化、月变化以及利用滑动t-检验法的突变检验。

结果表明:内江市日照时数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夏季最为明显,其气候倾向率为-36.5 h/10 a,而冬季的气候倾向率只有-7.7 h/10 a;且内江市年日照时数在41年内存在2次突变,其中1980—1982年的突变现象尤为显著,表现为急剧减少的趋势。

关键词:内江;日照时数;变化趋势;突变中图分类号:P422.1+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3-0479Abstract: In order to further analyze the change law of sunshine hours in Neijiang City, for better serving for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providing a scientific basis for engineering design,based on the sunshine hours date of Neijiang City from 1971 to 2011, the annual, season and monthly variation features of sunshine hours in Neijiang City were analyzed by using annual linear trend analysis,what’s more, the sliding t was used for mutation testing.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on an average in Neijiang City, the annual sunshine duration showed a significant decreasing tendency during recent 41 years; especially in summer with the climate changing rates was -36.5 h/10 a, however in winter, that was 0.77 h/10 a; in addition, there were 2 catastrophes during the time. The catastrophe of the annual sunshine duration around 1981 was remarkable, and it demonstrated an outstanding decrease.Key words: Neijiang; Sunshine Hours; Variation Trend; Sudden Change0 引言日照时数作为表征太阳辐射强弱的一个重要因子[1],目前已成为国内外相关学术界研究的一大热点趋势。

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都对日照时数进行过研究。

任国玉等[2]通过研究指出,全国日照时数具有明显下降的趋势,变化的速率-37.6 h/10 a,1981年以前多为正距平,以后距平开始转为负值,20世纪70年代年平均日照时数距平为59 h,80年代降为-14 h,90年代则为-45 h,1993年为最低值,之后减少趋势略有停滞并有回升的迹象。

另外,其他学者还通过对江苏省[3]、黄河流域[4]、安阳市[5]、成都市[6]等地区日照时数研究发现,其也有下降趋势。

谭友邦等[7]曾对内江市1960—1995年日照时数进行过分析。

本研究则将继续完善内江市日照时数指标变化的研究,最大程度上为农业的发展和工程设计等提供气象参考依据。

1 材料与方法1.1 研究区概况内江市位于104°15'—105°26'E、29°11'—30°2'N之间,地处四川盆地中部丘陵地区。

本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温度为15~28℃,1月均温6~8℃,7月均温26°C~28℃,最高气温可达41℃,最低气温-5.4℃,温差极值可达45.4℃。

据统计,内江年总日照时数1100~1300 h,比同纬度的九江(1650~2100 h)和宁波(1707~1850 h)[8]等地区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低达500 h以上,而与同处于四川盆地的重庆(1112~1655 h)相比也少350 h左右。

此外,内江气候土壤适宜于多种农作物,因此研究日照时数的变化对该区尤其是农业具有重大意义。

1.2 数据来源根据《内江市统计年鉴》(1971—2011年)逐月日照时数统计资料,整理分析内江市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日照时数。

逐年日照时数样本数为41个,逐季日照时数样本数为163个,逐月日照时数样本数为492个。

其中,季度划分标准为:春季(3—5月)、夏季(6—8月)、秋季(9—11月)、冬季(12—2月)[9]。

1.3 研究方法1.3.1 线性倾向估计与检验采用线性倾向分析计算相关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具体步骤如下:用xi表示样本量为n的某一气候变量,用ti表示与xi对应的时间,建立xi与ti之间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见公式(1)。

(1)式中:a、b为回归常数。

b的符号表示气候变量的趋势倾向,b的符号为正,说明随时间t 的增加,x呈上升趋势;b的符号为负时,说明随时间t的增加,x呈下降趋势。

b值表示上升或下降的倾向程度。

同时,可求出表示变量x与时间t之间线性相关密切程度的相关系数r,可通过检验r的显著性,来检测回归系数b的显著与否[10]。

1.3.2 滑动t-检验滑动t-检验是考察2组样本平均值的差异是否显著检验突变。

对相关日照时数的突变检验方法采用滑动t-检验法,把具有n个样本量的时间序列x分为2个子序列x1和x2,其样本分别为n1和n2,则定义统计量见公式(2)。

式中:,前者遵从v=n1+n2-2的t分布。

给出信度a,查t分布表得到临界值ta,若,则视为2个子序列均值无显著性差异,反之则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存在均值突变现象[10]。

2 结果与分析2.1 年际变化对内江市41年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采用气候倾向法进行分析[10],并通过Excel[11]绘制其年际变化趋势图,见图1。

内江市日照时数累年平均值为1156 h,年内月平均日照时数为96.6 h,是全国日照较少的地区之一[2],也是同纬度低值区。

20世纪80年代以前,日照时数皆大于平均值,而80年代以后则基本小于平均值。

原因初步分析可能在于: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内江市大气中的气溶胶颗粒、光化学烟雾、硫氧化物等污染物的增多,使其加大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与散射,从而导致20世纪80年代后日照时数呈现低于平均值的现象。

由图1可知,41年来内江市日照时数呈显著性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53.9 h/10 a,年际振幅较大(1978年日照时数为1560.50 h,2005年日照时数只有940.30 h,两者相差可达到620.20 h),并且呈现波动变化,表现出多寡交替的现象。

从5年滑动平均曲线看,41年来内江市日照时数的变化可分为4个阶段:1975—1983年为日照时数偏多期,1984—1993年为日照时数偏少期;1994—2002年日照时数基本大于平均值,而2002年以后又进入低值期,1986年达近41年的极小值(944.90 h)。

2.2 季节变化通过气候倾向法[10]分析41年内江市各季日照时数变化趋势,并通过软件绘制成图(见图2),可直观反映出四季变化趋势皆呈下降趋势,但也有明显差异。

表现为:1971—2011年春季的气候倾向率为-10.4 h/10 a,夏季可达-36.5 h/10 a,秋季只有-2.4 h/10 a,冬季为-7.7 h/10 a。

由此得出,41年内江市日照时数变化特征为:夏季>春季>冬季>秋季,这与20世纪90年代谭友邦[7]所得出的内江市日照时数特征(1960—1995年)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有所不同。

此外,由图2可知:平均日照时数夏季最多可达471 h,冬季最少只有121 h,两者相差可达350 h,其中冬季日照时数少的主要原因在于:太阳直射点南移至南回归线,使其太阳高度角变小,加之在地形与大气环境等综合作用下多阴雨天气,因此四川盆地也有“蜀犬吠日”之说。

春季,各年平均值除1984—1997年小于平均值353.78 h外,皆在其上下小幅度波动。

此季节,日照时数最多为459.0 h(1998年),最少为220 h(1996年),两者差值为239 h,相当于季节平均的67%。

由5年滑动平均曲线可知:1980—1985年与2001—2008年为日照时数偏多期,其余各段皆低于平均值。

夏季,各月平均气温值较春季略为复杂:20世纪70年代日照时数基本大于平均值471 h。

1979—1989年与1997—2011年季日照时数多小于平均值,最少可达348 h,而1990—1997年这8年间表现为上下波动变化。

与夏季,日照时数最多为662 h(1972年),最少年份是1982年为341 h,两者相差可达321 h,相当于季节平均的68%。

由5年滑动平均曲线可知:1975—1986年为下降趋势,1987—1998年为上升趋势,1998年以后再一次进入下降状态。

秋季总体变化表现出不稳定状况:20世纪70年代季日照时数在平均值218 h上下波动,且波动明显;1980—1990年与1903—1908年间相对稳定,大体低于平均值;其日照时数最高年份出现在2002年(360 h),最低值出现在1986年(124 h),合计相当于季节平均的10.8%。

由5年滑动平均可知:1976—1990年为第1个升降波动,1991—2007为第2个升降波动,历时21年;2008年以后基本为上升趋势。

冬季整体波动较大:除1973—1977年与1901—1909年表现为低于平均值外,其余各年间变化也比较大,最为显著的就是2010年日照时数为220.3 h,而2011年只有50.8 h,两者相差可达170 h,相当于季节平均的14.0%。

由5年滑动平均可知:1977—1989年为第1个升降波动,历时12年;1990—1998年为第2个升降波动,历时8年;1999—2008年为第3个升降波动,历时9年,这与年日照时数的周期相似,因此不作周期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