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革命与城市发展
科技革命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

科技革命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科技革命: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科技的突飞猛进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催化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革命。
从工业革命、电子革命到信息革命,科技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力、文化和社交方式。
本文将探讨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影响。
一、生活方式的改变科技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高效。
例如,互联网的普及使人们可以轻松获取各种信息,如新闻、娱乐、购物等,不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智能手机的普及更是将信息获取和社交功能集成到我们的掌上,我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保持联系。
其次,科技的发展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例如,智能家居技术的兴起可以让我们通过手机遥控家中的各种设备,如灯光、空调和音响等。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也实现了智能语音助手,如Siri,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各种问题。
二、生产力的提升科技革命在生产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加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自动化技术的应用使得许多重复性劳动可以由机器替代,从而提高了效率和产能。
例如,工厂中的生产线能够自动完成大部分生产过程,减少了人为错误和劳动强度,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产量。
此外,科技的进步也推动了新的产业的兴起。
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互联网经济,让我们进入了一个数字时代。
在线购物、电子商务和网络支付等成为了新的商业模式,带动了全球经济的繁荣。
三、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播的普及科技革命改变了人们获取和传播文化的方式,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到不同地区和文化背景的信息和内容。
音乐、电影、书籍等文化产品也可以通过数字化媒体进行传播,不再受限于地域和物质载体。
同时,科技也加速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
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了人们表达意见和观点的重要渠道,推动了社会话题的传播和讨论。
这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参与社会活动和公共事务的机会。
四、人际交往的变革科技革命也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社交习惯。
近代科技革命对社会的深远影响

近代科技革命对社会的深远影响从 18 世纪中叶开始,人类社会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近代科技革命。
这场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随后电力、内燃机、电子技术等一系列重大发明相继涌现,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和发展轨迹。
首先,近代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蒸汽机的出现使得工厂不再依赖水力和风力,能够大规模集中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随着电力的广泛应用,电动机取代了蒸汽机,进一步提高了生产的自动化程度。
工业生产从手工劳动逐渐转变为机器生产,商品的产量大幅增加,质量也不断提高。
这种生产力的飞跃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在交通领域,近代科技革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蒸汽机车的发明使得陆地运输的速度和效率大幅提升,铁路网络逐渐在各国蔓延。
汽车和飞机的出现则进一步缩短了人们的空间距离,极大地促进了人员和物资的流动。
交通的便利不仅加强了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通信技术的进步也是近代科技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
电报、电话的发明让人们能够迅速传递信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这使得商业活动更加便捷高效,政府的管理和决策也能够更加及时准确。
同时,通信技术的发展也促进了新闻传播和教育的普及,让人们能够更快地获取知识和信息。
近代科技革命还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
工厂制度取代了手工工场,大规模的工业生产需要更多的工人集中在一起,形成了工人阶级。
同时,企业的管理也变得更加复杂和专业化,出现了职业经理人等新的职业。
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化,产业链不断延伸,促进了社会的专业化和协作化发展。
在农业方面,近代科技革命也带来了显著的变化。
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的应用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得农产品的产量大幅增加。
这为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和原材料供应,同时也促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然而,近代科技革命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进步与社会变革

第一次工业革命科技进步与社会变革工业革命是指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由于科技进步和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出现,以及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引发的一系列重大变革。
本文将探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科技进步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关系。
一、蒸汽机的发明与应用蒸汽机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中最重要的科技创新之一,对于社会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蒸汽机的发明使得人们实现了机械动力自动化,大大提高了生产力。
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逐渐被机械化取代,加速了生产效率的提升。
人们可以透过蒸汽机将煤炭、石油等燃料转化为动能,驱动各类机器设备。
蒸汽机的应用不仅推动了纺织、矿业、交通运输等产业的发展,也改变了工人的劳动条件,从此之后,工厂成为了主要的生产场所,而不再是手工作坊。
二、铁路与交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科技成果也体现在了交通运输领域。
随着蒸汽机的应用,铁路的发展成为一次重大突破。
铁路的开通缩短了货物和人员之间的运输时间,大大加快了货物流通的速度,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铁路的运输效率高,可靠性强,成为继蒸汽机之后的又一重要科技成果。
铁路的开通不仅使得工业品可以更快地流通到市场,也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三、社会结构的变革科技进步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交通方式,还对社会结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工业化的推进使得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到城市,形成以工厂为中心的新型城市。
工业城市的快速崛起,带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也促进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
其次,工业革命中的科技进步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机器设备的广泛应用使得资本家能够大规模生产,积累财富,进一步加剧了富贵的差距。
工业革命使得资本主义经济逐渐成为主流经济形态,塑造了现代社会的格局。
四、劳动条件的变化尽管工业革命带来了科技进步,但同时也给工人们的劳动条件带来了负面影响。
工厂中机械设备的广泛应用降低了工人的技能要求,劳动过程被细分化和机械化,工人们失去了原本繁复的技艺和技能。
而且,工人在工厂中的劳动时间长,工作强度高,工资低,劳动环境恶劣。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科技革命

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耕社会逐渐进入现代化社会。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重要的科技革命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个世界历史上的重要科技革命,并探讨它们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一、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科技革命之一,标志着人类社会从手工业生产向机械化大规模生产的转变。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的英国工业革命以蒸汽机和纺织机械化生产为核心,彻底改变了农业社会和手工业的生产方式。
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煤炭和铁矿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
工业革命的影响深远,首先是改变了生产方式和劳动力结构,大量农民进城工作,形成了庞大的工人阶级。
其次,工业革命催生了现代城市的建设,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此外,工业革命还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后来的科技革命奠定了基础,对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信息革命信息革命是近代科技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是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
20世纪下半叶,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信息处理的革命,从大型计算机到个人计算机,再到移动终端设备,计算机技术无疑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互联网的普及更是引发了信息革命的高潮,人们在网络上交流、娱乐、学习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便利。
互联网的发展也催生了电子商务、在线教育、社交网络等新兴产业,改变了传统产业的格局。
信息革命的到来,使得信息传递变得迅速、全球联系更加紧密,极大地促进了全球化和国际交流。
三、生物技术革命生物技术革命是当代科技革命的重要方面,以基因工程和生物医学为核心。
生物技术革命的出现,使得人类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利用生命的奥秘,对医学、农业和环境保护等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基因工程的进展使得人类能够对生物体进行基因组的操作和改变,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培育出了抗病虫害的转基因作物,提高了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通过基因therapy 技术,实现了对一些遗传性疾病的治疗。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中国...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中国...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中国社会各个阶层都再积极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但多以失败告终,其原因何在?科技革命科技革命:三次科技革命的对比1、开始时间及条件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60年代)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海外贸易、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资本圈地运动的进一步推行造成了大批雇佣劳动力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生产技术 18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国外市场急剧扩大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资本积累和对殖民的肆意掠夺积累了大量资金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世界市场的出现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进一步扩大了对商品的需求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纪四五十年代)二战后,资本主义推行福利制度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政局稳定 20世纪初科学理论的重大突破和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的形成。
(直接推动力是二战及战后各国对高科技迫切的需要--这与前两次有别)2、主要成就和特点主要成就:第一次科技革命棉纺织: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1785年)交通运输:富尔顿-轮船(美、1807年);史蒂芬孙-蒸汽机车(英、1814年)1、首先发生在英国,并以英国为主体;2、以轻工业为主导;3、以蒸汽动力为主要标志;4、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人和技师的实践经验第二次科技革命1、电力的广泛应用(西门子-发电机、格拉姆-电动机)2、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卡尔·本茨-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莱特兄弟-飞机)3、新通讯手段的发明(贝尔-电话、马可尼-无线电报) 1、科学同技术开始密切结合2、新技术发明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国家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1.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2.科学技术密切结合,相互促进。
欧洲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欧洲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欧洲作为历史悠久的大陆,承载了许多文明的发展与变革。
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欧洲城市也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与发展。
本文将以欧洲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为主题,探讨欧洲城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发展变化。
一、经济现代化的挑战与机遇欧洲城市在经济现代化的进程中面临着各种挑战与机遇。
首先,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给欧洲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欧洲城市的金融、科技和创新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得城市经济更加多元化和创新驱动。
其次,欧洲城市的经济现代化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压力使得传统产业面临着转型升级的需求。
同时,欧洲城市还需要应对人工智能、自动化和数字化等技术进步对就业结构的冲击,积极推动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改革,提高劳动力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二、社会现代化与城市发展欧洲城市的社会现代化与城市发展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多元化进程的加速,欧洲城市成为了不同文化、宗教和价值观相互融合的地方。
多元化的社会结构为城市带来了丰富的文化和创意,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然而,社会现代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如城市贫困、社会不平等和社会福利等问题。
欧洲城市需要积极推动社会公平和包容性发展,投资于教育、医疗和社会福利等领域,确保每个市民都能享受到城市发展的红利。
三、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欧洲城市还积极追求环境可持续发展。
欧洲城市在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源效率和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例如,许多欧洲城市致力于建设低碳城市,推广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出行,减少机动车使用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欧洲城市还注重城市绿化和环境保护,保护城市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多样性。
通过城市绿地建设、河流治理和废物管理等措施,欧洲城市不仅提升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还保护了生态环境。
总结欧洲城市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
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相互交织,推动着城市的发展与进步。
欧洲城市将继续致力于创新、包容和可持续的发展,为实现城市的繁荣、和谐和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新科技革命下未来社区产生的逻辑及其内涵辨析

新科技革命下未来社区产生的逻辑及其内涵辨析丨武前波郭豆豆接栋正文章编号:1009-6000(2021)10-0003-06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9-6000.2021.10.00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科技革命下我国创新城市的驱动机制与路径策略研究”(19BJY067)。
作者简介:武前波,博士,浙江工业大学设计与建筑学院教授;郭豆豆,浙江工业大学城乡规划学硕士研究生;接栋正,博士,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
新科技革命下未来社区产生的逻辑及其内涵辨析The Formati on Logic and Con no tati on of Future Communities Based on New Scie ntific and Tech no logical Revoluti o n武前波郭豆豆接栋正WU Qianbo GUO Doudou JIE Dongzheng摘要:回顾梳理城乡社区空间组织模式的演变脉络,对未来社区产生的逻辑、内涵以及表现特征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以信息技术深度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新科技革命背景下,国家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和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促使社会各领域积极探索城市未来生活场景,未来社区由此产生,科技、生态、人本是其3大关注焦点。
社区作为城市社会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单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科技的多重和谐关系将是未来社区建造餉价值观,生态、人文、智慧型社区成为建设目标,社会空间、自然空间和技术空间是其建构基础。
最后,将未来社区置于城乡融合发展格局之中,辨析未来社区、未来城市和未来乡村的相互关系,三者均聚焦于人本化、生态化和数字化,以期推动未来城乡社区健康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未来社区;社会空间;未来城市;新科技革命;浙江省Abstract:This paper review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ommunity spatial organization model,and analyzes the emergence logic,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future communities.The future community comes from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characterized by the in-depth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t present.China actively advocate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new people-oriented urbanization,prompting all sectors of society to actively explore the future life scenes of the c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ecology and humanism are the three focuses of the future community.As the basic unit of urban society,communities have also shown new development trends,and the multiple harmonious relations between man and nature,man and man,man and technology will be the construction values of future community.Ecological,humanistic and intelligent communities will become the construction objectives with new couplings appearing in socia【space,natural space and technological space.At the same time,this article places the future community in the urban-rural regional structure, and explores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uture community,the future city,and the future village focusing on humanization,ecology and digital intelligence,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ealth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communities in the future.Key words:future community;social space;future city;new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Zhejiang province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科技革命:改变世界的力量

科技革命:改变世界的力量科技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转折点之一。
它指的是科学技术的突破和创新所带来的广泛改变。
从古代的农业革命到现代的信息技术革命,科技革命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还对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技革命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1. 科技革命的定义与历史背景1.1 什么是科技革命科技革命,顾名思义,是科学技术的革新和突破带来的社会变革。
它不仅仅是某一个科学发现或技术创新的结果,而是一系列的变革和进步所形成的复杂系统。
1.2 科技革命与历史背景科技革命与社会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无论是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还是信息技术革命,它们都是在特定的社会和经济条件下发生的。
科技革命的兴起往往与人类对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有着密切的关系。
2. 古代科技革命:农业革命2.1 农业革命的意义农业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科技革命。
它的发生使人类从狩猎采集的原始社会逐渐过渡到农业社会,人类开始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实现了食物的稳定供应。
2.2 农业革命的影响农业革命的发生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
农业的出现使人类从游牧社会过渡到定居社会,人们开始形成固定居住点,发展出村落和城市。
此外,农业的兴起还使得人口得到大规模增长,并催生出更为复杂的社会和经济结构。
3. 工业革命:现代科技革命的起点3.1 工业革命的背景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的英国,由机械化和工厂生产的兴起所引发。
在此之前,人类的生产方式主要是手工和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生产效率低下。
3.2 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革命带来了巨大的生产效率提升和社会变革。
通过使用蒸汽机和机械化设备,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提升,大规模生产和市场化的经济模式逐渐形成。
工业革命为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带来了工人阶级的出现和社会阶级矛盾的加剧。
4. 当代科技革命:信息技术的崛起4.1 信息技术的定义与背景信息技术是指通过电子、电信和计算机技术来处理和传输信息的一系列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科技革命与城市发展 欧阳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也必须加快其更新速度,以适应城市的加速发展。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发展,面对全球知识经济的热潮,城市规划也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人类即将步入21世纪的时候,一场新的革命已经兴起,这就是以信息技术、知识产业的迅猛发展为主要标志的知识革命。诞生于农业经济的城市在工业经济时代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经济的发展观念,技术水平及公路、铁路、电力等市政基础设施网络造就了工业经济时代城市的功能和空间形态,传统的工业经济时代的经济中心城市,往往是以制造业为核心产业而崛起的。城市中包含大量的工业区,仓储区以及条件设施很差的蓝领工人住宅区,恩格斯1845年的名著“英国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对当时曼彻斯特工人的生活状况的触目惊心的描述和深刻的分析,是导致当时社会主义的社会思潮迅猛发展的一个直接原因。这些思潮后来成为田园城市等一系列城市社会改革方案的背景。也是在当时的技术水平下,人们对城市规划的尝试和反思。 早在1957年,正值美国工业鼎盛时期,约翰奈斯比特却声称。美国开始步入信息社会,也有人称后工业社会或后现代社会。其根据是在1956年这一年,美国的白领职业人数首次超过从事体力劳动的蓝领。因而在这个新社会里,有史以来第一次,我们大多数人要处理信息而不是生产产品,这标志着自18世纪中叶在欧洲开始的工业革命,以机械化大生产为主,以蒸汽机、电的发明为动力,以钢铁、玻璃超高层建筑为象征的工业时代正被一个新时代渐渐取代。这个新时 2
代就是后工业时代,其特征是传统工业在城市产业结构中不再占有主导作用,并将不再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代之而起的是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技术在城市中的统治地位,社会性质的转变,需要人们对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做出判断。 对于技术对城市规划,建设的影响我们既要肯定,又不能忽略非技术因素的影响。对于城镇发展,技术决定论者认为,科技所造成的改变是不可避免的。其实,预测城市的未来没有那么容易,可能发生的事和将会发生的事并不能用一条直线连起来。技术因素与非技术因素对城市的影响是相当错综复杂的。比如一个简单的例子是,都市运输系统普及以后,美国的中产阶级迅速往都市近郊居住,市中心区于是沦为蓝领贫民区。与此同时,欧洲也采用了完全一样的技术,都市发展却截然相反,蓝领阶级的公寓都被推挤到电车或地铁的尾端,而中产阶级的豪华住宅却留存市中心区。一样的技术,产生不同的结果,但相对来说,技术因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应更具有预计性。在工业社会的鼎盛时期,人们也曾犯过这样的错误,60年代产生了阿基格拉姆小组的步行城市,70年代的可动建筑研究组又设想出空间城市,由于这些构想依赖工业技术,脱离于建筑师,将城市简单视作放大的建筑单体,脱离社会、经济、环境,缺乏对城市复杂系统的综合考虑,从而也只能是少数人的畅想。 那么关于科技进步对于我国城市功能布局及其规划有哪些影响呢?这要从我国目前的实际状况说起。 我国城市的总体功能布局大都是圈层式布局或以圈层布局为基础衍生出的布局方式,如主--副中心模式,带状滚动发展模式等。这些模式的特点是城市中心及副中心是商业服务业的集中地,居住与工业用地配套设置,商业服务设施与居住用地相配套,这种模式在中国应用了几十年,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趋势下,城市各功能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与此相关的城市传统功能空间布局自然受到冲击。那么,信息化城市功能布局会有何特征呢?简而言之,就是网络化结构。它不但表现在空间布局形态上,更表现为城市的中 3
心区可能会包括CBD、商业中心、行政中心等专业中心。传统中心用地都是高强度的,在信息化条件下,城市中心的用地强度将会发生变化,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由于商务方式的改变和信息网络应用引起的地价成本的降低,城市中心区的用地强度将降低,拥挤状况会得到改善,中心内文化娱乐功能将加强,商业但空间密度降低,在一定程度上部分后台办公功能将分散到城市各网络单元中去。其次是工业空间的边缘化,大片的工业空间将不再是中心城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工业空间的边缘化,大片的工业空间将不再是中心城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工业空间的边缘化相关的是城市居住功能的布局如何与工业布局相适应。传统的工业居住配套布局方式容易形成城市空间的隔离和各种流动的障碍,城市综合社区的建设或是一种解决方法。综合社区之间和外围设置工业空间,以方便的交通网络连接,形成以综合社区为中心的生活生产模式。既解决了工业居住配套问题,又能使城市的各个网络节点之间的通畅无阻。第三是城市空间发展的开放性布局,这是信息化城市的网络化结构的特征决定的。我国城市的总体布局往往是内向性的,讲究城市发展规模的控制和约束,这显然不符合信息化城市的网络化开放结构,也不利于各种流动的互动、输入与输出。这种开放性结构并不意味着对城市规模扩张的放任,只是控制机制不同罢了。信息化城市快节奏的代谢过程使城市更新周期缩短,当城市扩张到一定程度的,更新活动便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途径。 城市规模扩张如此之快,城市更新活动也错综复杂,那么如何把握和控制它们的,这就要借助技术进步带来的先进手段。目前,从事这方面研究的课题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数字城市、GIS技术等。谈到数字城市就要谈到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数字地球是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多种分辨率、三维的地球表达,是对真实地球及其相关现象的统一性数字化重新和认识,那么推选数字城市是完全可行性的,它能够将原先用于城市规划和研究的海量数据以空间的形式表达并融入一体。城市研究与规划所利用的信息大部分与地理空间数据有关,通过利用航空与航天遥感等技术获得城市土地利 4
用、城市交通、建筑类型等各种数据,借助数字化、网络化变成可管理控制和规划的虚拟模型。在这个模型中,所有与城市有关的信息都立体可见。这样一来,人们就能够通过数字城市查询城市所有有关数据。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城市不仅仅是一个虚拟城市模型,它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城市综合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人们还能通过数字城市查询两座城市间的交通连接,查询旅游景点和线路,购房时选择价廉物美,居住环境适宜的住宅等必需的地理空间数据。 GIS原称地理信息系统,由于近年来GIS及其相关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GIS应用的日渐广泛与深入,目前提及GIS,而是作为停息技术与信息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地理信息科学。从技术角度看,传统GIS技术与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新技术的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为地理信息处理提供了许多新的手段,从而为GIS应用的深入与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英国自80年代规划管理部门开始应用GIS技术以来,GIS在英国规划管理中的应用发展十分迅速,英国皇家城市规划协会在1990年对49个郡的地方政府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其中23个已经拥有GIS或制图系统,到1993年,这一数字上开到42个。1995年的调查范围扩大到除北爱尔兰外所有514个地方政府以及其他一些公共机构(如公有开发公司,国家公园),取得了95%的回收率。该调查显示,64%的地方政府已经拥有或正在实现自动制图系统,其中近半数的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规划管理部门使用,其他包括调整公路管理局、地产局等。GIS在规划中的主要用途是制图、社会分析、规划制约、专题制图等,其他还包括规划申请审批,开发规划等。多数地方政府自行进行数据采集。目前在我国GIS文献中常常提到各地重复开发,重复建设的现象,依我们分析,各地结合当地情况形成的不同应用模式并非重复建设,往往也不具通用性,真正的重复建设当指同一政府内不同部门间由于行业矛盾条块分割而形成的行业专用系统的重复建立,如:规划局建立规划管理系统,土地局建立土地管理系统而公安局建立公安消防系统等而 5
造成的因软硬件资源重复配置和可共享数据如地形底图的重复录入而产生浪费以及因数据不一致性而产生的问题。在政府内若干部门都产生了GIS应用需要的情况下,要避免上述不利局面的出现,需要地方政府领导人的积极参与和在各部门间进行协调,确立一个覆盖整个城市的GIS应用发展策略并根据实际情况有步骤分阶段地予以实现。此外由于中国各地发展水平不一,规划工作的重点差异比较大,因而对于规划管理GIS的规模与功能侧重点的需求并不统一,如某些文献建议各地GIS应用系统在应用软件等方面规范一致并非最佳策略。作为行业主管部门,做出努力协调相关行业间的合作,并在地方政府的层次上落实这类合作,将能够对地方规划管理GIS及城市GIS的建设起到更大的作用。 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化的社会,城市也已进入了信息化城市。科
学技术对城市的发展和城市的规划起着指导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中的城市空间形态将更具有个性化和生态性。所谓个性化就是指城市个体空间的场所意义的多元化,每个个体空间都具有自己的特征,具有标志性和可识别性,城市中的具有特征的历史场所将被保存,人们不会因信息化的冲击而失去城市原有的文脉。所谓生态性是指城市空间的新陈代谢更加生态化,更加每符合城市发展需求,城市中的开放空间和绿色空间增加,使城市作为一个生态体有呼吸的空间,总而言之,信息化城市的空间将更注意场所意义和人性化要求。我们相信,通过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手段能使我们的城市变得更美。.(完)
参考文献 ①孙世界 吴明伟 信息化城市的特征,城市规划汇刊2001〖1〗,同济大学出版社。 ②王宁 城镇群建构分析与实例,城市规划汇刊2001同济大学出版社。 ③吴志强 百年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史纲导论,城市规划汇刊2000同济大学出版社。 ④赵民 知识经济全球化与城市发展战略,城市规划汇刊同济大学出版社。 ⑤耿宏兵 未来城市发展,一种生态观的阐释,城市规划汇刊1999同济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