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十一月份月考语文试题

合集下载

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

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版含解析.doc

2019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第二中学高三11月月考语 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 卷(选择题)一、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从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的今天,产生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留下了_____的文艺精品,不仅为世界文明也为中华民族分别贡献了华彩篇章和丰厚滋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创作迎来了新的春天,产生了大量_______的优秀作品。

同时,也不能否认,在文艺创作方面,也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__ _的问題,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

一些人觉得,为一部作品反复打磨,不能及时兑换成实用价值,或者说不能及时兑换成人民币,不值得,也不划算。

这样的态度,不仅会误导创作,而且会使低俗作品_____,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人类文艺发展史表明,急功近利,竭泽而渔,粗制滥造,不仅是对文艺的一种伤害,也是对社会精神生活的一种伤害。

低俗不是通俗,欲望不代表希望,单纯感官娱乐不等于精神快乐。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

“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古往今来,( )。

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傾注心血的作品。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汗牛充栋 脍炙人口 千篇一律 蔚然成风 B . 浩如烟海 脍炙人口 千篇一律 大行其道 C . 汗牛充栋 有口皆碑 千人一面 蔚然成风 D . 浩如烟海 有口皆碑 千人一面 大行其道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不仅为世界文明也为中华民族分别提供了华彩篇章和丰厚滋养。

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

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有答案)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I卷一.现代文阅读(一)(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

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②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地。

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

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

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

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

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

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③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

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

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④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

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山影。

”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深圳市高三11月份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深圳市高三11月份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深圳市高三11月份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知识付费目前主要指知识的接收者为所阅览的知识付出资金的现象,即知识拥有者将知识进行筛选和系统整理之后,通过平台向受众传播,而知识接收者则通过支付资金获得知识。

作为适应文化市场需要而出现的文化现象,知识付费更符合移动生产和消费的模式,是媒介技术的发展、用户的知识焦虑、资本对新领域的寻找等“多方合力”的结果。

知识付费在当前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中营造了全民学习的氛围,一个知识共同体正在形成。

知识传授可转化为市场行为并按市场逻辑进行交易,很显然,这种功利色彩的运作有悖于传统知识生产、传播、接受的逻辑。

就碎片化的知识传授、分享模式来说,也很难与传统模式相媲美。

从本质上说,知识付费就是消费社会中资本操弄的一种商业现象。

它成功地吸引了传统出版机构、新媒体、各大网络平台纷纷涌入这片红海,激烈厮杀。

(摘编自陈龙《作为文化奇观的知识付费》)材料二:大数据分析报告指出,超过五成的网民有过不同形式的知识付费行为。

一些人在报刊上撰文疾呼,“不管你是否接受,知识付费时代已经到来”。

实际上,知识付费时代的到来是一个伪命题。

将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视为一种新的现象,显然是经不起考量的。

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出费用,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统。

《论语·述而》曾这样记载:“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如果有人主动送给孔子十条干肉的,他就愿意收做学生。

这里的干肉就可以视为弟子为获得知识而向孔子支付的费用。

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上学,参加培训、课程、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等,无不属于知识付费的范畴。

因此,付费下载论文、付费参加线下和线上培训,只不过是现实生活中的知识消费的网络延续而已。

忽视了这一基本事实,将现实生活中长期存在的知识付费实践当作新媒体兴起之后的新事物,显然有悖于历史真相与现实经验。

山东省高三语文11月月考试题

山东省高三语文11月月考试题

山东省2021届高三语文11月月考试题考前须知:8页,总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全球化〞是一个伪命题随着市场化、信息化在世界范围持续开展,跨时空的全球性交流互动不断由经济、科技领域走向政治、文化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全球文化一体化、世界文化趋同化、全球文化同质化等论调甚嚣尘上。

这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决定政治、文化全球化,世界市场使得消费主义走向全球各个角落,而通信、交通和网络的超地域性加速了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融合,让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最终趋同。

事实上,文化既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开展离不开自身所处的时代和固有文化传统,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

经济全球化是在不同民族和国家融入世界市场的过程中开展起来的。

不同民族和国家经济开展、国家治理、民众生活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其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利益诉求也各不相同。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为维护自身利益,不同民族和国家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决策,并相应实行不同的国家治理模式。

在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基于维护与开展自身利益而形成的世界格局中,连经济都很难趋同,就更谈不上所谓的文化趋同。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

民族文化是长期开展和积累起来的,是一个民族的根脉。

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历史开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

高三十一月份月考语文试题

高三十一月份月考语文试题

高三十一月份月考语文试题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高三十一月份月考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诗境的个性化因为意境中有诗人主观的成分,所以好诗的意境总是个性化的。

诗人独特的观察事物的角度,独特的情趣和性格,构成意境的个性。

陶渊明笔下的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以至一提起陶就想起菊,一提起菊就想起陶,陶和菊已融为一体。

李白笔下的月,陆游笔下的梅,也莫不如此。

李白说,“山衔好月来”,“举杯邀明月”,“欲上青天揽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且就洞庭赊月色”,他和月的关系多么密切!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不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吗?陆游一生写了许多咏梅诗,“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是他自身的写照。

《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这雪白的梅花也体现了陆游自己的高傲与纯洁。

正像中国古代绘画注重写意传神一样,中国古代诗歌也不追求对客观物境作逼真的模仿,而是力求创造和表现具有个性特点的意境,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条重要的艺术规律。

意境既然是个性化的,那么它必然同风格有密切的关系。

古人评论诗的风格,大都着眼于意境。

唐皎然《诗式》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他所谓“体”是指风格而言,高、逸是他所列十九体中最推崇的两体。

他认为体的不同,是由于诗思初发所取之境不同,也就是意境的不同造成的。

这是很有见地的。

意境中既包含着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和个性,而这些又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那么意境就必然曲折地反映一定的社会内容。

王国维论意境,看不到它的社会内容,所以对意境的高下不能加以正确的评骘。

他认为诗人越脱离社会,越能保持赤子之心,就越能写出好诗来。

他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

浙江省衢州市、丽水市、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衢州市、丽水市、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浙江省衢州市、丽水市、湖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文学史的著述始于19世纪后期的西方和日本,而中国人自己的文学史著作则始于清末黄人(1866~1913)于1904年撰写的《中国文学史》。

也就是说,中国人自己写的“中国文学史”著作至今只有120年的历史。

这是当今学术界对“中国文学史著述”的基本判断。

这一判断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中国是一个史学意识自觉很早的国家,至少西周时期就有了明确的历史意识。

有三千年历史自觉意识,而对文学史的认识和著述只有一百多年,这是不合情理的。

文学史是客观存在,文学史著述是对文学史认识的书写,就是探讨文学发展的轨迹和规律。

对文学自觉的认识,是对文学史自觉认识的基础,因而也是文学史著述的基础。

“文学史”的核心是“文学自觉”。

关于中国文学的自觉,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战国时屈原创作诗歌而“抒发忧愤”,西汉司马迁提出“发愤抒情”说,《七略》《汉志》“诗赋”独立为一略,说明战国以来,文人对诗赋的自觉是没有疑问的。

即使一般的散文,恐怕西汉时也已自觉,不然我们就对东方朔创作《解嘲》、扬雄创作《答客难》、王褒创作《僮约》无法解释了。

它们完全不以实用为目的,而是特定“情志”的发泄。

司马迁的《史记》既体现了文学的自觉,又体现了文学史的自觉。

《史记》的“文学自觉”主要表现在对笔下人物倾注的同情心和历史故事的文学描写上。

《史记》的“文学史”意识主要体现在他对作家身份的确认和对其作品创作线索的探讨。

如《司马相如列传》,是一篇司马相如作品的编年。

这篇传记百分之八十的文字是转录司马相如的作品,用叙事的方式把它们串联起来,每篇前面是此篇写作的时间和背景,后面叙写此篇产生的效果,就如同后世选集的解题说明。

《列传》中既有对司马相如作品的总体评价,又有每篇作品的阅读效果描述。

这种创作背景、创作主体、作品展示、受众情况的立体叙述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文学史的著作形态。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云南省曲靖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曲靖一中2024届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四)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炭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的媒介业态,促使广播电视受众群体观影习惯发生变化。

新媒体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多元的平台、多样的传播渠道,使传统纪录片在新媒体的影响下,衍生出了微纪录片。

微纪录片以短小精悍而著称,在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叙事特征。

微纪录片在5~25分钟内,以微观视角,采用小切口阐述单一的主题,简化了微纪录片的内容,精简事件发生的过程,完成对主题的完整叙事。

主题是微纪录片制作的核心所在,是微纪录片的思想与灵魂,负责传递微纪录片的思想、内涵、价值观念等。

在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的主题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新媒体语境、群体审美特性、受众阅读消费习惯,以及微纪录片本身的轻体量、风格纪实、诉求单一等特点,进而使叙事主题选择呈现出了以下特征。

第一,主题单一。

微纪录片不仅仅是单集只围绕一个主题展开,整部微纪录片也是一个主题。

其主要原因是微纪录片的单集时长较短,形成多线性表达的制约,无法良好地承载多主题及多内容,且在新媒体语境下受众阅读时间较短,阅读碎片化,不适合大体量与多主题内容的传播。

第二,符合主题审美特性。

微纪录片的制作是为了呈现给观众,以获取文化的传播价值与制作的经济价值。

在主题选择时应基于当下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并对消费群体进行全面、深度的市场调研,获取消费群体的审美特性、阅读习惯、阅读消费需求等,迎合市场需求,制定微纪录片的主题,围绕主题精心策划内容,使目标消费群体在观看微纪录片后可有所得、有所悟,产生满足感和获得感,以实现微纪录片的传播价值。

浙江省金华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浙江省金华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

金华十校2023年11月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卷(答案在最后)注意:本卷共四大题,23小题,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请按规定用笔将所有的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传统戏曲”在文本结构上从未以“情节整一性”为前提,传奇剧本更是如此,它恰如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卷轴手卷,具有典型的手卷式结构。

戏曲中的传奇与绘画中的手卷最为直观的相似点,就是特殊的长度。

正如手卷的长度超出了一般意义上应该让欣赏者“一目了然”地完整欣赏的绘画应有形态,传奇的长度也和通常为实际演出撰写的剧本不同,明显超出了在一个单位时间内讲述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的需要。

明清传奇作为戏剧文本的长度,根本就不曾预设要在一个单位时间内完成演出,其前身宋元南戏的文本,就超出了这一要求,而从传奇之始祖——元末时期高则诚的《琵琶记》开始,传奇的文体更有如一匹脱缰骏马,戏剧的逻辑从未对其构成制约。

值得特别提示的是,高则诚创作《琵琶记》之前,以四折为一本的格律严整的杂剧早就风行天下。

明清传奇均以数十出为常例。

按《六十种曲》所收录的传奇,40出左右的剧本在传奇中比比皆是,明清传奇不仅没有如元杂剧那种只有4折的作品,20出以下的都极为少见。

这是因为多数传奇作家创作剧本的最初动机,主要是供案头阅读的文学读本,他们要通过篇幅与容量证明才情,竞相以长度争胜。

传奇除了长度远离一般对剧本文学的认知,更重要的是传奇作者安置戏剧故事的铺排方式,与从开端、冲突、高潮直至结局的“整一性”的戏剧理念大相径庭,更缺乏作为“对立双方”之矛盾的戏剧冲突。

从传奇的文本结构看,尽管一部传奇叙述的故事本身是可以具有其完整性的,但是优秀的传奇作者,似乎都偏好于在故事发展过程的时间延展中,有意地点缀着几个间隙性的段落,就像长卷中的山水起伏一样,时有枝蔓逸出,形成有张有弛、错落有致的节奏感。

这样的结构安排,古代戏曲理论家和昆曲表演者称之为“冷热相剂”,显然为传奇作家普遍认可,它也强化了传奇的文本结构与绘画手卷相似和相通的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十一月份月考语文试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诗境的个性化因为意境中有诗人主观的成分,所以好诗的意境总是个性化的。

诗人独特的观察事物的角度,独特的情趣和性格,构成意境的个性。

陶渊明笔下的菊,简直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以至一提起陶就想起菊,一提起菊就想起陶,陶和菊已融为一体。

李白笔下的月,陆游笔下的梅,也莫不如此。

李白说,“山衔好月来”,“举杯邀明月”,“欲上青天揽明月”,“我寄愁心与明月”,“且就洞庭赊月色”,他和月的关系多么密切!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不就是诗人的自我形象吗陆游一生写了许多咏梅诗,“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是他自身的写照。

《梅花绝句》:“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这雪白的梅花也体现了陆游自己的高傲与纯洁。

正像中国古代绘画注重写意传神一样,中国古代诗歌也不追求对客观物境作逼真的模仿,而是力求创造和表现具有个性特点的意境,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条重要的艺术规律。

意境既然是个性化的,那么它必然同风格有密切的关系。

古人评论诗的风格,大都着眼于意境。

唐皎然《诗式》说:“夫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

”他所谓“体”是指风格而言,高、逸是他所列十九体中最推崇的两体。

他认为体的不同,是由于诗思初发所取之境不同,也就是意境的不同造成的。

这是很有见地的。

意境中既包含着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和个性,而这些又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那么意境就必然曲折地反映一定的社会内容。

王国维论意境,看不到它的社会内容,所以对意境的高下不能加以正确的评骘。

他认为诗人越脱离社会,越能保持赤子之心,就越能写出好诗来。

他说:客观之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愈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

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其实,不论“客观”或“主观”之诗人,没有丰富的生活阅历,都不可能写出优秀的作品。

文学创作当然要出自真情,但这性情是在社会实践中培育的,并不是天生就有的。

至于性情的真伪则取决于诗人的写作态度,诗人忠实于生活、忠实于艺术、忠实于读者,就有真性情的表现。

王国维又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李后主如果没有长期宫廷生活的经验,固然写不出反映宫廷生活的作品;但正因为他只有宫廷生活的经验,而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很隔膜,所以他的词题材境界都较狭窄。

这怎么能说是词人之长处呢1.下列关于“诗境的个性化”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意境中有诗人主观的成分,而每个诗人主观性都不相同,所以好诗的意境总是个性化的。

B.诗人以独特的角度观察事物,而不同的角度必然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因而形成个性化的诗境。

C.诗人有自己独特的情趣和性格,对待事物也就有了不同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构成意境的个性化。

D.中国诗歌不逼真地模仿客观物镜,力求创造和表现具有个性特点的意境,形成了一条重要的艺术规律。

2.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王国维过于注重诗歌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看不到意境的社会内容,所以不能正确评价诗歌意境的高低。

B.诗人的性情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实践中培育出来的,诗人性情有真伪之别,取决于其写作态度。

C.不论是“主观”之诗人还是“客观”之诗人,要写出优秀的作品来,就必须具有丰富的生活阅历。

D.李后主生于长于深宫之中,有长期宫廷生活的经验,这是他的词作的长处,也是他的词作的短处。

3.根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意境中既然包含着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和个性,那么,从每一首诗中都可以推知诗人的个性和感情。

B.诗的意境是个性化的,又同风格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人多通过意境评论诗的风格,所以风格也是个性化的。

C.王国维把《水浒传》和《红楼梦》的作者划归“客观”之诗人一类,是因为他们阅世很深,为人世故老练。

D.李后主如果走出宫廷生活的狭小范围,接触广阔的社会生活,就一定能拓宽词的题材境界,成为“客观”之诗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杨延昭本名延朗,父杨业。

幼沉默寡言,为儿时,多戏为军阵,业尝曰:“此儿类我。

”每征行,必以从。

太平兴国中,补供奉官。

业攻应、朔,延昭为其军先锋,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

咸平二年冬,契丹扰边,延昭时在遂城。

城小无备,契丹攻之甚急,长围数日。

契丹每督战,众心危惧,延昭悉集城中丁壮登陴,赋器甲护守。

会大寒,汲水灌城上,旦悉为冰,坚滑不可上,契丹遂溃去,获其铠仗甚众。

时真宗驻大名,傅潜握重兵顿中山。

延昭与杨嗣、石普屡请益兵以战,潜不许。

及潜抵罪,召延昭赴行在,屡得对,访.以边要。

帝甚悦,指示诸王曰:“延昭父业为前朝名将,延昭治兵护塞,有父风,深可嘉也。

”是冬,契丹南侵,延昭伏锐兵于羊山西,自北掩击,且战且退。

及山西,伏发.,契丹众大败,获其将,函首以献。

进本州团练使,与保州杨嗣并命。

帝谓宰相曰:“嗣及延昭,以忠勇自效。

朝中忌嫉者众,朕力为保庇,以及于此。

”五年,契丹侵保州,延昭与嗣提兵援之,未成列,为契丹所袭,军士多丧失。

命李继宣、王汀代还,将治其罪。

六年夏,契丹复侵望都,继宣逗遛不进,坐.削秩,复用延昭为都巡检使。

景德元年,诏益延昭兵满万人,如契丹骑入寇,则屯静安军之东。

延昭上言:“契丹屯澶渊,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

愿饬.诸军,扼其要路,众可歼焉。

”奏入不报,乃率兵抵辽境,破古城,俘馘甚众。

延昭智勇善战,所得奉赐悉犒军,未尝问家事。

出入骑从如小校,号令严明,与士卒同甘苦,遇敌必身先,行阵克捷,推功于下,故人乐为用。

在边防二十余年,契丹惮之,目为杨六郎。

及卒,帝嗟悼之,遣中使护榇以归,河朔之人多望柩而泣。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屡得对,访.以边要访:询问B.及山西,伏发.发:发现C.继宣逗遛不进,坐.削秩坐:因犯···罪D.愿饬.诸军,扼其要路饬:督促5.以下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表现杨延昭“智勇善战”的一组是()( 3分)①战朔州城下,流矢贯臂,斗益急②汲水灌城上,旦悉为冰③召延昭赴行在,屡得对,访以边要④复用延昭为都巡检使⑤延昭伏锐兵于羊山西,自北掩击⑥乃率兵抵辽境,破古城,俘馘甚众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⑤⑥ D.②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杨延昭幼时沉默寡言,但喜欢玩行军打仗的游戏。

其父杨业是名将,对他影响很大,他颇有父亲治军打仗的风范。

B.杨延昭智勇双全,功劳很大,皇帝对他另眼相看,颇为倚重。

即使朝中很多人嫉妒他,皇帝也极力保护他,对他言听计从。

C.杨延昭与士卒同甘共苦,自己的俸禄都用来犒劳士兵,遭遇敌人身先士卒,打仗胜利了就把功劳让给部下,所以人人都愿意为他效力。

D.杨延昭戍边二十多年,不但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士兵的爱戴、百姓的拥护,而且敌人对他也敬畏有加,称他为杨六郎。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 10分)(1)延昭悉集城中丁壮登陴,赋器甲护守。

(2)契丹众大败,获其将,函首以献。

(3)契丹屯澶渊,去北境千里,人马俱乏,虽众易败,凡有剽掠,率在马上。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醉桃源(雪)晨光晓色扫檐晶。

寒斋蝶梦惊。

乱飘鸳瓦细无声。

游扬柳丝轻。

书幌冷,竹窗明。

柴门只独扃。

一尊浊酒为谁倾。

梅花相对清。

8.这首词写出了雪的哪些特点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5分)9.本词为咏雪之作,全篇却未见一“雪”字,那么,词人在描摹刻画雪时,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请具体说明。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屈心而抑志兮,。

伏清白以死直兮,。

(2)西当太白有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乙选考题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洗澡王安忆行李房前的马路上没有一棵树,太阳就这样直晒下来。

他已经将八大包书捆上了自行车,自行车再也动不了了。

那小伙子早已注意他了,很有信心地骑在他的黄鱼车上,他徒劳地推了推车,车却要倒,扶也扶不住。

小伙子朝前骑了半步,又朝后退了半步,然后说:“ 师傅要去哪里”他看了那人一眼停了一下,才说:“静安寺。

”小伙子就说:“十五块钱。

”他说:“十块钱。

”小伙子又说:“十二块钱。

”他要再争,这时候,知了忽然鸣了起来,马路对面原来有一株树,树影团团的。

他泄了气似地,浑身没劲。

小伙子越下黄鱼车,三五下解开了绳子,将书两包两包地搬上了黄鱼车。

然后,他们就上路了。

路上,小伙子问他:“你家住在静安寺”他说:“是。

”小伙子又问:“你家有浴缸吗”他警觉起来,心想这人是不是要在他家洗澡便含含糊糊地说:“恩。

”小伙子接着问:“你是在哪里上班”“机关”。

“那你们单位里有浴缸吗”小伙子再问,他说:“有是有,不过……”他也想含糊过去,可是小伙子看着他,等待下文,他只得说下去:“不过,那浴缸基本没人洗,太大了,需要很多热水。

”路两边的树很稀疏,太阳烤着他俩的背,他俩的汗衫都湿了,从货站到静安寺,几乎斜穿了整个上海。

他很渴,可是心想:如果要喝汽水,要不要给他买呢想到这里,就打消了念头。

小伙子又问道:“你每天在家还是在单位洗澡呢”他先说“在家”,可一想这人也许是想在他家洗澡,就改口说“单位”,这时又想起自己刚说过单位浴缸没人用,就又补了句:“看情况而定。

”那人接着问:“你家的浴缸是大还是小”他不得已的说:“很小。

”“怎样小”“像我这样的人坐在里面要蜷着腿。

”“那你就要把水放满,泡在里面;或者就站在里面,用脸盆盛水往身上泼,反倒比较省水。

”“ 是的。

”他答应道,心里却动了一下,望了一眼那人汗淋淋的身子,想:其实让他洗个澡也没什么。

可是想到女人说过“厨房可以合用,洗澡间却不能合用”的一些道理,就再没想下去。

这时已到了市区,两边的梧桐树高大而茂密,知了懒洋洋地叫着。

风吹在热汗淋淋的身上,很凉爽。

他渴的非常厉害,他已经决定去买两瓶汽水,他一瓶,那人一瓶。

可是路边却没有冷饮店。

“我兄弟厂里,天天有洗澡。

”小伙子告诉他。

他想问问小伙子有没有工作,有的话是在哪里。

可他懒得说话,正午的太阳将他烤干了。

望了望眼前明晃晃的一条马路,他不知到了哪里。

他想,买两瓶汽水是刻不容缓了。

那人也想是渴了,不再多话,只是埋头蹬车,车链条吱吱的响,他们默默骑了一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