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遗址女神头像研究

合集下载

供养女神的梁上原始人——辽宁牛河梁遗

供养女神的梁上原始人——辽宁牛河梁遗

·19小博物家奇妙博物馆供养女神的梁上原始人——辽宁牛河梁遗址他们是这样的在我国辽宁省朝阳市境内的凌源市和建平县交界处,有一处名叫努鲁儿虎的山谷,谷间蔓延着十几千米的黄土山梁。

就在5000多年以前,这里居住着一群人,而且就在这十几千米的山梁上,建起了一个古老而又神秘的国家。

既然人们把这座山梁叫“牛河梁”,我们姑且把这群人叫作“牛河梁人”。

现在,我们一起走进牛河梁遗址博物馆,去探寻他们的生活吧。

牛河梁遗址鸟瞰图女神庙遗址女神头像我可是当时牛河梁人心目中的偶像哟!偶像的传说牛河梁人崇拜女神,所以他们建造了一座女神庙。

女神庙的地点选在了山梁的顶部,由南北两组建筑物组成。

北部可能是主体建筑,有多个房间。

而南部只有一个房间,大概是神庙的附属建筑吧!牛河梁人根据自己的想象,塑造了女神的模样。

同时,他们还塑造了六位女性雕塑,陪伴在她 的左右。

女神的头像和真人的一样大,朱红色的面部,两颧突起,圆额头,扁鼻梁,尖下巴。

女神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是用两颗晶莹碧绿的圆玉球镶嵌而成的。

女神庙中为什么有这么多女性雕塑?原来在史前时代,女性被作为丰产的象征。

这些女性雕塑的背后,是原始人类对于土地的信仰和崇拜,是对土地给予人类丰硕果实的感激和敬畏。

那么,神庙中的这位女神又是谁?她应该就是牛河梁人心中至高无上的神。

还有人认为,她就是采石补天的女娲娘娘。

20·21小博物家奇妙博物馆牛河梁人在女神庙的附近筑起了祭坛,祈求女神赐福。

石块筑起了一圈圈红色的石桩,把祭坛分隔成三重圆形台基。

这些台基的直径分别有22米、15.6米和11米。

每层台基从外向内,以0.3到0.5米的高度,层层升高。

祭坛为什么被筑成了圆形?因为天是圆的。

祭坛为什么只有三层?因为“三”在古代有“多”的意思,“三重天”就是最高的天。

牛河梁人用白色石块铺设在祭坛的顶部,代表着朗朗的天穹和满天的星辰。

而三圈红色的天然石桩,既是擎天柱,又代表着普照万物的太阳光芒。

牛河梁遗址

牛河梁遗址

牛河梁遗址在凌源、喀左、建平三市、县交界处,为距今约5000多年的大型祭坛、女神庙和积石冢群址,其布局和性质与北京的天坛、太庙和十三陵相似。

5000年前,这里存在着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

这一重大发现把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从黄河流域扩大到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并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

这一考古新成果对中国上古时代社会发展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筑史、美术史的研究产生巨大影响,在遗址出土的文物中,以女神头像最为珍贵。

这尊头像是典型的蒙古利来人种,与现代华北人的脸型近似。

眼珠是用晶莹碧绿的圆玉球镶嵌而成。

遗址中出土的玉雕值猪龙、玉雕鹄鸟(猫头鹰)等,造型古朴神似,令人叹为观止。

红山文化——东方文明的新曙光在101国道旁,辽宁凌源与建平交界处有一处人类文化遗迹,这就是著名的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

红山文化是指新石器时代晚期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和辽宁省西部广阔地域内的先民们创造的一种农耕文化,距今约五、六千年前。

因1935年首先发现于内蒙古赤峰市东北郊区有一座山叫红山,山体为暗红色花岗岩,赤峰由此而得名,红山文化最早在红山山后发掘,后来就称这种考古文化为红山文化。

它的中心区域在朝阳市牛河梁。

80年代初,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的发现,充分证实了5500多年前那里曾存在着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社会。

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群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它的发现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和意义,它在国内外产生重大的社会影响,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经过多年的调查,红山文化的分布范围基本明确。

其北界越过西拉木伦河,并有继续向内蒙古草原深入趋势;东界越过医巫闾山,到达下辽河西岸;南界东段可达渤海沿岸,西段越燕山山脉到达华北平原;西界目前可确定在河北张家口地区桑干河上游。

从现在地域行政划分讲,内蒙古赤峰和辽宁朝阳两市区域内最为集中。

1983年,考古专家们在牛河梁清理发掘时,发现了一个馒头状的红烧陶物。

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的摇篮

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的摇篮

牛河梁遗址,红山文化的摇篮
在辽宁省朝阳市境内,有一处人类文明遗址,叫牛河梁遗址。

这里存留下来的都是红山文化。

因为山下有条牤牛河,因此就叫这个名字。

这里有几千年前的文化遗址,主要组成部分是祭坛、女神庙还有积石家群址。

这里的遗址也标志着人类新石器时代。

对研究人类历史文明有很重要的意义。

整个遗址中,女神庙是这里的主心骨,这里有很多用泥土塑成的女神头像,形成了一个冢群。

女神庙背靠着山坡,山坡顶上有个一个平台。

在积石冢中间有一个大祭坛,祭坛是用石头砌成的,呈圆形,有三层台阶。

女神庙庙身是用木头还有泥建成的。

里面的墙壁上还有一些色彩明艳的壁画。

庙里的雕像都是女性。

这里的积石冢现在已经发现的有几十座,里面除了主墓之外还有很做小墓。

墓地里有很多陪葬品,大多是一些玉器,雕琢成各种形状的。

很多人认为,牛河梁遗址是一个举行祭祀活动的地方,在原始社会时期,这个地方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

本文来自: /154.html。

红山文化人像的发现及研究

红山文化人像的发现及研究

红山文化人像的发现及研究作者:杨兴宇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年第22期摘要:目前发现的红山文化人像有数十件,有陶塑、泥塑、石雕、玉雕,是红山文化祖先崇拜的体现。

主要集中发现于墓葬、祭祀遗址、房址、灰坑等单位,但保存状态不佳,均有不同程度的残损,从复原情况及可辨认部位来看,人像多为陶质或泥质的女性形象,既有几厘米大小的小型陶塑人像,又有与真人同大或数倍真人的形象。

人像面部比例适当,生动写实,持有较为统一的动作及表情。

红山文化人像是探寻红山文化宗教及社会的关键。

关键词:红山文化;人像;祖先崇拜人像以陶塑最多,发现地点有赤峰西水泉遗址[1]、遼宁省朝阳市半拉山积石冢[2]、翁牛特旗广德公镇铁匠炉村南遗址[3]、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4]、辽宁省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5]、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沟遗址[6]、赤峰市敖汉旗西台遗址[7]。

石雕人像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草帽山遗址[8]、内蒙古林西县大半拉山遗址[9]、辽宁省朝阳市半拉山积石冢、巴林右旗那斯台遗址[10]等遗址中发现。

泥塑人像仅在辽宁省牛河梁遗址女神庙内发现。

玉雕人像目前仅见于牛河梁积石冢墓葬内。

1 红山文化人像的发现1.1 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辽宁省喀左县东山嘴红山文化建筑群址发现20余件人像残块,均为泥质红陶,部分表面进行磨光处理,可辨认出性别的有两件,均为女性孕妇形象,呈裸体站立状,手臂皆放于腹部上下,残高均在5厘米左右。

标本 TD9 ②∶7,头及右臂缺失,左臂和腿部有不同程度的残损。

腹部圆鼓,臂弯曲放于腹部,下肢稍弯曲。

体残高5厘米。

标本 TD8 ②∶5,上体呈前倾状,腹部鼓而下垂,臂弯曲放腹部上方,下肢显弯曲。

体残高 5.8 厘米。

大型人物坐像残块数件,出于石圈形台址附近,此类人像比例大约相当真人的1/2。

标本D10②∶10,残损严重,仅剩下半部,为盘膝正坐式,右腿搭在左腿上,下身的底部平,右足残缺,残高12.5厘米,宽22厘米。

走进牛河梁,探寻红山文化

走进牛河梁,探寻红山文化

《走进牛河梁,探寻红山文化》教案一、活动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了解“牛河梁遗址”的文化底蕴。

2、能力目标:(1)学会利用网络、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查找、收集、整理资料,形成自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和能力。

(3)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互相支持配合、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活动预期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学习情感。

具有自我认识的能力,确立自信,积极进取,养成负责任的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3、情感目标:(1)通过活动,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愉悦,经过观察、动口、动手、动脑之后,自我价值能得到体验。

发展学生主动获得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养成主动地获得信息的学习习惯和主动探究的态度,发展信息素养、探究能力和创造精神。

(2)感受丰富多彩的牛河梁风光,秀美的图片感受生活,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保护环境的美德。

二、活动方式:采取以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调查采访等方式开展活动,也可以借助网络收集、整理信息。

小组分工建议由小组长协调,组员自荐的方式进行。

采取课外分散和课堂集中的两种形式结合,合理利用,合理分配。

对信息进行分散采集和集中处理。

教具:课件学具:图片、资料三、教学过程:导入:师:同学们,(请大家来看大屏幕)牛河梁遗址坐落在富山学校西南方向6公里处。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逐渐的走向这里,而作为富山学子,我们更应该对她进行深入的了解。

为此,我们进行了此次综合实践活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采访、调查、搜集和整理,我们今天进行成果汇报展示。

有请今天的主持人!(主持人上台)主持人(A):各位领导、老师、同学们:主持人(合):大家好!主持人(A):我是主持人(),主持人(B):我是主持人()。

主持人(B):很高兴担任本节课的主持人。

主持人(A):牛河梁被列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同时,被国家文物局列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牛河梁。

红山文化:中华文明的曙光

红山文化:中华文明的曙光

苏秉琦先生认为,红山文化同中原以及中国其他区域相比,在文明起源史上处于“先走一步”的前导地位。
牛河梁遗址北望老哈河,与赤峰的西辽河流域相接,东临大凌河,俯视朝阳、阜新两地,东北通过努鲁尔虎山山谷达教来河、孟克河流域,西部和南部有大凌河通达渤海,并沿着燕山山脉直下华北平原。牛河梁初次发掘的领队、著名考古学家郭大顺先生认为,鉴于以上的地理形势,牛河梁遗址正好处在红山文化分布区四通八达的中心部位,表现出对周围聚落的强大驾驭态势。
惟玉为葬
然而无论如何,红山文化在与之同时的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占据了最高的发展水平,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它不仅引发了学者们对文明起源问题的思考,同时也引发了对炎黄时代古史研究的热潮。从这一点上来看,以牛河梁为中心的红山文化的意义在于,古史学者们终于摆脱了片面的神话意识的影响,进入到了一个将考古实物材料引进到古史研究中的一个实证阶段。
1970年代以来,一批重要的红山文化遗址如胡头沟墓地、小河沿遗址、大南沟墓地、三官甸子墓地逐渐被发现并予以披露,诸如C形玉龙等一些精美的玉器的出土使人们坚信这一地区的史前文化的重要性。当考古学者于1979年对辽宁喀左县东山嘴予以正式发掘,认定其为一处宗教祭祀遗址,而且还发现了女性人体雕像的时候,红山文化终于引起了国内外考古学界的轰动。
所谓文明起源诸要素的理论诞生于西方。英国考古学家V.G.柴尔德认为城市的出现是文明开始的标志。美国人类学家C.克拉克洪首先明确提出了文明起源诸要素的理论,他认为,无论任何文化,只要具备了下列三项中的任何两项,就应被纳入到文明的范畴:一、有高墙围绕的城市;二、文字;三、复杂的礼仪中心。我国考古界泰斗夏鼐先生在分析商代文明时也遵循了上述的理论,认为殷墟文化已经具有了城市、文字和青铜器三个要素,所以是一个灿烂的中国文明。

红山文化人形雕塑像

红山文化人形雕塑像

红山文化人形雕塑像摘要:红山文化遗存中发现了许多人形雕塑像。

女性雕塑像发现占一定比例。

既有相关成果多从原始宗教和文明史角度、艺术角度入手开展研究。

对于红山文化人形雕塑像的研究,应以世界史视野,站在一定高度,通过将红山文化与世界其他地区人形雕塑像进行比较研究,定会有很多重要发现,特别是对探究史前文化的渊源关系,可能很有裨益。

关键?~:红山文化;人形雕塑像;原始宗教中图分类号:K8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6-0012-05红山文化遗存中发现了很多人形雕塑像。

比较典型且较完整的有:兴隆沟陶塑人像、牛河梁泥塑女神头像、东山嘴孕妇像、西水泉遗址陶塑女像、牛河梁第五地点陶塑女像,第十六地点玉人像、敖汉旗草帽山红砂岩人像等。

这些人物造像大多表现的是女性形象。

关于红山文化人物造像,学界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读和研究,提出了很多认识和观点,现概述如下。

一、对女性雕塑像的综合研究海燕女士在“赤峰地区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女性雕塑像及相关问题浅议”一文中对赤峰地区发现的新石器女性雕塑像进行了系统考察。

该文首先概述了赤峰地区女性雕塑人像的分类(石、陶两大类)和发现情况。

在此基础上勾画出赤峰地区石雕女性像的发展脉络:由半身栽置孕妇雕像向半身栽置女性特征不明显型变化;再由栽桩雕琢成细小弯曲的下肢,最终形成形体完整的倚坐式人物形象。

分析了石雕女性像的年代,认为B型石雕像属红山文化时期。

考察了石雕女性像的艺术风格,石雕像的制作技术和摆放方法。

对陶塑人像也做了分析。

在此基础上,探讨女性雕塑人像的起源及流布、女性雕塑人像的寓意、出土石雕人像遗存的文化性质等。

在结语中指出,赤峰地区发现的距今约8000年前的女性石雕人像系列,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的最早、最集中的一批史前石雕人像作品,它填补了我国过去缺少早期史前石雕像的空白,同时还以其古朴的写实风格及造型特点,有别于在世界其他地区发现的史前石雕像,形成了特有的区域风格,使赤峰成为具有世界性的史前女性石雕像的重要发现地之一,在中国及世界史前史及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红山文化人物造像分析 - 中国社会科学网-全球最大学术门 …

红山文化人物造像分析 - 中国社会科学网-全球最大学术门 …

在近百年的红山文化考古实践中, 我们发 现了很多人物造像。 系统梳理一下长期以来发 现的红山文化人物造像, 重新整理这些文明的 碎片,进行系统研究, 对深化红山文化尤其是 对其社会的认识具有重要的作用 。 迄今为止, 经考古发现的红山文化人物造 像已有很多, 比较完整、 典型的有兴隆沟陶塑 人像 ① ,牛河 梁 泥 塑 女 神 头 像 ② , 东 山 嘴 孕 妇 像 ③ ,西水泉遗址陶塑妇女像 ④ ,牛河梁第五地 点陶塑妇女像 ⑤ , 敖汉旗草帽山红砂岩人像 ⑥ , 牛河梁十六地点玉人像 ⑦ 等。 ( 一) 兴隆沟陶塑人像。 泥质红陶, 捏塑, 出土于一 座 房 址 中, 通 高 55 厘 米, 头 部 20. 7 厘米,身高 33. 08 厘米, 底部直径 21 厘米, 全 身由 65 块破损陶片拼制而成。 头戴平顶冠, 深 眼窝,大眼睛, 眼球外鼓, 鼻梁低平, 双鼻孔 通透,方圆脸, 锁骨突出。 从整体看, 人像为 坐像,身体前倾 ( 图一,1 ) ⑧ 。 ( 二) 牛河梁泥塑女神头像。牛河梁女神庙 位于建平、凌源交界处的牛河梁北山, 庙址为 半地穴式,平面呈 “土 ” 字形, 由一个多室建 筑和一个单室建筑组成, 北—南分布。 经发掘, 从女神庙中出土了泥塑女神头像及躯干、 上肢 残段。出土泥块上绘有赭红交错、 黄白相间之 三角纹、勾连纹图案。 头像残高 22. 5 厘米, 面 宽 16. 5 厘米,与真人大小接近, 彩塑。 头像用 黄土掺草末捏塑形成, 外表用细泥抹光, 头像 脸形及口鼻耳造型准确, 形象生动逼真, 眼眶 内镶有玉石制作的眼睛, 淡青色, 扁圆形。 头
于建设,男,1957 年生,赤峰学院红山文化研究院教授,邮编 024001 。
· 24·
图一 红山文化人物造像 1. 兴隆沟 2 、3 、9. 牛河梁 4 ~ 6. 东山嘴 7. 西水泉 8. 草帽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牛河梁遗址女神头像研究
作者:高超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2期
摘要:牛河梁遗址最以女神头像出土引人注目。

但是对牛河梁遗址女神像研究还并不多见。

对于女神头像的专门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通过对牛河梁红山女神头像的出土情况深入研究。

探讨女神头像在艺术史,宗教史,民族史上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牛河梁遗址;女神;头像
一、牛河梁遗址女神头像的出土
(一)简介
牛河梁遗址属于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遗址,是红山文化祭祀建筑和积石冢群相结合的完美组合。

该遗址地理位置优越,属于辽宁西部建平和凌源交界处,更因牤牛河源自牛河梁东麓而得此名。

遗址源于公元前3600到公元前3000年,而整个遗址区占地面积已经达到50平方公里,中心范围约10平方公里。

目前发现的遗址地点20多个,已编号的有16个,包括女神庙、祭坛、积石冢等。

1988年,国务院相关部门正式公布牛河梁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后的“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的名单中也有它的身影。

牛河梁“女神庙”和积石冢遗迹群,是红山文化的重大考古发现。

出土了动物塑像、陶祭器、“女神庙”的泥塑人像和积石冢里的玉雕猪龙等重要文物①。

尤为新奇的是,出土了一尊彩塑女神头像,它的大小尺寸与真人大小十分相似。

至此,红山女神五千年的神秘面纱揭开,引起了学术界热烈的对红山女神头像的研究和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探讨。

(二)女神头像的出土总况
1983年初冬,女神头像开始试掘。

试掘的首要任务是在对该遗迹群进行挖掘,初步确定遗址大概的范围,10月31日在清理一堆积层的北侧时显现出来的出女神的真容。

女神头像的情况是高22、5厘米、颜宽16.5厘米;鼻长4.5、鼻宽4厘米;眼眶长6.2厘米、两眼间距3厘米;耳长7.5厘米、耳宽3.5厘米;通耳宽23.5厘米;唇高起2—2.5厘米、嘴长8.5厘米。

发顶部分残缺左面颊,左耳断缺,鼻部有裂纹,下唇部分脱落,但面部整体则完好保留。

塑泥是粘性较大,有掺草禾,未经烧制的黄土质,各个部位的捏塑则是细质泥,内胎的泥质粗糙。

外皮则被休整打磨光滑无痕迹,整体面部现仍呈现鲜红色,唇部涂染朱,眼眶、面颊尤显。

头像的后半部分断缺,在断裂面中部能见一竖立的木柱痕,直径4厘米左右,从颈部直达顶部,柱上有禾草的痕迹。

但是总体齐平,应该是塑成之后长期贴墙壁导致,暂且
不能下定论。

头像轮廓属于方圆形,扁而平;额部宽而平,凸起的圆箍状饰物装饰额部;额下两侧类似于眉部起的一道棱线直通鼻梁部位,眉弓不显。

双眼中均嵌淡青色圆饼状玉片为睛,正面凸起,经抛光,光泽而又滑润;眼窝浅而平,上下眼皮隐约可见,双目则长而尖圆,挺斜吊立,眼尾明显上挑;短釘固定在背面,这样就是使整个眼体形如图钉,并且牢固的嵌进泥塑眼眶。

鼻梁低平而宽,鼻的下部残断,当时并未发现鼻头,是后来从头像出土位置附近清理出来的,发现其胎土、色泽、比例、所残部以至断茬都与头像鼻部残断处十分的吻合。

此头像的复原在工作,总体来说不是很难。

嘴部较长,下唇已脱落,嘴唇上扬复原工作也不难,其颧骨高起,下颏圆而尖,双下巴,面部随着唇部的微张而露微笑形态。

耳较小,宽平,耳腔、耳垂甚小,上下耳轮翘起,耳廓则显得简洁很多。

从整个脸面来看,上部宽大,微微低头向内,俯视状。

更加对称、规整,形象、生动。

二、牛河梁遗址女神头像的历史价值
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头像和有关遗存发现具有很高的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具体体现在雕塑艺术、宗教思想、民族文化三个方面。

(一)雕塑艺术价值
在世界艺术史来说,人物雕塑地位是十分突出的。

从旧石器时代的奥瑞纳时期的小型妇女像“维纳斯”石雕开始,很多世界各地所出土的雕塑,都以文物的形象作为最高艺术的体现。

然而,我国在雕塑女性造型的形态上,先民则把成熟女性作为他们对艺术表达的对象。

红山文化的遗址连续有人物塑像的出土,引起学术界极大的关注。

牛河梁女神庙的泥塑神像群,无论从女神雕像的艺术手法和艺术内涵上都是一个巨大的飞跃,是红山文化最突出的一项艺术成果。

女神头像的雕塑艺术价值是红山文化最高雕塑艺术水平的集中体现。

(二)宗教思想价值
原始社会的宗教的崇拜,经过了自然崇拜过度到图腾崇拜再到祖先崇拜的漫长过程。

而具有高度文明的红山文化已经进入祖先崇拜的历史阶段。

由于女性的生育功能在人类存活率较低的石器时期具有突出的优势,女神信仰是最直接的表达。

在他们看来,女性赐予了茂盛的繁衍,食物的丰收等等。

因此,引得人们集聚一趟,庄严而虔诚的拜祭。

而经济发展到了一定地步,意识形态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引起质的飞跃,神化了的女神带来了社会上的巨大变革以及红山文明的曙光②。

(三)民族文化价值
从古至今,黄帝被认为是中华文明的始祖,并对其顶礼膜拜。

而女神头像的五千年后的正式面世,引起了人们对中华民族祖先的重新审视和探讨。

古代中国人种学和民族史的以其为典
型标本,开始研究中华文明源流的新课题。

五千年后的亿万的炎黄子孙第一次看到关于祖先的真实形象,它被称为泥塑的“黄土之神”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女神。

牛河梁遗址是红山文化在鼎盛时期的政治、文化的集中体现。

其主要表现形式为宏伟壮丽的女神庙。

它是红山先民部族集团的最神圣的宗庙,是红山先民祭拜先祖的神圣之地。

因此,在女神庙挖掘出土的女神头像,正是红山先民祭拜的女始祖③,正是比黄帝更早的中华民族的真正祖先。

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苏秉琦先生曾经说过,红山女神作为五千五百年前的红山人模拟真人头像大小,神态塑造的神像,并非是由后人想像再创的‘神’,她是红山人民的女祖,也就是中华民族的共祖。


注释:
①辽宁省文物考古所:《辽宁牛河梁红山文化“女神庙”与积石冢群发掘简报》,《文物》,1986年,第8期。

②张锡瑛:《红山文化原始宗教探源》,《辽海文物学刊》,1993年,第一期,第48页。

③迟兆勤:《中华文明史从牛河梁说起》,凌源市印刷有限公司,2008年,6月出版,第45页。

参考文献:
[1]赤峰市红山区文化局:《红山文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出版。

[2]马金花:《论我国北方地区史前女性塑像与雕像》,《内蒙古文物考古》2009年第2期。

[3]傅郎云:《牛河梁“女神庙”族属考》,《北方文物》1983年第1期。

[4]包和平、黄士吉:《中国女始祖神——牛河梁女神头像研究》,《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7年第41期。

[5]张星德:《红山文化女神之性质及地位考》,《辽海文物学刊》1987年第2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