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新时期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战略的思考
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战略论证

态领 域关 注 的重 点 ; 二 是伴 随全 球化 、 信息 化 和知识
化时代 的 到来 , 国家 间 的竞 争 更 趋 隐 蔽 , 开 始 由经 济、 军 事 等硬实力 的竞 争 转 向 意识 形 态 为 主 导 的软 实力 竞争 , 与文 化全 球化 的浪潮 相融 会 , 文 化软 实力 成 为意识 形态竞 争 的主要 形 式 和 内容 , 文 化 软实 力 的崭 新命 题也 随之 呼之欲 出 。
家统 治 的思 想 根 基 , 意识形态历来备受 人们关注。
家 意 识 形 态 安 全 的 文 化 自 觉
现 阶段 文化软 实力 理念 的提 出和 构建基 于 以下 两点原因: 一是 作 为维 护 国家统 治 的 思想 根 基——
为维 护统 治 , 促 使社 会成 员达成 普遍 的思 想认 同 , 统
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一直以文化优势为依托凭借强大的技术力量通过文化交流技术交流等柔性隐蔽的方式向社会主义国家散播资本主义社会所倡导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与社会主义倡导的主导文化争夺文化领域的话语权企图利用文化宣传与文化渗透等手段实现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控制与文化同化以达到和平演变社会主义国家的目的
识形 态 、 民族凝 聚力 等无形 力量 资源 的 吸引力 、 规约
力 和同化 力 , 在 潜移 默 化 中对 民众 实 施 社 会 主 流价 值观 念 的灌输 和教 化 , 从 而 促 使 社会 成 员 形 成共 有
、
文化 软 实力 的战 略意义 : 全球 化 时代 维 护国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价值观 与理 想信 念 , 维 护 全 社会 思 想 行 为 的 一致 性, 其 中意识形 态处 于核 心地位 。故 而 , 作 为 维护 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考题

1.文化的内涵与结构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物态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种种物质文明,包括交通工具、服饰、日常用品等,是一种可见的显性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分别指生活制度、家庭制度、社会制度以及思维方式、宗教信仰、审美情趣,它们属于不可见的隐性文化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与结构是反映先进生产力发展规律及其成果的文化;是源于人民大众实践又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文化;是继承人类优秀精神成果的文化;具有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的文化。
马克思主义文化是最核心的部分,其次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再次是世界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特点:1.鲜明的时代性;2.浓郁的民族性;3.实事求是的科学性;4.高度的民主性;5.深广的群众性;6.勇于改革的创造性。
3.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文化内在契合性的表现1)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都是统一论哲学。
本体或本源内在于现象或表象,现象或表象分有本体或本源。
2)传统儒释道是中国古人生存智慧的结晶,富于实用理性,关注人生,注重历史经验,与马克思主义远承古希腊人文理性、近接文艺复兴启蒙运动人文主义和唯物主义传统,坚持历史实践的基本观点相通;3)中国文化有阴阳变易、对立统一等丰富的辩证内容,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相通之处;4)儒家讲调和,也承认汤武革命顺天应人;讲民本、爱民、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倒悬;讲夷夏之防,也讲大一统和世界大同。
提升辽宁文化软实力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分析

提升辽宁文化软实力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分析
郭 涛
摘 要 胡锦涛 同志在 党的十七大政 治报告 中第一次 明确提 出“ 提高 国家 文化软实力” 问题, 这是党和政府总结改革 开放 三十年经验教训基础上得 出的必然结论。新 的历史 时期 , 文化软 实力在 国家和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中 占有越来越突 出 的地位 , 辽宁老工业基地 的振 兴也必须 明确文化软实力对地 区经济 社会 发展 的战略意 义, 确定提升辽 宁文化软 实力的指 导思想和 目标任务 , 以便在此基础上制定 出有效的对策 。 关 键 词 文化 软 实 力 辽 宁 指 导 思 想 目标 任 务 区域 内部 的心智潜力 。动员区域内部心智潜力有赖于激发 民众 的创造激情和提升 、 实现他们 的仓 造潜力 。也就是说 , 0 一个 区域 文化软 实力的基本 内涵和重 要地 位 只有充分发展 、 调动 、 整合 区域 内外的资源 、 能量 , 才能最大 限度 党的十六届 四中全会 决定第一次在党 的文献 中提 出了 “ 文 人 公共管理三 化生产力” 这一概念。 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继承 了马克思对生产 地发展 自己。区域软实力资 源包 括文化 、 口素质 、 力 分类 的思 想 ,而且 丰 富 和 发 展 了 马 克 思 主 义 的生 产 力 观 。 接 大 类 。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地 区综合 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表 着,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 十七大政治报告 中第一 次明确提出“ 高 提 现 为 区域 的 创 新 力 、 聚 力 与 影 响 力 , 表 现 为 精 神 的 力 量 、 凝 也 思 国家文化软实力 ” 问题 , 告 指 : 当 今 时 代 , 化 越 来 越 成 为 报 “ 文 想的力量 、 文化 的力量 以及环境竞争力 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目 民族凝 聚力 和创造力 的重要源 泉 、越来越成为综合 国力竞争 的 前 , 国城 市 和 地 区可 持 续 发 展 的 主 要 威 胁 不 在 “ 实 力 ” 我 硬 匮乏 , 重要因素, 丰富精 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 国人 民的热切愿望 。 而在于创新能力弱 、 社会公信 差 、 富差距 大 、 贫 弱势群体居 多 、 人 要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 方向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 口老龄化严重等软实力 的薄弱 。一个 地区和城市的现代化不能 高潮 , 发全 民族文化 创造 活力 , 激 提高 国家文化软 实力 , 使人 民 只有 G P和高楼 大厦 , D 还必 须有人文 的积淀 、 人的现代化 、 城市 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 障, 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 丰富多彩 , 使 政治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升和 国内外 影响力的扩大。振兴辽宁 人 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在 党的政治报告 中这是文化建 … 老工业基 地 , 实现新时期 的跨 越式 发展 目标 , 关键取决于整个地 设 和文 化 与 国家 实 力 的 关 系第 一 次 得 到 明 确 认 可 。 这 是 党 和 政 区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府 总 结 改 革 开 放 三 十 年 经 验 教 训 基 础 _得 出 的 必 然 结 论 ,也 是 匕 新的历史 时期 ,文化软实力在 国家 和区域 经济社会发展中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精神生产力理论 的必 然选择。报告这一新提 占有 越来 越 突 出 的 地 位 ,可 以说 国家 和 区域 的 发 展 既 是 硬 实 力 法 ,表 明我们党和国家 已经把提升 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实现 中 的积累 , 更是 软实力的提升 。2 0世纪 9 0年代 , 随着全球 化进程 华 民族伟大复兴的新 的战略着 眼点 ,文化 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 的深入 , 人们越来越 明显地感觉 到 , 文化对全球 化的至关重要作 发展的精神动力 、 智力支持 和思 想保 证 , 越来 越成为民族凝聚力 用, 在全球 范 围内 , 文化经 济改变 了传 统 的经 济形态 , 对世 界市 和创造力的重要 源泉 , 越来越成为综合 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一 场格局 、 经济发展趋势 、 可持续发展均 产生 了重 要影 响。从根本 个 民族的复兴 , 必须有文化 的复兴作支撑 。 实现 中华 民族 的伟大 上说 , 当今世界 国家之间 的竞争 , 并不 仅仅是 经济 、 政治 和国防 复兴必然伴 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 。 而繁荣兴盛中华文化 , 必然 力量 的竞争 , 很大程度上是文化 的竞争 。而文化竞争 , 本质上是 以提 升 我 国 文化 软 实 力 为根 本 途 径 。 种 软实力 的竞争 。要 实现现代化 , 落实科学发展观 , 构建和谐 众 所周 知 ,软实 力 ” 这 一 概 念 最 早 是 由 美 国 哈佛 大 学 教 授 社会 , 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 , “ 要 要增强综 合 国力 的竞争能力 , 进 要 约瑟夫 ・ 奈在 2 世纪 9 0 0年代提 出的。他认 为 , 谓软实力是通 步满足全体人 民强烈 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就必须大力提高 所 过吸引而非 强迫或 收买 的方式来达到 自己 目的的能力。它源 自 国家 的文化软实力 。今 天 , 文化产业 已成为世界经济 中的“ 阳 朝 个国家的文化 、 政治观念和政策 的吸引力。这就是说 , 软实力 产业 ”许多 国家 、 , 地区和城市对此 已经 有充分的认识 , 它不仅提 主 要包 括文 化 、 治 、 交 三方 面 , 核 心 实 力 是 文 化 魅 力 。 国 供 了数 以万计 的就业机会 ,在许多 国家 国民生产 总值 中占有举 政 外 其 我 学 术 界 目前 认 为 文化 软 实 力 主 要 是 指 那 些 在 社 会 文化 领 域 中 具 足轻 重的地位 , 而且 已成为推动经 济增长 、 培育 创新能力 、 加 增 有精神感召 力 、 社会凝 聚力 、 市场吸 引力 、 想影 响力与心理 驱 国家地 区和城市综合竞争力 的重要因素 。面对 文化产业 迅速发 思 动力的文化资源 。北京大学 中国软实力课题组把软 实力分 为国 展 的现实 , 世界各 国都提 出了 自己的文化产 业发展战略及措施 , 家和区域两个层面 , 认为二者 内涵有差别 。他 们认 为 , 区域 软实 并急于抢 占文化产业竞争 的制高点 。 力 是指一个地 区通过直接诉 诸心灵—— 或者说精 神的方式 , 发 文化软实力对一个 国家 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和地位 , 同样 , 展 、动员和发挥 区域 内外 的心 智能力的作用来达 到区域 的社会 它对一个地 区经济 的繁荣 与发展 , 综合竞争 力和魅力的提升 , 对 和经 济 目标 的能 力 。这 样 说 来 , 域 软 实 力 实 际 包 括 两 部 分 , 推动 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 、加快 自主创新 以及盘 活经 济发 展 区 其 一 是 区域 征 服 、 领外 部 心 灵 的 能力 。 我 们 所 知 , 服 、 占 如 征 占领 活力也都有着不可忽略 的、 越来 越重要的前瞻性作 用与地位 。 对 心灵不能靠武力 , 也不 能靠任何其它 的强制手段来 实现 , 只能以 于 当前的 中国而言 , 由于传统 的粗放式 、 外延型发展模式 已经难 吸 引 、 化 和道 理 说 服 的途 径 来 达 到 。而 这 种 通 过 动之 以情 , 感 晓 以为继 , 寻找新 的经济增 长点 , 以及维持 社会 和谐 、 人与 自然 的 之 以理的方式争取对象的能力就是 软实力的一部分 。其二便是 和 谐 共 处 ,成 为 摆 在 政 府 面前 亟 待解 决 的 新 问题 。在 这 种 形 势
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_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_上_

◎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今年以来,中央就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新的重要指示。
最近在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胡锦涛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文化改革发展的地位作用、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反映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把握达到了新高度,为更好地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文化历来是人们十分重视和积极探寻的一个领域。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深入推进,全党全社会对文化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文化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分析总结这些年来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成果,推进文化建设,我一直在思考三个问题:即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这三个问题,涉及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
我以为,解决好这三个问题,对确立文化发展目标、谋划文化发展战略、提出文化发展举措,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文化自觉:觉醒、使命与担当文化自觉,主要指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包括对文化在历——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上)编者按: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背景下,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是我国文化建设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本文立足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紧密联系国内外文化建设历史经验,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高度,就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阐述,对深化我国文化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本刊将分三期陆续刊出。
史进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文化自觉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对文明进步的强烈向往和不懈追求,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
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可行性探析

扬 民族精神 和时代精神 结合起 来 、 统一起 来 。这 个 民族 精 神 和时代精 神 , 包括 了以爱 国主义 为核心 的团结统一 、 爱好 和平 、 勤劳勇敢 、 自强不息 的伟大 民族精 神 ; 包括 党领导 人 民在革命斗 争中形 成的井 冈 山精 神 、 长征精 神 、 延安 精神 、 西北坡精神等优 良传 统 ; 包括 了在社会 主义建 设 时期形成
上 的影响越来越大 , 国在 国际上 的政治 地位 和经济 地位 中
显著提高 , 世界各 国人 民对我 国文 化的兴趣越 来越大 , 中国 文化在世界 上的吸引力和 影响力 也越来 越 大 , 化软 实力 文
的作 用 得 以 释 放 , 化 软 实 力 的水 平 不 断 提 高 。 文 二 、 国 拥 有 五 千 年 的 文 化 历 史 , 文 化 软 实 力 的 发 展 我 为 提 供 了 一 笔 巨 大 的精 神 资 源
小康水平 。与此 同时 , 我国对外 开放不断深入 , 口总额居 进
于世界第三 , 外汇储备跃居第 一 , 对世界经济 发展的影响力 日益增强 。正是随着经济 硬实力 的不 断增 强 , 国在 世界 我
使命 , 奋发 有为 , 不断 推进文 化工作新 进展 , 同时 也为 我们
大 力 发 展 文 化 软 实力 积 累 了 宝 贵 的经 验 , 要 体 现 在 以 下 主
第3 0卷 第 1 1期
201 0年 11月
成
宁
学
院
学 报
Vo . 0, . 1 3 No 11
J u n lo a n n ie s o r a fXin ig Unv ri
NO 2 O V. Ol
文章编 号 :0 6— 3 2 2 1 ) 1 0 2 0 10 5 4 (0 0 1 — 0 7— 2
中国国家软实力论述(经典推荐)

中国国家软实力论述【摘要】“软实力”一词来源于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瑟夫·奈在美国著名杂志《外交政策》上发表“Soft Power”一文,宣告了“软实力”(或译“软力量”、“软权力”)概念的诞生。
在1999年发表的“The Challenge of Soft Power”一文中,他这样定义软实力: 软实力是一国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制的方式达到期望的结果的能力。
它通过让他人信服地追随你,或让他人遵循某种将会促其采取你所期望的行为的规范和制度来发挥作用。
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说服力。
如果一个国家可以使他的立场在其他人眼里具有吸引力,或者一个国家强化那种鼓励其他国家以寻求共存的方式来界定他们的利益的国际制度,那么他就无须扩展那些传统的经济实力或者军事实力。
【关键字】软实力,中国,国家安全战略。
【正文】在2002年发表的《为何再不能单纯依赖军事力量》一文中,他认为软实力就是“ability of getting people to want what you want”。
人们通常将这句话翻译为“同化他人的需要的能力”,但是有部分国内专家却认为,将这句话意译为“引导他人重新界定其需要的能力”更为妥当。
如果只是同化他人的需要,那么可能由于满足共同需要的事物具有稀缺性,反倒会强化软实力主客体间的竞争,这可能并不符合主体的利益。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目前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的蔓延所导致的问题:由于西方国家民众的生活建立在高能耗、高污染的基础上,在面临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的情况下,让人口规模庞大的新兴国家(如中国)的民众都效仿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将会使全人类甚至整个地球都陷于灾难之中,因此,能够正确引导非西方国家以理性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对待西方人的生活方式方为可取之道。
目前,许多拥有远见卓识的人已经开始为此进行呼吁。
例如,以《枪炮、病菌和钢铁》一书而闻名于世的美国教授贾雷德·戴蒙德在其新作《崩溃:社会如何选择成败兴亡》中就明确指出了这一点——他认为:“如果中国和其他第三世界的国家,以及当前第一世界国家,都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地球必定无法承受。
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

一、软实力与文化软实力(一)、软实力的界定国内学者认为,国际关系中的软实力思想可追溯到汉斯·库跟索、克劳斯·诺和雷伊·克莱因的著作中。
但是真正最早明确提出系统阐述“软实力”概念的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约瑟夫·奈就在著作中提出“软实力”产生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政治行为准则和良性对外政策。
他指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的吸引力所体现的“软实力”。
————2004年,他正式出版《软实力:世界政治中的成功之道》一书,认为“软实力”是国家通过自己的吸引力来实现发展目标,而又是靠武力威胁、武力报复一急经济制裁。
根据约瑟夫·奈对“软实力”的解释,软实力的————大致包括政治制度自己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文化的感染力、外交的说服力、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以及亲和力等方面。
(二)、文化软实力的解释根据约瑟夫·奈教授在《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一书中的表述,国家的软实力集中体现在4个方面的影响力,即文化影响力,意识形态影响力、制度安排上的影响力和外交事务中的影响力。
从逻辑上推断,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下位概念。
文化软实力是从属于软实力的,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应该包括文化生产力、文化竞争力、文化影响力。
国内学者认为在中国学术的————体系里,文化软实力概念是文化力和软实力概念的延伸,或者说是文化力概念和软实力概念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文化力概念与软实力概念又是在综合国力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其理论也属于综合国力的一个分支。
也有学者认为国家文化实力的内涵就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的生产基础上形成的,通过文化的形式在较长的时期内对本国国家公民以及其他国家产生的综合力量,其核心是价值观,其主要表现形式是吸引力、凝聚力、影响力选择力和排斥力,其目的是通过非强制手段达到预期目的的。
文化建设与国家软实力

文化建设与国家软实力一、背景知识与材料所谓“软实力”,就是按照吸引而非强迫或收买手段达到己方的意愿的能力,它来源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外交政策和机构体制的吸引力。
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部分,为国家的价值观念和政策提供价值观基础。
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在国家的文化吸引力、文化影响力和文化创造力之中。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开始全面重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建构。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标志着我国发展文化经济的战略觉醒。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进一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积极培育文化市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建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志着我国发展文化软实力的目标更加自觉。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标志着发展文化软实力已经成为我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战略目标之一。
2010年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
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二、材料分析与应试要点(一)我国文化软实力发展滞后的原因1.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实现程度较低。
居民文化娱乐消费需求是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动力。
目前我国居民文化消费实现程度很低,文化消费支出远低于国际一般水平,消费需求实现程度严重不足。
居民文化消费需求实现程度过低既影响了国民文化艺术素质和文化创造力的普遍提升,又制约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瓶颈。
2.文化市场发育不成熟。
文化市场担负着连通产业发展与消费需求的重要功能。
我国的文化市场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兴起的,市场发育还很不完善。
其主要表现,文化市场还处于“扫黄打非”的被动监管层面,法制化、规范化的市场监管长效机制还没有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盗版、侵权现象严重,不利于文化产业健康发展;诚信自律、交易规范、公平竞争等内生性市场机制发育不足,导致文化市场成熟缓慢;文化市场专业鉴定、交易、代理和市场运作人才缺乏,加剧了市场交易的不规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竞争对手 , 加 紧对我 国进行文化渗透 , 以实 现西化 、分化我 国的政治图谋 。在此背 景下 , 维护 我 国的文化安全显得尤为重要 。 发展社会 主义先进 文化 , 增强我 国文化软实力 已经成为现代化建设 的 重要 战略 目标 。
新 时期增强我 国文化软实 力面 临挑战 当今时代 , 全球一体化趋势不可阻挡 , 各种思 潮交织碰撞 , 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很大的 冲击 , 人们 的文化生活也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 在 国内外新格局
文化 贸易主要集 中在文化产品的低层 次加工 贸易 , 原创 的文化产 品和特色文化服务较少。 美国的一位 专家评论说 , 中国的软实力 中文化 的吸引力还相对 较弱 。相 比于美 国的电影 、音乐和其他文化产 品 ,
、
下, 我 国文化发展面临机 遇的 同时 , 也面临着严峻 的挑 战。 我 国文化发展水平相对滞后 , 与我 国经济 发展水平不匹配 ,文化软实 力的潜力亟待挖掘。 ( 一 )我国文化 软实 力竞 争力不强 冷战结束后 , 综合 国力竞 争已越 来越多的取决 于经济实力 、 军事实力背后 的文化势力 。 当今 时代 , 谁 占领 了文化 的制高点 ,谁拥有 强大 的文化软 实 力, 谁就能够在积累的国际竞争 中掌握 主动权 。统
收稿 日期 :2 0 1 2 . 1 1 . 2 9 作者简介 :程 亮 ( 1 9 8 2 一) ,男,山西长治人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助讲,硕士研究生,研 究方 向: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撞 已成为不可抵挡的历史 潮流。 西方发达 国家凭借 经济 和科技优势 , 大肆对其他发展 中国家进行文化 渗透 。某些发达国家为达到经济和政治上的 目的 , 不断推行 “ 文化殖 民”政策。像美 国这样的少数 同 家, 借助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传播手段 , 大 力推行 以其核心价值观为主的文化扩张 , 对其他国 家 的文化造成了不同程度 的威胁 。 有 专家认 为 , 美
一
成 就卓著 。2 0 1 0年我 国国内生产 总值 ( G D P) 超 过 日本成 为世界第 二大经济体 , 军事实力也位居前 列 ,但 国家软实力却落差较大 ,不抵美 国的 1 1 1 0 。 我 国文化产业 占世 界文化市场 比重不足 4 %, 相 比 于国内生产 总值 、 外 汇储备等硬实力 , 我 国的文化 软实力较 为落后 。在文化生产 、 贸易方面 ,文化企 业缺乏创新 能力 , 文化产 品科技附加值不高 , 国内
中图分类号 :G1 2 0 文献标识码 :A
“ 软实 力” 是 由美 国学者约瑟夫 ・ s・ 奈教授 最早 提出来 的 , 是 同国家军事 、 经济力 量等组成 的 “ 硬 实力”相对应 的概念 , 是 国家综合 国力 的一 种 表 现形式 。它产生 于一个 国家 的文化 吸引力 、 政 治 行 为准则 和政策 。一 般认 为 ,“ 软实力 ”是指精神
F eb .
2 01 3
略 论 新 时期 提 升 我 国文 化 软 实 力战 略 的思 考
程 亮
太原 0 3 0 0 1 2 ) (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 院 , …西
摘
要 :当今 时代 ,文化 软 实力 已经成为 国际竞争的重要 因素 。发达 国家凭借其优 势对 广大发展 中
第2 2 卷
第2 期
牡丹 江 大学 学报
M u d a n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Vo1 . 22 N o .2
2 0 1 3 年 2月
文章编号 :1 0 o 8 . 8 7 1 7( 2 0 1 3 )0 2 . 0 1 1 3 . 0 3
国最 大 的出 口产品 已经不再 是农产 品和_ T业制成
具有生机与活 力。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 系植根 于人们 日常生活 中 , 使广大人 民群众在亲身体验 中 接受教育 , 在躬身实践 中养成 自觉行 为习惯 。同时 要紧密结合改革开放 以来的伟 大实践 . 把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落实到社会各领域 、 各行业 的生广 : 实 践 中, 使 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理论在实践 中
国家进行 文化入侵 ,严 重危及 到发展 中国家的文化安全。作 为世界上 最大的发展 中国家 ,我 国面, J 占 着发 展 先进 文化 的重要 战略任 务 ,党和政府依据 时局适 时采取 有效举措 以应对 文化安全 带来的挑战 ,广大群
众积极发挥文化建设的热情 ,我 国文化建设显现 了蓬勃生机。 关键 词 :软 实力 ;文化 安全 ;传承创新 ’
力量 ,其中包括文化 、 制度 、 意识形态 等 , 这些 软 要素 在当今 国际竞争 中表现 出的作用愈加显著 。 冷 战结束后 , 西方敌对势力一直把 中国当做意识形 态
计显示 ,目前美 国控制 了世界 7 5 %的电视节 目和 6 0 %以上的广播节 目的生产 和制作 , 在世 界电影市 场的总体 占有率高达 8 0 %。 日本政府提 出 “ 建立 文化发达 国家”的战略构想 , 努力使 日本成为亚洲 乃至世 界的文化基地 。韩 国提 出把文化作为 2 1 世 纪最重要的产业 , 这使得韩 国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 产品和服务出 口国。 作为最 大发展 中国家 的中国经 历 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 , 我国社会 主义事业建设
中国似乎没有一个突 出的享誉世界 的文化 品牌 。 在 此情况下 , 中国面对西方文化 的强大攻势 , 应 当结 合 自身 的情况 , 积极主动地融人 国际社会 , 主动参 与国际文化竞争与合作 ,在竞争 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 二) 我 国文化安全 面临严峻挑战 当前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 , 各 国文化交流和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