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钦甫辨治小儿腹痛经验

合集下载

中医儿科腹痛

中医儿科腹痛

辨证论治
(5)气滞血瘀 证侯:腹痛有定处,痛如锥刺,肚腹硬胀,
青筋显露,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指纹 紫滞。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肉桂、干姜、小茴香温通经脉;蒲黄、五 灵脂、赤芍、川芎活血;延胡索、没药止 痛。
其他治疗
1、中药成药:复方丁香开胃贴、保济口服液 2、外治疗法 3、推拿疗法 4、拔罐疗法:中脘、脐侧 5、针灸疗法:足三里、合谷、中脘、天枢、
气海;寒重腹痛灸神阙;食积加内庭;呕 吐加内关。
预防与调护
1、注意饮食卫生 2、注意气候变化,避免腹部受凉 3、餐后休息,勿作剧烈运动 4、根据病因,给予相应饮食
思考题
1.腹痛的中医病因病机是什么? 2.腹痛的诊断要点? 3.腹痛的辨证论治。
谢谢
泌尿系统疾病:结石、尿路畸形、急性肾 炎等
内脏肝脾破裂
五、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气、血、虫、食 (2)辨寒、热、虚、实
辨证论治
治疗原则:调理气机,疏通经脉
不同证型治以温散寒邪、消食 导滞、通腑泄热、温中补虚、 活血化瘀。
辨证论治
3、证治分类 (1)腹部中寒 证侯:腹部疼痛,痛处喜暖,得温则舒,遇寒痛
苍术、陈皮、香附、厚朴行气;焦三仙化 食;白芍调营。
辨证论治
(3)胃肠结热 证侯: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
烦躁不安,潮热口渴,唇舌鲜红,舌苔黄 燥,脉滑数,指纹紫滞。 治法:通腑泄热,行气止痛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辨证论治
(4)脾胃虚寒 证侯: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处喜温喜
按,面白少华,手足清冷,乳食减少,大 便稀溏,唇舌淡白,脉沉缓,指纹淡红。 治法:温中理脾,缓急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合理中丸加减 理中丸温中健脾,小建中缓急止痛。

中医经方群治疗小儿腹痛的干货汇总

中医经方群治疗小儿腹痛的干货汇总

中医经方群治疗小儿腹痛的干货汇总赵岩,主治医师,医学硕士,曾在三甲医院工作,十余年野生中医,每日坚持诊病读书,不拘一格追求实效,半日临证半日读,半是文章半自语。

以文会友,不要抬杠。

小儿腹痛,许多孩子被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或肿大,青岛中医经方实战群有同道分享自己的医案,许多同道分享自己的经验。

许多中医方法其实很安全,尤其是提到的外治方法,所以分享给患者和读者,可以一试。

广东谢同道:四君子汤加味,并且用到多数中医不太常用的三味,捻子、黄花倒水莲、雪梨干。

捻子补血止痛,黄花倒水莲去肠道湿热。

安阳孙同道:我在儿科学习时的老师,治疗肠系膜淋巴结炎也是用温药较多,效果不错,开始不解,现在看到分享内容久腹痛者虚与寒这个理论又学习了。

杭州黄同道:肠系淋巴炎我一般用藿香正气散打粉敷贴肚脐,大多数新发病可以一日好。

荷泽吴同道:肠系淋巴结炎一般用脐灸加儿推还行。

滕州张同道:用藿香正气水吸在无菌棉球上放在脐部,外用空贴固定。

聊城韩同道: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针灸、中药都可以,药物外敷也行,如果孩子不愿意针灸或者喝药,可以尝试一下超短波,效果很好,而且做的时候没感觉,孩子容易接受。

株洲易同道:肠系膜淋巴结炎我用小建中汤效果好,小儿易服用。

吉林何同道:肠系膜淋巴结炎多在感冒后易发。

多见于3到7岁儿童,多有进食生冷,或受凉史。

丁桂儿脐贴就好用。

商丘刘同道:肠系膜淋巴结炎,我用藿香正气胶囊两粒填脐紫蔻丸压饼外敷,一次有效。

即墨黄同道:肠系膜淋巴结炎,倪海厦老师推荐用小建中汤。

佛山邓同道:小建中用过,的确不错。

江西齐同道:脐疗效果确实不错,而且无痛苦。

泉州刘同道:肚脐隔盐灸,效果也不错,患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每次30分钟,三次愈。

中医治疗小儿腹痛(精)

中医治疗小儿腹痛(精)

中医治疗小儿腹痛腹痛是小儿常见症状之一,是指胃脘以下脐之周围及小腹疼痛为主要的病证。

腹痛的范围很广,是许多内外科疾病均可见的症状。

婴儿不会诉说腹病。

只会啼哭,较大儿童虽能诉述疼痛,但往往不能正确表达腹痛部位,因此如在小孩诉说腹痛或表现为突然啼哭,时作时缓,弯腰捧腹,双眉紧蹙时,最好能就近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中医认为,腹痛多为感受寒邪,乳食积滞,脏气虚冷,或气滞血瘀为发病因素,病机一般为气滞不通,不通则痛,痛久则生瘀。

腹痛的性质,暴痛者多实,久痛者多虚;剧痛而拒按者多实,隐痛而喜按者多虚;食后痛甚者多实,得食痛减者多虚;热敷痛甚者多实,得热痛减者多虚;痛时走窜而无定处者力气滞,痛如针刺而固定不移者为血瘀。

中医一般指无外科急腹症指征的小儿腹痛。

中医辩证治疗本病多以感受寒邪,伤食,或者脏腑虚寒为重要病因。

因此,治法多以温散寒邪、消食导滞、温中补虚或者活血法瘀等为主,使气机宣通,血脉流畅,则“通则不痛”而达到止痛目的。

1.腹部中寒。

主证:腹部疼痛,阵阵发作,得温则舒,面色苍白,额冷汗出,或食生冷而引起呕吐,腹泻,小便清利,舌淡质,苔薄白,脉沉弦或紧。

治法:温中祛寒,行气止痛。

方药:养脏散加减。

木香6 克,丁香5 克,沉香5 克,当归6 克,川芎5 克,肉桂3 克,白芍10 克,藿香6 克(后下),甘草5 克。

方解:木香,丁香,沉香,藿香为芳香散寒之品,调理气机;当归,川芍温通血脉;肉桂温中散寒,使寒邪得温则散,气血运行;白芍舒缓拘急。

加减:如呕吐加法夏8 克,和胃降逆止呕;挟滞加炒谷芽15 克,陈皮3克开胃,醒脾。

2.乳食积滞。

主证: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口气酸臭不思饮食,大便酸臭或不消化食物残渣,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呕吐,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红,苔厚腻,脉弦滑,指纹紫滞。

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止痛。

方药:保和丸合香砂平胃散。

苍术6 克,陈皮3 克,厚朴5 克,砂仁3 克,香附6 克,枳实6 克,山植6 克,神曲5 克,麦芽10 克,白芍8 克,甘草3 克。

林钦甫辨证论治小儿支原体肺炎后期咳嗽的经验

林钦甫辨证论治小儿支原体肺炎后期咳嗽的经验

林钦甫辨证论治小儿支原体肺炎后期咳嗽的经验关键词林钦甫小儿支原体肺炎咳嗽临床经验吾师林钦甫主住中医师师从我省儿科名医龚香圃,现为衙州市名中医。

林师从医五十余载,对中医经典、金元四大家、温病学派及儿科诸家均有研究,深得其旨,并灵活运用于临床。

支原体肺炎是由肺炎支原体引起的肺部急性炎症改变,是我国5岁以上儿童常见的肺炎之一。

近几年有小流行趋势,本病病程较长,特别是后期,经阿奇霉素治疗2个疗程后,常出现咳嗽缠绵难愈。

林师采用辨证论治本病,取得较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1辨证论治林师将支原体肺炎后期咳嗽分成以下几型。

1.1肺热夹表型:小儿为纯阳之体,平素多食香燥厚味,内有积热。

每当外邪侵犯,易从热化,或治疗中解表不当,清热之力不足,表邪不解而入里化热,致使肺之清肃失司,肺气上逆发为咳嗽。

症见:鼻塞流涕,低热,咳嗽频频,其声不扬,痰少或无痰,声嘶咽痛,口干,唇红。

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宜宣肺清热,方选桑菊饮加减:荆芥、防风、杏仁、桔梗、前胡、连翘、黄芩、桑白皮、甘草、川贝、白英、忍冬藤。

肺热甚加鱼腥草,夜间发热加地骨皮,口渴加芦根、天花粉,咽痛加牛蒡子、胖大海。

1.2肺阴虚型:小儿阴常不足,阳常有余。

此病后期表证已解,但由于发汗过多,邪热入肺,热灼肺阴。

症见:午后低热,干咳无痰,或痰中带血,口干不欲饮,咽痛唇干。

舌红、苔花剥,甚则无苔,脉细数。

治宜清肺养阴,方选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沙参、麦冬、百合、黄芩、桑白皮、知母、连翘、甘草、川贝。

夜间发热加地骨皮、青蒿,痰中带血加仙鹤草、生地,纳差加扁豆、神曲、麦芽。

1.3痰湿阻肺型:小儿肺脾常虚,肺气不足,易感外邪;脾虚失健,痰湿内盛。

且病中误用发汗或苦寒之药,更耗损肺脾,致使热去而邪不解,或复感外邪,邪恋于肺,与肺中痰湿胶结不解。

症见:发热已罢,咳嗽迁延不愈,咳嗽频频,夜间尤甚,咳少量白痰,或咳痰艰难,喉间作痒,时见流清涕,口淡乏味,不渴。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

林钦甫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

林钦甫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经验
高热、 脉数 大者 , 加 生石 膏 、 知母 ; 口渴 者 , 加 天花 粉 ; 咽
白细 胞总 数不 高 , 中性粒 细 胞 计 数偏 低 者 。加 味 : 发 热 伴鼻 闭 咳嗽者 , 加荆 芥 、 薄荷 、 炒 牛蒡 、 前胡 、 桔梗 ; 发 热
伴尿 短赤 者 , 加芦根、 通草、 淡竹叶; 热甚 者 , 加银花、 连
口苦 胸 闷 , 吐酸 苦 水 或 吐 黄 涎 , 咳嗽 不 多 , 血 常 规 化 验
d , J L # b 感 发 热 是 儿 童 时 期 最 常见 的 疾 病 , 多 由外
感 风 邪所致 , 以发热 、 恶寒 、 鼻 塞 流涕 、 喷嚏、 头痛 、 咽部
刺 激 症状 为 主要 临 床 表 现 , 一 年 四 季 均 可 发 病 。林 老 将 ̄J L # F 感 发 热分 5个 方 证进 行 治 疗 , 或单用, 或 组合 运用 , 每每 能取 得 良好 的效果 。现 分述 如下 。 1 . 1 桑 菊饮 证 : 基 本药物 : 薄荷 、 桔梗 各 5 g , 桑叶、 甘 菊、 杏 仁各 l O g , 生甘 草 3 g , 连翘 1 2 g , 芦根 2 0 g 。功 效 : 疏 风 清热 , 宣肺 止 咳 。适 应 证 : 发热较轻, 体温 3 9 ℃ 以 下, 常 伴鼻 闭 、 咳嗽 。加 味 : 头疼 者 , 加 苦 丁茶 、 蔓荆子 ;
点 。舌 红 、 苔 白腻 , 脉 浮而 数 。血常 规示 白细胞 1 3 . 5 × 1 0 。 / L, 中性 粒细 胞 比例 为 8 1 。西 医诊 断 : 急性 化脓
心者, 加 竹茹 、 藿香 ; 小便短赤者, 加 滑石 、 山栀 ; 不恶 寒
者, 去荆 芥 。
1 . 3 柴胡 清宣汤证: 本 方 为林 老 经 验 方 。基 本 方 药

运用中医疗法诊治小儿腹痛

运用中医疗法诊治小儿腹痛
4、 . 气滞 血瘀
症 状 : 腹 胀 闷 , 而 拒按 , 如针 刺 , 有定 处 , 脘 痛 痛 痛 固定 不
移 , 之 痛剧 , 无光 泽 。 按 面
腹痛在脐周 , 时作时止 , 痛时有条索块 , 痛喜揉按 , 按之痛减 , 痛时泛吐清涎 , 饮食不思 , 精神疲倦 , 不痛时如常人 ; 突然 或 有上腹钻顶样疼痛 , 弯腰 曲背 , 辗转不安 , 肢冷 汗出, 恶心吐
状态 , 这往往给正确的诊断和冶疗带来 困难 。本文就是从辩证的角度 , 根据不 同的情况来利用中医疗法来诊治4 J腹痛的。 ,L
【 关键词 】 小儿腹痛 ; 中医疗法; 辩证医治
腹 痛 , 4 J 时期 最常 见 的症 状之 一 。 骨下 、 的两旁 是 ,L 胸 脐 及 耻 骨 以上 部位 发 生疼 痛者 , 统称 腹 痛 。可 见 于4 J 多种 均 ,L 疾 病 的发 生发 展 过 程 中 , 痛 可见 于多 种 疾 病 , 及 范 围较 腹 涉 广, 任何年龄与任何季节都可能发生腹痛。引起腹痛常见的 疾病有胰腺炎 、 肝炎 、 阻、 肠梗 肠套叠 、 阑尾炎 、 肠道寄生虫 、 泌 尿 系 结石 、 腔 淋 巴结 炎 、 发 性腹 痛 、 敏 性 紫 癜 、 麻 腹 再 过 荨 疹 、 型 癫 痫 等 。 由于 4 J病 情 变 化 多 端 , 腹 ,L 对疼 痛 表 达 能 力 差 , 且 部 分病 例 有 进 一 步演 变 为 急 腹症 的可 能 , 以一定 而 所 要认 真 辨证 , 急腹 症 的患 儿 宜 马上接 受 手 术治疗 。但 一般 属 的都 可 通过 中 医 的治疗 取 得 良好 的效 果 。 小 儿腹 痛 的主 要症 状 腹痛的程度 、 性质 、 伴随症状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 年龄比 较 小 的4 J不 能述 说 , 要 靠 突 然发 生 的反 常 的哭 闹 、 ,L 就 面色 苍 白、 出汗 、 神不 好 及 固定 体位 来 判断 。 精 按 中 医辨 证 , 因受 凉 而 致 的腹 痛 称 为 寒积 腹 痛 , 以见 可 到 腹 痛阵 作 , 得温 痛减 , 寒痛 甚 , 鸣辘 辘 , 色苍 白 , 甚 遇 肠 面 痛 则 额 冷汗 出 , 色 紫暗 , 唇 四肢发 冷 。饮 食不 当 , 食食 物 而 致 过 的 腹 痛 , 往可 以见 到 脘腹 胀 满 , 痛 拒 按 , 思 乳食 , 往 疼 不 嗳腐 吞酸 , 或腹 痛欲 泻 , 后 痛 减 , 时 有 呕 吐 , 物酸 馊 . 矢气 泻 或 吐 频作 , 大便臭秽 , 夜卧不安.手足心热 , 称为食积腹痛 。如果

《疏脘饮治疗小儿胃脘痛(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疏脘饮治疗小儿胃脘痛(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疏脘饮治疗小儿胃脘痛(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摘要:本文通过对疏脘饮治疗小儿胃脘痛(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病例进行观察分析,探讨了疏脘饮在小儿胃病治疗中的疗效及作用机制。

通过对比治疗前后患儿的病情变化,发现疏脘饮在缓解小儿胃脘痛、改善肝胃不和症状方面具有显著效果,为临床治疗小儿胃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一、引言小儿胃脘痛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中肝胃不和证是其主要证型之一。

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脾胃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加之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因素,易导致胃脘痛的发生。

目前,西医治疗多采用对症治疗,但疗效往往不尽如人意。

中医在治疗小儿胃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中疏脘饮作为一种常用的中药方剂,被广泛应用于小儿胃病的临床治疗。

本文旨在通过临床病例观察,探讨疏脘饮治疗小儿胃脘痛(肝胃不和证)的临床疗效。

二、研究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我院儿科收治的符合肝胃不和证诊断标准的小儿胃脘痛患者60例。

2.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疏脘饮。

3. 观察指标:观察并记录治疗前后患儿的胃痛程度、肝胃不和症状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4. 数据分析:采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治疗前后各指标的变化。

三、结果1. 胃痛程度改善情况: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胃痛程度明显减轻,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肝胃不和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后,治疗组患儿的肝胃不和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等症状均有显著改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四、讨论疏脘饮作为一种中药方剂,具有疏肝和胃、消食止痛的功效。

通过观察分析,我们发现疏脘饮在缓解小儿胃脘痛、改善肝胃不和症状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这可能与疏脘饮中的中药成分有关,如柴胡、枳壳等具有疏肝理气的作用,而山楂、神曲等具有消食化积的作用。

小儿腹痛的中医辩证治疗体会

小儿腹痛的中医辩证治疗体会

小儿腹痛的中医辩证治疗体会
田淋元
【期刊名称】《心理医生(下半月版)》
【年(卷),期】2012(000)003
【摘要】@@ 腹痛为小儿常见症候,可见于任何年龄与季节,婴幼儿不能言语,多表现为无故啼哭,如<古今医统·腹痛>说:"小儿腹痛之病,诚为急切.凡初生二三个月及一周之内,多有腹痛之患.无故啼哭不已或夜间啼哭之甚,多是腹痛之故."导致腹痛的疾病很多,按照西医学分类,功能性腹痛(主要为再发性腹痛)占腹痛患儿的50%--70%,发病率远高于器质性腹痛和其他原因腹痛,为本文所讨论的重点.
【总页数】2页(P394-395)
【作者】田淋元
【作者单位】贵州省安顺职业技术学院,561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7
【相关文献】
1.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辩证治疗体会
2.中医辩证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30例治疗体会
3.频发性室性早搏中医辩证治疗体会
4.频发性室性早搏中医辩证治疗体会
5.风湿性心瓣膜病30例中医辩证治疗体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推崇 清 ・ 汪昂 《 医方集 解 》之 说 ,认 为 胃脘 以上 之 大 腹 ,脾 胃、大 小肠受 病 多属 食 积外 邪 ; 脐下少腹, 多属 厥 阴肝经受 病 , 属寒 或瘀 血 , 或溺涩; 绕脐疼痛, 喜 吐清 水, 多 属虫 扰 ; 病在小腹 , 多 为 肾 与 膀 胱 受 病 。林 师 将 小 儿 腹痛归 纳 为寒 、 热、 虚、 实 四大类 , 又细 分 为 腹部 中 寒、 脾 胃虚寒 、 蛔 虫 内扰 、 乳食积滞 、 饮 冷寒 中、或 饮食 积 滞 、或 蛔 虫 内扰 、或 性格 乖 张 ,肝木 侮 土 、或 脾 胃虚 寒 、或 湿
热 内蕴 等均 可导致 胃脘 以下 、耻 骨 以 上发 生 疼 痛 。临
床 多 见 以 寒 湿 内 阻 、气 滞 、 食 积 、 虫 痛 为 主 。 林 师 还
处 可 扪 及 数 枚 肿 大 的 小 结 节 样 肿 物 ,轻 压 痛 , 活 动
则 为实 者泻 之 ,虚者 补之 。对 于腹 部 中寒 、乳 食 积 滞
可 。予 查 血 常 规 示 : 白细 胞 7 . 4×1 0 。 / L,单 核 细 胞 1 1 ,中性 粒 细 胞 5 2 ,血 红 蛋 白 1 1 8 g / L。腹 部 B
医5 O余 载 ,学 验 俱 丰 ,年 逾 八 旬 , 临证 授 业 解 惑 , 仍精 勤不 倦 。笔者侍 诊多 年 ,受 益 良多 。兹 将 其 辨 治
小儿 腹痛 经验 简介 如下 ,以飨 同道 。
1 明 病 因 辨 病 机 定 病 位
林 师认 为 ,小儿 腹 痛 病 因 以寒 、实 多 见 ,虚 、热
2 辨证型 重行气 林 师 认 为 ,对 于 d , J L 腹 痛 的 治 疗 ,应 当 遵 守 的 原
患儿 汪某 某 ,5岁 。衢 州 航 埠 人 。2 0 1 3年 7月 5 日初 诊 。因 “ 反 复 腹 痛 半 年 ,加 重 3天 ” 至 我 院 就 诊 。患儿呈 阵发 性腹 痛 ,可 自行 缓 解 ,未 引 起 家 长重 视 ,亦 未予 诊 治 。3天 前 ,被 父 母 训 斥 后 ,患儿 腹 痛 加 重 , 以脐周 为 主 ,呈 阵 发性 。查 体 :脐 周 偏 右下 腹
阻等数 个证 型 。临 床 中 ,以腹 部 中寒 、脾 胃虚 寒 、乳 食 积滞 、肝郁 气 滞 四个 类 型 为多 见 ,其 中腹 部 中寒 和
脾 胃虚 寒 两 型 占的 比例 最 大 。寒 又 分 虚 实 ,腹 部 受 寒 ,为 实 寒 ,为 寒 邪 由外 直 犯 腹 部 。如 小 儿 冬 季 衣
由于家 庭环境 卫 生 的改善 ,曾经 高 居 小儿 腹 痛 原 因第

位 的肠道 寄生虫 病发 病 越 来越 少 ;而超 声 诊 断 的普
及 ,肠 系膜淋 巴结 炎 引起 的腹 痛 成 为小 儿 腹 痛 的 主要 原 因 。需 要注 意 的是 , 由于 h , J L 病 情 变 化 多 端 ,对 疼 痛表 达 能力差 ,而 且部 分病 例 有 进 一步 演 变 为急 腹 症 的可 能 ,所 以一定要 认 真诊 断 ,避 免漏 诊误 诊 。
超 提 示 :肠 系 膜 多 发 散 在 淋 巴 结 肿 大 , 大 者 约 1 . 4 c m
等 引起 的 腹 痛 ,治 疗 当 以 条 畅气 机 为 主 ,腑 以通 为
用 ,故 调理 气 机 ,通 降 止 痛 为 基 本 方 法 。寒 积 腹 痛 ,
浙 江中医杂志 2 0 1 5年 3月第 5 O卷 第 3期
林 钦 甫辨 治 小 儿 腹 痛 经 验
邱根祥 刘 根 芳
浙江省衢 J , i 、 】 市 中医 医院 浙江 衢 州 3 2 4 0 0 2
关 键 词 小 儿 腹 痛 林 钦 甫 临 床 经验
林 钦甫 主任 医师是 衢 州 市著 名 中医儿 科 专家 ,业
4 典 型 病 例
薄 ,寒 风 侵 袭 腹 部 ;或 夜 寝 袒 腹 而 眠 ,寒 邪 直 侵 腹
部 ;亦或 饮食 大寒 大凉之 品 ,由 口直 入 腹 内 胃肠 ,而 发腹 痛 。虚寒 则 由脾 胃虚 弱 引起 ,小 儿 的生 理 特 点 中 “ 脾 常不 足”最 为重 要 。脾 为 后 天 之 本 ,脾 有 运 化 功 能 ,因此 ,健脾 养 胃,温 中助 运是 治 疗 脾 胃虚寒 型小 儿 腹 痛 的重 要 手段 。此 外 ,食 积 脾 胃、肝郁 气 滞 ,均 可导致 中焦 气机 不 畅 ,从 而引发 腹痛 。
用 温补之 品 ,如 党 参 、怀 山药 、 白术 等 。此 外 ,使 用 辛 温之 品如 良姜 、乌药 、炮 姜 、木 香 时 ,亦应 配 合 补 中之 品 。食滞 型主 要矛 盾 为 积 ,因此 治 疗 侧重 于消 食 导滞 ,焦 三 仙 、鸡 内 金 、神 曲等 消 导 之 品必 不 可 少 , 但通 下之 药更不 可 缺 。 中焦 食 滞 重在 通 塞 ,应 灵 活 运 用玄 明粉 、枳实 、瓜 蒌仁 等通 下 药 ,大 便 一 下 迅 即停 用 ,此 为 中病 即止 ,以免 重伤脾 胃。 在 治疗腹 痛 的全 过程 中 ,林 师认 为行 气 药 的应 用 十分关 键 ,无 论寒 或积 ,均 可 导 致气 机 阻滞 ,所 以在 针对 证 型 的主方 中可适 当加 入 行气 之 品 ,如 陈 皮 、木 香 、佛手 、枳 壳等 ,用 之巧妙 ,药 效倍 增 。 3 重诊 断勿误 诊 从 现 代 医 学 而 言 ,引 起 腹 痛 常 见 的 疾 病 有 胰 腺 炎 、肝 炎 、肠 梗 阻 、肠 套 叠 、 阑 尾 炎 、肠 道 寄 生 虫 、 泌尿 系结石 、肠 系膜 淋 巴结 炎 、再 发 性 腹痛 、过 敏性 紫 癜 、荨麻 疹 、腹 型癫 痫 、功 能性 肠 痉 挛 等 。近 年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