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西汉军队建制
汉朝的军事力量如何?

汉朝的军事力量如何?一、军队组成- 中央军力- 卫队担任皇帝的个人警卫和宫廷守卫职责。
他们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强大。
- 校尉在军队中担任高级指挥官职务。
校尉们经过严格选拔,才能担任这一职位,具备丰富的军事经验和指挥才能。
- 地方军队- 郡兵在各个郡设立,负责维护地方治安。
郡兵通常由当地土豪贡献兵员和物资,装备有限,战斗力相对较弱。
- 乡兵在各个乡镇组建的军队,主要用于应对突发事件和防御。
乡兵由百姓充实,装备简单,但积极性和忠诚度较高。
二、军事训练与装备- 体制完善的训练汉朝军队注重军事训练,以确保士兵战斗力的提升。
士兵们接受定期的技能训练、战术演习和体能训练,以熟练掌握作战技巧和战场应对能力。
- 先进的战斗装备汉朝军队装备精良,威力强大的长矛、长剑和弓箭是主要武器。
此外,汉朝军队还广泛使用战车、盾牌和甲胄等,以提供更好的战斗保护和突击手段。
三、军事组织与战略布局- 主力军与边境军汉朝通过主力军和边境军的合理组织和配置,实现了全国性的军事控制。
主力军负责内地的稳定和保卫,边境军则主要负责对外守卫和防御。
- 将领与军队配合汉朝将领善于与军队密切合作,注重调动和发挥士兵的个人潜力。
将领们熟练掌握不同兵种的运用,善于根据敌情和地形变化,调整战术和战略。
四、与其他朝代的对比- 继承前代优势汉朝继承了秦朝统一六国的军事制度与战略思想,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军事体系。
- 创新发展汉朝对军事制度和装备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创新,提高了军队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
- 与匈奴的边境战争汉朝军事力量在与匈奴的边境战争中得到了充分展示。
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汉朝军队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和出色的指挥能力。
综上所述,汉朝的军事力量可谓强大而精锐,军队组成合理、装备精良,通过训练提高士兵素质,并通过合理的组织和战略布局,确保了帝国的稳定和安全。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汉朝军队在继承前代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军事经验和教训。
汉朝边防军的规模及其养兵费用之探讨

汉朝边防军的规模及其养兵费用之探讨边防军是指驻扎在边境,担负防御作战任务的武装力量总称。
边防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对外战争的胜负和国家之安危,因此,历代对它都比较重视。
汉代边防军的建置已渐趋完善,成为国家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史文简缺,前人对此时的边防军规模及其养兵费用问题,却未曾做过深入的专题研究。
本文拟就这方面谈些思路,并作尝试性的测度和探讨,不一定成熟。
旨在抛砖引玉,就教于同仁。
一、边防军的结构和规模“边防”一词,就现代意义上说,是指保卫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来侵略,在边境地区所采取的军事措施。
但古代的“边防”,则指地缘或周缘,同时也指划分不同政权统治,或国家治与不治的地域界限。
因此,它既是一个地理概念,又是历史、政治的概念。
历史时期,随着各个王朝的兴衰更替,边界时有变迁,有它的相对性,因而其所构成的边防意义也就不甚一样。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除国都以外,一般城邑和关隘要津多不设防。
清代顾栋高说:“春秋列国用兵相斗争,天下骚然,然是时禁防疏阔,凡一切关隘厄塞之处多不遣兵戍守,敌国之兵平行往来如入空虚之境。
”[1]其说可从。
但至战国,由于兼并战争的日益频繁,运动战略开始使用,险要地区成为防御和进攻的重点。
各国在边境和交通要冲都采取了相应的军事措施,出现关、塞、亭障、长城等防御设施,以期“内拒敌国,外攘四夷”。
《盐铁论·险固》云:“诸侯之有关梁……盖自战国始也。
”由于要“备边境、充要塞、谨关梁、塞蹊径”,因此,投注的兵力也十分可观。
如魏国“卒戍四方,守亭障者参列,粟粮漕庾,不下十万”;韩国总兵力“不过三十万”,而“守徼亭、障塞”之兵就达十万。
边防军占全国总兵力的三分之一,规模委实不小。
至秦灭六国,建立起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国家,形成“东至海……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的广阔疆域。
其边防对象主要是匈奴和百越,即所谓“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
我国的国防历史

♦
根据这一构想,黄帝在两军初战之 根据这一构想, 便主动地向北引退。 后,便主动地向北引退。蚩尤部众随即 跟踪追击。 跟踪追击。当进入森林蔽野的河北平原 蚩尤部众可能因环境生疏 环境生疏、 后,蚩尤部众可能因环境生疏、气候不 语言隔阂、敌情不明及饮食缺乏等 适、语言隔阂、敌情不明及饮食缺乏等 因素,行动日感困难, 因素,行动日感困难,精神上所受的威 胁越来越大。到达河北省北部地区时, 胁越来越大。到达河北省北部地区时, 经过长途奔驰,他们已是疲劳不堪,其 经过长途奔驰,他们已是疲劳不堪, 战力和斗志均大为减退。反之, 战力和斗志均大为减退。反之,黄帝部 众因得天候地形之利, 众因得天候地形之利,无形中势力相对 增强。 增强。
♦ ■国家军队的创立。据史书记载:原始社会没有军队, 国家军队的创立。据史书记载:原始社会没有军队, 到了末期,经过氏族、 到了末期 , 经过氏族 、 部落之间的暴力争斗建立了夏 王朝。统治者需要巩固政权,镇压奴隶的反抗, 王朝 。 统治者需要巩固政权 , 镇压奴隶的反抗 , 平息 被征服民族的反叛, 被征服民族的反叛 , 抵御外族侵扰或继续征服周边的 氏族,建立军队已成为必然。同时, 氏族 , 建立军队已成为必然 。 同时 , 青铜器制造技术 的发展,生产力已较原始社会有了提高, 的发展 , 生产力已较原始社会有了提高 , 基本具备了 建立军队的物质条件。所以, 建立军队的物质条件 。 所以 , 夏朝出现了由少数不参 加生产劳动的贵族上层成员组成的卫队, 加生产劳动的贵族上层成员组成的卫队 , 担任王室的 警卫,一旦发生战争,便临时征集平民组成军队。 警卫 , 一旦发生战争 , 便临时征集平民组成军队 。 贵 族卫队是军队的核心和骨干, 族卫队是军队的核心和骨干 , 这就是最初形式的国家 军队,也是后世国家常备军的雏形。到了商朝, 军队 , 也是后世国家常备军的雏形 。 到了商朝 , 从殷 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到,已有“丁酉贞, 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可以看到 , 已有 “ 丁酉贞 , 王作 三师,左中右"的记载, 三师,左中右"的记载,说明当时国家军队已有固定的 编制和数量---王师三师。商朝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 ---王师三师 编制和数量---王师三师。商朝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 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队的建制也趋于成熟。 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 , 军队的建制也趋于成熟 。 在西 周灭商的“牧野之战” 已有“戎车三百乘、 周灭商的 “ 牧野之战 ” 中 , 已有 “ 戎车三百乘 、 虎贲 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的记载。 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的记载。
汉代的军事制度及其优点缺陷分析

汉代的军事制度及其优点缺陷分析汉代,始于公元前206年刘邦在陈仓称汉为帝国,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时期。
汉朝的军事制度十分重要,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军事制度变化的重要阶段,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分析汉代的军事制度及其优点缺陷。
一、汉代的军事制度在汉代,朝廷设置中央军队,地方设立地方军队。
中央军队称为“禁军”,由皇帝直接掌握,兵种以重骑兵和弓箭手为主。
地方军队以县为单位,由太守直接指挥,兵种以轻兵为主。
此外还有被称为“游勇”的自由民兵。
禁军将领有“上将军”、“中将军”、“下将军”等职衔,领兵数量在千人以上。
禁军的选拔主要是采取世家望族、豪族的后代或身份和功绩显赫者,同时还有选贤任能和科举考试等方式。
地方军队则由太守和长史、尉等官员领导,兵员通常为本地人民,招募方式主要是征发和役使。
二、汉代军事制度的优点汉代军事制度存在着许多优点,起到了军事防御的重要作用。
1. 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相结合汉朝的军事制度使得中央军队和地方军队可以相互配合,共同保卫国家。
中央军队的存在,可以确保皇帝的统治,防止地方势力太大。
地方军队的存在,可以依托当地人民防御边疆和内地,也能够为中央军提供支持。
2. 严密的军事等级制度汉朝军事制度中,将领的职衔非常细化,且领兵数量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将领的实力。
同时,汉朝军队将善于作战的人才选拔出来,能够形成更加优秀的将领人才。
3. 多种兵种的运用汉朝军事制度中,禁军和地方军队兵种的不同选择,使得军队可以灵活应对不同情况。
禁军中的重骑兵和弓箭手,更适合于平原、平坦的地形;而地方军队的轻兵更适合于山区、林区等地形复杂的地方。
三、汉代军事制度的缺陷汉朝的军事制度虽然具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陷。
1. 区域性军队管理汉朝各地军队是由地方官员直接管理,很难形成统一的指挥系统。
缺乏一整套有条理的军事管理制度,导致了中央权力的削弱,无法形成真正的军队整体。
2. 地方军队的役使汉朝地方军队集中于保卫边疆,缺乏为国家作贡献的荣誉感,甚至有些居民排斥这些地方军队的存在。
中国古代军队的编制与部署

中国古代军队的编制与部署“韩信将兵,多多益善”是人们熟悉的谚语,军队是由士兵组成的战斗集体,要组编为一个单位,才容易指挥调动,并可以计算兵力。
军队的编制就是军队组编士兵的方式。
现代军队编制一般都是统一的,在平时和战时的编制基本相同,要调动的话也是成建制的调动。
但中国古代军队往往有两种编制,一种是平时组织训练的编制,另一种是战斗部队的编制。
当要组建参战部队时需要打破原来的编制,将士兵重新组织到新的战斗编制中去。
中国古代军队编制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基本的固定编制规模逐渐缩小,越到后来,千人以上的部队就越是习惯于采用临时组编的办法来编成。
1、什伍之制5进位以及10进位制是人类普遍采用的记数方法,因此也很早就用来计算并编制士兵。
中国古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就是一五一十点数的“什伍”之制。
另外古代展开军队作战时往往会排列左、右两路或左、中、右三路的阵势,由此影响到军队有时要采用2进位或3进位(包括其倍数)的编制。
出土的商代墓葬遗址中,殉葬人大多是10人一排,墓外的殉葬坑一般也是10人一组,陪葬的铜兵器往往也是10件为一捆,或许当时已经有了“什”的士兵编制。
有人认为甲骨文中的“行”字也就是10个“什”,由“百夫长”指挥;10“行”编为“大行”,由“千夫长”指挥;作战时习惯按照左、中、右各一个“大行”来排列阵势,投入战斗的3个大行就称之为“师”,是商代最基本战略单位。
据说商王亲自率领的“王师”就是由3个“师”组成。
不过根据安阳一个商朝墓葬出土的战车来看,却是5辆一组,前三后二,每辆有3套作战武器,说明每辆有3名士兵;另外前面又有3个殉葬坑,每坑殉葬5人,看来应该是为前面3辆战车提供勤务的徒役。
另一处车马坑则是集中埋葬了25辆战车。
据此推测,再结合一些史料的记载,商代的战车编制是实行5进位制的。
5辆一队,5队、25辆战车组成的战斗单位由“马亚”指挥;而出动100辆战车时的指挥官叫“多马亚”;一次出动的战车如果超过了二、三百辆,就要由商王亲自指挥了。
简论西汉军队的征调与招募

作者: 刘良群
出版物刊名: 江西社会科学
页码: 126-131页
主题词: 军队;楚汉战争;封建社会;军事力量;武器装备;秦制;史家;汉书;给养;制度
摘要: <正> 西汉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鼎盛朝代。
其军事力量的强大,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也是屈指可数的。
军队的优劣涉及诸多方面,如军队的来源、征集方式、训练、统领、调遣、编制、武器装备及后勤给养等等。
本文仅就西汉军队的主要征集方式——征调与招募作些初步的探讨,以就正于史家。
一西汉军队的主要征集方式是征调。
早在楚汉战争时就已实行了征调制度。
汉承秦制,实行普遍的。
西汉与罗马的战术比较

西汉与罗马的战术比较——公元前2世纪中叶至公元前1世纪中叶西汉与罗马作为当时最强大的两个国家并立于亚欧大陆的两端,军事力量都盛极一时。
由,只能通过双方军队的史料记载。
但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至公元前1世纪中叶这段时期内,双方都有同善于骑射的游牧民族交战的记录,所以可以在此基础上对西汉与罗马的军队编制与战术进行一番比较,从而理解两者乃至古代中西方军事思维和模式的差异。
一西汉军队的编制与战术1 兵种结构西汉的陆军包括材官(步兵)、骑士(骑兵)和车士(车兵)。
骑兵师主力作战兵种,尤其在汉匈百年大战中,汉军“以骑兵为主,辅以车兵和步兵。
车兵多用于运输,有时作车营进行野战防御……骑兵不足时才以步兵进行辅助作战。
”12 组织编制汉军规模庞大,编组形式类似于近现代的集团军。
汉匈大战时,“汉军的编成一般是大将军下辖各将军,每将军统兵1~2万骑。
”2例如公元前123年春,卫青为大将军率军出征时共分为五路:前军、后军、左军、右军和中军及大将军本部(即直属部队)共10余万骑。
其中每军辖若干部,部辖若干曲,曲辖若干屯,所辖数量并无定制。
屯下还有队、什、伍三个层级。
3 战斗队形“曲”是汉军尤其是骑兵部队的基本战术单元。
以骑兵“曲”的战斗队形为例,其纵队为两个方阵,每个方阵十至十一列,每列十至十一名骑兵,每个方阵约一百骑左右。
若每曲所辖的三至四个屯并列排开,便可组成三至四列纵深,每列五十至六十名骑兵的横队。
部署在侧翼的曲则可由各屯成左或右梯次组成骑兵翼掩护全军(见下图)。
在此基础上,数个曲组成的部和军就能根据需要列成横队、纵队、圆型、钩型、锥形、雁尾型等战斗阵型。
3▲▲▲▲▲▲▲▲▲▲▲▲▲▲▲▲▲▲▲▲▲▲▲▲▲▲▲▲▲▲▲▲▲▲▲▲▲▲▲▲屯▲▲▲▲▲▲▲▲▲▲▲▲▲▲▲▲▲▲▲▲▲▲▲▲▲▲▲▲▲▲▲▲▲▲▲▲▲▲▲▲▲▲▲▲▲▲▲▲▲▲▲▲▲▲▲▲▲▲▲▲屯▲▲▲▲▲▲▲▲▲▲▲▲▲▲▲▲▲▲▲▲1《中国历代军事思想》,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第153页2《中国历代军事思想》,解放军出版社,2007年,第153页▲▲▲▲▲▲▲▲▲▲▲▲▲▲▲▲▲▲▲▲▲▲▲▲▲▲▲▲▲▲▲▲▲▲▲▲▲▲▲▲屯▲▲▲▲▲▲▲▲▲▲▲▲▲▲▲▲▲▲▲▲▲▲▲▲▲▲▲▲▲▲▲▲▲▲▲▲▲▲▲▲纵队▲▲▲▲▲▲▲▲▲▲▲▲▲▲▲▲▲▲▲▲▲▲▲▲▲▲▲▲▲▲▲▲▲▲▲▲▲▲▲▲▲▲▲▲▲▲▲▲▲▲▲▲▲▲▲▲▲▲▲▲▲▲▲▲▲▲▲▲▲▲▲▲▲▲▲▲▲▲▲▲▲▲▲▲▲▲▲▲▲▲▲▲▲▲▲▲▲▲▲▲▲▲▲▲▲▲▲▲▲▲▲▲▲▲▲▲▲▲▲▲▲▲▲▲▲▲▲▲▲▲▲▲▲▲▲▲▲▲▲▲▲▲▲▲▲▲▲▲▲▲▲▲▲▲▲▲▲▲▲▲▲▲▲▲▲▲▲▲▲▲▲▲▲▲▲▲▲▲▲▲屯屯屯横队▲▲▲▲▲▲▲▲▲▲▲▲▲▲▲▲▲▲▲▲▲▲▲▲▲▲▲▲▲▲▲▲▲▲▲▲▲▲▲▲▲▲▲▲▲▲▲▲▲▲▲▲▲▲▲▲▲▲▲▲▲▲▲▲▲▲▲▲▲▲▲▲▲▲▲▲▲▲▲▲▲▲▲▲▲▲▲▲▲▲▲▲▲▲▲▲▲▲▲▲▲▲▲▲▲▲▲▲▲▲▲▲▲▲▲▲▲▲▲▲▲▲▲▲▲▲▲▲▲▲▲▲▲▲▲▲▲▲▲▲▲▲▲▲▲▲▲▲▲▲▲▲▲▲▲▲▲▲▲▲▲▲▲▲▲▲▲▲▲▲▲▲▲▲▲▲▲▲▲▲右梯次4 主要战术由于这一时期,骑兵成为汉军的首要兵种,而且往往出现大规模骑兵集团作战,因此,战术上的主要特点就是机动性和灵活性。
古代兵制建设包含的内容

古代兵制建设包含的内容
1、兵农合一制。
在西周、春秋以前,是寓兵于农的。
所谓寓兵于农,就是以农器为兵器(《六韬·农器篇》)。
2、全民皆兵制。
到了战国时期,由于战争规模的扩大和对抗的加剧,开始出现了全民皆兵制。
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全国皆兵的,怕莫若此时了。
所以战国后期,秦楚皆带甲百万,而其他五国军队人数也在30-50万之间。
3、征兵制。
秦朝、西汉时期的主要兵制。
秦朝、西汉全国军队规模都在百万以上,而要保持这么一支大规模的军队,主要靠的就是征兵制。
到了汉武帝时期,开始部分实行募兵制和谪发制。
4、谪发制。
汉自武帝初年以前,用郡国兵之时多,武帝中年以后,亦多用谪发。
此其原因,乃为免得扰动平民起见。
其实用罪人为兵的谪发制并不是始于西汉,秦朝二世年间,为镇压农民起义军,秦朝大将章邯亦将骊山徒免刑以击之。
5、募兵制。
以募兵制完全取代征兵制,形式上是在东汉光武帝时期。
宋朝时实行的募兵制,主要是招募流民、无赖为主,一是扩大军队规模,二是为了社会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1
中国历史:西汉军队建制
西汉前期实行征兵制,以正卒两支守卫京师。一支为南军,守卫宫城,归卫
尉率领;另一支为北军,保卫京师,归中尉率领。两支各有两万人。武帝时,各
减至一万人。正卒一年一轮换,不利于保卫京师。武帝着手组建职业兵为侍从军
和禁卫军。
期门军和羽林骑
侍从军有三支,就是期门、羽林和林孤儿。
期门军是汉武帝于建元三年(前138年)建立的,由侍中、常侍、武骑及待
诏陇西、北地等六郡良家子①能骑射者组成,共约有一千人,归光禄勋掌管。因
常为侍从武帝而期待于殿门,故有“期门”之名。
羽林骑是于太初元年(前116年)选六郡良家子组成,约七百人,亦属光禄
勋。羽林骑原叫做建章营骑,因守卫建章宫而得名。
后更名“羽林骑”,取“如羽之疾,如林之多”②之意。
羽林孤儿是由战死者的子弟组成的,因养在羽林官署,教习战射,而有此称
——文章来源网,仅供分享学习参考
2
号。
八校尉
禁卫军是于元鼎六年(公元前116年)建立的,共有八支,每支有士卒约七
百人,由八个校尉率领,因称“八校尉”。
八校尉为中垒、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
八校尉的士卒都由招募而来,是职业兵,这是中国古代有募兵制的开始。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