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评价

合集下载

毒理学评价方法与标准

毒理学评价方法与标准

毒理学评价方法与标准毒理学评价是保证食品和药品安全的重要环节之一。

毒理学评价主要是通过对新药物、化学品、食品等的生物学活性、毒性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评价,以确定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毒理学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药品、化学品或食品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及其与人体各器官之间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介绍毒理学评价的方法和标准。

毒理学评价的方法毒理学评价的方法包括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

体内实验包括小鼠、大鼠、猪、猴子等动物实验,以及人体临床试验;体外实验包括细胞毒性、细胞凋亡等实验。

毒理学评价的方法对于新药和化学品的研发至关重要,它可以提供关于药物代谢及其药效、毒性、及药物的最佳剂量等方面的信息,同时与药品的效果和安全性相关的重要因素,如化学品在环境中的行为、分布、转化、代谢等因素也可以通过毒理学评价来进行研究。

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急性毒性实验、亚急性毒性实验、慢性毒性实验、生殖毒性实验、致畸性和致癌性实验等。

临床试验是新药开发评价的重要环节,通过对人体研究,可以提供更加准确、真实和有证据的安全数据。

急性毒性实验是最常用的毒性测定实验,它可以用于毒性快速筛选,通过对试验动物一次性大剂量给药,AEDL50的测定以及药物是否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初步评估等方面研究。

亚急性毒性实验是用于测试动物长时间暴露于药物的毒性,通常期间为14-28天,目的是探索药物安全,例如能否引起肝细胞坏死、血小板计数减少等问题。

慢性毒性实验是用于测试药物长期暴露于动物体内时其毒性表现的实验,通常期间为6个月到1年。

它可以评估药物的长期安全性,例如长期静脉注射药物是否会引起血栓形成等问题。

生殖毒性实验是评估新药、化学品是否会影响生殖能力、激素和胎儿发育的实验,包括雄性生育能力、雌性生育能力、精子品质等方面。

致畸性实验是测试药物是否可引起胚胎发育异常的实验,这类实验时间较长,涉及到胚胎的发育过程,在实验过程中需尽可能给予保护。

致癌性实验是用于测试药物、化学物质等是否具有人类致癌风险的实验。

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试验方法

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试验方法

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试验方法
我国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试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
方面:
1. 急性毒性试验:用于评估食品对动物的急性毒性。

常用
的试验动物包括小鼠、大鼠和小鼠。

常见的急性毒性试验
方法有LD50试验和固定剂量试验。

2. 亚慢性毒性试验:用于评估长期暴露于食品中的低剂量
毒性效应。

常用的试验动物包括大鼠和狗。

试验期一般为
90天,观察动物的生长发育、血液生化指标、内脏器官病
理学变化等。

3. 慢性毒性试验:用于评估长期暴露于食品中的慢性毒性
效应。

常用的试验动物包括大鼠和狗。

试验期一般为2年,观察动物的生长发育、血液生化指标、内脏器官病理学变
化等。

4. 灵敏性试验:用于评估食品对特定人群的敏感性,如孕妇、婴儿等。

常用的试验动物包括小鼠和大鼠。

5. 遗传毒性试验:用于评估食品对遗传物质的影响。

常用
的试验方法包括细菌突变试验、小鼠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
试验等。

6. 致癌性试验:用于评估食品对动物的致癌作用。

常用的
试验动物包括大鼠和小鼠。

试验期一般为2年,观察动物
是否出现肿瘤等。

在进行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的国
家标准和规定进行,确保试验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同时,还需要充分考虑试验动物的选择、试验剂量的确定、
试验期的安排等因素,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新药毒理学评价的内容

新药毒理学评价的内容

新药毒理学评价的内容1. 毒理学评价是新药开发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可以确保新药的安全性。

毒理学评价通过对新药在动物体内的毒性作用进行研究,从而预测和评估新药在人体内的毒性反应。

2. 毒理学评价可以确定新药的最高耐受剂量,帮助确定临床试验中的剂量选择。

通过在动物模型中逐渐增加剂量,毒理学评价可以确定新药的最高耐受剂量,并在临床试验中作为剂量选择的参考。

3. 毒理学评价可以评估新药与特定器官的互动,以便防止或减少潜在的毒性反应。

通过对特定器官的研究,如肝脏、肾脏等,毒理学评价可以评估新药与这些器官的互动,从而预测和预防潜在的毒性反应。

4. 毒理学评价可以揭示新药的潜在致癌性和遗传毒性。

通过长期和短期的动物实验,毒理学评价可以揭示新药的潜在致癌性和遗传毒性。

这些评价结果对临床试验的安全性和进一步的开发至关重要。

5. 毒理学评价可以评估新药的对生殖系统的影响,从而避免或减少对繁殖能力的不良影响。

新药的毒理学评价可以研究其对生殖系统的影响,以避免或减少其对繁殖能力的不良影响。

这对于患者的生殖健康和家庭计划非常重要。

6. 毒理学评价可以揭示新药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从而评估其免疫毒性。

通过研究新药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毒理学评价可以评估其免疫毒性。

这有助于确定新药对机体免疫功能的潜在影响,以避免免疫毒性的不良后果。

7. 毒理学评价可以评估新药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从而预测其神经毒性和神经行为影响。

通过对神经系统的研究,毒理学评价可以评估新药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从而预测其神经毒性和对神经行为的影响。

这有助于确保新药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患者的神经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8. 毒理学评价可以评估新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从而预测其呼吸毒性和不良呼吸事件的潜在风险。

通过研究新药对呼吸系统的影响,毒理学评价可以评估其呼吸毒性和不良呼吸事件的潜在风险。

这有助于确保新药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对患者的呼吸功能产生不良影响。

9. 毒理学评价可以评估新药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从而预测其心血管毒性和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潜在风险。

毒理学评价的四个阶段和内容

毒理学评价的四个阶段和内容

毒理学评价的四个阶段和内容毒理学评价是对化学物质作用于生物体产生的毒性效应进行系统评价的科学方法。

它主要分为四个阶段:毒性筛选、毒性评价、毒性机制研究和风险评估。

第一阶段:毒性筛选毒性筛选是对化学物质进行初步评估的阶段,目的是迅速识别出具有潜在毒性的物质,以便后续进行更详细的毒性评价。

常用的毒性筛选方法包括体外试验和动物模型试验。

体外试验一般包括细胞毒性试验、体外组织/器官模型试验等,这些试验可以初步评估化学物质的细胞毒性、基因毒性、能够引发突变的潜能等。

动物模型试验则是在活体动物中进行的,例如急性毒性试验和长期毒性试验等,这些试验可以评估物质对动物的毒性效应、致癌潜能等。

毒性筛选的目的在于为后续的毒性评价提供参考,以便高效地筛选出有毒物质,减少后续评价过程中的时间和资源浪费。

第二阶段:毒性评价毒性评价是对具有潜在毒性的物质进行详细评估的阶段。

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对物质的毒性效应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生殖毒性、致畸作用、致突变性等。

在毒性评价过程中,常常会综合使用动物试验和体外试验,以获取更全面、准确的毒性效应信息。

急性毒性试验通常用来评估物质对动物的急性毒性效应,了解物质对生物体的一次暴露能否引起明显的毒性反应。

而慢性毒性试验则是对动物进行长期暴露,以评估物质的长期危害效应。

生殖毒性试验主要关注物质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包括对生殖功能、生殖细胞和胚胎的影响等。

致畸作用试验主要用来评估物质对胚胎发育的影响,包括对胚胎发育畸形和胚胎潜在致畸的潜能。

位于第三阶段的毒性机制研究可以帮助解释毒性评价中的观察结果。

第三阶段:毒性机制研究在毒性评价阶段,往往会发现某些物质具有潜在的毒性效应,但具体的毒性机制尚不清楚。

毒性机制研究的目标是深入研究物质的毒性机制,理解物质如何对生物体产生毒性效应。

该阶段常常使用体外实验和细胞实验方法,通过分析物质对细胞信号通路、基因表达、细胞内代谢等的影响,以及对动物组织和器官的影响,来探索物质的毒性机制。

简述毒理学评价的程序。

简述毒理学评价的程序。

简述毒理学评价的程序。

毒理学评价是评估化学物质对人体或环境的毒性程度的过程,其程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毒性数据搜索:收集与化学物质相关的毒性数据,包括实验室动物试验、体外试验和流行病学研究等。

这些数据可以来自于公开数据库、发布的科学文献或行业研究报告。

2. 毒性数据评估:对收集到的毒性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和评估。

可以使用统计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确定计量毒性指标和效应阈值等。

3. 毒性剂量-效应关系建立:通过实验数据,建立毒性剂量-效
应关系,即确定不同剂量下产生的毒性效应。

这可以帮助确定毒性阈值,并评估剂量-反应关系的线性或非线性性质。

4. 风险评估:基于毒性数据和剂量-效应关系,对人体暴露于
化学物质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

这包括确定暴露剂量、暴露途径、接触频率和暴露持续时间等。

5. 不确定性和变异性分析:对毒性数据的不确定性和变异性进行分析。

这有助于确定评估的可靠性和代表性,并识别并处理评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

6. 风险管理: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和实施适当的风险管理策略。

这可能包括法规监管、替代性物质选择、工作场所安全措施和公众健康保护政策等。

7. 毒性评估更新:定期对已评估的化学物质进行回顾和更新,以反映新的毒性数据和科学进展。

这有助于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总之,毒理学评价的程序涉及数据搜索、评估、剂量-效应关系建立、风险评估、不确定性和变异性分析、风险管理和评估更新。

这一过程旨在了解和评估化学物质对人体和环境的潜在风险,以指导相关决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毒理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毒理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毒理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毒理学评价的主要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 急性毒性评价:通过对试验动物进行单次或短期接触某种物质后观察其毒性反应,并确定最低致死剂量(LD50)来评估其急性毒性。

2. 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评价:通过长期暴露试验动物于某种物质,观察其在较长时间内的毒性反应,并确定毒性效应的发生阈值、无效剂量等指标来评估其亚慢性或慢性毒性。

3. 遗传毒性评价:通过基因突变试验、染色体畸变试验等方法,评估某种物质对基因和染色体的遗传毒性效应。

4. 畸胎毒性评价:通过在动物妊娠期间暴露于某种物质后观察胚胎发育异常情况,评估其对胚胎的毒性效应。

5. 致癌性评价:通过长期动物实验或流行病学调查等方法,评估某种物质对人类或动物致癌的潜在风险。

6. 突变原性评价:通过基因突变试验等方法,评估某种物质对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的突变诱导能力。

7. 生态毒理学评价:通过在实验室或自然环境中观察某种物质对生物群体、生态系统以及环境的影响,评估其对生态系统的毒性效应。

以上是毒理学评价的主要方法,不同的方法可以综合应用,以全面了解某种物质的毒性潜能和风险。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包括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包括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包括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是对食品中的化学物质、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进行评估,以确定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和安全性。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毒理学评价的目的。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评估食品中存在的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确定其安全剂量和安全使用条件,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保障人民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二、毒理学评价的内容。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有害物质的毒性、暴露水平和风险评估等方面的评价。

毒性评价主要包括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突变性、致癌性、致畸性等方面的评估;暴露水平评价主要包括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水平和人群的暴露水平评估;风险评估主要是根据毒性评价和暴露水平评价结果,对有害物质的风险进行评估。

三、毒理学评价的方法。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实验室动物试验、流行病学调查、毒性代谢动力学研究、计量学方法等。

实验室动物试验是评价有害物质毒性的主要手段,通过对实验动物进行急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致突变性试验、致癌性试验、致畸性试验等,来评估有害物质的毒性。

流行病学调查是评价暴露水平和风险的主要手段,通过对人群的暴露水平和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来评估有害物质的暴露水平和风险。

毒性代谢动力学研究是评价有害物质代谢和毒性发挥机制的主要手段,通过研究有害物质在人体内的代谢和毒性发挥机制,来评估有害物质的毒性。

计量学方法是评价有害物质暴露水平和风险的主要手段,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来评估有害物质的暴露水平和风险。

四、毒理学评价的应用。

食品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的结果主要用于制定食品安全标准、风险管理和监测。

根据毒理学评价结果,制定食品中有害物质的安全标准,明确有害物质的安全使用条件;根据毒理学评价结果,进行风险管理,对有害物质的使用进行限制或禁止;根据毒理学评价结果,进行监测,对食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水平和人群的暴露水平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毒理学评价的基本方法与流程

毒理学评价的基本方法与流程

毒理学评价的基本方法与流程随着化学品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化学品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虽然这些化学品在我们的生活和生产中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同样也会对人类和环境造成一定的危害。

因此,对化学品进行毒理学评价,不仅能够保证人类的健康和环境的安全,也对化学品的安全使用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毒理学评价是指对于化学品对人体或者环境造成的有害效应进行系统评价和分析。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毒理学评价的基本方法与流程。

一、毒理学评价的基本方法1、化学品的分类首先,在进行毒理学评价之前,需要根据化学品的不同作用和成分进行分类。

目前,化学品的分类可以根据是否是药品、是否是化学污染物、是否是制造物等分类。

2、实验方法和技术其次,针对不同的化学品类型和具体的毒性表现,需要采用不同的实验方法和技术进行评估。

例如,对于一些致癌物的评估,可以采用CARCINOGENESIS标准,并对其进行长期的实验观察;而对于一些化学品对环境影响的评估,可以选择生态毒理学的方法。

3、剂量反应关系的建立剂量反应关系是指剂量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在进行毒理学评价时,需要建立剂量反应关系,并确定化学品的毒理学阈值。

这样能够更好地评价化学品的危害行为,并制定相应的安全使用标准。

二、毒理学评价的流程1、评价涉及的病理动力学在评估化学品的健康和环境危害性时,需要了解化学品的病理动力学特性,并进行实验评估。

病理动力学指的是化学品进入机体后在机体中的动力学行为。

例如,化学品在机体中的吸收、反应和代谢等。

2、实验室实验设计实验室实验设计是指在实验室环境中,通过动物实验、细胞实验等方式,对化学品进行实验评价。

在设计实验时,需要考虑化学品的类型、剂量、频率、期限等因素,并根据实验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3、毒性数据的整合在进行实验评价后,需要将实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确定化学品的毒性数据。

毒性数据包括化学品危害类别、剂量反应关系等信息。

4、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指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和评估化学品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毒理学苏丹红安全性毒理学评价组员:李润之周丹罗慧沈永娟郭丽伟管健王申杰班级:食品质量与安全15-2指导老师:郭东起老师苏丹红安全性毒理学评价李润之周丹罗慧沈永娟管健郭丽伟王申杰指导老师:郭东起摘要本试验用昆明种小白鼠对苏丹红Ⅰ进行了较系统的毒理学试验包括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

在对小鼠进行以苏丹红Ⅰ绝对致死量(LD100)和最大耐受量(LD0)测定的基础上制定急性毒性试验用药剂量范围进小鼠急性毒性试验并确定苏丹红Ⅰ的半数致死量(LD50)参照小鼠1/7-1/28 LD50确定试验用药最高剂量以昆明种小白鼠为动物模型进行亚急性毒性试验。

研究苏丹红Ⅰ对小鼠外周血细胞和肝、脾、肾的毒性和的损伤作用并对其毒性作用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为全面评价苏丹红Ⅰ对哺乳动物的毒理效应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显微和超微结构的观察证明苏丹红Ⅰ能够导致小鼠肝、脾、肾各织织发生损伤使其生理机能降低。

不同剂量苏丹红Ⅰ染毒后病理组织结构变化的差异为判断和分析苏丹红Ⅰ中毒效应提供了充分的形态依据。

关键词苏丹红Ⅰ小鼠;半数致死量;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1引言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己成为第一大产业。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早在1993年至1998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由3430亿元增至6000亿元平均每年递增12℅。

2003年我国食品工业总产值是首破12000亿元远远超过汽车工业总产值9400亿元的水平。

但是全球及我国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也促使各国政府重新审视这一己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各国纷纷加大了对本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2003年4月16日我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挂牌标志着我国食品安全工作迈入了综合监管与具体监管相结合的新阶段也表明了我国政府与时俱进、切实抓好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心。

然而有关食品安全的负面消息依然不断阜阳劣质奶粉、致癌毒大米、山东“掺胶”龙口粉丝、苏丹红致癌、南京冠生园月饼。

在我国无论食源性疾病还是化学性污染物对公众健康的危害都以惊人的速度上升。

苏丹红系列染料是人工合成亲脂性偶氮化合物。

因其对光线的敏感性不强物品被染色后能长期保持颜色不容易褪色所以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以后食品、医药和化妆品领域才禁止苏丹红的使用。

而后苏丹红做为化工染料主要用于彩色蜡、地板蜡、油脂、汽油和鞋油等的增色添加剂还可以用于焰火礼花的着色[1]。

研究表明苏丹红Ⅰ可引起大鼠肝脏癌变但对小鼠没有致癌性目前尚无充分的证据证明对人体有致癌性。

国际癌症研究中心(IARC)在其1999年公布的对人致癌性总评价表中将苏丹红Ⅰ、苏丹红Ⅱ、苏丹红Ⅲ定义为对人致癌性尚无法分类的物质[3]最近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对苏丹红的致癌作用进行了分析评价将其归类为三类致癌物但这种致癌物进入人体后代谢为二类致癌物即人类可能致癌物。

1995年欧盟(EU)国家己禁止其作为色素在食品中添加。

1996年我国在《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中也禁止将苏丹红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1]。

但由于其染色鲜艳、价格低廉印度等一些国家在加工辣椒粉的过程中添加苏丹红。

2003年初欧盟(EU)从印度进口的红辣椒中检出苏丹红Ⅰ同时在一些其它食品中也检测到这种物质为此欧洲委员会(EC)于2003年6月底发布禁止进口含有苏丹红Ⅰ的红辣椒及红辣椒制品的禁令[4]12月EC的禁令产品从苏丹红Ⅰ扩大Ⅰ、Ⅱ、Ⅲ和Ⅳ四种[5]。

2005年2月18日英国食品标准署向消费者发出警告并在其网站上公布了亨氏、联合利华等30家企业生产的可能含有苏丹红Ⅰ的359个品牌的食品之后又扩大到651种包括香肠、泡面、熟肉、馅饼、辣椒粉、调味酱等产品引起了世界对苏丹红染料的注意。

我国也相继在辣椒调味品、唇膏等产品中发现苏丹红甚至出现个别地区禽蛋经销商非法兜售苏丹红给养殖户让他们添加苏丹红饲喂蛋鸡和蛋鸭生产所谓的营养成分高的“红心蛋”。

对此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在2005年2月23日发出紧急通知禁止含有苏丹红的食品进入我国流通领域并联合卫生部、农业部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对苏丹红进行彻查。

1.1苏丹红的理化性质及应用苏丹红(Sudan)主要包括Ⅰ、Ⅱ、Ⅲ和Ⅳ四种类型。

其中苏丹红Ⅰ和苏丹红Ⅱ属于单偶氮化合物苏丹红Ⅲ和苏丹红Ⅳ属于重偶氮化合物。

苏丹红Ⅱ、苏丹红Ⅲ和苏丹红Ⅳ均为苏丹红Ⅰ的化学衍生物[6]。

苏丹红Ⅰ为暗红色苏丹红Ⅱ为红色苏丹红Ⅲ为有绿色光泽的棕红色苏丹红Ⅳ为深褐色。

在标准状态下其溶解度均小于0.01g易溶于有机溶剂。

1.2 苏丹红的摄入及体内代谢1.2.1 苏丹红的机体摄入途径经食物从口摄入是苏丹红染料进入机体的主要途径。

人类皮肤对苏丹红的吸收率较低24小时吸收率为26.4%±6.75%小鼠为32.8%±2.8%而裸豚鼠则高达57.6%±5.9%[8]。

1.2.2 苏丹红的可能暴露量欧洲调味品协会专家委员会(The expert committee on flavourings of the council of europe)的资料信息显示欧洲每天红辣椒粉的人均消费量为50-500mg而红辣椒粉中苏丹红Ⅰ的检出量为2.8-3500mg/kg从而推算欧洲人每天苏丹红Ⅰ的人均可能摄入量为0.14-1750ug。

而在法国向欧洲调味品协会专家委员会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指出人均每天辣椒(包括红辣椒和辣椒粉)的消费量和最大消费量分别为77mg和264mg按辣椒粉中苏丹红Ⅰ的检出量2.8-3500mg/kg进行推算欧洲人每天人均苏丹红Ⅰ的摄入量为0.2-270ug最大摄入量为0.7-924ug。

目前我国尚缺乏关于苏丹红人群暴露水平的数据。

目前我国尚缺乏关于苏丹红人群暴露水平的数据。

苏丹红在食品中非天然存在但在许多食品中天然存在一些胺类物质如有研究报道在新鲜水果和蔬菜中可检出0.6-30.9mg/kg的苯胺在大白菜中可检出22mg/kg的苯胺在胡萝卜中可检出30.9mg/kg的苯胺并可在红茶和蒜汁的挥发性成分中检出。

在胡萝卜中可检出7.2mg/kg的甲苯胺在芹菜和甘蓝菜中检出l.lmg/kg的甲苯胺[1]。

1.2.3 苏丹红的代谢产物进入体内的苏丹红主要通过胃肠道微生物还原酶、肝和肝外组织微粒体和细胞质的还原酶进行代谢在体内代谢成相应的胺类物质。

在多项体外致突变试验和动物致癌试验中发现苏丹红的致突变性和致癌性与代谢生成的胺类物质有关。

苏丹红Ⅰ在体内可以被还原代谢为初级产物苯胺(aniline)和1-氨基-2-萘酚(1-amino-2-naphthol)。

苏丹红Ⅱ在体内代谢可产生2,4-二甲基苯胺(2,4-xylidine)和1-氨基-2-萘酚。

苏丹红Ⅲ在体内代谢可产生4-氨基偶氮苯(4-aminoazobenzene)、1-氨基-2-萘酚、苯胺、对苯二胺(p-phenylenediamine)和1-(4-氨基苯基)偶氮-2-萘酚[1-(4-aminophenyl)azo]-2-naphthol]。

苏丹红Ⅳ在体内代谢可产生邻-氨基偶氮甲苯(ortho-aminoazotoluene)、1-(4-氨基-2-甲苯基)偶氮-2-萘酚[1-(4-amino-2-methylphenyl)azo]-2-naphthol]、2,5-二氨基甲苯(2,5-diaminotoluene)、1-氨基-2-萘酚和邻-甲苯胺(ortho-toluidine)。

苏丹红Ⅲ的代谢产物4-氨基偶氮苯和苏丹红Ⅳ的代谢产物邻-氨基偶氮甲苯、邻-甲苯胺为人类可能致癌物[1]。

1.2.4 参与苏丹红代谢的主要酶系参与苏丹红体内代谢的主要酶系有肝和肝外组织微粒体、细胞质的细胞色素还原酶系和过氧化氢-过氧化物酶体系也有报道前列腺素H合酶(PHS)在花生四烯酸或过氧化氢条件下参与苏丹红的代谢活化。

细胞色素氧化酶系P450(CYP)是致癌物代谢活化的重要酶系之一。

早期报道苏丹红代谢以大鼠肝微粒体以及植物微粒体试验为主[9]近年来陆续出现了人肝脏微粒体参与苏丹红染料代谢活化的报道。

大鼠CYP1A1以及重组人CYP1A1是最有效的参与苏丹红代谢的酶。

应用Western blot实验证明人肝脏微粒体中的9个氨基酸蛋白条带与抗大鼠CYP1A1呈现交叉反应。

LFPISMSAT分析显示人微粒体CYP1A1高度匹配(残基2-10)。

所有人肝脏微粒体样本都能氧化苏丹红Ⅰ使其代谢为C-羟基代谢物[10]。

对8名美国白种人肝脏捐赠者的实验表明苏丹红Ⅰ导致捐赠者肝脏表达CYP1A1其水平高低与苏丹红Ⅰ氧化代谢的活性高低相关在肝微粒体代谢活化苏丹红Ⅰ形成致癌物的反应中占10%至30%[11]。

进一步证明了人肝脏微粒体酶参与苏丹红染料的代谢活化。

在花生四烯酸或过氧化氢条件下前列腺素H合酶(PHS)将苏丹红Ⅰ转化为6-羟基-苏丹红Ⅰ经氧化代谢形成1-苯偶氮基-2,6-萘醌。

这一过程可被自由基清除剂亚苏丹红Ⅰ、维生素C、谷胱甘肽和还原型辅酶Ⅰ抑制。

提示PHS对6-羟基-苏丹红Ⅰ的代谢是一个单电子氧化机制氧化过程中产生自由基[11]。

1.3 苏丹红的毒理学研究1.3.1 遗传毒性进入体内的苏丹红激活相关酶体系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形成多种代谢产物其中一些代谢谢产物其中一些代谢产物可诱导细胞内核物质的损伤或与DNA、RNA形成加合物在多项体外致突变试验和动物试验中均证实了苏丹红的致突变性作用。

(1) 苏丹红诱导细胞微核形成Elliott等通过口饲法分别给予大鼠5000mg/kg和小鼠2000mg/kg 苏丹红Ⅰ进行体内骨髓微核遗传毒性试验和大鼠肝非程序性DNA合成实验。

结果证明苏丹红Ⅰ对大鼠和小鼠骨髓都具有遗传毒性但前者较明显后者较弱[12]。

苏丹红Ⅰ还可导致F344大鼠多染性红细胞微核率的增加[13](2) DNA加合物的形成苏丹红Ⅰ可通过CYP1A1在人肝微粒体中代谢其代谢产物与DNA形成加合物[14]。

该加合物与苏丹红Ⅰ在大鼠微粒体酶作用下生产的DNA加合物是相同的。

在试验中还发现苏丹红I号在HepG2细胞中产生的遗传毒性可能与氧化性DNA损伤有关[15]。

(3) RNA加合物的形成纤维素薄层层析共同色谱分析显示苏丹红经过氧化物酶催化产生的代谢产物与tRNA、均聚核苷酸和5'-磷酸核苷形成加合物[11]。

HPLC检测技术也证实tRNA更容易被苏丹红染料代谢产物所修饰形成tRNA加合物。

这一反应可被维生素C、谷胱甘肽和镁离子抑制。

苏丹红Ⅰ修饰的tRNA经酶水解后可被HPLC分离出多种核苷说明不止一种核苷被共价修饰形成tRNA 加合物。

(4) 体外试验致突变作用研究显示苏丹红Ⅰ及其代谢产物1-氨基-2-萘酚在S-9存在的条件下对鼠伤寒沙门氏伤寒沙门氏菌具有致突变作用对小鼠淋巴瘤L5178Y TK+/-细胞具有致突变作用可增加CHO细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彗星试验表明可引起小鼠胃和结肠细胞的DNA断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