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抗震论文设计原则论文

合集下载

浅论桥梁抗震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

浅论桥梁抗震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

浅论桥梁抗震设计理念及设计方法近些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发展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我过交通事业也随着得到了比较全满的发展。

众所周知,交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也是重大自然灾害的生命线。

我国河流众多,桥梁工程是公路路程的咽喉,能够保障公路的通畅。

但是桥梁一旦受到地震的影响出现了損坏或者坍塌,将会给周边的居民和国家带来不可小觑额的经济损失。

所以,完善桥梁抗震的设计岁保障桥梁安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在桥梁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1.选择桥梁的位置在选择桥梁的桥址时,设计人员应该尽量避免将桥梁建设在相对松软的场地,应该选择抗震系数比较高,且较为坚硬的场地。

像人工填土地、粘土地或者根基不稳的场地都是较为危险的地区。

硬粘土、基岩以及碎石类地基是桥梁施工最理想的地方。

拱桥还要注意尽量避免建立在断层之上,若有必要,需要对其进行地震安全测评。

2.对桥型的选择桥型的选择应该考虑到施工地的地质条件、地形地势以及桥梁工程的实际规模,以此为基础选择合适的桥型、桥墩以及桥梁的基础形式。

施工单位要尽可能的选择先进的施工技术和测量技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建筑成本降到最低,将建设质量提到最高。

还可以多加利用先进的混凝土建设架构。

3.对桥孔的布置对桥孔的选择,需要有利于抗震的布局,桥孔应该尽量避免与高墩或者大跨度的桥梁结合。

桥孔比较适宜自重较轻、架构相对简单、质量分布比较均匀、重心相对较低的桥梁。

二、桥梁抗震设计的原则桥梁的抗震设计,其合理性要求,设计桥梁需要使桥梁结构的强度、刚度及其延性等指标实现最佳的结合,此外,还要将设计方案设计的即经济有能够达到抗震的指标。

这就要求桥梁设计师要深入了解施工地的地质结构,以及桥梁结构对地震的反应,还需要具有科学合理的创造力,对于一些落后的规范要勇于挑战。

桥梁抗震的设计要遵循以下的原则:合适的建设场地、注重桥梁的整体性与规则性、提高桥梁结构的构件强度、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三、桥梁抗震设计的措施1.基础抗震措施设计师在加强基础抗震的措施是,可以采取减轻桥梁上部的自重和荷载,以防止桥梁受地震的影响出现永久性的变形。

桥梁抗震论文设计原则论文

桥梁抗震论文设计原则论文

桥梁抗震论文设计原则论文桥梁抗震论文设计原则论文在平时的学习、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桥梁抗震论文设计原则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在桥梁工程设计中,桥梁存在隐患的可能性十分重要,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灵活地使用各项技术指标,保证线型的均衡性、连续性和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外,要从桥梁设计理念、结构体系和构造的角度做好耐久性的设计,保证桥下的功能、视距和净空的要求。

现今人们对地震作用还会进一步深入研究,只从理论上进行抗震设计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桥梁工程师要从震害中总结教训,凭借经验进行概念设计在桥梁抗震设计中非常重要。

1分析桥梁震害桥梁上部结构由于受到墩台、支座等的隔离作用,在地震中直接受惯性力作用而破坏的实例较少,由于下部结构破坏而导致上部结构破坏则是桥梁结构破坏的主要形式,下部结构常见的破坏形式有以下几种:(1)墩台位移使梁体由于预留搁置长度偏小,使得桥跨纵向位移超出支座长度而引起落梁破坏;(2)支座在地震作用下由于抗剪承载力不足而破坏,导致落梁;(3)配筋设计不当,承载力不足,引起结点部位破坏;(4)墩柱失效引起落梁破坏。

2桥梁抗震设计原则2合理的抗震设计,设计出的结构要求在强度、刚度和延性等指标上有最好的组合,使结构能够经济的实现抗震设防的目标。

抗震设计尽量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场地选择原则:避免地震时可能发生地基失效的松软场地,选择坚硬场地。

②能力设计原则:能力设计思想强调强度安全度差异,就是在不同构件和不同破坏模式间设立不同的强度安全度。

③提高结构和构件的强度和延性。

桥梁结构的地震破坏来自地震动造成的结构振动,因此抗震设计要力图使从地基传入结构的振动能量为最小,同时使结构有适当的强度、刚度和延性,预防不能容忍的破坏。

桥梁工程中的抗震与防震设计

桥梁工程中的抗震与防震设计

桥梁工程中的抗震与防震设计桥梁工程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连接着交通运输网络,促进着经济的发展。

然而,地震是一个可能给桥梁带来严重破坏的自然灾害。

因此,在桥梁的设计与建设中,抗震与防震设计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桥梁工程中的抗震与防震设计的一些关键点。

首先,了解地震特性是进行抗震设计的基础。

地震是地球内部的板块运动引起的地壳震动,具有短时间、高能量的特点。

地震的产生与地震带、板块运动等因素密切相关。

因此,在进行桥梁工程的抗震设计时,需要对该地区的地震特性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包括地震频率、地震波形等参数。

只有了解了地震的特性,才能设计出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桥梁结构。

其次,采用适当的结构措施来增强桥梁的抗震性能。

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是由桥梁的整体刚度和阻尼特性决定的。

为了增强桥梁的刚度,可以采用增加横向刚度的措施,如加大横向梁的剖面积分、增加横向联络梁等。

此外,还可以采用增加纵向刚度的措施,如设置纵向墩柱、加深桥墩基础等。

通过增加桥梁的刚度,可以使其在地震荷载作用下保持相对稳定的形态,从而减小破坏的可能性。

另外,在桥墩的设计中,也需要考虑到地震的影响。

桥墩是桥梁结构中的承重单元,地震作用下易受到破坏。

为了增强桥墩的抗震性能,可以采用加固措施,如设置抗震支撑、加固基础等。

此外,在选择桥墩的材料时,也需要考虑其抗震性能。

一些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材料,如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桥墩的承载能力。

在桥梁的设计与施工中,还需要充分考虑到震后维修与重建的可能性。

即使采用了先进的抗震设计措施,桥梁在地震作用下仍然有可能受损。

因此,在进行桥梁工程的规划与设计时,需要考虑到震后维修与重建的可能性。

在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模块化设计的方式,使得桥梁的部分结构可以快速更换与维修。

此外,在施工过程中,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使得桥梁的部分结构更容易拆卸与更换。

这样一来,即使发生地震破坏,桥梁的维修与重建也可以更加迅速有效地进行。

桥梁抗震设计研究论文

桥梁抗震设计研究论文

桥梁抗震设计研究论文桥梁抗震设计研究论文桥梁抗震设计研究论文主要针对桥梁抗震设计要点、破坏的类型、桥梁的防震措施进行了研究。

桥梁抗震设计研究论文【1】[摘要]我国地震时常发生,震害强烈,破坏力大。

因此,对于我国的公路桥梁工程建筑来说,必须要加强防震措施,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

我国安全防灾等相关部门要不断加强公路桥梁质量规范和设计,推进抗震措施的理论发展和实践技术,来保障人民财产在地震灾害中不受较大的损失,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桥梁抗震设计、破坏的类型、措施一、地震给桥梁带来的破坏类型(一)支座破坏根据我国对地震灾害中桥梁的调查显示112座桥梁中有53座桥梁约占47%发生了支座破坏,综合国内外十次大地震的调查报告,支座的破坏现象属于普遍现象。

支座的地震灾害主要表现为支座倾斜和剪断、自动支座的脱落和支座自身建造组成的破坏。

支座垫块被重力压碎,使得桥板不稳定,甚至造成落梁。

落梁的发生与支座破坏密切相关,支承破坏使得桥梁上部失去支撑,造成落梁事故。

当支座破坏时会使得墩-梁之间产生位移,当墩梁间的相对位移大于主梁搁置长度后,主梁将从桥墩脱落从而使得发生落梁。

(二)梁体移位造成的破坏上部梁体的移位是震害中常见的破坏,根据地震的震向而发生纵向移位、横向移位以及扭转移位。

其中伸缩缝处发生移位成为主要灾害。

地震时地势的扭曲,桥梁的梁体移位是绝对的。

如果震幅较小不会发生太大的移位,震后将换掉不能正常工作的的支座,把梁体加固后恢复原位,桥梁就还可以正常工作。

但是,如果震幅过大,造成较大移位就会导致落梁。

所以采取抗震措施减小梁体位移就显得十分重要。

就如云南地震时的有些桥梁上部结构没有落梁,发生了比较大的移位。

虽然没有出现塌落事故,但是已经成为废桥不再能够正常使用了。

(三)地基与基础破坏地基与基础的严重破坏是导致桥梁倒塌的重要原因,而且倒塌后基本无法修理。

基础与地基的紧密相连,基础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地基的稳定程度。

基础的破坏势必会引起地基的破坏,使得出现移位、倾斜、下沉、折断和屈曲失稳等现象。

桥梁抗震论文

桥梁抗震论文

梁式桥震害分析土木0812 孙宝龙0820104217摘要:为了研究梁式桥的震害影响因素,通过国内几次大地震中梁式桥震害调查资料,对梁式桥震害现象进行分类分析其原因,从地震烈度、建设年代、结构体系、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等4个方面对桥梁震害的影响分别进行分析,得到了关于梁式桥地震破坏的影响因素、破坏机理等方面的认识。

关键字:梁式桥;震害;影响因素国内外很多从事桥梁工作者对桥梁震害模式及机理进行了总结,并每次大地震发生之后都会对桥梁震害资料进行整理,深入研究桥梁震害机理进行了总结,并且每次大地震发生之后桥梁震害资料都会更加丰富,为深入研究桥梁结构震害机理及抗震措施等奠定了基础。

如2008 年5 月12 日四川汶川发生的8 级大地震,极震区烈度高达Ⅺ度,地震造成24 条高速公路、161 条国省干线、8 618 条乡村公路、6 140 座桥梁、156 条隧道受损,这次地震同样为桥梁抗震研究留下了宝贵的震害资料。

本文对国内外几次大地震中的梁式桥震害现象进行了研究,结合汶川8. 0 级大地震中梁式桥的震害,从震害特点和影响因素两方面进行了总结分析。

一、梁式桥震害特点本文收集了海城7. 3 级地震( 1975 年) 、唐山7. 8 级大地震( 1976 年) 、洛马·普里埃塔7.1 级地震( 1989 年) 、美国北岭6. 6 级地震( NorthridgeEarthquake) ( 1994 年) 、云南丽江7.0 级地震( 1996年) 、土耳其伊兹米特7. 8 级地震( 1999 年) 、我国台湾集集7. 3 级大地震( 1999 年) 、汶川8. 0 级大地震( 2008 年) 等地震中的梁式桥震害资料,共包含112 座梁式桥梁的震害,并进行了分类统计( 表1) 。

由表1 可知,梁式桥梁可能出现的8 类震害,在震害调查中均有发现,出现前4 类震害的桥梁占多数,显然,这4 类震害是最为常见的震害。

桥梁抗震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

桥梁抗震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

桥梁抗震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我国桥梁在抗震设计上还存在着许多的缺陷与不足,需要在实践中逐渐积累经验,从而进行进一步的改进,文章就桥梁抗震设计原则与设计方法两方面进行简要分析,使桥梁在抗震设计方面更加完善,降低地震给人民和城市带来的危害。

标签:桥梁;抗震;设计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特别是地震,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也给经济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

地震过后,我们除了救灾工作外,还必须进行深刻的反思,怎样才能有效预防地震,怎样才能将地震带来的伤害和损失降到最低。

1 地震对桥梁的破坏性当发生地震时,首当其冲受到破坏的就是地基,特别是对于地基在斜坡和土质松软地段上的桥梁工程的破坏最大。

所以,在选择地基时要谨慎对待,综合考虑后再做决定。

地震产生后,桥梁的破坏形式也有所不同,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点。

桥台的椎体和墩身铺户开裂,还出现了滑移现象。

桥墩的台身发生位移,支座的锚栓被剪断,甚至会导致落梁现象的产生。

桥墩台身开始断裂,使桥梁有坍塌的倾向。

沙土在河水的冲刷下,被液化,致使桥墩开始下沉。

2 桥梁抗震设计的原则只有在结构上将强度、刚度和延性等指标完美的结合,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抗震方案,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抗震设防,但是想要做到这一点,却非常困难,需要工程师做到不墨守成规,在了解影响结构地震因素的基础上,进行大胆的创新。

与此同时,还要遵循以下原则:2.1 选择适当的场地选择桥梁建设地址时,必须要选择一个抗震力强的地方,而且所选择的地方场地要足够坚硬,如果桥梁的地基不牢固,在地震发生时怎么可能做到屹立不倒。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仅不能选择松软土地或不稳定的坡地,对可能会受到其周边影响的地区也不能选择,因为在危害面前,是不允许“万一”情况出现的。

2.2 注意结构上的对称在抗震方面,對称性的结构刚度与不等跨桥梁相比更具有优势,对地震灾害的防控也更加有效,比如说:如果桥梁墩在高度上差距比较明显的话,会使高度较低的桥墩受到水平震力的危害,也会使桥孔跨度较大的桥墩受到很大的地震力。

桥梁抗震设计探讨

桥梁抗震设计探讨

桥梁抗震设计探讨随着现代交通运输的发展,桥梁作为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然而,地震是威胁桥梁安全的一大因素。

因此,桥梁抗震设计成为了工程师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探讨桥梁抗震设计中的一些重要因素以及应对策略。

首先,桥梁的结构材料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

传统的树木或石头建造的桥梁相对较不稳定,抗震能力较差。

现代桥梁常使用钢和混凝土等材料,这些材料在受力时能够更好地抵抗震动力。

在桥梁抗震设计中,结构材料的选择需要结合桥梁的实际情况,考虑地震的潜在威胁以及社会经济因素。

其次,桥梁的设计架构也对其抗震能力有重要影响。

传统的桥梁多为刚性结构,刚度较高,一旦发生地震可能会受到较大的冲击力。

现代桥梁设计倾向于采用可变刚度结构,即在桥梁的某些部分设置延性结构,使其在地震时能够有一定的变形能力,减轻地震对桥梁的冲击。

此外,地震时的液状化问题也是桥梁抗震设计中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液状化是指在地震时土壤失去原有的强度和刚性,变为流体状态。

在桥梁的基础设计中,需要考虑到液状化现象对桥梁的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例如加固基础、使用抗液化材料等。

此外,桥梁抗震设计还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的地震特点。

世界各地地震的性质各异,引起地震的地质构造、震源深度等都不尽相同。

因此,在设计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地震研究,确定设计参数。

不同地区的桥梁抗震设计需要有差异化的策略,不能一概而论。

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桥梁抗震设计也受到了一些新技术的影响。

例如,结构减震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项新技术,通过在桥梁结构中加入减震装置,可以在地震时减小桥梁的震动响应,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

此外,地震预警系统的应用也能够在地震发生前提供一定的预警时间,以减小地震对桥梁的影响。

综上所述,桥梁抗震设计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在桥梁设计中,结构材料的选择、设计架构、地区地震特点以及新技术的应用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通过合理的设计和科学的技术手段,我们能够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保障交通运输的安全和顺畅。

桥梁抗震设计及加固技术浅析论文

桥梁抗震设计及加固技术浅析论文

桥梁抗震设计及加固技术浅析摘要:桥梁在地震灾害中获得的经验和知识是推动桥梁抗震设计的原动力。

本文根据汶川、玉树震后桥梁调查资料,结合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对桥梁抗震措施及抗震设计方法进行归纳和总结,并提出一些在设计中容易忽视的相关要点。

关键词:地震灾害;抗震设计;加固技术中图分类号: p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abstract: the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gain from earthquake disaster is the motive power of promoting the bridge seismic design. in this paper, according to the bridge survey data from wenchuan yushu earthquake, , combined with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results, on the bridge aseismatic measures and seismic design method were summed up, and some are easy to be ignored in the design of the relevant points.key words: earthquake disaster; seismic design; reinforcement technology引言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作为城市基础设施之一的公路交通其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同时,我国处于地震多发地带,尤其是近几年不断发生各种等级的地震。

在地震发生时,不仅会有大量的地面建筑物及各种设施遭到破坏或倒塌,大量人员伤亡,而且还会严重造成交通中断。

若作为抗震救灾生命线工程之一的公路交通(尤其是铁路桥梁、城市高架、公路桥梁等公路工程的咽喉要道)受到较大损坏,将会给后续救助工作造成极大的困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桥梁抗震论文设计原则论文
【摘要】在桥梁工程设计中,桥梁存在隐患的可能性十分重要,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灵活地使用各项技术指标,保证线型的均衡性、连续性和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外,要从桥梁设计理念、结构体系和构造的角度做好耐久性的设计,保证桥下的功能、视距和净空的要求。

现今人们对地震作用还会进一步深入研究,只从理论上进行抗震设计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桥梁工程师要从震害中总结教训,凭借经验进行概念设计在桥梁抗震设计中非常重要。

1 分析桥梁震害
桥梁上部结构由于受到墩台、支座等的隔离作用,在地震中直接受惯性力作用而破坏的实例较少,由于下部结构破坏而导致上部结构破坏则是桥梁结构破坏的主要形式,下部结构常见的破坏形式有以下几种:
(1)墩台位移使梁体由于预留搁置长度偏小,使得桥跨纵向位移超出支座长度而引起落梁破坏;
(2)支座在地震作用下由于抗剪承载力不足而破坏,导致落梁;
(3)配筋设计不当,承载力不足,引起结点部位破坏;
(4)墩柱失效引起落梁破坏。

2 桥梁抗震设计原则
合理的抗震设计,设计出的结构要求在强度、刚度和延性等指标上有最好的组合,使结构能够经济的实现抗震设防的目标。

抗震设计尽量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①场地选择原则:避免地震时可能发生地基失效的松软场地,选择坚硬场地。

②能力设计原则:能力设计思想强调强度安全度差异,就是在不同构件和不同破坏模式间设立不同的强度安全度。

③提高结构和构件的强度和延性。

桥梁结构的地震破坏来自地震动造成的结构振动,因此抗震设计要力图使从地基传入结构的振动能量为最小,同时使结构有适当的强度、刚度和延性,预防不能容忍的破坏。

④体系的整体性和规则性。

桥梁的整体性要好,上部结构尽量是连接的。

整体性好的可以防止结构构件和非结构构件在地震时被震散掉落,同时也是结构发挥空间作用的首要条件。

⑤多道抗震防线。

要尽量使桥梁成为具有多道抵抗地震侧向力的体系,则在强地震动过程中,一道防线破坏后还有第二道防线能够支撑结构,避免倒塌。

所以,超静定结构同种类型的静定结构要好。

3 关于桥梁抗震概念设计的一些想法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有如下原则:
①强柱弱梁:要求同一结点柱端截面受弯承载力总和大于梁端受弯承载力总和;
②强剪弱弯:控制截面的抗剪承载力大于抗弯承载力;
③强结点弱构件:梁柱结点是保证结构整体性和关键部位,要保证结点有足够的强度和刚性,建筑结构抗震的一般原则同样适用于桥梁结构。

根据上面阐述,桥梁在地震中一般都是下部结构遭到破坏,所以在抗震设计中桥墩比桥梁还要重要。

并且桥墩是桥梁结构中较为重要的承重构件,桥墩破坏将造成整个桥梁结构的倒塌。

在地震的作用下,它是压、弯、剪构件,其变形能力比不上以弯曲作用为主的梁,所以应从桥梁整体结构的角度出发对桥梁抗震进行设计,必须要求强墩弱梁。

结构的弯曲破坏是塑性破坏,发生弯曲破坏时,钢筋屈服形成塑性铰,从而拥有塑性变形能力,构件展现出很好的延性,而且结构的塑性变形使得刚度下降,所要分担的地震作用也逐渐减少。

当结构发生弯曲破坏时能够有效地通过变形来吸收和耗散能量。

而结构剪切破坏时,破坏形态是脆性破坏或是延性很小,不能满足桥梁延性设计的要求。

桥墩在地震作用下要有足够的延性,其控制截面处的抗剪承载力比抗弯承载力要大,在弯曲破坏前不发生剪切破坏,就是从个别受力构件的角度开始进行桥梁抗震设计应该要求受力构件强剪弱弯。

往常的桥梁震害中,支座破坏导致桥梁结构塌落毁灭经常出现,一直被认为是桥梁整体抗震性能上的一个薄弱环节。

城市高架桥梁柱的结点,桥墩和盖梁的结点,桥墩和基础等结点也常常有破坏发生。

结点是确保结构整体工作的重要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结点受到水平、竖向剪力和弯矩的共同作用,受力复杂,而且一旦受到损坏就很难修复。

4 桥梁抗震的相关设计
1)延性和位移设计
延性抗震设计主要是利用结构、构件自带的延性耗能能力来抵抗地震作用,设计时是通过增加结构、构件延性来得到实现,允许结构出现塑性铰的部分进行指定的延性设计。

在该方法中,允许强大的地震力和能量从地面传递给结构,而抗震设计时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是怎么为结构提供抵抗这种地震力的能力。

传统的桥梁抗震设计使用强度设计方法,即使考虑到延性和位移,也是通过强度指标间接地实现。

位移在桥梁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得到普遍的认识,很多研究者和工程师建议在抗震设计中直接使用位移为设计参数,在这方面将形成多参数抗震设计方法。

一些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指南和准则已经应用了位移设计的概念和方法。

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根据一定水准地震作用F预期的位移计算地震作用,进行结构设计,以使构件达到预期的变形,结构达到预期的位移。

该方法采用结构位移作为结构性能指标,设计时假定位移是结构杭震性能的控制因素,通过设计位移谱得到有效周期,求出此时结构的基底剪力,进行结构分析,同时进行具体配筋设计。

设计后用应力验算,不够的时候用增大刚度而不是强度的方法来改进,以位移目标为基准来配置结构构件。

这个方法考虑了位移在抗震性能中的重要地位,可以在设计开始时明确设计的结构性能水平,并且使设计的结构性刚好达到目标性能水平。

传统的桥梁抗震设计采用强度设计方法,即使考虑到延性和位移,也是通过强度指标间接地实现。

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了位移在
桥梁结构抗震设计中的重要性,很多研究者和工程师建议在抗震设计中直接使用位移为设计参数,这样就将形成多参数抗震设计方法。

在这方面,各种非弹性反应谱的研究和应用工作一直在进行。

一些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指南和准则已经引人了位移设计的概念和方法【2】。

2)结构杭震构造设计
抗震构造设计包括抗震构造及构造规定,如梁端限位措施及支承面最小宽度等。

抗震构造物的内力在地震力分析中也许很难精确的分析,但却能起到很好的效果,防止落梁等极端震害的发生。

3)多道抗震设计
所谓多道抗震设防,是指在一个抗震结构体系中,一部分延性好的构件在地震作用下,首先达到屈服,充分发挥其吸收和耗散地震能量的作用,即负担起第一道抗震防线的作用,其他构件则在第一道抗震设防屈服后才依次屈服,从而形成第二道、第三道或更多道抗震防线,这样的结构体系对保证结构的抗震安全性是非常有效的。

5 结语
总而言之,在桥梁工程设计中,桥梁存在隐患的可能性十分重要,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灵活地使用各项技术指标,保证线型的均衡性、连续性和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性。

加强施工质量管理外,要从桥梁设计理念、结构体系和构造的角度做好耐久性的设计,保证桥下的功能、视距和净空的要求。

现今人们对地震作用还会进一步深入研究,只从理论上进行抗震设计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桥梁工程师要从震害中总结教训,凭借经验进行概念设计在桥梁抗震设计中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范立础、卓卫东,桥梁延性抗震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推荐性标准《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