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伤逝》(精)
鲁迅《伤逝》赏析

六、关于悲剧结局 (一)客观原因 1、封建旧势力的压迫
强大的封建势力仍是旧时社会的主宰,不被 认同的自由恋爱和自主婚姻处处遭受着社会的迫 害。
2、经济来源的丧失
(二)主观原因
两人思想目标的局限性。 从子君的角度来看,她以自主婚姻为最高理想, 将别的人生意义全部疏忽了,没有经济独立的意 识,没有其它的人生目标,逐渐变得空虚、狭隘、 怯弱、庸俗。
《伤逝》
—— 鲁迅
一、鲁迅唯一一篇写青年男女爱情和婚姻生活的 小说 。 二、讲述的是“五四”时期的爱情故事,但却是 个爱情悲剧。 三、悲情缱绻的忏悔录,表达了男主人公涓生对 已逝女主人公子君的深深忏悔之情。
四、故事概要
涓生和子君勇敢的反叛封建家庭和传统礼 教的束缚,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但婚后因社 会各方面的迫害,两人婚姻破灭。子君忧郁而 死,涓生一生悔恨。
从涓生的角度来看,他在困境中为“救自 己”而残忍的抛弃子君,这种自私与软弱注定 了他要为此忏悔一生。 正因为两人各自存在的局限性,所以导致 了悲剧的发生。
这篇小说的创作,形象地告诫了青年人: 任何高妙的理想,都必须同中国的实际社会联 系起来,只有成为自觉的追求者和奋斗者,才 可能在严酷环境的压迫下开辟出新的生路。
五、பைடு நூலகம்于人物 (一)子君
勇敢地反叛封建家庭和传统礼教 ,是五四时 期青年知识女性的形象。 但她只以自主婚姻为最高理想,没有经济独 立的意识,没有其它的人生目标,逐渐变得狭隘 庸俗。
(二)涓生
是个接受了五四新思潮的影响、具有反封建 思想、追求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的现代知识分 子形象。 但困境中却是个极端的自私和软弱的人, 为 了“救出自己”,残忍将子君抛弃。
谢谢观赏
《伤逝》

其他划分方式
按时间:春天—爱情之花的萌发 秋天—爱情之花的枯萎 冬天—爱情之花的凋零 回到春天
按涓生和子君恋爱七个变化过程,即:
相知—相爱—蜜月—生厌—厌倦—厌恶—摆脱
1、恋爱时幸福甜蜜(细腻心理) 2、同居时的矛盾表现 3、失业后的自私 (1)振作----找回翅膀,自谋生
路 (2)反思与推卸责任 (3)逃避责任----生活窘迫,逃 进图书馆 (4)责怪与分手
3、男女两性关系平衡项目的失衡
人物 构成要素
男
强 (职业与技能)
女
弱 (家庭主妇)
经济势能启蒙者)
强 (高端自我定位)
弱 (被启蒙者)
弱 (寻求爱人的定位)
情感势能
强 (独立分离程高)
弱 (独立分离程度低)
4.个人原因:性格弱点和缺陷。
婚后的空虚、狭隘、 怯弱、庸俗— 涓生的自私与软弱 个性解放思想(子君是从婚姻自主的肤浅意义 上,涓生是从为我的极端意义上)
伤悼逝去的子君,伤悼逝去的时光与岁月!哀悼真挚 的爱情、婚姻.
手记是对一段生活的回顾和总结。它采用第一人称的 写法,便于内心世界的自我剖析,便于倾泄奔腾的感 情,能够高度真实的表现主人公复杂的精神世界。
《伤逝》是鲁迅唯一以青年人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小
说,创作于20年代初,收录于《彷徨》中。
(三)故事情节
同居后的子君
忙碌又空虚---忙着操持家务琐事;以前只有爱情的目标 , 达到了这目标后,没有生活的目标了。因此生 活变得很空虚。
分手后的子君
坚强又脆弱---她离开涓生时,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地回 到了那个她曾经为了爱情而决裂的家庭。负着虚 空的重担,在威严和冷眼中走着所谓人生的路, 最后她默默地死去了。
鲁迅《伤逝》读后感精彩10篇

鲁迅《伤逝》读后感精彩10篇鲁迅《伤逝》读后感篇一涓生和子君,小资产阶级的理想与脆弱,经不起生活的考验。
《伤逝》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爱情小说,小说短短一万多字却生动地描写了子君与涓生从相恋同居到爱情破灭的全过程。
语言简短有力,思想内容深刻庞杂。
涓生和子君单纯追求个性解放,爱情至上,走个人奋斗的道路,最后造成了悲剧。
在“五四”年代,在那个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问题不可能是一个独立的问题,他们感情的破灭似乎还可以归罪于社会解放的过程。
但现在呢?21世纪的爱情,一个进步自由的时代,不会再受到社会迫害,但,始终逃不过家庭和物质的阻挠,重复着涓生和子君的故事,一样的爱了,逃了,最后抛弃他们曾经深爱过的女人,任她们自生自灭……他们相爱的时候,涓生是这样形容的,“去年的暮春是最为幸福”,但就算如此愉悦时,他们走在路上,他仍会觉得到时时遇到别人的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可见,子君给他的幸福并没有坚定他的爱情,他的勇气在很早时段都已经暗地里隐藏着不稳定性。
文中描述子君的心理活动很少,我们只能从涓生的想象中来寻找她的影子,但她的形象却是鲜明无比的。
尤其是于她的死对涓生全部的爱更是做了一个永恒,“子君总不会再来的了……她的命运已经决定她在我所给与的真实的———无爱的人间死灭了!”而这种美好东西的毁灭,才更激起读者随之而来的悲情意识,也许这正是揭示出悲剧人物形象的实质吧,令到我不免再次为之嘘唏心痛了。
涓生与子君的爱情悲剧,更让我们看到了爱情底下的更多内幕,贫贱夫妻百事哀,谁对谁错世说纷纭,希望伤逝能给我们带来对爱情更多的思考!”又起了一个催化剂的作用,加深加快了她的悲剧化进程。
但我们应该值得借鉴的是,既不能象子君那样爱得失去了自我个性,也不能象涓生那样轻率地开始。
还是那句老话:没有足够的水,就不要走进罗布泊。
既然两人决定了相爱,就应该相互扶持,共同进步,哪怕结局是一同灭亡,也要与爱同生。
鲁迅《伤逝》读后感篇二仰望星空,勇敢大胆地释放心的信念与梦想;脚踏实地,真切清醒地触摸生的现实与失望。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语

青年时期
鲁迅生于浙江绍兴,小时候受到中国传统文化 的影响。后来他前往日本留学,并受到西方文 化和思想的熏陶。
文学成就
鲁迅以其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打 破传统文学的束缚,揭示社会问题,对中国现 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伤逝》概述
《伤逝》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这个短篇小说以一个小人物的生活遭遇为切入点,生动地揭示了 当时社会的不公和人性的弱点。作品主题深沉且对当时的社会具有强烈的批判意义。
《伤逝》-鲁迅课件-大学 语
欢迎来到《伤逝》-鲁迅课件!在本课件中,我们将介绍鲁迅的简介、《伤逝》 的概述、主要人物、故事情节、文学风格和主题,以及鲁迅对社会的影响。 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位伟大作家的世界吧!
鲁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号伍豪,是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 文化评论家、革命家。他以其犀利的文字和对社会现象的深刻剖析而闻名,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鲁迅对社会的影响
鲁迅以其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社会改革
鲁迅的作品揭示了当时社 会的黑暗面,呼吁社会改 革,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做 出了重要贡献。
文学创新
鲁迅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 和思想内涵,为中国文学 带来了新的思想和创新的 可能性。
思想引导
鲁迅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 一代的人,激励了他们对 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入思 考。
文学风格和主题
《伤逝》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邃的主题而闻名于世。鲁迅通过作品呈现了自己对社会的批判和人性 的思考。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现实主义
《伤逝》以其真实细腻的描 写和贴近生活的人物刻画, 展现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鲁迅《伤逝》(精)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第二部小说集《彷徨》收入作家1924年到 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1926年8出版。
五四落潮后,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革命 中心南移,曾是文化运动中心的北平骤然冷 落下来,鲁迅一时极为苦闷、孤独, “战斗 意气冷了不少”。他便把这一段时间的小说 创作结集命名“彷徨”。 意味着鲁迅对社会 改造、对人生道路的迷茫、绝望而痛苦的心 境。
❖ 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左联” 实际的领导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投入到对国 民党统治及其文化专制的斗争,在思想上和创作上 明显受到左倾意识形态的影响。
❖ 此时期鲁迅创作大量的杂文,完成《故事新编》。 ❖ 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因肺病逝世。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 鲁迅曾在此画旁题 曰:“曹白刻。一 九三五年夏天,全 国木刻展览会在上 海开会,作品先由 市党部审查,‘老 爷’就指着这张木 刻说:‘这不行’ 剔去了。”
❖ 1926年8月因支持女师大风潮,被北洋 政府通缉,赴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 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 年10月携许广平离开广州去上海。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 上海十年(1927年底-1936)
❖ 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到了上海,度过了生命的 最后十年。1928年春,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展开 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辩。
注重心理刻划,采用心理直白、心理描写等手法; 格局创新:故事性不强、截取生活横断面、结构多变; 语言:精粹、凝练、含蓄、警拔
三、《伤逝》解读
❖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以 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 的短篇小说,创作于 1925年,选自鲁迅小说 集《彷徨》。
❖ 小说以“涓生的手记”的 形式,通过带有忏悔情调 的独白,讲述了涓生与子 君的爱情悲剧。
鲁迅《伤逝》原文

鲁迅《伤逝》原⽂鲁迅《伤逝》原⽂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君,为⾃⼰。
会馆⾥的被遗忘在偏僻⾥的破屋是这样地寂静和空虚。
时光过得真快,我爱⼦君,仗着她逃出这寂静和空虚,已经满⼀年了。
事情⼜这么不凑巧,我重来时,偏偏空着的⼜只有这⼀间屋。
依然是这样的破窗,这样的窗外的半枯的槐树和⽼紫藤,这样的窗前的⽅桌,这样的败壁,这样的靠壁的板床。
深夜中独⾃躺在床上,就如我未曾和⼦君同居以前⼀般,过去⼀年中的时光全被消灭,全未有过,我并没有曾经从这破屋⼦搬出,在吉兆胡同创⽴了满怀希望的⼩⼩的家庭。
不但如此。
在⼀年之前,这寂静和空虚是并不这样的,常常含着期待;期待⼦君的到来。
在久待的焦躁中,⼀听到⽪鞋的⾼底尖触着砖路的清响,是怎样地使我骤然⽣动起来呵!于是就看见带着笑涡的苍⽩的圆脸,苍⽩的瘦的臂膊,布的有条纹的衫⼦,⽞⾊的裙。
她⼜带了窗外的半枯的槐树的新叶来,使我看见,还有挂在铁似的⽼⼲上的⼀房⼀房的紫⽩的藤花。
然⽽现在呢,只有寂静和空虚依旧,⼦君却决不再来了,⽽且永远,永远地!…… ⼦君不在我这破屋⾥时,我什么也看不见。
在百⽆聊赖中,顺⼿抓过⼀本书来,科学也好,⽂学也好,横竖什么都⼀样;看下去,看下去,忽⽽⾃⼰觉得,已经翻了⼗多页了,但是毫不记得书上所说的事。
只是⽿朵却分外地灵,仿佛听到⼤门外⼀切往来的履声,从中便有⼦君的,⽽且橐橐地逐渐临近,——但是,往往⼜逐渐渺茫,终于消失在别的步声的杂沓中了。
我憎恶那不像⼦君鞋声的穿布底鞋的长班的⼉⼦,我憎恶那太像⼦君鞋声的常常穿着新⽪鞋的邻院的搽雪花膏的⼩东西! 莫⾮她翻了车么?莫⾮她被电车撞伤了么?…… 我便要取了帽⼦去看她,然⽽她的胞叔就曾经当⾯骂过我。
蓦然,她的鞋声近来了,⼀步响于⼀步,迎出去时,却已经⾛过紫藤棚下,脸上带着微笑的酒窝。
她在她叔⼦的家⾥⼤约并未受⽓;我的⼼宁帖了,默默地相视⽚时之后,破屋⾥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平等,谈伊孛⽣,谈泰⼽尔,谈雪莱……。
鲁迅《伤逝》(精)

〈彷徨〉的历史地位》
——严家炎《〈呐喊〉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呐喊》和《彷徨》收入了鲁迅 一生所作的全部现实题材的白话短篇 小说,不论就其思想意义之丰厚,还 是就其艺术价值之崇高来,它们在中 国现代小说史上都占有特殊重要地位, 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 作。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上海十年(1927年底-1936)
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到了上海,度过了生命的 最后十年。1928年春,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展开 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辩。
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左联”实 际的领导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投入到对国民 党统治及其文化专制的斗争,在思想上和创作上明 显受到左倾意识形态的影响。
绍兴
祖父科场贿案 父亲病重病亡 看新知 开眼界 “物竞天择” 接触进化论
仙台
攻医学 欲救民 领悟要著 弃医从文
东京
创办《新生》 出版《域外小说集》 悲哀寂寞
深刻反省
绍兴杭州 入苦闷
辛亥革命爆发 积极参加宣传活动
由失望转
北京 喊
抄古碑 闷沉默 思索追寻 看到希望 作文呐
上海 直面革命的残酷现实 接受阶级论
1909年从日本回国 到杭州所摄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呐喊与彷徨时期(1918—1927)
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同时 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此时期创 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和五本杂文集。
1926年8月因支持女师大风潮,被北洋 政府通缉,赴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 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 年10月携许广平离开广州去上海。
鲁迅《伤逝》精品PPT课件

1909年从日本回国 到杭州所摄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呐喊与彷徨时期(1918—1927)
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同时 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此时期创 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和五本杂文集。
1926年8月因支持女师大风潮,被北洋 政府通缉,赴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 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 年10月携许广平离开广州去上海。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第二部小说集《彷徨》收入作家1924年到 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1926年8出版。
五四落潮后,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革命 中心南移,曾是文化运动中心的北平骤然冷 落下来,鲁迅一时极为苦闷、孤独, “战斗 意气冷了不少”。他便把这一段时间的小说 创作结集命名“彷徨”。 意味着鲁迅对社会 改造、对人生道路的迷茫、绝望而痛苦的心 境。
1905-1907曾参加光复会反清革命活动,此期发表 《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09年 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鲁迅与仙台医专同学的合影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回国初期(1909-1918)
先后在杭州、绍兴执教。1911年辛亥 革命爆发,他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 传活动,并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辛 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 旧》。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 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务。 1913年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北京女 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绍兴
祖父科场贿案 父亲病重病亡 看透世态 想投
异路
南京
求新知 开眼界 “物竞天择” 接触进化论
仙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与仙台医专同学的合影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回国初期(1909-1918)
先后在杭州、绍兴执教。1911年辛亥 革命爆发,他在故乡绍兴积极参加宣 传活动,并根据生活实感创作了以辛 亥革命为背景的短篇文言小说《怀 旧》。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 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等职务。 1913年到北京,在北京大学、北京女 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09年从日本回国 到杭州所摄
发展:沉溺于日常琐事 同居后的寡淡生活
高潮:隔阂日益加深 子君失望离开结:新路难以寻觅 陷入悔恨空虚之中
三、《伤逝》解读
子君形象:子君是受到五四新文化影响的知识女青年,她
所接受的主要是个性解放思想。
恋爱前的子君:纯真,有求知欲
恋爱中的子君:勇敢,快乐
同居后的子君:空虚 分手后的子君 :坚强 无助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第二部小说集《彷徨》收入作家1924年到 1925年间创作的小说11篇,1926年8出版。 五四落潮后,新文化统一战线分化,革命 中心南移,曾是文化运动中心的北平骤然冷 落下来,鲁迅一时极为苦闷、孤独, “战斗 意气冷了不少”。他便把这一段时间的小说 创作结集命名“彷徨”。 意味着鲁迅对社会 改造、对人生道路的迷茫、绝望而痛苦的心 境。 《彷徨》转向鲁迅自己的内心,解剖内心 无法解脱的失败的痛楚。
知识分子:涓生、子君、魏连殳等
群体形象:《示众》《药》《孔乙己》《祝福》 统治者形象:鲁四老爷、赵太爷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呐喊》《彷徨》创作成就:
第四、鲁迅是现代小说民族形式的最为重要的创造 者。使现代小说走向成熟,被称为“现代小说之 父”。
注重心理刻划,采用心理直白、心理描写等手法; 格局创新:故事性不强、截取生活横断面、结构多变; 语言:精粹、凝练、含蓄、警拔
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 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 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 然要推文艺。”
1905-1907曾参加光复会反清革命活动,此期发 表《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1909 年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呐喊》写于1918年至1922年,大约相当于五四 高潮时期。《彷徨》写于1924年至1926年,是五 四落潮时期,时代背景与个人心境的变迁,决定了 不同的创作面貌。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 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上海十年(1927年底-1936)
1927年10月鲁迅携许广平到了上海,度过了生命的 最后十年。1928年春,鲁迅与创造社、太阳社展开 了一场关于革命文学的论辩。 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为“左联”实 际的领导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投入到对国民 党统治及其文化专制的斗争,在思想上和创作上明 显受到左倾意识形态的影响。 此时期鲁迅创作大量的杂文,完成《故事新编》。 1936年10月19日在上海因肺病逝世。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彷徨》的封面设计是有 “中国现代书籍装帧史上第 一人”之称陶元庆。橙红底 色中挂着一轮颤巍巍的黑色 太阳,下面是用几何图形拼 合成的三个人物,似坐又似 行,一副彷徨无主之态,他 们身下的椅背却是曲线,则 与直线为主的构图极不调和。 鲁迅曾说,这一“书面实在 非常有力,看了使人感动。”
三、《伤逝》解读
涓生形象:涓生是全篇故事的讲述者。他是一个觉醒的小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
恋爱前:有理想、爱学习、热爱文学、翻译作品
失业后:奋斗、挣扎、烦燥、寻求新的出路
分手后:忏悔、痛苦、悲哀
三、《伤逝》解读
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 封建旧势力的压迫是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个性解放思想影响下主人公思想方面的原因 :
涓生小资产阶级的自私性、软弱性;子君在同居之后变为 一个庸碌的家庭主妇,失去了远大的理想
三、《伤逝》解读
艺术特色:
细腻深刻的心理描写。小说采用的是“第
一人称”,表现人的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展现出一个人复杂而微妙的心理活动过程。
浓烈的抒情色彩。然而这种感情的抒发又
是有节制的,当感情的抒发将要到极致时, 鲁迅常常运用“但是”等转折连词,让感情 慢慢回落,使读者在阅读时感到非常压抑。 这样就更进一步加重了悲剧的气氛,增强了 小说的感染力量。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呐喊》《彷徨》创作成就:
第一、小说坚持启蒙主义,关注底层人的精 神世界,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 意”。
取材于病态社会中不幸的人们,他善于抓 住他们的思想精神的不觉悟、不抗争的这些病态 的灵魂进行剖析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四、思考与讨论:
“伤逝”之“伤”是伤什么? 你欣赏子君吗? 如果你是子君,你会选择涓生吗? 如果你是涓生,你是否也会选择离开? 小说以涓生手记、即涓生的忏悔的方式展开叙述。涓生的 忏悔中,是否存在着自我的辩护?这辩护有没有理由? 涓生和子君为何分手?是因为艰难的生活本身?还是因为 对待爱情的不同的态度?
三、《伤逝》解读
《伤逝》是鲁迅唯一的以 青年的恋爱和婚姻为题材 的短篇小说,创作于 1925年,选自鲁迅小说 集《彷徨》。 小说以“涓生的手记”的 形式,通过带有忏悔情调 的独白,讲述了涓生与子 君的爱情悲剧。
电影《伤逝》(1981)海报
三、《伤逝》解读
故事情节:
开端:新式思想熏陶,毅然为爱结合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寂寞新文苑, 平安旧战场, 两间余一卒, 荷戟独彷徨。 《题〈彷徨〉》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如果说《呐喊》是为他人的,在某种程度上说, 《彷徨》是为自己的。 《彷徨》中,以第一人称“我”叙事的小说比《呐 喊》多得多,这里的“我”,并非《呐喊》中仅仅 是的小说叙述者或客观的事件目击者,更多是小说 人物命运的重要参与者和人格批判的对象,即使那 些不以第一人称出现的小说,也带有强烈的自我观 照色彩。 《在酒楼上》、《孤独者》和《伤逝》,是《彷徨》 的主干,它们的存在,使《彷徨》显出了强烈的自 我色彩。
《呐喊》《彷徨》创作成就:
第二、鲁迅的小说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具 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真实地描绘了一幅中国社会从辛亥革命到五四 前后的社会变迁与心灵变迁图。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呐喊》《彷徨》创作成就:
第三、鲁迅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 批典型人物。
底层农民:阿Q、祥林嫂、润土等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南京求学时期(1898—1902) 1898年,带着“走异路,逃异 地”的决绝,远赴南京求学, 初进江南水师学堂,后进江南 陆师学堂的矿务学堂,期间开 始接触到维新变法思想和近代 科学文化知识 。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日本留学时期(1902—1909)
1902年,被选派官费留学日本,先进东京弘文学院, 1904年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 仙台学医期间,受“幻灯片事件”刺激,开始认识 到:“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呐喊与彷徨时期(1918—1927)
1918年5月,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 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同时 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此时期创 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和五本杂文集。 1926年8月因支持女师大风潮,被北洋 政府通缉,赴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 月,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教务主任,1927 年10月携许广平离开广州去上海。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1926年北新书局 版《呐喊》。封面 由鲁迅亲自设计, 暗红底色上镶嵌黑 框,刻印隶书“呐 喊《鲁迅》”字样, 素朴中透出简劲。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
《呐喊》收1918-1922年所写小说14篇。写于五 四高潮时期的《呐喊》,意在 “揭出病苦,引起 疗救的注意”, 以文学来启蒙;“呐喊”之名, 是1922年12月编定小说集时所定:“有时候仍不 免呐喊几声,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使他不惮于前驱。” 集子中的小说以 “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 成为五四文坛的重大收获,奠定了鲁迅的文学地 位。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鲁迅曾在此画旁题 曰:“曹白刻。一 九三五年夏天,全 国木刻展览会在上 海开会,作品先由 市党部审查,‘老 爷’就指着这张木 刻说:‘这不行’ 剔去了。”
一、鲁迅的思想和创作道路
经历要点:
祖父科场贿案 父亲病重病亡 看透世态 想投异路
绍兴
南京 求新知 开眼界 “物竞天择” 接触进化论 仙台 攻医学 欲救民 领悟要著 弃医从文 东京 创办《新生》 出版《域外小说集》 悲哀寂寞 深刻反省 绍兴杭州 辛亥革命爆发 积极参加宣传活动 由失望转入苦闷 北京 抄古碑 闷沉默 思索追寻 看到希望 作文呐喊 上海 直面革命的残酷现实 接受阶级论 投身革命文学论争 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
——严家炎《〈呐喊〉〈彷徨〉的历史地位》
二、《呐喊》与《彷徨》: 20世纪中国小说的开山与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