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形成的类型
血栓形成过程及血栓的类型与形态

血栓形成过程及血栓的类型与形态在活体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这个固体质块就称为血栓。
血栓对机体的有利影响:o防止出血;o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
血栓对机体的不利影响:o血栓阻塞血管可引起组织的缺血、坏死;o血栓脱落形成栓子引起栓塞;o瓣膜上血栓机化引起瓣膜病;o微循环内广泛微血栓形成后可引起广泛出血等严重后果。
一、血栓的形成过程在血栓形成的过程中,首先是血小板黏附于内膜损伤后裸露的胶原表面,被胶原激活后发生肿胀变形,随后释出血小板颗粒,再从颗粒中释放出ADP、血栓素A2、5-HT及血小板第Ⅳ因子等物质,使血流中的血小板不断地在局部黏附,形成血小板小堆,此时血小板的黏附是可逆的,可被血流冲散消失。
但随着内源及外源性凝血途径启动,凝血酶原转变为凝血酶,凝血酶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后者与受损内膜处基质中的纤维连接蛋白结合,使黏附的血小板堆牢牢固定于受损的血管内膜表面,成为不可逆的血小板血栓,并作为血栓的起始点(图1)。
图1 血栓形成过程示意图注:1. 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暴露内皮下的胶原,血小板与胶原黏附;2. 血小板释放颗粒(含ADP、5-HT,并合成血栓素A2);3. ADP、5-HT、血栓素A2激活血中血小板,互相黏集,并将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网住白细胞和红细胞;4. 内膜受损处血栓形成血小板血栓在镜下呈无结构的淡红色,其间可见少量纤维蛋白。
电镜下见血小板的轮廓,但颗粒消失。
由于不断生成的凝血酶、ADP和血栓素A2的协同作用,血流中的血小板不断激活和黏附于血小板血栓上,致其不断增大。
由于血小板血栓的阻碍,血流在其下游形成旋涡,形成新的血小板小堆。
如此反复进行,血小板黏附形成不规则梁索状或珊瑚状突起,称为血小板小梁。
在血小板小梁间则由网有大量红细胞的纤维蛋白网填充(图2)。
图 2 静脉内血栓形成示意图注:1. 静脉瓣膜内血流形成旋涡,血小板沉积;2. 血小板继续沉积形成小梁,小梁周有白细胞黏附;3. 血小板梁间形成纤维蛋白网,网眼内充满红细胞;4. 血管腔阻塞,局部血流停滞致血液凝固由血小板黏附小堆形成的血小板血栓是血栓形成的第一步,血栓形成后的发展、形态和组成以及血栓的大小则取决于血栓发生的部位和局部血流状态。
血栓形态分类

血栓形态分类
血栓形态分类是指根据血栓的形态特征,将其分为不同的类型。
常见的血栓形态分类有以下几种:
1. 白色血栓:又称血小板血栓,主要由血小板聚集而成,呈白色或淡黄色,主要出现在血管内皮损伤处。
2. 红色血栓:又称纤维蛋白血栓,主要由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构成,呈暗红色或棕褐色,主要出现在血流缓慢或停滞的地方。
3. 透明血栓:又称纤维素血栓,主要由纤维素构成,呈透明状,主要出现在微循环中。
4. 混合血栓:由多种成分组成,包括血小板、纤维蛋白、红细胞等,常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形成的血栓。
5. 气体栓塞:由于气体进入血管内而引起的栓塞现象,常见于骨折、手术等情况下。
6. 脂肪栓塞:由于脂肪进入血管内而引起的栓塞现象,常见于创伤、骨折等情况下。
7. 肿瘤栓塞:由于恶性肿瘤细胞进入血管内而引起的栓塞现象,常见于晚期癌症患者。
血栓机制

[分享]血栓形成的机制血栓的形成机制血栓的形成机制一、基本概念: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Thrombosis)。
血栓可以发生在体内任何部位的血管内,导致血液流动停止或血液流动淤滞。
在微循环的小血管或中等大小血管内的血栓,可见有完全堵塞血管的栓子,而在大动脉内,血栓形成往往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关。
静脉血栓形成的速度较快,且有延伸现象。
二、结构与分类:由于血栓形成的部位不同,血栓内所含的组成成份及其结构也会有所不同,临床上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1)血小板血栓主要由血小板组成,在栓子中可见大量的血小板聚集体,其间有少量的纤维蛋白形成网状,血小板与纤维蛋白交织在一起,在聚集体周围的血小板发生释放反应更活跃,常见于微血管内。
(2)白色血栓此类血栓内富含血小板、白细胞、纤维蛋白及少量红细胞,外观呈灰白色。
栓子表面粗糙、卷曲、有条纹。
血栓的形成与血管壁的创伤有关,故常呈现为附壁血栓,多见于动脉内。
(3)红色血栓主要成份为红细胞、白细胞、纤维蛋白及少量的血小板。
血栓与管壁黏附较疏松,易脱落而造成远端血管的血栓栓塞。
(4)混合血栓在结构上可分为头、体、尾三部分,头部由白色血栓形成,体部由红色血栓与白色血栓组成,尾部由红色血栓组成。
血栓头部常黏附于血管壁,形成附壁血栓。
(5)微血栓由纤维蛋白及单体构成,内含不同数量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或少量的红细胞。
外面透明,故又称为透明血栓。
多发生于前毛细血管、小动脉及小静脉,在DIC 或休克发作时可见此类血栓。
(6)感染性血栓由细菌和中性粒细胞残体构成,栓子外观呈现绿色或灰黄色。
血栓可由于菌血症、血管壁的炎症或细菌所致的管壁损伤而使血管内皮抗栓能力下降所致。
三、参与血栓形成的因素随着研究的深入,与认识水平的提高,血栓形成的过程越来越为人们所了解,参与血栓形成的因素非常复杂,但从宏观上讲,影响到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简要介绍如下。
15.3 血栓形成

案例
赵阿姨,50岁。患高血压、糖尿病多年 。一天前左侧上、下肢活动受限,吐字不清 、无明显头痛、呕吐,既往无类似病史。入 院后查体:左侧上、下肢肌力3级,左半身 感觉、痛觉障碍,颅部CT检查脑血栓。临 床诊断:脑血栓。
问题:哪些因素会导致血栓形成? 问题:血栓形成对机体的危害?
1、定义
➢ 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 血液发生 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 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所形成 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思考题
1、血栓形成多见于( )动脉还是静脉 2、最常见的栓塞是( )
课堂小结
肌力分级口决:四个不 “一不动” “二不抗” “三不阻” “四不全” 人体肌力分级正常分为6级: 0级 完全瘫痪 1级 不能带动关节活动 2级 不可对抗地心引力 3级 可以对抗重力,不可对抗阻力 4级 能对抗阻力,但功能不完全恢复 5级 肌力完全正常
课堂小结
血栓形成的条件 ➢ 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流缓慢或涡流形
成、血液凝固性增加 血栓的不利影响 ➢ 阻塞血管、栓塞、心瓣膜变形、广泛性出
血
课堂小结
最常见的栓子 ➢ 脱落的血栓 栓子的运行途径 ➢ 一般随血流运行
四、血栓对机体的影响
二、不利的影响 1.阻塞血管 ➢阻塞动脉→萎缩、变性、坏死(心、脑) ➢阻塞静脉→淤血、水肿、出血、坏死(肠) 2.栓塞 ➢血栓整体或部分脱落→栓子→栓塞
四、血栓对机体的不利影响
3.心瓣膜变形 ➢心瓣膜上的血栓机化→瓣膜增厚、变硬、卷缩等 4.广泛性出血 ➢DIC→大量微血栓形成→血液低凝状态
疾病学基础
病理学
康复技术专业人卫版 刘慧芳
邮箱: 1067724021@
第十五章 局部血液循环障碍
血栓形态分类及特点

血栓形态分类及特点1.引言1.1 概述概述:血栓是由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聚集形成的固体物质,它可以在血管内部或体内的其他部位形成。
血栓的形成是一种自然的生理反应,它对于止血和维持血管完整性起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当血栓形成过多或者在不适当的地方形成时,就会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甚至威胁生命。
血栓形态分类是对血栓的形状和结构进行分类的方法,它主要根据血栓的外观和组织学特点来进行划分。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血栓可以被分为多个类型,每一种类型都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和临床表现。
本文将对血栓形态分类及其特征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我们将从整体上概述血栓形态分类的重要性和研究意义。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一种血栓类型的形态特征和临床表现。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影响血栓形态的因素,为深入理解血栓形成的机制提供参考。
通过深入了解血栓形态分类及其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血栓形成的过程,预防和治疗相关疾病。
同时,对于血栓形态分类的研究也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了基础。
在本文的后续章节中,我们将进一步探讨血栓形态分类的细节,并对影响血栓形成的因素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全面了解和研究,我们可以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为血栓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做出更大的贡献。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写成如下形式: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1. 引言部分(Introduction)提供了对血栓形态分类及特点这一主题的概述,简要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和目的,以及文章的结构安排。
2. 正文部分(Main Body)是本文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两个主要内容:血栓形态分类和血栓特点。
2.1 血栓形态分类(Thrombus Morphology Classification)部分对血栓按照形态进行分类,详细介绍了两种主要类型的血栓:类型一和类型二。
每种类型血栓的形态特点、形成机制以及相关研究成果都会被详细讨论。
2.2 血栓特点(Characteristics of Thrombus)部分主要探讨血栓的一般特点,包括其形态特点和影响因素。
简述形成血栓的条件及血栓的类型。

简述形成血栓的条件及血栓的类型。
血栓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的血液凝块,主要由纤维蛋白和血小板组成。
血栓的形成是机体自我修复机制的一部分,但在某些情况下,血栓形成过多或形成异常,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如血栓性疾病。
形成血栓的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血液高凝状态:当血液中凝血因子过多或功能异常时,会导致血栓形成的倾向增加。
一些遗传性或获得性的凝血因子缺乏或异常,如凝血因子V、凝血因子II等,都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2. 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受损会引起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因子激活,从而促进血栓形成。
内皮细胞损伤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炎症等。
此外,手术、创伤等外部因素也可以导致血管内膜受损。
3. 血流动力学改变:当血流速度减慢或血流紊乱时,也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流缓慢使得血小板更容易聚集,血流紊乱则使得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更容易与血管壁接触,从而促进血栓形成。
常见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疾病包括心房颤动、动脉瘤等。
血栓可以分为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两种类型。
1. 静脉血栓:静脉血栓主要发生在深静脉系统中,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动脉栓塞。
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常见类型,常见于长时间静脉曲张、肿瘤、外伤、手术等情况下。
肺动脉栓塞是静脉血栓脱落到肺动脉系统中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肺动脉堵塞、肺组织缺血和坏死。
2. 动脉血栓:动脉血栓主要发生在动脉系统中,包括冠状动脉血栓和脑血栓。
冠状动脉血栓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心肌梗死。
脑血栓是脑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并发症,可导致中风。
除了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还有其他类型的血栓,如心房内血栓和动脉瘤内血栓。
心房内血栓主要发生在心房颤动患者中,血栓形成后有可能脱落,引起栓塞。
动脉瘤内血栓主要发生在动脉瘤的突出部分,血栓形成后有可能堵塞血管,导致组织缺血和坏死。
总结起来,形成血栓的条件主要包括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皮损伤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血栓

一、血栓形成的条件和机制
1.心血管内膜的损伤:心血管内皮细胞是一层分隔内皮下结缔组织和血液中凝血因子、血小板的单细胞薄膜,具有抗凝、抗血小板粘集的功能。但是当内皮细胞受损时,可合成willebrand因子,使血小板粘附于内皮下的胶原。由于内皮损伤,内皮下结缔组织内的基底膜胶原、原纤维性胶原、弹性蛋白都有强烈的促凝作用,导致血小板粘集形成血栓。
2.红色血栓:又叫凝固性血栓,见于延续性血栓的尾部,混合血栓阻塞血管腔层,局部血流停止,血液凝固而成。肉眼呈暗红色,如凝血块一样。镜下,在纤维素网眼中充满各种血细胞。
3.混合血栓:构成延续性血栓的体部。白色血栓阻塞部分管腔,下游发生漩涡,析出的白色血栓和凝固的红色血栓交替形成混合血栓。髂动脉血栓 静脉血栓 混合血栓 混合血栓 肺动脉栓塞
除罕见的情况外,各种栓子的运行途径与血流方向一致,进入左心和动脉系统的栓子引起全身多器官栓塞,进入右心和大循环静脉的栓子,引起肺栓塞;进入门静脉的栓子引起肝门静脉分支栓塞。肺动脉栓塞途径
二、栓塞的类型和对机体的影响
1.血栓栓塞:由血栓引起的栓塞称为血栓栓塞,占全部栓塞的99%。
(1)贫血性梗死:即白色梗死,多发生于结构致密,侧支循环不充分的器官,如脾、心肌、肾等。梗死均为凝固性坏死,呈灰白色,周围可见明显暗红出血带。镜下,组织结构轮廓隐约可见。脾梗死 肾梗死 肾梗死(HE) 心肌梗死(HE)
(2)出血性梗死:又叫红色梗死,发生于高度淤血,组织疏松的器官,如肠、肺等,肺出血性梗死呈暗红色,镜下为广泛组织坏死和弥漫性出血;肠套叠,肠扭转,嵌顿疝等引起的肠梗死为出血性梗死。肺出血性梗死 肺出血性梗死 肺出血性梗死(HE)
肾梗死:引起腰痛,血尿
梗死的结局:
(1)溶解吸收:小梗死灶内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渗出,将坏死组织溶解和吸收。
血栓形成病理学名词解释

血栓形成病理学名词解释血栓形成是静脉或动脉里流动的血液,由于某种原因凝固成血凝块将血管堵塞,造成堵塞的远端或近端出现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血栓形成主要有血流缓慢、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或损伤、血液凝固性增加等三大因素,凡是能够造成三大因素的各种情况,都可能出现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以后,堵塞的血管如果很重要,就会造成一系列后果,比如深静脉血栓形成以后,堵塞的远端肢体可能出现肿胀甚至于疼痛。
血栓形成以后可能会脱落,脱落的血栓会顺着血液流动到肺,引起严重的后果,称为肺栓塞,严重的肺栓塞会导致病人突然死亡。
动脉里的血栓形成以后,会造成远端缺血,缺血以后会出现脏器功能障碍。
如果是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会出现心梗、心绞痛,如果是颅内血栓形成,会出现脑梗、中风。
如果肢体动脉出现血栓形成,会出现肢体远端缺血、剧烈疼痛,严重时必须截肢才能挽救生命。
血栓形成是指,在活体的心脏和血管内血液发生凝固,或者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聚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血栓形成可以根据体内的解剖部位分为静脉血栓、动脉血栓和微血栓。
也可以按照血栓的组成成分,分为血小板血栓、红细胞血栓、混合血栓和纤维蛋白血栓。
还有些人根据肉眼所见到的血栓颜色,分为白色血栓、红色血栓和混合血栓等等。
心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缓慢、血液凝固性增加,是形成血栓的三个重要因素。
血栓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可以造成相关供血区域内的器官、组织坏死,引发诸如脑血管病、心肌梗死等血栓性血管疾病。
最为常见的是血管的老化、血管壁的受损、血流缓慢,以及血液黏稠度不断升高的情况,这些都促成了血栓的形成。
一般来说,预防血栓要比血栓后的治疗更为重要。
血栓形成一、概念: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中某些成分互相粘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称为血栓形成。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叫血栓。
二、血栓形成的条件(一)心血管内膜损伤:主要用条件。
(二)血流缓慢或涡流(三)血液凝固性增高三、血栓的类型1.白色血栓:由血小板和纤维素构成,见于血栓的头,以及心瓣膜血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白色血栓 •(二)红色血栓 •(三)混合血栓 •(四)透明血栓
(一)白色血栓
• 见于心瓣膜;构成静脉血栓的 头部。
• 镜下:血小板梁+纤维蛋白+ 白细胞边层组成。
• 大体:灰白色、波浪状质实
白色血栓
(二)混合血栓
• 形成 • 镜下:血小板梁+白细胞+纤维蛋白
网; • 大体:圆柱形,粗糙干燥,与血管
(red ~)
红细胞 红、湿润、有弹 纤维素 性
透明血栓 (hyaline 毛细血管 ~)
纤维素 镜下可辨
壁粘着,灰白色与褐色相间。 • 由白色与红色血栓交错构成,又称
层状血栓。 • 见于静脉血栓的体部。
混合血栓
由血小板梁和纤维素构成,梁周围有白细胞粘附,梁间纤维素网眼中充满红细胞
(三)红色血栓
• 纤维素网+RBC,陈旧者易脱 离。
• 多见于静脉血栓的尾部。
(四)透明血栓
•由纤维蛋白构成,在微血 管内,称微血栓。
透明血栓
类 型
部位
主要成 分
形态特征
血 栓 形
白色血栓 血流较快的心 (pale ~) 瓣膜;
血小板 灰白小结节或赘 生物状、质实、
和纤维素 与血管壁粘着
态
/ 类
血小板
混合血栓 (心腔和主动
红细胞
脉)附壁血栓;
粗糙、干燥、圆 柱状、粘着、层
型
(mixed ~) 动脉血栓
纤维素 状结构
白细胞
红色血栓 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