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尔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的要点、验证和应用
孟德尔遗传学的验证-玉米_BIAN

实验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验证一、实验目的利用玉米一对相对性状、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遗传实验结果,观察分析杂种后代的性状表现,从而加深对分离规律、自由组合规律的认识。
二、实验材料玉米(Zea Mays)F2群体的果穗。
采用玉米(2n=20)验证遗传学规律的优点:(1)胚乳性状区组明显;(2)一个玉米果穗几百个籽粒是一个理想的统计整体;(3)玉米胚乳性状,有些是独立分配的,有些是属于基因互作的,还有些是连锁关系的;(4)玉米雌雄同株异花,进行杂交、自交操作简单方便。
基因分离规律的验证(NO.01)、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NO.02)、连锁遗传规律的验证(NO.03)、基因互作规律的验证-互补作用(NO.04)、基因互作规律的验证-抑制作用(NO.05)和基因互作规律的验证-隐性上位(NO.05)完整的2套;另外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NO.02)33盒。
三、实验步骤以一对性状(籽粒颜色或胚乳淀粉性质)为单位,通过计数、统计,观察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
以两对性状(籽粒颜色和胚乳淀粉性质)为单位,通过计数、统计,观察两对相对性状的自由组合。
四、实验作业每一位同学计数一个果穗,验证其分离规律及自由组合规律;同时,汇总全组数据再次验证,进行卡方(χ2)检验并作出解释。
表1:观察结果与验证续表1:观察结果与验证(小组汇总)指导教师:边黎明3 / 3遗传假设的拟合优度检验(卡方法)描述一种判断观测结果是否太过偏离理论期望的检验称为拟合优度检验。
拟合优度的常用测度是一个称为卡方的值,它是将每个不同类别中观察到的后代数量,与根据某种遗传假设预测的每个类别的数量进行比较,计算而得。
用卡方法检验该遗传假设的步骤如下:(1)详细陈述遗传假设,具体说明亲本及可能后代的基因型和表型;(2)使用概率定律对遗传假设成立时应该观测到的后代类型和比例进行明确预测,将比例转换成后代数量;(3)对每个类别的后代,用观测数减去期望数,将差平方,然后除以期望数;(4)对所有后代类别,求第3步中计算结果之和,该综合即为这些数据的卡方(χ2)值。
遗传学 第三章孟德尔遗传和独立分配定律

YR F2 Yr yR yr 图4-6
yyRr 绿圆 yyrr 绿皱
豌豆黄色、圆粒×绿色、皱粒的F2分离图解
两对同源染色体及其载荷基因的独立分配示意图
三、独立分配规律的验证
1、测交法 用F1与双隐性纯合体测交。当 F1形成配子时,不论雌配子或 雄配子,都有四种类型,即YR 、Yr、yR、yr,而且出现的比 例相等,即1:1:1:1
第四节 孟德尔规律的补充和发展 一、显性性状的表现
• ● 完全显性(complete dominance) • F1所表现的性状和亲本之一完全一样,而非中间型或同时表现双 亲的性状。例如:豌豆的花色遗传。豌豆开红花的植株和开白花的植 株杂交,F1植株开红花
●不完全显性(incomplete dominance or semidominance) • F1表现双亲性状的中间型。
正常人的红血球是碟 形 SS
镰形红血球贫血病患者的 红血球细胞呈是镰刀形 ss
镰形红血球贫血病患者和 正常人结婚所生的子女Ss ,他们的红血球细胞,即 有碟形又有镰刀形 这种人平时不表现病症, 在缺氧时才发病。
二、显性性状与环境的关系
( 一) ss 隐性患者贫血严重,发育不良,关节 、腹部和肌肉疼痛,多在幼年死亡; Ss 杂合者在氧气充分的条件下正常,缺 氧时发病; 在有氧时S对s为显性,缺氧时s对S为 显性。 ss为全部镰刀型; Ss同时具有镰刀形和碟形。
基因型:个体的基因组合 CC、Cc、cc 表现型:生物体所表现的性状 红花、白花 纯合基因型 :等位基因一样 CC、cc – 纯合体 杂合基因型 :等位基因不同 Cc、- 杂合体
三、分离规律的验证
实质:成对的基因 ( 等位基因 ) 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彼此分离, 互不干扰,因而配子中只具有 成对基因的一个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总结归纳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总结归纳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遗传定律的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1:隐性上位:两对等位基因同时控制某一性状时,其中一对基因的隐性状态对另一对基因起遮盖作用。
AaBb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9:3:4,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1:2。
规律2:积加作用:两对等位基因同时控制某一性状时,当两对基因都为显性时表现一种性状,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时表现另一种性状,两对基因均为隐性时表现第三种性状。
AaBb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9:6:1,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2:1。
规律3:累加作用:两基因的作用效果相同,但显性基因积累越多,性状表现得越明显。
AaBb自交后代表现型会有5种情况(分别为4个显性基因、3个显性基因、2个显性基因、1个显性基因、0个显性基因),其比例为1:4:6:4:1,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2:1。
规律4:显性上位:两对等位基因同时控制某一性状时,其中一对基因的显性状态对另一对基因(无论显隐性)有遮盖作用,即当一对基因为显性时表现一种性状,另一对基因为显性而第一对基因为隐性时,表现另一种性状,两对基因都为隐性时表现第三种性状。
AaBb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2:3:1,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2:1:1。
规律5:抑制作用:两对等位基因同时控制某一性状时,其中一对基因的显性状态对另一对基因的表现有抑制作用,但其本身并不控制任何性状。
AaBb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3:3,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3:1。
规律6:显性互补:两对等位基因同时控制某一性状时,当两对基因都为显性时(无论纯合还是杂合),表现为一种性状;当只有一对基因是显性(无论纯合还是杂合)或两对基因都是隐性时,表现为另一种性状。
AaBb自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9:7,测交后代表现型比例为1:3。
规律7:两对等位基因同时控制某一性状时,当两对基因都为显性或一对基因为显性(纯合或杂合)、另一对基因为隐性时,表现同一种性状;两对基因均为隐性时表现另一种性状。
孟德尔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

血型基因 血型
(表现型)
基因型
IA
A型血
IA IA IA i
IB
B型血
AB型
IB IB IB i
IAIB
i O型血
ii
1.杂合子(Aa)产生雌雄配子数量不相等 基因型为Aa的杂合子产生雌配子有两种A∶a=1∶1或产生
雄配子有两种A∶a=1∶1,但雌雄配子的数量比不相等,一般 来说,生物产生的雄配子数远远多于雌配子数。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适用范围
Ⅰ、适用生物类别: 真核生物,不适用原核
生物及病毒的遗传。
Ⅱ、适用生殖方式:有性生殖,不适用无性生殖的遗
传;有丝分裂过程不遵循。
Ⅲ、适用遗传方式: 细胞核遗传,不适用细胞质遗传
Ⅳ、适用基因类型:
基因的分离定律适用于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只涉 及一对等位基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适用于两对 或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且分别位于两对或两对以上 的同源染色体上。
4.个体类 (1)表现型: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2)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提醒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①基因型是性状表 现的内因,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即表现型=基因型+环境条件;②表现型是基因型的 表现形式,表现型相同,基因型不一定相同,如DD和 Dd均表现为高茎;③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基因型相 同,表现型一般相同;在不同环境中,即使基因型相 同,表现型也未必相同。
五、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
1.实验原理:甲、乙两个小桶分别代表雌__雄__生__殖__器__官__, 甲、乙小桶内的彩球分别代表雌__雄__配__子__,用不同彩 球随机组合模拟生物在生殖过程中雌__雄__配__子__的__随__机__ 结__合___。
孟德尔遗传规律

↓↓
Cc
↘↙
红花
Cc→F1雄配子
↓C
c
F1 C CC
Cc
雌 红花 红花
配 c Cc cc
子 红花 白花
¾红花:¼白花
孟德尔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示意图 22
23
24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结论
• 控制红花性状是显性的红花因子C。 • 在体细胞内红花因子是成对的,即C C ; • 在配子中是单个的,即C
25
• 控制白花性状是隐性的白花因子c。 • 在体细胞内白花因子是成对的,即cc ; • 在配子中是单个的,即c
第三章 孟德尔遗传规律
Ⅰ 分离规律 Ⅱ 独立分配规律
1
Ⅰ 分离规律
第一节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第二节 分离规律的解释 第三节 分离规律的验证 第四节 显性性状的表现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第五节 分离规律的应用
2
第一节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一、单位性状和相对性状 二、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3
一、单位性状和相对性状
●性状(character): 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 特征和生理特性。
4
●单位性状(unit character): 把植株所表现的性状总体区分为各个 单位作为研究对象,这样区分开来的性状 称为单位性状。如花色和种子的形状等.
5
●相对性状(contrasting character): 同一单位性状的相对差异。如红花和白
上。
14
○ 结果
第一,F1所有植株的性状表现都是一致的,都 只表现一个亲本的性状,而另一个亲本的性状隐藏
未表现。把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显性性状 (dominant character);未表现出来的,称隐性 性状(recessive character)。
高一生物分离定律的知识点

高一生物分离定律的知识点生物学中的分离定律是指在自然界中或人工选配中,不同基因的互相组合在一代后代中随机分离的规律。
它是遗传学的基石,对于理解基因传递和遗传变异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生物学高中阶段学习中常见的三个分离定律,分别是孟德尔的第一定律、孟德尔的第二定律和孟德尔的第三定律。
孟德尔的第一定律,又称为单倍体的分离规律,它说明了在杂种的自交后代中,两个等位基因以一定的比例分离。
具体而言,当将一对杂合子自交(即二等分裂),其中每一个杂合子在配子形成过程中,会发生基因的分离和重新组合。
这就是基因承载的遗传信息在生殖过程中的随机分离,在后代中以一定的比例表现出来。
这个规律可以用植物的颜色、形状等性状进行实际观察和验证。
孟德尔的第二定律,又称为染色体的分离规律,它说明了在杂种的第一代自交后代中,两条染色体以一定的比例组合,进而分离。
这个定律强调了基因的位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染色体的形式存在于细胞核中。
在有性生殖过程中,通过减数分裂和受精等步骤,染色体的分离和组合使得不同基因的组合形式随机产生,并表现在后代中。
这个定律可以用果蝇的眼色、翅脉等性状进行实际观察和验证。
孟德尔的第三定律,又称为基因连锁规律,它说明了染色体上距离较近的基因更有可能一起遗传。
这个定律发现了基因在染色体上的相对位置对基因的分离和组合的影响。
较近位置的基因往往会同时分离或同时组合,形成连锁。
然而,由于基因间的重组现象,基因连锁并非绝对,而是有一定的距离限制。
这个定律可以用果蝇的眼色与翅脉的连锁遗传进行实际观察和验证。
以上就是生物学高中阶段学习中常见的三个分离定律,它们为我们理解基因传递和遗传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通过深入研究分离定律,我们不仅能够解释生物种群中的遗传现象,还可以为品种选育、遗传病治疗等领域提供理论指导。
生物学是一门富有挑战性和发展性的学科,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分离定律的理解和应用,以更好地探索生物领域的奥秘。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总结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孟德尔遗传定律是现代基因学的基石之一,它描述了在性状遗传中基因转移的规律。
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植物进行实验,发现了性状的分离和组合规律,并提出了三条遗传定律。
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规律是“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它在遗传学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对这一规律进行详细的解析和。
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的定义孟德尔的实验中,他以豌豆植物的花色性状为案例研究对象。
豌豆植物花的颜色有两种,一种是紫色,一种是白色。
实验中发现,杂交得到的第一代(F1代)豌豆植物全部为紫色。
而在第二代(F2代)中,紫色花和白色花的数量比例为3:1。
这样的结果看似是随机的,但孟德尔却发现了其中的规律。
孟德尔把花色这一性状分成两种类型:紫色性状和白色性状,称之为特殊性状。
在第一代杂交中,只有紫色性状表现出来了。
这时,孟德尔提出了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即特殊性状中的一种在第二代杂交中表现比例为3:1。
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的意义与应用孟德尔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遗传学的发展,并为后代科学家提供了研究工具和理论基础。
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是遗传学研究的重要规律之一,对于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实验有着广泛的应用。
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的解释与原因孟德尔的实验中,第二代的质量在遗传学中被称作“后代分布”。
孟德尔的发现表明,在后代分布中,特殊性状遗传分别控制着性状的表现。
比例3:1中的3代表了在后代中出现的得到特殊性状的个体数量。
例如,在第二代中,有三个细胞有紫色花色的基因和一个细胞有白色花色基因,所以遗传规律得出的比例为3:1。
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的应用特殊性状分离比规律在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实验中被广泛应用。
其具体应用包括统计遗传部分的基因分布情况、预测群体中特殊性状的占比以及进行单倍体重组等。
孟德尔遗传定律的意义孟德尔遗传定律等对模拟遗传实验的数据分析提供了框架。
仅基于这几个基本遗传单位的简单组合就能最终描述出比机器学习、深度学习、数据挖掘等技术更为精确的产物。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遗传学的基石,揭示了遗传因素在后代中如何传递和表现的规律。
这两个定律的发现使得孟德尔成为遗传学之父,并为后来的基因学奠定了基础。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两个定律的原理和意义。
孟德尔的分离定律是指在杂交实验中,亲本的遗传因素在子代中以特定的比例进行分离,并且保持独立的传递。
这个定律是通过孟德尔对豌豆植物的杂交实验中发现的。
他发现,在某些特定的性状上,比如颜色和形状,纯合子亲本的基因会在子代中以3:1的比例分离。
这就意味着,一个亲本植物携带的两种基因会在子代中被分开,而且每个子代仅携带其中的一种。
这一发现揭示了遗传因素在后代中是如何被传递和表现的,并为后来的基因概念奠定了基础。
分离定律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遗传因素如何在后代中传递和表现,以及遗传信息是如何被维持和变异的。
这一定律的发现对于后来的遗传学研究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帮助科学家们理解了遗传学中一些重要的概念,比如基因的概念和表现型与基因型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一定律,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生物体中的遗传信息如何被传递和演化,以及遗传变异是如何产生的。
另一个重要的定律是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
这个定律是指在杂交实验中,不同性状的遗传因素在子代中以自由组合的方式出现,而且各种性状之间是独立的。
也就是说,一个亲本植物携带的不同性状的基因会在子代中以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出现,而且它们之间是相互独立的。
这一发现帮助科学家们理解了遗传因素在后代中的组合规律,以及不同基因之间的互相作用。
自由组合定律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遗传因素之间的独立性和多样性,帮助科学家们更好地理解了遗传因素在后代中的表现和传递。
通过这一定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遗传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以及它们在生物体中是如何产生多样性和适应性的。
第二篇示例:孟德尔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是遗传学的两个重要定律,是植物遗传学的创始人孟德尔通过对豌豆杂交实验的研究发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7/2 制作:王彦敏
18
(一)遗传因子假说
孟德尔,在试验结果分析基础上提出了遗传因子
(inherited factor)的概念,认为:
1、生物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且每对相对性状由一对 遗传因子控制;
2、显性性状受显性因子(dominant-)控制,而隐性性状 由隐性因子(recessive-)控制;只要成对遗传因子中 有一个显性因子,生物个体就表现显性性状;
3、遗传因子在体细胞内成对存在,而配子中成单存在。 体细胞中成对遗传因子分别来自父本和母本。
2020/7/2 制作:王彦敏
19
4、成对的遗传因子各自独立,互不混杂,在由性母细胞 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彼此分离、互不影响,均等地分 配到配子中,每一配子只含有成对因子中的一个。
2020/7/2 制作:王彦敏
21
P
配子 G F1 F2
以遗传因子解释
F1
黄色
↓
F2
黄色
绿色
粒数
134707 44692
75.09% 24.91% 3.01 : 1
2020/7/2 制作:王彦敏
13
豌豆的7个单位性状及其相对性状
2020/7/2 制作:王彦敏
14
5. 结果:7对相对性状的试验结果相同
表4-1 孟德尔豌豆一对相对性状杂交试验的结果
性状
杂交组合 F相1 对表性现状的
6
1.性状(character):
生物体所表现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的总称,并能 从亲代遗传给子代。
① 单位性状(unit character):
是指从性状总体中区分开来的每一个具体的性状。
例如:豌豆的花色、种子形状、株高、子叶 颜色、豆荚形状及豆荚颜色(未成熟)。
2020/7/2 制作:王彦敏
7
② 相对性状(contrasting trait):
(2) 选择简单而区分明显的7对性状进行杂交试验(稳定性状);
(3) 采用各对性状上相对不同的品种为亲本(相对性状);
(4) 进行系统的遗传杂交试验(杂交);
(5) 系统记载各世代中各性状个体数,并应用统计方法处理数 据,进而获得各种结果,否定了长期流行的混合遗传观念 (统计分析)。
2020/7/2 制作:王彦敏
the law of segregation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二、分离规律的解释 三、表现型和基因型 四、分离规律的验证 五、分离比实现的条件 六、分离规律的应用
2020/7/2 制作:王彦敏
3
格里高·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
奥地利布隆(Brunn)基督教修道院的修道士 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以豌豆为材料, 选择区分明显
(2) 反交 白花(雌) × 红花(雄) → F1 红花→ F2 3:1
2020/7/2 制作:王彦敏
11
正交
➢反交与正交试验
结果完全一致
➢ 表明:
反交
F1、F2的性状表现不受 亲本组合方式的影响,与
哪一个亲本作母本无关。
2020/7/2 制作:王彦敏
12
4. 重复试验:
黄色子叶× 绿色子叶 ↓
的 7 对性状,进行了8年(1856-1864) 杂交试验; 首次提出了遗传因子和遗传学的 2 大定律:
Ⅰ 分离规律;
Ⅱ 独立分配规律 。
2020/7/2 制作:王彦敏
4
孟德尔挑选的7对性状
2020/7/2 制作:王彦敏
5
一、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
孟德尔在前人实践的基础上,通过
(1) 以严格自花授粉植物豌豆为材料(遗传纯合);
(2) F2分离:
在F2代,一部分植株表现这一亲本性状,另一部 分表现另一亲本性状,即性和隐性性状同时出现,这 种现象叫做性状分离现象。
(3) 以上F2群体中显隐性分离比例大致总为3:1。
2020/7/2 制作:王彦敏
16
七对相对性状的杂交试验结果
2020/7/2 制作:王彦敏
17
二、分离规律的解释:
指同一单位性状在不同个体间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差异。
如红花与白花、圆粒与皱粒等。
花色
粒形
❖ 利用具有相对性状的个体杂交后,可以对其
后代的遗传表现进行对比,分析其遗传规律。
2020/7/2 制作:王彦敏
8
2. 材料:
以豌豆为材料。
豌豆杂交试验,用时8 年(1856 ~ 1864), 选用7对相对性状,即花色、种子性状、子叶颜色、
孟德尔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 的要点、验证和应用
1
本章重点
1. 孟德尔分离规律和独立分配规律的 要点、验证、应用;
2. 显性性状的表现及与环境的关系; 3.二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4.多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5.基因互作; 6.基因的作用和性状的表现;
一因多效、多因一效。
2020/7/2
2
第一节 分离规律
豆荚形状、未熟豆荚色、花的位置、株高。
2020/7/2 制作:王彦敏
9
豌豆杂交操作方法
2020/7/2 制作:王彦敏
10
3.试验方法与结果(如红花与白花亲本杂交)
(1) 正交 P 红花(雌、♀)×白花(雄、 ♂)
↓
F1
F2 株数 T=929株 比例
红花
↓ (自交)
红花
白花
705
224
3.15 : 1
5、杂种产生含两种不同(分别来自父母本)的配子, 并且数目相等;各种雌雄配子受精结合是随机的,即 两种遗传因子是随机结合到子代中。
2020/7/2 制作:王彦敏
20
(二)豌豆花色分离现象解释
孟德尔利用其遗传因子假说、分离规 律对性状分离现象进行解释,认为: F2产生性状分离现象是由于遗传因子 的分离与组合。
F2 的表现
花色 种子性状
子叶颜色 豆荚形状 未熟豆荚色 花的位置
株高
2020/7/2 制作:王彦敏
红/白 圆/皱
黄/绿 饱/不饱
绿/黄 腋/顶 高/矮
红 圆
黄 饱 绿 腋生 高
显 705 5474
6022 822 408 651 277
隐 224 1850
2001 299 152 207 187
比例
3.15:1 2.96:1
3.01:1 2.95:1 2.82:1 3.64:1 2.84:1
15
6. 杂交结果的共同特点:
(1) F1性状表现一致,只表现一个亲本性状, 另一个亲本性状隐藏。
显性性状(dominant character):F1表现出来的性状; 隐性性状(recessive character):F1未表现出来的性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