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沙漠旅游需要的装备和沙漠旅游的注意事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沙漠旅游需要的装备和沙漠旅游的注意事项
关于沙漠旅游需要的装备和沙漠旅游的注意事项
一、充分的行前准备
探险总是和危险联系在一起,但周密的计划、细致的准备会将风险降低到最小,这也是探险者在困境中求生存的信心所在。
1.探险季节的选择
中国沙漠多分布在西北地区,属于干燥气候带,昼夜温差大,夏季酷热,温度高达摄氏50~60度,冬季严寒,温度低达摄氏零下20~30度;雨量极少,大多数地区全年降水量不到250毫米;风多而大,特别是风口地带,狂风到来时飞沙走石,内蒙至新疆一带的沙漠每年4月有季节性强风,常形成沙流。
鉴于这些气候特征,选择探险旅行季节时应尽量避开炎热的夏季和风季,一般9月至来年3月之间比较合适。
协作式沙漠探险
协作式探险可分为无后援式和有后援式。
无后援式是指进入沙漠后,就失去了后方的一切人力、物力的支援,只是在驼队的协作下纵深沙海,大多数探险队采用这种方式。
但这种探险也是有限度的,因为骆驼在沙漠中负重也不能超过200公斤,在冬季,骆驼每隔7~10天也要饮一次水,一次饮水量也在100公斤左右,因此一般探险天数应控制在10天之内,行程在100~200公里之内。
有后援式沙漠探险适用于长距离的沙漠穿越,属于
“大兵团协同作战”,耗资巨大。
比如,90年代初期,中日和中英联合探险队两次纵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就是采用了这种方法。
小规模穿越队伍在驼队的协作下,沿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100公里处东西向穿越,数支后援队用上百峰骆驼,从沙漠南缘的国道出发,每隔150公里向沙漠纵深100公里处投放补给品。
二、沙海行进
1.正确地判断方向在广阔的沙漠上行走,因为视野空旷,难以找到定向的参照物,加上起伏的沙丘、高大的沙山和洼地,人们一般不可能走直线,因此,沙漠行军中正确地判断方向是沙漠探险的先决条件。
用仪器判定方向
用罗盘和地图标定方向是早期沙漠探险中常见的方法,这种方法首先要知道自身所处的位置,根据地图标定目标地区的位置和方位角,然后根据罗盘所指的方位角行进。
由于沙漠中不可能沿直线行军,用这种方法时要不断地校正方位,不然的话很难到达预定目标。
在长距离沙漠探险和穿越中,准确到达目的地或在茫茫沙海中找到预投的补给品是非常困难的。
80年代后期,个人卫星导航系统(GPS)在民间的普及,将在沙漠中迷途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当前所有的沙漠探险队几乎都使用GPS导航。
利用自然特征判定方向
⑴用北极星判定方位北极星是正北天空中一颗较亮的恒星,夜间找到了北极星就找到了正北方。
北极星是小熊座的a星,大熊座(主要是北斗七星)和仙后星座位于北极星的两侧。
中国位于北半球,终年夜间都能够看到北极星。
⑵利用太阳判定方向太阳东起西落是最可靠的“指北针”。
太阳由东向西移动,而影子则是由西向东移。
例如,在中国西部的沙漠,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一切物体的阴影都倒向西方,中午时太阳位于正南,影子便指向北方,下午,太阳到正西,影子则指向正东。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周围世代生活的维吾尔族驼工就是靠这种方法在沙漠中行走,绝不会迷失方向。
当然还有一些较精确的方法判定方向,如“立竿见影”法、手表判定法等都是在沙漠探险中很有用的(此法可参看《户外探险》第10期P.65)。
⑶利用沙丘走向判定方向风是塑造沙漠地面形态的重要因素,在中国西北地区,由于盛行西北风,沙丘一般形成东南走向,沙丘西北面是迎风面,坡度较小、沙质较硬。
东南面背风,坡度大、沙质松软。
另外,沙漠中的植物,如红柳、梭梭柴、骆驼刺等都向东南方向倾斜。
但这里还是要说明的是,上述是沙漠地区的一般特点,风向还因地区的不同而异,沙丘的走向也有所不同,要得出正确的判断,须事先掌握目标地区的气象和地貌。
2.学会在沙漠中走路
选择一双合适的鞋子
在沙漠中徒步要想走得舒服,就得准备一双合适的鞋子,鞋底太软,在沙漠中行走很不舒服,时间长了脚会很难受。
防沙套(雪套)是不可缺少的,一旦鞋子里进了沙子,不一会儿脚就会被磨破。
学会用双杖走路
负重在沙漠中行军,上下翻越松软的沙丘,对膝盖构成很大的压力,很容易造成损伤。
用双杖行走能减轻膝盖的压力,也能节省很多体力。
不要怕走弯路
一望无际的沙海,并不是一马平川。
在沙漠中会遇到许多大的沙丘或沙山,一定要绕过去,切忌直越陡坡。
要避开背风面松软的沙地,尽量在迎风面和沙脊上行走,因为迎风面受风蚀作用,被压得很实,比较硬,在上面行走比较容易,也省力气;而背风面主要是风积形成的,比较松散,在上面行走,陷入较深,比较消耗体力。
如果有驼队的话,踏着骆驼的蹄印走,能够节省很多体力。
在沙漠探险中,在前面带路的人很重要,要能找出好走的路,而且采用慢行、每小时休息10分钟的方法。
一般队伍一天行走不要超过直线距离20公里。
昼伏夜出避高温
在阳光的直接照射下,即使不运动,所消耗的水分也是阴影下的三倍。
在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最热的季节,如果不带水,在有遮阴的地方休息,可生存3天左右。
如果在白天的太阳下行走,只能生存1~2天。
在特殊的情况下,也要学会“夜行晓宿”方法。
另外,在炎热、缺水、干渴、焦虑的情况下,千万不要被海市蜃楼的假象所迷惑。
3.沙漠露营在沙漠露营和在其它地区露营还是有区别的。
一般要注意两点:一是营地要选在避风的地方,又要防止流沙的掩埋,这类地方往往是在沙丘之中的平地上;二是营地万万不可扎在红柳、胡杨树等植物附近,因为在有植物的地方,往往寄生着一些有毒的虫子,如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有一种“塔里木蜱”,一般生活在红柳和胡杨树下,这种“蜱”携带一种病毒,人一旦被咬后,往往会引发一种致命的病(塔里木出血热),在十几小时内死亡。
在冬季,不会有大风,也没有咬人的毒虫,露营地点的选择也比较随意。
冬季的夜晚非常寒冷,即使用双层帐篷,帐内也会结很厚的霜。
在沙漠中有许多枯死的树木,在最寒冷季节也可自己动手打造“火炕”,也就是挖一席之地,在上面烧火,然后用沙子掩埋,人睡在烧热的沙子上。
这种方法很适用于全自助极限探险,探险者能够不带帐篷,以减轻重量。
三、处理紧急情况
1.寻找水源在沙漠中,炎热、干旱对探险者来说是第一大杀手,沙漠探险遇难者大都是缺水中暑所致。
在沙漠中一旦迷失方向,在走出困境之前,一定要保
证有足够的、干净的水喝,不然生存下来的希望很渺茫。
在沙漠中,地表是没有水的,大部分地区也很难挖出水来。
但沙漠大都是盆地,里面也有很多季节性河道。
在沙漠中如果发现了茂密的芦苇,就意味着在地下一米多深的地方能挖出水来;如果看到芨芨草,在地下二米左右就能挖出水来;如果看到红柳和骆驼刺,就意味着我们下挖6~8米就有地下水;如果发现胡杨林,则意味着地下8~10米的地方有地下水。
1990年冬天,日本NHK广播公司探险队从克里雅河的大河沿乡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时,就采用了这种方法解决了近百峰骆驼的饮水问题。
她们走了28天,途中挖了一次水,挖了一个15米长、5米深的沟,将骆驼牵下去饮水,在没有任何后援的情况下,成功穿越了三百多公里的沙漠,最终抵达沙漠北缘的塔里木河畔。
另外,在沙漠中如果发现了潮湿的沙土或苦水,也能够挖一个坑,用透明塑料布将坑罩住,这样就做成了一个简易的太阳蒸馏器。
在坑里的空气和土壤迅速升温,产生蒸汽。
当水蒸汽达到饱和时,会在塑料布内面凝结成水滴,滴入下面的容器,使我们得到宝贵的水。
用这种方法每天能够取1升多的蒸馏淡水。
值得一提的是,在沙漠中多数地下水含盐碱很高,人不能直接饮用(骆驼能够饮用),必须用蒸馏等方法处理。
2.躲避沙暴风沙的运动有其固有的运动规律,万一在沙漠中遇见沙暴,首先要凭目力的观察选择逃避的方向,只要避过风的正面,大都能化险为夷。
同时,
千万不要到沙丘的背风坡躲避,否则有被沙暴埋葬的危险。
正确的做法是把骆驼牵到迎风坡,然后躲在骆驼的身后。
骆驼虽有沙漠之舟的美称,但不象许多书上说的那样“骆驼半个多月不喝水、不吃草也能继续行走”。
实际这都是没有科学根据的错误观点,我穿越了四次塔克拉玛干沙漠,也带驼队进入过罗布泊,关于骆驼究不吃不喝能维持多久的问题,我请教了许多老驼工,也目睹了一些事实。
1991年10月带日本京都大学探险队沿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喀拉米兰河考察时,进入沙漠第四天后,骆驼开始烦躁不安,晚上驼工将每个骆驼的腿都捆绑起来,牵鼻子的绳也拴牢,即使这样,夜里两峰身强力壮的骆驼还是逃跑了。
驼工告诉我们,骆驼冬天5—6天不喝水就不行,出于本能它*灵敏的嗅觉,向水的方向跑了。
在夏天沙漠中温度高达50多度,骆驼3天不喝水就不行。
1993年5月我随中日友好楼兰探险团,从米兰进入楼兰,当时买了100峰骆驼,日本人骑骆驼,我们坐沙漠车打前站。
驼队从米兰出发,两天后到喀拉敦风火台,从此进入罗布泊,三天后骆驼开始体力下降,体力弱的骆驼开始陆续死亡,沙漠车开始往返米兰为骆驼拉水,即使这样,15天后返回到米兰时,70多峰骆驼都葬身于罗布泊。
装备和食品:
由于这次尼雅探险是全自助形式,行装本着尽量从简的原则,即使这样,每个队员负重都在30公斤左右。
个人装备:睡袋、防潮垫、羽绒服(有部分人没带)
集体装备:E25帐篷三顶,三人旅游帐一顶。
由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冬季无风,短期探险也能够不带帐篷,沙漠里枯死的树木很多,能够自制“火炕”(先在地面上挖个槽子,在上点火,然后用沙子掩埋,人睡在上面,犹如睡在火炕上一般,及时在零下30度,被窝里也是很热的,当地驼工在沙漠里露营都采取此方法),我们在沙漠里也做了尝试,由于沙子垫的太薄(15公分),热得一夜起来了好几次垫沙子。
注意,“热炕”上一定要垫防潮垫,不然将地下的潮气吸上来,睡在上面是很难受的,这次探险睡在“热炕”上的队员起来后发现,防潮垫下的沙子都湿了。
本次活动中使用了5部键伍150兆对讲机。
在塔克拉玛干一望无际的沙丘中,对讲机通不了多远,由于沙子对电磁波的吸收作用,几乎看不到对方时,对讲机就无法通讯。
为了确保安全抵达尼雅,带了5部GPS导航议,在寻找尼雅遗址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全自助沙漠探险中,个人无需带保温壶,全队带一个烧水壶就能够了,途中休息能够就地取材烧水。
为了点火方便,我们还带了一只瓦斯点火枪。
食品:按5天计划,每人带了20瓶600毫升的矿泉水,3个400克的馕,和100多元副食品。
在这次探险中,馕作为主食还是很不错的,在火上烤热后,又酥又软很可口。
方便面太费水,又占空间,不宜全自助形式的沙漠
探险。
总结有以下几点:1、沙漠相对危险,十多年前我美术学院的学长曾经发神经和两个中央台刚去实习的小伙还有几个新疆的朋友去楼兰,回来的路上水和馒头都没有了,如果不是神奇的遇到了石油勘探队,几个人都没了。
2、沙漠干扰电磁波,普通指南针和对讲机都会失效。
综合以上两点,一定要团结听指挥。
3、小心沙漠虫害,沙漠中蝎子蜈蚣还有蜱虫都是有毒的。
前一贴在春光朋友的指点下,已经知道吸血蜱虫的厉害。
何况……
4、吃囊最好,方便面和面包消耗水分。
水是宝贵的。
家旁边有个买卖提餐馆儿,明天下午我去卖囊。
谁还要一份?
5、想办法使用“火炕”。
6、遇风沙要去迎风坡。
7、雪套是命根子,登山杖是狗腿子。
我把要带的全部杂牌入门级装备列一下: 背包:70+10的普瑞兰德背包;10斤。
仿buff头巾一个:保护后颈部和面部,还能够帅一下。
三合一冲锋衣,冲锋裤:ttiss带抓绒,晚上防寒用3斤
快干衣: 徒步过程中穿戴牧迪高冷山2帐篷:6斤地布一张,防雨罩一个杂牌2斤睡袋:沙漠晚上冷,带一个适宜温度-10,普瑞兰德的5斤
充气垫:探路者的,外形小,便于携带可是充气放气要命。
2.5斤相机及电池:佳能G2一台,备用电池一块。
便携包一个 2.5斤头灯:wolf头灯一个,配6节7号电池1斤雪套一双,据说也是普瑞兰德的老式沙漠护目风镜一个,可惜墨镜部分让我拆了,俩大黑窟窿,象算命瞎子。
进口墨镜雷朋一个,媳妇不想让我带,怕坏了。
炉头小锅: 火枫小炉头防风板及7件套套锅之部分 2斤气罐:需要出发前在俱乐部购买重量大概3斤登山袜子,俱乐部买的48一双的排汗袜两双登山鞋: hill中帮登山鞋 6斤水:5瓶600ml水+750ml水一壶 8斤干粮:方便面2袋,巧克力4块,牛肉干,3囊,莲白蔬菜水果若干 5斤塑料袋若干:大塑料袋1个(恶劣情况下使用),小塑料袋(30个)一卷,防沙/压帐篷/装垃圾用0.5斤刀具、手电、指南针、手机、速写本、细绳、胶带、创可贴、爽身粉等个人物品2斤
以上徒步总负重:55斤左右(不算内衣裤,听说能够穿短裤在沙漠里行走,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还想装备登山杖两根,溯溪鞋一双。
溯溪鞋是在车上穿,登山杖是沙漠穿越的必备
1. 沙漠春夏风沙多,需穿防风沙衣服及纱巾;全年昼夜温差大,夜晚要准备防寒衣物;白天阳光充分紫外线强烈,脸上可擦防晒霜,戴太阳镜、遮阳帽(帽
后压一块浅色手帕防止后脖颈被晒伤);身上最好不要擦防晒霜,否则微风扬起的沙尘会粘到皮肤上,很难清理,故身上应穿浅色长袖吸汗衣物防晒为佳。
2. 沙漠旅游最好的季节在每年5—10月,以6—9月最佳;徒步沙漠探险最好的季节在9—10月。
3. 参加沙漠旅游项目时,要认真听从工作人员安排,掌握要领,避免不必要的危险。
乘坐沙漠越野车冲浪时,应系好安全带,双手握紧车内扶手,目光尽量直视前方以掌握车子的摇摆方向,并要听从驾驶人员的安全提示。
心脏病和高血压患者,最好不要参加此类项目。
4. 沙漠中的沙子不同于沙滩上的沙子,它是极细的微尘,软风或脚步就能够使其扬起,故在使用相机、摄像机、手机等精密工具时要注意防护,最好放在密封袋中,可防沙粒进入损坏。
5. 沙漠昼夜温差大,在沙漠过夜要带足衣服和饮用水,并备上眼药水、抗菌消炎药、感冒药等常见药品,要多吃水果。
在徒步沙漠行走时宜穿轻便透气的高帮运动鞋,以免沙子进入鞋内,影响走路;夏季中午不宜徒步,否则沙漠表面温度太高,容易中暑及晒伤皮肤。
6. 骑骆驼注意事项:骑骆驼时,要防止骆驼站起来或卧倒时把人甩下,这时要
抱紧驼鞍或驼峰。
不要靠近骆驼的后脚或头部,以防止其踢人和用嘴喷人。
骆驼虽然温顺,但受惊后特别疯狂,不要发出大声尖叫或突然打开艳丽的自动伞刺激骆驼,也不宜穿颜色艳丽的衣服;骑骆驼时不要把缰绳绷得太紧,要顺着骆驼的步伐自然骑坐,随时调整坐姿;骆驼上最好不要用相机和手机,否则掉到沙漠中会损坏或无法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