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9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解析---地表形态的塑造

合集下载

2017-2019年高考真题地理分项汇编_专题01 地球与地图

2017-2019年高考真题地理分项汇编_专题01 地球与地图

专题01 地球与地图〖2019年高考真题〗(2019年北京卷)【比例尺】某中学制作主题为“点亮中国”的宫灯。

图1为学生手绘的设计图。

读图,回答第2题。

2.乙面的中国地图上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约为A.50千米B.200千米C.500千米D.2 000千米【答案】2.B【解析】2.本题组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宫灯为背景资料,考查比例尺的计算。

要求考生掌握中国的国土范围四至点,然后利用比例尺的公式进行计算。

中国国土北起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北纬55°多),南至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北纬4°附近),南北相距约5500公里;该地图图上距离约30厘米,则比例尺为30厘米/5500千米=1/183千米≈1/200千米。

故选B。

(2019年江苏卷)【等高线的应用】图2为“某地地形与甲地建筑物布局示意图”。

读图回答5—6题。

5.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布局在甲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A.地形B.水源C.植被D.坡向6.与甲地地形平整方式相符的剖面是【答案】5.D 6.B【解析】考查通视问题以及等高线的应用。

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难度一般。

5.甲乙两地分别布局在河流沟谷两侧的山坡上,与乙地相比,将建筑物坐落在甲处,考虑的有可能是坡向问题。

甲面朝太阳方向,处于阳坡,采光较好,而乙地处于背向太阳方向的阴坡,采光较差,正确答案选择D。

二者地形相差不大,都位于山脊有一定坡度,并且都靠近水源和植被,因此ABC错误。

6.改造之后的等高线和原先的等高线相比,要看三处变化:靠近N一侧,也就是建筑物海拔相对高的一侧,改造后的等高线相对原来的等高线变得更加密集,而在建筑物海拔相对低处变得稀疏,高密低疏则先陡坡再缓陂。

靠近M一侧,等高线又变得密集,因此变化后的地形剖面图应当是先陡坡再缓坡再陡坡,地势整体下降,正确答案选择B。

M与N之间无法通视,既有坡度阻挡,也有房屋阻挡。

选项C错误。

【点睛】等高线变化为高密低疏则先陡坡再缓陂,此时两点之间能够通视。

三年高考(2017-2019)地理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4 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

三年高考(2017-2019)地理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4 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

专题14 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2019年高考真题〗(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区域工业化】20世纪80年代开始,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县村办企业涌现,形成“村村冒烟”现象。

2016年该县开始实施村集体经济“抱团飞地”发展模式: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和补贴资金,各村以股份合作形式(抱团)在发展条件优越的城镇(飞地)联合建设创新创业中心,并建立保证各村收益的机制。

据此完成1—3题。

1.“村村冒烟”主要指的是当时该县村办企业A.燃料来源分散B.空间布局分散 C.原料来源分散 D.产品市场分散2.实施“抱团飞地”发展模式,可以①弥补劳动力不足②缓解建设用地紧张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④壮大集体经济实力A.①③B.②③C.①④ D.②④3.“抱团飞地”发展模式,主要体现了A.城乡统筹创新B.生活方式创新 C.农业发展创新 D.科学技术创新【答案】1.B 2.D 3.A【解析】1.由材料可知,20世纪80年代,长三角地区村办企业涌现说明当时村办企业较多,但都是基于“一村一地”的形式,虽然村村都能够实现发展。

但是相对来说空间布局较分散,不够集中,因此出现了村村冒烟的现象,且改革开放初期的村办企业多是随着世界产业转移而承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原料燃料需求较小,B对,AC错误;村办企业属于生产企业,市场是否分散与“村村冒烟”无关,D错误。

故选B。

2.由材料可知,抱团飞地包括两部分:抱团是指各村进行入股合作,而飞地指的是相对发达地区,也就是条件优越的城镇区域。

材料中提到,由县、镇统筹整合,腾退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指标、补贴资金,也就是说,乡镇提供符合指标的村办企业建设用地,而资金补贴则是由相对发达的城镇地区进行提供,双向互惠,壮大了集体经济规模,实现了共赢,推进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区域的协同发展,有效地提高了资金和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解决原先资金以及建设用地资源不足的问题。

②④正确。

抱团飞地模式原先并没有出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也并没有弥补劳动力短缺。

2017一轮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

2017一轮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

3、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山下堆积。 ③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在风力搬运途中以堆积作用。
二、内外力作用的关系
同时存在,共同作用,主导作用因时因地而异,一般以内力作用为主。
应用:
1、用地质作用原理解释地貌形成。 2、用地质作用原理描述地貌的形成过程。 3、地貌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排序。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变质岩
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
青藏高原地形图
地壳水平运动
绵长的断裂带
地壳水平运动——形成的 褶皱地形
地壳垂直运动
陡峻的华山
地壳运动
两种方向同时存在,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以水平运动为主,垂 直运动为辅 过程缓慢,不易察觉, 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 要方式
青藏高原地形图
岩浆活动
主要有岩浆喷出(火山 喷发)和岩浆侵入两种 形式 只有喷出地表才可以直 接影响地表形态 可以瞬间改变地表形态, 但作用微弱
二、板块构造理论
板块运动与地貌
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 板块相撞 ①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 ②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海沟、岛弧、海岸山脉
• 板块边界与地貌
大陆漂移学说与海底扩张学说
大陆彼此之间以及大陆相对于大洋盆地间的大规模水平运动﹐称为大陆漂移。 大陆漂移说认为﹐地球上所有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经是统一的巨大陆块﹐ 称之为泛大陆或联合古陆﹐中生代开始﹐泛大陆分裂并漂移﹐逐渐达到现在的位置。
问题辨析
1、有同学认为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山谷出口比干旱半干旱地区更容易形成洪积(冲积)扇, 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不对。 因为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岩石风化作用更显著,山区有大量岩石松散堆积物,当山 地降水较多时,更利于洪积(冲积)扇的形成。 2、平原地形是外力沉积作用的结果,因此所有平原都是特别平坦的。这种观点是 否正确,为什么?来自一、矿物与岩石矿物

2017-2019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解析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017-2019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解析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2017-2019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解析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K2019年高考真题R(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m )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 化处理。

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

图 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

据此完成1—2题。

C.有机渣一生产沼气一废渣【答案】1.B2.C【解析】本组题以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为切入点,考查了进行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等相关问题,引导考生从身边小事做起,关心和保护环境,注重读图分析及运用地理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环境问题,难度较低。

1 .读图可知,图中示意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中厨余垃圾是作为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对象,是处理系统中最初阶段的输入物,即原料, 2 .由上题分析可知,厨余垃圾是作为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原料,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工艺流程中从厨余垃 圾开始分拣,其中最长的处理流程为:厨余垃圾一分拣一提取生物油脂一有机渣一生产沼气一废渣与沼气 发电,结合选项可知C 符合。

故选Co1示意该厨余垃圾自 1 .【环境问题】 A.肥料 2 .【环境问题】 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B.原料C.能源 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A.废渣一生产沼气一沼气发电D.产品B.工业油脂一提取生物油脂一有机渣D.生产沼气一有机渣一提取生物油脂 B 正确。

故选Bo(2019年江苏卷)图6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0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3-14题。

■■1■一■一,事,“■,■・一―J,--,口―♦—―即+♦■■■■I39T«nu171*ItU H.隼k・由*4/■庾*it-甫rw,■茶青■一串芭域由■・**见眩由!腹图613.【环境问题】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污染物扩散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14.【环境问题】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0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能源结构B.人口密度C.资源条件D.出行方式【答案】13.C14.A【解析】考查人类活动对于大气环境的影响。

(精品)一轮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

(精品)一轮复习:地表形态的塑造

提示: 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地(2分), 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2分), 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2分),形 成峡湾。
【解法分析】
常见材料形式
常见设问形式
常用解题方法
区域地貌示意图
地貌的成因是什么
判断干湿区域,进而确 立主导性外力作用的类 型;根据地貌特征判断
考 向 外力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分析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
常用解题方法
该地质构造的成因是 依据岩层和地貌的基本
地质构造示意图
什么
形态判断
考 向 结合区域分布图考查板块构造及其影响
2.右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 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 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 被就可以恢复。K岛处于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①苏 ②湘 ③滇 ④新 ⑤桂 ⑥内蒙古
A. ①②
B. ③④
C. ③⑤
D. ⑤⑥
解题需知:
1、河流上下游河段主要的外 力作用及其影响;
2、通常,湿润半湿润地区以 流水作用为主。
考 向 海浪作用地貌判断
【2017浙江】 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完成解3、题4需题知。:
3.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明河流入海口
①地壳运动;(一般不考虑) ②全球变暖;③河流;④海浪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解析 答案
【解法分析】

三年高考(2017-2019)地理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析版)

三年高考(2017-2019)地理真题分项版解析——专题0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解析版)

专题07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019年高考真题〗(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图2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铁路线的分布,该区域铁路修建的年代较早,近些年几乎废弃。

据此完成下题。

图26.【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该区域铁路线主要沿A.等高线分布B.河谷分布 C.山脊线分布D.山麓分布【答案】6.B【解析】6.从图中信息来看,早期铁路分布明显沿河流河谷分布,主要是由于河谷地区地势平坦,有利于铁路修建及运营。

故选B。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近年来,位于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平地上的耕地明显减少,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

据此完成6—8题。

6.【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西伯利亚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的首要原因是A.气温升高B.气温降低 C.降水增多 D.降水减少7.【全球气候变暖】湿地面积增加主要是因为当地A.洪水暴涨B.退耕还湿 C.地面沉降 D.冻土融化8.【全球气候变暖】西伯利亚地区平地上减少的耕地主要转化为A.林地B.湿地 C.草地 D.寒漠【答案】6.A 7.D 8.C【解析】本组题以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气候的明显变化,土地覆被也随之变化为背景,考查影响区域植被变化的因素,气候变暖的影响。

6.读材料可知,越年积雪(积雪期超过一年)面积减少,说明积雪融化增多,故首要原因是气温升高,A 正确,B错误;降水增多会使越年积雪面积增大,C错误;降水减少,气候趋于干旱,不利于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D错误。

故选A。

7.由上题分析可知,气温升高会导致冻土融化,地表积水增多,湿地面积增加,D正确;材料中“洼地上的草地大量转化为湿地”说明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不是洪水暴涨、退耕还湿和地面沉降引起,ABC错误。

故选D。

8.由上面两题分析可知,气候变暖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增多,但平地较洼地地势高,积水较少,不会有大量的浅水出露地表,减少的耕地不会转化为湿地,地表水分增加,适合草类植被生长,故主要转化为草地,B错误,C正确;题干中“高纬的西伯利亚地区”热量不足,难以形成林地植被,A错误;气候上升使冻土融化,地表水分增多,会使植被覆盖增多,不会转化为寒漠,D错误。

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专题练习:地表形态的塑造

2019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专题练习: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五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考点1内力作用与地貌1.下图为某地实景图。

其所示地质构造的形成原因主要是()A.搬运作用B.地壳运动C.变质作用D.风化作用[2016北京文综卷,4,4分]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

读图,回答下题。

阶段1 阶段E 阶段“2.平顶海山()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考点2板块构造学说[2018河北衡水中学调研,47—48]下图为世界某大板块示意图,箭头表示板块运动方向。

读图完成3—4题。

3.甲处的板块运动方向是()A.向西南移动B.向东北移动C.垂直隆升D.垂直下降4.该板块边界(A.甲处形成裂谷B.乙处形成海岭C.丙处岩石年龄较丁处老D.T处地壳厚度较甲处大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町,附3 40通5.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A.沿经线方向发育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考点3外力作用与地貌[2018广州调研,7—8]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平均海拔1 200米的盘吉尔塔格山岩体多为火山岩,岩石中含丰富的碳酸钙,形成独特的火成岩石林景观(如下图所示)。

据此完成6—7题。

6.该地岩石主要由()A.流水挟带泥沙固结形成B.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C.大规模的海陆变迁形成D.干旱区风化物沉积形成7.形成该石林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A.物理风化和风力堆积8.冰川侵蚀和风力侵蚀C.风力侵蚀和流水侵蚀D.流水侵蚀和风力堆积[2018河南南阳八校联考,15—16]“尖峰石阵”是澳大利亚西南部南邦国家公园(南纬30°附近)的一种著名石灰岩景观。

石灰岩由海洋中的贝壳演变而成。

在太古时代那里被森林覆盖。

从海边吹来的沙逐渐形成沙地,将森林淹埋,在原始森林枯萎、大地被风化后,沙沉下去了,残存在根须间的石灰岩就像塔一样被遗留了下来。

下图为南邦国家公园“尖峰石阵”景观图。

据此回答8—9题。

高考地理三年真题(2019-2021)专题解析—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考地理三年真题(2019-2021)专题解析—地表形态的塑造

高考地理三年真题(2019-2021)专题解析—地表形态的塑造(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真题)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质石灰岩,主要分布在热带浅水海域。

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内海域。

下图示意珊瑚礁发育的一种模式的不同阶段。

据此完成下面题。

9.判断图示珊瑚礁的发育阶段依次是()A.②①④③B.③①④②C.②④①③D.③④①②10.图中所示④阶段珊瑚礁的形成过程中,海平面可能()A.先升后降B.先降后升C.持续上升D.持续下降【答案】9.C 10.A【分析】9.珊瑚环礁的形成过程:首先,在岛屿(尤其是火山岛屿)沿岸形成环绕海岸并与岛屿相连的岸礁;第二阶段,岛屿略微下沉,珊瑚则与沉降速率保持同步向上生长,由于外缘海况条件好,珊瑚礁增长快于内侧,结果珊瑚礁与海岸分开,中间隔以澙湖,形成堡礁;第三阶段,岛屿全部沉降入海,珊瑚仍向上生长,形成环绕澙湖的环礁。

读图观察可看出②是海底火山喷发出露海面,形成火山岛;④是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在浅海岸边沉积形成岸礁;①是海平面下降,继续接受沉积,形成堡礁;③继续接受沉积,珊瑚礁变厚。

ABD 错误,C正确。

故选C。

10.珊瑚礁与地壳运动有关,正常情况下,珊瑚礁形成于距海面25m以内的海域,高出海面者是地壳上升或海平面下降的反应,反之,标志着海平面上升。

图④首先是海平面上升,岛屿(地壳)下降,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在海面以下25m以内的浅海岸边沉积;之后海平面下降,珊瑚礁出露海面。

BCD错误,A正确。

故选A。

(2021年全国甲卷高考真题)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的我国祁连山西段某山间盆地边缘,山坡、冲积扇和冲积平原的植被均为草原,其中冲积平原草原茂盛。

山坡表面多覆盖有沙和粉沙物质。

附近气象站(海拔3367米)监测的年平均气温为-2.6℃,年降水量约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风。

(1)说明冲积扇和山坡堆积物中砾石的差异及其原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2019年高考地理真题分类解析专题05 地表形态的塑造〖2019年高考真题〗(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黄河小北干流是指黄河禹门口至潼关河段。

全长132.5千米。

该河段左岸有汾河、涑水河,右岸有渭河等支流汇入,河道摆动频繁,冲淤变化剧烈。

为典型的堆积性游荡河道。

图3为黄河小北干流河段示意图。

据此完成9—11题。

图39.【河流地貌的发育】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段河流A.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小B.流量大、含沙量季节变化大C.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小D.含沙量大、流量季节变化大10.【河流地貌的发育】黄河小北干流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①河水流量②支流汇入③沿岸地貌④两岸岩性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1.【河流地貌的发育】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流量和含沙量均较大。

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黄河小北干流A.含沙量剧增,摆幅增大B.水量增大,流速加快C.水位上升,淤积增强D.侵蚀加强,河床加深【答案】9.D 10.C 11.C【解析】以黄河中游某段河道为背景,考察水文特征及流水地貌,整体难度相对较高,这也是选择题中难度明显拔高的一组试题,但也依旧是中规中矩的一组试题,仍然是着重于基本原理的考查。

9.由图以及材料可知,黄河小北干流为堆积性游荡河道,是因为该河流位于黄河中游地区,流经黄土高原,黄土土质疏松,极易被冲刷侵蚀,因此含沙量大,该区域是季风气候区,夏季多暴雨降水集中,且变化率较大,因此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正确答案选D。

该区域位于河流中游地区,流域内降水较少,加之沿岸工农业取水,所以流量总体不大,而季节变化大,导致汛期泥沙含沙量大,枯水期泥沙淤积,使得河道宽度季节变化大,形成游荡河道,ABC错误。

故选D。

10.河水流量可以决定河水对两岸的冲蚀力度,河流流量大导致河道摆动范围大,但黄河小北干河道中段的河水要从上段流入中段,中段的水量比上段的大,所以河水流量不是决定中段摆动范围较小的主要因素,在中段并没有支流汇入,故①②错;而沿岸地貌及岩性大小会影响河道向两侧侵蚀扩张范围,从区域常识可判断该地位于吕梁山南部,上段及下段均有河流汇入,代表上下段河流入口两处地势较低洼,由于地处黄土高原,河口处淤积物较多,易形成泥沙堆积,导致河水泛滥,河道摆动大,而中段由于没有河道存在,而可能是河道两侧地势较高,为山地的延续,导致中段地势较高,地貌不同,岩性较为坚硬,故河道摆动范围较小黄河小北干流的河道中段摆动范围较小。

故选C。

11.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在潼关处汇入黄河,汇入处位于小北干流的下游,因此渭河的水量和含沙量对黄河下游地区影响较大,不会影响小北干河水量的大小和流速的大小,ABD错误。

在主汛期,渭河的洪峰导致小北干流下游区域水位有所上升,上下游地区河水水位差变小,导致小北干流排水不畅,流速降低,泥沙更容易淤积,故选C。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Ⅱ)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

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

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

据此完成9—11题。

9.【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A.构造运动B.流水C.冰川D.风10.【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A.地面沉降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D.冻融塌陷1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A.水土流失B.沼泽化C.土地沙化D.盐碱化【答案】9.B 10.C 11.C【解析】9.霍林河上游流经大兴安岭,流速快、泥沙搬运能力强,在出山口位置因地势变得低平、水流速度减慢,从上游携带的泥沙、碎石在此堆积形成山前平原(冲积扇),因此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流水,B对。

山前平原地势平坦,构造运动常形成高山、深谷,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A错;该地纬度较低且大兴安岭海拔较低,山前地带没有大规模的冰川活动,C错;修建水库前,山前地区因有河流流经,水资源较丰富,气候较湿润,受风力侵蚀、沉积等作用影响小,D错。

故选B。

10.山前平原属半干旱、半湿润地带,因河流断流使气候逐渐变得干旱,风力作用增强,风力的侵蚀作用使在山前堆积的泥沙不断被吹蚀、搬运,形成风蚀洼地,随着风力的不断侵蚀,洼地不断增多、增大,C 对。

地面沉降通常规模较大、发生的速度快,并且塌陷是从地下向地面传播,与该地洼地慢慢由地表向地下不断侵蚀、加深的特征不符,A错;此时河流断流,流水侵蚀作用极微弱,B错;地下冻土冻融塌陷应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夏季气温高,地面冻融塌陷,冬季气温低土壤结冰则不再冻融塌陷,并不会使洼地一直变大、变深,D错。

故选C。

11.洼地增多增大,反映了该地受风力侵蚀作用加剧,被风力吹蚀、搬运的泥沙在周边地区沉积,使周边地区土地更容易沙化,C对。

河流断流,地面径流短缺,水流难以搬运泥沙,即水土流失问题少,A错;河流断流,水资源短缺,形成沼泽需有稳定、丰富的水源条件,B错;周边地区泥沙不断沉积,使其地势抬高,造成地下水埋藏深度增大、地下水水位下降,不容易出现土地盐碱化,D错。

故选C。

【点睛】土壤盐碱化又称盐渍化,指土壤中可溶性盐类随水向表层移动并积累下来,而使可溶性盐含量超过0.3%的过程(土壤含盐量太高,从而使农作物低产或不能生长) 。

盐碱化形成的条件主要由: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地下水水分易蒸发;地势低洼,排水不畅,使地下水水位较高,地下水中盐分容易在地表累积;不合理灌溉如大水漫灌,只灌不排,会抬高地下水水位;沿海区采水导致海水入侵,导致地下水盐度增大,蒸发后更多盐分上升到土壤表面。

(2019年江苏卷)【山地的形成】图1为某次地质野外考察时拍摄的照片。

照片中界面M之上的“甲”是一水平岩层,界面M之下的“乙”是一向斜,“丙”是地表沟谷,N是岩层层面。

读图回答3~4题。

3.界面M反映的地质含义不同于N的是A.沉积物变化B.古气候变化C.古环境变化D.构造运动变化4.该区域A.甲抬升前持续接受沉积B.乙形成时代晚于甲岩层C.乙形成后经历长期侵蚀D.丙是背斜受侵蚀的结果【答案】3.D 4.C【解析】考查地壳运动相关知识。

考查学生利用所需信息解读材料和图文的能力。

难度一般。

3.有材料和图片可知,M上部的岩层是水平的,M下部的岩层是弯曲的,因此M表达的地质意义和N不同的就在于弯曲岩层经过地壳的挤压形成了褶皱,而上部的岩层主要以外力作用为主,如沉积作用,因此水平方向的岩层是没有经过挤压作用的,D正确。

无法看出古气候的变化和古环境的变化,通过岩层的顺序只可以判断地壳运动的变化,而沉积物的变化也无法判断ABC错误。

故选D。

4.岩层位于下方的先沉积,位于上方的后沉积,因此乙形成的时代要早于甲岩层。

B错误。

从图中可以看出乙的岩层覆盖相对密集,外表有明显的侵蚀痕迹,而且最上部的岩层并不是连续的,因此乙形成之后,经历了长期的侵蚀过程,C正确。

甲是水平岩层和弯曲岩层分界面,因此甲在抬升之前经历了外力作用的侵蚀,形成了剥蚀面,因此并不是持续地接受沉积,A错误。

丙是地表的沟谷,而且此处不一定是背斜,有可能只是单纯地表受到流水的侵蚀而形成,也有可能是由于内力作用发生断裂而形成的沟谷。

无法判断其形成,D错误。

故选C。

【点睛】地质作用发生的顺序,通常先内力作用再外力作用,地壳抬升,容易被侵蚀,地壳下降容易发生沉积作用。

(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37.【河流地貌的发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

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

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

图7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6分)(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8分)(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8分)【答案】(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

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解析】(1)读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图可知,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河岸直立,河床较深,说明可能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作用明显所致;两侧河岸形态接近一致,说明两岸侵蚀差异小,河床岩性相同。

(2)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可通过读“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图”得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增加。

原因分析需结合材料“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4—6月气温回升,该河流融雪补给为主,随着气温上升,融雪补给量增大,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图中还可反映出4—6月河底不断加深,说明河底泥沙沉积少,侵蚀加强,由于该时段是融雪补给为主,河水中含沙量低,且流速持续加快,河床侵蚀增强,导致河底不断加深。

(3)读图可知,8月该河段河底变浅,说明河床淤积,主要与此时段河水含沙量高,流速降低泥沙快速淤积有关。

读材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降水补给”,8月的河水补给主要是降水,且多暴雨,降水强度大,坡面受到的冲刷作用强,河水含沙量高,且该时段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水搬运作用与流速密切相关,一旦流速降低,会使泥沙快速淤积,导致河床淤积。

(2019年天津卷·节选)12.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图1 图2在图1所示贺兰山东麓,部分沟谷两侧的岩壁上有历代先民凿刻的岩画(图2中甲所示)。

长期以来,沟谷两侧岩石的破损对岩画构成了威胁。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当地哪些自然条件导致了岩石破损严重?(6分)【答案】(1)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天气;降水集中;岩壁陡峭;多地震。

(答出三点即可)【解析】(1)该题属于原因分析类题,题干中的关键词为“岩石破损”,解题方向为“自然条件”,一般从气候(温度、降水、光照)、天气、地形地势、植被、自然灾害等进行分析组织答案:昼夜温差大;多风沙天气;降水集中;岩壁陡峭;多地震。

〖2018年高考真题〗(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6—8题。

6.【河流沉积作用】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A.T0 B.T1 C.T2 D.T37.【河流分选作用】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8.【河流沉积地貌】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答案】6.A 7.A 8.D【解析】6.据材料可知,平坦面上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且目前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可判断只有T0会有河水经过,携带泥沙沉积,因此平坦面面积仍在扩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