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新农村建设简介
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

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汇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全国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为推进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近年来,我村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村振兴、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大力推进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扩大农村发展空间,提升农村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在此,本文将就我村近年来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汇报。
一、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推进在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重中之重。
我村充分利用中央和省市的资金支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扶持村庄开展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村庄基础设施建设。
这些年,我村在水利方面进行了统一规划,新建了渠系灌溉工程、储备水库,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的用水量。
在电力方面,我村提高了电网建设规模,大力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扩容和改造,现有电缆线路长度120公里,村庄通电率达100%。
在农村公路方面,我村加快推进农村公路建设,现有水泥路面2.5公里,完成了南北大通道道路改造,解决了村内道路安全隐患,为村庄迎来发展带来了便利。
二、文化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对于乡村振兴、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我村积极倡导“学习型村庄”,大力推进村庄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现有村级图书室、村级电影厅、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设施100余项。
红色文化培训室、康养养老活动室、青少年活动室等活动场所为全村的文化、体育、娱乐需求提供了空间,促进了村庄文化内涵的不断深入和提高。
同时,我村高度重视教育工作,新建了文化课教学楼,设立了多功能教室,为村内学生提供舒适、安全、优质的学习环境,提升了村庄的教育水平。
三、智慧农业推动农村现代化随着科技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村开始借鉴先进的技术手段,推进智慧农业建设,开始走向现代化。
我村利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对农业生产进行数字化管理,进一步推动了智慧农业建设。
永善县溪洛渡镇玉笋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简介(政协)

永善县溪洛渡镇玉笋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简介尊敬的各位领导:玉笋新农村示范点的打造在永善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帮助下,走到了今天,非常感谢大家。
下面是玉笋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的基本情况:一、基本情况1、项目村情况溪洛渡镇玉笋村位于永善县南部,总面积7.07平方公里,距镇政府驻地15公里,总人口739户2425人。
全村辖5个自然村17个村民小组,平均海拔1250米,年平均气温14℃,日照时数2300小时,无霜期300天,年降水量800毫米。
主要粮食作物以玉米、水稻、豆类和薯类为主,农民人均纯收入3592元。
2、示范核心区情况核心区总面积1.5平方公里,主要为玉笋村石笋一组,涉及群众76户242人,人均纯收入2680元。
石笋一组共有耕地196.5亩:其中水田66.45亩,旱地130.05亩;经新农村规划建设后,剩余成片的耕地有60亩(其中水田45 亩,旱地15亩);林盘新区规划红线范围内除去建公共设施后剩余的零星土地约有36亩(全旱地);可供经济林果种植的荒山20.6亩(石笋面山绿化范围内)。
二、项目规划定位依据该点自身的自然景观、交通、经济资源,决定其具有承接和完善县城旅游服务基地的职能。
围绕永善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建设“山城、水电、园林、湖滨旅游城市”的战略规划。
建设打造“以山为骨、以水为脉、以绿为韵、以果为魂”的“风韵水乡,诗意田园”旅游新农村示范点。
按照“高起点、高投入、高质量、高规格”原则,以民居改造、村容村貌整治、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为重点,完善功能设施,发展乡村旅游。
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开发田园风光、湖滨观赏、乡村旅游、农事体验和生态度假。
规划突出做足“生态文章”,做活“水文章”。
核心区分茶马老街、林盘农庄、水体、广场、商务中心五大块设计,打造成为县城后花园和商务活动的接待点,形成高品位的有文化主题的地方特色的新农村示范点。
三、工程建设情况:1、核心区茶马老街共拆迁房屋42户,发放房屋拆迁奖金8.4万元。
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

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例如农村劳动力外流、农业增长乏力、生态环境退化、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农村发展面临的问题比城市更加复杂和多元化。
因此,我国提出了实施新农村建设工作,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升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二、总体目标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城乡互动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工作任务1.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和覆盖范围,保障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2.扶持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在土地管理、农业技术、水利设施、农产品市场等方面加强支持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长,实现农业现代化。
3.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桥梁、供水、供电、通信、垃圾处理等,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和生产效率,加强农村基本设施建设。
4.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水体污染等环境问题,建设美丽乡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5.加强农村扶贫工作加强农村扶贫工作,实现脱贫攻坚,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开展各种方式的扶贫帮困活动。
四、工作保障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任务目标,建立工作制度和考核机制,加强农村工作领导和组织协调工作。
2.加强财政支持加大农村公共服务和农业发展资金支持力度,合理安排财政资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3.加强人才培养加强农村工作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引进优秀人才到农村工作,提高农村工作人员素质和能力。
4.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和作用进行宣传,营造社会支持和参与的氛围。
五、工作效果通过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动城乡互动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
大英县隆盛镇新农村建设及农业产业化情况介绍

大英县隆盛镇新农村建设及农业产业化情况介绍大英县隆盛镇位于川中遂宁市西部,大英县城以东10公里处,全镇幅圆面积106.5平方公里,场镇面积1.3平方公里,辖同心、永前、石门、民主、隆盛五个总支,50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人口78279人,交通便利:成南高速路(设有隆盛进出口)、达成铁路、罗(江)桂(花)公路横贯全境。
隆盛以农业为主,盛产小麦、大米、玉米、棉花、油菜等农作物;养殖业以生猪、山羊、肉兔、肉鹅为主等。
2008年,隆盛镇深入实施新农村建设,抓好了市“一镇三村”——三家店村新农村示范点建设。
以农业产业化项目为载体,建年产上万头种猪、商品猪生产基地5处,打造出了郪江沿岸3000亩的蔬菜产业带。
现将2008年隆盛镇新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化情况介绍如下:一、新农村建设简介三家店村位于成南高速公路隆盛出口处,辖8个社,364户,1640人,其中劳动力830人。
总耕地面积707亩,其中田260亩,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301元。
近年来,该村紧紧抓住“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总体思路,狠抓“四村一园”建设,该村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2006年10月,温总理视察该村工作时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是坚持支部带村。
积极开展“双培双带”活动,将致富能手培养成党员,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全年共举办种养殖技术培训班5期,培训人数达300余人次。
二是坚持产业富村。
以生猪产业化扶贫项目为载体发展现代畜牧业;引进东方商贸公司、国强牧业有限公司建立祖代、父母代良种猪繁育场,养殖场建成投产后年出栏生猪将达40000头;结合退耕还林,在坡薄地发展九叶青花椒150亩,新栽植油桃、水蜜桃304亩,该村经果林面积占旱作物的64%。
为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需要,该村已建立了生猪养殖协会和油桃种植协会。
三是坚持基础强村。
全村硬化村道路900米,入户路2600米,院坝4000平方米;实施提灌站技改一处,改造低产下湿田110亩,新修渠系50米,整治河道200米,兴建集中供水站2处,让群众吃上了自来水;兴修集水池1处,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在全市率先建成了电气化示范村;实施农户风貌改造280户,14户农户喜迁新居聚居点;庭院美化31200平方米,建沼气池210口,污水处理池120口,实施红层找水100口,改厨、改厕280户,垃圾集中收集点12个;集中打造三家店村3社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呈现出一幅白墙红瓦、花草篱笆、人民安居乐业的新农村景象。
张洪镇新农村建设情况简介

张洪镇新农村建设情况简介张洪镇位于旬邑县城以西12公里的中部塬区,辖12个行政村,17个自然村,51个村民小组,16858口人,全镇总面积3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792亩,其中,苹果面积24252亩,森林面积3.34平方公里。
今年,我镇以城乡统筹为抓手,以新农村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为根本,大力实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工程。
投资2100万元,在张洪村新建两间三层独院式民居80户,单体式独院30户,休闲广场3400平方米,绿化800平方米,修筑排水渠600米;北胡同、上皇楼村全面完成旧村改造任务。
在新村建设中,我们在聘请咸阳建丽规划院专家现场勘测,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推出了生态型、文化型和节能型三种户型供群众选择,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目前:新建示范村张洪村,已全面完成规划设计、征地、赔偿、地面附着物清理、庄基划拨、落实建房户以及工程建设前期准备工作。
旧改示范村上皇楼村,完成了旧村改造规划图;清理三堆94处;清除沿街临时建筑36个;拆除圈舍、厕所11个;拆除烟点二层旧楼房;并对新开街道路面进行了清理。
旧改示范村陆家胡同村,完成了旧改规划,拆除厕所10个,沿街临时建筑8个,老门楼5个,清理三堆32处。
巩固提高村:新丰村,刷新绿化带隔离栏,修复排水渠1920米,铺筑通村路底石330米。
下皇楼村,补植广场及街边绿化苗木,完成新村低压线路改造前期准备工作。
我们的主要做法:一是宣传动员到位,群众积极参与。
新村建设点和旧村改造点确定后,我们组织召开群众动员会议2场、印发公告7期,广泛宣传就地移民政策和危房危窑改造惠民政策,干部进村包户,上门做重险区农户的思想和搬迁的各项准备工作。
通过宣传、动员、引导,使群众从不认识到理解,从反对到配合,从对抗到参与,主动从规划区迁出坟墓168座,拆除庄院114处,同时,还积极建言献策,配合政府建设××新村。
主动到现场监督工程建设,踊跃认购住房。
新农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新农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农村经济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必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加大了政策倾斜力度,制定了一系列实施方案,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新农村建设工程简介新农村建设工程是指通过统筹规划、资金投入、综合整治、改革创新等方式,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技推广、社会事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工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是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推动乡村振兴和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
二、新农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1.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农村公路、供水、供电、通讯等设施建设。
在农村普遍加强电网改造升级、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和农村公路改造。
同时注重农村环境改善,打造宜居的新乡村。
2.推广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在种植结构上要推动绿色、有机、优质、安全的农业发展。
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以有效提升农业产业的效益和农民收入。
3.扩大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覆盖面建设农村学校、村级卫生院、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
加强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注重提供服务和公共产品,完善社会保障和社区服务设施,以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
4.增强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推进农民的教育、文化和科技水平提高。
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见习等方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各类技能和综合素质。
三、实施方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新农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在改善农村生活资料条件、扩大就业和优化产业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具体有以下几点意义:1.推动农业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工程可以较好地推动国家农业现代化,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和增加农业附加值。
同时,新农村建设工程对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有着重要推动作用。
2.提高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工程也能够提高农民收入,这是通过建设农村基础设施、治理农村环境和促进农业技术进步等方面来实现的。
广武镇唐垌村新农村建设项目简介1

荥阳市广武镇唐垌村新农村建设项目简介基本情况:广武镇唐垌村位于广武镇西北部,距广武镇政府3.1公里,距荥阳市14公里。
全村总人口2111人,634户,分5个村民组,村域面积323.8公顷(4857亩),其中,村庄占地700多亩,耕地2000亩,林地1000余亩。
地形地势由南往北为平原到丘陵过渡地带,南部地势平坦,为水浇地,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北部丘陵沟壑纵横,以林果种植为主,农民年人均收入8000多元。
村两委班子团结务实,连年被评为荥阳市、广武镇“五好”基层党组织。
建设模式:受地理条件、村庄布局凌乱、集体经济薄弱等因素的制约,要想彻底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实现更大发展,必须寻求一条全新的发展路子,借助外力扩大发展空间。
抓住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外迁的难得机遇,主动与郑州果树研究所接触,经过多次考察论证,最终郑州果树研究所同意将新址选在广武镇唐垌村。
在此基础上,唐垌村与郑州果树研究所、河南平安置业有限公司达成三方合作协议,由郑州果树研究所从原实验基地(郑州南三环内)拿出部分土地给河南平安置业有限公司进行商业开发;河南平安置业有限公司在唐垌村征用约700亩耕地作为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新的试验用地;河南平安置业有限公司出资对唐垌村进行旧村改造,建设唐垌中心村,旧村庄拆迁置换出来的500多亩建设用地由郑州果树研究所和河南平安实业置业有限公司共同开发使用,进行科学研究、休闲观光、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等建设。
唐垌村依此确定了“以旧村整合开发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善群众生活环境,以土地流转推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的新农村建设目标。
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拟投资6亿元在唐垌村建设新的科研基地,包括占地700亩的科研试验田,占地200亩的名优品种观光园,以及科研大楼、联栋温室等基础设施,计划到2013年全部搬迁至唐垌村。
届时,通过果树研究所的带动,更新林果苗木的品质,通过土地的流转,实现农民向产业工人转型,通过百果庄园的展示,提高研究所产品的知名度,最终形成以科研带动产业,以产业推动科研的局面。
东山镇渡口村新农村建设情况简1

先锋村建设情况简介2010年6月一、渡口村的概况渡口村是东山镇的东大门,东临东太湖,南接东山镇吴巷村,西靠木东公路,北与临湖镇接壤,辖区面积4平方公里。
全村共有10个自然村庄,23个村民小组,858户农户,总人口3200人。
拥有耕地面积1828亩,水产养殖面积4500亩。
苏州市现代农业规模化示范区——吴中区东山蔬菜园就位于渡口村。
渡口村有民营企业46家,是东山镇民营企业最多的一个村。
村民主要经济收入以进企业务工和种植蔬菜及水产养殖为主,09年全村人均收入12800元。
渡口村党总支共有党员85名,分设摆渡口支部、漾家桥支部2个村支部和苏州鑫叶自动化设备系统有限公司支部、吴中区欣鑫开关厂支部、苏州市长发塑胶有限公司支部3个非公经济党支部共5个支部。
在编两委干部9名,其中妇女干部2名,大专文化程度以上委员5名。
二、渡口村的原貌渡口村是由原来的摆渡口和漾家桥两个特困村于2003年底合并而成。
当时村级集体全年可支配收入只有6.1万元,而负债40多万元,是一个名符其实的集体经济薄弱村。
村委会办公设施简陋,村级基础设施破旧落后,道路泥泞坑洼,河道淤塞黑臭,全村垃圾遍地,尘土飞扬。
有线电视、自来水、垃圾集中处理等基本生活设施一片空白。
农业生产品种单一老化,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民营经济规模小,亮点少,布局散,发展困难。
合并村时的渡口村一穷二白,在全镇十二个行政村中社会经济发展陪坐末位。
三、渡口村创建先锋村工作情况:1、完善制度抓落实,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1)领导班子的自身建设建设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加强党总支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铸造党总支的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转变领导干部观念和机制,造就一支管理型、服务型、勤政爱民的高素质领导队伍,始终是我们渡口村党总支组织建设的重点。
历年来,渡口村党总支根据镇党委对各行政村实施的《党建工作百分考核细则》和《村级行政工作百分考核制度》,完善了我村自04年以来执行的《渡口村干部百分考核制度》,对两位人员进行了明确分工,并责任到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王镇草川新农村建设工作简介
2008年,我村被列为新农村建设重点村,在汉王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扶贫开发局和县级相关部门的的大力支持和帮扶下,全村上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广大干群积极参与,艰苦创业,以干克难,基本完成了新农村规划建设任务,现就我村实施新农村建设情况报告如下:
一、产业建设得到发展
1、新建丰产密植桑园210亩,改造老桑园210亩。
2、新建丰产密植茶园230亩,改造老茶园70亩。
3、畜牧产业在稳定中得到发展,全村养猪1000头,养羊200只,养牛18头,家禽2000只,总量和质量都比2008年有较大提升。
二、基础设施得到改善
三年里,我们通过群众集资和上级部门的扶持,新修硬化通村公路10公里,农电网改造17.6公里,新修水窖100口,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
三、农民生活条件得到提高
建家30户,改建住户105间、改建厨房42间、改建厕所25间、新修圈舍30间、硬化院坝10户210平方米。
得到了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公司的支持,农村通讯条件得到改善,每户至少有一部通讯电话。
四、2011年项目实施情况
2011年计划养殖大户6户,已完成2户(三组张静养鸡计划1000只,已养400只,张茂立养羊50只,已养30只);新建茶叶加工厂1个,已建1个,投资10万元,已见效,收入10万元;改造公路8公里,已完成8公里;
新修水库2个,未动;旧房改造40户,已完成30户。
五、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
通过村级各种学教活动,班子得到整顿,班子有战斗力、凝聚力、组织力得到加提升,并新修村活动室1栋,党的阵地建设得到加强。
对农民进行了多次法制和技术培训,使每名群众的法制观念得到加强,农民每户至少有2-3门农民实用技术。
六、工作经验及措施
1、紧紧以抓好农民增收这条主线,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全面推进各项农业增收工程,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
2、充分发动群众,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
3统一组织、统一措施,集中安排专人对项目进行管理,使件件工作有人抓,件件工作有落实,是抓好一切工作的基本保证,建设总投资819.3万元。
其中:部门及捆绑扶持投资451.8万元,财政扶贫资金30万元,农户投资投劳(折价)367.5万元。
总之,草川村通过三年来的新农村建设,该村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基层组织建设、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为该村后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但我村经济基础差,
主导产业不突出等问题还需要得到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