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翻译理论
奈达翻译理论

A
5
交际理论阶段(1959年到1968年)
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学。 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
交际。这是奈达翻译思想第二阶段的主要标志, 也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中一个最大的特点。
动态对等翻译观的提出。 就翻译过程而言,奈达提倡四步式,即: 分析、 转换、重组和检验。
1.提出翻译重心转移的思想 2.提出 “功能对等” 的翻译原则 3.创立逆转换翻译方法
A
9
奈达的著作
奈达单独或合作出版著作40多部,发表论文250馀篇。
第一本专著是1946年出版的《<圣经>翻译》(Bible Translating) 最有影响的是1964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和《翻译理论与实践》 (The Theory and
强调译文有关的一切都有意义,其中包括言语形式。 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使其含义更清楚。 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译 问题。
A
8
奈达理论的贡献
奈达具有创见性的翻译理论和见解使西方翻译理论更加科学化 , 对人们的翻译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它标志着西方翻译理论 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 其突出贡献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A
10
T hanks!
10:30AM
September
2011
信息论交际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的信息的活动翻译的目的是通过传递信息起到交际的作用交际论这个阶段的研究成就对于确立奈达在整个西方翻译理论界的权威地位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转换阶段
语义分析:理解 原文的语义和语 境
语言转换:将原 文转化为目标语 言
表达调整:根据目 标语言的习惯和规 范进行表达调整
校对修改:检查译 文是否准确、流畅 并进行必要的修改
重构阶段
表达选择:根据目标语言的表 达习惯和风格选择适当的词汇、 语法和句式
文化转换:将原文的文化内涵 和背景转换为符合目标语言文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概述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尤金奈达生平简介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 翻译过程的解析 翻译策略与方法 奈达翻译理论的评价与影响
生平经历
尤金·奈达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 毕业于密歇根大学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 曾在耶鲁大学任教并担任美国翻译协会主席 提出了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对翻译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动态对等
定义:动态对等是指译文对目的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应与原文对源语读者产生的效果尽可 能地接近。
重点:强调译文的自然流畅而不是刻板地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和语法。
意义:动态对等理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处理不同语言和文化之 间的差异时。
应用:动态对等理论广泛应用于文学、商业和科技等领域的翻译工作。
化背景的表达方式
理解原文:深入理解原文的 语义、语境和文化背景
语言润色:对译文进行语言上 的润色和修饰使其更加流畅自
然
直译与意译
直译:保留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意译: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和语法结构传达原文意义 尤金·奈达的翻译理论强调动态对等而非形式对等 直译与意译的选择应根据目标语言的特点和读者群体来决定
读者反应
翻译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译文应以读者为中心关注读者的接受和理解。 要求译者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语言习惯、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以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强调翻译过程中对原文信息的选择、调整和重构以使译文更易于读者理解。 读者反应理论对于提高翻译质量和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

尤金·奈达和他的翻译理论1.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尤金·奈达(Eugene A.Nida)1914年生于美国的俄克勒荷马州。
早年师从当代结构主义语言学大师布龙非尔德(Leonard Bloomfield)等语言学家。
毕业后供职于美国圣经协会,终生从事圣经翻译和翻译理论的研究,著作等身,是公认的当代翻译理论的主要奠基人。
他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
这个名称的前身是“灵活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后来为避免被人误解,改成功能对等。
简单讲,功能对等就是要让译文和原文在语言的功能上对等,而不是在语言的形式上对应。
要取得功能对等(奈达指的对等是大致的对等),就必须弄清何为功能对等。
他把功能分成九类①[在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奈达将语言的功能分成9类,即表现功能(expressive)、认识功能(cognitive)、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信息功能(informative)、祈使功能(imperative)、行为功能(performative)、情感功能(emotive)、审美功能(aesthetic)和自我解释功能(metalingual)。
见该书第25页。
]译文应在这些功能上与原作对等。
那么,怎样才算对等呢?奈达认为回答这个问题不能只局限在文字本身,他把判断对等与否的大权交给了读者的心理反应。
这就与在奈达之前大多数翻译研究者的观点相左。
传统上,人们总是将客观的语篇作为判断译文对错优劣的依据。
但奈达一下子把大权从语篇手中抢过来,交给了读者。
这一转手马上创出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为当时几乎陷入绝境的翻译研究者打开了眼界,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一下子柳暗花明。
奈达这一发展当然是和他本人对翻译的研究有关。
但奈达并非闭门造车,功能对等自有其源头活水。
这活水就是当时语言学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
奈达及其翻译理论..

as snow”(白如雪,雪白) “White as frost”; “白如白鹭毛”、“ 白如蘑菇”等 “很白”或“非常白”
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原文读者理解的信息 译者就必须“拉长”信息的表达形式 译文读者理解原文的信息≈原文读者理解的信息
将例句 的近核心句表达形式传译后,得到译文 1,重 组后得到更佳的译文 2。
译文1:以前,筋疲力尽的旅游者到此就被挡去了去路,这地方 现在已经成了冬夏两季休假圣地,风光景物蔚为壮观。 译文 2:以前,每当筋疲力尽的游客们走到这个地方,就得止步, 不能前行;而现在,这里已经山河绮丽,景色迷人,是他们冬夏 度假的首选之地。
第一步:辨析句中每一个词的基本结构成分
第二步:说明内隐成分之间的关系
Bar 的受事者是 travelers’ way, 而 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s 的受事者是 travelers,且是 this land的现存目的。
第三步:确定核心句
1.this land barred the way 2.travelers were weary 3.travelers was on the way 4.this land becomes a land 5.this land is for 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 6.travelers spend winter and summer vacation 7.this land is magic and wonderful
读者反映论(Theory of Readers' Response)
奈达认为,翻译的服务对象是译文读者或译文语言接受者,评判译文 质量的优劣,必须看读者对译文的反应。
浅析奈达的翻译理论

浅析奈达的翻译理论摘要:本篇文章首先阐述奈达不同阶段的翻译理论,再分析奈达在翻译理论方面的贡献和成就,探究奈达翻译理论中的缺陷,希望可以为相关的研究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进一步了解奈达的翻译理论。
关键词:奈达;翻译理论引言:尤金奈达博士是当代西方最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和语言学家之一。
奈达博士通过50多年的实践和翻译理论研究,在翻译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
其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描写语言学阶段、交际阶段和符号学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翻译理论传入中国,人们主要关注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尤其是严复的三字翻译标准,即信、达、雅。
自从奈达的美国翻译理论被传入中国后,一些中国的翻译研究学者便对此研究产生了极大浓厚的兴趣。
究其原因,是在于他创建的新翻译理论系建立于当代应用语言学、传播学、信息论、符号学、人类学研究的整体发展水平基础上,摆脱掉了许多以往传统翻译理论系研究方法中缺乏的研究经验,第一次系统地使现代翻译理论的研究工作达到了其某种特定意义基础上特有的科学性。
尤其是他首创的翻译理论动态分析对等于翻译理论标准读者的等效反应理论突破了中国静态翻译分析理论的固有研究理论范式,并提出了开放式的静态翻译分析理论实证研究,为引导我们逐步建立一套新时期的动态翻译研究理论模式体系提供了许多很有益处的新启示。
1.奈达不同阶段的翻译理论分析奈达在20世纪40、50年代阶段的著作文章和会议论文写作,主要系统地结合现代翻译理论并从语言中的译词法理论和译句法方面深入阐述揭示了翻译语言的本质意义和语际翻译转化关系,试图由此找出一些更基本科学有效的现代语言翻译及其转换规律。
他提出的语言等级理论在这个历史阶段可能要远远比乔姆斯基理论早出现得。
第二阶段历时为10年多(1959-1969)。
标志着翻译第二阶段真正开始的理论文章之一是由他自己在1959年翻译出版过的专著《从圣经的翻译看翻译原则》,标志着翻译第二阶段正式结束的一书即是由他本人和泰伯合著翻译的专著《翻译理论与实践》。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

奈达与纽马克翻译理论比较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比较和分析奈达(Eugene Nida)与纽马克(Newmark)的翻译理论,揭示两者在翻译理念、方法和实践上的异同。
奈达和纽马克都是翻译领域的杰出学者,他们的理论对现代翻译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奈达以其“动态对等”理论著称,强调翻译应以读者为中心,追求原文和译文在语义和风格上的对等。
而纽马克则提出了“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概念,主张根据文本类型和翻译目的选择合适的翻译方法。
本文首先概述奈达和纽马克的主要翻译理论,包括其核心理念、关键术语和具体应用。
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两者在翻译理论上的共性和差异,探讨这些差异如何影响翻译实践。
本文还将评估这两种理论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适用性,并探讨其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比较研究,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奈达和纽马克的翻译理论,理解它们在现代翻译实践中的价值,并为今后的翻译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奈达翻译理论概述奈达(Eugene Nida)是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界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他提出的翻译理论被誉为“功能对等”或“动态对等”理论。
奈达的翻译理论主要基于两个核心概念: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和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
形式对等,也被称为字面对等,指的是译文尽可能地复制原文的语言形式,包括词汇、语法、句子结构等。
奈达认为,这种对等方式主要适用于那些具有重大历史、文化和文学价值的文献翻译,因为这些文献的语言形式本身就是其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奈达更加强调的是动态对等,也就是译文应该在传达原文语义和风格上达到对等,而不是在语言形式上。
他认为,翻译的主要目的是使译文读者能够像原文读者一样理解和欣赏原文,因此,翻译过程中应当考虑到译文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为了实现动态对等,奈达提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调整和重构,包括词汇选择、句子结构、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调整。
奈达动态对等翻译理论.

1)抛弃传统的词性概念(parts of speech) 实体(object) : book, women, ghost 事件 (event) : go, love, talk 抽象概念(abstract) : green, slowly, often 关系(relations) : conjunctions, prepositions
逆转换翻译理论(Back Transformation)
原文
检验
译文
转换
分析
重组
改变 调整 删减
3)用同构体(isomorphism)概念解释 社会文化语言符号
符号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是任何一个符号, 无论是字、词、句成语这类语言符号, 还是手势、身体活动等语言外符号,或 是社会行为这类社会符号,都只有在它 本身所处的环境(系统)中才有意义。
现代交际理论
翻译的交际学理论
交际功能
二)“动态对等”理论的内涵
翻译的两种基本导向: 形式对等:(formal equivalence)关注形式和内 容,是诗与诗、句与句、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对应。 接受语的信息应该尽可能和源语中的各种因素分别 对应。 动态对等:(dynamic equivalence)以表达方式的 完全自然为目标,而且尝试将接受者与他自己文化 语境中的行为方式联系起来,它并不坚持读者只有 理解了源语语境中的文化模式才能理解信息。
Response) (4)动态对等论(Dynamic Equivalence)
(1)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
奈达翻译理论

社会符号学阶段(1970年起) 奈达对他的翻译理论进行一系列的修改和补充,把 其有用成分纳人了新的社会符号学的模式。
强调译文有关的一切都有意义,其中包括言语形式。 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使其含义更清楚。 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译 问题。
— Eugene A. Nida
奈达在其核心理论——“功能对等”方面做了精辟的论述。 其核心就是,找出目的语的各种有效表达手段以最接近、最 自然的方式表达出原文的对等信息。首先是在思想内容方 面,其次是在形式风格方面。力求译文与原文在效果上达到 对等,即译文读者的理解与感受与原文读者的理解与感受基 本一致。
描写语言学阶段(1943年到1959年)
在这一阶段, 在这一阶段,他的研究重点是语言的句法 现象和词法现象。他不是把语言差异当作 现象和词法现象。 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 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当作相同 本质的不同现象来加以描写。 本质的不同现象来加以描写。
奈达翻译思想的三个阶段
交际理论阶段(1959年到1968年) 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学。 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 交际。这是奈达翻译思想第二阶段的主要标志, 也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中一个最大的特点。 动态对等翻译观的提出。 就翻译过程而言,奈达提倡四步式,即: 分析、 转换、重组和检验。
奈达翻译理论简述
尤金·A·奈达( Eugene A.Nida )
尤金·奈达(1914--2011), 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 家。曾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 持翻译部的工作,并提出了自 己独特的翻译理论。
奈达特色翻译理论 (1)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 (2)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3)读者反映论(theory of readers' response) (4)动态对等论(dynamic equivalenc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7
社会符号学阶段(1970年起)
奈达对他的翻译理论进行一系列的修改和补充,把其 有用成分纳人了新的社会符号学的模式。
强调译文有关的一切都有意义,其中包括言语形式。 语言的修辞特征在语言交际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使其含义更清楚。 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译 问题。
T hanks!
10:30AM
September
2011
奈达翻译理论简述
A
1
尤金·A·奈达( Eugene A.Nida )
尤金·奈达(1914--2011), 语言学家,翻译家,翻译理论 家。曾长期在美国圣经学会主 持翻译部的工作,并提出了自 己独特的翻译理论。
A
2
奈达特色翻译理论
(1)语言共性论(language universality) (2)翻译信息论(message of translation)。 (3)读者反映论(theory of readers' response) (4)动态对等论(dynamic equivalence)
第一本专著是1946年出版的《<圣经>翻译》(Bible Translating) 最有影响的是1964出版的《翻译的科学探索》 (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和《翻译理论与实践》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A
10
A
4
描写语言学阶段(1943年到1959年)
在这一阶段,他的研究重点是语言的句法 现象和词法现象。他不是把语言差异当作 语言之间不可逾越的障碍,而是当作相同 本质的不同现象来加以描写。
A
5
交际理论阶段(1959年到1968年)
翻译不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还是一门科学。 把通讯论和信息论用于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
交际。这是奈达翻译思想第二阶段的主要标志, 也是他整个思想体系中一个最大的特点。
动态对等翻译观的提出。 就翻译过程而言,奈达提倡四步式,即: 分析、 转换、重组和检验。
A
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息论
交交际际论论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 达的信息转变为另一种 语言的信息的活动
翻译的目的是通 过传递信息,起到 交际的作用
这个阶段的研究成就,对于确立奈达在整个西方 翻译理论界的权威地位,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 Eugene A. Nida
奈达在其核心理论——“功能对等”方面做了精辟的论述。
其核心就是,找出目的语的各种有效表达手段以最接近、最 自然的方式表达出原文的对等信息。首先是在思想内容方 面,其次是在形式风格方面。力求译文与原文在效果上达到 对等,即译文读者的理解与感受与原文读者的理解与感受基 本一致。
A
8
奈达理论的贡献
奈达具有创见性的翻译理论和见解使西方翻译理论更加科学化 , 对人们的翻译活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它标志着西方翻译理论 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 其突出贡献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提出翻译重心转移的思想 2.提出 “功能对等” 的翻译原则 3.创立逆转换翻译方法
A
9
奈达的著作
奈达单独或合作出版著作40多部,发表论文250馀篇。
A
3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