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木兰诗说课稿

合集下载

《木兰诗》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木兰诗》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木兰诗》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木兰诗》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木兰诗》说课稿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掌握《木兰诗》的文学特点和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2.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学技能,提高对文学艺术的欣赏和鉴赏能力;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敬业精神,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1.了解《木兰诗》的文学特点和历史背景;2.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3.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木兰诗》的语言表现和艺术形式。

三、教学难点1.指导学生深入理解《木兰诗》的文化内涵;2.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文学艺术的细致观察和把握能力。

四、教学方法引导式教学、讲解式教学、思维导图与PPT呈现相结合的方式。

五、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展示与《木兰诗》有关的视频和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调动他们的思维和想象,引导他们思考诗歌创作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2.重点讲解2.1《木兰诗》的文学特点和历史背景《木兰诗》是一首古代民歌,被收录于明代《军民歌谣》中,描写的是唐朝女扮男装参军的故事。

这首诗的语言朴实、感情深沉,情节生动,深受读者喜爱。

它刻画了一个母亲为了国家和家庭事业,顶替儿子参军的形象。

诗中的一个个细节,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勇敢、团结、自强”的价值观念。

2.2 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木兰诗》的作者不详,但可以看出,这首民歌是一个流传在民间的作品。

它的创作目的是弘扬忠诚、勇气、自强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在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木兰的坚毅勇敢、悲壮豁达,以及她对家国情感的高度忠诚和对家庭幸福的无限牵挂,表现出了中国古代妇女的高尚品质和母性情怀。

她顶替儿子参战的行为,更是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兴亡之世,言必信,行必果”的“君子之德”。

2.3 文学鉴赏方法分析《木兰诗》的语言表现和艺术形式从诗歌的语言艺术上,我们可以观察到《木兰诗》的叙事空间、时间结构的变化,以及语言形式上运用的一系列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押韵、排比等,以及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歌词之间的辅助作用,使《木兰诗》在叙事、形式、内容等方面呈现出它自身的美感。

《木兰诗》教案精选【三篇】

《木兰诗》教案精选【三篇】

《木兰诗》教案《木兰诗》教案「篇一」一、概述《木兰诗》这首诗是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的课文(第十课)。

《木兰诗》的教学共分为两个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第二课时,熟读课文,品味语言并当堂背诵;理解这首诗详略分明的写作特色,并进行片断写作训练,提高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进一步理解木兰形象。

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了解诗中详写和略写的部分,理解这首诗歌详略分明的特点。

4、背诵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1、在师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花木兰人物形象。

2、在教师科学方法的指引下,快速背诵课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2、体验文中木兰对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文言文学习的初级阶段,虽然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文言文,但文言字词还在积累之中。

他们思维活跃,表现欲很强,喜欢合作交流学习的方式。

朗朗上口的乐府诗歌,学生们乐读,易背,因此一定要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另外学生在语言表达和写作上正在形成阶段,有待培养提高,因此写作训练必不可少。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教学我主要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法、诵读法、复述法、鉴赏法和讨论探究法等方法。

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一首典型的乐府诗,教学中,我首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木兰从军”的画面,让学生一下子就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来,教学中我主要采用诵读法,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涵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3篇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3篇

七年级语文木兰诗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本文排比、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本文祥略得当的叙事方法,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特点。

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1、这是一首北朝民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要利用民歌形式上的特点,找出背诵的规律,教师课前可作有表情的示范背诵。

2、本文材料安排有详有略,为什么这样安排,要组织学生通过讨论本文中心来解决,这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3、本文内容分析力求精当,简炼,字词句主要由学生自己翻译,教师适当点拨。

4、运用多媒体,放映动画片《花木兰》片段,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出花木兰这一巾帼形象的意义。

5、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

6、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吗?我国古代有一位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女英雄——花木兰。

千百年来,她已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美国迪斯尼公司还将她的艺术形象搬上了银幕。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放映影片《花木兰》片段三分钟),今天我们想要更详细的了解花木兰的故事,就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北朝民歌《木兰诗》。

二、解题,介绍时代背景。

(由学生介绍,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效果,给生字注音。

2、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教师有感情示范背诵。

可汗鞍鞯朔柝辔啾4、分小组讨论:①这是一首叙事诗,请大家按照故事情节来划分故事的层次。

②请用四个字来简单概括每一部分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段) 替父从军第二部分(第4段) 十年征战第三部分(5—6段) 凯旋归来第四部分(第7段) 结尾附文四、合作学习、理解课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弄清字词句的含义,不清楚的教师点拨。

(二)讨论问题:(小组讨论,互相解答,不懂的全班来解答)1、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木兰停机叹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①引起读者悬念——木兰为何忧愁。

《木兰诗》教案优秀9篇

《木兰诗》教案优秀9篇

《木兰诗》教案优秀9篇木兰诗教学设计篇一【学生分析】在中国,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

学生可能大多了解她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可是这样的一位勇敢刚强的女英雄,她也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也和普通女子一样,爱美,爱她的亲人,爱朴素平淡的生活。

所以,学习《木兰诗》,就是要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真实丰满的人物形象刻画出来的。

【教学建议】1、这首叙事诗字面意义浅显,可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

2、《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支奇葩,它的多种艺术手法如铺排、互文、对偶等对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等起着重要作用。

要引导学生领会这一点。

3、体会本诗的选材对突出人物形象的作用。

4、培养学生爱国爱家的责任感。

5、指导朗诵,争取当堂背诵。

建议一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在这个传奇的故事中寻找答案吧。

二、整体感知,了解故事情节1、指导学生分组合作,疏通文意。

学生质疑,教师点拨对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2、了解故事情节。

学生讨论空白处填写恰当词语:木兰停机()──决心()──从军()──奔赴()──十年()──拒赏()──与亲人( )明确:叹息、出征、准备、沙场、征战、辞官、团聚三、探究理解木兰形象讨论:1、木兰是人人皆知的女英雄,诗中哪些描写刻画了她这一形象?两处:⑴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如飞。

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

⑴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前者烘托渲染了军旅生活的艰苦与惨烈,从正面塑造了一个勇敢刚强的战士形象。

后者通过写天子的赏赐之多,侧面表现出木兰是一位战功显赫的女英雄。

2、木兰既是一位传奇英雄,又是一个普通的女性。

诗中哪些细节描写表现了她的女性心理?⑴ 停机叹息时的心理描写:既为家里着想(父亲年龄大了,弟弟还小),又为国家大计着想(保家卫国是子民的责任)这种焦虑矛盾正是女子所特有的心理。

《木兰诗》说课稿

《木兰诗》说课稿

9《木兰诗》说课稿一、说教材《木兰诗》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首乐府古诗,本单元以家国情怀为主题,选编了五篇文学作品,表现了不同时代的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愿意为保家卫国奉献自己的一切的思想感情。

《黄河颂》是一首歌词,也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颂歌的形式塑造黄河形象,歌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老山界》是一篇回忆性散文,真实、生动地记叙了作者在长征中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赞颂了红军英勇、坚强、乐观的精神品质。

《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通讯作品,记叙了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赞颂了他们的爱国情怀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它以倾诉式的语言抒发作者对沦陷了十年的关东原野的怀念、赞美和甘愿为其牺牲一切的决心。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记叙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赏,辞官还家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的人物形象。

本诗为乐府民歌,具有浓郁的民歌特色。

结构分明,语言朴素,感情浓郁,是初中语文课本中优秀的篇章。

二、说学情七年级学生在以前的语文学习中,学过一些文言诗词,但毕竟很少,对《木兰诗》中一些特殊的字词、诗句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再加上生活在和平安泰的年代,而且生活经历短暂,所以对《木兰诗》的思想内涵的感悟也存在困难。

所以教师必须灵活设计教学过程,精心指导学习内容,力求做到凸显个性,兼顾全体。

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尤其是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青少年责任感缺失的现象,通过木兰为家分忧、为国担责的事迹,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三、说目标1.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歌刚健明朗、质朴生动的民歌情味。

《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读起来朗上口。

反复诵读,感受民歌的情味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

2.把握诗歌中人物形象的特点,感受人物的魅力。

初中课文木兰诗说课稿【5篇】

初中课文木兰诗说课稿【5篇】

初中课文木兰诗说课稿【5篇】初中课文木兰诗说课稿(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表现的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2.学习《木兰诗》详略得当的写法。

3.领会故事情节曲折,富于戏剧性,充满传奇色彩的表现方法。

4.体会民歌刚健清新的特色,掌握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

重点难点1.故事情节和木兰形象。

2.记叙的详略处理。

教学设想1.利用诗中排比句、对偶句、复沓句、顶真句等句式特点,当堂背下来。

2.疏通文义,从整体上把握故事情节,理清故事的基本脉络。

3.结合诗句展开联想和想像,以补充诗歌留下的空白。

4.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设计一、新课导入同学们都知道“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吧,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就有这么一位好女子,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

她的事迹被老百姓编成民歌广为传唱。

她的名字叫花木兰。

现在我们就从这首流传于世的北朝民歌《木兰诗》中,来感受一下“巾帼不让须眉”的气魄吧!1.《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qia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

这是当时北方民族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有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双璧另一:《孔雀东南飞》)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

南北朝,社会上已经把“乐府”从官署的名称转变而为诗体。

其中既有文人诗歌,又有民间歌诗,亦即凡是合过乐能够歌唱的歌诗,统统称为“乐府”。

2.《木兰诗》产生的时代,当在西魏。

那时正是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战争是北朝社会一个最突出的现象,整个北朝的历史几乎与战争相终始,在初期“五胡十六国”的130多年中,战争尤为频繁。

五六世纪间,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与柔然族在黑山、燕山地区进行过长期的战争。

这与诗里所写的木兰出征路线正相吻合。

《木兰诗》说课稿(精选6篇)

《木兰诗》说课稿(精选6篇)

《木兰诗》说课稿(精选6篇)《木兰诗》篇1下面是初中语文《木兰诗》说课稿,仅供参考!一、教材分析《木兰诗》是人教版初一下册第二单元以“热爱祖国”为主题的一篇乐府诗,这也是初中学习的第一篇乐府诗。

文章写了女子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果敢智慧的巾帼英雄形象。

全诗风格明朗、质朴生动,是学生学习古诗文技能的基础篇章。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接触古文只有一个学期,初步学会了识读,对于通过阅读来理解诗文内容、感悟其中的情感,有一定难度。

学生对木兰形象有一定认知,听过花木兰的故事,对学习本课有兴趣。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理解古文句子含义,学会翻译古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全诗中精彩语句的学习,体会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的风格,能够辨别和理解“互文”修辞。

情感与价值观:树立高尚的爱国情感。

四、重点、难点重点:掌握古文的修辞手,积累精彩语句。

难点:掌握古文修辞手法,句子含义。

体会古文的美感。

五、教法和学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采用讲授、启发、欣赏为本课教学的主要方法。

采用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的方法。

六、教学过程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采用了故事导入的方法,因为花木兰的故事在我国代代相传,而且本文的情节性很强,预先让学生收集花木兰的故事,了解当时所处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的信息收集能力,以及自学能力2、初步朗读、整体感知让同学们默读全诗,遇到不懂词语可借助词典,尝试翻译古文。

在默读的过程中想一想,每一段的故事情节是什么。

故事是如何展开的。

以小组为单位,归纳讨论各段故事情节,每组选一位代表说出本组的观点。

老师进行归纳总结,引导全班得出本文的故事线索。

3、抓住重点、释疑解难带领学生学习古文,逐段进行研读,课文中的重难点句子、词语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理解,结合学生之前对古文词语、句子的尝试翻译,掌握古文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木兰诗》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木兰诗》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

《木兰诗》说课稿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木兰诗》说课稿范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木兰诗》说课稿1《木兰诗》学案㈠教学目标1.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体会的节奏美和音韵美,培养语感,提高记诵能力。

2.引导学生领会故事情节富有戏剧性、生动性的特点。

3.引导学生加深体会本文详略处理得当的写作特色。

4.了解木兰这一巾帼形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的向往。

㈡教学重点⑴指导学生朗读、背诵。

⑵学习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特色。

㈢教学难点⑴引导学生理清故事情节,深入分析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⑵文中出现的重点古诗词的积累。

教学过程㈠导语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巾帼英雄的事迹,请讲一讲。

(学生讲)说到巾帼英雄不得不提到木兰,今天我们来学习南北朝时期的一首北方民歌《木兰诗》,相信大家会对女英雄木兰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

㈡探索新知识1.相关的文学常识(投影显示)《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木兰歌》,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是当时北方民歌中一种在马上演奏的军乐,因为乐器有鼓角,所以也叫“鼓角横吹曲”。

《木兰诗》则是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它和《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为乐府诗中的“双璧”。

2.读文⑴让学生认真听朗读录音,注意字音、节奏和感情。

(播flash)需要注意的字音:机杼军帖可汗鞍鞯辔头溅溅胡骑啾啾朔气扶将著扑朔戎机⑵让学生结合所听的录音和课下注释自由朗读课文⑶找学生读文,并找其他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⑷本诗诗韵婉转,琅琅上口,读时要读出节奏感,例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让学生给自己最喜欢的话划分节奏,并大声读出来。

学生划节奏,读文。

找三至五名同学读。

师生共评价。

⑸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着读文,提出不懂的字词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木兰诗说课稿
初中语文木兰诗说课稿范文
【教学目标】
1、学习一些朗读技巧。

2、理清故事情节,当堂背诵。

3、理解木兰形象。

【教学创意】
通过教师有表情的示范背诵,感染、启发、引导学生背诵全诗,也可请已背会的学生在课堂上做背诵表演,以活跃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生字词句、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木兰形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木兰的故事吗?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一千多年来,花木兰这个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女性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板书),来寻找其中的答案。

二、朗读指导
1、教师带表情范背。

让学生边听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背诵时节奏的变化。

2、解决生字词,重点注意几个问题。

“十二转”的“转”就读
zhuàn。

古代指勋级,每升一级叫一转,十二转为最高的勋级。

“旧时裳”的“裳”读“cháng”,古代指少女穿的裙子。

要注意理解在这首诗里出现的互文修辞句。

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3、学生齐读全诗。

4、教师逐段指导学生朗读。

第1段是对情景的描述,读开头两句语调要柔缓,第3、4句则要带疑虑和关切的语气,声音可以略微提高,读到“叹息”再轻缓下来。

第2段开头两句是问句的形式。

读“何所思”、“何所忆”要读出询问的语气。

答句中的两个“无”字应重读表强调,语气要与后面的句子衔接。

“见军帖”、“大点兵”、“十二卷”、“卷卷”都要重读,以说明战争的规模和紧迫,“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写木兰所思所虑,该怎么办呢?这里可以略作停顿,然后用坚定的语气读“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在“从此”之后又可以有稍微的顿息,“此”字拖长一点,把“替爷征”三个字读得沉着有力,以表现木兰替父从军的决心。

第3段前四句节奏要读得比较紧凑,以渲染木兰在匆促地准备行装,“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应突出强调,使听者能想像出木兰整装待发的英姿。

以下八句写木兰奔赴前线、穿山越水的情景。

前四句要读得委婉,放轻音量,以表现木兰对亲人的思念;
后四句写木兰已经到了能听到敌人战马嘶鸣的地方了,因此要读得刚毅,音量适当放大,以表现她的战斗豪情。

第4段概写木兰十年征战生活,语言凝练而夸张,朗读时抑扬顿挫要鲜明,节奏要慢。

“赴”、“度”、“飞”要读得富有动态,语调要昂扬。

读“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语词要相对压抑,节奏放慢,以表现木兰经历了战场艰苦环境的'磨炼。

读“将军百战死”语词略抑,“壮士十年归”,读时语调要扬起来,以渲染出军队胜利凯旋的气氛。

读第5段前四句要强调天子给予木兰很高的奖赏和荣耀。

“十二转”、“百千强”要重读。

从“木兰不用尚书郎”到段末木兰对天子“问所欲”的回答,读时语调要平稳。

“还故乡”三字中间要顿开,音调要放在同一高度上,以便把木兰不卑不亢,不慕富贵荣华的品质和思念家乡的心情表现出来。

读第6段父母相互搀扶着出城迎接女儿这一句,语气中要流露出急切的情绪,读时节奏要与老人颤颤悠悠的节奏相符。

读阿姊们忙着梳妆小弟忙着杀猪宰羊两句,音调要提高些,节奏要加快,以生动表现全家欢迎木兰归来的情景。

木兰“开”、“坐”、“脱”、“著”、“理”、“帖”时,心情是无比激动的,会有许多往事涌上心头。

读的时候节奏不宜太快,要用柔顺的口吻、娇羞的语气来再现一个健康、美丽、端庄的女子形象。

在用意外的语气读“火伴皆惊忙”之后要有一个停顿,以示伙伴们反复打量已换女妆的木兰,然后用惊异的语气读“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十二年”、“女郎”要重读。

读最后一段,语调要略缓,“雄”、“扑朔”、“雌”、“迷离”点出了雄雌的特征,要重读,最后一句要慢读,语尾要向上扬,读成反问,给听者以思考与回味。

三、理清故事情节
1、学生分小组合作探究。

2、填空:情节,木兰停机()——决心()——从军()——奔赴()——十年()——拒赏()——与亲人()。

3、复述木兰故事,背诵课文。

4、探究理解木兰形象。

四、布置作业
将《木兰诗》改成现代白话文故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