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合集下载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教学目标1.走进、细读文本,通过朗读、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和象征意味的语言,来理解诗人对这土地和祖国深沉而又刻骨铭心的爱。

2.走出文本,思考“土地”这一诗歌意象所蕴含的深意。

一.新课导入假如你是一只鸟,你会用的喉咙唱歌,为什么?设计意图:吸引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可以快速进入文本。

(如果学生用嘹亮、婉转、清脆等词语,我会告诉他,可有一只鸟儿却觉得自己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来歌唱,为什么?)二.不同形式的朗读诗歌的语言凝炼、生动,一些关键字、句,往往包含着极丰富的内涵和意蕴,让学生在反复吟诵中,领会这些诗句的丰富内涵,从而深入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扣题通过几个主干问题来品读诗歌中关键词的深刻内涵。

(提醒学生注意本诗的创作年代)1.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2.“鸟儿”歌唱这片土地上怎样的风景?3.“鸟儿”用怎样的方式来爱这片土地?前两个问题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暴风雨、悲愤、激怒、永远、无止息、林间、温柔的黎明等富有象征意味和暗示力的词语。

在此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回答往纵深追问:比如我们为何悲愤;被激怒后会产生怎样的反应;为什么这黎明是出自“林间”而非天边;象征着希望的黎明为何用“温柔”来修饰……这里还要注意几个问题:(1)“这”与“那”近指、远指的区别,凄凉、苦难和抗争是充盈在我眼中的,希望是装在我心中的,也许离它还有咫尺之遥。

(2)打击——悲愤——激怒——黎明这一从处境到情感到反应到结果这一情感的变化过程。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欣赏诗人的这句“我是作为一个悲苦的种族争取解放,摆脱枷锁的歌手而写诗。

”第三个问题主要品读出“嘶哑”、(因为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而内心沉痛)“死”(为何而死?受伤、牺牲还是完成了使命?)“腐烂”(灵肉都与土地交融,刻骨铭心的爱)的深意在此基础上,完成这题填空题:这是一片土地。

学生这时应该会有更多的理解,不会再停留在“暴风雨”上比如:凄凉、苦难、希望,不停抗争……。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5篇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5篇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5篇我爱这土地说课稿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爱这土地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1一、教学理念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开放自主合作,培养会学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标准”中“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做出自己的评价”,“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

二、教材研究1、课文简介: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抒情名篇,作于1938年11月。

诗的第一节以一只鸟生死眷恋土地作比,形象抒发了深沉而真挚的爱国情感。

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内涵丰富,鲜明意象来表达歌唱的丰富内涵。

第二节一问一答,直抒胸臆,是本诗名句。

2、教材地位及作用:《我爱这土地》一诗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1课的内容。

作为初三的最后一册语文书,它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的作用:既是对初中知识的总结,归纳,直面中考;又是对高中知识的承接。

面对去年中考的改革,出现修改病句和文言朗读节奏的两个新题型,我们应及时适当的对教授内容进行调整,补充必要的语法知识。

近几年来,初中语法教学淡化甚至零化,不仅造成初,高中教学出现大断层,也使学生面对英语大量的语法无所适从。

我们的学生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这套教材做好这个衔接工作。

另外,高一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单元,应初步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

3、教学设想:《我爱这土地》作为诗歌单元的首篇,又是名篇,应重点学习。

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边学习边体会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教读本课,应充分注重朗读训练,规范学生诵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和停顿,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9)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9)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9)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和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课文以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语言优美,情感丰富。

教学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情感,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但是,由于年龄和经历的限制,他们对于爱国情怀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理解并体会到爱国的情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的内容,掌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到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个人的角度出发,理解并体会到爱国的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相关的音频和视频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氛围。

2.新课导入:介绍诗歌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

3.课文讲解:分析诗歌的语言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怀。

4.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讨论,从个人的角度出发,谈谈对爱国的理解。

5.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爱国情怀的重要性。

6.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爱国的作文。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诗歌的题目、作者、诗歌的形式和内容等。

通过板书,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八. 说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说课稿(6)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说课稿(6)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说课稿(6)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属于现代诗歌单元。

这首诗通过对土地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课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之情。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诗歌鉴赏能力。

他们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接触过许多诗歌作品,对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情感,仍需要通过深入分析来进一步体会。

此外,随着年级的提高,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理性,对于抽象的情感和理念的表达,需要通过更具象化的方式来进行引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我爱这土地》的内容,把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之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对祖国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土地的情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基本形式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深入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感受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与手段: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思维。

3.写作法:引导学生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美丽的土地风光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土地,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朗读课文: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3.分析诗歌: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象、表达技巧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讨论交流: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思维。

《我爱这土地》优质课说课稿

《我爱这土地》优质课说课稿

《我爱这土地》优质课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一首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通过诗歌中的生动描绘,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这首诗歌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富有感染力,适合学生进行朗读和体会。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并能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歌时,可能对一些词语和表达方式不够理解,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进行理解。

同时,学生可能对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方式不太熟悉,需要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来感受和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诗歌的表达手法和结构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来进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并能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感受和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方式,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掌握诗歌的表达手法和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自己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能够学会用诗歌的方式来表达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并能够运用诗歌中的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方式,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掌握诗歌的表达手法和结构。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讲解: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

3.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交流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4.示范: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表达手法和结构。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课件(共24张PPT)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课件(共24张PPT)

写作训练
0 1
(1)我眼中的 祖国:描述自 己对祖国的独 特理解和感受, 可以从自然风 光、历史文化、 人民精神等方
面展开。
0
0
3
2
(3)祖国的未
(2)我的祖 来:展望祖国
国情:表达自 的未来发展,
己对祖国的深 表达自己对祖
情厚意,可以 国的期望和愿
通过描写家乡、 景,鼓励学生
亲人、朋友等 积极思考和表
03
说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爱这土地》这篇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主旨, 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学 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热爱祖国,增强对祖国的认同感和责任感。
04
说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培 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文学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和 思考,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05
说教法与学法
五、说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采用情感教育与阅读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法。通过情 感教育,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 情;通过阅读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提高学 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06
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0 1. 教师展示一些美丽的祖国风景图片,如大 1 自然的壮丽山河、繁华的城市景象等。
《我爱这土地》 说课稿
目录
01. 说教材
02. 说学情
03. 说教学目标 04. 说教学重难点
05. 说教法与学法 06. 说教学过程
07. 说板书设计 08. 说教学反思
敬爱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九年级语文部编说课稿:2 我爱这土地

九年级语文部编说课稿:2 我爱这土地

九年级语文部编说课稿:2我爱这土地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我国著名诗人艾青创作的一首诗歌,选自九年级语文教材。

这首诗歌以简洁朴素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诗歌中,艾青用土地、河流、风等自然元素,象征着祖国的苦难与希望,展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这首诗歌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家园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对诗歌的语言、形象、情感等方面有一定的理解。

但针对本诗,学生可能对诗人艾青及诗歌背景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诗人及诗歌背景进行简要介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此外,学生对于如何鉴赏现代诗歌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教师需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诗人艾青及其作品《我爱这土地》,掌握诗歌的基本知识,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情感、品味诗歌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珍惜家园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诗歌意象的把握、诗歌情感的体会、诗歌语言的品味。

2.原因:诗歌中的意象丰富,需要学生充分理解;诗歌情感深沉,学生难以体会;诗歌语言独特,需要学生仔细品味。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景教学法、品读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音频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艾青及其作品《我爱这土地》,激发学生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情感。

3.课堂讲解:讲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分析诗歌的意象、情感、语言等特点。

4.品读欣赏:学生品读诗歌,引导学生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亮点、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6.创意表达: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创意表达,如写作、绘画等。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2(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2(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一、说教材《我爱这土地》是长春版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十课《现代诗歌两首》中的第一首,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唐诗、宋词、外国诗歌,但中国现代诗,这还是升入初中的第一次接触。

因此我希望通过这首诗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现代诗歌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现代诗的基本特点,初步了解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歌史上广为传颂的名篇,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烧杀虏掠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艾青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因此,我觉得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教材。

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理解这首诗的浅层含义似乎很容易。

然而,要让生活在和平年代习惯了养尊处优的学生做到读诗悟情,把诗句深刻的内涵诗人极其复杂的情感理解透却并非易事。

基于这首诗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它自身的这些特点,根据《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阶段目标中“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设身处地理解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等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初步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并偿试简单的创作。

3、体会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

教学重点是:1、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体会诗人对历经磨难而又充满希望的祖国的挚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感情。

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准确地把握诗歌的主题,初步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说教法:根据新课程理念“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在这首诗的学习中,我会让学生占有课堂的大部分时间生,只在诗歌创作的背景、现代诗的基本特点等方面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爱这土地》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过程。

一、说教材与教学目标
本文选自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十三课,作为初中现代诗歌的首篇,又是名篇,要重点学习,通过本课的学习,要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文写于1938年11月,作者艾青在民族危亡,山河破碎的关头,满怀着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祖国的挚爱,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表达了诗人真挚的爱国情感。

诗中写实和象征交织,用土地、河流、风、黎明、暴风雨等一系列鲜明的意象来表达丰富的内涵。

作为现代诗歌的首篇,在教学中我应注意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品,解读作品,总结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诵读诗歌中的情感,要启发学生用“心”去读、去品味,去感悟诗中的所蕴含的丰富情感。

基于此,我将教学目标设为以下几点:
1、反复诵读诗歌,读出诗歌的旋律和节奏。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象征意义。

3、背诵诗歌,体味诗歌抒发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结。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难点:
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二、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和和谐节奏,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对诗歌意象和主题的解读。

三、说学法: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注重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求知欲望,带领学生走入诗人的内心深处,一起去感受诗人真诚、炽烈的爱国之心。

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现代诗歌虽然是刚刚接触,但是经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把握文章的大意应该并不会难;在教学设计中,主要以学生活动为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启发学生设身处地用“心”
去读、去品味,探究和感悟诗歌中所蕴含的深深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四、说教学程序
1.情景导入
通过谈话的方式导入新课,让学生对诗歌有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出示学习目标
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整节课有事。

3.作者及背景简介
了解作者艾青及写作背景可让学生尽快进入诗歌的情景,为诵读诗歌做好情感的
铺垫。

艾青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诗人,他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一位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也享有声誉。

1938年初期,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在国土沦丧的关头,诗人投身于反侵略的战争,提笔创作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优美诗篇。

4.自主阅读.品读诗歌
诗歌是最经得起诵读的文体,三分诗,七分读,所以我将采用范读、自由朗读、配乐朗读相结合,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本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悲壮美,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借土地抒发对日本铁蹄蹂躏下祖国的深沉的爱和为国献身的热情。

5.精讲点拨,品味语言
每个具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意象,品读艾青的作品,不难发现,“土地”和“太阳”是他诗中两个主导意象,“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因此“土地”凝聚了艾青对大地母亲、对祖国、对人民最朴素、最忠诚、最深沉的爱。

分析全诗,学习本文,我共设计了两个问题:1、诗歌中把自己比喻成一只鸟儿,写了鸟儿用整个生命去歌唱的形象,这只鸟歌唱了哪些东西呢?他们各象征了什么?2、诗中哪个词给你的印象最深刻,深深地感动了你?并说说理由。

目的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初步学习品味诗歌的语言。

6.当堂训练
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我采取的方式是先出示教师的下水作文,是为了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7.课堂小结
这首《我爱这土地》是诗人献给土地最真挚的恋歌;巧妙的构思,生动的形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土地最忠诚歌者的形象,一个始终环绕和守护土地母亲的诗魂,一个给人以信念、信心和希望的使者。

8.作业的布置
为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后让学生背诵诗歌,阅读艾青的其他诗作,旨在增加学生的课外阅读量,让学生深入走进艾青。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恳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提出你们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谢谢大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