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离辐射危害因素监测结果与分级

合集下载

03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及辐射防护标准

03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及辐射防护标准
电离辐对人体的危害及 辐射防护标准
主讲: 崔 莹
1
电离辐对人体的危害 及辐射防护标准
核能的开发与利用,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伴随着一定的危害。 但是只要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辐射的危害是可以减小和防止的。 大量的调查结果表明,原子能工业的事故年平均死亡率及职业病年平均 死亡率远小于一般工业,成为安全记录较好的工业。 原子能工业良好的安全记录,是由于高度重视了安全防护而获得的。
10
致死剂量 口腔、咽喉发炎,体温增高,迅速消瘦。第二周出现死亡,死亡率可能达100%
5
第一节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损伤作用
一些生物效应的剂量阈值
眼睛(X射线照射)
单次照射剂量阈值/Gy
晶体混浊 0.5~2.0; 100%白内障 5
男性性腺(睾丸) 女性性腺(卵巢) 骨髓
精子减少 0.15; 永久不育 3.5~6.0
生物自由基 激发反应
与生物分子反应
化学阶段
秒至数年
生物阶段
代谢 突变
分子变化
代谢

辐射的作用效果
远期损伤
代谢 生物化学变化 亚显微损伤
可见损伤 细胞死亡
辐射的作用效果5
机体死亡
第一节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损伤作用
辐射效应出现在受照者本人身上的叫躯体效应,如放射病,辐射诱发 癌症等;出现在受照者后代身上的称为遗传效应。 辐射效应分为随机效应和确定性效应(组织反应)。随机效应的发生不存 在剂量的阈值,其发生的几率与受照剂量的大小有关,如遗传效应及某些 躯体效应(即癌症)。确定性效应(随机效应、组织反应)的发生只有当 受照剂量超过某一阈值时才会发生,也就是说效应的发生时存在剂量阈值 的,其效应的严重程度随受照剂量的大小而异。性细胞的损伤引起的生育 能力的损害、眼晶体损伤引起的白内障等,就是确定性效应。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结果解读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及评价结果解读

生产过程中职业危害因素分析3.1生产工艺过程中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辨识3.1.1化学因素该项目生产过程中使用和产生的危险化学品主要有:水煤气(成分一氧化碳、氢气、二氧化碳、甲烷、硫化氢等)、氨/液氨、二氧化碳、甲醇、尿素、甲铵(高温下分解为氨和二氧化碳)、盐酸,硫酸,二氧化氯,次氯酸钠,氢氧化钠、一氧化氮、二氧化氮、氮、氧等。

维修工在日常维修电焊生产过程中可接触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一氧化氮、二氧化氮、臭氧等。

装置开、停车,检修过程可能接触到氮气、压缩空气等。

该项目各生产工序中所产生化学有害因素如表3.1-1所示。

3.1.2物理因素(1)噪声噪声源有三种,即空气动力性噪声、机械性噪声和电磁性噪声。

空气动力性噪声:由各种空压机、阀门、压缩机的排气等气体扩容、节流引起空气振动产生的噪声,其具有低、中、高各类频谱。

机械性噪声:由机械设备运转、摩擦、撞击、振动所产生,各种泵机械摩擦产生的噪声,这类噪声以中、低频为主。

电磁性噪声:电动机、变压器等电器设备,磁场交变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属低、中频噪声。

(2)高温生产工艺中产热设备锅炉、反应器、转化炉、废热锅炉、换热器等在运行过程中向周围环境放散热量的过程中,可产生高温危害。

(3)工频电场变配电系统的所有输配电设备可产生工频电场。

该项目正常生产过程中作业工人可能接触的不良物理因素如表3.1-2所示。

表3.1-2作业工人可能接触的不良物理因素3.1.3其它危害(1)生产性粉尘该项目正常生产过程中作业工人可能接触的生产性粉尘如表3.1-3所示。

表3.1-3作业工人可能接触的生产性粉尘除此之外,在各装置的转化炉、变换塔、合成塔等设备填装、更换催化剂过程中也可产生相应的催化剂有害粉尘;维修工在维修过程中可能接触到电焊尘。

(2)低温介质在异常生产状况时,液氨、液氧、液氮可能对工人造成低温冻伤。

(3)电离辐射在尿素装置中合成塔、气提塔液位计计量装置,在放射源失控状况下γ射线可对人造成外照射损害。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电离辐射对人体的危害

电离辐射对⼈体的危害正⽂共: 2961字预计阅读时间: 8分钟少年梦然 - 少年⼀、放射线产⽣的⽣物效应⼈体受到电离辐射的照射,可产⽣各种有害效应,称为辐射⽣物效应。

其基本机制是:电离辐射作⽤于机体后,在照射的瞬间辐射能量传递和吸收,导致原⼦产⽣电离或激发,进⽽引起分⼦变性和损失。

当带电粒⼦直接射在⽣物⼤分⼦上,沉积能量并引起物理和化学变化,如DNA和RNA,可发⽣单链断裂、双链断裂和碱基损伤等,这称为直接作⽤。

当带电粒⼦与⽣物体内的⽔分⼦作⽤时,会产⽣各种⾃由基和活化分⼦。

这些辐射产物,再与⽣物⼤分⼦作⽤使⼤分⼦遭到损失和破坏,称为间接作⽤。

⼀般认为,间接作⽤的概率远⼤于直接作⽤。

间接作⽤的结果,加之分⼦间的能量转移,⼜会产⽣更多⽣物分⼦⾃由基。

这些⾃由基⼜可与⽣物分⼦反应,使更多的分⼦发⽣变化。

上述过程是由物理阶段的能量吸收发展成为分⼦结构变化的物理化学进程,进⽽发展成为分⼦间变化的化学过程,最后由于⽣物代谢的变化,有些细胞的损失得到修复,有的可停⽌分裂⽽陷⼊死亡,也有的⽆限制地分裂⽽导致癌症。

电离辐射⽣物效应有以下分类⽅式1.随机效应和确定性效应随机效应是指效应的发⽣概率随受照剂量的增加⽽增加,不存在阈值,效应的严重程度与受照剂量⽆关。

确定性效应是指效应的发⽣具有⼀定的阈值,辐射剂量⼤于阈值时确定性效应才发⽣,⽽效应的严重程度随辐射剂量的增加⽽增加。

⼀般说来,全⾝任何组织器官受到超过阈值的照射时,均可发⽣不同程度和表现形式的确定性效应。

2.近期效应和远期效应近期效应分为急性效应和慢性效应。

例如急性放射病和急性⽪肤放射损伤属于前者,⽽慢性放射病和慢性⽪肤放射损伤属于后者。

近期效应是指在急性照射(也就是在数⼩时之内接受较⼤的剂量)之后数⼩时到数周就能出现的效应。

远期效应⼀般发⽣在受照射的数年到数⼗年之后,例如辐射致癌、辐射遗传效应等。

3.躯体效应和遗传效应辐射诱发的机体⽣物效应,显现在受照者本⼈⾝上的称为躯体效应。

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

性疾病。
(二)外照射亚急性放射病
1、病因:放射源丢失、误照 ★1978年阿尔及利亚事故:一儿童拣到192Ir(铱)源带回家,
造成22人连续周受照射,剂量为10-14Gy。
★1985年中国牡丹江事故:某单位一 137Cs(铯)被2个儿童盗 走,卖给同村的人,致使一家3人在120-180天内多次受到
照射,累积剂量为8-15Gy。
1、电离辐射因素
★辐射量大小
★剂量率
★分次和单次照射 ★照射方式 ★受照部位和面积 ★辐射品质
放射源罐
六、电离辐射对机体损伤效应的影响因素
2、机体因素 辐射敏感性与细胞增值率正比,与分化程度成反比。 细胞周期不同辐射敏感性也不同,DNA合成期敏感性高。
淋巴细胞 原红细胞 髓细胞 骨髓巨核细胞 生 殖 细 胞 皮肤及器官 的上皮细胞 眼晶状体的 上皮细胞 软骨细胞 骨母细胞 血管内皮细胞 腺上皮细胞
进行评估。
(一)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一)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3、急性放射病的治疗 针对病程的各期特点,采用中、西医结合对症综 合治疗。主要包括:
防感染、防治出血
改善微循环
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应用细胞因子
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一)外照射急性放射病
1996年1月5日早晨7点半,吉化建设公 司管线工宋学文在经过厂区裂解炉炉下时拾 到-条类似“钥匙链”的小链子,他顺手放在 了右腿膝部的裤袋内,约9点多钟,正在高空 作业的宋学文突然感到头晕、恶心,便回到 休息室休息,在频繁的呕吐中折腾到下午5点。 他只好从6楼宿舍爬到5楼值班室求救。一小 时后,队长及公司领导赶来才知道,他捡的 正是昨天晚上工地技术人员遗失的用于工艺 管线探伤的γ放射源-铱192。 《知音》 2004年 冬青号(增刊) 4页

电离辐射防护与标准

电离辐射防护与标准
3、应急照射emergency exposure 是为了 制止事故扩大或进行抢救、抢修等,有些工作 人员会接受超过正常限值的照射。
4、事故照射accident exposure 指 在事故情况下,工作人员及公众非自 愿接受的超过正常限值的照射。
5、潜在照射potential exposure是 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见而不一定发 生的照射,在最优化分析中应将潜在 照射考虑在内。
除污染的基本原则是:
(1)根据污染核素的理化性质和污染物的 性质选择适当的去污剂和去污方法;
(2) 尽早清除以防污染扩散 (3)防止去污过程中使污染面扩大; (4)除污后要做安全监测,控制在规定值 以下。
三、放射危险标志物
图7-4是国际通用的电离辐射标志物,常用于放射性实 验室和作为放射货物运输的标志。
2、操作带有放射性物质的仪器、仪表或产 生电离辐射的设备装置,其放射性活度大于 封闭性放射源的日最大操作量;或不加任何 防护措施,放射源表面的当量剂量率高于 0.04mSv·h-1;或工作位置的当量剂量率高于 2.5μSv·h-1;或间断性工作的年有效剂量高 于5mSv。
3、使用电子加速器和操作产生电子束 的装置,其电子束能量大于5KeV,且工作 位置的当量剂量率符合第2条所列的数值。
辐射防护标准
辐射防护的标准包括 基本标准、次级标 准。
1、基本标准阐述辐射防护的基本原则 并规定出各类人员接受天然辐射以外的各类 照射的基本限值;
2、次级标准则是依据基本标准作出的 应用性规定。
辐射防护的目的
在于防止有害的确定性效应 (非随机性效应)的发生,限制 随机性效应的发生率,使之达到 可以接受的水平。
头部
50
腰椎
35
腹部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和职业健康分类分级监管指南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和职业健康分类分级监管指南

南平市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和职业健康分类分级监管指南第一条为了进一步提高职业健康监管实效,强化高风险企业职业病危害风险防控,有效、高效遏制新发、高发、群发职业病例事件,切实保护劳动者健康权益,依据《职业病防治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职业卫生监管相关工作的通知》(安监总厅安健函〔2014〕161号)、《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分级》(GBZT229)等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章、标准,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适用于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进行风险分类,分类结果作为分级监管的依据。

第三条各县(市、区)安监局根据本指南,负责对所属管辖范围内的用人单位实施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类分级监管工作,并接受市局的监督和指导。

第四条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类别由各县(市、区)安监局或其委托的单位对照分类标准进行评定(详见第八条),具体方式统一按下面方式(第五—八条)进行。

第五条推动开展和做好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岗位分级工作。

自2017年9月份起凡在南平市辖区内开展检测、评价业务的技术服务机构,要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分级》(GBZT229)分级方法对用人单位工作场所各危害岗位做出职业病危害分级,分级结果应在检测、评价报告书中应明确(报告范例见附表1),各地安监部门、用人单位应积极督促检测、评价机构按要求完成分级报告。

对GBZ/T229.1《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分级第1部分:生产性粉尘》中对“相对无害”作业的分级评判需要3次连续监测要求,可沿用用人单位连续三年来的检测报告数据,也可连续3次监测(间隔1个月以上)取得的数据进行评判。

第六条各地安监部门要督促落实辖区内从事检测、评价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工作场所岗位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各用人单位要积极配合技术服务机构开展作业分级工作,如实提供所需要的计算数据(如各岗位工人的劳动强度、工作时间等)。

工作场所岗位职业病危害分级完成后,应将粉尘作业岗位中的“中度危害”和“重度危害”、有毒作业岗位中的“中度危害”和“重度危害”、噪音作业岗位中的“极度危害”,高温作业的“重度危害和极重度危害”、存在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作业岗位列为关键风险岗位。

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

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

附件1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定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根据劳动者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性质、接触水平、接触人数等指标进行判定。

一、指标界定(一)职业病危害因素性质职业病危害因素性质分为严重和一般职业病危害因素。

1.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高毒物品目录》所列职业病危害因素;(2)石棉纤维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10%以上粉尘;(3)已确认对人致癌、致敏的化学有害因素(GBZ 2.1中标注“G1”“致敏”的物质);(4)电离辐射(除外Ⅲ类射线装置、Ⅳ类和Ⅴ类密封源、丙级非密封源工作场所及予以豁免的实践或源);(5)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规定的其他应列入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范围的(附表1-2)。

2.上述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外的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为一般职业病危害因素。

(二)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指劳动者在职业活动的特定时间段内实际接触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或强度。

本文件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水平分为符合和不符合。

(三)职业病危害接触人数职业病危害接触人数分三类,分别为接触人数9人及以下、10~49人和50人及以上。

二、风险分级方法按照《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见附表1-1),将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Ⅰ级、Ⅱ级、Ⅲ级三个等级,Ⅰ级风险最低,Ⅲ级风险最高。

附表1-1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注:用人单位同时存在一般职业病危害因素和严重职业病危害因素时,依风险高者判定。

三、风险分级步骤根据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报告或定期检测与评价报告,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职业病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项目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报告和职业健康检查报告,开展职业病危害因素情况调查,填写附表1-3。

根据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分级方法进行风险等级判定,填写附表1-4。

附表1-2 高毒物品目录、高致病化学品目录附表1-3 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一览表6附表1-4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等级判定表附件2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自查方法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定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管理自查内容、方法。

辐射事故的定义

辐射事故的定义

辐射事故的定义1、辐射事故的定义答:辐射事故是指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意外的异常照射。

2、辐射事故如何分级答:根据辐射事故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从重到轻将辐射事故分为特别重大辐射事故、重大辐射事故、较大辐射事故和一般辐射事故四个等级。

特别重大辐射事故,是指?类、?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造成大范围严重辐射污染后果,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3人以上(含3人)急性死亡。

重大辐射事故,是指?类、?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2人以下(含2人)急性死亡或者10人以上(含10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

较大辐射事故,是指?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9人以下(含9人)急性重度放射病、局部器官残疾。

一般辐射事故,是指?类、?类放射源丢失、被盗、失控,或者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失控导致人员受到超过年剂量限值的照射。

3、发生辐射事故时,事故单位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答:发生辐射事故时,事故单位应当立即启动本单位的辐射事故应急方案,采取必要防范措施,并在2小时内填写《辐射事故初始报告表》,向当地环境保护部门和公安部门报告。

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超剂量照射的,还应同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4、发生人体受超剂量照射事故时,事故单位应采取哪些措施, 答:发生人体受超剂量照射事故时,事故单位应当迅速安排受照人员接受医学检查或者在指定的医疗机构救治,同时对危险源采取应急安全处理措施。

5、发生工作场所放射性同位素污染事故时,事故单位如何处置, 答:发生工作场所放射性同位素污染事故时,事故单位应当:(1)立即撤离有关工作人员,封锁现场;切断一切可能扩大污染范围的环节,迅速开展检测,严防对食物、畜禽及水源的污染;(2)对可能受放射性同位素污染或者放射损伤的人员,立即采取暂时隔离和应急救援措施,在采取有效个人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组织人员彻底清除污染并根据需要实施其他医学救治及处理措施;(3)迅速确定放射性同位素种类、活度、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4)污染现场尚未达到安全水平以前,不得解除封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