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古建筑设计任务书

古建筑设计任务书

古建筑设计任务书目的:本设计的任务是通过对古代建筑历史及其构造、构图比例及造型设计的学习,相应地把握古代建筑的特点,达到提高建筑设计的层次、掌握传统建筑意境和理解传统建筑文化的目的。

要求:着重训练学生对中国古建筑单体设计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古典建筑所需要的建筑语言、语汇和手法,正确选用建筑的平面形式,正确选用色彩和材质,让学生熟悉古建筑的比例、尺度、平面及空间关系。

内容:1.设计或抄绘一仿古建筑殿堂式,其面阔5开间、进深为3或4间的单体建筑,其内部功能自定2.平面可为金厢斗底槽或双槽(带不带副阶自定)(1:100)3.里面为一侧立面和一正立面(1:100)4.屋顶形式为庑殿顶、歇山顶(是不是重檐自定)要有屋顶平面图(1:200)5.剖面纵剖和横剖各一个(1:100)6.斗栱为五铺作(两跳,可为单抄单下昂,也可为双抄;可偷心也可计心)(1:50)要求:1.平面要画明柱网,并标注出柱径、柱础、墙厚2.剖面要做标高,要表明杆件的名称3.斗栱部分要有一个正立面图、一个侧立面图和一个仰视图(柱头、补间、转角各一)4.单列出举折的计算5.庑殿顶要画出推山处的大样,歇山顶要画出收山处大样,还有一个门大样(1:50)6.室外效果图一张,表达不限,图幅不小于A47.设计说明:应针对你个人实际的设计图,说明设计意图和采用的主要处理方法,不少于800字8.CAD出图为A1图纸1~2张,图面表达手法不限分数:平时出勤率30%;图面表达清晰、明确10%;中间小作业10%;图纸完成情况50%(不缺图、标注准确、计算正确、图面表达没有错误)参考书:《营造法式》宋·李诫《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中国建筑史》潘谷西“三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等。

中国古代建筑教案

中国古代建筑教案

中国古代建筑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中国传统文化》教材第六章第一节《古代建筑艺术》。

详细内容包括: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分类和主要建筑风格;古代建筑的构造原理与技术特点;古代建筑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分类和主要建筑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掌握古代建筑的构造原理与技术特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3. 认识古代建筑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分类、构造原理与技术特点。

难点:古代建筑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及其影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挂图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故宫、颐和园等著名古代建筑图片,引发学生对古代建筑的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 讲解:详细讲解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分类、构造原理与技术特点。

4.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一处古代建筑,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建筑的魅力。

5.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和实际案例,讲解古代建筑的价值及其影响。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思考和练习。

六、板书设计1. 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分类、构造原理与技术特点。

2. 古代建筑的价值及其影响。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及其分类。

(2)分析古代建筑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

2. 答案:(1)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特征:木构架结构、对称布局、重檐翘角、雕梁画栋等。

分类:宫殿、寺庙、园林、陵墓等。

(2)古代建筑在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价值: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对后世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丰富,学生反馈如何,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古建筑设计课程

古建筑设计课程

古建筑设计课程古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艺术魅力。

古建筑设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古建筑的理解和设计能力,使他们能够继承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创造出具有现代特色的古建筑作品。

一、古建筑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和人文精神。

它们不仅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还是中国传统建筑技艺和审美理念的集中体现。

通过学习古建筑,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政治制度、生活习俗等,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二、古建筑的设计原则与技术要点在古建筑设计课程中,学生将学习到古建筑的设计原则和技术要点。

首先,古建筑设计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追求“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其次,古建筑注重空间布局和比例美感的体现,通过巧妙的设计手法,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此外,古建筑的结构和施工技术也是学生需要重点学习的内容,包括木构、砖瓦、彩绘等技艺。

三、古建筑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传统的古建筑设计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然而,在现代社会中,古建筑也需要与时俱进,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

古建筑设计课程将教授学生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创造出具有时代特色和功能性的建筑作品。

通过融合现代材料、工艺和设计思维,学生可以将古建筑的魅力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创造出更加符合现代人居需求和审美观的古建筑作品。

四、实践与创作古建筑设计课程不仅注重理论学习,也非常重视实践与创作。

学生将有机会亲自参与到古建筑的设计与建造过程中,通过实践来深入了解古建筑的特点和技术要求。

在实践中,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实地考察、测量、绘图等工作,锻炼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同时,学生还将有机会进行古建筑的创作,通过设计并制作出具有自己风格和创意的古建筑作品。

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古建筑设计课程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古建筑构件制作(榫卯、斗拱)》课程标准

《古建筑构件制作(榫卯、斗拱)》课程标准

《古建筑构件制作(梯卯、斗拱)》课程标准专业名称:古建筑工程技术课程名称:古建筑构件制作课程代码:5102B20501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开设学期:第三学期学分:4 学时:64一、课程定位、课程目标及设计理念1课程定位本课程是古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在学习了中国建筑史、建筑初步、古建筑制图与CAD课程,具备了建筑识图能力,并对中国古建筑有一定认知的基础上,开设的一门理论理实一体化的课程,其功能是对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仿古建筑设计工作岗位,培养学生掌握古建筑材料与性能和古建筑基本构造的能力,为后续建筑测绘、仿古建筑设计等课程学习奠定基础的课程。

2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通过对本课程《古建筑构件制作(样卯、斗拱)》的学习,使学生对古建筑的相关知识从入门到理解。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建筑设计中主要用到的材料及性能、古建筑构造方式,从而使学生具备古建筑行业的专业知识,并能将课程内容应用融入后续课程学习内容中。

学习完本课程后,学生应当能够合作或独立完成。

具体目标:(1)素质目标:培养敬业爱岗、忠于职守,在古建筑工程设计、施工、核算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节约或降低造价成本,并保证提高质量工程的专业技术性人才。

(2)知识目标: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沿革及建筑类型特点等基本知识,掌握不同历史时期古建筑的营造时代特征及做法,掌握古建筑个部位的构建名称及营造作法,掌握南北方古建筑木作梯卯、斗拱的常见做法等。

13)技能目标:培养学生正确选用材料,合理使用材料的能力,以及熟练的识读和绘制简单古建筑构造图的能力,具备仿古建筑方案设计的能力,具有独立学习继续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适应职业岗位变化的能力。

3课程设计理念1.本课程以职业岗位为出发点,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古建筑遗存的真实案例为载体来优化整合课程内容,按照古建筑行业中工程项目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要求,结合本专业特点选择教学内容,进一步深入产教融合。

第15课----我国古代建筑设计--教案

第15课----我国古代建筑设计--教案

第15课----我国古代建筑设计--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我国古代建筑设计的历史和特点。

2. 掌握我国古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3. 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我国古代建筑设计的概述- 建筑设计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 古代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

2. 我国古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 合理布局和空间组织。

- 结构稳定和力学平衡。

- 建筑材料的选择和使用。

- 艺术表达与文化内涵的融合。

3. 我国古代建筑设计的主要技术- 栏杆的设计与制作。

- 檐口的雕刻与装饰。

- 屋面的构造和覆盖。

- 门窗的制作和装配。

4. 我国古代建筑设计的经典范例- 万里长城的设计与建造。

- 故宫的布局与建筑风格。

- 泰山的山门与神道。

- 颐和园的园林与建筑衔接。

- .........5. 学生实践活动- 制作一幅古代建筑图纸。

- 设计并制作一个小型古代建筑模型。

- 参观当地的古代建筑遗址。

三、教学步骤1. 介绍我国古代建筑设计的历史和重要性。

2. 讲解我国古代建筑设计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原理。

3. 分析我国古代建筑设计的主要技术,并示范相关作品。

4. 合作讨论学生对于古代建筑设计的理解和观点。

5. 进行学生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思维。

6. 分享学生参观古代建筑遗址的体验和感受。

7. 总结本课研究内容,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四、教学资源1. 课件:包含图片、图表和文献资料。

2. 古代建筑图纸和模型制作材料。

3. 参观古代建筑遗址的安排和交通资源。

五、教学评估1. 学生对古代建筑设计的理解和能力的自我评价。

2. 学生完成的古代建筑图纸和模型的制作评价。

3. 学生参观古代建筑遗址的参观报告和展示评价。

六、教学延伸1. 给学生推荐与古代建筑设计相关的电影、书籍和艺术展览等。

2. 组织学生参加古代建筑设计比赛或展览。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我国古代建筑设计的历史和特点,培养了学生对古代建筑的欣赏和鉴赏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

《古建筑制图》课程标准

《古建筑制图》课程标准

《古建筑制图》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古建筑制图总学时/学分64/4适用专业古建筑工程技术撰写人审核人二、课程的地位与目标《古建筑制图》为土建大类建筑类专业,尤其是古建筑相关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

课程采用逐步引导、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与古建筑保护和设计工作环境紧密结合,培养学生具备规范的古建筑作图意识和较强的古建筑识图能力,掌握古建作图工具的使用,理解投影的基本原理,灵活运用制图原理绘制并识读古建筑测绘及古建筑设计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施工详图等系列图纸。

为将来从事古建筑设计、施工、测绘、建档等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1.知识目标通过课堂实例教学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学生经过本课程学习,理解投影原理,灵活运用制图原理绘制并识读古建筑测绘及古建筑设计的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施工详图等系列图纸。

2.能力目标(1)专业能力:1)熟练掌握投影的相关知识、古建筑绘图标准和绘制步骤及绘制方法;2)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3)培养独立完成古建筑相关图纸绘制的基本能力。

(2)方法能力:1)能主动关注、学习新事物;2)能不断获取新的技能与知识、将学习到的知识在学习中有机的迁移和应用;3)能准确、及时和有效的传递工程信息。

(3)社会能力:1)具有专业间相互配合协调的基本意识;2)能有团结协作、求真务实、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独立工作精神;能自觉用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开展和指导工作。

3.素质目标(1)政治思想素质: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政策,事业心强,有奉献精神;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为人诚实、正直、漾虚、谨慎,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公共道德。

(2)文化素质:具有专业所必需的文化基础,自学能力强;具有社交能力和礼仪知识;有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3)身体和心理素质:拥有健康的体魄,能适应岗位对体能的要求;具有健康的心理和乐观的人生态度;朝气蓬勃,积极向上,奋发进取;思路开阔、敏捷,善于处理突发问题。

古建筑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古建筑课程教案模板范文

年级:大班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建筑的历史背景、特点及文化价值。

2. 培养学生对古建筑的兴趣,提高审美素养。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和特点。

2. 古建筑的文化价值。

教学难点:1. 古建筑的特点和风格。

2. 古建筑的文化内涵。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古建筑图片、实物模型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画纸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古建筑的特点。

2. 学生分享自己见过的古建筑,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1. 教师讲解古建筑的历史背景,包括起源、发展、衰落等阶段。

2. 教师介绍古建筑的特点,如建筑风格、结构、装饰等。

3. 教师结合实例,讲解古建筑的文化价值。

三、互动环节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古建筑。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建筑的特点,并总结归纳。

四、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建筑的历史背景、特点和文化价值。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加深对古建筑的认识。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关于古建筑的知识?2.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实地考察1. 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学校附近的古建筑,如古庙、古塔等。

2. 学生分组观察,记录古建筑的特点。

三、作品展示1. 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分享古建筑的特点。

2. 教师点评,总结古建筑的特点。

四、创作环节1. 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彩笔和画纸,创作一幅描绘古建筑的作品。

2. 教师指导,强调作品的构图、色彩和细节。

五、展示与评价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创作过程。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六、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古建筑的特点和创作技巧。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加深对古建筑的认识。

教学反思:1.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2.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中国古代建筑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建筑史教学大纲

附件4 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建筑史》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建筑史
英文名称: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课程编号: 08242000 实验课性质:非独立设课课程负责人:谷健辉、陈雪香
大纲主撰人:谷健辉、陈雪香
一、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36 实验学时:6
课程总学分:2 实验学分:0.5
二、适用专业及年级
考古学、博物馆学本科四年级
三、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中国建筑的源流与变迁,把握历代建筑类型与风格变化及其背景的一般常识,绘制不同风格的古代建筑。

四、主要实验设备及材料
常用测量仪器、绘图材料及室外绘图装备等。

五、实验课时分配
古代建筑描述及绘图(6个学时)
六、考核方式
实验结束后提交绘图报告。

七、实验教材及参考书
1.实验教材
教师自编讲义
2.参考书
《中国古代建筑》,罗哲文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学、园林、城市规划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中国美术全集》,建筑艺术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园冶注释》,陈植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华夏意匠》,李允鉌,天津大学出版社
2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英文名称:Ancient architecture design课程编号:193990880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选修课学分:1.5学时:24(其中:讲课学时:16 实验学时:8 上机学时:0 )适用专业:建筑学本科专业开课部门: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一、课程教学目的和课程性质《古建筑设计》是一门继中国建筑史之后的选修课程。

古建筑设计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①真正的古建筑,包括文物建筑和古代遗留下来的有文化特征的历史建筑的保护、修复、复建、重建的设计。

②旅游文化性的风景园林建筑和出自商业及文化目的的仿古建筑设计。

在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今天,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日益重要,古建筑设计也逐渐成为建筑学专业的主要部分。

二、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关系先修课程:中国建筑史、一般建筑或古建筑测绘后修课程:中国民居、中国民居认识实习三、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古建筑设计课程主要是在《中国建筑史》和《一般建筑或古建筑测绘》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古建筑的历史特征、结构形式、外观形象和空间构成等内容系统而综合的进行讲解。

学生可以通过该课程,控制古建筑从构思到设计的整个过程,把握古建筑的细节部分,如门窗的设计、墙体的设计、屋顶的梁架关系等内容。

由于该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必须熟悉一定的古建筑专业知识,所以学生必须在上该课程之前,要主动温习之前《中国建筑史》和《一般建筑和古建筑测绘》课上所学的相关知识点。

(一)理论学时部分第一单元绪论(2学时)[知识点]1.中国古建筑与西方古建筑的差别;2.建筑材料的特点,框架结构体系;3.建筑的技术特征;4.中国古建筑的价值;5.古建筑的数理设计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重点]1.建筑材料的特点:符合地域性及古人的人生观;框架结构体系:抬梁式、穿斗式;2.建筑的技术特征:标准化、模数化、坐标化、装配化;3.古建筑的数理设计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难点]1.建筑的技术特征:标准化、模数化、坐标化、装配化;2.古建筑的数理设计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基本要求]1、识记:抬梁式、穿斗式;2、领会:中国古建筑的价值3、简单应用:理解古建筑中的标准化、模数化、坐标化、装配化;4、综合应用: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到建筑当中;第二单元古建筑的功能类型和建筑风格(3学时)[知识点]1.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和风格;2.古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类型、风格的选择;3.古建筑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重点]1.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式样、形式及其特点;2.中国古代建筑的功能类型及其特点;3.古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做法;4.建筑类型与建筑风格的关系;5.古建筑设计过程中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的选择;6.中国古代建筑的时代特征;7.历史和文化背景;8.地域特点的表现形式及其形成的原因;[难点]1. 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式样、形式及其特点;2. 中国古代建筑的功能类型及其特点;3. 建筑类型与建筑风格的关系;4. 中国古代建筑的时代特征;[基本要求]1、识记:中国古代建筑的主要式样、功能类型2、领会:古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以及类型、风格的选择;中国古代建筑的时代特征;3、简单应用:建筑类型与建筑风格的对应;4、综合应用:不同时代的建筑其功能、形式和风格各有不同的体现;第三单元古建筑的平面布局和立面造型设计(3学时)[知识点]1.以“间”为建筑构成的基本单位;2.以中轴线为建筑布局的基准;3.围合空间;4.单体建筑的三段式构图;5.单体建筑的平面布局;6.台基、墙柱、屋顶;[重点]1.以“间”为建筑构成的基本单位;2.以中轴线为建筑布局的基准;3.围合空间;4.单体建筑的三段式构图;5.单体建筑的平面布局;[难点]1.以中轴线为建筑布局的基准;2.单体建筑的三段式构图;[基本要求]1、识记:开间、进深、通面宽;2、领会:中轴线为建筑布局的基准:组群建筑、单体建筑;3、简单应用:空间的围合;4、综合应用:古建筑的三段式构图以及对平面的选择;第四单元古建筑的结构设计(2学时)[知识点]1.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极其特点;2.结构设计原理:力学现象、结构布置原则、古建筑的结构特征;3.单体建筑:居住空间的梁柱、墙体承重和宫殿建筑的框架体系;4.高台、楼阁、塔等高层建筑的筒体结构体系;5.单层和高层建筑的高宽比;[重点]1.结构设计原理:力学现象、结构布置原则、古建筑的结构特征;2.单体建筑:居住空间的梁柱、墙体承重和宫殿建筑的框架体系;3.高台、楼阁、塔等高层建筑的筒体结构体系;[难点]1.单体建筑:居住空间的梁柱、墙体承重和宫殿建筑的框架体系;2.高台、楼阁、塔等高层建筑的筒体结构体系;[基本要求]1、识记:竖向荷载、横向荷载、框架体系、筒体结构;2、领会:古建筑设计中的力学原理和结构特征;3、简单应用:了解古建筑中的承重体系;4、综合应用:掌握古建筑中单体建筑和高层建筑的高宽比;第五单元名称古建筑的构造设计和装饰(3学时)[知识点]1.古代建筑的屋顶构造设计;2.古代建筑的墙体构造;3.古代建筑的台基、踏步、铺地做法;4.古代建筑的门窗做法;5.古代建筑的栏杆做法;6.色彩装饰;7.雕刻装饰;8.彩画和壁画装饰;9.古建筑装饰的地域和名族特点[重点]1.古代建筑的屋顶构造设计;2.古代建筑的台基、踏步、铺地做法;3.古代建筑的门窗做法;4.色彩装饰;5.雕刻装饰;[难点]1.古代建筑的屋顶构造设计;2. 古代建筑的门窗做法;3.彩画装饰[基本要求]1、识记:庑殿顶、歇山顶、硬山顶、博风板、飞椽、翼角、垂带踏跺、如意踏跺、御路、阶条石、土衬、柱础、磉墩、板门、乌头门、隔扇、槛窗、支摘窗、雀替、挂落;五彩遍装;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2、领会:墙体、台基、踏步和铺地做法;3、简单应用:知道门窗的类型和基本形式;4、综合应用:了解屋架层的结构关系;不同等级的建筑运用不同的彩画;第六单元古建筑设计实例(3学时)[知识点]1.亭子的设计;2.牌楼的设计;[重点]1.亭子的设计;2.牌楼的设计;[难点]牌楼的设计;[基本要求]1、识记:山柱、双步架、单步架、夹杆石、戗木、棂星门;2、领会:游廊、垂花门、影壁在传统建筑中的位置和使用;3、简单应用:亭子、牌楼在传统建筑中各自不同的用途;4、综合应用:掌握亭子、牌楼的设计要素;[学时分配](二)课程设计部分1.课程设计的目的与要求(1)教学目的本设计的任务是通过对古代建筑历史及其构造、构图比例及造型设计的学习,相应地把握古代建筑的特点,达到提高建筑设计的层次、掌握传统建筑意境和理解传统建筑文化的目的。

(2)教学要求着重训练学生对中国古建筑单体设计的能力。

让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古典建筑所需要的建筑语言、语汇和手法,正确选用建筑的平面形式,正确选用色彩和材质,让学生熟悉古建筑的比例、尺度、平面及空间关系。

2.课程设计的内容与安排(1)课程设计题目的选择指导教师统一布置设计题目,学生单独进行设计。

(2)课程设计内容古建筑设计包括唐宋代建筑设计、清代建筑设计两部分,学生任选一种类型进行设计。

要求在8学时之内完成,设计包括以下内容:平面类型屋顶形式举折或举架的计算斗拱的设计(3)课程设计时间安排理论课修完后的四周内完成。

(4)课程设计说明书内容要求课程设计要求编写设计说明书,内容包括设计题目、设计任务、平面柱网、梁架的搭接关系、斗拱的设计和运用、举折或举架的计算过程以及参考文献。

3.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中国建筑史、一般古建筑或民居测绘4.学时安排5.课程设计成绩考核与评定方式(1)课程设计成果:A1图纸1-2张,为电脑出图。

(2)课程设计评分依据:设计成果:设计方案必须符合任务书的规定内容;设计的内容必须符合自选时期的设计风格、要求;各个构件的名称是否标清并标对;举折或举架是否计算正确;图的数量是否符合任务书要求;图面排版是否合理;图面表达是否清晰合理;效果图表达是否清晰。

设计过程:进度是否符合要求;能否按时完成规定的设计任务。

(3)评定课程成绩的标准1)设计过程:占课程设计部分成绩的40%2)设计成果:占课程设计部分成绩的60%四、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课教学,应准备形式多样的多媒体课件,保证教材图片的深入和生动展现,课间要布置课程设计,考试应以书面考试和设计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用结构评分的方法。

五、考核要求、方式与成绩评定考核要求:以最后的设计成果为主要的考察内容。

考核形式:理论部分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考核;课程设计部分一人一题设计古建筑大殿一个。

成绩评定:课程考核采用结构性评分,以百分制方式进行考核。

最后的设计成果(60%)+平时成绩(20%)+出勤成绩(20% )=综合成绩100%其中平时成绩以学生上课回答问题、平时作业等综合评定。

六、选用教材和主要参考书教材:1.《古建筑设计》,柳肃著,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2月2.成老师自编讲义,2007年8月参考书:1.《营造法式解读》,潘谷西著,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1月2.《清式营造则例》,梁思成,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七、大纲说明本课程主要以多媒体授课,一方面是对之前中国建筑史、古建筑测绘课程内容的一个总结,也是将之前所学内容的一个实际应用,起到一个学以致用的作用。

课程的主要内容主要是针对古建筑中的结构和构造问题展开,更有目的性的进行讲解和训练,使的中国古建筑的传统技能得以继承和发展。

八、审核意见课程负责人签字:成斌专业负责人签字:成斌教研室主任签字:成斌分管院长签字:姚勇执行日期:2014年9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