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二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优秀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上第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上第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上第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家乡物产养育我》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的一课,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家乡的物产丰富多样,如粮食、蔬菜、水果、畜牧产品等;二是家乡物产对我们的生活的重要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物产,认识到物产对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逐渐丰富,对家乡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善于观察、思考,具备一定的表达和交流能力。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家乡的物产了解不深,对物产对生活的影响认识不足。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物产,认识到物产对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增强他们对家乡物产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物产,认识到物产对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深入理解教材内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家乡物产的丰富和多样性。

2.观察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物产,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

3.交流讨论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家乡物产的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课堂导入、呈现、操练、巩固、拓展、小结等环节的教学活动。

3.准备家庭作业,以便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实物等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观察家乡的物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讲述家乡的物产丰富多样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物产。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家乡物产的认识,以及物产对生活的影响。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14 家乡物产养育我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14 家乡物产养育我人教部编版

家乡物产养育我【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物产的含义;了解家乡的物产,能介绍家乡特色物产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填写家乡物产表、展示,在活动中了解家乡的物产,知道家乡物产丰富。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家乡物产的同时感受家乡的与众不同,产生自豪感,培养学生强烈的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知道自己家乡都有哪些物产。

难点: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导语:同学们,在前一节课时,我们游玩了家乡山和水,哪位同学能给老师说一说:我们家乡鹤峰是什么样子的呢?你最喜欢家乡的什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感受到了我们家乡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好地方,其实我们家乡不仅风景优美,而且物产富饶。

今天大家愿意跟着老师再一次去参观我们美丽的家乡吗?看到同学们都这么热情,老师很开心,谢谢大家!(2-3分钟)1.游戏活动,新课讲授【活动一】(10-15分钟)吊脚楼一日游(目的: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成果。

)1、导语: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54页,跟着老师一起学习《14.家乡物产养育我》。

(板书课题)刚刚我们说到家乡有丰富的物产,那大家知道我们家乡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特有的物产吗?请同学们前后两桌6个人为一个小组,选出一个小组代表,将组内成员知道的物产写在便利贴上,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2. 学生小组交流,老师给予及时地引导。

教师根据收集学生的小纸片进行汇报,在小纸片中看到同学们都写到很多家乡物产:如:土豆,玉米,腊肉等。

其实家乡物产可不仅仅是这些呢?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我们家乡的吊脚楼,品尝家乡的各种美味,了解家乡丰富的物产,跟着老师来一次吊脚楼之旅吧!清晨,我们在吊脚楼中醒来,早上我们要干什么呢?洗漱好了之后就要开始吃早餐了,早餐要吃好,同学们你们早餐都会吃什么呢?像同学们说的鸡蛋,豆浆,米粉,豆皮等这一类都是属于我们家乡的物产。

吃完了早餐,我们一起去看看爷爷奶奶在干什么?奶奶在干什么?哪位同学知道?对的奶奶在编制帽子,旁边还有一个奶奶编制好的背篓,这一类叫做竹编制品。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 -14家乡物产养育我 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 -14家乡物产养育我 人教部编版

家乡物产养育我一、教材分析《家乡物产养育我》是统编版(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二课。

这个单元的主题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在学生了解了经常出入的公共场所的基础上,带领他们进一步扩大生活的空间,进入“家乡”这一社会空间,通过引导学生感受家乡的山水风景、家乡的物产与人们的生活,旨在促进学生对家乡生活的悦纳于责任。

本课通过课前调查、课中汇报等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当地的物产,认识本地人与自然的相互滋养关系,形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初步观念,并了解家乡物产背后蕴藏的乡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家乡传统文化的熏陶,产生对家乡的认同与自豪感。

二、学情分析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由于认知能力较低,视野不够开阔,平时缺少相关观察和体验,对家乡的概念较为模糊,对于家乡的物产只是一个具体的物体,不能真正理解其意义,多数只会说说家乡的山山水水或一些食品,很少能产生情感的共鸣。

三、教学目标1. 通过课前调查、名片分享、小组讨论等活动初步了解家乡的物产。

2. 通过了解家乡物产蕴藏的故事、制作工序等相关知识,初步了解家乡物产与自然环境、经济特点、人们生活的关系,体悟家乡物产对精神的滋养,进而产生对家乡物产的热爱。

3. 感受家乡人的勤劳与智慧,激发对家乡物产的热爱与珍惜。

四、教学重难点能够知道家乡的物产与自然环境、当地经济发展、人们生活等有关。

五、教学准备学生:完成课前调查表教师:整理课前调查表,制作相关课件、准备家乡物产等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提前贴板书:家乡物产养育我)1、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自己的家乡在哪儿?(四川省眉山市洪雅县)2、师:谁能用洪雅话和老师打打招呼?抽生。

3、同学们,你们好!(二)新授活动一:家乡物产米花糖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这样礼物是美食,谁想尝一尝?抽生到讲台,我先不给你们看,你们来猜猜。

(对抽到的生:闭上眼睛,张开嘴巴,我塞到你嘴里。

不说是什么?告诉他们什么味?怎么做的?谁来猜猜是什么?)2、等几生猜了过后,拿出装在纸杯里的炸洋芋说:“给你们揭示谜底,刚才你们都猜对了——炸洋芋。

新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教案教学设计

新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教案教学设计课程背景新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以生动的语言和趣味的故事,向学生传授爱家乡、爱生活的道理。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家乡的物产和相关的文化知识,培养爱家乡的情感,感恩生活,珍惜生命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会用正确的方法与角度看待事物,认识家乡的物产和文化知识。

•了解家乡的物产和相关的文化知识,培养爱家乡的情感。

•了解和认识生命的价值,并珍惜生活。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感悟寓意。

•学生能够在教师引导下表达自己的个人情感和思考。

•学生能够分组合作,交流互动,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情感态度•珍惜身边的一切,尤其是生命。

•珍惜家乡的文化资源和物产,爱家乡。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故事情节,感悟寓意。

•培养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难点•感知物产的珍贵性和文化价值。

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教学法。

•合作学习法。

•问答互动法。

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导入新课《家乡物产养育我》1.让学生回忆并讲述自己生活的家乡和“家乡”这个概念。

2.播放与本课相关的地理或文化视频,并引导学生思考家乡的物产和文化知识。

活动二:讲授课文内容1.课前阅读课文《家乡物产养育我》。

2.讲解课文,并重点讲解“粗茶淡饭”、“苦中作乐”等生活常识和文化知识。

3.与学生互动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4.学生口头解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活动三:情景模拟教学1.情景模拟教学:请学生分组,对于所描述的物品或食物,随机口诉它们的品种、产地及与自己生活的联系。

2.高互动的小组学习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造让学生增长知识的机会。

活动四:合作学习1.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对各组的表现进行评选和比较。

2.小组进行讨论,并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组员,由它们进行代表发言和交流。

3.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策略,如演讲、谈话和写作。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 第四单元《14家乡物产养育我》教学设计 教案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部编版 第四单元《14家乡物产养育我》教学设计 教案
1.带着问题观看视频。
2.学生举手回答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视频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将学生带入到课堂中。
落实目标1,完成评价任务1。
活动一
家乡美食我最爱
1.环节一:说一说
高志哥哥最喜欢吃的是妈妈做到可乐鸡翅,你最喜欢吃的美食是什么?为什么?
2.环节二:尝一尝
学生分享奶制品和薯条,从味觉引导学生畅谈食物的味道、口感、营养等。
2.本课有两个话题:“我的家乡产什么”“家乡物产惹人爱”。第一个话题教材呈现了一个乡村土特产集市的场景,旨在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运用调查、采访等方法搜集有关家乡物产的资料,家乡物产博览会意在告诉我们可以从物产的制作、用途等方面了解家乡物产。绘本故事中马头琴的来历传说蕴含着乡土文化,旨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物产。我的家乡产什么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家乡物产,感受其中蕴含的丰富而独特的乡土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第二个话题呈现了家乡物产与“我”的生活关系,旨在引导学生发现家乡物产是家乡特有的自然环境与家乡人勤劳智慧的结晶,感受家乡物产的养育之恩,激发学生内心对家乡的热爱与感恩情怀。
小组合作然后课堂展示。
设计意图:从视频中武利平对家乡物产的推荐,感受到他对家乡物产的喜爱,对家乡的热爱,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推荐家乡物产,这是对两个课时内容的升华,激发了学生的爱乡之情。
落实目标4,完成评价任务4。
总结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我们代代生活在美丽的乌兰察布市,家乡物产养育我们长大,作为乌兰察布市人我们也要为家乡繁荣做贡献,下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可亲可敬的家乡人》看看他们是如何为家乡做建设。
设计意图:学生结合自己家的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说了物产的利用情况,教师从学生不熟悉的方面给大家介绍了在北方国际石材产业园的图片。从交流中知道物产带动了经济,给人们带来了收入,感受到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激发学生的爱乡之情。落实目标3,完成评价任务3。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4《家乡物产养育我》教案三篇

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14《家乡物产养育我》教案三篇

14《家乡物产养育我》教案篇一第一课时第二课时14《家乡物产养育我》教案篇二【教材分析】《家乡物产养育我》选自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本单元围绕“我们生活的地方”编排了四课内容,带领学生进一步拓宽生活空间,在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四课内容在逻辑上呈递进关系,即从山水空间到家乡物产,再到人际交流,最后到家乡的发展变化。

《家乡物产养育我》,通过呈现浓厚的地方特色的物产,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家乡本地产业的传统和特点、家乡物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人的勤劳与智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学情分析】二年级学生年龄小,对家乡的物产知识缺乏认识,缺少观察和体验,需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通过不同途径、不同角度发现家乡物产的丰富,主动感受家乡丰富的物产养育着家乡人,生成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1. 进一步了解家乡的特产,感受家乡物产的丰富。

2. 初步了解家乡本地产业的传统和特点、家乡物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感受家乡人的勤劳与智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3.培养收集整理资料,并能与同伴交流、分享探究成果的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家乡物产的丰富,感受家乡丰富的物产养育着家乡人,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引领学生了解家乡物产的丰富,感受家乡人的勤劳与智慧,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教学准备】1.教师:(1)家乡物产调查。

(2)教学辅助课件。

2.学生:(1) 收集家乡物产资料。

(2)完成“家乡物产调查表”。

(3)利用福建教育资源平台的班级空间,上传“自己生活中的物产”的相关图片。

【课时安排】第1课时【教学过程】活动一家乡物产交流会导入:我们的家乡长泰,是个风景如画的地方。

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家乡,了解家乡的物产。

1.出示“家乡物产调查表”,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分享调查结果,全班汇报小组对家乡物产资料的收集情况。

2.教师补充家乡物产。

3.我们的家乡不仅风景优美,还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板书:丰富)【设计意图:课前,学生通过“家乡物产调查表”对家乡物产进行调查,一方面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产”,另一方面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小学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14课《家乡物产养育我》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学习了解家乡物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2.了解不同的食品是由不同物品制成,掌握基本的食品工艺知识;3.培养孩子们保护家乡资源、文化的责任意识,培养孩子们感恩心情;4.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孩子们通过实践体验模式,实际感受到一个敢学的人充满自信的感受。

二、教学重点1.让孩子们了解到家乡物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2.培养孩子们保护家乡资源、文化的责任意识,培养孩子们感恩心情;3.让孩子们掌握基本食品工艺知识。

三、教学难点1.将所学到的关于家乡物产的知识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去;2.通过实践体验模式,实际感受到一个敢学的人充满自信的感受;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配合授课法;2.讲授法;3.听课及阅读文章;4.实践体验模式。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教师介绍主题:“我们生活的地方——家乡”引入思路,让孩子们了解到名著《黄土高坡》中的句子:“水在山下流,食在村头长”,引导孩子们思考家乡的资源和生产力发展。

2. 自学环节提供有关家乡物产的知识,让孩子通过观看多媒体和阅读文章的方式认真自学。

孩子们要自己了解家乡物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掌握基本的食品工艺知识。

3. 听课环节教师讲解如何保护家乡的资源,讲解资源的重要性及使用规定。

通过讲解,引导孩子们了解资源的重要性和保护资源的义务。

4. 实践体验环节在实践环节中,教师口述一道简单的美食,孩子们根据口述,开始手工制作,通过操作让孩子们领悟食品制作过程中的细节和注意事项,落实到实际生活。

5. 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孩子们进行总结,通过回答问题、讲述经验、分享感受等方式来帮助孩子们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引导孩子们形成感恩心理和责任意识。

六、板书设计家乡物产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水在山下流,食在村头长•手工制作食品工艺知识•保护资源的义务七、教具与材料多媒体设备、口述美食材料。

八、课后作业完成一份关于家乡物产与人们生活的作文,并设计一个《保护家乡资源》的海报。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4 家乡物产养育我》教学设计1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4 家乡物产养育我》教学设计1

部编五四制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14 家乡物产养育我》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上册第十四课《家乡物产养育我》以学生的生活环境为背景,从学生熟悉的家乡物产入手,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产,感受家乡物产的丰富多样,培养学生的爱家乡情感。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以及富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家乡物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引导学生学会珍惜和感恩。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逐渐丰富,对家乡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好奇心强,喜欢探究,乐于分享。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家乡的物产了解不深,对家乡的情感认同有待提高。

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激发他们的爱家乡情感。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产,知道家乡物产的丰富多样。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家乡物产的情感。

3.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懂得分享。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产,知道家乡物产的丰富多样。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家乡物产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家乡物产的丰富多样。

2.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生活中的案例,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3.小组合作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4.情感教育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使他们学会珍惜和感恩。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家乡特产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准备相关案例,以便进行分析。

3.准备课堂活动所需道具、材料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展示家乡的特产,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物产的丰富多样。

2.呈现(10分钟)呈现相关案例,让学生了解家乡物产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讨论如何珍惜和感恩家乡物产。

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互相学习。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家乡物产的了解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第十四课《家乡物产养育我》第一
课时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二年级第十四课《家乡物产养育我》第二
课时教学设计
《家乡物产养育我》
本课是二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方》的第二课。

教材包含了“我的家乡产什么”以及“家乡物产惹人爱”这两个活动主题。

这些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情境,如餐桌上、商场里、市集等,帮助学生了解家乡的物产,并为之自豪。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家乡的物产,并为之自豪;
2、能运用调查、采访等方法收集家乡物产及有关的资料,并能在众多的物产中找出本地的物产;
3、学会与同学交流、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成果。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调查、展示,在活动中了解家乡的物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让学生知道自己家乡都有哪些物产。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1、教师准备:在课前要了解学生准备资料的情况,事先准备好一些音响、图片材料做成课件,在学生介绍时给予适当的补充,帮助同学理解。

2、学生准备:课前收集的有关自己家乡的资料、实物。

一、导入
播放《沂蒙山小调》。

1、师:刚才同学们听到的这一首歌曲,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

“人人那个都说沂蒙山好,沂蒙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谁来夸一夸自己家乡最美的地方呢?(可以找多个学生夸家乡)
2、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老师为我们美丽的家乡而骄傲,其实我们的家乡不仅美丽,而且富饶,这一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家乡,走进家乡的物产。

二、新授
(一)我的家乡产什么
活动一:我是小导游(目的: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收集的资料和成果。


1、导语: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在上节课中,在同学们的带领下,我们一起到了你们的家乡进行参观。

在那里,我们不仅欣赏到了美丽的景色,还听到了动人的传说故事,真是让人流连忘返啊!今天这节课,你们还想继续进行旅行吗?
那好!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坐上时光列车,到你们的家乡去看一看、瞧一瞧,家乡都有哪些好吃的、好玩的、特有名的物产?你们说好不好?可是我们先到那些同学的家乡呢?谁来做领航员呢?
这样吧!既然同学们都想当领航员做小导游,我想你们一定做了充分的准备。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小声的、把自己收集的材料进行交流与汇总。

然后推选出一名小导游来做领航员。

(注:学生在课前根据自己家乡的不同,自愿结合成若干小组,以自己的方式进行资料的查找。


2、学生小组交流并填写“家乡物产调查表”(老师给予及时地引导)
活动二:我的家乡物产多又多(目的:通过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了解一些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自然资源,并为之自豪)
1、同学代表上来发言:说明并展示自己家乡物产的照片、图片、实物等等,如果有同学带来了家乡的食品可以请同学们尝一尝。

最后讲一讲自己使用什么方法收集到这些材料的。

2、当一位同学发言完以后,其他同学可以给以补充。

3、课件演示:教师在课前要了解学生准备资料的情况,事先准备好一些音响、图片材料做成课件,在学生介绍时给予适当的补充,帮助同学理解。

4、投票评选:你最喜欢哪个地方的特产?为什么?
(二)家乡物产惹人爱
1、师:出示中国物产地图
同学们,你们看看这张地图和以前我们认识的地图有什么不同,你从地图中可以看懂些什么?
师:同时展示收割麦子、采摘鲜果、开采石油等劳动的情景图片。

师:通过刚才的观察,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吗?
师:刚才同学们观察的真是仔细啊,了解了祖国不仅物产丰富,而且不同的环境物产不同。

2.师:下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我们的家乡能种植香蕉吗?为什么?
师再次补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图片,深刻理解环境不同物产不同。

3师:家乡的山山水水和人们的生活息相息息相关。

家乡的物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阅读教材P56)
示例:小梅家靠卖家乡竹编发家致富;小华家乡的竹筒饭让他胃口大开……
4,合作交流,感悟生活
活动三:编儿歌,玩游戏
师:咱们家乡有这么多好东西,说家乡物产丰富一点也不吹牛,我们一起来把它编成儿歌好吗?
示例:
家乡什么多?水多。

千条河,万条渠,
荷塘一个连一个,
处处碧水荡清波。

家乡什么多?鱼多,蟹多。

千条鱼,万只蟹,
装满一箩又一箩。

家乡什么多?贡锻多。

千匹布,万条绢,
陶朱贡锻远名扬。

家乡什么多?楼多,房多。

楼房一座连一座,
欢歌笑语飘满楼,
歌唱家乡新生活。

活动四:物产背后的故事
1、师:枸杞是我们家乡的一宝。

你们了解它的来历及特点吗?
生:枸杞椭圆形,表面红色或暗红色
师:枸杞,其果谓“枸杞子”,是宁夏最著名的特产之一,居“五宝”之首。

长期以来,宁夏枸杞子一直以品质纯正、产量丰盈而居全国之冠。

据史籍载,宁夏栽培枸杞至少已有五百年历史,
师:你们知道枸杞都可以做什么用。

生:煮稀饭、泡酒、泡茶,八宝茶、枸杞奶,做枸杞酒、做药材。

师:我们家乡还有哪些物产?你了解它们的来历吗?
2、阅读教材P57“千人糕”的来历,你有什么感想?
提示:家乡的物产也是许多人的劳动成果,我们要爱惜它们。

三、总结
同学们,短短的旅行即将结束,你是不是也像老师一样意犹未尽呢?在这节课上,我们不仅对家乡多了一份了解,而且又多了一份爱,增添了一份自豪。

你们那些发自肺腑的言语感动着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老师与同学。

今天,我们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希望未来,家乡为你们的成长感到自豪。

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