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 (往年 问答题,论述题 )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历年论述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历年论述题及答案1.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具体表现如下:(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动力、标准和最终目的,这些都是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
2.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答: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3.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4-201答:根据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会发生价值量的变化,所以叫做不变资本(c)。
(2)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不仅再生产出劳动力的价值,并且生产出剩余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所以叫做可变资本(v)。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意义在于:(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说明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2)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
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6-293-294答: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从生产力方面看。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度,社会财富迅猛增长,经济保持了较长时期的相对稳定发展。
(2)从生产关系方面看。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及论述题

精品文档,知识共享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及论述题汇集●(简)从不同的角度对马克思主义作出诠释和回答。
(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简/论)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它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原因:(1)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历久不衰,永葆青春和活力,其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彻底科学性。
(2)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基本要求。
从这个意义上讲,与时俱进就要把握规律性。
认识规律、把握规律、遵和循运用规律,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
(3)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因此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要发扬革命传统,又要创造新鲜经验,善于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简)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的原因。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问答题、论述题 答案

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答: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吾道一以贯之】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学习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首先,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马克思主义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它的科学性和旺盛的生命力的根源就在于它同实际紧密结合。
其次,这是由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
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
2.简述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必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一定要发生的、不可避免的趋势。
偶然性是指事物联系和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2二者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向产生的原因以及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3二者是统一的其表现是第一必然性总是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和纯粹必然性第二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制约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第三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
3、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大P106-109)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它们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61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圣才出品】

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61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一、名词解释1.矛盾答:矛盾是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指事物内部对立着的诸方面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是一切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源泉。矛盾还具有对立性和同一性。
①矛盾的同一性,反映矛盾双方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表现为对立面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相互贯通、相互渗透等,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使事物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是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矛盾的斗争性,反映矛盾双方互相对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相克服的趋势,它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它寓于同一性之中,和同一性不可分离。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是否承认矛盾,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2.价值答: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意义关系,即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存在着一种主体按需要对客体的属性和功能进行选择、利用和改造的关系,或客体的属性、功能对主体需要满足的关系。
主体及其需要的复杂性,客体及其属性的丰富性,决定了价值形态的多样性。
①价值的本质。
价值是一种关系,是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和认识关系中存在着的一种特殊关系。
主体和客体都是价值关系的承担者;②价值的基本特性。
价值的本质表现为价值的特性。
与价值的本质相联系,价值具有主体性、相对性、客观性;③价值的形态。
依据主体的需要,价值可以分为物质价值、精神价值和交往价值三种基本形态。
3.辩证法答:辩证法是指同形而上学思想相对立的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思想。辩证法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的基本阶段:①古代的辩证法带有自发的朴素的性质;②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黑格尔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第一个全面地有意识地叙述了辩证法的一般运动形式,提出了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一系列范畴;③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辩证法,使辩证法在其历史发展中第一次成为真正科学的形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题及答案(大学期末考必背)-马克思主义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配套复习题及(绪论部分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C)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A)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4、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B)A、法国里昂工人起义B、英国宪章运动C、芝加哥工人起义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C)A、工业革命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D、阶级斗争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B)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C、工人罢工和起义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7、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C)A、辩证法B、历史观C、劳动价值论D、剩余价值论8、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A)A、合理内核B、基本内核C、精髓D、核心9、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成为东西方矛盾焦点和帝国主义政治体系最薄弱环节的国家是(D)A、德国B、奥地利C、中国D、俄国10、“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A)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1、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A)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B、与时俱进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D、科学性1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A、辩证唯物主义B、历史唯物主义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唯物主义1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D)A、吐故纳新B、科学严谨C、博大精深D、与时俱进14、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A)A、实现共产主义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D、实现人权15、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C)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D、实事求是【单项选择题答案】1.C 2 .A 3.A 4.B 5.C 6.B 7.C 8.A 9.D 10.A 11.A 12.C 13.D 14.A 15.C二、多项选择题1、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BCD)A、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哲学2、作为马克思主义产生阶级基础的19世纪三大工人起义是(BCD)A、巴黎公社B、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两次起义C、1838年在英国爆发的延续十余年的宪章运动D、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工人起义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渊源是(ABC)A、德国古典哲学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C、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D、法国启蒙思想4、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是(BC)A、康德B、黑格尔C、费尔巴哈D、笛卡尔5.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AB)A、亚当•斯密B、大卫•李嘉图C、马尔萨斯D、西斯蒙6.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是(ABC)A、昂利•圣西门B、沙尔•傅立叶C、罗伯特•欧文D、托马斯•莫尔7.马克思恩格斯最重要的理论贡献是(CD)A、辩证法B、劳动价值论C、唯物史观D、剩余价值学说8、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B)A、阶级性B、实践性C、客观性D、人民性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是(BCD)A、李大钊的理论B、毛泽东思想C、邓小平理论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0、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要分清(ABCD)A、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B、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C、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教条式的理解D、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多项选择题答案】1.BCD2.BCD3.ABC4.BC5.AB6.ABC7.CD8.AB9.BCD 10.ABCD三、辨析题1.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原理论述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论述题(附答案)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包含哪些内容?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科学内涵及其理论意义。
4.意识的起源、本质和能动作用。
5.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及其意义。
6.怎样理解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7.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8.如何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关系?9.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0.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1.真理及其客观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2.如何理解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说实践标准既是确定性的又是不确定性的。
13.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及其意义。
14.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5.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16.怎样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如何在实践中坚持群众观点,做到以人为本。
18.如何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劳动的二重性、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19.价值规律(内容、表现形式、作用)。
20..资本不同成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1.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时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革命?答:1、产生:19世纪40年代。
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社会历史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开始激化,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经济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的事实也暴露在人们面前,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阶级基础: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但都失败了。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近代史纲要 ( 问答题,论述题 )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论述题、问答题1.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答:近代中国的时代特点以及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人民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
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受剥削的状况,必须首先进行民族和民主革命,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解决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问题,才能为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创造前提与基础,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开辟道路,才能使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成为可能。
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
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
中华民族在近代主要是完成前一任务,在现代主要是完成后一任务。
两大任务是统一的,统一于解放和发展中国的社会生产力2、论述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
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
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2020年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概论作业考试答案

马克思主义思想考试一单选:1.A2.C3.D4.C5.B多选:1.BD 2.BD 3.ABE 4.CDE 5.AC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是()A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B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C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D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A 19 世纪20 年代B 19 世纪30 年代C 19 世纪40 年代D 19 世纪50 年代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B《资本论》的出版C《反杜林论》的出版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A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B 政治经济学理论C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D 阶级斗争学说5、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A 辛亥革命B 十月革命C 五四运动D 中国共产成立二、多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A 黑格尔B 马克思C 费尔巴哈D 恩格斯E 亚当·斯密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A 实用性B 阶级性C 科学性D 实践性E 革命性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A 马克思主义哲学B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C 马克思主义政治学D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E 科学社会主义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A 17 世纪英国唯物主义B 18 世纪法国唯物主义C 19 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D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E 德国古典哲学5、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个理论贡献是()A 创立唯物史观B 创立阶级斗争学说C 创立剩余价值学说D 创立社会主义学说E 创立科学是生产力的学说第一章单选题:1.C 2.D 3.D 4.D 5.D多选题:1.ABE 2.CBE 3.ACD 4.ACD 4.ABC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A 人们对各种具体事物的看法B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C 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义观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3、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4、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物质和运动关系的是()A.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B.物质是运动的形式,运动是物质的内容C.物质是运动的原因,运动是物质的结果D.物质是运动的本质,运动是物质的现象5、揭示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析性统一的规律是()A. 联系和发展的规律B. 对立统一规律C. 质量互变规律D. 否定之否定规律二、多项选择题哲学1、下列选项中,正确说明世界观和方法论之间关系的有()A.世界观决定方法论B.方法论影响世界观C.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D.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E.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2、辩证法发展的基本历史形态有()A.客观辩证法B.主观辩证法C.朴素辩证法D.唯心辩证法E.唯物辩证法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3、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A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B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C 普遍和特殊的关系D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E 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物质观4、实践的特点是()A 客观性B 有用性C 创造性D 社会历史性E 主观性5、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A.保持事物相对稳定,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前提B.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C.规定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D.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E.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第二章单选:1.D 2.B 3.D 4.C 5.D多选:1.ABCDE 2.CD 3.ABE 4.ABCDE 5.ABCD一、单项选择题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反映论的观点B.可知论的观点C.辩证法的观点D.实践的观点2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在于()A.是否坚持反映论的观点B.是否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C.是否坚持可知论的观点D.是否坚持唯理论的观点3 、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理论基础是()A. 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B. 矛盾推动事物发展的原理C. 认识能动作用的原理D. 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原理4、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表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同时,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彻底的科学性的根本原因。
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标准,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通规律。
2)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就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将之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实践结合起来,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鲜明旗帜。
3)马克思主义既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也具有高度的革命性,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伟大旗帜。
0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这个定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0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
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发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04.简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
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
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
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05.为什么说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武器。
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或者不可能完全认识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武器。
这是因为:第一,实践能够使人的认识的正确性受到确实可靠的验证,只要实践的结果达到了预期的的目的,就能证明了世界的可知性。
第二,实践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日益深入地、无止境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06.根据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
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1)相互联结、相互渗透。
任何真理的相对性都包含着绝对性的成分、颗粒;任何真理的绝对性都是寓于相对性之中并且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的,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构成绝对真理。
2)真理的相对性不断向绝对性转化。
真理是一个不断由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的无限过程,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随着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演进,人们在某一历史阶段获得的真理性认识就会突破原来的范围而向绝对性转化。
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是真理的绝对性好相对性的统一。
其绝对性体现在它正确解释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并且为社会实践所反复证明了它的真理性、正确性,因而不能也不会被推翻。
其相对性体现在它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没有也不可能解决人类认识的一切问题,它还要与时俱进,随着客观历史条件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扩展、深化和完善。
②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因为其有绝对性的一面,我们要坚持;因为其有相对性的一面,我们要发展。
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
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二种错误倾向:一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不变教条的教条主义倾向;二要反对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否定它的真理性和指导作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
07.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1)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一,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二,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第三,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其变革的方向。
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
但是,原有的政治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如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生制等现象,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只有改革原有的政治体制,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扫清道路,才能巩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08.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
一切是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这是因为:第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互相排斥的,这表现在: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
2)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所共有的属性,是一个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
3)商品对它的生产者而言,只具有价值而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对消费者而言,只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价值,因此,就同一商品而言,无论商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它的价值,又占有它的使用价值。
第二,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缺一不可、不可分割的联系,这表现在:1)凡是商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缺一就不成为商品。
2)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
3)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
09.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贯穿于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全过程,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这是因为:他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
商品经济事宜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
而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
它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
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如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只有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以解决。
他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商品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的是否顺利,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命运。
10.简述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含义以及二者划分的依据和意义。
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中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叫做不变资本。
以劳动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出自身的价值,而且还创造出一定量的剩余价值。
以劳动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叫做可变资本。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有重要意义。
第一,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11.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
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分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无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为了维护和巩固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要做局部的调整和变革,客观上要求通过国家的力量来建设基础设施,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服务。
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科技革命的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发展和加深,靠私人资本的力量已经根本难以对付,这就要借助国家的力量,借助政府的各种反危机措施,来对付危机,消除危机到来的影响。
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
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收入分配和财产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化,而这势必引起社会的不安定,继而危及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稳固。
为了加强垄断资本主义的统治,缓和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也要求资本主义国家介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领域,进行私人垄断资本所不能承担的调节利益在分配的活动。
1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是什么?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第一,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产生的一系列弊端;第二,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的合理的主张和天才的猜测;第三,初步认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性和规律性,其历史观中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
(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地位和唯心史观的限制,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也存在这一列根本缺陷。
第一,支持理性支配世界和唯心主义的天才史观,从抽象的理性出发设想出种种社会改革方案,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规律;第二,不能正确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找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阶级力量,把改造世界的希望寄托在各国统治者身上;第三,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拒绝一切政治行动,否定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幻想用情感和理性感化资产阶级,用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