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声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知识点汇总梳理(声学部分)

声学知识点:1. 声音的产生: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2. 声音的传播:(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
(2)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快。
(3)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4)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3.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1)音调:音调跟发声体振动的快慢有关系,物体振动的快慢用频率描述。
每秒(或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频率的单位是赫兹(Hz)。
物体振动得快,频率高,音调就高;振动得慢,频率低,音调就低。
(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
声音的强弱与振动幅度有关,振动的幅度用振幅来描述。
物体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3)音色: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
4. 人能感受的声音频率有一定的范围。
(1)多数人能够听到的频率范围为20Hz~20 000Hz。
(2)人们把高于20 000Hz的声叫做超声波,因为它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
(3)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叫做次声波,因为它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5. 声的利用:声波可以传递信息,也可以传递能量。
6. 声音的强弱等级:人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0dB是人刚能听到的最微弱的声音。
7. 声音从产生到引起听觉有这样三个阶段: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传播声音——鼓膜的振动引起听觉。
8. 噪声:(1)从物理角度讲,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会发出噪声。
(2)控制噪声从三方面着手:防止噪声产生——阻断噪声传播——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初中物理中的声学知识点整理

初中物理中的声学知识点整理声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声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一系列问题。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也会接触到一些基础的声学知识点。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中的声学知识点进行整理。
1. 声的产生和传播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声波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等介质传播。
声波是一种机械波,需要介质的存在才能传播。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一般来说,在空气中的声速大约为343米/秒。
2. 声音的特性声音有三个基本特性:音调、音量和音色。
- 音调: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程度,与声源的振动频率有关。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 音量:音量是声音的强弱程度,与声源的振幅有关。
振幅越大,音量越大;振幅越小,音量越小。
- 音色:音色是声音的质地特点,不同的乐器和人的声音具有独特的音色。
3. 声音的反射和吸收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和吸收。
反射是声波撞击障碍物后,部分能量返回原来方向的现象。
吸收是声波被物体吸收并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不同的物体对声波的反射和吸收程度不同。
4. 回声和共鸣回声是指声音在遇到反射体后返回的声音,当声音在可听范围内的时间间隔大于0.1秒时,我们才能听到明显的回声。
共鸣是指一个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获得共振增强的现象。
共鸣可以产生更大的声音。
5. 声音的传播路径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时,会遇到折射、干扰和衍射等现象。
折射是声音由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由于传播速度的改变而改变传播方向。
干扰是来自不同源的声波在空间中相遇而产生的现象。
衍射是指声波绕过障碍物传播的现象。
6. 声音的利用声音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例如通信、音响、超声波检测等。
声音的利用是基于其传播特性和声波与物体的相互作用。
7. 超声波和声纳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人类听力范围(约20kHz)的声波。
超声波具有穿透性强、反射性能好等特点,在医学、工业、军事等领域有广泛应用。
声纳是利用超声波在水中的传播特性,用于测量距离、探测水下障碍物和鱼群等。
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声学部分)

初中物理知识点大全(声学部分)
第一部分:声学部分
一、
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发生的条件:一切发生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生也就停止。
2.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不能传播。
3.传播的速度:在15℃的空气中声速为V=340m/s
4.声音的反射——回声: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才可分开.
二、乐音的三个特征(三要素)(乐音:和谐悦耳的声音,它是由发声体有规则的振动产生的。
)
.音调:指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2.响度:指声音的大小,由发声体的振幅,距发声体的远近决定。
3.音色:指声音的特色,不同发声体,音色一般不同。
三、噪声:
.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2.等级及危害:等级用分贝(dB)来划分
3.减弱噪声的途径:A在声源处减弱;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c在人耳处减弱。
四、声音的应用: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医用听诊器、回声定位(测距)、医用“B超”等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用声波来清洗钟表、眼镜;用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等。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汇总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汇总声学是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过程。
在初中物理学习中,声学是一个重要的内容。
下面将对初中物理的声学知识点进行汇总和总结。
1. 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当物体振动时,空气中的分子也会随之振动,产生一系列的压缩和稀疏,从而形成声波。
常见的声音的产生包括人的声带振动、乐器的发声和机械的震动等。
2. 声音的传播: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的存在,一般是通过空气传播。
声波是横波,它通过压缩和稀疏作用传播。
声音传播的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一般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
3. 声音的特性:声音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性:音调、音量和音色。
- 音调: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程度,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 音量:音量是声音的强弱程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音量越大,振幅越小,音量越小。
- 音色:音色是声音的质地,不同乐器和声源产生的声音具有不同的音色,音色是由声波的谐波组成决定的。
4. 声音的反射和折射: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
- 反射:当声波遇到光滑的障碍物表面时,会发生反射,即声波返回传播的过程。
声音在反射时遵循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的定律,同时声音的强度也会随着反射时的距离增加而减弱。
- 折射:当声波从一种介质传播到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即声波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
折射是由于声波传播速度在不同介质中不同而引起的。
5. 声音的吸收和干涉:- 吸收:当声波遇到吸声材料时,会被材料吸收,这会导致声音的能量转化为材料内部能量,从而减弱声音的强度。
- 干涉:当两个或多个声波相遇时,会发生干涉现象。
干涉分为构造干涉和破坏干涉。
构造干涉发生在声波波峰和波峰相遇,波谷和波谷相遇时声音增强;而破坏干涉发生在波峰和波谷相遇时,声音减弱或消失。
6. 声音的传感和应用:声音是人类重要的感知信息来源之一,人类通过耳朵接受声音信号并解读。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归纳一、声音产生的原因、声源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震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振动的橡皮筋能产生声音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震动的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发声。
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抽掉玻璃罩中的空气,不能听到铃声(真空铃实验)2、声音能靠一切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
3、声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空气疏密部分的传播形成声波4、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本身并没有随波向前移动,声波可以传播信息和能量。
(1)隆隆的雷声—下雨(2)爆竹升天,震耳欲聋(3)听铁轨传声—判断火车的远近(4)听蜜蜂飞行的声音--判断是否采蜜回来(5)回声定位(6)医疗:使用B超、听诊仪;超声波击碎体内结石(7)军事:声呐探测潜艇、鱼雷;超声波干扰信号(8)工业:声呐测距;超声波测速;超声波探伤三、声速1、声速是指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及温度有关。
温度相同但介质不同时,声速一般不同;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较快,在气体中最慢。
4、熟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 。
温度小,声速小。
5、声速、传播距离和传播时间的关系:s=vt四、回声1、回声到耳朵比原声音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2、利用回声可以计算出障碍物的距离。
要听到回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公式:s=vt五、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呢?一、人耳的构造1、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用途:用来收集声音。
2、中耳:鼓膜和听小骨。
用途:用来传声。
3、内耳:耳蜗(听觉神经丰富)。
用途:用来感知声音。
人耳构造二、人类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略)三、耳聋的两种情况1、传导障碍:鼓膜、听小骨损坏。
2、神经性耳聋:听觉神经损坏。
四、认知1、传导障碍可治疗或借助仪器感知声音;2、神经性耳聋不能治疗也不能借助仪器感知声音。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概述一、声音的基本概念1. 声音定义: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机械波,通过介质(如空气、水或固体)传播并能被人耳捕捉到的现象。
2. 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来传播,真空中无法传播声音。
3. 声音的接收:人耳通过接收空气中的声波振动来感知声音。
二、声音的物理属性1. 音调(Pitch):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声波的频率决定。
频率高的声音音调高,频率低的声音音调低。
2. 响度(Loudness):响度是声音的强弱,与声波的振幅和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振幅大、距离近的声音响度大。
3. 音色(Timbre):音色是声音的特征,由声源的振动模式和声音的频谱组成决定。
不同声源的音色各异。
三、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 声源振动:当物体振动时,会使周围的介质(如空气分子)产生压缩和稀疏,形成声波。
2. 声波传播:声波通过介质中的粒子振动,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3. 声速:声速是声波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受介质种类和温度影响。
在标准大气压和20摄氏度的空气中,声速约为340米/秒。
四、声音的反射、折射和干涉1. 反射:当声波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反射,形成回声。
2. 折射:声波在不同介质或介质密度变化的环境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
3. 干涉:当两个或多个声波相遇时,会发生干涉现象,包括相长干涉和相消干涉。
五、声音的应用1. 通讯:电话、广播、声纳等。
2. 医疗:超声波检查、治疗等。
3. 工业:声波清洗、焊接等。
4. 娱乐:音乐、电影声音效果等。
六、声音的控制和保护1. 隔音:通过隔音材料减少声音传播。
2. 吸音:使用吸音材料减少声音反射。
3. 消声:通过消声器降低声源的噪声。
4. 听力保护:佩戴耳塞、耳罩等保护听力。
七、声学实验1. 音调实验:通过不同频率的声波研究音调的变化。
2. 响度实验:探究声波振幅与响度的关系。
3. 音色实验:分析不同乐器和声源的音色特点。
4. 声速测量:通过实验测定声速。
初三物理复习重点掌握声学部分

初三物理复习重点掌握声学部分声学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等相关现象。
在初三物理学习中,声学是一个重点难点,需要同学们进行深入的学习和掌握。
本文将从声音的特性、声音的传播、声音的利用和声学实验等方面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讲解,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复习和掌握声学部分的知识。
一、声音的特性声音是一种机械波,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声音在空气、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都需要介质的存在,而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声音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特性:1. 频率:声音的频率是指声音波的周期性振动次数,单位是赫兹(Hz)。
频率越高,声音就越高音调;频率越低,声音就越低音调。
2. 声强:声音的声强是指单位面积上的能量传递,单位是瓦特/平方米(W/m²)。
声强强弱决定了声音的大小。
3. 音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会有所不同,而同一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性质有关。
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3米/秒。
二、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是指声音从声源到达听者的过程。
声音的传播具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1. 机械振动: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分子也会产生振动,形成机械波。
2. 纵波传播:声音是以纵波的形式传播的,纵波是指介质中的颗粒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相同的波。
3. 超声和次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超过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
三、声音的利用声学的应用非常广泛,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声学应用:1. 乐器:乐器是利用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的,包括弦乐器、管乐器和敲击乐器等。
不同形状和材质的乐器会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
2. 通信: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具有广泛的应用,人们利用声音进行语言交流、电话通话、广播传播等。
3. 医学影像:超声波在医学领域有着广泛应用,可以用于产前检查、器官检查和疾病诊断等方面。
4. 环境保护:声学在环境保护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如利用声纳技术监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濒危动物等。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的完整

初中物理声学知识点的完整声学是研究声音的产生、传播、接收和影响的物理学分支。
声音是由物质的振动引起的一种机械波,经过传播介质传播并被人耳接收和感知。
声学知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从声音的产生到音响设备的设计,都与声学知识息息相关。
下面将介绍初中物理中的声学知识点。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当物体振动时,周围的空气、液体或固体分子也跟随振动,产生波动的效应而形成声波,从而产生声音。
常见的声源包括人的嗓音、乐器、机器等。
2.声音的传播声音是通过介质传播的,传播介质可以是气体、液体或固体。
在空气中传播的声音称为空气声,液体中传播的声音称为水声,固体中传播的声音称为固体声。
声音的传播速度取决于传播介质的密度和弹性模量,一般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波的特性声波是一种机械波,具有波长、频率、振幅和声速等特性。
波长是声波在传播介质中的一个完整振动周期的长度,频率是声波振动的次数,振幅是声波振动的最大偏移量,而声速则取决于传播介质的特性。
4.声音的强弱声音的强弱与声波的振幅大小有关,振幅越大声音越响亮。
声音的强度与声波的能量有关,一般以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
5.声音的频率6.声音的衍射声音遇到障碍物时会发生衍射现象,即声音沿着障碍物的边缘弯曲传播。
较长的声波波长容易发生衍射现象。
7.声音的共鸣当声源和空气一些固体之间的振动频率相同时,会发生共振现象,声音的响度会增强。
共振现象在乐器和音响设备等领域中有广泛应用。
8.声音的反射声音在遇到平坦的固体表面时会发生反射现象,即声音从固体表面反射回来。
声音的反射可以被利用来传播声音或改变声音的方向。
9.声音的干涉当两个声波相遇时,它们会相互叠加形成新的波形,这就是声音的干涉现象。
干涉可以使声音增强或减弱,这在音响调音和声音传导中很重要。
10.声音的吸收声音在传播过程中会被介质吸收部分能量,导致声音逐渐减弱。
不同材质对声音的吸收率不同,一些吸声材料可以用来减少回声和噪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中考物理声学知识点总结
一、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振动停止,物体就停止发声。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2、振动的气体、液体和固体都能发声。
二、声音的传播
1、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2、声音能靠一切固体、液体、气体等物质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常简称为介质。
3、声以波的形式传播,我们把它叫做声波。
4、声波在传播过程中,介质本身并没有随波向前移动,声波可以传播信息和能量。
三、声速
1、声速是指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2、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及温度有关。
温度相同但介质不同时,声速一般不同;同种介质,温度越高,声速越大。
3、一般来说,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最快,在液体中较快,在气体中最慢。
4、熟记: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m╱s 。
温度小,声速小。
5、声速、传播距离和传播时间的关系:v=s/t
四、回声现象
1、回声到耳朵比原声音晚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和原声分开。
2、利用回声可以计算出障碍物的距离。
要听到回声,障碍物的距离至少为17m;公式:s=vt
五、人耳如何听声音
人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鼓膜的振动,这种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它组织传给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种方式叫耳传导。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等方式传给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
(一)、人耳的构造
1、外耳:包括耳廓和外耳道。
用途:用来收集声音。
2、中耳:鼓膜和听小骨。
用途:用来传声。
3、内耳:耳蜗(听觉神经丰富)。
用途:用来感知声音。
(二)、耳聋的两种情况
1、传导障碍:鼓膜、听小骨损坏。
2、神经性耳聋:听觉神经损坏。
(三)、认知
1、传导障碍可治疗或借助仪器感知声音;
2、神经性耳聋不能治疗也不能借助仪器感知声音。
六、声音三要素
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1、物理振动的快,发出的声音就高;
2、频率:每秒内振动的次数。
(1)单位:赫兹,简称赫;
(2)单位符号:Hz。
3、音调由频率决定。
频率越高,音调就越高。
4、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0Hz---20190Hz
(1)次声波:频率20Hz
(2)超声波:频率20190Hz
(3)超声波的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
超声波的应用:a、制成声呐 b、B超 c、超声波速度测定器 d、超声波清洗器 e、超声波焊接器
(4)次声波的特点和监控
a、特点:传得远,容易绕过障碍物、无空不入
b、监控得目的:避免它的危害,将它作为预报地震、台风的依据,作为监测核爆炸的手段。
5、各种动物的听觉频率范围与人不同。
6、声音的波形可以在显示器上显示出来。
7、弦越紧,振动越快,频率就越高,音调也越高。
二、响度:声音的强度。
1、振幅:物体振动的幅度。
2、响度由振幅决定。
振幅越大,响度就越大。
3、响度还跟发声体的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声音就越分散,响度就越小。
三、音色:声音的音质(也叫音品)
1、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音色也就不同。
2、利用音色可以分辨发声体。
3、不同的音色有不同的波形。
音调、音色、响度是声音的三要素。
但是,音调高的声音响度不一定大,反之,响度大的声音音调不一定高。
七、噪声
(一)、声音的分类
1、乐音:通常指那些动听的,令人愉快的声音,它的波形是有规律的。
2、噪声:通常指那些难听的,令人厌烦的声音,它的波形是杂乱无章的。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影响人们正常学习、工作和休息的声音都是属于噪声。
乐音也可能成为噪音。
3、减弱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产生处,在声音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使噪声减弱。
4、分贝(dB):表示声音的强弱。
0 dB:人刚能听到最微弱的声音。
30—40 dB:较为理想的安静环境,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 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
(二)、噪声的控制
防止噪音的产生---阻断噪音的传播---防止噪音进入耳朵。
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
八、声音的利用
1、声能够传递信息。
(声呐:声音导航和测距)
2、声能够传递能量(超声波碎石、加湿器)。
(1)隆隆的雷声—下雨
(2)爆竹升天,震耳欲聋
(3)听铁轨传声—判断火车的远近
(4)听蜜蜂飞行的声音--判断是否采蜜回来
(5)回声定位
(6)医疗:使用B超、听诊仪;超声波击碎体内结石
(7)军事:声呐探测潜艇、鱼雷;超声波干扰信号
(8)工业:声呐测距;超声波测速;超声波探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