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南北佛教石窟的差异

合集下载

浅析我国南北佛教石窟的差异

浅析我国南北佛教石窟的差异

浅析我国南北佛教石窟的差异我国的佛教石窟艺术源远流长,现存的许多知名石窟不仅是我国佛教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我国宗教旅游的重点景区。

本文从地理分布入手,将我国主要的佛教石窟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研究分析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形成差异的原因,对今后更好地保护石窟和开展石窟旅游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标签:佛教石窟南北差异1 我国佛教石窟简述石窟起源于印度,大约从公元三世纪开始,中国的佛教徒也开始开凿石窟。

公元五至八世纪是中国石窟发展的最盛期,最晚的为公元十六世纪。

我国石窟文物的主流,是佛教文化的遗存;除了本身所蕴含的宗教、美术、雕塑、建筑等文化内涵外,石窟还包含着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医药、地理、书法、民俗等丰厚的历史信息,在我国文物和旅游资源当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看,中国的石窟可分七类:①窟内立中心塔柱的塔庙窟;②无中心塔柱的佛殿窟;③主要为僧人生活起居和禅行的僧房窟;④塔庙窟和佛殿窟中雕塑大型佛像的大像窟;⑤佛殿窟内设坛置像的佛坛窟;⑥僧房窟中专为禅行的小型禅窟;⑦小型禅窟组成的禅窟群。

中国的石窟是以建筑、雕塑、绘画三者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为弘扬佛教思想、为僧侣们的出家修行服务的。

2 我国石窟艺术的南北差异2.1 南北石窟的布局有差异目前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石窟单位中有云冈、敦煌、大足、龙门四处,但是其中位于我国北方的就有云岗、敦煌和龙门三处,而位于我国南方的仅大足一处。

未能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但又在我国有很大知名度的石窟,如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新疆克孜尔石窟、内蒙古阿尔寨石窟、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也均位于我国的北方,南方有较大知名度的石窟只有浙江杭州飞来峰的宋元造像。

2.2 南北石窟体现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有差异中国石窟在南北地区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形成了不同地区的地方特色。

2.2.1 北方地区。

新疆地区石窟内采用泥塑像和绘制壁画的方法制作,在焉耆和吐鲁番一带,还在有的洞窟前面用土坯砌成前堂,或者直接用土坯来砌建洞窟。

古老的石窟龙门石窟欣赏佛教艺术和石窟雕刻

古老的石窟龙门石窟欣赏佛教艺术和石窟雕刻

古老的石窟龙门石窟欣赏佛教艺术和石窟雕刻古老的石窟:龙门石窟欣赏佛教艺术和石窟雕刻石窟艺术在中国历史悠久,展现了古代人们对佛教信仰的热诚与追求。

其中,位于河南省洛阳市的龙门石窟被誉为中国最精彩、最吸引人的石窟之一。

这座石窟拥有优美的壁画和雕刻,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佛教艺术的瑰宝。

本文将带您一同走进龙门石窟,领略佛教艺术与石窟雕刻的魅力。

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郊滨江风景区,始建于北魏时期,建造历时400多年。

这座石窟分为东、西两窟,共有234个洞窟,1300多个石窟造像,总面积达到10万多平方米。

石窟内保存着大量的佛教艺术珍品,是中国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进入龙门石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宏伟的石窟造像。

这些造像形态各异,有的栩栩如生,有的庄严肃穆,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石窟内的佛像、菩萨像和众多的小小神仙石刻,都展示了佛教信仰的内容和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

观赏者可以仔细观察每一尊佛像的面部表情、手势的姿势和衣饰的造型,这些都是艺术家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描绘。

在龙门石窟中,最引人注目的艺术作品是那些精美绝伦的壁画。

壁画是石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是佛教艺术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瑰宝。

这些壁画内容丰富多元,有的描绘佛陀的生平事迹和佛教经典中的故事,有的展示佛教之外的世俗生活场景,还有的表达着艺术家们对自然、人生和宇宙的思考。

壁画的色彩斑斓、构图精巧,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透露出深厚的人文情感。

除了佛教艺术和壁画外,龙门石窟还融合了中国传统的石窟雕刻艺术。

这些雕刻作品以石为材料,通过刻凿、雕琢等手法,将三维的形象雕刻在石壁上。

石窟中的雕刻作品形态多样,有佛像、神仙、动植物等各种形象,将艺术与自然巧妙结合。

观者可以近距离欣赏到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石刻,感受到雕工的精湛和艺术家的创造力。

龙门石窟不仅仅是一座艺术殿堂,更是历史和文化的见证。

通过欣赏石窟中的作品,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人们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石窟艺术与佛教文化

中国古代石窟艺术与佛教文化

中国古代石窟艺术与佛教文化中国古代佛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佛教文化的传播,不仅在中国大地上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文化遗产,还孕育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石窟艺术。

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石窟艺术长期以来在中国的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石窟艺术的发展历程早期的中国佛教文化在唐朝时达到高峰,那时在新罗、高丽的影响下,中国佛教文化推陈出新,许多优秀的佛教艺术作品得以诞生,其中以石窟艺术最为突出。

最早的石窟艺术可以追溯到北齐朝时期,五奈寺石窟就是一例。

唐代时,石窟艺术风格逐渐成熟,莫高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众多寺庙的石窟艺术也在这一时期崛起。

到了五代时期,石窟艺术走向成熟,它的艺术表现形式更为多样化。

北魏的小吉山石窟是五代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它在风格上兼容并蓄,显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随着时代的变迁,石窟艺术一直发展至明、清时期,而都江石窟取代莫高窟成为了中国石窟艺术史中的重要篇章之一,它是中国明、清时期石窟艺术的代表。

二、石窟艺术的表现形式石窟艺术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不仅包括了雕刻、壁画等形式,还包括雕塑、书法、建筑等方式。

而其中,壁画和雕刻是石窟艺术的核心形式,也是最能够表现佛教文化的形式。

1. 雕刻石窟艺术的雕刻以佛像为主,如唐代大佛寺石窟、敦煌莫高窟、五岳寺石窟、峨眉山的乐山大佛等。

佛像的雕刻多选材于名贵的石料,具有神圣、崇高的艺术气息,充满了神秘和魅力。

佛像雕刻的形态各异,形体美丽,紧凑有度,肢体比例严谨,线条流畅,厚实有力。

佛像的神态也是多样的,既有慈祥的放佛形象,也有慷慨赴义、狮吼伏魔等英勇形象,它们通过线条的精细刻画和与背景相呼应的艺术构思,表达了佛家的谆谆教诲,散发出难以抗拒的感召力。

2. 壁画壁画作为石窟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具有图案丰富,色彩缤纷,形象传神的特点,它们常常流畅、柔和而有节奏地表现佛家教义中关于生死轮回、人间痛苦等课题,承载着佛教文化的书卷气质和精神内涵。

简述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及其兴盛原因

简述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及其兴盛原因

简述魏晋南北朝佛教发展及其兴盛原因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对整个东亚、东南亚地区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诞生于古印度。

在我国西汉晚期到东汉初期之间,佛教辗转传入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达到兴盛,隋唐时期是佛教繁荣时期,此后,佛教便随着中国历史发展而进步。

佛学的思想、文化、艺术在中华文化的长流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作为舶来文化,它逐步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逐渐被更多的中国人接受和推崇,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性格、世界观的整体塑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宗教对文化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而佛教,作为一个外来宗教。

它是如何深入到中国百姓生活的?又是什么原因让它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以高度发展繁荣?这是我们主要谈的问题。

佛教的传入,至今流传着许多传说。

一说汉哀帝元寿元年,博士弟子景卢受大月氏王使伊存口受《浮屠经》,此为佛教传入汉地之始。

这件事记载于鱼豢的《魏略·西戎传》中。

还有一种说法,汉明帝夜梦神人飞行于殿前,不解,问于群臣。

通人傅毅回答道:“此即天竺得道者,号之曰‘佛’。

”汉明帝遂派蔡愔等十二人去往西域,求取佛法。

永平十年,蔡愔等人用白马将取回真经佛像驮到洛阳。

明帝下令敕造精舍,是为白马寺。

传说《四十二章经》即在此译出。

传入之事,众说纷纭,或玄幻,或写实,或光怪陆离。

但不管怎样述说,从中我们可以得知的是,佛教传入的年代大致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

其作为宗教,在传入时,利用了当时人们神异玄幻的思想观念。

佛教传入最初期,信奉者大多是王室贵族,如桓帝宫中立祠,楚王斋戒祭祀。

但由于当时人们对于佛教理解认识有很大的局限性,而本土黄老之学的无为之道、省欲去奢思想与佛教教义有相似之处,所以出现了以黄老之学解释佛教教义,佛与老子同祭的现象。

与此期间,不少印度西域僧人相继抵达中原,以都城洛阳为中心,开始大量译著佛教经典,其中有一大部分是小乘佛教经法,有的外来僧侣还进行佛法的宣讲。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安息国太子安世高和月氏国支迷迦谶。

西域人士的译著工作,对于中国深入了解和理解佛经义理有一定推动作用。

浅论南北朝佛教发展

浅论南北朝佛教发展

浅论南北朝时期佛教的发展概况东晋之后,南北分裂,南方有宋、齐、梁、陈,称为南朝(四二○|五八八);北方有北魏(又称跖跋魏),嗣后分为东西二魏,而禅位于北齐、北周,称为北朝(三九六|五八一)。

南北朝形成对峙局面,历时一百六十余年,后由隋文帝统一。

这个时期的佛教由于各帝王的支持拥护,寺院僧尼急遽增多,佛教译经更为隆盛,大小乘经论弘传,佛教学派成立,不再依附儒道,教义则由般若而形成“真常妙有”、“真常唯心”二派,此为中国佛教发展快速的时期。

南、北二朝因民族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对佛教的信仰需求有所不同。

南朝传东晋法统,王公名士承清玄之风,所需于佛教者,较之北朝则多偏重于义学,且因南朝诸帝多喜问道,并延请僧人佐政,因此佛教在南朝有长足的发展。

刘宋文帝曾先后令道猷、法瑗等,弘传道生顿悟教义,并请慧琳参与国政,文帝之子武帝则时时问法于求那跋陀罗。

而后齐文宣王萧子良广召宾客高僧,精研佛理,开讲经义,并撰述著书。

梁武帝亲自讲经说法,更使南朝佛教达于鼎盛,他曾率道俗二万人舍道归佛,又以提倡素食,亲作“断酒肉文”,敕宝唱撰辑《梁皇宝忏》,又建寺铸像、讲经注疏、设斋供僧,推动各种法会、佛事,甚至四次舍身同泰寺,愿为佛奴,为历代帝王中笃信佛法第一人。

其子昭明太子及简文帝、元帝亦受其影响而崇佛。

此后陈代仍多效法梁武帝,奉佛不辍。

南朝的译经事业,在中国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无论是译经卷数或其范围,都相当可观;又经论研究蔚为风潮,进而促成各家学派的成立。

晋、宋之交,义学高僧如道生、慧观、佛驮跋陀罗自关中还庐山而转建业,沮渠京声、佛陀什、良耶舍、求那跋陀罗等译经高僧亦陆续南来,建业遂代庐山而为南朝佛教领导中心,奠定了南朝译经的基础。

法显所译六卷《大般泥洹经》因道生提倡,至慧观、谢灵运就北凉昙无谶译四十卷《大般涅槃经》重加整理成三十六卷的南本《大般涅槃经》后,学者靡不研习,群为注疏,因而形成涅槃学派。

《涅槃》在南北朝的盛行程度,堪比《般若》在魏晋两朝。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建筑与艺术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建筑与艺术

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建筑与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普及。

佛教建筑与艺术也因此得到了繁荣发展。

在这个时期,佛教建筑与艺术呈现出了鲜明的特点和风格。

本文将以魏晋南北朝的佛教建筑与艺术为主题,探讨其特点和风格。

一、佛教建筑1.1 石窟寺庙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人们倾向于修建大规模的石窟寺庙,这也是这个时期佛教建筑的主要形式。

石窟寺庙一般选在山体或崖壁上,采用凿山筑巢的方式,具有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美感。

石窟寺庙也受到了当时艺术的影响,壁画、浮雕和雕塑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1.2 殿堂建筑除了石窟寺庙,殿堂式建筑也成为了佛教建筑的一个重要形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洛阳白马寺为代表的石结构殿堂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种殿堂式建筑采用了井亭式层叠的楼台,同时还有葱郁的植物和精美的花鸟雕刻。

1.3 塔式建筑塔式建筑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建筑的一种形式。

佛塔不仅作为佛教建筑的一种象征,同时也作为宗教仪式的场所和僧人的居所。

在设计上,佛塔采用了勾连式、套因式、多重式等多种造型。

佛塔内部还有佛像和壁画等装饰,增加了仪式感和美感。

二、佛教艺术2.1 壁画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壁画是佛教艺术的一个重要形式,它既是佛教的宣传载体,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精神和文化面貌。

佛教壁画以佛教故事和唐卡画为主题,其绘画技巧细致而具有浪漫色彩。

壁画上的佛像背景多数是绿色或蓝色,伴以精美的装饰,更加突出佛像的神秘感和美感。

2.2 浮雕浮雕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浮雕多以佛教故事和佛像为主题,其绘画风格相对于壁画比较简单明了。

浮雕的主体是佛像和菩萨像,搭配着佛教故事或僧人人物。

浮雕有的采用压降技法,呈现出一种三维感。

2.3 雕塑雕塑也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

佛教雕塑多以佛像、菩萨像和僧人像等为主体,这些雕塑往往栩栩如生,充满了动感和生气。

佛像和菩萨像都是仁慈和神秘的象征,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崇拜。

须弥山北朝石窟研究

须弥山北朝石窟研究

须弥山北朝石窟研究须弥山北朝石窟研究须弥山位于中国河南省洛阳市东南部,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其中的北朝石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历史价值备受学者和游客的关注。

本文将重点研究须弥山北朝石窟,探讨其艺术特色、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一、艺术特色1. 雕塑形象优美且栩栩如生须弥山北朝石窟的佛像雕塑在表现形象上十分优美,栩栩如生。

无论是佛陀的仪态、神态,还是菩萨的轻盈姿态,都给人以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

建造者借助雕刻技巧和工艺的完美结合,创造出了许多气势雄伟、栩栩如生的佛像,使人们在观赏之余也能感受到无限的宁静和力量。

2. 壁画绚丽多彩须弥山北朝石窟的壁画以其丰富多彩的色彩和独特的题材而闻名。

壁画内容包括佛教故事、宫殿图、宴会场景和生活场景等。

无论是色彩运用,还是形象构图,都展现出北朝时期绘画艺术的独有风格。

壁画不仅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很高的水平,而且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和文化资料。

二、历史背景须弥山北朝石窟建造于北朝时期,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文化交融与繁荣发展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发展,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

须弥山北朝石窟的建造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进行的,它不仅是佛教文化的体现,也是北朝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和文化发展的产物。

三、文化意义1. 佛教文化宣传的载体须弥山北朝石窟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承载了大量的佛教艺术和文化信息。

这些石窟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向世人展现了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它不仅传播了佛教的禅理和信仰,也记录了北朝时期社会经济、政治、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的兴起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2. 艺术欣赏和研究的对象须弥山北朝石窟的艺术作品在艺术领域具有极高的研究和欣赏价值。

其雕塑和壁画作品充分展示了北朝时期雕刻和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这些艺术作品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艺术发展的历程和风格特点,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参考和启示。

古代中国的石窟艺术和佛教文化

古代中国的石窟艺术和佛教文化

古代中国的石窟艺术和佛教文化石窟艺术是我国古代宗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以佛教题材为主,通过对洞窟内部的壁画和塑像的雕刻再现佛教故事和经文。

这些洞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度的艺术价值在现代社会中广受欢迎和崇拜。

石窟艺术和佛教文化的渊源可追溯到唐代,随着唐朝帝国的强大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大量石窟建造在此期间开始兴起,专门用于供奉佛陀和宣扬佛法。

最早的石窟可以追溯到北齐,当时的佛教信仰尚不成熟,因此在石窟中佛像普遍较小,而且多为粗陋之作。

直到唐朝,佛教被更广泛地传播,且多得到皇室和富商裕民的资助,寺庙和石窟的规模也越来越大、规格也越来越高。

典型的石窟由平面结构和内壁两部分组成。

壁画、塑像等是洞内壁画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

这些壁画、塑像因其色彩鲜明、线条准确、造型恢弘、神秘震撼的特点,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视觉冲击和艺术享受。

其中尤以摩崖石窟上的佛龛塑像最为奇特,因其工艺纯粹,完美漂亮而著名于世,堪称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代表之一。

一般认为最早的中式石窟是由西域文物入口,到了隋唐时期,才被大规模地建设。

后来又根据不同的传统、地区、宗派和阶级的需要,在它们中间不断地进行改变和完善。

例如,江南石窟大多数由住户所建,规模较小且样式简单;而在北方,像龙泉寺这样宏伟的佛教建筑则完全不同,更像是一座高塔。

作为文化的载体,石窟艺术不仅仅是展现了佛教艺术,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多方面的变迁。

例如,五代时南方吴越政权和江南的社会文化勃起,很有经济和开创性精神,所以南部的石窟比较丰富、细腻、生动;后来,宋代,政治经济强盛,加上佛教机构的不断发展,导致石窟的规模愈发宏大,塑像描绘的神跟也更加完美。

总的来说,石窟艺术和佛教文化是我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价值。

保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发掘和传承石窟艺术和佛教文化的价值,是我们历史的责任和义务。

我们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发展,尊重历史,不断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我国南北佛教石窟的差异
我国的佛教石窟艺术源远流长,现存的许多知名石窟不仅是我国佛教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是我国宗教旅游的重点景区。

本文从地理分布入手,将我国主要的佛教石窟分为南北两个部分,研究分析了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以及形成差异的原因,对今后更好地保护石窟和开展石窟旅游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标签:佛教石窟南北差异
1 我国佛教石窟简述
石窟起源于印度,大约从公元三世纪开始,中国的佛教徒也开始开凿石窟。

公元五至八世纪是中国石窟发展的最盛期,最晚的为公元十六世纪。

我国石窟文物的主流,是佛教文化的遗存;除了本身所蕴含的宗教、美术、雕塑、建筑等文化内涵外,石窟还包含着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医药、地理、书法、民俗等丰厚的历史信息,在我国文物和旅游资源当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总的来看,中国的石窟可分七类:①窟内立中心塔柱的塔庙窟;②无中心塔柱的佛殿窟;③主要为僧人生活起居和禅行的僧房窟;④塔庙窟和佛殿窟中雕塑大型佛像的大像窟;⑤佛殿窟内设坛置像的佛坛窟;⑥僧房窟中专为禅行的小型禅窟;⑦小型禅窟组成的禅窟群。

中国的石窟是以建筑、雕塑、绘画三者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为弘扬佛教思想、为僧侣们的出家修行服务的。

2 我国石窟艺术的南北差异
2.1 南北石窟的布局有差异目前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石窟单位中有云冈、敦煌、大足、龙门四处,但是其中位于我国北方的就有云岗、敦煌和龙门三处,而位于我国南方的仅大足一处。

未能进入世界遗产名录但又在我国有很大知名度的石窟,如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新疆克孜尔石窟、内蒙古阿尔寨石窟、河北邯郸响堂山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也均位于我国的北方,南方有较大知名度的石窟只有浙江杭州飞来峰的宋元造像。

2.2 南北石窟体现的艺术风格和特色有差异中国石窟在南北地区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形成了不同地区的地方特色。

2.2.1 北方地区。

新疆地区石窟内采用泥塑像和绘制壁画的方法制作,在焉耆和吐鲁番一带,还在有的洞窟前面用土坯砌成前堂,或者直接用土坯来砌建洞窟。

新疆石窟多塔庙窟、大像窟、僧房窟、禅窟以及不同形制洞窟构成的组窟,也有少量的禅窟群。

焉耆、吐鲁番一带还有洞窟前面接砌土坯前堂和竟用土坯砌建的洞窟。

这些不同形制的洞窟,除一般僧房窟外,窟内都绘壁画,绝大部分原来还置有塑像。

塑绘内容,中原地区石窟形制多大像窟、佛殿窟、塔庙窟,也有少量禅窟和禅窟群。

主要造像有三世佛、释迦、交脚弥勒、释迦多宝对坐、千佛和思维像,其次有本生、佛教和维摩文殊对坐像。

七佛、无量寿(阿弥陀)、倚坐弥勒、观世音和骑象的普贤像等。

窟内壁画盛行排列多种经变的新形式。

佛龛
两侧流行文殊、普贤相对的布局。

2.2.2 南方地区。

南方地区石窟数量不多,布局分散,除个别地点外,摩崖龛像多于洞窟。

南京栖霞山龛像和新昌剡溪大佛,原都前接木构殿阁。

广元一带的石窟形制多属佛殿窟,少数为塔庙窟。

主要造像除释迦外,多无量寿(阿弥陀)和弥勒倚坐像,还有释迦多宝对坐像。

四川岷江、嘉陵江流域诸窟龛盛行倚坐弥勒、净土变相和各种观世音造像。

四川大足大佛湾造像内容更为庞杂,除佛传、经变、观世音等形象外,还有祖师像和藏传佛教形象。

杭州西湖沿岸的窟龛多雕阿弥陀、观世音和罗汉像、藏传密教形象。

3 产生差异的原因
3.1 佛教及佛教艺术进入我国的路径不同造成石窟在我国分布的不同,由于石窟在空间上所处位置的不同,从而导致了南北方石窟的分布和特点有所不同。

由于丝绸之路的畅通,中西交通的不断发展,佛教及佛教艺术也自西域进入河西走廊,而佛教传入我国的主要路线也就是经丝绸之路经河西走廊进入中原。

石窟艺术形式自公元的1世纪在古印度兴起后,随着佛教的四处流布而迅速向域外传播,石窟艺术最早越过葱岭传入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北缘,随后,石窟开凿步步东进,由河西而中原北方地区,由中原北方地区而南方广大地区,星星点点铺展开来,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石窟艺术。

佛教传入中国的途径除了陆上丝绸之路这条主要通道以外,我国还有西南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与佛国印度相连,而四川和浙江则分别在上述两条佛教传播通道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因此,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之中方才有大足石刻以及杭州飞来峰造像的地位。

从石窟艺术的传播路线可以看出,由于当时中国的北方是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所以佛教的传播在各种因素的合力推动下,在我国北方地区的发展远胜于当时相对落后的南方,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导致了中国佛教石窟的分布北方密集、南方稀少的特征。

同时我国疆域广大,地区间的差异,南北文化的差异十分明显,它决定了我国的石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和南北特色。

3.2 南北气候差异使石窟保存的难度有所不同,同样导致现今南北石窟布局的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纬度跨度大,南北气候的差异较大,造成中国气候具有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和气候复杂多样两大特征。

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四季分明,南北温差较大。

中国拥有多种多样的温度带和干湿地区,从南到北可划分为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寒温带六个温度带;根据水分条件,从东南到西北可划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四类地区。

南北方的气候差异对石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降水量、季风、日照和湿度等方面。

石窟中壁画和彩塑颜料层所施的天然矿物颜料本身比较稳定,在北方干燥和稳定的环境里,一般不易发生化学变化,不易变色和褪色。

地仗层含有的麦草、麻、棉花、笈笈草、芦苇等材料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不易霉变、腐烂,随之使地仗层在稳定的小气候环境里的物理应力比较小,不易脱落,保持了壁画和彩塑的牢固性。

与南
方潮湿而多变的气候特点不同,北方气候干燥和小气候环境的相对稳定,使得许多洞窟的壁画和彩塑能比较好地得以保存下来,这也是我国南北方石窟分布有较大的差异的原因。

3.3 石窟由于在时间上所处年代不同,从而导致了南北方石窟所体现的艺术风格和特色不同。

以列入世界遗产的几座石窟为例,敦煌、云岗和龙门石窟均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凿,而大足则于唐末时期开凿,盛于南宋。

而没有列入世界遗产的石窟,北方的天水麦积山石窟仍然是开凿于南北朝时期,杭州飞来峰则是开凿于五代十国至元朝。

我国北方和南方的石窟由于发展时代的不同,受当时社会对佛教的理解、所处朝代统治者对于佛教的态度、民众对于佛教的接受程度、汉地佛教的发展状况、佛教雕刻艺术发展的水平等各个方面的不同,造成了石窟的发展水平南北差异较大。

尤其反映在石窟所体现艺术风格的不同上。

如北方石窟相对于南方石窟,对于儒教和道教的反映程度就有很大差异,大足能够有儒释道三教神仙合一的洞窟,这是在北方众多石窟所处年代之中三教的融合程度无法达到所致。

而唐宋年间社会发展很快,艺术风格和水平也上了更高的台阶,在修建石窟时,由于宗教的地位,所反映的必然是各个时代艺术的巅峰水平。

所以南北方的石窟由于所处不同的时代,所反映的艺术特色当然也有所不同。

4 结语
我国各地都有规模大小不同、风格千差万别的佛教石窟、摩崖艺术,构成了独特的佛教旅游名胜,旅游者通过对这些生动直观的佛教艺术品的观赏,深深感受到中华民族宗教文化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通过探寻我国佛教石窟艺术的南北差异,能够对石窟艺术的深入研究有很大帮助,对今后更好地保护石窟以及开展石窟旅游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许晓光.旅游与宗教[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2]徐恩存.中国石窟[M].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3]辰闻.宗教与艺术的殿堂—古代佛教石窟[M].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4]张法.空间形式与象征意义:佛教石窟从印度到汉地的演化[J].浙江学刊1999,(1).
[5]宿白.中国石窟研究[M].文物出版社,1996.
[6]卢秀文.中国石窟圖文志[M].敦煌文艺出版社,2002.
[7]张豫.中国佛教石窟造像艺术探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