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巧背文言文
高中最难背的文言文排名 -回复

高中最难背的文言文排名第一篇:《离骚》《离骚》是楚国屈原的代表作品,是高中语文必修二的内容,语言优美,一般被认为是词赋之祖!但是,由于屈原生活的时代距离现在已经2000多年的历史了,所以那个时代的语法结构和字音词意与现在大不相同,背诵起来实在是拗口!开篇“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不要说不会背诵,即使会背诵又如何呢?每到考试默写,十位同学里就有七八位写不出来的,有的字太难写了!第二篇:《逍遥游》大家都知道“庄生梦蝶”的故事,庄子是我国大家代表人物,行事放荡不羁,向来都是爱自由,思想上天马行空,《逍遥游》是他的代表作!在《逍遥游》中,庄子构思巧妙,借助鲲鹏的形象,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也向世人展示了他对高官厚禄的鄙视!把想象和现实相结合,是《逍遥游》行文的特点,因此背诵起来只能够理解背诵,根本找不到记忆的规律!“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说它是不少高中生的噩梦,一点都不假。
第三篇:《滕王阁序》高中最难背诵文言文,排在第三的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大家都知道其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的很优美,但是若是让你背诵全文,估计很多人都背不完整吧?作为骈体文的代表作品,《滕王阁序》是高中生必背诵的文言文!“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背诵起来是有难度,但是比起前两篇要好很多了,毕竟唐朝离现在也就一千多年!战国距离唐朝也上千年了,语言也有不同。
第四篇:《阿房宫赋》当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耗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修建了阿房宫纵欲享乐,但是后来天下大乱,大秦帝国瞬间分崩离析,农民起义不断,项羽一把大火烧阿房宫!几百年后唐朝文人杜牧路过,借着阿房宫的历史写了著名的《阿房宫赋》用来警戒后人,成为了千古绝唱!开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气势蓬勃,洋洋洒洒的几百字,让学生们背诵的很辛苦。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_初中语文知识速记巧背

初中语⽂⽂⾔⽂知识点_初中语⽂知识速记巧背 今天⼩编给⼤家带来初中语⽂⽂⾔⽂知识点_初中语⽂知识速记巧背,希望可以帮助到⼤家。
初中语⽂⽂⾔⽂知识点 初中⽂⾔⽂通假字 1、学⽽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则》) ⼥: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还⾛。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尽,⽌有剩⾻。
(《狼》)⽌:通“只”。
6、⽇之其所亡。
(《乐⽺⼦妻》)亡:通“⽆”。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亡:通“⽆”。
7、屏弃⽽不⽤,其与昏与庸⽆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伴皆惊忙。
(《⽊兰诗》)帖:通“贴”。
⽕:通“伙”。
9、⽆他,但⼿熟尔。
(《买油翁》)尔:通“⽿”,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敢哗者。
(《⼝技》)坐:通“座”。
13、⽇扳仲永环谒于⾢⼈。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反焉。
(《愚公移⼭》)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惠:通“慧”,聪明。
16、⼀厝逆东,⼀厝雍南。
(《愚公移⼭》)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略⽆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门⼊。
(《晏⼦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故事两篇》)曷:通“何”。
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篇一: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学习文言文有效的方法学习文言文也难也不难。
说它难,是因为文言文中有不少生僻字词以及多变的句式;说它不难,是因为只要扎扎实实的打好基础,熟读深思,勤学多练,下一番功夫,文言文学起来也就不难了。
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或者说,学习文言文有哪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呢?一、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诵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和基本功。
诵读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用朗读的方法,反复熟读课文,逐步加深理解,获得比较牢固而丰富的感性知识。
每读一篇文言文,要先通览全篇,初略掌握其大意,然后再借助工具书,消灭阅读中的文字障碍,弄懂难字、难词、难理解的语句,进一步体会其含义之后,再逐句逐段地理解全篇的内容。
这就是古汉语常说的“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道理。
读得多,读得熟,理解也就自然会深了。
熟读可以加深理解,理解了的东西,记忆就会牢固。
往往有这样的情况:我们读了一篇文言文之后,虽然读的滚瓜乱熟,但有时也会有囫囵吞枣,没有真正理解的现象,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之后,便会茅塞顿开,明白了许多。
诵读必须读准字音,读清句读(不读破句),读出语气。
二、指导学生掌握语言规律学习文言文,最大的障碍就是语言,这就需要我们真正掌握文言字词和古汉语的一般规律。
1、注意一词多义现象2、认准通假字通假字是借用一个音同或形近的字代替本字,这在学习文言文时,不能不注意。
如《狼》中有“止有剩骨”,“止”就通“只”,意思是“只有剩下的骨头”。
又如《活板》中的“板”字通“版”,意思是“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字模,用来预备同一版内有重复出现的字”,其它如“说”通“悦”,“女” 通“汝”,“见”通“现”,“被”通“披”等,这些都需要根据上下文意、前后语句来判断是否通假,否则就会因词害义。
3、掌握文言虚词的应用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是经常出现的,而且一篇文言文中同一个虚词多次出现,其用法也不尽相同,我们必须注意虚词在句中的作用,方可在学习中减少困难。
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句子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六字要诀:
对、换、留、删、补、调
1、对——即对译、对换。 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对译成双音实词。例: 天下 事 有 难 易 乎?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 2、换――替换。 用现代汉语里的词去替换原文里到今天已经不用或不常用的词。将通假字、偏义复词、活用的词等词语变换成现代汉语的习惯用法。 ⑴“岁征民间” “岁”应换成“年” 3、留――保留。 凡指朝代、年号、人名、地名、官职、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专有名词,以及古今词义相同的词,如“山、水、中、笑、有”等,皆保留不动。[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4、删——删略。 就是去掉那些没有意义的词语。例:夫赵强而燕弱 5、补――补充。 原句中有省略或古今用词不同的地方,可根据现代汉语语法增加或补充一些成分,使译文显豁通顺。例: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6、调――调整。 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例:忌不自信。-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宾语前置句,译时要调为“动+宾”语序。
答:①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②诗中“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则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③这首诗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 炼字型
01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白居易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答:①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②诗中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③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孙权劝学》《木兰诗》《卖油翁》等古诗文知识及背诵方法

《孙权劝学》《木兰诗》《卖油翁》等古诗文知识及背诵方法《孙权劝学》一重点字词1、当涂:当道,当权。
2、辞:推托3、治经:研究儒家经典。
"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4、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5、邪:通“耶”,语气词。
6、但:只,只是7、见往事:了解历史。
见,见解,见识;往事,指历史。
8、及:到,等到。
9、今者:如今,现在10、才略:才干和谋略。
11、更:重新。
12、刮目相待:拭目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刮:擦拭。
13、见事:知晓事情。
二问题探究1、本文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影响,请你谈谈学习的体会。
例:①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
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
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②吕蒙知不足而后弥补,最终大有长进。
这说明:“学习,无论从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③孙权是个善用人才的明君。
④读书能使人增长知识,开拓视野。
2、课文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论议来表现的。
吕蒙原本是一介武夫,通过孙权的劝学,他勤奋学习,最后成了一名儒将。
所表现出的才能令人刮目相待。
我们如果能像吕蒙一样,抓紧时间,发奋学习,将来也一定会成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到时候老师可要对同学们刮目相看,我们的同学也不会是吴下阿蒙。
3、孙权如何劝吕蒙学习的?⑴交代吕蒙的身份“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说明学习的必要性。
⑵用限止语气“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来克服吕蒙畏难的心理。
⑶现身说法“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指出其可行性。
《木兰诗》一重点字词1.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2.唯:只。
军帖:军中的文告。
3.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
军书,征兵的名册。
十二,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下文的“十年”“十二年”,用法与此相同。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词义理解、特殊句式、重点虚词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词义理解.特殊句式、重点虚词【考点1词义理解】一、巧记本义,紧扣语境,正确理解一词多义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是个普遍现象,有的词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义项,这给掌握多义实词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除靠平时积累外,还要:1 .巧记本义引申解对常见常用的多义词,要了解多义词的意义衍变分化的规律和特点,它往往以其本义为基础引申出其他义项,众多义项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工具书中i 般列为第一•条)或基本义项,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例如,从:会意字,像两人相随行走在路上。
本义:跟随、随从。
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同一宗族次于至亲者叫从(z6n9),如“从弟”。
2 .紧扣语境推敲解每个词语虽然都有它自己的含义,但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往往含义不同,或为本义或为引申义,只有紧扣语境,才能确切地解释词语。
例如:解释下文中“过”的意思。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
饮酒醉,通而击之也,民大警。
使人止之,日:“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
“民皆罢。
“过”有动词义、形容词义、名词义等多个义项。
首先确定这里的“过”应是一个动词。
“过”作动词有“经过”“拜访”“犯错误”等义项,结合语境,只有“经过”和“犯错误” 两个义项比较合适。
再看下一句楚厉王的解释,显然,“犯错误”更符合上下文语境。
二、了解词义演变特点,重点掌握古今同形异义词L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之间的意思不同的现象。
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几种。
①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
如“中国”,古义只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②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
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初中语文记忆法口诀

初中语文记忆法口诀(一)拼音1、韵母定调法读准韵母看调号,一拼就要定好调,读出拼音就是字,声调不差半分毫。
2、两拼法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碰出读音就是字,字词拼读没放松。
3、标号歌如何标调有诀窍,首先记住其顺号:aoei和u,依次排列来查找。
iu并立标在后;轻声音节空戴帽;单个韵母头上标;抓住规律效果好。
4、Y的拼写规则口诀小i当头他有气,iining前站大Y;i后紧跟aoe,小i就被大Y替。
5、W的拼写规则口决独子u前兄弟无,找个朋友叫大W,u后同学aoe,小u淘汰换大W。
6。
的拼写规则口诀小领头天要变,先张Y伞再去点。
后天晴字照写,读音不变记心间。
7。
上两点省写规则小爱撒娇,两眼柱上瞄。
碰到jq,傲帽便取消。
8。
隔音口诀aoe开头,又接他人后,两人若混淆,隔音号来标。
9。
音节大小拼写规则人名地名专用名,开首字母大写明。
叙写句子要注意,第一字母有样行。
(二)汉字10。
笔顺规则要领先横后竖十字架,先撇后捺人不怕。
从上到下看清楚,从左到右没乱抓。
(一)拼音1、韵母定调法读准韵母看调号,一拼就要定好调,读出拼音就是字,声调不差半分毫。
2、两拼法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碰出读音就是字,字词拼读没放松。
3、标号歌如何标调有诀窍,首先记住其顺号:aoei和u,依次排列来查找。
iu并立标在后;轻声音节空戴帽;单个韵母头上标;抓住规律效果好。
4、Y的拼写规则口诀小i当头他有气,iining前站大Y; i后紧跟aoe,小i就被大Y替。
5、W的拼写规则口决独子u前兄弟无,找个朋友叫大W,u后同学aoe,小u淘汰换大W。
6。
的拼写规则口诀小领头天要变,先张Y伞再去点。
后天晴字照写,读音不变记心间。
7。
上两点省写规则小爱撒娇,两眼柱上瞄。
碰到jq,傲帽便取消。
8。
隔音口诀aoe开头,又接他人后,两人若混淆,隔音号来标。
9。
音节大小拼写规则人名地名专用名,开首字母大写明。
叙写句子要注意,第一字母有样行。
巧背文言文

教 育科 学
2 1 年 第 1 期 0 O 2 古 R 我 国 有 五 千 年 的悠 久 历 史 、 丰 富 的 文 化 底 蕴 , 自古 以来 ,老 祖 宗 留下来 的古 文 、 古典 就 在
教 学实
二 、理解 记 忆 ,寻 找 窍门
商 世界的东方熠熠生辉 ,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理
三、 坚持 复背 ,及时检 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巧背文言文
作者:袁静
来源:《职业·中旬》2016年第12期
文言文的背诵是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法,是吸取古文精华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的内容,积累文言词汇,逐步掌握古汉语用词造句的一些特点和规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使一些优秀作品的词语、句子以及写作技巧在学生的记忆中生根,从而提高他们现代文的表达能力。
然而,对于学生来说,背诵文言文又是一件头痛的事。
怎样才能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熟练地背诵出一篇文言文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些背诵方法,在实际运用中效果比较理想。
一、形象背诵法
对于内容浅显、结构简单的游记性散文,有时可将内容化为形象的图表,增强文章的立体感,便于学生感知文章内容,有助于学生背诵。
《游褒禅山记》是一篇说理性游记。
文章的前两段记叙了游褒禅山的见闻和经过。
作者以流畅的笔调写了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等几处景物,反映了游览行踪。
学生如果将这些景物的位置关系搞错,就谈不上正确背诵了。
笔者指导学生背诵时,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以华山洞为参照物,画出几处景物的位置关系图,依图记忆,再进行背诵,同时注意各处景物的特点,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
有些课文,所写的景物错综复杂,要学生根据内容画出实物图确有困难,且时间不允许。
指导学生背诵时,可要求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力,使枯燥的文字在头脑中变成鲜明的形象,记忆起来就会更顺畅,例如《石钟山记》《雁荡山》等文章的写景部分,都可采用这种方法帮助学生背诵。
另外,对于一些意境深远的诗词,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想象进入特定的诗情意境,使他们为浓重的诗情画意所打动、所感染,以提高记忆的效率。
白居易在五绝《遗爱寺》里,以极精练的语言把众多的自然景物巧妙地组织起来,写出了他游览遗爱寺的印象和感受。
在背诵这首绝句时,引导学生把诗中意象组合成一幅图画:诗人在离遗爱寺不远的地方遇到了一条小溪,水中各式各样的异石,引起他的兴趣,于是对溪而坐,玩赏不已。
对寺边的奇花异草,诗人饶有兴趣,由“寻”而“绕”而“行”,一一观赏。
诗人一路行走,燕语莺声,此起彼伏。
所到之处,还有山泉涌出,潺潺流淌,淙淙作声。
空中鸟语,地上泉声,组合在一起,这是何等美妙的音乐境界啊!这样在想象活动中进行记忆,不仅生动有趣,印象深刻,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文学感染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提纲背诵法
对于结构严谨的文章,背诵前可以先列好文章的提纲,理清文章各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
例如:李渔的《芙蕖》是一篇富有情趣、文字清新活泼的说明性散文。
文章包括七个自然段,总分结合,前呼后应,逻辑严密。
背诵前,可先引导学生抓住本文中心是要“备述”芙蕖的“可人”之事,顺着分述的线索,掌握文章层次结构,列出如下结构提纲,见下表。
简洁的提纲使各段内容一目了然,背诵时便不会颠倒错乱。
荀况的《劝学》一文中,论述了“学不可以已”的道理。
先读懂文章,再搞清结构,列出节选三段的提纲:第一段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论述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论述学习的作用;第三段论述学习的态度、方法。
然后据此弄清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再熟读成诵,定会事半功倍。
列提纲背诵法适用于论述缜密、说理性强的文章,如《师说》《采草药》等。
这种背诵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对比背诵法
许多文言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这时用对比法进行背诵,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例如,贾谊的政论文《过秦论》就运用多方面的对比:将秦国的实力与山东九国对比,秦国的实力远远大于九国;将秦国的实力与统一天下后的秦朝对比,秦朝的实力大于原秦国自不待言;将陈涉的实力与九国对比,陈涉实力小到“不可同日而语”的程度;最后交锋的却是最弱小的陈涉与最强大的秦朝,结果是秦朝的迅速灭亡。
这种层层的对比论证,一比到底,纵比、横比、间接对比等多种对比方法互相交织,表现了强弱盛衰的不同,显示了天下的大势,有力地突出了问题的本质,很好地论证了中心论点: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利用对比的方法来背诵这篇文章,不但能使学生对文章的内容理解更透彻,认识更深刻,而且记忆也更牢固。
除了一篇文章中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背诵外,具有相似特点的不同文章之间也可以采用对比法加深记忆。
例如上文提到的《过秦论》和苏洵的《六国论》都写得气势恢弘、辞采飞扬,成为千古吟诵的不朽名篇。
若将两文在写作意图、提出论点方式、议论方式、风格等方面进行比较,无疑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对于两篇古文的背诵也是不无裨益的。
经典的文言文充满着顿挫的节奏,充满着美妙的意境和悦耳的音律。
常言说得好,文无定法,背诵的方法自然也不限于以上几种。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不同的古诗文有不同的背诵方法。
当我们面对一篇作品背诵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灵活选用最适宜的方法,或者几种方法综合使用。
只有这样,才可以获得理想的背诵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背诵时更加得心应手,记忆牢固,收获也就不仅仅是那几句常常考到的千古名句了。
(作者单位:阳江技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