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三游洞导游词

合集下载

三游洞导游词

三游洞导游词

三游洞导游词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来到三游洞风景区做客。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孔子曾经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今天我非常高兴能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各位朋友提供三游洞风景区的导游服务,我的名字叫肖宇宁,可以叫我小肖,我在风景区已经工作了五年,希望通过我的服务能使大家在领略三游洞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的同时,更能体会到咱们三游洞人的热情和好客。

三游洞地处长江三峡门户,川鄂咽喉,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进出川鄂的必经之地。

它距宜昌市城区大约10公里,三面环水,一面连山,洞景奇绝,山水秀丽,形成了在宜昌地区范围内最具有价值的人文景观。

据统计,三游洞自1981年对外开放以来,共接待中外游客近千万人次,创收近2000万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里是三游洞的大门,造形为唐宋风格的仿古门楼,可以看见上面“三游雨霁”四个大字。

这是由我国著名的书法肖克所书,“霁”是指雨过天晴的意思,也就是说雨过天晴的时候,三游洞的风景更加别致美妙。

大家可以看到水池后面有三个人的塑像,三游洞的得名肯定与这三个人有关,中间那位执笔的是唐朝的大诗人白居易,左边是他的弟弟白行简,右边是他们两兄弟的好朋友诗人元稹,公元819年3月12日,白居易与白行简及友人元稹,一同划船畅游峡口下牢溪,恋恋不舍,听到山石间有泉水声,便走下船来,上岸爬山探险发现了此洞,并一同在洞中置酒饮宴留宿三天,陶醉于山洞的奇妙美景之中。

白居易讲:此洞美境天下一绝,不想今天被我等三人发现,我们三人是最先到此洞中,又最先开始一游,所以说就把此洞命为“三游洞”吧。

后来三人一起商量一定要为此洞赋诗、作文以志纪念,也为了让后人们广泛地知晓这个三游洞,使三游洞的未来能够不断地兴旺、繁荣、发达。

为此三人特此各自写下了《游三游洞》诗,又由白居易另外写下了著名的《三游洞序》文,书于洞壁。

因此后人将白元三人称为“前三游”,这就是三游洞的来历。

到了宋朝的时候,苏轼三父子也曾同游此洞,留下了诗文碑刻,人们称苏轼三父子之游为“后三游”,以上就是三游洞的来历。

三游洞导游词范文

三游洞导游词范文

三游洞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位于湖南省岳阳市临湘市青山铺镇。

它是一个由三个洞穴组成的景区,这三个洞穴互相联通,构成了一个宏伟的地下宫殿。

三游洞以其神奇的石钟乐器和独特的地貌景观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欢迎各位游客莅临三游洞,我是本次旅游的导游,接下来我将为大家介绍三游洞的最新情况。

首先是三游洞的历史渊源。

三游洞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

相传当时的国君将三个国宝——石钟乐器、铜镜和玉杯藏在了这里。

自此以后,这里成为了一个神秘而又神圣的地方。

一直到明朝中期,才有人探险发现了这里。

此后,三游洞经历了多次开发和整修,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旅游景点。

其次是三游洞的地貌特征和景点介绍。

三游洞是一个以石钟洞为中心的三个洞穴的群体。

石钟洞是三游洞的主要洞穴,也是最具特色的一个。

它位于山腰下的一片岩石之上,呈钟形,有很多钟楼状的石锁,这也是三游洞得名的由来。

石钟洞中最有特色的当属石钟乐器。

这是一组古代石钟,由13个石钟组成,每一个石钟都有不同的大小和声音,而且每一个石钟的表面都雕刻了宗教纹样,非常神秘。

游客们常常会把自己的愿望写在纸条上挂在石钟上,希望能够得到石钟的祝福。

此外,还有很多其他的石钟乐器,如巨钟、南石钟、合体钟等等。

游客们可以在导游的带领下欣赏这些古老而神秘的石钟。

除了石钟洞之外,还有铜镜洞和玉杯洞。

铜镜洞是最深的一个洞穴,它的深度达到了98米,是三游洞最有挑战性的景点之一。

铜镜洞是一个神秘的地方,据说四百年前的一个夏天,某位道士在这里看到了一个神秘的镜子,这个镜子的光芒可以穿透时间和空间,让人们看到过去和未来的一切。

而玉杯洞则是三游洞中的最小洞穴,它高26米,直径只有6米。

不过,它也是最美的一个洞穴,因为里面有一座形似玉杯的石柱,非常美丽。

最后是三游洞的旅游注意事项。

游客朋友们在游览三游洞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尤其是在攀爬铜镜洞时要谨慎小心。

此外,游客们可以预约一名专业的摄影师,为自己拍摄美丽的照片,留下美好的回忆。

三游洞导游词

三游洞导游词

三游洞导游词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的南津关西陵山上。

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媚。

风景区内要紧有三游洞、至喜亭、楚塞楼、陆游泉、张飞擂鼓台等。

三游洞生于绝壁之上,地势险峻,有栈道可达。

其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约深30米、宽20米、高10米。

洞中横排3根钟乳石柱。

洞内列有历代碑刻,洞外崖壁上刻满历代游客的诗文。

洞顶之悬石,击之有声,名为“天钟”;地面之凸石,跺之有声,取名“地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

三游洞得名于唐代三个大文豪。

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大诗人白居易由江州改任忠州刺史赴任途中,与其弟白行简途经夷陵(宜昌古称),在此遇到大诗人元稹。

三人结伴到西陵山一游。

发觉那个“天生一洞”。

三位诗人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序而记之”。

所以洞由他们三人始游,故得名“三游洞”。

137年后北宋年间,又有三位文豪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同游此洞。

同样苏氏父子也各题诗一首,留于洞壁。

白氏兄弟与元稹之行,称为“前三游”;苏氏父子之行,称为“后三游”。

在三游洞旁的崖壁还刻有抗战阶段的爱国名将冯玉祥题写的“是谁杀害了我们的父母兄弟”十二个大字。

出洞沿崖壁上的栈道攀向山顶,在栈道的尽头便是美丽的三层阁楼—“至喜亭”。

至喜亭,始建于宋代,因为小船在三峡中历经千难万险,出峡到达宜昌,至此江宽敞已无险而喜,故得名于“至喜亭”。

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宋代文豪欧阳修贬任夷陵县令,上任为此亭写了《峡州至喜亭记》。

离开至喜亭,攀至山顶算是楚塞楼。

楚塞楼也是一座重修的古建造,楼高三层。

在一楼大厅能够观赏到古乐器—编钟奏出的音乐。

登至三楼,峡口风景尽收眼底。

下了楚塞楼往南算是一尊塑像立于江边一巨型石台上,这算是“张飞擂鼓台”。

据《三国志·蜀书》记载,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刘备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

张飞任命期间在此擂鼓练兵,所以而得名。

在山北,沿石阶而下,到了山腰,便可见到“陆游泉”了,陆游泉是一方型小石潭。

三游洞导游词

三游洞导游词

千古文人留遗韵-----三游洞风景区《三游洞》宋陈岩清风披拂藓苔痕,洞里仙乡万古春。

有路尽通尘世客,来游何独是三人。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光临千年古洞---三游洞。

我是大家的导游,今天将由我带领大家参观三游洞,如果一路上我有什么讲不清楚的话,请尽量提出来,我将尽力解答。

祝大家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的南津关西陵山上。

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丽,是鄂西著名的文物胜迹和游览胜地,是国家AAAA级景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朋友们,站在大门处,抬头可看见大门上有“三游雨霁”四个大字,它是由书法家肖克书写的。

“霁”是指雨过天晴的样子,这就告诉我们雨过初晴是三游洞景区最美的时候,被誉为宜昌古八景之一。

●陆游泉进了大门之后,请大家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去,这里有一小道倚栏而下,临溪处有一小潭,宋代诗人陆游来三游洞时曾在此潭取水煮茶,他品茶后,写下了“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的名句,虽是在赞扬浙江的日铸茶,但实际上是赞扬了下牢溪的水质之好。

后人称此陆游泉。

●碑文石刻三游洞号称三峡洞穴之冠,但此洞本身并不以洞内景色称道,而是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取胜。

大家可以看见整个三游洞景区,名人墨客所题写的碑文数不胜数,据史料记载,以楷、隶、篆、行、草各体书写的壁刻和碑文原有100多件,现尚存宋代以来的四十余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史料。

请抬头看看这幅对联,上联是“一洞凌虚佛自在”,这句是说三世界有难了我再来此世外桃源修身养性,另一种是说世间游洞的位置处于悬崖峭壁之间,环境优美,乃世外桃源自有佛在此修炼得道。

下联是“万方多难我重来”,这句呢,不同的朋友有不同的解释,一种是说外面有难了我要出来拯救世人,普渡众生。

到底哪种对,您自己说呢!再看这个小洞上的题刻,上书“鬲凡”二字,意思是古人把三游洞喻为人间仙境,与凡间隔开,所以进了三游洞,也就进入了仙境。

为什么“鬲”字没有耳旁呢?据说仙界中的仙人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因此耳朵也给掩盖起来不要了,一般凡人是做不到的。

三游洞导游词

三游洞导游词

三游洞导游词三游洞导游词1三游洞是宜昌著名的风景区。

星期天,我来到三游洞,首先我看见门柱上有一副对联,上联是“蜀巴荆楚之间有此奇观”下联是“白苏黄而后游者其谁”。

今天我就是个后游者。

一进大门用青石板铺成的梯子上有许多像宝塔一样的“震旦角石”。

据有关专家考证,发现这是一种古代生物的化石属于软体形,距今已有4.4亿多年了,具有很好的考古价值。

沿着石梯往前走我看见了许多摩崖石刻,在三游洞室外耳洞的左侧的石壁上,醒目地存留着冯玉祥将军充满悲愤和爱国之情的隶书题刻:“是谁杀了我们的同胞父母和兄弟。

”这是冯玉祥将军告诉我们无忘国耻。

顺着小路走下去就进了一个山洞。

我首先看到了一个巨大的石碑,上面刻的是白居易写的《三游洞序》,它告诉我们了公元819年诗人白居易与他的朋友元稹和弟弟白行简一同来游玩此洞,所以白居易就把它叫做“三游洞”,这就是三游洞的由来。

走过三游洞,我就来到了至喜亭。

至喜亭顾名思意,至此而喜,就是到了这个地方很高兴的'意思。

据说以前葛州坝和三峡大坝还没有建,水直冲而下非常急,古时候的船都是木船,船过三峡的时候就像过鬼门关,到了三游洞这里水就变缓了,船员和游人到了这里都要喝酒庆祝过了鬼门关。

再往前走就是张飞鼓台了,那刻着张飞在打鼓,张飞威风凌凌两眼瞪的大大的。

站在张飞擂鼓台上还可以看见葛州坝。

三游洞你不仅风景优美,而且有着许多深厚的文化咧!我还要来玩三游洞。

三游洞导游词2经过一周紧张的学习,周末终于到来了。

星期五的晚上,爸爸说:明天我们到三游洞去玩,我一听兴奋极了。

晚上我在床上翻来覆去地想,三游洞的水真的有人们说的那么蓝吗?那里的山真的有人们说的那么绿吗?第二天,我早早的起了床,爸爸妈妈已经准备好了行李,在等着我出发呢。

乘上到三游洞的车,很快就到了一座大桥上,桥下是一条小河,看上去非常蓝也很干净,两边是高高的.山,碧绿的连成一片。

在桥上我看到勇敢的人们正玩着蹦极、有人在桥下的河中划着船、有人在水中游着泳、还有的在爬山。

三游洞导游词

三游洞导游词

---------------------------------------------------------------范文最新推荐------------------------------------------------------三游洞导游词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的南津关西陵山上。

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丽。

风景区内主要有三游洞、至喜亭、楚塞楼、陆游泉、张飞擂鼓台等。

三游洞生于绝壁之上,地势险峻,有栈道可达。

其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约深30米、宽20米、高10米。

洞中横排3根钟乳石柱。

洞内列有历代碑刻,洞外崖壁上刻满历代游客的诗文。

洞顶之悬石,击之有声,名为“天钟”;地面之凸石,跺之有声,取名“地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

三游洞得名于唐代三个大文豪。

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大诗人白居易由江州改任忠州刺史赴任途中,与其弟白行简途经夷陵(宜昌古称),在此遇到大诗人元稹。

三人结伴到西陵山一游。

发现这个“天生一洞”。

三位诗人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序而记之”。

因此洞由他们三人始游,故得名“三游洞”。

137年后北宋年间,又有三位文豪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同游此洞。

同样苏氏父子也各题诗一首,留于洞壁。

白氏兄弟与元稹之行,称为“前三游”;苏氏父子之行,称为“后三游”。

在三游洞旁的崖壁还刻有抗战时期的爱国名将冯玉祥题写的“是谁杀害了我们的父母兄弟”十二个大字。

出洞沿崖壁上的栈道攀向山顶,在栈道的尽头便是漂亮的三层亭子1 / 10—“至喜亭”。

至喜亭,始建于宋代,因为小船在三峡中历经千难万险,出峡到达宜昌,至此江宽阔已无险而喜,故得名于“至喜亭”。

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宋代文豪欧阳修贬任夷陵县令,上任为此亭写了《峡州至喜亭记》。

离开至喜亭,攀至山顶就是楚塞楼。

楚塞楼也是一座重修的古建筑,楼高三层。

在一楼大厅可以欣赏到古乐器—编钟奏出的音乐。

登至三楼,峡口风景尽收眼底。

三游洞导游词

三游洞导游词

三游洞导游词三游洞风景区位于西陵峡外,距宜昌10公里左右。

三游洞的名字有两个典故,唐代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个人曾一同游过此洞,人称“前三游”;到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也一同来游过此洞,人称为“后三游”。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三游洞导游词”欢迎大家阅读!三游洞导游词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的南津关西陵山上。

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丽。

风景区内主要有三游洞、至喜亭、楚塞楼、陆游泉、张飞擂鼓台等。

三游洞生于绝壁之上,地势险峻,有栈道可达。

其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约深30米、宽20米、高10米。

洞中横排3根钟乳石柱。

洞内列有历代碑刻,洞外崖壁上刻满历代游客的诗文。

洞顶之悬石,击之有声,名为“天钟”;地面之凸石,跺之有声,取名“地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

三游洞得名于唐代三个大文豪。

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大诗人白居易由江州改任忠州刺史赴任途中,与其弟白行简途经夷陵(宜昌古称),在此遇到大诗人元稹。

三人结伴到西陵山一游。

发现这个“天生一洞”。

三位诗人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序而记之”。

因此洞由他们三人始游,故得名“三游洞”。

137年后北宋年间,又有三位文豪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同游此洞。

同样苏氏父子也各题诗一首,留于洞壁。

白氏兄弟与元稹之行,称为“前三游”;苏氏父子之行,称为“后三游”。

在三游洞旁的崖壁还刻有抗战时期的爱国名将冯玉祥题写的“是谁杀害了我们的父母兄弟”十二个大字。

出洞沿崖壁上的栈道攀向山顶,在栈道的尽头便是漂亮的三层亭子—“至喜亭”。

至喜亭,始建于宋代,因为小船在三峡中历经千难万险,出峡到达宜昌,至此江宽阔已无险而喜,故得名于“至喜亭”。

宋景v三年(公元1036年),宋代文豪欧阳修贬任夷陵县令,上任为此亭写了《峡州至喜亭记》。

离开至喜亭,攀至山顶就是楚塞楼。

楚塞楼也是一座重修的古建筑,楼高三层。

在一楼大厅可以欣赏到古乐器—编钟奏出的音乐。

三游洞导游词

三游洞导游词

三游洞导游词三游洞风景区位于西陵峡外,距宜昌10公里左右。

三游洞的名字有两个典故,唐代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个人曾一同游过此洞,人称“前三游”;到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也一同来游过此洞,人称为“后三游”。

下面是WTT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三游洞导游词”欢迎大家阅读!三游洞导游词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的南津关西陵山上。

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丽。

风景区内主要有三游洞、至喜亭、楚塞楼、陆游泉、张飞擂鼓台等。

三游洞生于绝壁之上,地势险峻,有栈道可达。

其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约深30米、宽20米、高10米。

洞中横排3根钟乳石柱。

洞内列有历代碑刻,洞外崖壁上刻满历代游客的诗文。

洞顶之悬石,击之有声,名为“天钟”;地面之凸石,跺之有声,取名“地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

三游洞得名于唐代三个大文豪。

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大诗人白居易由江州改任忠州刺史赴任途中,与其弟白行简途经夷陵(宜昌古称),在此遇到大诗人元稹。

三人结伴到西陵山一游。

发现这个“天生一洞”。

三位诗人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序而记之”。

因此洞由他们三人始游,故得名“三游洞”。

137年后北宋年间,又有三位文豪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同游此洞。

同样苏氏父子也各题诗一首,留于洞壁。

白氏兄弟与元稹之行,称为“前三游”;苏氏父子之行,称为“后三游”。

在三游洞旁的崖壁还刻有抗战时期的爱国名将冯玉祥题写的“是谁杀害了我们的父母兄弟”十二个大字。

出洞沿崖壁上的栈道攀向山顶,在栈道的尽头便是漂亮的三层亭子-“至喜亭”。

至喜亭,始建于宋代,因为小船在三峡中历经千难万险,出峡到达宜昌,至此江宽阔已无险而喜,故得名于“至喜亭”。

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宋代文豪欧阳修贬任夷陵县令,上任为此亭写了《峡州至喜亭记》。

离开至喜亭,攀至山顶就是楚塞楼。

楚塞楼也是一座重修的古建筑,楼高三层。

在一楼大厅可以欣赏到古乐器-编钟奏出的音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三游洞导游词
三游洞,位于宜昌西北的南津关西陵山上。

它背靠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口,面临下牢溪,洞奇景异,山水秀丽。

风景区内主要有三游洞、至喜亭、楚塞楼、陆游泉、张飞擂鼓台等。

三游洞生于绝壁之上,地势险峻,有栈道可达。

其形如覆蓬,冬暖夏凉,洞室开阔,约深30米、宽20米、高10米。

洞中横排3根钟乳石柱。

洞内列有历代碑刻,洞外崖壁上刻满历代游客的诗文。

洞顶之悬石,击之有声,名为“天钟”;地面之凸石,跺之有声,取名“地鼓”,故有“天钟地鼓”之说。

三游洞得名于唐代三个大文豪。

唐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大诗人白居易由江州改任忠州刺史赴任途中,与其弟白行简途经夷陵(宜昌古称),在此遇到大诗人元稹。

三人结伴到西陵山一游。

发现这个“天生一洞”。

三位诗人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序而记之”。

因此洞由他们三人始游,故得名“三游洞”。

137年后北宋年间,又有三位文豪苏洵、苏轼和苏辙父子同游此洞。

同样苏氏父子也各题诗一首,留于洞壁。

白氏兄弟与元稹之行,称为“前三游”;苏氏父子之行,称为“后三游”。

在三游洞旁的崖壁还刻有抗战时期的爱国名将冯玉祥
题写的“是谁杀害了我们的父母兄弟”十二个大字。

出洞沿崖壁上的栈道攀向山顶,在栈道的尽头便是漂亮的三层亭子—“至喜亭”。

至喜亭,始建于宋代,因为小船在三峡中历经千难万险,出峡到达宜昌,至此江宽阔已无险而喜,故得名于“至喜亭”。

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宋代文豪欧阳修贬任夷陵县令,上任为此亭写了《峡州至喜亭记》。

离开至喜亭,攀至山顶就是楚塞楼。

楚塞楼也是一座重修的古建筑,楼高三层。

在一楼大厅可以欣赏到古乐器—编钟奏出的音乐。

登至三楼,峡口风景尽收眼底。

下了楚塞楼往南就是一尊塑像立于江边一巨型石台上,这就是“张飞擂鼓台”。

据《三国志·蜀书》记载,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刘备任命张飞为宜都太守。

张飞任命期间在此擂鼓练兵,因此而得名。

在山北,沿石阶而下,到了山腰,便可见到“陆游泉”了,陆游泉是一方型小石潭。

潭边崖壁石缝间,一股清泉涓涓入潭,潭水清澈。

因南宋诗人陆游来三游洞在此取水煮茶,饮后味极美,乃题诗于潭边岩石上,而得名“陆游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