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青年公民二案一稿教学

合集下载

《致青年公民》教案设计

《致青年公民》教案设计

《致青年公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致青年公民》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和立场。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思考题解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重点2.1 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立场。

2.2 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三、教学难点3.1 文章中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念的理解。

3.2 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现实问题。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5.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公民的定义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2 讲解:详细讲解文章的内容,阐述作者的观点和立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5.3 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观点,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教师进行引导和解答。

5.4 案例分析:选取一些现实中的案例,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和方法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主要观点和立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一个合格的青年公民。

5.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思考题,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和思考文章的内容。

六、教学评估6.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提问中的参与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6.2 思考题解答:评估学生对思考题的解答情况,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7.1 教学效果: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文章主要观点和立场的掌握程度。

7.2 教学方法:思考是否采用了合适的教学方法,是否需要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拓展学习8.1 推荐阅读:推荐一些与《致青年公民》相关的文章和书籍,让学生进一步拓展知识。

8.2 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将文章中的观点付诸实践,提高公民意识。

《致青年公民》教学教案

《致青年公民》教学教案

《致青年公民》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致青年公民》这篇文章的主旨和意义。

2. 培养学生对公民责任、民主和法制的认识。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致青年公民》全文。

2. 关键词解释:公民责任、民主、法制。

3. 讨论问题:文章中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作者对青年公民的期望?三、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致青年公民》的作者和背景。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教师提问检查理解情况。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期望。

4. 总结讲解: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讲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四、作业布置1. 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对文章的理解和自己的体会。

2. 准备课堂讨论的发言稿。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读后感的质量。

2. 课堂讨论的积极参与度和发言质量。

3. 学生对文章主旨和作者期望的理解程度。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致青年公民》全文及相关阅读材料。

2.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

3. 参考资料:关于公民责任、民主、法制的相关论文和案例。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 案例分析法:引入相关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

八、教学步骤1. 课文讲解:教师讲解《致青年公民》的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2. 案例分析:引入具体案例,让学生理解公民责任、民主、法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4. 总结讲解:教师总结学生讨论的结果,强调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期望。

九、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通过引入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激发学生对公民责任、民主、法制的兴趣。

2. 培养思辨能力:鼓励学生在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观点,培养其批判性思维。

3. 注重实践: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履行公民责任,实践民主和法制。

十、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致青年公民》的文章内容和相关知识。

《致青年公民》教案

《致青年公民》教案

07
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
关键知识点回顾总结
青年公民的责任与担当
课程强调了青年公民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他们应该承 担的责任和担当。
公民意识的培养
通过课程内容的学习,学生应该更加明确自己的公民身份,并了解 如何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
社会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课程介绍了如何分析社会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这对于青 年公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能力。
03
讨论时间:15分钟。
04
讨论要求:各小组围绕主题展开讨论,记录员需记录每位组员的发言 要点,最后由组长汇总并代表小组发言。
角色扮演:模拟演讲,分享个人见解
角色分配
选定2-3名学生分别扮演演讲者 、评委和观众。
演讲时间
每人3-5分钟。
演讲主题
《致青年公民》一文对当代青 年的启示。
活动流程
演讲者依次上台演讲,评委根 据演讲内容、表达和语言等方 面进行评价,观众可提问或发
引导青年树立远大理想,将个人理想融入 国家和民族的伟大梦想之中。
勤奋学习
鼓励青年勤奋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 专业技能,提高自身素质。
积极投身实践
倡导青年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参与志愿服 务、创新创业等活动,锻炼实践能力。
关注社会问题
引导青年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参与社会公 益事业,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期望和关怀。
诗歌主题
诗歌以青年公民为对象, 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 剖析,展现了青年人的时
代使命和社会责任。
艺术特色
诗歌运用丰富的意象、独 特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 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和独特
的艺术风格。
教学目标与要求

苏州版《致青年公民》教案

苏州版《致青年公民》教案

苏州版《致青年公民》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致青年公民》,让学生理解作者对青年一代的期望和呼吁,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小组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致青年公民》是苏州版教材中的一首现代诗,作者通过对青年一代的呼唤,表达了对国家和社会的期望。

2. 诗歌主题解析:本诗强调了青年一代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鼓励青年们要有担当、有理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3. 诗歌艺术特色:本诗采用了韵律感强烈的诗句,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致青年公民》,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感受诗歌的美。

2. 教学难点:分析诗歌中的意象,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主题和艺术特色。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诗歌中的具体意象,体会诗歌的美。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诗歌:让学生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诗歌:分析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艺术特色。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发言、讨论等,评估学生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致青年公民》诗歌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诗歌背景的资料、诗歌鉴赏的相关书籍。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歌文本、图片等教学材料。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介绍诗歌背景,朗读诗歌,讲解诗歌主题和艺术特色。

2. 第3课时: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九、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诗歌的主题、意象和艺术特色。

高中语文致青公民课件 苏教 必修1

高中语文致青公民课件 苏教 必修1

MOMODA POWERPOIN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Fusce id urna blandit, eleifend nulla ac, fringilla purus. Nulla iaculis tempor felis ut cursus.
六:诵读本诗,深入体会,找出自己感情的最佳表达方式。(同桌之间互相配合,一个朗诵一个倾听)
9、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10、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11、以我独沈久,愧君相见频。。***** 12、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13、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14、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 15、比不了得就不比,得不到的就不要。。。***** 16、行动出成果,工作出财富。。*** 17、做前,能够环视四周;做时,你只能或者最好沿着以脚为起点的射线向前。。**** 9、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 10、很多事情努力了未必有结果,但是不努力却什么改变也没有。。**** 11、成功就是日复一日那一点点小小努力的积累。。***** 12、世间成事,不求其绝对圆满,留一份不足,可得无限完美。。**** 13、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 15、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16、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17、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9、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 11、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自强不息。****

青少年法制教育教案

青少年法制教育教案

青少年法制教育教案教案:青少年法制教育一、教学内容1. 法律的基本概念:介绍法律的定义、特征和作用。

2. 法律的权利和义务:讲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 违法行为及其后果:介绍违法行为的种类和相应的法律后果。

4. 青少年犯罪问题: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特点,并提出预防和应对措施。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特征,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

2. 使学生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并能够正确行使和履行。

3. 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法律的基本概念和法律的权利义务。

2. 教学重点: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PPT播放设备。

2. 学具:笔记本、文具盒、教科书。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青少年犯罪案例,引起学生对法制教育的兴趣和关注。

2. 教材内容讲解:引导学生学习法律的基本概念、权利义务和违法行为的后果。

3. 案例分析:讨论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和特点,并提出预防和应对措施。

4.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相关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并分享彼此的看法和经验。

六、板书设计1. 法律的基本概念2. 权利和义务的关系3. 违法行为的后果4. 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预防和应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列举出自己在生活中应遵守的法律,并说明原因。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遵守法律,并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 拓展延伸: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法院、警察局等法律机构,加深对法律的认识和理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与重点是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部分,对于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节课中,教学难点是法律的基本概念和法律的权利义务,而教学重点是青少年犯罪问题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致青年公民》教学教案

《致青年公民》教学教案

《致青年公民》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内涵。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通读全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2. 词语解析:对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 句子分析:对文中的关键句子进行深入分析,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4. 文章结构:分析文章的布局和层次,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三、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想内涵。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四、教学难点1. 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

2. 文章的论证思路和逻辑关系。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文章的主要观点、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理解,取长补短。

3. 实践法: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思考如何践行文章中的观点。

六、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致青年公民》全文。

2. 参考资料:关于青年公民教育的相关文章、案例。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卡片。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相关案例,引发学生对青年公民身份的思考。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或分组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韵律和情感。

3. 词语解析:选取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解释并引导学生运用。

4. 句子分析:对文中的关键句子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含义。

5. 文章结构解析:分析文章的布局和层次,让学生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八、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让学生围绕文章的主要观点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观点。

2. 小组分享: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促进全班交流。

3. 教师点评: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思考。

九、实践环节1. 个别实践:让学生选取文章中的一个观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践行。

3. 成果展示:邀请各小组代表展示实践活动成果,分享实践经验。

苏州版《致青年公民》教案

苏州版《致青年公民》教案

苏州版《致青年公民》教案第一章:课程介绍1.1 课程背景苏州,这座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和独特地域文化的城市,孕育了众多杰出的青年公民。

本课程以苏州为背景,通过分析苏州的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特点,向学生传达青年公民应具备的素质和责任。

1.2 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苏州的历史文化,培养学生的地域自豪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公民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

1.3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二章:苏州的历史与文化2.1 苏州的历史沿革介绍苏州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包括吴越文化、江南文化等,使学生了解苏州丰富的历史底蕴。

2.2 苏州的文化特色分析苏州的园林、丝绸、评弹等独特的文化现象,让学生感受苏州文化的魅力。

2.3 苏州的地域精神探讨苏州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地域精神,如务实创新、敬业奉献等,引导学生学习苏州人的优秀品质。

第三章:苏州的经济发展3.1 苏州的经济发展概况介绍苏州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城市,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

3.2 苏州的产业特点分析苏州的产业结构,使学生了解苏州在高新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方面的优势。

3.3 苏州的经济发展与青年公民讨论苏州的经济发展对青年公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引导学生积极投身苏州的经济发展,为家乡作出贡献。

第四章:苏州的社会事业4.1 苏州的社会事业概况介绍苏州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4.2 苏州的社会事业亮点分析苏州在社会事业方面的创新举措,如阳光心态、爱心援助等,让学生感受苏州社会事业的进步。

4.3 青年公民在社会事业中的作用探讨青年公民在社会事业中的责任与担当,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事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

第五章:苏州的环境保护5.1 苏州的环境现状分析苏州在环境保护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如水污染、空气质量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青年公民》二案一稿教学《致青年公民》二案一稿教学一、教学目标1、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朗诵,在朗诵揣摩的过程中加深理解、感受。

2、组织学生“理解”与“朗诵”作品,使学生准确把握作品内容、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感情倾向二、教学重点1、教学的重点是意义的构建与呈现,就是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和方法,使学生把文本与直接、间接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对文本产生富有“个人意义”的理解,并用自认为恰当的声音形式来呈现这种理解。

2、分析《致青年公民》的内在情感旋律,把握诗作内容,加深理解,寻找传达诗作思想情感的声音形式三、教学过程1、介绍作者和背景这是诗人郭小川1955至1956年以《致青年公民》为总题写的七首组诗中的第一首,也是一首颇具号召力、影响力的政治抒情诗。

这首诗最初发表在1955年10月《人民文学》上。

1955年,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召开,诗人怀着强烈的革命责任感和火一般的战斗激情,以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献上了这首气势磅礴诗篇,号召和鼓励青年积极呼应时代的召唤,投入火热的斗争,勇敢地挑起革命重担,完成先辈未竟事业,为改造祖国的山河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原诗较长,选入教科书时作了删节,主要删除了与当时政治背景联系较多的内容。

2、让学生诵读3、理解诗歌(1)第1节写了什么?(第1节点明了题旨,指出青年人的身份,不应该再称作“年轻人”,不仅因为“嬉游的童年”已经过去,更是因为已经成为“祖国的精壮的公民”,意味着青年人已不再是自然人,已经成为社会人,因而应该勇敢地担负起祖国、社会赋予的历史重任。

)(2)第2、3节写了什么?(号召青年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表明了全诗的主旨)(3)第4至6节写了什么?(诗人从未来、历史、现实三维空间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主题。

)(4)最后一节写了什么?(是全诗的结尾,从祖国和自我的角度提醒青年人明白:祖国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给祖国贡献的越多,我们的生活也就越光辉越广阔。

在激越的情感中渗透了人文关怀,便于读者接受。

)4、小结:冯牧在《郭小川诗选•代序》中这样高度评介郭小川的创作:“他的诗篇,他的歌,使我们看到了时代前进的脚步,使我们听到了时代前进的声音。

” 这首诗,恰恰就是那晶莹透亮的露珠,折射着时代的光辉。

诗人以议论入诗,于感情汹涌中闪射出真理的光芒,使诗成为响亮的战鼓,时代的号角,因而受到青年读者广泛热烈的响应。

可以说,化小我为大我,充满强烈的革命责任感,洋溢着真挚的革命激情,这正是郭小川诗的灵魂所在。

在形式上,诗人采用了马雅可夫斯基阶梯诗的形式。

诗句简短有力,节奏鲜明,有如阶梯一样的诗行排列,造成了热情奔放的气势。

郭小川在《关于〈致青年公民〉的几点说明》一文中曾解释道:“我之所以采取这种所谓‘楼梯式’的排列方法,私心倒不是想搬马雅可夫斯基的现成格式,恐怕主要是因为我不善于使用中国语言。

为了表现稍许充沛一些的感情,我写的句子总是老长老长的(短句子总觉得不够劲),而如果把二十个字排成一行,那读者(尤其是朗诵者)一定会感到难念。

”采用“楼梯式”排列,使诗充满了力度,增强了音乐性,形式和内容和谐统一。

当然,诗人当时正处于创作的爆发期,诗作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存在议论多于描绘,思想多于形象的缺陷。

4、作业:(1)《评价手册》(2)预习下课《致青年公民》学案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4分)()÷A、嬉游(xī)单纯(chún)凄厉(qī)澄清(dèng)B、召唤(zhāo)鲜血(xuè)给予(jǐ)吝啬(lìn)C、混浊(hún)开辟(pì)不驯(xùn)号令(hào)D、轰鸣(hōng)飞腾(téng)跃动(yuè)明澈(chè)2、下列语句的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4分)A、不驯的/长江/将/因你们的/奋斗/绝对服从B、公民们/这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C、斗争/这就是/生命D、祖国/需求/于你们的/比任何时候都/要多3、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的一项是(4分)A、就连梦都像百花盛开的旷野那般清新…B、它的土地上的每一块沙石都在跃动,每时每刻都在召唤你们投入C、你们心上的世界如蓝天那样明澈而单纯,D、北京的春天将因你们的号令停止了黄沙的飞腾4、下面诗句中,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A、诗中第二部分是诗人号召青年人“投入火热的斗争”,表明了全诗的主旨。

B、作者用“加倍地英勇”,“以竟全功”这样语句来激励年轻人曲完成前辈未完成的事业。

C、全诗的结尾,从祖国和自我的角度提醒青年人明白:祖国和我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我们给祖国贡献的越多,我们的生活也就越光辉越广阔。

D、诗人只赋予“斗争”重大的现实意义,没有赋予了深远的历史意义,5、下列各句中,关于文学常识叙述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A、1955年至1956年,郭小川写了一组诗,题名叫《致青年公民》。

B、饱满的政治热情、旺盛的战斗意志和正直坦诚的抒写是他的政治抒情诗的特点。

C、他的诗的巨大魅力,不仅在于内容上充满革命朝气,在于诗歌语言的铿锵有力、抑扬顿挫,还在于它那新颖和富于音律美的排列形式。

D、他自觉投入革命斗争,自觉充当时代的歌手,但有一些探索性作品如《白雪的赞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因表达了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思考而一再受到批判。

拓展创新:(一)不要说:“我年纪轻轻担不起沉重。

”不,命运把你们的未来早已安排定,你们的任务将几倍地超过你们的年龄。

前一代――你们的父辈真正称得起开天辟地的•先锋,他们用热汗和鲜血做出了•前人所梦想不到的事情,而伟大到无边的事业却还远没有完成,你们当然会加倍地英勇以竟全功。

呵呵,你们这一代将是怎样的光荣!不驯的长江将因你们的奋斗绝对服从,混浊的黄河将因你们的双手变得澄清,北京的春天将因你们的号令停止了黄沙的飞腾大西北的黄土高原将因你们的劳动变得和江南一样遍地春风。

1、作者为什么用“加倍地英勇”,“以竟全功”这样的词语?(6分)2、从现实来看,青年人应该怎样去做?(6分)3、这三节诗诗人是从那个角度来写的?(6分)4、作者是怎样写“斗争”的?(6分)5、开放题:作为年轻人,你从郭小川的诗中学到了什么?(6分)(二)断章(卞之琳)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诗中揭示了什么?(5分)2、全诗四行,分为两个段落,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5分)3、你怎样理解“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这句诗?(6分) 4.对这首诗主旨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4分)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或社会当做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盼望(艾青)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5、诗人写了哪两个场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5分) 6、两位海员的心理描写有什么相似之处吗?(5分)7、这首诗右什么象征意义?(4分)体验高考:1、高考题: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5分)人民共和国迎来了她五十诞辰。

五十年像一条长河,有急流也有缓流;五十年像一幅画,有冷色也有暖色;__________,__________;五十年像一部史诗,有痛苦也有欢乐。

长河永远奔流,画卷刚刚展开,__________,史诗还在续写。

我们的共和国正迈着坚定的步伐,跨入新的时代。

2、预测题:仿照例句的形式,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语句。

(4分)例句:狂妄自大的民族不喜欢聆听,他们只会穷兵黩武,贪欲和傲慢遮挡了他们的视线。

(1)闭关自守的民族不喜欢聆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急功近利的民族不喜欢聆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探究题:按照不同的要求,把下面两句话组成不同的句子。

(3分)艺术家须有革命的世界观。

艺术家须有精湛的技术。

(1)表示两者缺一不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2)强调世界观的重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婉转地强调技术的重要。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4、创新题:下把下面的短句改成长单句(可以删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①嫉妒是人人都具有的。

②嫉妒是一种缺陷心理。

③嫉妒是不足为奇和无可厚非的。

④嫉妒是由于羡慕一种较好的生活,想获得一种较高的地位,或是想得到一种较贵重的东西而产生的。

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致青年公民积累运用1、D(A、澄清chéng;B、召唤zhào;C、混沌hùn;)2、D祖国/需求于/你们的/比/任何时候/都/要多3、C4、 D诗人不仅赋予“斗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赋予了深远的历史意义。

5、D《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舒婷的作品。

拓展创新:(一)1、作者用“加倍地英勇”,“以竟全功”这样语句来激励年轻人曲完成前辈未完成的事业。

2、从现实看,祖国还处在贫穷落后之中,改变山河旧貌需要青年人双手、热情、意志和艰苦奋斗。

3这一部分诗人从未来、历史、现实三维空间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主题;4、在这几节中,诗人不仅赋予“斗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赋予了深远的历史意义,即使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解读,也能感受到诗人革命者的胸怀、哲人般的睿智和政治家的远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