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州郡县考
孙吴扬州十八郡太守考

孙吴扬州十八郡太守考叶周杰;蔡东洲【摘要】According to some fragmentary records on prefects in Yangzhou which belongs to the state of Wu, this paper has studied 91 prefects’ names, native places and term of service, and so on, references for researchers studying?historical characters in the three kingdoms period and its history&geography.%依据《三国志》等文献资料关于孙吴扬州部所辖各郡太守的零星记载,搜集、梳理和考辨出了18郡91任太守的姓名及其籍贯、官任等,以便三国历史人物和历史地理研究者参考。
【期刊名称】《湖北文理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12【总页数】7页(P5-11)【关键词】孙吴;扬州;太守【作者】叶周杰;蔡东洲【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 637009;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南充 63700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36.3作为两千石的封疆大吏,太守在孙吴政权的选任中其籍贯、出身、升迁、职权等颇受重视,对太守此类人才地理的研究不免要以政区地理为基础。
而三国的政区地理自清代以来受到学者的关注,洪亮吉的《补三国疆域志》、谢钟英的《三国疆域志补正》、吴增仅的《三国郡县表》以及杨守敬的《三国郡县表补正》是其代表性的成果,然各书所列郡县数目、名称皆有出入。
当代学者陈健梅集清代以来对三国政区疆域的研究,著成《孙吴政区地理研究》[1]一书,其中对孙吴的州郡县三级政区进行考证、分析,对三国人才地理的研究提供了资料和参考。
本文对扬州部辖下各郡历任太守逐个进行考述,并将各郡所辖县和现今区域进行附注。
三国演义的制度文化

三国演义的制度文化三国演义为我们展示了一段中国历史,汉朝制度沿用秦朝制度,实行三公九卿制,行政上实行州、郡县、制,全国分十三州,州长官为州牧或州刺史,州下面管理数郡,郡长官为太守,郡下面管理数县,县长官为县令(长)。
如刘备,曾为平原县令,后投靠徐州牧陶谦,得陶谦表奏任豫州刺史,陶谦死后,主持徐州,朝廷封为镇东将军,被吕布侵占徐州后,投靠曹操后被封为豫州牧。
州牧是封疆大史相当于诸候王,总领一州行政军事大权。
如州牧有冀州牧袁绍,荆州牧刘表,徐州牧陶谦,益州牧刘障。
同时州还有州刺史,州刺史是朝廷派驻的监察责任的官职,不定期刺探官史的情况每年向中央朝廷汇报,是直接归朝廷领导的官职,如徐州州牧陶谦死后,由车胃担任徐州刺史,被刘备杀死夺权。
赤壁大战后,刘备夺荆州后,刘备向朝廷举荐刘琦为荆州刺史,刘琦死后,大家一齐拥戴刘备为荆州牧。
刘备称帝后,封马超为凉州牧,封魏延为凉州刺史。
朝廷里面实行的是三公九卿制,司空,负责监察以及农业建设等责任;司马(太尉),负责四方军事;司徒,负责法律刑法教化等。
三公之外,有时还有上三公,上三公为太师,太傅,太保,常为一些权利和名望特别高的人担任。
比如皇帝年幼,就需要有上公辅佐,人死了就取消了。
三公领导九卿管理全国大小政务事,对上直接向皇帝负责。
往往,皇帝下边有个办公室叫尚书房,三公把奏折都交到这里,尚书房有一些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人员组成,比如上三公,以及一些位高权重的大臣等。
尚书房秘书长叫录尚书事,皇帝年幼的话,录尚书事就代替处理全国政务了,往往权力比较大。
比如董卓就称为太师。
九卿就相当各部门部长了,具体负责每一块的事务,司空领导司农,宗正,少府三卿,同时司空还负责官史考核。
司农,就相当于农业部长,宗正,负责皇帝宗族事务,少府,负责皇室收入采购等事务,太常负责文化教育宗庙祭祀等事,相当于教育部长,卫尉负责整个皇宫安全负责宫外,光禄勋负责皇帝及后宫安全负责宫内,大鸿胪负责诸候及少数民族事务,太仆负责皇帝的车马事务。
三国州郡古今对照

三国州郡图古今对照《尚书》中的《夏书.禹贡》篇: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周礼.职方》:幽、并、冀、兖、青、扬、荆、豫、雍西汉时期的十三刺史部,汉武帝设置,其中十一州的名字沿用了《禹贡》、《职方》的州名,俗称十三州。
西汉十三州:朔方、兖、青、豫、徐、冀、幽、并、扬、荆、益、凉、交趾。
东汉十三州:司隸、兖、青、豫、徐、冀、幽、并、扬、荆、益、凉、交。
三国十五州:在十三州基础上,194年,东汉将凉州东部与司隶西部合成雍州;226年,东吴从交州中分出广州,后取消,后又复设,總計三國共有十五州。
西汉时期的十三刺史部,汉武帝设置,其中十一州的名字沿用了《禹贡》、《职方》的州名,俗称十三州。
西汉十三州:朔方、兖、青、豫、徐、冀、幽、并、扬、荆、益、凉、交趾。
东汉十三州:司隸、兖、青、豫、徐、冀、幽、并、扬、荆、益、凉、交。
三国十五州:在十三州基础上,194年,东汉将凉州东部与司隶西部合成雍州;226年,东吴从交州中分出广州,后取消,后又复设,總計三國共有十五州。
州治所蓟县,辖十二郡县:州治所蓟县,辖十二郡县:领郡国十二领郡国十二领郡国六领郡国六领郡国六领郡国六领郡国八领郡国八领郡国六领郡国六领郡国九领郡国九领郡国五:河南尹、弘农郡、河内郡、河东郡、平阳郡领郡国五:河南尹、弘农郡、河内郡、河东郡、平阳郡其范围约相当于今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山西省南部及陕西省渭河平原领郡国十:京兆郡、冯翊郡、扶风郡、北地郡、新平郡、安定郡、广魏郡、天水郡、南安郡、陇西郡领郡国十:京兆郡、冯翊郡、扶风郡、北地郡、新平郡、安定郡、广魏郡、天水郡、南安郡、陇西郡领郡国七:武威郡、金城郡、西平郡、张掖郡、酒泉郡、西海郡、敦煌郡河西四郡皆为汉武帝时期拓土!张掖:汉武帝“张国臂掖,以通西域”领郡国七:武威郡、金城郡、西平郡、张掖郡、酒泉郡、西海郡、敦煌郡领郡国七:江夏郡、襄阳郡、新城郡、南阳郡、南乡郡、上庸郡、魏兴郡领郡国八:江夏郡、襄阳郡、新城郡、南阳郡、南乡郡、上庸郡、魏兴郡、章陵郡领郡国二:庐江郡、淮南郡,治寿春州治所江陵,领郡国六:南郡,江夏,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州治所江陵,领郡国六:南郡,江夏,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州治所建业,领郡国十二:丹阳,吴,会稽,豫章,庐陵,新都,蕲春,鄱阳,临海,临川,建安等州治所建业,领郡国十二:丹阳,吴,会稽,豫章,庐陵,新都,蕲春,鄱阳,临海,临川,建安等临海,临川,建安等。
三国时代州郡划分[优质文档]
![三国时代州郡划分[优质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892a563b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c2.png)
三国时期州郡划分建安元年(196年)主要的割据州牧有曹操据兖州,公孙度据辽东,刘虞、公孙瓒据幽州,袁绍据冀、青、并三州,袁术据扬、豫二州,陶谦据徐州,刘表据荆州,刘焉据益州。
还有些虽非州牧,也据地自雄,如孙策据江东,韩遂、马腾据凉州,张鲁据汉中。
1,三国时期的行政区域三国东汉十三部州(三国行政区域)1/司隶校尉部:治所河南(今洛阳市东)辖区,今陕中部,秦西南部及豫西部。
称为“司州”。
到东汉时,司隶校尉部成为正式行政区,治所在首都洛阳,管辖范围更大,包括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河南尹、弘农郡、河内郡、河东郡,相当于现在的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和陕西渭河平原,并列为东汉十三州之一,故也称司州。
2/豫州:治所谯(qiáo,皖亳县)辖区,今豫南部、东部、皖北部、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
三国的曹魏时期,三国-魏-兖州、豫州、扬州(公元262)豫西晋-兖州、豫州(公元281)州的治所在安城,下辖颍川郡、陈郡、鲁郡、汝南郡、谯郡、弋阳郡、阳安郡、襄城郡、汝阴郡9郡,以及梁国、沛国2国。
3/兖州:治所昌邑(今鲁金乡县西北)辖区,今山东西南部,豫东部和苏西北角。
辖濮阳国、东平国、济北国、泰山郡、陈留郡、济阳西晋-兖州、豫州(公元281)郡、任城国、高平国(治昌邑,辖瑕丘、金乡、巨野……等)八郡国五十六县。
4/徐州:治所郯(tán,鲁郯城县西南)辖区,今鲁东南部,苏北部及皖东北角。
琅琊郡:临沂市日照市彭城国:徐州市东海郡:枣庄市连云港市下邳国:宿迁市淮安市广陵郡:扬州市盐城市泰州市5/青州:治所临锱辖区,今鲁北部及冀东南西角。
乐安国:滨州市东营市济南郡:济南市齐国:淄博市北海国:潍坊市东莱郡:青岛市烟台市威海市6/凉州:治所陇(甘肃清水县北)辖区,今甘东东部。
凉州辖郡、国十二,县九十八。
凉州治所陇县,在今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三国营魏移治姑臧县,在今甘肃武威县。
辖境相当于今甘肃、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湟水流域,及陕西西部。
202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后习题第8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

第8讲三国至隋唐的制度创新1.(2023安徽合肥九校高三联考)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向“贤士大夫”发出招贤令,武帝时期“举贤良”作为一项政治制度被确立下来。
察举制下,官员的选拔依据最高统治者的诏令所规定的门类,由中央或地方高级官吏负责调查和引荐给中央。
这表明汉代察举制()A.是君主专制统治的产物B.品行成为选官的唯一标准C.有效保障吏治清明高效D.打破世家垄断入仕的局面2.下表为北魏时期最有代表性的四位膏腴子弟降等拜谒的情况。
由此可知,这一时期()A.经济发展冲击了士庶界限B.九品中正制开始走向没落C.身份固化阻碍了社会进步D.凭君臣之义易获晋升捷径3.(2023江苏徐州模拟)西晋时期在九品中正制外,还有“拔寒素”,即不以出身、门第等“资”为限制,而是以乡论、清议的方式对候选者进行德、才评定,中正官全程参与并主导对“寒素”的选拔。
“拔寒素”的实行()A.为科举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B.有利于消除士族与寒门差异C.打破了士族对选官权的垄断D.旨在弥补九品中正制的不足4.(2023山东潍坊一模)据统计,两晋南朝的官员,由吏部直接任命的约占入仕者50%,由察举和学校考试入仕的占25%,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公府属入仕的占1.2%。
这主要反映了两晋南朝()A.门阀政治初步形成B.选官权力中央化C.书院教育逐渐推广D.官员升迁多元化5.(2023山东济宁高三上期末)下表为开皇年间(581—600年)隋文帝采取的部分举措。
这些举措表明他()A.注重吏治的清明B.逐步废止了门阀士族操纵的选官制C.看重官员的品行D.建立了由下而上举荐官员的新制度6.(2023辽宁鞍山二模)唐初,科举考试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玄宗诏令由礼部侍郎主持科举考试,中举及第的士人还要参加由吏部主持的以身、言、书、判为内容的铨选考核,铨选合格后才有资格被授官。
这一变化表明,唐玄宗前期()A.中枢权力机构的相互制衡B.士人的社会地位逐渐下降C.君主专制制度正发生变化D.官员的行政能力受到重视7.(2023山东中学联盟联考)下表是中国古代部分朝代某一群体在当时入仕人数中所占的比例。
三国时期的州府简介...

三国时期的州府简介...州汉代监察区名。
又称部。
东汉全国设十三州,一州所辖郡、国多少不等。
每州设刺史或州牧一人,巡察所属郡、国,督察郡、县官吏和地方豪强,纠举不法,弹劾污吏。
东汉灵帝中平五年,选朝廷重臣出任州牧。
从此,州逐渐变成行政区,州牧也成为常设的一方军政长官。
东汉末年,各州或置牧,或置刺史,以资望轻重为转移。
司隶州东汉州名。
亦称司隶校尉部。
东汉时辖郡七,县一百零六。
治所,即州行政机构所在地,在洛阳县。
洛阳故城址在今河南洛阳东北。
司隶州的辖境相当于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山西南部及陕西渭河平原。
青州东汉州名。
辖郡、国十一,县六十五。
治所临淄县,故城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北。
辖境相当于今山东临南以东的北部地区。
幽州东汉州名。
辖郡、国十一,县九十。
治所蓟县,在今北京大兴县西南。
辖境相当于今北京市、河北北部、辽宁南部及朝鲜西北部。
徐州东汉州名。
辖郡、国五,县六十二。
治所郯县,在今山东都城县。
汉末移治下邳,在今江苏邳县东。
三国曹魏移治彭城,即今江苏徐州。
辖境相当于今江苏长江以北及山东南部地区。
冀州东汉州名。
辖郡、国九,县一百。
治所邺县,在今河北临漳西南。
三国曹魏移治信都县,在今河北冀县。
辖地相当于今河北中部和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
荆州东汉州名。
辖郡七,县一百一十七。
治所汉寿县,在今湖南汉寿县北。
汉末移治襄阳县,在今湖北襄樊市。
辖境相当于今湖北、湖南大部,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等省的一小部分。
扬州东汉州名。
辖郡、国六,县九十二。
治所历阳,在今安徽和县。
汉末移治寿春,在今安徽寿县。
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淮河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东部、河南东南部。
兖州东汉州名。
辖郡、国八,县八十。
治所昌邑县,在今山东金乡西北。
辖境相当于今山东西南及河南东部。
豫州东汉州名。
辖郡、国六,县九十七。
治所谯县,在今安徽亳州。
辖境相当于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
凉州东汉州名。
辖郡、国十二,县九十八。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单元达标测试题

第二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1.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历史发展的总体特征是( )A.社会大动荡,民族大融合B.政权频更迭,国家大分裂C.南方较稳定,经济大发展D.玄佛道兴起,文化大繁荣【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但在分裂的过程中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故答案为A 项。
B项只说明了国家分裂的状况,未指出民族融合的趋势,说法片面,排除;C项只说明了南方的经济发展,未指出北方的社会状况,说法片面,排除;D项只涉及了思想文化上的特征,未指出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状况,说法片面,排除。
2.著名学者易中天在其《中华史卷十二:南朝,北朝》中指出:“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南北朝的历史意义,我认为那就是:原来有的没了,原来没的有了。
什么没了?五胡。
什么有了?南北。
”这说明()A.汉民族对少数民族的单向融合导致五胡的消失B.南北分野对中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C.国家分裂严重影响了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D.民族融合是导致民族消失的根源【答案】B【解析】从“什么有了?南北”可以看出,作者认为,自从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就有了南方和北方的划分,一直持续到后世,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故选B;民族融合应该是双向的,那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相互融合,不可能是单向的,排除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并没有最终阻碍中国社会文明的发展,是我国的民族融合和封建社会继续发展时期,排除C;五胡与其他民族融合,不能说明民族消失,排除D。
3.下图为嘉峪关新城魏晋墓室壁画“手持烤肉串的宾客",这类壁画在今山东.江苏北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和宁夏等地均有出土。
这反映出魏晋时期()A.畜牧业逐渐向南方扩展B.各民族文化进一步融合C.百姓对富足生活的渴望D.佛教向大众生活的渗透【答案】B【解析】烧烤本来是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汉人采用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体现出当时各民族文化进一步融合,B正确;图画中信息并不能说明畜牧业逐渐向南方扩展,A错误;百姓对富足生活的渴望也和材料中信息不符合,C错误;佛教的渗透图片也没有体现,D错误。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划分【最新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1.周朝的分封制2.秦汉时期的郡县制3.三国南北朝的州郡县制4.隋唐五代时期的州县制5.元朝的行省制6.明清时期的省道府县制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划分原则1.国土面积和地理条件2.政治、经济状况3.民族和人口的分布4.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模式四、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职能与权力1.行政管理2.军事管理3.监察事务4.民政事务五、结论正文一、引言行政区划是国家为了进行分级管理而实行的国土和政治、行政权力的划分。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有着丰富的行政区划演变过程。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划分原则、职能与权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历史演变1.周朝的分封制周朝实行分封制,将国土划分为诸侯国,以藩屏周。
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周王朝的稳定和繁荣。
2.秦汉时期的郡县制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 36 个郡。
郡下设县,行政级别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和地市级。
西汉沿用秦朝的制度,也是郡、县两级划分。
3.三国南北朝的州郡县制三国南北朝时期,行政区划演变为州郡县制。
州辖郡,郡辖县,行政级别相当于现在的省级、地市级和县级。
4.隋唐五代时期的州县制隋唐五代时期,行政区划变为州县制,取消了郡的设置。
州直接辖县,行政级别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地市级和县级。
5.元朝的行省制元朝实行行省制,将全国划分为 13 个行省,行省下设路、州、县。
行省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为明清时期的省道府县制打下了基础。
6.明清时期的省道府县制明清时期,行政区划沿用元朝的行省制,并在此基础上设立道、府、州、县等各级行政单位。
省道府县制一直沿用到清朝灭亡。
三、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划分原则1.国土面积和地理条件行政区划的划分首先要考虑国土面积和地理条件。
根据地域的大小、地形、气候等因素,合理划分行政区域。
2.政治、经济状况行政区划的划分还要考虑政治、经济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国时期的州郡县?1:?司隶?司州:辖河南、河内、河东、弘农、京兆、冯翊、扶风七郡。
约於今陕西省、山西、河南省部分之地。
司隶校尉部,郡7,县?邑?侯国106。
计616355户,3106188口。
1、京兆尹,治长安?今陕西长安三桥:。
领10县?长安、长陵、阳唆、霸陵、杜陵、新丰、蓝田、郑县、上雒、商县。
京兆尹,洛阳西950里。
10城,53299户,285574口.2、右扶风,治槐里?今陕西兴平:。
领15县?槐里、茂陵、平陵、鄠县、武功、美阳、郿县、雍县、杜阳、陈仓、渝麇、汧县、漆县、栒邑、安陵。
右扶风,15城,17352户,93091口。
3、左冯翎,治高陵?今陕西高陵:。
领13县?高陵、池阳、万年、重泉、临晋、颌阳、夏阳、频阳、粟邑、衙县、没?去三点水加示部旁:栩、云阳。
左冯翊,洛阳西688里。
13城,37090户,145195口。
4、河东郡,治安邑?今山西夏县禹王:。
领19县?安邑、闻喜、猗氏、大阳、河北、蒲坂、汾阴、皮氏、绛邑、临汾、襄陵、杨县、平阳、永安、北屈、蒲子、端氏、濩泽、东垣。
河东郡,洛阳西北500里。
20城,93543户,570830口。
5、弘农郡,治弘农?今河南灵宝北黄河南岸:。
领9县?弘农、陕县、湖县、华阴、卢氏、黾池、新安、宜阳、陆浑。
弘农郡,洛阳西南450里。
9城,46815户,199113口。
6、河南尹,治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领21县?雒阳、平县、平阴、谷城、河南、新城、梁县、偃师、缑氏、巩县、成皋、荥阳、卷县、原武、阳武、中牟、开封、苑陵、新郑、密县、京县。
河南尹,洛阳,21城,208486户,1010827口。
7、河内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大虹桥南:。
领18县?怀县、武德、平皋、州县、温县、河阳、野王、波县、轵县、沁水、山阳、修武、获嘉、汲县、共县、朝歌、荡阴、林虑。
河内郡,洛阳北120里。
18城,159770户,801558口。
三国时期的州郡县?2:?豫州辖颍川、汝南、梁、沛、陈、鲁二郡四国。
约於今河南省。
豫州刺史部,郡、国6,县、邑、公、侯国99。
计1142783户,7179139口。
1、颍川郡,治阳翟?今河南禹州:。
领17县?阳翟、阳城、轮氏、郏县、父城、颍阳、襄城、昆阳、舞阳、定陵、郾县、临颍、颍阴、许县、新汲、鄢陵、长社。
颍川郡,洛阳东南500里。
17城,263440户,1436513口。
2、汝南郡,治平舆?今河南汝南射桥:。
领37县?平舆、上蔡、灈阳、吴房、西平、定颍、召陵、固阳、西华、征羌、汝阳、南顿、阳安、郎陵、北宜春、安城、慎阳、安阳、新息、弋阳、期思、原鹿、富波、襃信、新蔡、鲖阳、固始、项县、宜禄、新阳、宋国、思善、城父、山桑、细阳、汝阴、慎县。
汝南郡,洛阳东南650里。
37城,404448户,2100788口。
3、陈国,治陈县?今河南淮阳:。
领9县?陈县、新平、宁平、武平、苦县、柘县、阳夏、扶乐、长平。
陈国,洛阳东南700里。
9城,112653户,1547572口。
1/12页4、梁国,治睢阳?今河南商丘县城:。
领8县,睢阳、蒙县、宁陵、鄢县、谷熟、虞县、下邑、砀县。
梁国,洛阳东南850里。
9城,83300户,431283口。
5、沛国,治相县?今安徽濉溪张集:。
领21县?相县、肖县、杼秋、丰县、沛县、临睢、太丘、建平、鄼县、谯县、郸县、铚县、竹邑、蕲县、符离、谷阳、洨县、虹县、向县、龙亢、公丘。
沛国,洛阳东南1200里。
21城,200495户,1251393口。
6、鲁国,治鲁县?今山东曲阜:。
领6县?鲁县、汶阳、卞县、驺县、蕃县、薛县。
鲁国,6城,78447户,411590口。
三国时期的州郡县?3:?冀州辖魏郡、钜鹿、勃海、常山、安平、河间、清河、赵国、中山三郡六国。
约於今河北、山西东部、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之地。
冀州刺史部,郡、国9,县、邑、侯国100。
计909005户,5931919口。
1、魏郡,治邺县?今河北临漳邺镇:。
领15县?邺县、内黄、黎阳、繁阳、阴安、魏县、元城、馆陶、清渊、平思、斥丘、曲梁、梁期、武安、涉国。
魏郡,洛阳东北700里。
15城,129310户,695606口。
2、巨鹿郡,治廮陶?今河北宁晋东陈附近:。
领15县?廮陶、杨氏、鄡县、下曲阳、南1100里。
15城,109517户,602096口。
3、渤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常庄:。
领8县?南皮、东光、重合、高城、阳信、修县、浮阳、章武。
勃海郡,洛阳北1600里。
8城,132389户,1106500口。
4、清河国,治甘陵?今山东临清东北:。
领7县?甘陵、贝丘、灵县、鄃县、绎幕、广川、东武城。
清河国,洛阳北1280里。
7城,123964户,760418口。
5、安平国,治信都?今河北冀县:。
领13县?信都、扶柳、堂阳、南宫、陉县、武邑、观津、下博、武遂、饶阳、安平、南深、阜城。
安平国,洛阳北2000里。
13城,91440户,655118口。
6、赵国,治邯郸?今河北邯郸:。
领5县?邯郸、易阳、襄国、中丘、柏人。
赵国,洛阳北1100里。
5城,32719户,188381口。
7、常山国,治元氏?今河北元氏殷村:。
领12县?元氏、栾城、平棘、高邑、房子、上艾、真定、九门、蒲吾、井陉、灵寿、南行唐。
常山国,13城,97500户,631184口。
8、中山国,治卢奴?今河北定州:。
领13县?卢奴、安喜、汉昌、蠡吾、安国、毋极、新市、上曲阳、望都、唐县、蒲阴、北平、广昌。
中山国,洛阳北1400里。
13城,97412户,658195口。
9、河间国,治乐成?今河北泊头千户屯附近:。
领11县?乐成、弓高、成平、中水、武垣、束州、东平舒、高阳、鄚县、文安、易县。
河间国,洛阳北2500里。
11城,93754户,634421口。
三国时期的州郡县?4:?兖州辖陈留、东郡、泰山、山阳、济阴、任城、东平、济北五郡三国78县。
约於今山东省西界与河南省东北。
兖州刺史部,郡、国8,县、邑、公、侯国80。
计799302户,4052111口。
1、陈留郡,治陈留?今河南开封县陈留:。
领17县?陈留、雍丘、尉氏、扶沟、圉县、襄邑、己吾、考城、外黄、济阴、东昏、小黄、浚仪、封丘、平丘、长垣、酸枣。
陈留郡,洛阳东530里。
17城,177529户,869433口。
2、东郡,治濮阳?今河南濮阳庆祖北:。
领15县?濮阳、白马、燕县、顿丘、卫国、东2/12页武阳、阳平、东阿、范县、谷城、临邑、乐平、发平、聊城、博平。
东郡,洛阳850里。
15城,136088户,603393口。
3、济阴郡,治定陶?今山东定陶城西北:。
领11县?定陶、冤句、乘氏、句阳、成阳、鄄城、廪丘、离狐、成武、单父、己氏。
济阴郡,洛阳东800里。
11城,133715户,657554口。
4、山阳郡,治昌邑?今山东巨野昌邑:。
领10县?昌邑、巨野、金乡、东缗、防东、方与、高平、湖陆、南平阳、瑕丘。
山阳郡,洛阳东811里。
10城,109898户,606091口。
5、泰山郡,治奉高?今山东泰安范镇:。
领12县?奉高、博县、梁甫、巨平、茌县、嬴县、牟县、莱芜、盖县、南武阳、费国、南城。
泰山郡,洛阳东1400里。
12城,80929户,437317口。
6、任城国,治任城?今山东微山鲁桥:。
领3县?任城、亢父、樊县。
任城国,洛阳东1100里。
3城,36442户,194156口。
7、东平国,治无盐?今山东东平宿城:。
领5县?无盐、寿张、须昌、富城、章县、东于陆、宁阳。
东平国,洛阳东975里。
7城,79012户,448270口。
8、济北国,治卢县?今山东长清马上附近:。
领5县?卢县、茌平、蛇丘、刚县、成县。
济北国,洛阳东1150里。
5城,45689户,235897口。
三国时期的州郡县?5:?徐州辖东海、琅邪、彭城、广陵、下邳二郡三国62县。
约於今江苏省、山东省南境、安徽之宿、泗二县之地。
徐州刺史部,郡?国5,县?邑?侯国62。
计476117户,2791683口。
1、东海郡,治郯县?今山东郯城城北:。
领13县?郯县、襄贲、兰陵、丞县、阴平、戚县、昌虑、合乡、祝其、利城、赣榆、朐县、厚丘。
东海郡,洛阳东1500里。
13城,148784户,706416口。
2、广陵郡,治广陵?今江苏扬州城北:。
领12县?广陵、江都、舆国、堂邑、海陵、高邮、平安、东阳、淩县、射阳、诲西、盐渎。
广陵郡,洛阳东1640里。
11城,83970户,410190口。
3、彭城国,治彭城?今江苏徐州:。
领8县?彭城、留县、广戚、傅阳、武原、吕县、梧县、甾丘。
彭城国,洛阳东1220里。
8城,86170户,493027口。
4、下邳国,治下邳?今江苏邳县古邳:。
领16县?下邳、良成、司吾、下相、取虑、僮国、夏丘、徐县、睢陵、盱眙、高山、淮陵、东城、曲阳、淮浦、淮阴下邳国,洛阳东1400里。
17城,136389户,611083口。
5、琅邪国,治开阳?今山东临沂北戴城子:。
领13县,莒县、东安、东莞、姑幕、诸县、东武、琅邪、沟曲、阳都、临沂、开阳、即丘、缯国。
琅邪国,洛阳东1500里。
13城,20804户,570967口。
三国时期的州郡县?6:?青州辖济南、平原、乐安、北海、东莱、齐国二郡四国65县。
约於今山东省与辽宁省辽河以东之境。
青州刺史部,郡?国6,县65。
计635885户,3709803口。
1、平原郡,治平原?今山东平原饮马店附近:。
领10县?平原、高唐、祝阿、漯阴、安德、鬲国、西平昌、般县、乐陵、厌次。
平原郡,洛阳北1300里。
9城,155588户,1002658口。
2、东莱郡,治黄县?今山东龙口黄城集:。
领12县?黄县、惤国、曲城、掖国、当利、3/12页卢乡、牟平、东牟、昌阳、长广、不其、黔陬。
东莱郡,洛阳东3128里。
13城,104297户,484393口。
3、济南国,治东平陵?今山东章丘枣园西北:。
领10县?东平陵、土鼓、历城、台县,著县、菅县、东朝、邹平、梁邹、于陵。
济南国,洛阳东1800里。
10城,78544户,453308口。
4、乐安国,治临济?今山东高青高城镇:。
领9县?临济、高苑、千乘、乐安、博昌、利县、寥城、寿光、益县。
乐安国,洛阳东1520里。
9城,74400户,424075口。
5、齐国,治临菑?今山东淄博临淄区齐都:。
领6县?临菑、西安、昌国、般阳、广县、临朐。
齐国,洛阳东1800里。
6城,64415户,491765口。
6、北海国,治剧县?今山东昌乐尧沟镇:。
领18县?剧县、东安平、平寿、营陵、朱虚、安丘、昌安、平安、高密、夷安、淳于、都昌、下密、胶东、即墨、壮武、挺县、观阳。
北海国,洛阳东2200里。
18城,158641户,853604口。
三国时期的州郡县?7:?荆州辖南阳、南郡、江夏、零陵、桂阳、武陵、长沙七郡115县。
约於今湖南、湖北、广西北境、贵州东北部、四川东部以及广东连县等地,腹地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