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妙用文言经典 下笔自有神_高考作文指导
2016年高考作文指导:妙用古文作文出彩

高考作文指导:妙用古文作文出彩无论是初中学课本,还是高中课本中的文言诗文是经过时间淘洗而流传下来的、语文界的专家精英反复挑选出来的脍炙人口的精品,有些甚至是诗文中的极品。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妙用古文作文出彩,一起看看吧!【妙用古文作文出彩】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独运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
当代凡有成就的作家,尤其是散文作家,大多从这个宝库中汲取过丰富的养料。
一、巧用名句,亮化标题文章的标题,就像人的眼睛,传递着灵魂的信息。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就是这个道理。
要让文章的“眼睛”明亮起来,引用诗词名句拟题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诗句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起到耀人眼目、催人卒读之功。
如2003四川省高考优秀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就以苏轼名句作为标题,非常恰切地暗扣作文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
福建考生的《一蓑风雨任平生》,引用了苏轼《定风波》中的语句作为标题,既紧扣所选的历史人物、贴切凝练,又昭示文章题旨,写出了苏轼的豁达与超脱,可谓“一石双鸟”。
二、词类活用,现代演绎在古诗词中,“词类活用”在表情达意上更是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如“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形容词“红” “绿”,用作使动。
诗人通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态,抒写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又如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中,“老”和“肥”也都属于形容词使动用法,鲜活生动,呼之欲出,有如灵丹,在句中起到了点石成金的作用。
在作文中,若如此“活用”一些词语,也是很生动的。
[范例1]灯光昏暗了四壁,收拾一天的疲惫,独坐窗前,隔帘听雨。
帘外的雨声变得苍老,没有画船的雨声里,飘来唐诗宋词的清凉。
雨声在书中徘徊,轻轻巧巧,从唐诗宋词的韵脚上依次跃过,冷寂了那一地的红莲,采莲人今在何处?江南的雨声空寻千年的寂寞。
早春的天街,细雨燃起一团团柳烟,韩吏部灰白的须发映衬着远处的芳草,细密的雨丝年轻了诗人的眼睛。
妙用诗文巧作文

妙用诗文巧作文第一篇:妙用诗文巧作文妙用诗文巧作文在作文中巧妙地运用古诗文,可以使文章的立意构思更为新颖,内容更为丰富多彩,语言更为华丽多姿,因此能够得到更高的分数。
如何在作文中巧妙地运用古诗文呢?下面我们就从“运用古诗文的作用”“运用古诗文的形式”“运用古诗文的位置”“运用古诗文的误区”和“运用古诗文的训练”等五个方面分别阐述。
一、运用古诗文的作用1.巧用古诗文可使抽象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可感易知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的“碧海青天夜夜心”。
寂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
(选自高考优秀作文《寂寞的意韵》)2.可以增加作文的文化内涵2003年高考佳作《用旁观的眼神》用议论的笔调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写道:用旁观的眼神看事物,是理念的超越。
是“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潇洒,是“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动”的坚强。
用旁观的眼神,才能揣度出事物的美丑并不因为自己的情思而偏移,才能顿悟:自己的心态才是最准确的一面镜子。
从“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中收获一份乐观,从“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中品读一缕情思,成为后人仰望的一种超凡的高度!抽刀断水,是最无奈的神话;举杯消愁,是最动情的悲歌。
感动于“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的玄妙,陶醉于“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飘愁,沉浸于“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哀怨,顿然领悟:用旁观的眼神,是与心进行深刻对话后偶得的一种风骨,一种锤炼后的迸发与升华13.可以深化主题,彰显文章主旨2016年新课标全国卷甲卷《知行合一,提高语文素养》:社会生活实践是知识付诸行动的必由之路。
【考场作文】专家指导:考场作文妙借古诗文亮丽出彩

【考场作文】专家指导:考场作文妙借古诗文亮丽出彩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典诗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这无疑是高考作文“出彩”、“创新”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
那么,怎样借用古诗文来为你的高考作文增辉添色呢?1.妙引古诗文名句出彩这是高考作文中最常见的方式,可引用分为局部引用和全篇引用。
(一)局部引用。
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引用古典诗文名句,如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末尾等。
这些地方所处的位置比较突出、醒目,容易引发读者的关注,给他们留下较好的印象。
在文章标题处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起到耀人眼目、催人卒读之功。
如福建考生的《月是故乡明》,引用杜甫名句作为标题,不仅紧扣“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一作文话题,而且表达得更有韵味;福建考生的《一蓑风雨任平生》,引用苏轼《定风波》语句,作为题目,既紧扣所选的历史人物,贴切凝练,又昭示文章题旨,写出了苏轼的豁达与超脱,可谓“一石双鸟”。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
如陕西考生的《寻找快乐,精彩人生》的开头:“漫步于秋日落叶徐徐的小径上,不禁吟了一句:‘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愁绪滚滚来。
’慨叹落叶的悲哀与不幸。
其实,落叶的生命或许就是这样,只求得春日繁茂,秋日落英缤纷。
换个思维方式,龚自珍曾说过‘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嘛!我们应该欣喜,享受落英缤纷的秋景。
”这个开头由情景入手,化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自然引出对落叶的联想,然后再引用龚自珍的名句,恰当地诠释了“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这一哲理话题的内涵。
这样处理,使文章在开头便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从而避免了“开门见山”式说理可能会有的干巴枯燥。
高考作文指导妙用古文作文出彩

最新 2018 年高考作文指导:妙用古文作文出彩巧用名句,亮化标题文章的标题,就像人的眼睛,传达着灵魂的信息。
俗语说: " 题好一半文 " ,就是这个道理。
要让文章的 " 眼睛 " 光亮起来,引用诗词名句拟题不失为一个卓有成效的方法。
诗句能让题目显得典雅蕴藉,富裕文学情味,起到耀人眼目、催人卒读之功。
如 2003 四川省高考优异作文《只缘身在此山中》,就以苏轼名句作为标题,特别恰切地暗扣作文话题 "感情亲疏与对事物的认知 " 。
2004 年福建考生的《一蓑风雨任一生》,引用了苏轼《定风波》中的语句作为标题,既紧扣所选的历史人物、贴切凝练,又明示文章题旨,写出了苏轼的豪迈与超脱,堪称 " 一石双鸟 "。
词类活用,现代演绎在古诗词中, " 词类活用 " 在表情达意上更是拥有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如 " 流光简单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形容词 " 红"" 绿" ,用作使动。
诗人经过樱桃变红、蕉叶转绿的动向,抒写了对光阴流逝的痛惜。
又如周邦彦 "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 " 中, "老" 和" 肥" 也都属于形容词使动用法,鲜活生动,呼之欲出,犹如灵丹,在句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作文中,若这样 "活用 " 一些词语,也是很生动的。
[ 典范 1] 灯光惨淡了四壁,整理一天的疲倦,独坐窗前,隔帘听雨。
帘外的雨声变得年迈,没有画船的雨声里,飘来唐诗宋词的清冷。
雨声在书中彷徨,轻轻盈巧,从唐诗宋词的韵脚上挨次跃过,冷寂了那一地的红莲,采莲人今在哪处 ?江南的雨声空寻千年的孤独。
初春的天街,小雨燃起一团团柳烟,韩吏部灰白的须发映托着远处的芳草,精密的雨丝年青了诗人的眼睛。
(《雨落唐诗宋词》 )上例中,"惨淡"" 冷寂"" 年青" 都是形容词,却都做了带宾语的动词,这就是新的" 词类活用"。
【高中高考作文】高考妙借古诗文“出彩”四法

【高中高考作文】高考妙借古诗文“出彩”四法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典诗文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可以激活语言表达.彰显文章底蕴.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这无疑是高考作文“出彩”、“创新”的一条有效便捷的途径。
那么,怎样借用古诗文来为你的高考作文增辉添色呢?一、古诗名句妙语这是高考作文中最常见的方式.可将引用分为局部引用和全篇引用。
1.本地参考就是在文章的局部位置引用古典诗文名句.如文章的标题、题记、首段和末尾等。
这些地方所处的位置比较突出、醒目,容易引发读者的关注.给他们留下较好的印象。
在文章标题中引用古诗名句,可以使文章标题显得文雅,富有文学情趣,起到闪光眼睛、催人读书的作用。
例如,在2022,来自福建省的考生引用苏轼的句子“平静风暴”作为标题,不仅与选定的历史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
它既恰当又简洁。
苏轼写的这篇文章也显示了他的开放性和超脱性。
可以说是“一石二鸟”。
在文章开头嵌入诗词佳句.以此领起全篇.则能够使语言显得凝练精辟.更能让阅卷者立刻“窥”到作者的文化积淀和人文素养,给他们留下较佳的第一印象。
如2021年陕西考生的《寻找快乐,精彩人生》的开头:“走在秋天落叶的路上,我情不自禁地唱着一句话:‘无边的落叶在沙沙作响,无尽的忧伤在滚滚而来’。
我哀叹落叶的悲伤和不幸。
其实,落叶的生活可能就是这样,只在春天追求繁荣,在秋天追求多彩的秋天墨水。
龚自珍曾说:"落红不是无情的事"。
变成春泥更能保护花朵!我们应该欢欣鼓舞,欣赏多彩的秋景。
"这个开头由情景人手.化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自然引出对落叶的联想,然后再引用龚自珍的名句.恰当地诠释了“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这一哲理话题的内涵。
这样处理,使文章在开头便显得意蕴深刻.诗意灵动.从而避免了“开门见山”式说理它可能是干燥和无聊的。
在文章收尾处引用古典诗文.则具有画龙点睛之效,能够启人心智、升华主题.收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令读者掩卷沉思,回味无穷。
高考作文妙用古诗文 即刻得高分

高考作文妙用古诗文即刻得高分无论是中考作文评分标准,还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都对作文语言的要求有明确的说明,考生在考试之前势必要根据作文评分标准来进行作文训练的。
其实,同学们已经知道要大量积累、背诵一些名言警句、佳句名篇、古典诗文,以备在考场作文时用这些漂亮的语句为自己的作文附上更深层次的内涵,让自己的文章在阅卷老师的眼里成为一跃而成一篇上等作文。
而此时,考生对于古诗文名句的正确引用往往更能突显其不一般的知识层次和文化底蕴。
古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典诗文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资源,妙用古诗文名句可以激活语言表达,使文章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和文化气。
但是当同学们脑中存储了大量古诗文信息时,你是否真的知道该如何运用这些漂亮的语句为自己的文章添彩呢?一起走进今天的“学习指导”,让巨人名师指导你在古典与现代中悠然穿越。
【学习指导】一、连用古诗词深化文章内涵寂寞是什么?曾几何时,有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也许,寂寞便是皓月当空,好风如水,万籁俱寂时形影相吊的那种感觉吧!曾几何时,有李后主感慨“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也许,寂寞正是深宫大院,国愁家愁人也愁的情丝纠缠吧!曾几何时,有陈子昂感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也许,寂寞就是芳草依旧,天涯依旧,物是人非的空虚心境吧!于是,我问月亮,广寒宫的嫦娥告诉我,寂寞是“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辰”的“碧海青天夜夜心”。
寂寞到底是什么?我无法回答。
——2000年高考优秀作文《寂寞的意韵》引用古诗文名句可单用,也可连用。
尤其是连用,可构成一种具有独特魅力的精彩语段。
上文所选语段连用五句古诗词名句,让“寂寞”具有了深刻的文化内涵,使文章底蕴厚实,充满典雅蕴藉的诗意和丰富的人文气息。
这样的语段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在高考作文中常被运用。
其实这种语段并非只是展示作者的积累,而且可以使语言具体形象。
例如上文所选语段中连用古诗文名句作为文章情感和义理的载体,使“寂寞”变得具体可感。
专家指导考场作文妙借古诗文亮丽出彩

专家指导考场作文妙借古诗文亮丽出彩在考场作文中,我们不妨借鉴古诗文的优美语言和深邃思想,来让自己的作文更加亮丽出彩。
首先,要有清晰明了的中心思想。
我们可以选取一些与生活、社会现象有关的古诗文进行借鉴,比如《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静夜思》等等,通过对古诗文的深入解读和分析,归纳出一个主题或中心思想,如生命短暂、珍惜时光、努力向上等等。
其次,在作文中适当引用例证或事实,使文章更具有可信度。
可以从历史、文化、科技、环境等多方面找寻相关的例子,如古代诗人刘禹锡对人生的思考,电子产品给社会带来的变革,人类破坏环境所带来的后果等等,来支撑自己的中心思想。
同时,语言表达也要流畅自如。
我们可以确定一些精准的词汇来表现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如“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这样的描述春天的诗句,可以用来引出“人生短暂,珍惜时光”的中心思想。
此外,也要注意避免语病和错别字,在作文中使用正确的语法和拼写,让文章更加严谨。
借鉴古诗文可以让我们在作文中有独特的思考角度和见解。
通过对古诗文的解读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人生哲理和社会思考,如《杜甫卧病》中对权贵和荣华富贵的反思,可以启示我们珍惜身边的家人和朋友;《离骚》中对人类文明的探究,可以引发我们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等等。
对于文章的结构,也要合理安排。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中心思想和例证,选择一个恰当的结构,如选用“分析-解决-总结”等等,使文章的层次更加分明,具有逻辑性。
最后,要富有感染力的情感表达。
我们可以灵活运用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增强作文的感染力。
如“生命如行云流水,犹如夜空中匆匆而过的流星,我们要珍惜每一刻时光”等等。
通过借鉴古诗文,我们可以在考场作文中展现自己的优异语言功底和独特的思考能力。
同时,也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艺术,增强审美情操。
妙用古诗词让你成为考场黑马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冠华作文网)
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2.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五、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如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年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妙用文言经典下笔自有神_高考作文指导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2017年高考作文写作指导:妙用文言经典下笔自有神
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的比重很大,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必修教材有文言文24篇,选修教材包括《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读》《传记选读》《选读》。
阅读这些经典之作,能给学生带来知识技能和情感价值的双重滋养。
高考的巨大压力下,学生对课外书是心向往之而莫能得之,是心有余而时不足,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古文都是历经千百年考验的文史瑰宝,“是诗文中的极品,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精华,表现在这些作品中的先哲们的崇高理想,美好情操,是我们民族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这些作品千锤百炼的语言,斐然可观的文采,匠心经营的章法,也都足以垂范后世,成为我们取之不尽的宝藏”。
一、背诵积累求内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必修课程目标明确规定:“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
的名篇。
”语文学习强调积累,注重厚积薄发,而积累自读书起,背诵始。
经典的文言文意蕴优美、文字精粹、情感真切、意蕴深刻,背诵文言文对提升高中生的写作能力有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大量优美动人的经典古文就是一部中华文化大全,从社会历史的沿袭变迁到节日的风俗人情,从寄情山水田园归隐到边塞征战登高怀古,无所不及。
大量背诵,能积淀丰厚的文化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储备。
我们学习文言文,既要体会文章的音韵之美、文字之精、情感之切、意蕴之深,更要使其中优美的字词句段成为自我语言仓库中的一部分,从而充实写作素材,促进语言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果学生对精妙词句、丰赡文化学过就忘,让知识成为“过眼云烟”,对知识不加积累,腹内空空,那是无论如何也说不好话、写不好文章的。
古文遣词造句的凝炼,精要之处,还表现在文句大多用笔简洁而意蕴丰富,节奏鲜明且韵律优美。
经典古文中有大量文质优美的对偶句、气势磅礴的排比句、生动形象的比喻句,富有哲理的警示句、情感真挚的抒情句、鞭辟入里的议论句,如王勃的“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韩愈
的“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欧阳修的“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苏轼的“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等等。
学生写作中若能合理引用、巧妙化用,不仅可以使文章生动优雅,文采斐然,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自己的阅读量和知识面,增加文章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含量。
如2005广东高考佳作《心弦上的焰火》:“舟摇摇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一片晨曦雾霭中他醒悟着以往之不谏,犹知来者之可追。
樊笼里的荣华富贵岂能让自由飞翔的小鸟甘心折断双翼,戴上金银打造的枷锁?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远离世俗喧嚣,醉倒在南山里的悠悠菊香,与飞鸟相与还,临清流而赋诗,独守高洁也很写意——纪念靖节先生,让我懂得了在浮躁纷扰中独守心中一方乐园和净土……”直接引用和化用《归去来兮辞》和《归园田居》中的语句四处,以其语解其人,精当美妙。
背诵的过程是是汲取思想养料过程,是内化各种知识的过程,也是训练写作思维的过程,背诵式是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倘若学生能厚积朝夕之功,“日积月累、久久为功”,满腹诗书,且融会贯通地运用,相信定会才思泉涌,笔下生花。
二、锤炼整合贵融通
高中生写作的“言之无物”一方面源于学生缺乏观察,疏于积累,对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课外生活中所触及的写作素材,不懂得收集整理。
另一方面也因为学生忽略了阅读这一写作的源头活水。
阅读为学生打开了一扇展示不同历史时代、不同国家地域、不同风俗人情的窗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但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学生们的课余时间少之又少,让学生广泛地阅读虽说意义重大但却不切实际;可是不阅读何来写作素材?如何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上获取更多的资源,积累更多的素材呢?入选教材的文言文都是经受时间的锤炼并凝聚着中国古代文化精华的经典篇目。
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写作素材,认真梳理整合,将成为中学生写作的不竭源泉。
作文是学生内在思想的外现,腹有诗书气自华,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关键的一点是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文言作品蕴含着几千年的民族思想文化、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古人的生存智慧,具有非常丰厚的精神内涵。
如老子顺其自然、听任天命的超凡物外的洒脱精神,孟子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精神,孙敬苏秦头悬梁锥刺骨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陶渊明“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愉悦、淡泊之品性,《谏太宗十思疏》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动态变化规律的哲学论断,《游褒禅山记》悟出“学者不可不深思而慎取之”的道理……这些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思想的集中体现。
文言文教学中梳理、鉴赏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加深学生个体的精神底蕴,塑造完美的人格,从而积淀传统文化,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任何一篇文言文作品相对于它所依赖的文化积淀,仅仅只是冰山一角,教学中,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所学的篇目里,而要把目光放得远一点,宽一点,对作品内容作适当的补充、扩展和延伸,以点带面,学生就能入于书中而又能出于书外。
文言文中有一些是史传散文和政论散文,对政事的评论、对历史的反思深刻而独到,学习中我们可以把见仁见智的诸多观点联系起来,丰富和拓展知识体系,让素材积累立体化。
比如在学习苏洵的政论散文名篇《六国论》时,我们不妨建立这样一个知识体系。
即关于六国灭亡的原因的整理探究。
首先明白苏洵提出六国破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
然后拓展阅读苏轼和苏辙的《六国论》,概括两人所持观点:苏轼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辙的观点是,六国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没有远略,贪一时小利,背盟败
约,自相残杀,使秦人坐收渔人之利。
接着援引史实,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国力衰微。
而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中国的实力。
加上战国长期的战乱,民不聊生,由分裂到统一,符合人们的愿望。
秦国统一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这样,学生学到的不再是一个片断,而能构成一张“知识网”,一棵“知识树”。
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一种学习方式,一种思维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课本无非是个例子。
我们就要借助这个例子去延伸,把思维的触角伸得更长远一些,目光也放得更长远,去开阔地建构和发展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巧学妙思创新篇
入选教材的文言文文质兼美,在题材选取、遣词造句、篇章结构、抒情议论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如果在学生与文章取得共鸣之时,启发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模仿课文的行文进行仿写,学生确实能发挥出不可思议的潜力来。
仿写是让学生有样可仿,有模可效。
有人把仿写类同于初学书法者描红和临帖,能很快使学生将某些写作知识转变为实际写作技能。
仿写既可以是局部的、片段的,也可以是整体的。
从内容上看,词汇、
句型、段落、篇章以及选材、布局、修辞和照应等都可以仿写。
下面从佳句、片段、篇章三方面简要示例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很多文言文都可以进行全新写作,教学中把文言文作品本身当作写作的依托,或一篇一段,或全篇整体,或语言表达,或写作技巧,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创造性的写作训练,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优化了作文教学,达到双赢的效果。
如学生在写《赤壁赋》的读后感赞叹作者苏轼时,仿“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一句,写出“哀汝生之须臾,羡才情之无穷”,称得上生花妙笔了。
有学生仿孟子名言“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得“娱,亦我所欲也;智,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娱而取智者也”一句,也是颇得精髓。
如仿《谏太宗十思疏》第一段,“想要宝剑锋利,一定要历经磨砺;想要梅花香盈,一定要历经霜雪;想要成绩超拔,一定要历经奋斗。
宝剑不经磨砺,却期望它剑刃锋利;梅花不经霜雪,却期望它花开香盈;有人不经奋斗,却想成绩优秀,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况且聪明的你呢?你正处于风华正茂之时,掌握着自己的命运之舟,遇到一点困难就想退缩,来了一阵风雨就想逃避,而又整天幻想取得
好成绩,这不正是不磨剑而求剑刃锋利,不历寒而求梅花香盈吗?”这篇仿写词句优美,表达流畅。
作者在理清原文逻辑关系的基础上,展开联想,仿写得有模有样,有条有理。
综上所述,如果能把写作训练与文言文教学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学活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有一石三鸟之效。
若能持之以恒,反复实践,学生的写作就会得心应手,从而渐渐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