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诗意地栖居——徐志摩罹难85周年纪念展
1.现代诗歌讲座第一讲:诗意地栖居

认识诗歌
• 我们都知道诗歌是美丽的,它可以用简单 的语句直击人心。请大家先听一个故事。
可怜可怜我这个盲人吧
春天就要来了,可是我看不见她。
春天就要来了, 可是我看不见她。
诗是一种最普遍的艺术,如阳光一 般洒落在人类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 “春天就要来了,可是我看不见她。”这是一句诗, 一句美丽的诗,它的诗意表现在哪里呢? • 诗是什么?首先,它是最美丽的语言;它是发自 内心的东西;又是直击人心的东西。它是发自内 心而又能触动到人的内心,它不是分行排序押韵 的废话。它是简炼的、精粹的、有创造性的语言, 它用最美的语言说出最触动人心的内容,它不是 平板无趣的随便说说的几句话。诗歌是最需要创 意的,即使是发自内心的话。
•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 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 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 第一,语序倒置。诗人为了强化某种情感, 或由于叶韵、节奏和换行的需要,往往要调整语序。 如杜运燮《秋》:“连鸽哨也发出成熟的音调,/ 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这里的“过去了, 那阵雨喧闹的夏季”就是“那阵雨喧闹的夏季过去 了”的倒置。这样写,突出了夏季过去的时间意识。 再如,席慕蓉的《一棵开花的树》:“如何让你遇 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 百年/求它让我们结一段尘缘。”这里的“如何让 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就是“如何让 你在我最美丽的时刻遇见我”的倒置,诗句突出了 “如何让你遇见我”的迫切心情。明乎此,在解读 诗歌的时候,要善于将倒置的诗句还原,以便于把 握诗歌的内容。
春风,叫花儿张开嘴来唱歌。 蝴蝶是花的灵魂,要飞回来找它自己。 用荷叶包一片月光,回去夹在诗集里。
凡有情而美的东西便是诗。
为什么要写诗?读诗?
懂用闲暇,诗意栖居

18散文懂用闲暇,诗意栖居徐颖豪 上海海事大学“我有一片井口大的天空!”井蛙说。
多少年来,有多少人因此诟病井蛙的无知、无欲、无为。
然而井蛙能独霸一口水井,成天端坐在凸石上,闲来透过水面,坐看云卷云舒,岂不羡煞旁人?东海又与他何干?巧了,村上春树也曾说过:“我一生的梦想就是待在井底。
”作为知名作家,他却从来不喜欢上电视,不喜欢做宣传。
与世界保持距离。
准确地说,是保持清闲。
的确,大多数人害怕空闲给自己带来的无聊。
所以当今的世界已不再清闲了,所以有了汽车、飞机,减少了旅途中的空闲;所以有了五花八门的娱乐设施,又充实了日常的闲暇。
看到复兴号越跑越快,我和朋友说,我理想的火车是绿皮车,七八十迈,往远方去,离开城市,一路的群山、原野或是村庄,甚好。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遥想那片湛蓝海上、那船舷边的年轻人,从英国回国,大西洋、地中海、苏伊士运河、红海、印度洋……便是几十天。
徐志摩不正是在这时追忆康桥的一草一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的这般悠然,不也是闲暇赋予的吗?而李煜的“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不也是空闲赋予的?叔本华说:“智者总是享受自己的闲暇时光。
”路有千里之遥,“嘚嘚”的马蹄声中,有多少古人寻觅着佳句?原来,闲暇与诗意是有必然的联系的,那村上春树对闲暇的渴望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觉得跑不够快,于是发明了汽车;我们觉得车不够快,于是飞了起来……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
不能否认,在路上的空闲是少了,相较起前人便少了一段清净的体验。
之前乘高铁进京,回想起小时候一趟便是三十多个小时,确实感到便捷不少。
那么,速度的提升不应是节约了更多的时间,给予了人们更多的闲暇?那人们的生活是否更富诗意了些?灯红酒绿,是否是愚不可耐之人的终极趣味?觥筹交错,又是否是那一点暂时的快感?或金碧辉煌,或歌舞升平,娱乐消遣设施将害怕空闲的人解救了出来,而铅华背后,是否有一颗空虚的心?曲终人散,闲暇是消耗了,但留下的,恐怕只有千篇一律的记忆。
诗意的栖居

诗意的栖居无意间想起了海德格尔,那位饱含诗情画意的老人说:“信念里充满了劳绩,但还要诗意的栖居在上能这块土地上。
”那守着瓦尔登湖的梭罗,那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还有那奏乐起舞弄清影的苏东坡,都在人生人生无边诗意的栖居。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诗意,每一缕阳光,都是一个剧烈地的音符;每一条小溪,都是四套流淌的旋律;每一径迂回的小道,都是一部写满乐章的乐章。
诗意地栖居,用心回去享受生活的意趣。
月夜下,朱自清漫步荷塘,让一颗轻松的心在荷花池塘间会沙托萨兰县游荡,是一种情趣;穷困时,郁达夫租一椽在院中细数一丝丝阳光,是一种闲趣;监禁中,陆蠡囚住一枝常青藤,是一种恋趣。
人生好比涨潮,潮起潮落,向滚动的音符欢快的跳跃。
纵使遭遇乌台诗狱的摧残,也还要大江歌一曲,“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纵使被贬黄州,也还要“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侣鱼虾而友麋鹿”;纵然发配天涯,也还要享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俯仰万世,钟山诗意地去栖居,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
于是,满腹的凄苦得以超越,满心的灵魂得以升华。
现实容不下海子,没有像徐志摩那样“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海子毅然选择了“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置身在这个世界,未曾远观它的美好,而人则与世俗的差距又太大,也许也许在这种情况下面朝大海就是一种诗意的隙间。
翻开尘封的历史,跨越历史的长河。
恍惚中,有人拔剑长歌曰:“我辈岂是蓬蒿人”,大笑而去,顺滚滚东逝长江,穿巴峡巫峡,过洞庭扬州;醉酒入长安,挥毫金銮殿上,故作狂态。
国舅磨墨,力士脱靴,嘲尽天下豪贵;云游九州,望川而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豪情万丈,诗意地栖居,练就了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一两个盛唐”。
生活可以没有富足绚丽,但却不能没有诗意,在人世间哲理地栖居,才能享受生活的情趣,感悟人生的真谛。
如果生活可以有n多种选择,我只愿诗意的雷涅。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意地栖居4中国现代诗二首(一)再别康桥》221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佛说:人生有七大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和求不得。
我们前面通过《雨巷》的学习,品味到了“求而不得之苦。
”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
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
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二.关于标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标题,只读标题。
再读一遍,再读一遍,在没有读文章的情况下,你觉得标题告诉了你哪些情况?明确:“再别”是什么意思?再次离开,说明他以前来没来过?来过,却又再次离开。
其实我想告诉大家,这是徐志摩第三次告别康桥。
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第二次旅游该国后,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诗人第三次旅游英国,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谁也不通知地去看他康桥的英国朋友。
可是不巧,由于事先没约好,朋友们都不在,只有康桥默默地、一如既往地等候着他。
在康桥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在回国途中的中国海上,思绪不能自禁,留下了著名诗篇《再别康桥》。
《我所知道的康桥》:“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康桥造就了一个诗人的灵性,徐志摩对康桥充满了眷恋,康桥于他又有怎样的意义?这个我们就必须来说一说徐志摩在康桥的一段故事。
1、关于志摩自古江南多才俊,徐志摩就出生在浙江海宁的一户殷实人家之中。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
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徐志摩最美的10首诗:一生至少要读一次

徐志摩最美的10⾸诗:⼀⽣⾄少要读⼀次2017.12.07他是剑桥⼤学⾼材⽣;他是著名的民国教授;他是⼀代风流才⼦、抒情诗⼈;他更是⼀代情圣。
他被鲁迅公开骂作“流氓”。
他是中国离婚第⼀⼈;他是新⽉诗派代表⼈物;他是徐志摩。
1931年11⽉,徐志摩在飞往北平的飞机上不幸坠机遇难,时年34岁。
他就这样离开了世界。
⼀直到现在提到徐志摩,我们还是禁不住的会想起他的诗。
然⽽我们貌似对他的感情⽣活了解更多于他的作品。
他经纶满腹,洒脱⾃由,风流倜傥。
但他也纯真⾚诚。
或许关于他和他诗歌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寻找,等着我们去感悟,谨以此篇纪念才⼦徐志摩。
- 01 -《再别康桥》再别康桥轻轻的我⾛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作别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柳是⼣阳中的新娘波光⾥的艳影在我的⼼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我⽢⼼做⼀条⽔草那树荫下的⼀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寻梦?撑⼀⽀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船星辉在星辉斑斓⾥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悄悄的我⾛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挥⾐袖不带⾛⼀⽚云彩- 02 -《偶然》我是天空⾥的⼀⽚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你不必讶异更⽆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03 -《沙扬娜拉》最是那⼀低头的温柔像⼀朵⽔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声珍重道⼀声珍重那⼀声珍重⾥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 04 -《雪花的快乐》假如我是⼀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潇洒我⼀定认清我的⽅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上有我的⽅向不去那冷寞的幽⾕不去那凄清的⼭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向在半空⾥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探望飞扬,飞扬,飞扬啊,她⾝上有朱砂梅的清⾹那时我凭借我的⾝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襟贴近她柔波似的⼼胸消溶,消溶,消溶溶⼊了她柔波似的⼼胸- 05 -《你去》你去,我也⾛,我们在此分⼿你上哪⼀条⼤路,你放⼼⾛你看那街灯⼀直亮到天边你只消跟从这光明的直线你先⾛,我站在此地望着你放轻些脚步,别教灰⼟扬起我要认清你的远去的⾝影直到距离使我认你不分明再不然我就叫响你的名字不断的提醒你有我在这⾥为消解荒街与深晚的荒凉⽬送你归去……不,我⾃有主张你不必为我忧虑;你⾛⼤路我进这条⼩巷,你看那棵树⾼抵着天,我⾛到那边转弯再过去是⼀⽚荒野的凌乱有深潭,有浅洼,半亮着⽌⽔在夜芒中像是纷披的眼泪有⽯块,有钩刺胫踝的蔓草在期待过路⼈疏神时绊倒但你不必焦⼼,我有的是胆凶险的途程不能使我⼼寒等你⾛远了,我就⼤步向前这荒野有的是夜露的清鲜也不愁愁云深裹,但须风动云海⾥便波涌星⽃的流汞更何况永远照彻我的⼼底有那颗不夜的明珠,我爱你- 06 -《⽉下待杜鹃不来》看⼀回凝静的桥影数⼀数螺钿的波纹我倚暖了⽯栏的青苔青苔凉透了我的⼼坎⽉⼉,你休学新娘羞把锦被掩盖你光艳⾸你昨宵也在此勾留可听她允许今夜来否听远村寺塔的钟声象梦⾥的轻涛吐复收省⼼海念潮的涨歇依稀漂泊踉跄的孤⾈⽔粼粼,夜冥冥,思悠悠何处是我恋的多情友风飕飕,柳飘飘,榆钱⽃⽃令⼈长忆伤春的歌喉- 07 -《沪杭车中》匆匆匆!催催催⼀卷烟,⼀⽚⼭,⼏点云影⼀道⽔,⼀条桥,⼀⽀橹声⼀林松,⼀丛⽵,红叶纷纷艳⾊的⽥野,艳⾊的秋景梦境似的分明,模糊,消隐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催⽼了秋容,催⽼了⼈⽣- 08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向吹》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依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向吹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的光辉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向吹我是在梦中她的负⼼,我的伤悲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向吹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碎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个⽅向吹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的光辉《我有⼀个恋爱》我有⼀个恋爱我爱天上的明星我爱他们的晶莹⼈间没有这异样的神明在冷峭的暮冬的黄昏在寂寞的灰⾊的清晨在海上,在风⾬后的⼭顶永远有⼀颗,万颗的明星⼭涧边⼩草花的知⼼⾼楼上⼩孩童的欢欣旅⾏⼈的灯亮与南针万万⾥外闪烁的精灵我有⼀个破碎的魂灵像⼀堆破碎的⽔晶散布在荒野的枯草⾥饱啜你⼀瞬瞬的殷勤⼈⽣的冰激与柔情我也曾尝味,我也曾容忍有时阶砌下蟋蟀的秋吟引起我⼼伤,逼迫我泪零我袒露我的坦⽩的胸襟献爱与⼀天的明星任凭⼈⽣是幻是真地球在或是消派⼤空中永远有不昧的明星《翡冷翠的⼀夜·节选》我可忘不了你那⼀天你来就⽐如⿊暗的前途见了光彩你是我的先⽣我爱,我的恩⼈你教给我什么是⽣命什么是爱你惊醒我的昏迷偿还我的天真。
徐志摩和他的《再别康桥》

徐志摩和他的《再别康桥》在本世纪初,有人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之最”作总结:认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家是鲁迅,最长寿的作家苏雪林(台湾,102岁)最孤僻的作家张爱玲(余秋雨写的追悼词:“她死得很寂寞,就像她活得很寂寞。
但文学并不拒绝寂寞,是她告诉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还存在着不带多少火焦气的一角,正是在这一角中,一个远年在上海风韵永存。
我并不了解她,但敢于断定,这些天她的灵魂漂浮太空的时候,第一站必定是上海,上海人应该抬起头来,迎送她”)。
最博学的作家钱钟书,最畅销的作家金庸、琼瑶;最浪漫的诗人,徐志摩。
在中国现代诗史上,徐志摩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
茅盾评说:徐志摩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诗人。
可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朱自清说:“现在中国诗人,首推徐志摩和郭沫若”。
还有人给他带上“诗圣”、“诗哲”的桂冠,把他比作中国的雪莱、济慈。
不管这些评价是否恰如其分,也不管这些颂词是否得到一致的赞同,但这位诗人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是无庸置疑的。
作为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他的大量诗作在感情的宣泄,意境的营造,节奏的追求和形式的探索诸方面,都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启迪。
他热烈追求“爱”、“自由”与“美”,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他那活泼好动,潇洒空灵及不受羁绊的才华和谐地统一,形成了徐诗特有的飞动飘逸的艺术风格,体现了特殊的美学价值。
徐志摩不仅创作了大量诗歌,广为传诵,他的各字著称于世,还与他丰富的浪漫生活密切相关。
他在婚姻问题上的轩然大波以及在社会上引起的巨大震动,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恐怕只有郁达夫能与之媲比。
一生与张幼仪、林微因、陆小曼三位才华横溢、美丽可人的女性有缘。
有人说:林的美丽如星临大野;陆“娇小玲珑”、清雅灵秀,若以花草拟之,便是“空谷幽兰”;幼仪之美,美得持久,只是御风而行、流星一闪的诗人无缘体认罢了。
徐志摩脱尘违俗的忧郁气质;张幼仪传统坚毅的闺秀风范;林徽因才思敏捷的淑女窈窕;陆小曼敢爱敢恨的情怀……一个诗人的爱与死,一段梦索魂牵的生死恋,似康桥的潺潺水流,徘徊哀婉。
《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阅读答案

《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阅读答案(2)《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阅读答案(2)文章来自:大匠吴良镛:让中国人诗意地栖居2012年2月14日,两院院士、新中国建筑教育奠基人、建筑学家吴良镛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是吴良镛一生中获得的最重要的荣誉。
1922年,吴良镛出生于南京城南谢家祠。
他名字中的“镛”,乃古乐器——奏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一种大钟。
父亲希望他能奏出生命强音。
吴良镛从小爱好广泛,吟诗作画,读完《红楼梦》后,突发宏愿,将来也建造一座像大观园那样秀美的园林建筑。
1940年,吴良镛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
大学里,吴良镛的才华很快显看到梁思成从国外带回的最新的建筑领域前沿资料,开阔了眼界。
从此,梁先生成了吴良镛学术与人生的引路者。
1948年,在梁思成的推荐下,吴良镛赴美留学深造。
在美国求学期间,吴良镛深受沙里宁的器重。
一次,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沙里宁对弟子吴良镛不吝溢美之词:“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种称之为中国现代性的精神。
这种精神不仅来自于一般的人类文化发展,而且来自于中国实际生活的发展,一种新与旧的结合,基于中国自身的坚定不移的精神……”1950年,正当吴良镛想继续深造时,忽然收到恩师梁思成的信函——“新中国急需建筑人才,见信速归!”吴良镛赶紧收拾行囊,回到祖国。
归国后的吴良镛在清华大学建筑系执教,与恩师梁思成一样,他的刻苦勤奋也是出了名的。
吴良镛学术思想前卫,讲课时,妙语连珠;为人随和风趣,也很正派,亦师亦友,能跟学生打成一片,平时生活也很朴素。
20世纪50年代初,针对建筑人才匮乏的问题,吴良镛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建筑专业要与建筑教育相结合,从而更有效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生力军。
在吴良镛的努力下,清华建筑系人才辈出,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建筑教学中心之一。
改革开放后,高瞻远瞩的吴良镛提出了许多系统的设想与建议,一直致力于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学之路。
进入20世纪80年代,在北京进行旧城改造中,吴良镛也遇到了与恩师一样的困境,为保护北京历史遗迹四处奔走呼吁。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诗意地栖居4中国现代诗二首(一)再别康桥》227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姚文峰【学情分析】《再别康桥》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浅。
而《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本课的学习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教材分析】《再别康桥》作为高中语文课本的必修课文,它的艺术之美人所共知。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
因此,从语言赏析入手,从情感体验切入,就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本课,多方面感受体悟诗歌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掌握诗歌的学习方法,从而能广泛欣赏诗歌,因此将本诗的学习目标确定为: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积累文学常识。
2、过程与方法:诵读全诗,赏析意象,品味情感;训练、巩固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提高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1、通过寻找意象,揣摩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2、意境美的再解读。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视频朗诵、便于学生整体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老师范读、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深入理解全诗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点拨法:抓住关键字词句,点拨理清诗歌的脉络。
3、讨论法:通过学生之间探讨,准确的理解诗歌美之所在。
【教学工具】多媒体音频、视频。
【教学过程】根据教学目标,我采用以下教学步骤:预备时间:《再别康桥》的视频朗读。
语言导入:自人类诞生以来,离别就是昊天之下的那轮古老的明月,伴随着人类告别蛮荒迈入文明的进程,见证着洒满古老驿道上的思念。
离别是渡口处夕阳下渐远的白帆;离别是客栈里遥望远方的背影;离别是踏向远方时,深情的回眸一望。
离别是一把打开诗国大门的钥匙,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成为历代文人不断吟颂的对象。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和他一起触摸诗歌的灵魂,走近他深沉的爱恋。
设计意图:一开始,营造一种离别的氛围和意境,感染大家的情绪。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 意 栖 居
徐志 摩 的诗 充满 浪 漫和 自南的想象 , 追 求 艺 术形式 的华 美, 很 多 已成 为经 典 , 比如 《 再 别康桥 》《 偶然》 等。 前 文引述 的《 云游 》 也足 其 巾之一。
t i al ar t no v el i s t J i n Y on g i n h on or o f h i s na t i v e f el l o w po et .
题 报 道 。社会 的反 应、文化 圈的声 音 、 朋 友 圈 的痛
悼、 亲 人们 的悲 思பைடு நூலகம், 甚或 那 些 文学 主张 “ 敌对” 者
有 志 竟 成 们, 朗诵 了 “ 志摩 的 诗 ” 以及 “ 摩友” 创 作 的有 关 徐 志 摩 的 纪 念 馆 占地 面 积不 大 , 南一 座 旧仓 库 改建 而成 , 装 饰 格 诗歌 。 徐志 摩纪 念馆 为杭 州这 座美 丽的城市 增添 了一个新 的 文 调 淡 雅朴 素 , 扑 面 而来 的 是 岁月沉 淀 下来 的 文 艺气息 , 有一
默 默 地将 噩 耗 很 细心地 从 报 纸 上剪 下来 , 夹进 日记 本 , 并 一
云游 天 外
一
首轶诗 《 云游》 , 已然足诗人的绝唱。
那天你翩翩 的在空 际云游 , 自在 、 轻盈, 你本 不想停 留 在 天的那方或地 的那角,
你 的愉 快 是 无 拦 阻的 逍 遥 … …
直保 存着 。 1 9 3 1 年1 1 月1 9 日, 随 着 一架 邮 政 小飞机 在 济南 附近 的 党 那 一天 的 I l } I 冈, 近 百份 报 章对 诗人 徐 志摩 去世 进 行 了专
A R T S艺术纵横 / 4 1
杭 州徐 志 摩 纪 念 馆
T h e ph ot o s ho ws t he f ag ade of X u Z hi mo Mus eu m i n Han gz h ou. T h e i ns e t i s an i n s cr i pt i on wr i t t e n b y t he m ar -
4。
l 欠 { 交
他曾诗意地 栖 居
难8 5 周 年 念 属
青 湖
“ 摩友”中 秋诗会
P e opl e gat he r t o r ead po em s i n c om m em or at i on of Xu Z h i mo on t h e Moon F es t i v al i n Han gz h ou
带 来 中冈文坛 深深 的痛 。 刚过 去 的年底 , 杭 州上塘 路9 7 号徐 志摩 纪 念馆 为这位 杰 家庄 上 空一声炸 响 ,
出诗人举办了摧 难 8 5 周年 的纪 念展 。
诗人去后 郁发 生 _ r 什么事 : 那一 天 的 济 南 , 梁思成 、 张奚 若 、 张 慰慈 等人 从北 京 赶 过去 了; 张嘉 敖 、 徐 积楷 等人 从 上海 赶 过 去了; 杨 杏佛 、 沈 从 文 等人从 青岛赶 过 去_ r l ; 朱经农、 胡适之、 陆 小曼 、 张幼 仪 、 林徽 音 、 陈梦家等人 从各地 赶 过去了。 = { j I 5 一天 的上海 , 曾经 多 次公 开 撰文 ? t L + 1 z 过诗人 的 鲁迅 ,
的沉 默或 继续 的鞭 伐 …… 8 5 年过 去 ,民间 的徐 志 摩 纪 念馆 记 得 为之 纪 念。 这是 全 国第 一家 专 门性 的人物纪 念馆 , 创 办人
罗 烈 洪 作 为徐 志摩 的 铁 杆粉 丝 独 资筹 办 , 花费 多 年 时 问收 集有各种 徐志 摩作品集 、 研 究集 、 传 记、 年 谱 等 以及作 品 原 载报 刊 上 千种 , 又 复 印有 大 批
你的愉 快是 无拦 阻的逍遥 , 你更不经意在卑微 的地 面
朱起风同学厚实, 是《 辞通》 作者之一, 他痛挽:“ 斯文将丧, 衰( 音h d o , 同‘ 褒’ ) 然 冠 冕毁 南州 ” , 可惜 仅是 半 副下联 。 据
种淡 淡 的忧愁 和思 念 。
一
化 景观 。 而这 样 } { 1 私 人 筹 建 的 民间纪 念馆 , 也是 一 座城 市 文 楼 展 m书 刊 , 很 多都 已泛 黄 , 为早 期 珍 贵版 本 , 比如有 明的标 志 。
1 9 2 8 年4 月1 0 日发行 的 《 新月杂 志 》 和1 9 4 9 年版的 《 徐 志摩 年 谱》 , 还有登 载有徐志唪消息的 《 大公报》《 申报 》《 民国H 报 》《 中央 日 报 》《 益世 报 》《 北大 日 刊》 等。
其他相关个人资料 、 回忆录、 文坛史料等, 供人参 观、 学 习、 研究。 其问, 众多 “ 摩友” 给予 了大 力支 持。 罗 烈洪 建 纪 念 馆 的初 衷 是 希望 能为 爱 好 文学 艺 术 的朋 友们 , 提 供 一 个可供 学 习 的窗 口 、 增 加 一 个交 流 的 永 , 也是 文艺 界 的一段佳话 。 场地。 纪念 展 r I 1 还 有一 些 容易 被 人 疏 忽 的藏 品 , 像 陆 小 曼、 陈 像送给徐志摩机票的 “ 保 为了本次 展 m , 馆 藏 人 员跑 遍 了京 沪杭 及济 南 等地 的图 梦家等发给胡适之的电报和书信 ;
书馆 、 档案 馆 , 几 乎找 遍了当年知 名的报 刊 , 去寻访 那些 快 要 君健 ” 在饱 受 责难 的情 况下发 表 的悼文 和解释 等 …… 在馆 长 助理 小 葱 的 讲解 中, 笔者 了解 到 , 纪念馆 自 2 0 1 6 被 岁月潭 灭 的 资讯 。 年8 月9 日 开馆, 举办 过诗 歌 朗诵 会。 来自 全 国各 地 的 “ 摩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