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2 有多少名观众((大数的估计)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2有多少名观众-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2 有多少名观众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2 有多少名观众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三章“认识更大的数”,第二节“有多少名观众”。
本节课主要通过计算观众人数来巩固和运用整数乘法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乘法的概念,掌握整数乘法的运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整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观众人数。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乘法概念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整数乘法的计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一张足球比赛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并提出问题:“请大家数一数,看图片中有多少名观众?”2.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一道例题:“一场足球比赛有4个观众席,每个观众席可以坐4个人,请问这场比赛一共可以容纳多少名观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解题方法,然后进行讲解:“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乘法来解决。
我们可以将4个观众席看作4个4人,然后用4乘以4来计算总共可以容纳多少名观众。
”3. 随堂练习:教师出示几道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4. 解决问题:教师出示一道实际问题:“学校举办了一场篮球比赛,共有6个篮球场,每个篮球场可以容纳2000名观众。
请问这场比赛一共可以容纳多少名观众?”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解题方法,然后进行讲解:“这个问题也可以通过乘法来解决。
我们可以将6个篮球场看作6个2000人,然后用6乘以2000来计算总共可以容纳多少名观众。
”5. 巩固练习:教师出示几道类似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六、板书设计1. 乘法的概念:4个观众席× 4个人/观众席 = 16名观众2. 实际问题解决:6个篮球场× 2000人/篮球场 = 12000名观众七、作业设计a) 5个观众席× 4个人/观众席 = ?b) 7个篮球场× 2000人/篮球场 = ?a) 一辆公交车可以容纳40名乘客,请问5辆公交车一共可以容纳多少名乘客?b) 一个电影院有5个放映厅,每个放映厅可以容纳150人,请问这个电影院一共可以容纳多少名观众?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计算观众人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整数乘法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2有多少名观众-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2 有多少名观众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2 有多少名观众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的3.2章节——有多少名观众。
这一章节主要帮助我们理解整数乘法的实际应用,通过估算和精确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将学习如何通过乘法来计算观众的总数,以及如何处理和分析数据来得出准确的答案。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整数乘法的概念,并能够将其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2. 学生能够通过估算和精确计算来确定观众的总数。
3. 学生能够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整数乘法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如何处理和分析数据来得出准确的答案。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乘法计算观众的总数,并能够理解和应用估算和精确计算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2.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通过一个实际的例子来引入课题,比如学校的运动会,我们需要计算观众的总数。
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乘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 知识点讲解:我会通过讲解和示例来引导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概念,并教会他们如何通过乘法来计算观众的总数。
3. 例题讲解:我会给出一些例题来让学生练习和理解如何通过乘法来计算观众的总数。
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处理和分析数据来得出准确的答案。
4.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当场练习,以巩固他们对于整数乘法的理解和应用。
5. 小组讨论: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和经验,互相学习和交流。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将包括课题“有多少名观众”,以及整数乘法的步骤和关键点。
七、作业设计如果有10个观众席,每个观众席可以坐4个人,那么一共可以坐多少个人?如果有20个班级,每个班级有30名学生,那么一共有多少名学生?2. 作业答案:10个观众席可以坐4个人,所以一共可以坐10 4 = 40个人。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3.2《有多少名观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3.2《有多少名观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有多少名观众》是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3.2的一个教学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际情境,感受和理解整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整数乘法的运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加减法运算,对乘法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乘法的意义和运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情境,感受和理解整数乘法的意义,提高学生对乘法运算的掌握程度。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整数乘法的意义,掌握整数乘法的运算方法,能灵活运用整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情境,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
2.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整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操作等活动,掌握整数乘法的意义和运算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PPT、教学卡片、实物等。
2.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整数的加减法运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然后,展示教科书上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提出问题:“观众席上有多少人?”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不同的观众席布局,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规律,自己探索整数乘法的意义。
例如,展示一个有3行5列的座位布局,让学生计算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学生可能会用3加3加3加3加3或者5加5加5加5加5的方法来计算,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3乘以5等于15,也就是一共有15个座位。
3.2《有多少名观众》(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

3.2《有多少名观众》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四年级上册-北师大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教学重点:1.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2. 运用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正确理解和运用周长公式。
2. 解决实际问题时,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识别。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学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出示一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2.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是平面图形中的两种基本图形。
二、探究新知(1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如对边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等。
2. 学生根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尝试推导出它们的周长公式。
3. 老师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并记忆公式。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老师出示一些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图片,让学生计算它们的周长。
2.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计算过程和结果。
四、实际应用(10分钟)1. 老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一个长方形的长是10米,宽是6米,计算它的周长。
2. 学生根据长方形的周长公式进行计算,得出结果后,老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分享计算过程和结果。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以及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我们要熟练掌握并运用。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完成课本第33页的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尝试运用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推导,使学生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2 有多少名观众|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2 有多少名观众 | 北师大版教学背景此教学设计针对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3.2 有多少名观众”内容,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列式的含义和使用,以及对数量的认识和计算。
通过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数学知识,提高他们的数学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了解列式的含义和使用方法;•掌握将实际问题用列式表示的方法;•认识数量单位,培养精确计数的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列式的含义和使用方法;•实际问题的列式表示。
教学难点•实际问题的列式表示。
教学过程导入新知识通过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不同场馆的座位数量,比如体育馆、电影院、演唱会等。
请学生思考,如果知道每个人占座一个,那么计算所有场馆的观众人数,会用到什么知识和方法。
学习新知识首先,老师对列式的含义和使用方法进行讲解与示范。
然后,老师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完成列式训练。
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常用的列式模板,如“应人数×单价=总价”、“总数=被分成的份数×每份的数量”等。
实际运用在学习了列式的基本用法后,老师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自主设计列式。
比如,“某电影院有8排座位,每排有30个座位,观众有1200人,请计算这个电影院的座位数是否足够,可以满足该场电影的需求”。
让学生用列式表示这个问题,在列式的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册中关于此知识点的题目,老师进行辅导和帮助,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检测通过在黑板上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口算完成计算题,检查学生理解掌握情况,纠正学生思维偏差和计算错误。
这步测试题目可以在作业上进行。
教学评价针对此教学设计,可以通过检查学生在课堂上状态、被动参与度、互动参与度和活动表现来进行教学评价,包括学生自主抽象问题的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等多种能力。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3有多少名观众3.2有多少名观众课程设计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课程设计——有多少名观众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有多少人”的概念。
2.能够使用组合算法解决实际问题。
3.能够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
4.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设计的主要内容为《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多少名观众”。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 教学重点:组合算法的应用。
2. 教学难点:组合算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本课程设计采用教师讲解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 教师讲解:讲解组合算法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进行探究性学习,让学生互相交流、合作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一)前期准备1.教师检查学生对于加法和减法的掌握程度。
2.教师准备相关的教学素材和实际案例。
(二)提出问题教师提出问题:“这个戏台可以坐多少名观众?”(三)数学建模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戏台空间结构和观众座位的安排规则。
2.教师向学生提出“组合算法”的概念,并解释计算方法。
(四)小组合作探究1.将学生分成小组,组内讨论如何计算所有可能的座位安排方案。
2.每个小组讲述和展示自己的方法,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和比较。
(五)答案确认1.教师让学生用组合算法计算座位安排方案的总数。
2.教师核对标准答案。
(六)实际应用1.教师向学生提出另一个实际问题:“如果有100名观众,至少需要多少个座位?”。
2.学生用组合算法解决这一问题。
3.学生发现组合算法的计算结果与实际座位需求相同。
(七)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程的内容进行总结,提醒学生本节课程的归纳和练习。
六、板书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节课程内容,教师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设计,如下:一、问题:这个戏台可以坐多少名观众?二、组合算法1. 概念C(n, m) = n!/m!(n-m)!2. 计算方法C(5, 2) = 5!/2!3! = 10三、实际应用至少需要多少个座位?四、总结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程的教学效果良好,学生们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深刻理解了组合算法的概念和应用。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2有多少名观众|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2 有多少名观众|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2 有多少名观众|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的3.2章节《有多少名观众》。
我们将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
2. 学生能够熟练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3. 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如何将实际问题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情景:学校举办运动会,邀请了许多观众来观看。
问题是:有多少名观众?2. 例题讲解例题:如果每排有25名观众,一共有12排,那么有多少名观众?讲解步骤:a. 先写成加法算式:25 + 25 + 25 + + 25(共12个25)b. 然后写成乘法算式:25 × 12c. 进行笔算:5 × 2 = 10(写0,进1),5 × 1 + 2 × 2 = 9,所以25 × 12 = 3003. 随堂练习练习题:如果每排有30名观众,一共有8排,那么有多少名观众?4.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方法:先算个位数,再算十位数,相加。
5. 应用拓展问题:如果每列有40名观众,一共有6列,那么有多少名观众?解答:40 × 6 = (先算个位数:0 × 6 = 0,再算十位数:4 × 6 = 24,相加:240六、板书设计黑板上写出例题的算式和计算过程,以及最终的答案。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每排有25名观众,一共有14排,有多少名观众?2. 每排有40名观众,一共有5排,有多少名观众?答案:1. 350名观众2. 200名观众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际情境的引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2有多少名观众-北师大版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2有多少名观众北师大版教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3.2 有多少名观众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将带领大家学习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第三章的第二节《有多少名观众》。
我们将通过实际情境引入问题,让学生学会利用乘法估算的方法来计算观众人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观众人数的估算意义,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2. 使学生掌握利用乘法估算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观众人数的估算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乘法估算解决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学具:练习本、笔。
五、教学过程1. 情境引入我会通过播放一段篮球比赛的视频,让学生观察比赛现场,引发学生对观众人数的好奇心,从而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探究与讨论我会提出问题:“你们认为这场比赛有多少名观众?”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乘法来估算观众人数。
3. 教学讲解我会利用黑板和粉笔,展示乘法估算的方法,例如:如果每排有8个座位,一共有10排,那么观众人数大约是80人。
我会让学生跟随我的讲解,一起在练习本上进行估算练习。
4. 例题讲解我会给出一个具体的例题,例如:如果一个足球场有20排座位,每排有15个座位,那么足球场的观众人数大约有多少?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我会进行讲解和解析。
5. 随堂练习我会给出几道类似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并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6. 小组合作我会让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比赛场景,利用乘法估算的方法,计算观众人数,并分享结果。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观众人数的估算每排座位数× 排数 = 观众人数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如果一个教室有5排座位,每排有8个座位,那么教室里大约有多少名学生?2. 如果一个公园有30个篮球场,每个篮球场有2个篮筐,那么公园里大约有多少个篮筐?答案:1. 5 × 8 = 40(名学生)2. 30 × 2 = 60(个篮筐)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了观众人数的估算方法,并且能够应用乘法来进行简单的估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估一估王爷爷大约培育了多少株花苗,与同伴交流你的想法。(学生分一分,画一画,并说明方法。)
2.估一估图中有多少粒黄豆,你是怎样估计的?在小组或全班交流。(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指名汇报。)
3.下面是一副草坪图,如果图中方框代表1平方米,试估计草坪的面积。
(2)解决问题
完成练一练4.5(独立完成后指名汇报,师适时指导。)
如:这个体育场有多少人?
教师恰当追问:大家猜一猜,能猜出大约有多少人吗?仔细观察图,有什么好办法?
(2)全班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
共同归纳“以小估大”的乘法策略:因为体育场有很多个看台,人数可以看做大致相等,用一个看台的人数乘看台数,就可以估计体育场能容纳多少名观众。
三、合作学习,探索方法。
(1)估计一个看台观众人数。
160×28 170×28
2.教师提问:这个体育场大约能容纳多少名观众,怎样估算呢?
3.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时讲清过程:160×30=4800 200×28=5600 170×30=5100 200×30=6000)
4.讨论:
哪种方法更合理,更简便?
(过程简单,结果接近实际结果。)
四、结合实际,巩固联系。
(3)布置作业:练习册。
板书
设计
有多少观众
一个看台: 20×8=160(人)
28个看台:28×160(估算成30×160)估计)
主备人
执教者
课时
统计
单元
汇总
学习
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估计大数的策略与方法,能借助乘法用不同的方法对生活中的大数量进行估计。
2.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估算思路与具体方法,培养思维的条理性。
3.感受乘法的应用价值,发展数感。
个性
修订
重点
难点
能对生活中较大的数量进行估计
教具
1.独立思考:怎样估计出一个看台大约有多少名观众?
(学生分一分,画一画,数一数。)
2.组内交流后全班汇报。
如:7×8×3≈170 20×8=160
交流评价后小结:把看台分成若干个大致相等的几份,用每个分数就能估算出整体的数量,也就是“以小估大”。
(2)估计体育场可容纳的观众数。
1.根据上面估算一个看台的结果(160或170)学生独立列出算式:
学具
报纸
教学过程(主要环节)
集体备课
个性展示(延伸与补充)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口算题:
300×20 40×7 300×15
200×150 100×70 12×50
2.本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学习大数的相关知识。(板书课题:有多少观众)
二、结合情境,讨论策略。
(1)学生观察情景题,试着提出数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