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观六验六戚四隐

合集下载

吕不韦的“八观六验”、“六戚四隐”

吕不韦的“八观六验”、“六戚四隐”

吕不韦的“八观六验”、“六戚四隐”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吕氏春秋》中提出了一套知人识才的办法,主张对人才要进行全面考察,统称为“八观六验”、“六戚四隐”。

一、八观六验(一)八观根据人所处位置来认知人。

1.通则观其所礼:显贵之时看其所行的宾礼。

即有地位时看是否趾高气扬,蛮横无礼。

2.富则观其所养:富裕之时看其所养的门客宾客。

即富足之后他结交什么样的人。

3.听则观其所行:即听他们所言之后看他做不做,如何做。

4.止则观其所好:即看他业余时间追求崇尚什么。

5.习则观其所言:习是“亲信”的意思。

当他身处领导周围,有一定的发言权时看他出好主意还是坏主意。

6.穷则观其所不受:即穷困之时看其是否不受非分之财。

7.贵则观其所进:任要职之时看其推荐什么样的人。

8.贱则观其所不为:贫贱时看其是否不为非义之事,尽管地位低下,决不做有损国格人格之事,堂堂正正,掷地有声。

(二)六验依据人的情感来认识人。

1.喜之以验其守:使之“得意”是否“忘形”。

2.乐之以验其僻:使之高兴是否不变操守,是否邪僻不正。

3.怒之以验其节:使之发怒,看其是否能自我约束。

4.惧之以验其持:使之恐惧,看其是否意志坚定,不变信念。

5.哀之以验其人:使之失败,看其是否自制、自强。

6.苦之以验其志:使其处于艰苦环境,看其是否有大志。

二、六戚四隐(一)六戚指“父、母、兄、弟、妻、子”,代表了人的家庭关系。

观察他的家庭关系是否和睦,家庭关系处理不好的人也难以处好社会关系。

(二)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它们代表了人的社会联系。

观察他交什么的朋友,和邻里关系相处得怎样。

总之。

“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论人》)。

只有对人进行了全面、严格地考察,才能知人识才,也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知人善任。

国学大师之识人法

国学大师之识人法

纵观中国历史,善于识人者比比皆是,周文王渭水河畔识得姜太公,吕太公挑选无赖刘邦为婿,曾国藩初会江忠源纵观……诸如此类的典故可谓数不胜数。

近日网络疯传中国古代识人之法,“神准”!早在数千年前,中国古代就有了相关的理论书籍,如《周易》、《易经》等等。

除此而外,圣人先贤们还总结出了很多识人方法,如三国时诸葛亮的“观人七经”,刘邵《人物志》中的“九征”、“五常”学说,吕不韦提出的“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曾国藩《冰鉴》中关于识人的著述等等。

1、《吕氏春秋》提出的识人六验法:(1)喜。

验其节制能力,不得意忘形。

(2)乐。

验其癖性爱好,不玩物丧志。

(3)怒。

验其控制能力,不失去理智。

(4)惧。

验其是否勇于负责,当铮铮好汉。

(5)哀。

验其是否悲观失望,怨天尤人。

(6)苦。

验其是否有坚韧不拔的气度,能够吃苦耐劳。

以上六法松下幸之助评价甚高。

孟子: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2、魏人李悝提出识人的五视法:(1)居视其所亲。

即考察该人经常和谁在一起。

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近朱者赤,近墨都黑。

从一个人平时所喜欢亲近的人那里,就可以知道他的人品。

(2)富视其所与。

即考察该人在生活富裕时将钱花在什么上面。

(3)达视其所举。

即考察该人身居高位时,提拔重用的是什么样的人。

是任人唯亲还是任人唯贤。

(4)穷视其所不为。

即考察该人在身处逆境时的作为。

是否会人穷志短,牺牲原则换取利益。

(5)贫视其所不取。

即考察该人在贫困境地时的作为,看能否洁身自好,不取不义之财。

3、诸葛亮提出的识人七法:(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

通过观察该人对一些大是大非问题的态度和观点,了解他的信仰和志向。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

通过和该人展开辩论以观察应变能力。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

通过请该人出谋划策以了解其学识和视野。

(4)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

通过将灾事、祸事等告诉他,看他的反应,由此来观察他是否有勇气直面苦难的现实。

外考八观六验;内审六戚四隐转载

外考八观六验;内审六戚四隐转载

外考八观六验;内审六戚四隐转载《庄子·列御寇》载孔子曰:“凡人心险于山川,难于知天。

天犹有春秋冬夏旦暮之期,人者貌厚深情”,故举“九征”之术以别贤不肖。

《吕氏春秋·论人》踵事增华,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古书中论观人之法,莫备乎此,而著于竹帛之文字不与焉。

庄子先借孔子之口感叹人心难知,所谓“人者貌厚深情”,就是说人往往表里不一,有人外表诚实而内心虚伪,有人内心诚实但外表不像。

有鉴于此,庄子提出用“九征”来鉴别贤人与不肖之人。

“九征”是:1.远使之以观其忠(安排他到远方观察他是否忠心)。

2.近使之以观其敬(安排他在身边观察他是否恭敬)。

3.烦使之以观其能(频频安排他处理事情观察他的能力)。

4.卒然问焉以观其知(突然问他一些问题观察他的知识)。

5.急与之期以观其信(突然与他约会观察他是否守信)。

6.委之以财以观其仁(把钱财交给他处理观察他贪不贪)。

7.告之以危以观其节(告诉他有危险观察他的节操)。

8.醉之以酒以观其则(把他灌醉观察他是否酒后失态)。

9.杂之以居以观其色(让他与其他男女杂居观察他是否好色)。

《吕氏春秋·论人》把庄子的“九征”观人术进一步细化,提出内用“六戚四隐”,外用“八观六验”的方法来观察人。

所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

就是观察这个人与父、母、兄、弟、妻、子的关系;所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

就是观察这个人交什么朋友,与故旧的感情如何,如何与邑里的乡亲打交道,如何与门郭之内的人相处等。

“八观”是:“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六验”是: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

《吕氏春秋》的作者认为,只要采用上述方法观察人,考验人,那么人的“情伪、贪鄙、美恶”就会无所遁形。

八观六验

八观六验

八观六验,六戚四隐
看到一个做猎头的朋友MSN签名用了《吕氏春秋》中“八观六验”的文字,相对于专业技能的要求更看重道德品行的考察,在她们看来…所有的技能都是可以培训的,只有品德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训的‟。

现将“八观六验”以及“六戚四隐”的原文及解释列下,共同学习:
八观:
通则观其所礼,如果他显达,就看他礼遇什么人;
贵则观其所进,如果他富有,就看他赡养什么人;
富则观其所养,如果他尊贵,就看他举荐什么人;
听则观其所行,如果他听言,就看他采纳什么意见;
止则观其所好,如果他闲居,就看他喜好什么;
习则观其所言,如果他学习,就看他说些什么;
穷则观其所不受,如果他困窘,就看他拒绝什么;
贱则观其所不为。

如果他贫贱,就看他追求什么放弃什么。

六验:
喜之以验其守,让他高兴,以检验其节操;
乐之以验其僻,使他快乐,以检验其有无邪念;
怒之以验其节,激他发怒,以检验其气度;
惧之以验其特,使他恐惧,以检验其有无卓异的品行;哀之以验其人,引他悲哀,以检验其仁爱之心;
苦之以验其志。

置他于困苦,以检验其意志。

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

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

六戚:
父、母、兄、弟、妻、子父亲、母亲、哥哥、弟弟、妻子、儿女四隐:
交友、故旧、邑里、门郭朋友、故旧、乡亲、邻居
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则用八观六验。

这八观六验之法是古代贤人用来评价人的标准,汉武大帝刘彻十分认可此法。

用这样的方法人的诚实、虚伪、贪婪、卑鄙、善良、邪恶都能一一明察。

在现在的社会里这也不失为是评价别人的一种标准,只是我们要加上现代的意义罢了。

八观六验

八观六验

吕氏识才“八观”“六验”秦相吕不韦在其主持编撰的《吕氏春秋》中的《论人》一篇中提出了“外则用八观六验”的识才方法。

(1)八观。

八观,就是依据人在不同环境的表现来识才。

通则观其所礼。

显贵之时看其所行的宾礼,即有地位时看是否趾高气扬,蛮横无礼。

富则观其所养。

富裕之时看其所养的门人宾客,即富足之后他结交什么样的人。

听则观其所行。

即听他们所言之后看他做不做,如何做。

止则观其所好。

即看他业余时间追求崇尚什么。

习则观其所言。

习是“亲信”的意思。

当他身处领导周围,有一定的发言权时,看他出好主意还是坏主意。

穷则观其所不受。

即穷困之时看其是否不受非分之财。

贵则观其所进。

任要职之时看其推荐什么样的人。

贱则观其所不为。

贫贱时看其是否不为非义之事,尽管地位低下,决不做有损国格人格之事,堂堂正正,掷地有声。

(2)六验。

六验,也就是依据人的情感来识才。

喜之以验其守:使之“得意”是否“忘形”。

乐之以验其僻:使之高兴是否不变操守,是否邪僻不正。

怒之以验其节:使之发怒,看其是否能自我约束。

惧之以验其持:使之恐惧,看其是否意志坚定,不变信念。

哀之以验其人:使之失败,看其是否自制、自强。

苦之以验其志:使其处于艰苦环境,看其是否有大志。

诸葛亮识才七法被民间传说神化了的智慧化身,在识别人才方面亦有独到之处。

总结出了识才七法,今天读来,仍闪烁着智慧火花,为今天的人才工作者输送智慧源泉。

(1)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通过一个人是非的判断,能了解一个人的志向、价值观。

因为许多是非问题根本没对错,角度不同答案也不一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什么样的志向就有什么样的答案。

(2)穷之以辞辩而观其变和一个人就一些相关的争论性话题进行争辩,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机敏反应能力及其心境是否开阔。

(3)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请他出谋划策,看他审时度势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把面临的危险告诉他,看他的勇敢和牺牲精神。

(5)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在开怀畅饮的场合,看他的自制能力和醉酒以后所显示的本色。

八观六验

八观六验

八观六验国君从八个方面、六种途径观察、考验人臣的方法。

《吕氏春秋〃论人》:“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

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

”含义八观的意思:当一个人处境顺利时,观察他礼遇的是哪些人;当一个人处于显贵地位时,观察他推荐的是哪些人;当一个人富有时,观察他养的是哪些门客;当一个人听取别人的意见后,观察他采纳的是哪些内容;当一个人无事可做时,观察他有哪些爱好;当一个人处于放松的状态时,观察他讲哪些东西;当一个人贫穷时,观察他不接受什么;当一个人地位卑贱时,观察他什么事不会去做。

六验的意思:使一个人高兴,借此考验他安分守己的能力,看他是否得意忘形;讨好一个人,看他有没有什么癖性;是一个人发怒,考验他自我控制的能力;使一个人恐惧,看他能否坚定立场、凛然有为;使一个人哀伤,考验他的为人;使一个人痛苦,考验他是否有志气。

识人的智慧善于识人是一种极高的智慧。

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古人云: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

就我个人认为.只有一流的人。

才能看一流的人才。

二流的人,才识二流的货色。

一流之人也有不同的类型。

道不同不足相为谋。

也不能识别他人是一流之才。

古人中,诸葛亮有七句话。

印象很深:“问之以是非,面观其志;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告之以难,而观其勇;醉之以酒,而观其性;临之以利,而观其廉;期之以事,而观其信。

”孔子也有三句奇绝话:“观其所由,察其所举,视其所安”。

或曰:居视其所安,达视其所举,富视其所与,穷视其所为,贫视其所取。

总之方法千万条,都需要个人细心去品味。

刘邵的《人物志》有八观之说,也值得一读。

不过看人其实不能有教条。

因为有些人深藏不露,不是眼力所能及,想想略有所得。

不喜欢骑摩托车比我快的女子,但极欣赏骑自行车比我快的人。

“八观六验,六戚四隐”:古人教我们如何识别身边之人

“八观六验,六戚四隐”:古人教我们如何识别身边之人

“⼋观六验,六戚四隐”:古⼈教我们如何识别⾝边之⼈俗话说:知⼈知⾯不知⼼。

我们都希望⾃⼰有识⼈之明,能够看清⾝边之⼈的真实⾯⽬、贤愚不肖。

不仅可以避免在⽣活中吃亏上当,感情上受伤害,财物上受损失;还可以结交贵⼈贤⼈,良朋挚友、合作伙伴,实现开挂⼈⽣。

知⼈知⾯不知⼼读⼼术、⾏为⼼理学、看相算命⼘卦摸⾻……,诸多识⼈术⾥,有⼀种⽅法叫做“⼋观六验,六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戚四隐”法,最早出现于《吕⽒春秋》,原⽂是这样的: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持,哀之以验其⼈,苦之以验其志。

何谓六戚?⽗、母、兄、弟、妻、⼦。

何謂四隐?交友、故旧、⾢⾥、门郭。

内则⽤六戚四隐,外则⽤⼋观六验,⼈之情伪、贪鄙、美恶⽆所失也。

短短⼀百多字,字⾯意思⼤概学完⾼中语⽂的⼈基本都能理解个七七⼋⼋。

如何才能作为识⼈术来运⽤,却是件极其困难的事。

很多书籍⽂章将这段话翻译成“顺利的⼈看他如何如何,富贵的⼈看他如何如何,贫穷的⼈看他如何如何……” ,陷⼊了望⽂⽣义的坑,这会误导我们,把本来⾼明的识⼈⽅法解读成了⼀种似是⽽⾮的平庸之说,当然也⽆法教会我们如何真正看清⼀个⼈的真⾯⽬。

⾄于⾥⾯最关键的“通、礼、贵、进、富、养……”等词究竟应该作何解释,如果我们不加以推敲琢磨,尽量准确把握其涵义,再好的⽅法也会失去其作⽤,被我们弃之如敝屐。

读书不求甚解,不如不读⼀,识⼈⾮⼀朝⼀⽇之事,欲速则不达。

古语云“⽇久见⼈⼼,路遥知马⼒”,想要看清楚⼀个⼈并⾮易事。

可我们在⽇常⽣活中却常常背道⽽驰,单凭⼀时⼀事、⼀⾔⼀⾏就去判断⼀个⼈,什么“⼀见钟情”“第⼀印象”,有时甚⾄听别⼈的⼏句话就断定⼀个⼈的⼼性,这是很要不得的。

古⼈常说“听其所⾔,观其所⾏,察其所安”,不仅要听他怎么说,还要看他怎么做,观察他的价值取向。

吕不韦提出的“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

吕不韦提出的“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

吕不韦提出的“八观六验”和“六戚四隐”八观:1.在一个人通达、过着很顺利的日子的时候,要注意看他礼遇的是些什么人。

2.在他显贵、发达的时候,要注意看他举荐些什么人。

3.在他富贵的时候,要注意看他供养、收养些什么人。

4.在他听取意见的时候,要注意他将采取些什么行动。

5.在他闲暇无事的时候,要注意看他有些什么喜好和嗜癖。

6.在与他探讨问题的时候,要注意他说些什么话、怎样说话。

7.当他贫穷的时候,要看他不接受什么东西。

8.当他社会地位处在下贱阶层的时候,要看他绝对不做什么事情。

六验:1.当他高兴的时候,要检验他什么地方没有过分的表现、所守的事情没有因此而开放。

2.当他快乐的时候,要看清他的癖好。

3.当他发怒的时候,要看清他的节制,能否保持理性。

4.当他恐惧的时候,要看清他是否保持着足够的自制力。

5.当他哀伤的时候,要看清他为何哀伤?透过这种哀伤能否看到他的仁慈之心?6.当他处于苦难当中的时候,要看清他这时所秉持的始终不渝的志向。

六戚四隐:所谓“六戚四隐”的标准就是:鉴定一个人的品质,除了要有以上标准之外,还要听取他六类亲戚、四种接近他的人对他所作的评价。

六类亲戚是:父、母、兄、弟、妻、子;四类接近他的人是:朋友、老相识或同事、乡亲和邻居。

这些人代表了他不同时间、生活侧面和生活空间内对他最为熟悉的群体,所发表的看法和见解也必然是最为客观和全面而公正的。

所以,要全面的考察一个人,不但要能看清他的表现,而且还能够洞察他的内心品格,根据实际情况综合应用这些方法,则任何人的本来面目不论是虚伪贪婪还是诚实谦让、不论是卑鄙庸俗还是磊落高尚、不论是邪恶阴险还是正派善良都将一一明察而不会有丝毫的疏漏。

这就是古代圣贤之所以能知人的道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人篇
凡论人,通则观其所礼,贵则观其所进,富则观其所养,听则观其所行,止则观其所好,习则观其所言,穷则观其所不受,贱则观其所不为。

喜之以验其守,乐之以验其僻,怒之以验其节,惧之以验其特,哀之以验其人,苦之以验其志。

八观六验,此贤主之所以论人也。

内则用六戚四隐,外刚用八观六验。

人之情伪、贪鄙、美恶无所失矣。

譬之若逃雨污,无之而非是。

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1).八观
八观指:
通则观其所礼。

显贵之时看其所行的宾礼,即有地位时看是否趾高气扬,蛮横无礼。

富则观其所养。

富裕之时看其所养的门客宾客,即富足之后他结交什么样的人。

听则观其所行。

即听他们所言之后看他做不做,如何做。

止则观其所好。

即看他业余时间追求崇尚什么。

习则观其所言。

习是“亲信”的意思。

当他身处领导周围,有一定的发言权时看他出好主意还是坏主意。

穷则观其所不受。

即穷困之时看其是否不受非分之财。

贵则观其所进。

任要职之时看其推荐什么样的人。

贱则观其所不为。

贫贱时看其是否不为非义之事,尽管地位低下,决不做有损国格人格之事,堂堂正正,掷地有声。

2).六验
六验,也就是依据人的情感来识才。

喜之以验其守,使之“得意”是否“忘形”。

乐之以验其僻,使之高兴是否不变操守,是否邪僻不正。

怒之以验其节:使之发怒,看其是否能自我约束。

惧之以验其持,使之恐惧,看其是否意志坚定,不变信念。

哀之以验其人,使之失败,看其是否自制、自强。

苦之以验其志:使其处于艰苦环境,看其是否有大志。

3)论人者,又必以六戚四隐。

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

何谓四隐?交友、故旧、邑里、门郭(朋友、故旧、乡亲、邻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