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季版)《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习题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

初中历史【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

初中历史【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一、选择题1.清朝前期,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市场,主要集中在A.纺织业B.采矿业C.运输业D.餐饮业2.清朝前期吴江县的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的汉口“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这些材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的发展B.手工业生产的发展C.商品经济的发展D.人口数量的增长3.山西人擅长经商。

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晋商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外蒙、俄国和日本:对此叙述理解正确的是A.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B.晋商资本雄厚,经营的物品齐全C.晋商经商范围广泛,远至海外D.“晋商精神”是开拓创业、讲究诚信4.清朝中期,江汉平原,洞庭湖和湘江沿岸地区,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成为新的商品粮基地,以致出现“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该地区粮食产量有较大的提高主要是因为推广种植高产作物,那么,当地推广种植的高产粮食作物有①玉米②甘薯③甘蔗④棉花⑤茶叶A.①②B.①③④C.②③D.②④⑤5.明清时期,山西祁县一带流传着“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生子可作商,不羡七品空堂皇”的谚语。

这表明A.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B.安徽、山西等地商人形成商帮C.商人地位提高,经商能迅速致富D.政府不再执行重农抑商政策6.下图反映的历史现象,主要得益于清朝前期的A.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环境的提高和改善C.商业发达D.医学进步7.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基础的是A.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B.手工业的发展C.商帮的活动D.商品贸易的兴盛8.清朝前期吴江县的盛泽镇”舟楫塞港,街道肩摩”;湖北的汉口镇“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

这些材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的发展B.手工业生产的发展C.商品经济的发展D.全国性市场的出现9.下表反映的历史现象,主要得益于清朝前期A.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环境的提高和改善C.人口的流动性增强D.医学的进步与发展10.下表是清朝前期康熙到嘉庆年间土地与人口变化表。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时练(含解析)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课时练(含解析)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时练编辑教师:J 姓名: 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一、选择题1 .清前期,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兴盛起来,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地区的市镇发展迅速。

这表明当时()A.航海业发达B.农业发展C.手工业兴起D.商业繁荣2.明朝时期,“四方之货,不产于燕,而毕聚于燕”。

这说明明朝的()A.农业很发达B.手工业很发达C.商品经济很活跃D.交通很发达3.徽商主要从事食盐、典当、茶叶、木材、粮食等行业的经营活动,部分徽商还把经营活动拓展到海外,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无徽不成镇"的说法。

由此可知,徽商()A.主营海外贸易B.垄断北方市场C.推动经济改革D.经营业务广泛4.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镇经营棉织业,织工超过50000人。

下列各项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一项是()A.当时的人喜欢集中生产B.当时己出现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C.清朝前期棉纺织业开始兴起D.农业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兴盛5.清朝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

其中乾隆时期晋商在全国各地开设了()A.银行B.瓦子C.钱庄D.票号6.中国古代经济在持续发展中,又表现出显明的阶段特征。

其中,明朝经济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的主要表现是()A.稻米、粟米广泛种植,越窑、邢窑瓷器全国闻名B.经济重心南移,出现了早市、夜市、草市C.驿站制度发达,海外贸易繁荣D.从南美引入玉米、甘薯、花生,出现了晋商、徽商等商帮7.明时,佛山冶铁业分“炒铸七行:即铸锅行、铁灶行、炒铁行、铁线行、铁锁行、农具行,铁钉行"这体现了佛山冶铁业()A.历史悠久B.远销海外C.分工细化D,产品精美8.我国的国外引种历史悠久,目前栽培的600种农作物中约有•半是国外引进的。

下列农作物哪些是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 )①玉米②甘薯③葡荷④核桃⑤向日葵9. 有人估算,十七、十八世纪,约占世界总产量一半的白银输入中国,大多成为流通货币。

【试题】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试题】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检测【单项选择题】1. 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使劳动力没有空闲的,土地没有闲置),与之相应的措施是大力()A.发展海外贸易B.推行垦荒政策C.招募农民屯田D.改进生产工具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通过材料考察学生对清初统治者的经济政策的了解。

根据材料中“使人力无遗而地力殆尽”即可知是一项调动民力开垦土地的措施,然后再对应选项,只有B选项符合材料所述内容,ACD所述内容在材料中都未涉及。

故答案为B。

2. 我国史书有这样的记载:“番薯(甘薯)亩可得数千斤,胜五谷几倍”,“玉米种一收千其利甚大”,这一时期的粮食产量有了大幅提高。

上述记载最早可能出现于()A.魏晋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答案:D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明清时期农业经济发展表现的认知。

材料中有明确的“番薯”、“玉米”种植的信息,且“种一得千”,说明是高产作物,玉米、番薯这些高产作物的引进是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而引进到中国的,从时间上判断,D选项符合。

ABC选项中的三个时期不符合。

故答案为D。

3. 清朝前期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一些行业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主要集中在()A.纺织业B.采矿业C.运输业D.餐饮业答案:A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康乾时期手工业发展表现的了解。

明清时期,在江南一些地方的纺织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即手工工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而其他行业并没有出现,所以BCD错误。

故答案为A。

4. 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出现了许多在工商业基础上的新兴市镇,下列城市中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到清朝已成为“人烟数十里,贾户数千家”的是()A.景德镇B.汉口C.佛山D.北京答案:B试题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明清时期商业发展表现中工商业市镇的了解。

其中汉口是明朝中期才发展起来,故答案为D。

5. 右图清朝《盛世滋生图》(局部)描绘了苏州城郊百里的风景和街市的繁华景象。

部编版历史7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2

部编版历史7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2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基础题一、选择题1. 清朝乾隆时期,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是指哪座城市?()A.松江 B.广州 C.苏州 D.无锡2. 在日益繁忙的商业活动周明清时期遇见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商帮,其中比较著名的是()A.苏商粤商B.晋商微商C.浙商苏商D.苏商微商3.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说:“吴民之中,有田者什一,为人佃作者什九。

”这主要反映了()A.官吏贪赃枉法 B.土地兼并严重C.民众不堪重负 D.农民流离失所4. 清朝前期统治者们认为“国之大计”是()A.发展工业 B.鼓励商业发展C.促进人口增长 D.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5. 乾隆年间的苏州,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千金。

从中我们不能得到的信息是()A.苏州人口众多 B.苏州商业繁荣C.苏州地价上涨 D.苏州农业发达6. 如图是清朝《盛世滋生图》所展示的苏州斜桥商市。

从该图所反映出的我国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一个典型特点是()A.水陆交通发达B.边境贸易繁荣C.城市中坊市分罝D.商业市镇兴盛◆能力题一、选择题1.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多荒地被开垦出来,土地面积大大增加。

造成如表所反映现象的原因是什么()A.官僚、地主、商人兼并土地B.农民变成了地主的佃户或雇工C.商业发达形成,形成了商业网络D.人口数量的迅猛增加2. 清政府大力推行垦荒政策,到哪位皇帝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A.皇太极B.顺治帝C.康熙帝D.乾隆帝3. “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由1661年的549万余倾增加到1724年的683万余倾;粮食产量有明显提高,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普遍种植;棉花、烟草、茶叶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经济作物。

”材料中“这一时期”是指()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4. 下列关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叙述不正确的是()A.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鼓励垦荒促进经济发展B.出现一大批工商业市镇C.人口的增长,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D.人口的增长,加重了社会负担,阻碍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5.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关关有税。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附答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清初的统治者入主中原地区后,认识到“国之大计”是( )A.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B.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生产C.发展商品贸易D.加强中央集权2.清朝中期,在粮食种植方面,普遍推广的外来高产农作物是( )A.水稻、玉米B.玉米、甘薯C.甘薯、小麦D.小麦、水稻3.清朝年画《新正逛厂甸》中的厂甸位于北京外城,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商贾和小贩云集,摆摊设点,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形成交易市场。

此画反映的风貌是 ( )A.农产品投入市场B.商帮形成C.白银广泛使用D.商业繁荣4.清朝前期的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使人口的数量有很大的增长。

人口快速增长带来的社会问题有( )①人地矛盾突出②生态环境破坏③经济持续发展④农业较快恢复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5.右侧为某时期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欧洲生产总值在世界生产总值中的比重示意图。

它反映的历史现象是()A.丝绸之路开辟 B.江南地区开发C.海外贸易繁荣 D.清朝经济兴盛6.清朝前期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表现有( )①推广种植高产作物②南方很多地区种植双季稻③商品经济空前活跃④形成一些大的商帮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7.从下列两幅图片中不能得出的信息是( )A.清朝前朝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B.清朝前朝诸位帝王都大力推行垦荒政策C.清朝前期商业发达D.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8.“大抵徽商……其所积蓄,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

”材料表明徽商( )A.注重扩大对外贸易B.注重资本积累,扩大投资C.注重谋取政治地位D.注重扩大经营范围9.晋商起于明代,到了清代,晋商位居众商帮之首,并驰骋商界500年之久。

晋商涉足广泛的行业领域,主要有金融业、棉布业、铁货业、皮毛业、粮油业、运输业等。

晋商内部分祁县帮、平遥帮、太谷帮、蒲州帮等。

晋商合伙经营,提供资金者为股东,主持经营者为掌柜,其他帮工者为伙计,等到赚取利润时,众者分红,可谓同心同德,尽职尽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一、单选题1.清朝初年统治者十分重视经济恢复,尤其认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

清政府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而大力推行的政策是A. 发展海外贸易B. 改进生产工具C. 推行垦荒政策D. 招募农民屯田2.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 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B. 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C. 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D. 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3.清朝前期,江宁著名的机户李扁担、李东阳等,都各自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佛山经营棉织业的手工工场达2500家,织工超过50000人。

上述材料说明( )A. 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发展B. 手工工场规模大,纺织业发达C. 商业发达,社会安定D. 清朝前期人口增长较快4.与下表中清朝前期耕地面积变化无直接关系的是()A. 政府重视农业生产B. 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C. 清朝人口快速增长D. 晋商、徽商等大型商帮兴起5.下图所示现象出现的原因是①对外贸易十分发达②粮食产量大幅提高③社会秩序安定④城镇商品经济发展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③④D. ①②④6.“美洲作物之引种中国大多发生在明清时期,其中有玉米、甘薯、马铃薯……,总数接近30种。

”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A. 郑和下西洋加强与各地区联系B. 明清政府重视商业贸易C. 明清时期人口激增的应急措施D. 明清时期商帮商会活跃7.中国古代妇女择偶一般“悔作商人妇”,而到明清之际,江南等地出现了“宁肯嫁与商人”的现象。

这一变化说明()A.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与发展B. 商品经济发展,传统观念发生变化C. 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传统社会结构解体D. 西学东渐,中国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冲击8.乾隆二十四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在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粵,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后作业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后作业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课后作业
1.【题文】清初,顺治帝颁布了一道法令:“督、抚、按一年内垦至二千顷以上者记录,六千顷以上者加升一级。

……卫所官员垦至五十顷以上者记录,一百顷以上者加升一级”法令反映了清初统治者〔〕
A.合理的官吏升迁制度
B.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C.重视大规模兴修水利
D.积极改进生产工具
【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的垦荒按照一定的数量给官员升级,可以判断出政府在鼓励垦荒。

2.【题文】清朝前期,江南出现“妇女半边天”的说法,南京云锦织造中生成了“七上八下”的成语(用“七个范子,八个障子”打理杂乱无章的丝线)。

这段描述涉及的行业最有可能是〔〕
A.造船业
B.种植业
C.制瓷业
D.纺织业
【答案】D
【解析】材料中的“丝线”和“妇女”提示了这个行业的两个特征,因此判断出是纺织业。

3.【题文】以下材料直接反映出〔〕
山西人擅长经商。

有人说,凡有麻雀的地方,就有山西商人的足迹。

晋商
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甚至远到俄国和日本
A.晋商经营的物品齐全
B.晋商形成于明清时期
C. 晋商讲究诚信
D.晋商经营地域范围广泛
【答案】D
【解析】这则材料描述了晋商的足迹所至,很明显地域范围非常广泛。

人教版七年级下初一历史《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含解析)(1)

人教版七年级下初一历史《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含解析)(1)

5.下图是清朝前期人均占有耕地情况简表。判断清朝前期人均耕地变化
的主要原因是( B ) A.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清朝年号 年代 人均耕地数(亩)
B.人口快速增长
康熙二十年 1681
27.92
C.耕地面积大量减少 乾隆十八年 1753
6.89
D.土地兼并严重
乾隆三十一年 1766
3.56
6.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许多问题,包括( D ) ①人口密度过大 ②人地矛盾逐渐突出 ③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坏 ④水土流失严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7.下列关于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鼓励垦荒促进经济发展 B.出现一大批工商业市镇 C.人口的增长,反映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 D.人口的增长,加重了社会负担,阻碍了城市经济的繁荣和边疆地区 经济的
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 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 . 原 因 : __顺__治____ 、 康 熙 、 ___雍__正___ 、 乾 隆 诸 位 帝 王 , 都 重 视 __农__业____生产,推行__垦__荒____政策,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并有较大发展,为 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2)观察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图中情景出现的原因。
(2)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 农业得到恢复并有较大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农业的发展 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3)依据所学知识,谈谈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 (3)农业:耕地面积增加,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 产作物,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有较大发展,品种增加,棉 花、甘蔗、烟草、茶叶、药材等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手工业:清朝前期, 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 工业工场。商业:商业发达,商品贸易兴盛,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 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在商业活动中,形成商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给第2组添一个适当的词,使第2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与第一组两个历史名词的关系相同。

①景帝→文景之治②( )→康乾盛世
A.顺治帝B.乾隆帝C.光武帝D.隋文帝
2.清朝前期,下列由福建、浙江等省推广到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高产作物是( )
A.甘薯B.棉花C.玉米D.双季稻
3.清朝前期,成为全国性的贸易市场的城市是( )
A.南京B.广州C.北京D.上海
4.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是( )
A.农民贫阻,无力购买手工业品
B.民族资本受到外国侵略势力的控制
C.政府限制商品买卖
D.统治者控制专卖权,阻碍生产发展
二、多项选择题
1.康熙采取的发展农业的措施中包括( )
A.奖励垦荒屯田B.严禁土地兼并
C.重视兴修水利D.多次减免租税
2.清朝前期已经成为商品的经济作物是( )
A.棉花B.甘蔗C.粟D.烟草
3.清朝前期,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部门包括( )
A.云南的采矿业B.四川的制盐业
C.台湾的制糖业D.北京的采煤业
三、填空题
1.清朝前期的100多年里,耕地面积增加了_______(百分比)以上,人口迅速增长到________亿。

2.清朝_______时,政府严禁民间开矿,后来不断放宽开矿政策。

乾隆年间_________的铜矿,有500多处;_________、______等地方的丝织业超过了苏州。

四、识图题
观察下图,请回答:
①这个画面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一种什么经济现象?
②这种经济现象比前一朝代有什么不同,表现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1.B 2.A 3.C 4.A
二、1.ACD 2.ABD 3.ABCD
三、1.40% 3.6 2.顺治云南南京广州
四、①清朝初年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手工业部门和地区比明朝增多了;手工工场的规模也比明朝扩大了;大商人控制生产过程,成为早期的资本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