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与高分子的絮凝作用

合集下载

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与高分子的絮凝作用

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与高分子的絮凝作用

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与高分子的絮凝作用一.实验目的1.掌握溶胶的聚沉原理与方法;2.验证电解质聚沉的符号与价数法则;3.了解水溶液高分子对溶液的絮凝作用。

二.实验原理1.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胶体中加入反离子后,由于静电斥力作用使部分反离子进入到吸附层内,压缩扩散双电层的厚度使ξ电位下降、斥力下降,从而使颗粒变大发生聚沉失去稳定性,当所加电解质的浓度相同时,随着反离子价数的增加,聚沉能力增大,符合叔采哈迪规则:M+ : M2+ : M3+ = (25~150) : (0.5~2) : (0.01~0.1)2.相互聚沉现象两种具有相反电荷的溶胶相互混合也能产生聚沉,这种现象称为相互聚沉现象。

通常认为有两种作用机理。

(1).电荷相反的两种胶粒电性中和;(2).一种溶胶是具有相反电荷溶胶的高价离子。

3.高分子的絮凝作用敏化作用: 当高分子浓度小于临界浓度护胶作用: 当高分子浓度大于临界浓度三.仪器与药品1.仪器722分光光度计,100mL锥形瓶6个,10mL微量滴定管3支,5mL、10mL 移液管各2支,10mL试管4支,50mL具塞量筒10个,51mL、100mL烧杯各1个。

2.药品0.01mol/L KCL,0.001mol/L K2SO4,0.001mol/L K3(COO)3C3H4OH,Fe(OH)3溶胶,粘土溶胶。

四.实验步骤1.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1)用移液管取10.0mL Fe(OH)3 溶胶三份分别与100mL锥形瓶中;(2)用移液管加入分别向锥形瓶加入KCL、K2SO4、K3(COO)3C3H4OH,边加边摇,记下刚刚产生浑浊时电解质的体积2.溶胶的相互聚沉作用取6支干燥试管,在每支试管分别加入0.1mL、0.5mL、1.0mL、3.0mL、5.0mL、5.5mLFe(OH)3溶胶。

然后在所有试管中加入粘土溶胶,使每支试管内的溶胶总体积为6mL。

摇动每支试管10次,静止10~20分钟,记下每支试管中的聚沉现象。

有机高分子絮凝作用的机理

有机高分子絮凝作用的机理

有机高分子絮凝作用的机理胶体因电位降低或消除,从而失去稳定性的过程称为脱稳。

脱稳后的胶粒形成细小絮体的过程称为凝聚,凝聚过程产生的脱稳或未完全脱稳的微粒相互碰撞,进一步集聚较大颗粒絮体的过程叫絮凝。

在实际过程中,两种过程很难截然分开,往往是同时发生的。

不同的化学药剂能使胶体以不同的方式脱稳,凝聚或絮凝。

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絮凝机理。

即压缩双电层、吸附电中和、吸附架桥和沉淀物网扑机理。

1、压缩双电层。

有些絮凝剂与胶粒之间的相互作用纯属静电性质,与胶粒所带原始电荷符号相同的离子被排斥,抗衡离子(异电荷离子)则被吸引,在脱稳中其他性质的相互作用并不重要,而是由不同于胶体所带电荷的离子所引起的,抗衡离子通过压缩环绕的胶粒周围的扩散层而实现脱稳。

溶液中的电解质浓度越高,相应的扩散层中抗衡离子的浓度也越高,为维持电中和所要求的扩散层体积因而就减小,活化能垒就消失。

当扩散层厚度为零时,脱稳最有效。

2、吸附电中和机理。

吸附电中和作用指胶粒表面对异号离子、异号胶粒或链状分子带异号电荷的部位有强烈的吸附作用,由于这种吸附作用中和了他的部分电荷,减少了静电斥力,因而容易与其他颗粒接近而相互吸附,此时静电引力常是这些作用的主要方面。

因而当胶粒吸附了过多的反离子时,使原来带的负电荷转变成带正电荷,胶粒会发生再稳现象,这是与压缩扩散层不同的地方。

吸附电中和作用要求聚合物药剂提供与待处理污水中带点颗粒电性相反的电荷,因而分子链上的电荷密度、均匀度等直接影响絮凝的效果。

3、吸附架桥机理。

主要是指链状高分子聚合物在静电引力、范德华力和氢键力作用下,通过活性部位与胶粒或细微悬浮物等发生吸附桥连的过程。

高分子絮凝剂具有线性结构,他们具有能与胶粒表面某些部位起作用的化学基团,当高聚物与胶粒接触时,基团能与胶粒表面产生特殊的反应而相互吸附,而高聚物分子的其余部分则伸展在溶液中可以与另一个表面有空位的胶粒吸附,这样聚合物就起到了架桥连接作用。

聚沉名词解释

聚沉名词解释

聚沉是一个物理化学过程,主要用于分离和提纯混合物中的固体颗粒。

在这个过程中,悬浮在液体中的固体颗粒因为某些原因(如添加电解质、改变pH值或温度等)而失去稳定性,发生聚集和沉降,从而实现固体与液体的分离。

聚沉现象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

例如,在污水处理中,通过添加絮凝剂使悬浮在水中的污染物聚集成絮状物,然后通过沉降或浮升实现污染物的去除;在矿物加工中,通过调整矿浆的pH值或添加相应的化学药剂,使有用矿物颗粒聚沉,从而实现矿物的分离和提纯。

聚沉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双电层压缩:固体颗粒表面通常带有电荷,周围会形成一层与其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层,称为双电层。

当双电层受到压缩时,颗粒之间的静电斥力减小,颗粒容易发生聚集。

2. 吸热效应:在某些条件下,颗粒的聚集过程是吸热反应,当体系达到热平衡时,颗粒会停止聚集。

3. 絮凝剂的作用:一些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丙烯酰胺)作为絮凝剂,能吸附在颗粒表面,通过架桥作用将颗粒连接起来,形成絮状物。

4. 重力沉降:聚集后的颗粒在液体中受到重力作用,逐渐沉降到底部。

掌握聚沉的原理和影响因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用这一过程,实现混合物的有效分离和提纯。

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与高分子的絮凝作用

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与高分子的絮凝作用

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原理(Ⅱ)实验报告实验日期:成绩:班级:学号:姓名:教师:同组者: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与高分子的絮凝作用一、实验目的1.掌握溶胶的聚沉原理与方法;2.验证电解质聚沉的符号和价数法制;3.了解水溶性高分子对溶胶的絮凝作用。

二、实验原理1.胶体中加入反离子后,由于静电斥力作用使部分反离子进入到吸附层内,压缩扩散双电层的厚度使ξ电位下降斥力下降,从而使颗粒变大发生聚沉失去稳定性,当所加电解质的浓度相同时,随着反离子价数的增加聚沉能力增强聚沉值减小,符合叔采—哈迪规则:M+:M+2:M+3=(25~150):(0.5~2):(0.01~0.1)2.电性中和及高价反离子作用两种具有相反电荷的溶胶相互混合也能产生聚沉,这种现象称为相互聚沉现象。

通常认为有两种作用机理。

(1)电荷相反的两种胶粒电性中和;(2)一种溶胶是具有相反电荷溶胶的高价反离子。

3.高分子的絮凝作用敏化作用:当高分子浓度小于临界浓度护胶作用:当高分子浓度大于临界浓度三、仪器与药品1.仪器722型分光光度计,100ml锥形瓶6个,试管架一个,秒表,10ml移液管1支,吸尔球,大、小吸管各3支,20ml试管6支,50ml、100ml烧杯各1个,玻璃搅拌棒2根。

2.药品粘土溶胶,氢氧化铁溶胶,2molL-1KCl溶液,0.01molL-1K2SO4溶液,0.001molL-1K3C6H5O7H2O溶液,0.02%HPAM溶液。

四、实验步骤1 .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作用溶胶。

在 3 个清洁、干燥的100mL锥形瓶内,用移液管各加入 10mL Fe(OH)3然后用微量滴定管分别滴入表 1 所列各种电解质溶液,每加入一滴要充分振荡,至少一分钟内溶胶不会出现浑浊才可以加入第二滴电解质溶液。

记录刚刚产生浑浊时电解质的溶液的体积,并列于表1。

2.粘土溶胶和氢氧化铁溶胶的相互聚沉作用取 6 支干燥试管,在每支试管中按表2用量加入 Fe(OH)溶胶。

电解质的聚沉与高分子的絮凝

电解质的聚沉与高分子的絮凝

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原理二实验报告实验日期:2014.10.29 成绩:班级:学号:姓名:教师:同组者: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与高分子的絮凝作用一.实验目的1.掌握溶胶的聚沉原理与方法;2.验证电解质聚沉的符号和价数法则;3.了解水溶性高分子对溶胶的絮凝作用。

二.实验原理1.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溶胶由于失去聚结稳定性进而失去动力稳定性的整个过程叫聚沉。

电解质可以使溶胶发生聚沉。

原因是电解质能使溶胶的§电势下降,且电解质的浓度越高§电势下降幅度越大。

当§电势下降至某一数值时,溶胶就会失去聚结稳定性,进而发生聚沉。

不同电解质对溶胶有不同的聚沉能力,常用聚沉值来表示。

聚沉值是指一定时间内,能使溶胶发生明显聚沉的电解质的最低浓度。

聚沉值越大,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能力越小。

聚沉值的大小与电解质中与溶胶所带电荷符号相反的离子的价数有关。

这种相反符号离子的价数越高,电解质的聚沉能力越大。

叔采-哈迪(SchlZe--Hardy)分别研究了电解质对不同溶胶的聚沉值,并归纳得出了聚沉离子的价数与聚沉值的关系:M+:M+2:M+3=(25~150):(0.5~2):(0.01~0.1)这个规律称为叔采-哈迪规则。

2.相互聚沉现象两种具有相反电荷的溶胶相互混合也能产生聚沉,这种现象称为相互聚沉现象。

通常认为有两种作用机理。

(1)电荷相反的两种胶粒电性中和;(2)一种溶胶是具有相反电荷溶胶的高价反离子。

3.高分子的絮凝作用当高分子的浓度很低时,高分子主要表现为对溶胶的絮凝作用。

絮凝作用是由于高分子对溶胶胶粒的“桥联”作用产生的。

“桥联”理论认为:在高分子浓度很低时,高分子的链可以同时吸附在几个胶体粒子上,通过“架桥”的方式将几个胶粒连在一起,由于高分子链段的旋转和振动,将胶体粒子聚集在一起而产生沉降。

三.仪器和药品1.仪器722 分光光度计,100mL 锥形瓶3 个,10mL 微量滴定管3 支,10mL 移液管1支,20mL 具塞试管 6 支,50mL 具塞量筒 3 个,胶头滴管,吸耳球,秒表等。

絮凝剂的作用原理

絮凝剂的作用原理

絮凝剂的作用原理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登录|注册发布絮凝剂是通过预先在污水中投放化学药剂破坏胶体的稳定性,使污水中的胶体和细小悬浮物聚集成具有可分离特性的絮凝体,再加以分离除去的过程。

而接下来让我们深入的去了解下絮凝剂是什么有着怎样的作用机理吧。

絮凝剂的作用原理絮凝剂按照其化学成分总体可分为无机絮凝剂和有机絮凝剂两类。

其中无机絮凝剂又包括无机凝聚剂和无机高分子絮凝剂;有机絮凝剂又包括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天然有机高分子絮凝剂和微生物絮凝剂。

.理论基础是:“聚并”理论,絮凝剂主要是带有正(负)电性的基团和水中带有负(正)电性的难于分离的一些粒子或者颗粒相互靠近,降低其电势,使其处于不稳定状态,并利用其聚合性质使得这些颗粒集中,并通过物理或者化学方法分离出来。

一般为达到这种目的而使用的药剂,称之为絮凝剂。

絮凝剂主要应用于给水和污水处理领域。

絮凝剂的品种繁多,从低分子到高分子,从单一型到复合型,总的趋势是向廉价实用、无毒高效的方向发展。

无机絮凝剂价格便宜,但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会产生不利影响;有机高分子絮凝剂虽然用量少,浮渣产量少,絮凝能力强,絮体容易分离,除油及除悬浮物效果好,但这类高聚物的残余单体具有“三致”效应(致崎、致癌、致突变),因而使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微生物絮凝剂因不存在二次污染,使用方便,应用前景诱人。

微生物絮凝剂将可能在未来取代或部分取代传统的无机高分子和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制和应用方兴未艾,其特性和优势为水处理技术的发展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前景。

无机絮凝剂主要分为两大类别:铁制剂系列和铝制剂系列,当然也包括其丛生的高聚物系列。

无机絮凝剂包括硫酸铝、氯化铝、硫酸铁、氯化铁等,其中硫酸铝最早是由美国开发的,并一直沿用至今的一种重要的无机絮凝剂。

常用的铝盐有硫酸铝AL2(SO4)3.18H2O和明矾AL2(SO4)3.K2SO4.24H2O,另一类是铁盐有三氯化铁水合物FeCL3.6H2O.硫酸亚铁水合物FeSO4.7H2O和硫酸铁。

简述高分子混凝剂的作用

简述高分子混凝剂的作用

简述高分子混凝剂的作用一、引言高分子混凝剂是一种重要的水处理化学品,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和民用水处理领域。

它的作用是通过吸附、中和、凝聚等机制,将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物质和溶解性有机物等污染物质迅速聚集成大颗粒状物质,从而达到快速分离和去除的目的。

二、高分子混凝剂的分类1. 无机高分子混凝剂:如氯化铁、硫酸铝等,具有良好的混凝效果,但存在易腐蚀、难降解等缺点。

2. 有机高分子混凝剂:如聚丙烯酰胺(PAM)、聚丙烯酸钠(SAP)等,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生物降解性。

三、高分子混凝剂的作用机理1. 吸附作用:高分子混凝剂中含有大量活性基团,在水中形成大量极性吸附位点,能够吸附水中带电离子或极性化合物。

2. 中和作用:高分子混凝剂能够中和水中带电离子,使其失去电荷并形成沉淀。

3. 凝聚作用:高分子混凝剂通过吸附和中和作用,使水中的微小颗粒聚集成大颗粒状物质,从而便于沉淀或过滤。

四、高分子混凝剂的应用1. 污水处理:高分子混凝剂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能够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胶体物质和有机物等污染物质。

2. 饮用水处理:高分子混凝剂能够快速去除饮用水中的浑浊度、色度等杂质,提高饮用水的品质。

3. 工业废水处理:高分子混凝剂适用于各种工业废水的处理,如纺织废水、造纸废水、印染废水等。

五、高分子混凝剂的使用注意事项1. 需要根据不同的污染物选择不同类型的高分子混凝剂。

2. 使用前需要进行充分搅拌和溶解,以确保其充分发挥作用。

3. 使用后需要对混凝后的物质进行处理和回收,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六、结论高分子混凝剂作为一种重要的水处理化学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的经济效益。

在未来的发展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更加环保、高效、低成本的高分子混凝剂,以满足不同领域对于水处理技术的需求。

实验化学实验报告

实验化学实验报告

巩留县阿尕尔森乡头道湾学校巩留县阿尕尔森乡头道湾学校巩留县阿尕尔森乡头道湾学校篇二:大学化学实验报告(全) 化学原理ⅱ实验王业飞吕开河葛际江戴彩丽焦翠于连香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2007 年 2 月目录前言………………………………………………………………………………1 实验一三组分相图的制备…………………………………………………….3 实验二最大压差法测表面张力…………………………………………….6 实验三溶胶的制备与电泳……………………………………………………11 实验四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与高分子的絮凝作用...........................16 实验五乳状液的制备、鉴别和破坏................................................20 实验六聚丙烯酰胺的合成与水解...................................................24 实验七聚合物分子量的测定---粘度法..........................................26 实验八原油/水界面张力测定(滴体积法).......................................31 实验九聚合物综合性能评价 (33)附录一苯-水的相互溶解度…………………………………………………35 附录二不同温度下水的密度、粘度和表面张力.................................36 附录三某些液体的密度...............................................................37 附录四不同温度时某些液体的表面张力..........................................38 附录五彼此相互饱和的两种液体的界面张力....................................39 附录六不同温度时水的介电常数...................................................39 附录七722 型分光光度计 (40)1前言一.化学原理(ⅱ)实验的目的化学原理(ⅱ)实验是化学原理(ⅱ)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有以下四点:1.了解化学原理(ⅱ)的研究方法,学习化学原理(ⅱ)中的某些实验技能,培养根据所学原理设计实验、选择和使用仪器的能力;2.训练观察现象、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3.验证化学原理(ⅱ)主要理论的正确性,巩固和加深对这些理论的理解;4.培养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严格细致的工作作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石油大学化学原理(二)实验报告
实验日期:2013.11.5 成绩:
班级:学号:姓名:教师:耿杰
同组者:
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与高分子的絮凝作用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溶胶的聚沉原理与方法;
2.验证电解质聚沉的符号和价数法则;
3.了解水溶性高分子对溶胶的絮凝作用。

二.实验原理
1.无机电解质的聚沉作用溶胶由于失去聚结稳定性进而失去动力稳定性的整个过程叫聚沉。

电解质可以使溶胶发生聚沉。

原因是电解质能使溶胶的§电势下降,且电解质的浓度越高§电势下降幅度越大。

当§电势下降至某一数值时,溶胶就会失去聚结稳定性,进而发生聚沉。

不同电解质对溶胶有不同的聚沉能力,常用聚沉值来表示。

聚沉值是指一定时间内,能使溶胶发生明显聚沉的电解质的最低浓度。

聚沉值越大,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能力越小。

聚沉值的大小与电解质中与溶胶所带电荷符号相反的离子的价数有关。

这种相反符号离子的价数越高,电解质的聚沉能力越大。

叔采-哈迪(SchlZe--Hardy)分别研究了电解质对不同溶胶的聚沉值,并归纳得出了聚沉离子的价数与聚沉值的关系:
M+:M+2:M+3=(25~150):(0.5~2):(0.01~0.1)
这个规律称为叔采-哈迪规则。

2.相互聚沉现象
两种具有相反电荷的溶胶相互混合也能产生聚沉,这种现象称为相互聚沉现象。

通常认为有两种作用机理。

(1)电荷相反的两种胶粒电性中和;
(2)一种溶胶是具有相反电荷溶胶的高价反离子。

3.高分子的絮凝作用
当高分子的浓度很低时,高分子主要表现为对溶胶的絮凝作用。

絮凝作用是由于高分子对溶胶胶粒的“桥联”作用产生的。

“桥联”理论认为:在高分子浓度很低时,高分子的链可以同时吸附在几个胶体粒子上,通过“架桥”的方式将几个胶粒连在一起,由于高分子链段的旋转和振动,将胶体粒子聚集在一起而产生沉降。

三.实验仪器和药品
1.仪器
722 分光光度计,20mL具塞试管6支,100mL 锥形瓶 3 个,50mL具塞量筒3个,10mL移液管一只,胶头滴管,吸耳球,秒表等。

2.药品
0.01mol/L KCL,0.001mol/L K2SO4,0.001mol/L K3(COO)3C3H4OH,0.025%部分水解聚丙烯氨溶液,Fe(OH)3 溶胶,粘土溶胶。

四.实验步骤
1 .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作用
在 3 个清洁、干燥的 100mL 锥形瓶内,用移液管各加入 10mL Fe(OH)3 溶胶。

然后用微量滴定管分别滴入表 10-1 所列各种电解质溶液,每加入一滴要充分振荡,至少一分钟内溶胶不会出现浑浊才可以加入第二滴电解质溶液。

记录刚刚产生浑浊时电解质的溶液的体积,并列于表 4-1。

4-1 不同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作用记录
Fe(OH)3 溶胶
电解质电解质溶液浓度
(mol/L)
所用电解质溶液体积
(mL)
KCL
K2SO4
K3(COO)3C3H4OH
2.粘土溶胶和氢氧化铁溶胶的相互聚沉作用
取 6 支干燥试管,在每支试管中按表 10-2 用量加入 Fe(OH)3 溶胶。

然后在所有试
管中加入粘土溶胶,使每支试管内的溶胶总体积为 6mL。

摇动每支试管,
静止 2 小时,记下每支试管中的聚沉现象。

表4-2 Fe(OH)3与粘土溶胶的相互聚沉作用记录表
试管编号123456
Fe(OH)3 溶胶0.10.5135 5.5
粘土溶胶 5.9 5.55310.5
聚沉现象
3.高分子的絮凝作用
取 10 个 50mL 内径相近的具塞量筒,用移液管分别加入 20mL 粘土溶胶,按下表分别加入分子量为 2×106 的 0.02%的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溶液,再加水到 50mL,来回翻到 20 次,静止 1 小时,在液面下 2cm 处吸取 5mL 溶液,用 722 分光光度计(用法见附录八),在波长 420nm 下,以蒸馏水为空白测其光密度,将各数据填入表 4-3。

表 4-3 HPAM 对粘土溶胶的絮凝作用记录表
粘土溶胶30ml 30ml 30ml
PHP加量2滴10滴40滴
分层情况
本实验中所加 HPAM 的体积是不固定的,仅供参考。

因为高分子的最佳絮凝浓度,随所用 HPAM 的分子量、水解度及溶胶浓度和制备条件而变化。

所以 HPAM 的加量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变动。

五.实验处理
1. 实验现象和数据记录
表 4-1 不同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作用记录
表 4-2
Fe(OH)3与粘土溶胶的相互聚沉作用记录表
试管编号 1 2 3 4 5 6 Fe(OH)3 溶胶
(ml ) 0.1 0.5 1 3 5 5.5 粘土溶胶(ml) 5.9
5.5
5
3
1
0.5
聚 沉 现 象
无明显现象 分层较慢,上层体积5ml ,有少量浑浊出现 分层较快,上层体积1ml , 沉淀颜色较浅 分层很快,分层明显,上层体积3.5ml ,沉淀颜色深 分层较快,分层明显,上层体积4.8ml ,色较深,颗粒
较大
分层很慢,沉
淀颗粒很大,颜色较深
4-3 HPAM 对粘土溶胶的絮凝作用记录表
粘土溶胶
30ml 30ml 30ml PHP 加量
2d
10d
40d
现象
溶液变浑浊,但不明显,絮凝速度较慢,颗粒较小 逐渐分层,上层澄清,在25ml 处有分界线,絮凝速度居中,颗粒大小居中 逐渐分层,上层澄清,在20ml 处有分界线,絮
凝速度最快,颗粒较大
2.根据实验结果判断Fe(OH)3 溶胶和粘土溶胶的带电性。

答。

粘土溶胶胶粒带负电,Fe(OH)3 溶胶带胶粒带正电。

3.比较各电解质的聚沉值,验证叔采-哈迪规则;
电解质 2 mol/L KCL
0.01mol/L K 2SO 4
0.001mol/L K 3(COO)3C 3H 4OH
加入滴数
40d
8d
5d
不同电解质对溶胶的聚沉作用记录
Fe(OH)3 溶胶
电解质电解质溶
液浓度
所用电解质
溶液体积
聚沉值
(mmol/L)
比例
KCL 2 0.002 333.3333 433
K2SO4 0.01 0.0004 0.384615 0.5 K3(COO)3C3H4OH0.001 0.00025 0.02439 0.03
对比叔采-哈迪规则中的比例M+:M+2:M+3=(25~150):(0.5~2):(0.01~0.1)本实验测得的比例为433:0.5:0.03;KCL的值偏大,因为KCL价位太低,容易导致较大的实验误差,但是二价和三价可以很好地吻合。

六.思考题
1.为什么 Fe(OH)3 溶胶必须透析后才能作絮凝实验?
答:因为不对Fe(OH)3进行透析的话,制备过程中的电解质残留就有可能
对粘土溶液的絮凝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2.不同的电解对同一溶胶的聚沉值是否一样?为什么?
答:不同电解质对同一溶胶的聚沉值不一样。

因为聚沉值的大小与电解质
中与溶胶所带电荷符号相反的离子的价数有关,价数越高,电解质聚沉能力越
大,即聚沉值越小。

3.当高分子在溶胶的浓度较高时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答:无明显现象,不会发生絮凝现象。

因为高分子浓度较高时,高分子对
溶胶胶粒的“桥联”作用不明显,所以不会使胶体发生絮凝现象,无明显现象。

七.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掌握了溶胶的聚沉原理和方法,了解水溶性高分子对溶胶
的絮凝作用,验证了叔采--哈迪规则,同时提高了自己的动手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