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他们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200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200《把栏杆拍遍》是一部以抗战时期为背景的小说,作者是巴金。
小说以抗战时期的上海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平凡的家庭在战乱中的生活遭遇。
小说通过描写家庭成员的命运,展现了抗战时期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以及他们在战乱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与顽强。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主人公家庭成员的塑造,展现了他们在战乱中的不同命运和心理变化。
主人公的父亲是一个坚强的男人,他在战乱中失去了工作和家庭,但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努力支撑着整个家庭。
而主人公的母亲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她在战乱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依然坚强地支撑着家庭。
小说中还有主人公的姐姐和弟弟,他们也在战乱中经历了种种磨难,但依然坚韧不拔,努力生活。
通过对这些家庭成员的塑造,作者展现了他们在战乱中的坚韧与顽强。
他们或许没有英雄的壮举,但他们用自己的生活实践诠释了坚韧与顽强的真谛。
他们在战乱中经历了磨难,但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努力生活。
他们或许没有取得辉煌的成就,但他们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却令人敬佩。
除了对家庭成员的塑造,小说还通过对战乱时期的生活场景的描写,展现了抗战时期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对上海的描写,展现了战乱时期的生活状态。
在战乱时期,人们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中,他们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但他们依然努力生活,不断追求着幸福。
小说中还描写了人们在战乱中的心理变化,他们或许曾经感到绝望和无助,但最终他们依然选择了坚韧和顽强,努力生活。
通过对战乱时期的生活场景的描写,作者展现了抗战时期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
他们或许曾经感到绝望和无助,但最终他们依然选择了坚韧和顽强,努力生活。
这种精神风貌令人敬佩,也是小说的核心所在。
总的来说,《把栏杆拍遍》是一部描写抗战时期普通人生活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家庭成员的塑造和对战乱时期的生活场景的描写,展现了抗战时期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以及他们在战乱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与顽强。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精选10篇)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精选10篇)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
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把栏杆拍遍》读后感(精选10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一位词人,血洒战场,有一位武将,文采飞扬。
这个人,便是辛弃疾。
一位从小习武,苦修剑法,在22岁便有了自己的实力,与侵略蹂躏的金人抗争,在屡次奔走战场,器宇轩昂的之后,一次所谓的南归,将这位满腔报负,一心为国的将军的利剑夺走,却只是换来一根让他欲哭无泪的笔。
但,这位将军并没有放弃,他在词中挥洒自己的才华,一首《破阵子》点破自己的忧愁,一首《水龙吟》释放心中的悲愤,一首《永遇乐》写满了对自己嘲笑。
一位词人,本应像其他人一般在诗中,将心中的“美”写在纸中,而他,诗中散发着一种禀然杀气,和磅礴之势,这位亡国游子的悲愤谁能品味?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正如他的名号“稼轩一般”将近五十,只能回家种地。
这位豪放派的诗人只能叹息。
报国无门,只能在房前咀嚼自己的哀愁。
这位豪放派的诗人也因此成为了婉约派,细腻的心思中,包含一番沧桑。
郭沫若说过:“将军本色是诗人。
”而辛弃疾,虽是词人,但词中尖锐无比,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武将。
辛弃疾,是一位传奇。
“草船借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顾茅庐”是那么脍炙人口!而它们都跟一个人有关,他就是诸葛亮。
1800年前,诸葛亮在与曹魏的战争中去世,蜀国一时失去栋梁,霎时间,蜀国像一个没有支柱的楼摇摇欲坠,举国上下无不悲痛,在民心难违,武侯寺就这样建成了,是诸葛亮与刘备的君臣合庙,在人们心中永久的保留了下来。
想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的形象仿佛跃然心中,头戴纶巾,手持羽扇。
又仿佛看到了他身着八卦衣,借东风的场景,这位哲人,就这样在人们心中扎根,仿佛还能看到他为蜀国凝神沉思的情景,正如梁衡所说:“我看到了他初出茅庐羽扇轻轻一挥,80万曹军灰飞烟灭,我看到了他在斩马谡时那一滴难言的浑浊泪,我仿佛看到了他在向后主自报家产是那一颗无私的心……1700年前,他输给了曹魏,但却赢得了从此以后所有人的心,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质成为了我们的榜样,也许曹魏并没有那么”恶”但诸葛亮却像在眼前一般,手挥羽扇,微微笑着的那么亲切。
《把栏杆拍遍》课件-高二语文苏教版《现代散文选读》

本文写法
“知人以论世,读诗以观心”,作者紧紧环绕辛弃疾怎么从一个爱国 志士成为爱国词人这一中心,不仅叙述了他不平凡的经历和事迹,而且 联系到他所处的特殊时代,并由此探索了他成长为词人的心路历程,从 而使这位历史人物活生生地耸立在我们的眼前,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这 位伟大的爱国词人的政治抱负、人格力量和内心世界。
整体感知
这是一篇带有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在作者看 来辛弃疾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提示:抓住作者评析时的关键句)
关键句:“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质是武人,武人本质是政人。” 在作者看来,辛弃疾其实是一位“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他“由 行伍出身,以武起事”,“最终以文为业”,成为一位大词人。
1.“武人”辛弃疾
示例:
《破阵子》——气势磅礴的报国之作 《水龙吟》——忧国孤客的悲愤之作 《菩萨蛮》——心忧山河的心郁之作 《永遇乐》—— 自嘲姓氏的辛酸之作 《摸鱼儿》—— 借史抨政的忧愤之作 《水调歌头》——咀嚼闲愁的寂寞之作 《丑奴儿》—— 深含政治的婉约之作
质疑探究
联系文本,思考讨论:作者为什么说,要是为辛弃疾造像, 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为什么本文着重评价了辛 弃疾这一历史人物,题目不用“辛弃疾传”或“好一个辛弃 疾”……而题目也用“把栏杆拍遍”?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 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 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 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我们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 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 一次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 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因此,“把栏杆拍遍”是最能展现辛弃疾内在思想 情感的外延举动,集中展示了他个性人物形象的特殊 魅力。是泱泱三百年大宋王朝产生的唯一一个、前无 古人后无来者的辛弃疾的招牌动作!
与把栏杆拍遍有关的发言稿

与把栏杆拍遍有关的发言稿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我很荣幸有机会站在这里给大家分享我对把栏杆拍遍这个话题的看法和思考。
把栏杆拍遍这个词汇来源于一位著名诗人柳宗元的一首诗,诗中描述了一个人在登高望远的时候用栏杆作为发泄情感的媒介,以此来表达思乡之情。
今天,我们不妨以把栏杆拍遍为起点,来探讨一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表达情感,如何与他人沟通,以及如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中保持真实与纯粹的情感表达。
首先,让我们看一看把栏杆拍遍这个词汇的意义。
在古代,人们往往在登高望远的时候,会倚着栏杆静静地观赏远方的景色,思念故乡,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种行为既是一种发泄情感的方式,又是一种与自然对话的方式。
就像今天的我们在朋友圈里分享自己的心情一样,都是在寻求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打开手机,一张张美丽的照片,一段段感人的文字,都是我们在表达情感,寻求温暖和安慰。
而在如今充斥着各种虚假信息和浮夸情感的社交媒体上,我们更加需要保持真实的情感表达,去拥抱那种纯粹的情感。
在这个时代,人们更加依赖于社交媒体和网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在这个过程中,真实的情感表达并不总是那么容易。
我们常常在虚假的照片和文字里寻找真实的情感,而真实的情感却往往被掩盖在表面的光鲜之下。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持真实的情感表达呢?我认为,首先,我们要学会去发现和感受真实的情感。
在这个充满信息冗余和噪音的时代,我们需要学会去分辨哪些是真实的情感,哪些是虚假的情感。
我们可以通过仔细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去发现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情感。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反思自己的表达方式,是否是真实的情感,还是在模仿和复制他人的情感表达。
只有真实的情感表达才能与他人产生共鸣,才能真正传递温暖和纯粹的情感。
其次,我们要学会用简单的方式去表达情感。
在这个时代,人们往往追求炫耀和浮夸的情感表达,但真正感动他人的往往是那些简单而真挚的情感表达。
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份真挚的关怀,都能给人带来温暖和安慰,而不需要炫耀和浮夸。
《把栏杆拍遍》阅读答案把栏杆拍遍阅读答案

《把栏杆拍遍》阅读答案把栏杆拍遍阅读答案,把栏杆拍遍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词为业,成为大诗词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
比如这首著名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我敢大胆说一句,这首词除了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
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军旅诗人卢纶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哪一个诗人曾有他这样在刀刃剑尖上滚过来的经历?他本来是以身许国,准备血撒大漠,马革裹尸的。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
像屈原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
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谁能懂得他这个游子,实际上是亡国浪子的悲愤之心呢?这是他登临建康赏心亭时所作。
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挥刀纵马,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我们今天读其词,总能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忠臣,一遍一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
说到辛词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人。
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待政治,他不像陶渊明那样浅尝辄止,再不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样长期在任,亦政亦文。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摘抄加赏析

把栏杆拍遍读书笔记摘抄加赏析《把栏杆拍遍》是梁衡先生的一本散文集,其中的人物散文以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展现了历史人物的风采。
以下是我在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读书笔记摘抄以及相应的赏析。
摘抄一:“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赏析:这段话开篇点明了辛弃疾独特的人生轨迹,从行伍到诗词创作,突出了他在文学史上的独一无二。
这种简洁明了的表述,让读者一下子就对辛弃疾的特殊身份有了清晰的认识,引发了对他人生经历和文学成就的好奇。
摘抄二:“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
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国将军的形像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
”赏析:用“刀和剑刻成”来形容辛弃疾的词,极具力量感,生动地展现了他词作中蕴含的豪迈、激昂与悲壮。
这种形象化的语言,让我们仿佛能看到辛弃疾在沙场上奋勇杀敌的英勇身姿,也能感受到他内心对国家的深沉热爱和壮志未酬的悲愤。
摘抄三:“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赏析:这一段词描绘了一幅壮阔而又凄凉的秋日景象。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展现出辽阔的天地,“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将远处的山峦拟人化,赋予它们愁绪和怨恨。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通过落日、孤雁的景象,烘托出作者的孤独和漂泊之感。
而“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则将辛弃疾的悲愤和无奈推向高潮,他看着手中的武器,拍遍栏杆,却无人理解他的报国之志。
这段词情景交融,语言优美,将辛弃疾的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摘抄四:“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赏析:“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感慨时光流逝,人生多舛。
“树犹如此”用桓温的典故,更增添了岁月无情的悲哀。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把栏杆拍遍》是一部讲述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
小说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做小明的男孩,他在家里的栏杆上贴满了自己拍的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他成长的点点滴滴。
小明的母亲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她对小明的成长充满了期待和关爱。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述母子之间的故事,展现了家庭的温馨和亲情。
小说的一大亮点就是它真实地展现了普通家庭的生活。
小明的母亲是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她每天忙碌于家务和照顾孩子,尽职尽责地履行着母亲的责任。
而小明则是一个顽皮活泼的男孩,他在家里的栏杆上贴满了自己拍的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他成长的点点滴滴。
通过这些细节,读者可以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幸福。
另一个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小说中的母子情深。
小明的母亲对他充满了期待和关爱,她不仅在物质上给予了小明无微不至的照顾,更在精神上给予了他无限的支持和鼓励。
小明也是一个懂事孝顺的孩子,他在母亲生病的时候,不顾一切地照顾母亲,让人感动不已。
通过这段母子之间的故事,读者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亲情的伟大和温暖。
此外,小说还通过描写家庭生活中的琐事,展现了家庭的温馨和幸福。
在小说中,小明的母亲每天都在家里忙碌着,她用心烹饪美食,打理家务,给予家人最大的关爱。
而小明则在家里的栏杆上贴满了自己拍的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他成长的点点滴滴。
这些细节让读者感受到了家庭的温馨和幸福,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总的来说,《把栏杆拍遍》是一部充满温情的家庭故事。
通过描述一个普通家庭的生活,作者展现了家庭的温馨和亲情,让读者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和幸福。
这部小说不仅让人感受到了亲情的伟大和温暖,更让人对家庭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希望每个人都能珍惜家庭,感恩家人的关爱和付出。
《把栏杆拍遍》800字作文

《把栏杆拍遍》800字作文
作文开始:
这是一条繁忙的街道,满是人群在一边奔跑,一边准备着去做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不远处有一条栏杆,此时正有一位年轻人,手中拿着一部相机,站在栏杆上,慢慢地把栏杆拍遍了一遍又一遍。
他的目光是凝重的,似乎在捕捉什么瞬间,就像是在捕捉一段背后的故事,或者看到了某种不同的世界。
他的动作比较慢,拍摄的画面像是一张张鲜活,深入每个细节,把他眼中这栏杆全部展现出来。
他拍完一边,又转向另一边,不停地拍着栏杆,一会儿拍到某处就多留一会儿,一会儿拍着又移动,似乎在不断发现不同的瞬间,然而,这一切又有什么意义呢?
思索着,他又放下了相机,看了一下,嘴角描绘出一丝微笑,似乎对自己的结果很满意。
这时,他终于把栏杆拍遍了,他却没有有立即离开,而是再次看着栏杆,细细的望了望。
慢慢的,他的目光变得柔和,似乎发现了某种秘密,他越看越沉静,整条街道上的键声、车辆声,都仿佛了被遗忘,此时此刻,他只看到栏杆,他只用心去感受,一切都变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他们把栏杆拍遍
梁衡在《把栏杆拍遍》以“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
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的独特地位”作为开头。
但我觉得,单就遭当权者嫌弃却依旧有一腔热血并最终在各个方面有所作为。
以辛弃疾为代表,是一个群体。
他们,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和叹息。
抬头看到了一本《稼轩长短句》,翻开,看到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位披肝沥胆、忠一不二、勇往直前的将军形象便在我脑海中呈现。
21岁就在家乡参加了抗金起义,起义失败,回到南宋,辛弃疾的爱国之心却是依旧:安定民生,训练军队,极力主张收复中原,还写出了美芹十论等兵书。
多次进谏,却总遭排斥打击。
时间推移至公元前315年左右,正值青年的屈原为楚怀王的左徒官。
他见百姓受到战争灾难,十分痛心。
他立志报国为民,劝怀王任用贤能,爱护百姓,很得怀王的信任。
但历史总是不宠爱他,因遭到以楚国公子子兰为首的腐败贵族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
终于是受不了这种生活,屈原在极度苦闷、完全绝望的心情下,投江自杀了。
再将时间往后推到1126年,看到了另一个“他们”的杰出代表--岳飞。
那年岳飞母亲在他身上刻下了“精忠报国”,便开启了此后十余年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直到1140年被突然召回,背上了使国民困乏的罪。
这个千古奇冤的案件,就在岳飞在供状上写下的“天日昭昭,天日昭昭”中结束了,在岳飞被杀的结果中结束了。
从古至今,又有多少他们,或是迫于历史背景转业,或是被逼迫致死?我扶着栏杆远眺,是多么希望在汩罗江旁拉住正要投江的屈原,推开将岳飞斩首的官吏,亦或是在他们失意时拍拍他们的肩,鼓励他们继续走下去,可是我不能,也只好为他们,把栏杆拍遍。
不是所有人都能像诸葛亮,遇上一个懂得自己的刘备。
你看那些形容他们的词语“艰辛”“苦难”“悲惨”,真是五内俱焚。
世上许多甜美、顺达之志,怎么总轮不到他们呢?他们要不是被闲置,就是走马灯式的调动。
我想:是时代创造了他们。
他们被时代抛弃,经历了种种锤炼,他们浴火重生。
这些能量被他们化作了刀枪之力,化作了施政之策,化作了吟诗作赋。
他们的成名,是时代运动造成的,就像地球板块运动那样。
他们时而被夹在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
设身处地的想想,真是想为他们,把栏杆拍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