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概念及背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指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难以找到与自身专业和学历相符的工作,这种现象在我国当前的社会和经济环境下日益突出。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大,这也成为了当前社会和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1、供给与需求不匹配。
在当前的经济结构中,劳动力市场供给与需求不匹配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一方面,高校毕业生供给数量逐年增加,而市场需求却未能及时跟上。
另一方面,一些行业的就业机会有限,难以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
此外,一些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脱节,导致毕业生的素质和技能与社会实际需求不匹配。
2、工资待遇不合理。
工资待遇不合理也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在当前的经济结构中,一些行业的工资水平过高,而一些行业则过低。
这种工资结构的不合理导致许多毕业生不愿意从事一些薪资较低的行业,从而使得这些行业的劳动力市场供给不足,而需求却较高。
3、经济结构失衡。
经济结构失衡也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一些行业的发展过于迅速,而一些行业则过于滞后。
这种经济结构的不平衡导致一些行业的就业机会过多,而一些行业则过少,从而使得毕业生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4、就业信息不对称。
就业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毕业生对于就业信息的获取和理解往往存在困难。
一些招聘单位的信息发布不够透明和及时,导致毕业生难以获取有效的就业信息,从而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1、优化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
高校应当紧密关注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提高毕业生的素质和技能与社会实际需求的一致性。
2、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应当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培训,提高毕业生的求职技能和就业能力,帮助毕业生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本质问题是大学生供给量逐年稳步增加,而社会对大学生需求量的增长趋缓所致。
造成高校大学生需求量的增长趋缓的原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1.经济发展与就业发展并非同步很多人困惑为什么我国经济多年来一直维持较快的增长速度,但是对大学生就业的吸纳力却没有呈现同样的增长速度。
实际上,经济发展和就业发展并非同步。
因为经济的发展是技术、资金、劳动力和管理等众多生产要素一起作用的结果。
其他要素对劳动力的替代性越高,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依赖就越低;其他要素的成本相对劳动力越低,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依赖也越低;其他因素较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大,经济增长对劳动力的依赖也越低。
因此,经济增长带动就业增长只是相对并非绝对。
因此,寄希望通过经济增长解决高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一定能实现。
如果为了就业增长目标,放弃经济增长目标,在实践中,可能是荒谬的;因为没有经济的持续增长,很难有就业的增长。
我国由于就业人口基数很大,没有经济的增长,就业的增长是难以想象的。
而苛求政府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双高目标,往往也难以实现。
于是,理想的状态是兼顾经济增长目标和就业增长目标。
但现实是错综复杂,对两个目标的兼顾在实践中可能很困难,这时候要解决的往往是经济增长目标。
因为经济增长了,就业量水涨船高,一般情况下不可能降低。
但是如果只关注就业增长,可能导致经济徘徊不前,甚至倒退。
而经济一旦倒退,就业增长成了无源之水。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国际社会,我们发现大学生就业难并非我国特色,很多国家在经济发展较好的时期,大学生就业也曾遭遇困难。
印度20世纪50年代初全国失业人数中大学大学生占了12%;70年代达到120万人,占失业人数的20%;90年代初,失业率仍然高达15%。
韩国大学生失业率一直很高,如首尔大学1999年夏和2000年2月毕业了4300多名学生,实际就业率只有31%,加上考研的和留学的才达72%左右。
首尔其它大学就业率基本维持在30%左右,最不好就业的是地方大学的大学生,就业率只有10%—20%。
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经济学分析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经济学分析与对策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微观经济学分析(一)供给角度分析1.供求关系。
根据劳动市场理论,如果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量超过了需求量,就会造成大量的劳动力资源闲置。
202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749万人,创历史新高,大学生的供给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的需求量,使得大学生的竞争力日趋激烈,就业状况日益严峻。
再加上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很多企业开始倒闭和裁员,使得本已紧张的就业形势更加的严峻。
2.工资影响。
根据市场供求理论,工资水平的上升或者下降与劳动力这种商品供求关系的改变有密切关系,当市场上的劳动力越多时,工资水平则会越低。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数量已经趋于饱和状态,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学生的价值相应的变得较低。
3.偏好影响。
当偏好主要是指供求双方提供工作的期望,前我国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处于双向选择,双方都有权利选择或拒绝对方,例如大学生在考虑一份工作时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工作水平、工作环境、晋升空间等都会成为他们就职的因素,如果有一项不符合他们的期望,就可能拒绝就业。
用人单位也会对应聘的学生进行考虑,如果学生的各项素质不符合他们的工作岗位需求,同样也会拒之门外。
(二)从成本和收益角度分析在大学生就业市场上,无论是大学生还是用人单位在选择对方时都会考虑成本和收益,就用人单位而言,他们主要总是希望给大学生最低工资,而希望他们能够为企业创造最大的价值。
因此在面对一个能力较低又缺乏工作经验的高校毕业生和一个经验丰富工作能力较高但是学历较低的求职者来说,他们往往喜欢聘用后者,这样他们一旦被聘用就会选择立即上岗,不仅立马给企业带来效益,而且还会给企业节省大量的培训成本。
就大学生而言,他们往往在高校需要接受3-4年的高等教育,共需要花费5万左右,这其中还不包括这3-4年的机会成本,因此他们希望毕业后能够寻找一份薪水比较高的工作,从而能够将在大学期间的成本尽快的收回来,因此他们对工作的期望,往往都比较高,当一份工作与他们的心里的期望较大时,他们往往会拒绝就业。
劳动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与解决

劳动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与解决1. 引言1.1 研究背景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率持续下降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大量的毕业生涌入劳动力市场,与有限的就业机会形成了明显的矛盾。
这种情况在各个行业和地区都存在,给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
深入探讨劳动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其影响因素,寻找解决之道,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2 问题提出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愈发突出。
据统计,每年大约有数百万名大学生毕业步入社会,而就业岗位却相对匮乏,导致许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找工作成为一大难题。
这不仅使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相关专家学者和政府部门已经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从劳动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大学生就业背后存在着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和机制,需要进行深入分析和解读。
本文将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进行剖析,探讨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旨在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建议。
1.3 研究意义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在当前经济下行的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深入研究劳动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研究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劳动市场的运行机制和规律。
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可以揭示劳动力供需关系的动态变化,探讨就业机会不均衡背后的原因,为优化我国劳动力市场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研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助于完善高等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机制。
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现状,可以发现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的脱节,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改革建议,使高校培养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提高大学生就业的质量和数量。
研究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有助于促进社会公平与稳定。
劳动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与解决

劳动经济学视角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分析与解决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形势也越来越严峻。
尤其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社会热点话题。
劳动经济学视角下,我们来分析一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办法。
我们来看一下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是其中一个主要原因。
中国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导致大量的高学历人才涌入劳动力市场,而各行业在用人需求上,却更加倾向于招聘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人才。
这导致了供大于求的现象,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很大的压力。
大学生自身素质和能力不足也是造成就业难的原因之一。
虽然大学生的学历普遍较高,但是在专业技能、实践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还存在不足。
这使得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难以获得竞争优势。
就业歧视也是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
很多企业在招聘时更倾向于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年龄偏大的求职者,对大学生缺乏信任和偏见。
这导致了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上遇到了不公平待遇。
除了以上几点外,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还包括经济结构转型、用工需求变化等方面的因素。
在劳动经济学的视角下,我们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寻找解决之道。
那么,在劳动经济学的视角下,我们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呢?政府应该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支持力度,包括鼓励创业、提供相关培训等。
学校也应该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职业素养。
企业也应积极担当社会责任,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培训机会,打破用工门槛,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
整个社会也应该树立更加包容的就业观念,尊重每一个人的劳动价值,减少对大学生的就业歧视。
劳动力市场需要更加灵活的机制,让供求方更好地对接。
政府可以通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也可以对用人单位提出更多激励政策,鼓励他们招聘大学生。
大学生自身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主动适应市场变化,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试从经济学角度探析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 2大学生就业难是指大学生较难找到能够发挥 自 身价值 的工作 , 以前 人们认为不该大 学生从事 的工作 , 而 现在也 由大
学生来做 了。
目前我国劳动 者的地域分布 、 流动与 岗位 的地域分布不对 称是造成我 国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一大因素。 当前我国就 在
业 岗位不足 的情况 下 , 出现 了另一种现象 : 又 一方面地方经 济
第一 , 继续深化体制改革 , 推进产 业结 构调 整和优化升级 ,
( 上接 第3 3 2 页)
是不会 给你这个 时间的。 而高职院校的老 师恰恰对此存在认识
上的误 区, 为学生在学校很 多东西没学到 , 认 工作后就 能学会
() 3与大学 生就业难相反 的是 , 具有一定 专业操作技能 的
中职学生 和有一定技术特长的农民工的就业情况较好 。 从 以上可 以看 出, 大学生就业难是 因为难以在社会上找到 与其相 匹配 的、 发挥 其能力 的工作 岗位 。 与大学生就业愈加困难相反的 , 我国G P 是 D 的高增长 。一
2 .%, 33 刚刚进入大众化阶段 。由此可见 , 引起我 国大学生就业
首先 ,产业结构失衡是 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性制约 因素 。 我国三大产业 发展不平衡 , 中第三产业发 展滞 后 , 其 而在第三 产业 内部 , 高层次 的生产 服务业 比重低 , 而生活服务业 比例 较
高 , , 以吸纳更多的高端人才 , 因此 难 从而导致大学生作为社会 的高端人才而难以就业的严 峻问题 。
种条 件 , 而使 就业群体 高度集 中在经济 发达 的大都市 , 从 而很
少考虑到欠发达地 区或农村基层单位就业 。
有关 资料显示 , 年来 , 近几 我国高校毕业 生在大 中城市就
经济学角度分析大学生就业市场

665一些学者认为,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扩招政策有关。
所以,国家应该大力拓展就业途径和领域,并帮助学生调整心态,直面现实。
部分专家从经济学角度认为,劳动力市场在高校毕业生资源配置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
但是由于工资制度不完善、信息不充分等原因,劳动力市场上存在各种“失灵”现象,导致毕业生资源的不合理配置,而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寻找时间延长、自愿待业者增加等现象,所以主张通过政府行为进行宏观调控和积极治理。
也有一些经济学家用劳动力市场分割和二元经济结构来解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他们认为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者是具有“理性行为”的自由人。
所谓“理性行为”就是指劳动力的供给者具有追求收入和福利最大化的动机,正是这种动机,支配着劳动力供给者的行为。
从大学生的就业选择来看,他们首选进入主要劳动力市场,即使工作难找甚至暂时失业,他们也不愿意到次要劳动力市场,而我国的二元经济体制正加剧了这种劳动力市场的划分。
从单一劳动力市场分析,假如价格机制在市场中发挥作用,那么大学生对工资期望的降低,就是逐渐适应市场、接受市场调节的过程。
而对于大学生实际收入,除工资这一主要因素外,还包括对职业的期望。
从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来看,大学生在面临就业市场的实际情况时,选择留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比例,由原来的55%到调查后期的40%左右。
这表明在受价格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为减少其找工作的成本,而转向竞争力较弱的其他劳动力市场。
在大城市的劳动力市场中,必然面临着就业的竞争,当大部分毕业生积聚在大城市劳动力市场,就会引起该市场的饱和,倘若毕业生不调整就业期望,就会引发这一劳动力市场就业成本的增加。
所以大学生在就业选择时会有部分转移到中小城市劳动力市场,这也是市场发挥作用的结果。
市场进行调节的同时,同样有一部分人不愿接受现有条件,成为“自愿失业”或“摩擦性失业”者。
根据工作找寻理论,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也是非充分信息的市场,而且毕业生中,大多数属于初次就业者,因而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毕业时不能确定就业单位,而成为继续进行“工作找寻”的“摩擦性失业者”就完全属于一种正常现象。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分析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供需失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及和毕业生数量的增加,高校毕业生的供给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导致就业难度加大。
2.结构性矛盾:我国经济结构中,一些传统行业和产业的就业机会逐渐减少,而新兴行业和产业需要的专业技能与高校教育的专业设置存在不匹配的情况,这也使得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3.市场转型不完善: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仍处于转型期,市场机制不完善,企业用人更加倾向于降低成本,不愿意承担高校毕业生培养成本,导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大。
4.人口老龄化: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这导致劳动力市场总供给减少,使得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加大。
针对以上问题,应该从多个角度来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一方面,要调整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让高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更加符合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要推动市场经济转型,完善市场机制,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增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机会。
同时,还要加
强政策引导,扶持新兴产业,促进就业增长,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价值工程0引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经济发展方式的不断转变,就业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焦点问题之一,而大学生就业问题则是就业问题的焦点。
在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逐年大幅度增加,大学生已成为就业的主体。
据统计,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达到630万,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而国家特定经济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主要是社会经济发展结构、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经济调控和鼓励政策等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1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当前经济发展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奥肯通过对美国经济发展与就业的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奥肯定理:当GDP 多增长3%时,失业率将下降1%左右,即GDP 变动与失业变动之间存在密切的负相关性。
从经济学的角度讲这个理论和实践对全球所有国家也是适应的。
但是在我们国家,近些年经济增长处于较高的水平,理论上讲就业率也应该随之增长,但实际的情况是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不同步,就业弹性系数逐渐变小。
这说明我国劳动力对经济发展而言,其生产率高于资本,经济发展对劳动力就业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与经济发展结构有很大关关系。
熊建益,丛日玉等研究表明,我国不论从国民经济总体还是分产业看,就业弹性总体呈下降趋势。
研究表明,第一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其就业弹性已成为负数,意味着更多的不同层面的劳动力退出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吸纳个层面劳动力就业的能力已经很弱;第三产业虽然就业弹性在下降,但从改革开放至今其就业弹性都是较高的,意味着我国劳动力就业要靠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来实现。
然而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第三产业也得到快速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据统计,我国2010年第三产业的比重约为43%,美国已经超过80%,全球平均也超过60%。
我国第三产业就业的人数不到就业人数的40%,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的人数一般在70%以上还有很大的差距,就是印度、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也达到50%左右的水平。
我们国家现阶段的经济增长主要的是靠投资提升和拉动,而其中第一产业的制造业有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为制造业服务、或为生产服务的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则相对滞后,由此导致了目前这种种畸形的就业情况:民工相对短缺,大学生相对富裕。
产生大学生相对相对性“富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因起的,主要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跟不上经济和就业的变化。
第三产业具有涉及面极广,发展灵活,数量众多且第三产业的新兴服务行业和项目不断涌现等特点,因此广阔的就业空间能容纳大量的劳动力,特别是需要大量有一定的知识和技能的新一代劳动者,潜力巨大,就业弹性较强,不论是经济快速增长期,还是在经济危机期,第三产业对就业的缓冲作用和容纳力都很大,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主要阵地。
因此,我国一定要科学系统的调整产业结构,追赶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吸收更多的知识型劳动力,使大学生的就业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2社会资源配置不当或“资源错配”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另一重要因素有人把大学生就业难归结于扩招和大学生过剩得的结果。
那么真的是扩招和大学生太多引起的吗?据统计,我国大学生人口仅占总人口的5%左右,大学生的比例远没有达到“过剩”水平,而且是远低于经济发展水平所要求的数量,也与欧美发达国右很大差距。
那末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目前大学生就业更为深层次的问题难实际上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一个更为深层次的问题,即被称之为“资源错配”引起的。
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资源错配”应包括两个主要的方面:产业资源错配和教育资源错配。
产业资源错配是经济资源在一些人为的非市场因素的作用下,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规律,片面流向重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国家和地方对重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大量投资和重视,而知识型服务业则投资较少而不受重视,同时存在严重的地区差异。
特别是在低利率、低汇率政策扶持下,重型产业加速发展,据统计,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中,近3/4来自重制造业。
并因此导致如前所述的产业结构的不合理。
反映在劳动力需求结构和层次上,就是知识型服务业岗位———基本上属于所谓“白领”岗位———需求相对不足,对蓝领型岗位却产生了旺盛的需求。
因此,才会出现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等新的“脑体倒挂”现象。
而我国经济的“资源错配”又与金融体系的僵化和错位有关。
国务院发展中心金融研究所的巴曙松博士提出我国低汇率政策导致的一种现象:低汇率造成中国产品成本被低估,造成出口“赚钱”的假象。
这使得中国人把有限的资本投入到外向型产业中去,这些外向型产业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而出口换来的外汇又只能大量用来投资于海外资本市场,促进了海外金融业等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而不是立足本土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是造成大学生身价不如农民工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产业资源错配导致了经济结构偏离了市场经济的规律,而高等教育没有做出调整以适应目前的产业结构,从而导致教育资源错配是导致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原因。
由于我国正处在第一次工业化期间,目前我国的经济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市场对劳动力的需求以初等人才、熟练工人需求为主体,中间层次需求相对较少,高端人才需要更少。
我国的人才需求目前仍然是只金字塔型,只有有当劳动密集型转向技术密集型时,这个人才结构才会变成一个橄榄型,即金字塔式的底部才开始萎缩,中间层次、中等知识人才和中等管理人才需求才开始增多。
目前在世界上,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呈现橄榄型的机构,可中国还没走到这一步,还处在金字塔———————————————————————作者简介:岳若惠(1963-),女,陕西咸阳人,陕西中医学院教务处考籍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考务管理。
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济学思考Economic Reflections on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Employment岳若惠Yue Ruohui(陕西中医学院,咸阳712046)(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Xianyang 712046,China )摘要:文章从宏观经济的三个方面的存在问题论述了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宏观经济学原因:①社会经济发展结构存在的缺陷,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迟缓;②社会经济资源配置的缺陷,包括社会经济资源错配和教育资源错配两个方面;③国家经济调控和鼓励政策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macroeconomics reasons caused difficult employment for current university students form three aspects of macroeconomics:①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of structure defects of socio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ucture,especially the development of tertiary industry is relatively slow;②the defects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resource allocation,including the mismatch of socio-economic resources and mismatch of educational resources;③national economic regulation and incentive policies also need to be further strengthened and improved.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宏观经济Key words:university students ;employment ;macroeconomics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4-0274-02·274·Value Engineering 0引言在人们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本人、家长、教师和社会,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是多种多样的,单纯从考试分数上看,可以要求学生达到60分(一般课程以60分为及格),也可以要求学生考试成绩达到80分、90分甚至100分。
这好像不存在什么问题,因为一般人认为,应当要求学生达到一个好的学习成绩。
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也狠狠地批判了一通“60分万岁”的思想。
但是,由于学生的智能结构不同,对同一门知识或技能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同样的产出可能需要不同的投入,同样的投入可能带来不同的产出。
因此,对于不同的人,相同的学习要求,学习的价值是不一样的,有时学习价值悬殊很大。
下面根据学习的价值工程理论[1],对学习要求与学习价值的关系进行一些粗浅的分析。
1学习要求和学习价值关系的分析按照学习价值的定义,可从产出与投入的比值来分析学习的价值。
由于学习的投入最直接的是学生的学习时间,而且学习要求的高低直接影响学习时间的投入,所以可以用学习时间的投入来标度学习要求的高低。
我们知道,将材料提高一个纯度、事物提高一个等级投入是相当大的。
最明显的例子是体育运动项目。
下面以男子百米世界纪录———————————————————————作者简介:刘冕(1957-),男,山东沂源人,教育学硕士,山东理工大学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基本问题和教育评价研究。
对学习要求与学习价值关系的探讨———从价值工程的视角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Requirements and Learning Value :From the View of Value Engineering刘冕Liu Mian(山东理工大学图书馆,淄博255000)(Library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255000,China )摘要:学习的价值工程理论认为,学习价值是学生获得的课程功能与学习成本的比值。
对学习的不同要求,需要投入不同的成本,所以不同学习要求的学习价值是不同的,学习要求合理,学习具有较大价值;学习要求不合理,学习的价值较小或没有价值;如果学习要求严重偏离学生实际,会对学生身心造成极大的伤害,学习产生负价值。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价值,应当认真研究学生的智能结构,让学生学那些智能结构适宜、能够学好、爱好学的课程。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value engineering of learning,the learning value is the ratio of the course function that students gain to the learning costs.The different learning requirements ask for various costs to be invested,so they result in different learning value.Therefore,major value will be reflected on reasonable learning requirements,less even no value will be reflected on unreasonable learning requirements instead.The serious departure between learning requirements and students'actual conditions will do great harm to their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generate negative value of learning.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learning value,we should carefully study the students'intelligence structures,and let them learn the courses which are fit for the structures,in this way,they are able to learn well and love to learn.关键词:学习要求;学习成本;学习价值Key words:learning requirement ;learning cost ;learning value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4-0275-02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