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健伟《教育病》
拓宽思路,激发写作情趣

拓宽思路,激发写作情趣
赵庆伟
【期刊名称】《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年(卷),期】2015(000)008
【摘要】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
可问题是尽管现代生活日新
月异,绚丽多姿,我们的学生还是一提作文就头疼,一看作文题目就觉得无话可写,即使写出来的也是选材陈旧,内容单一,或者干脆照搬作文选上的。
【总页数】1页(P45-45)
【作者】赵庆伟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东湖第一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激发情趣,使学生乐于写作 [J], 张守林;
2.激发学生阅读、写作情趣的有益尝试 [J], 宁维会
3.激发学生写作情趣提高作文教学质量 [J], 王广胜;
4.快乐作文,激发孩子写作情趣 [J], 张伟;
5.激发情趣,使学生乐于写作 [J], 张守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寻找成长顺利型学生的特质

PAGE寻找成长顺利型学生的特质赵坡广东省深圳市龙华中书院教师,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金牌教练员,深圳市首届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深圳市优秀中考命题教师,深圳市高考工作先进个人,深圳市中小学教师评审专家库成员。
出版了《做“有问题”的班主任》等十余本教育专著,其中多本专著入选“全国中小学教师阅读推荐书目”“影响中国教师的100本书”及“全国中小学图书馆推荐馆藏书目”。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通常会因为家庭、同伴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在品行、习惯、心理等方面遇到一系列成长问题。
如果这些成长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受困于问题的学生成长就会受到阻碍,表现出与教育目标相悖的观念及言行,偏离期望的成长轨道。
这些在成长过程中因遭遇不良因素影响、偏离期望成长轨道的学生,我们称为“成长受阻型”学生。
他们是不良成长因素的受害者,主观上有迫切的正向成长的需求,却被某些不良因素压迫得透不过气。
教育“成长受阻型”学生时,我们需要基于学生的现状,面向学生的未来,用发展的视角策划“成长受阻型”学生的教育方案,为学生的后续成长设计可行的道路,在帮助学生发展的过程中顺带把当下的问题解决。
案例1:那名大声给老师打招呼的女生小童是一名七年级女生,性格活泼开朗,每次看见老师,她都会大声向老师问好,声音干脆、直接、响亮。
老师们都特别喜欢她。
小睿是一名七年级男生,每次看见老师,他会立刻低下头,用非常微弱的声音说“老师好”!一次,在学校篮球赛的首场比赛中,小睿没有得到上场机会,于是告诉父母:“篮球队长对我有成见,所以不让我上场。
”其实,小睿的篮球技术并不出色,最多只能算替补队员。
48赵坡专栏/专栏COLUMN对比那些外向、阳光、勇敢,在遇到老师会主动大声问好的学生和那些内向、敏感、畏缩,在遇到老师选择逃避或小声问好的学生,前者更容易理性认识困难,后者更容易无限放大困难;前者更积极乐观,后者更消极悲观;前者更容易选择接受挑战,后者更容易选择放弃。
当一个人能够肌肉放松、铿锵有力、抑扬顿挫、情感饱满地讲话、诵读或演讲时,他就能把自己的勇气、力量、感情、认识等全面呈现出来,就会逐步变得更加外向、阳光、勇敢。
四类问题判别及教育措施

四类问题判别及教育措施作者:***来源:《新班主任》2021年第04期林志超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特级教师(德育),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温州市名班主任等。
致力于学生问题艺术化教育的研究,该课题获浙江省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并获得全国“十三五”教育部重点立项资助。
著有《教师艺术应对学生问题36记》《从班会课到成长课程》等4部著作。
学生行为问题的发展具有酝酿、积淀、爆发三个环节,教育者可以通过日常观察,对学生行为问题的动机、时间、影响、后果4个维度分别设定系数,利用一个合适的公式来判断四类问题:小小问题、小问题、大问题或严重问题,根据问题严重程度及时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
措施一:设定问题判断公式,便于正确识别行为问题的早期识别是一项比较模糊,且难以准确把握的任务,需要与日常行为表现相联系,进行综合判断,并跟进相应的教育措施。
设定问题判断公式,借助系列载体来协助判别。
如美国的学生行为问题干预是利用李克特(Likert)表、关键行为事件、学校档案记录、行为观察、行为问题的系统识别、早期识别计划等方法。
我综合一线教育者的日常观察和判断法,结合学生行为问题4个维度,设置系数值,形成问题判断公式。
四类问题指数及判断表四类问题判断表简单、明晰、深刻,方便教育者通过观察学生日常行为来确定哪些是无关紧要的“小小问题”,哪些是需要及时教育的“小问题”,哪些是需要综合教育跟进的“大问题”,哪些是需要求助专家甚至专业医师的“严重问题”。
判断表可以帮助一线教师做出较正确的判断。
措施二:正确判别四类问题,善于策略梳理学生问题显露早期,教师可以依据四类问题识别表,正确识别并初步判断学生行为问题的性质及发展情况,“小小问题”是否是个性使然?这些“小小问题”若不重视跟进,及时教育,是否会发展为“小问题”或“大问题”。
根据“现象点击+系数判定+问题识别+策略建议”,及时识别,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教育预防。
[现象点击上课的时候,小R同学频繁地举起双手做摇摆动作,刚开始的时候,同桌有时会被干扰,跟小R同学交流之后,他表示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有这样的行为。
课堂教学诊断:亲知·闻知·说知

课堂教学诊断:亲知闻知说知
高建伟
【期刊名称】《现代中小学教育》
【年(卷),期】2016(0)10
【摘要】中小学教师开展课堂教学诊断对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具有重大意义。
课堂教学诊断效果取决于教师开展教学诊断的意识,教学知识与经验的积累。
教师应具有开放的、有责任心的教学态度以提升教学诊断意识。
注重"亲知"以获得直接经验的知识,注重"闻知"以获得间接经验的知识,注重"说知"以获得解决问题的知识,达到"亲知,闻知,说知"的统一,从而使课堂教学诊断效果最优化。
【总页数】3页(P19-21)
【关键词】教学诊断;亲知;闻知;说知
【作者】高建伟
【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24.21
【相关文献】
1.亲知闻知说知 [J], 关耳
2.闻知,说知,亲知r——浅谈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 [J], 李俊杰
3.闻知,说知,亲知——浅谈如何上好试卷讲评课 [J], 李俊杰;
4.闻知、说知+亲知=真知——高中地理课堂研究性学习探讨 [J], 唐文;
5.“闻知”“说知”不如“亲知” [J], 阎永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以下是几本关于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供参考:
1. 《教育的艺术》- 约翰·迪维:这本书探讨了如何通过创造性、启发性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从学生出发的教学》- 李开复:这本书主张教育应该以学
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造力。
3. 《教育改革: 名师名校传奇》- 戈登·李:这本书通过讲述一
些杰出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的成功经验,探讨了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4. 《深度学习的艺术与科学》- 理查德·穆特:这本书介绍了一种基于对学习过程的研究和理解,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法,旨在促进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的发展。
5. 《教育改革的病理学》- 埃克霍尔姆:这本书分析了当前教
育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如教师培训不足、标准化考试的限制等,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和观点。
请注意,以上书籍仅是提供一些例子,还有很多其他在教育教学问题上的论著可供参考。
具体选择哪本取决于您对教育教学问题的兴趣和需求。
读《教育病——对当代教育的拷问》有感

读《教育病——对当代教育的拷问》有感作者:徐梅来源:《江苏教育·职业教育》2012年第07期作品简介:作者赵健伟。
本书通过大量触目惊心的案例及鞭辟入里的剖析,指出应试教育的理念已经病入膏肓。
这种教育理念通过对“成功”强盗般的独裁解释,使大批学子涌向了“成功贼船”。
存在于中国当代教育理念中的种种弊病导致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都进入了一种疯狂状态,许多孩子从小就被抽去了生命的灵性。
本书观点尖锐并切入时弊,对当下流行的错误教育理念予以了严厉的批判,很多观点振聋发聩、发人深省。
书中不仅责问了国内诸多著名学府和相关教育机构,还责问了许多社会知名人士,是近年来不可多得的一本好书。
在高校工作近二十年了,什么是教育?什么样的老师才算好?读完《教育病——对当代教育的拷问》这本书后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中。
——题记在读此书前,我发现自己以往扮演的角色多半是一个正义凛然的主持正义者、传授知识者,从来也没有想过,对待问题要注意智慧和策略。
谈到教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但作为教师,只有正确理解了教育一词的含义,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责任所在,才能更好地把学生当做一个活生生的动态的人来看,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
传统的对于教育的定义认为,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但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人格差异、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成长经历,更重要的是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自己擅长的地方。
教育就应该让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擅长点、人格类型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全的独特的自己。
教育的本质应该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这个完整的人应该是各方面都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应该是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人,应该是在人格、品质、身体和心理等各个方面都获得成长和获得成长能力的人。
教育并不是想要给学生输入多少的知识,但学生可以在教育的帮助下获得持续学习的能力。
2021年总目录(C版)

2021年总目录(C版)作者:来源:《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2021年第12期教育心语以切实成绩献礼建党百年《教育实践与研究》编辑部1(1)育人不可不育情怀曹振坡2(1)春风化雨见微知著吴小春3(1)家校合力提升学生的自律能力李红霞4(1)做塑造学生灵魂的雕塑家王帅5(1)加强党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孙小梦6(1)教育惩戒需刚柔并济张弛有度刘梦薇7/8(1)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李红霞9(1)“无痕”思政如盐在食赵海滢10(1)尊师重道铭记师恩韩梁彦11(1)两个辛丑感知历史启智未来荣光12(1)原理探究润、学、化:三大基本育人路径的探索与实践重庆/李方红3(4)班级悟修制及其优势的理论推测河北/牛其刚马占营李爱国山西/刘羽熙5(4)逆向教学设计新论及启示浙江/吕伟艳赵玉辉6(4)教育过程中师生同为“游戏人”的现实思考湖北/马甜7/8(6)杜威经验哲学对当前课堂教学的启示上海/岳静10(4)智能技术支持下精准教学的研究辽宁/吴华孙安琪10(8)河北省规划课题专页课程思政:新时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原点和归宿河北/刘凤彪1(4)探讨高效教学的实施途径河北/范春贤柳更武1(10)生涯教育助力县域初中班级管理模式探究河北/段海叶1(12)展传统艺术风采育德才兼备新人——以卢龙镇中学为例河北/王凤云张瑜1(16)立德树人背景下初中“生活德育”育人模式研究河北/韩海兵2(4)新时代中小学思政教师职业能力提升路径研究河北/蔡杭州刘佳2(7)论课堂中的情境脉络河北/娄延果3(9)网络学习空间中分布式认知建构模式研究河北/刘玲3(12)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成因与对策河北/高文慧魏天依3(16)多元传播格局下的考试招生信息公开体系构建河北/马春环刘娟赵建国3(18)延实补虚探索中职项目式教学——以建筑装饰设计课程为例河北/李永霞3(22)借助“互联网+教育”促进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发展河北/张强4(4)基于IRF理论的实习教师教学有效提问分析与策略河北/高军生张聪慧4(7)5G时代虚拟现实技术在建筑装饰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河北/姚立国刘思佳赵天雨4(11)基于5G时代建筑装饰专业教学的新探索河北/宁艳新康小兰4(15)区块链促进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结构优化调整河北/郭立平5(11)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的实践探索与研究——以长城文化资源为载体河北/娄卫润5(14)河北省基础教育教研扶贫政策执行分析河北/张磊张岚5(19)5G时代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途径河北/李红霞5(25)“兵教兵”课堂问题的对策研究河北/门社强王增科杜素娥5(28)小组合作学习在城镇初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河北/姚惠卿宋改锋5(33)意向性自我调节:中学生核心素养的自主发展河北/孙晓静6(9)河北省小學城乡网络优质教育资源现状研究河北/马若李子肖6(12)“5G”时代建筑装饰专业项目式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研究河北/李永霞6(18)国内中小学校园欺凌文献的热点主题研究河北/黄爽6(21)生涯规划谋发展科学施教促成才河北/董力方刘润梅夏丽霞张伟伟7/8(10)生涯动力引导下的高中班级管理模式研究——以S市L中学为例河北/武会霞7/8(14)行润泽教育育阳光少年——迁安市第七实验小学文化办学纪实河北/杨晓刚7/8(17)提高农村初中课堂学生专注力的主要策略河北/张成群7/8(22)新时代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基本素养提升策略河北/宋德正苗壮7/8(25)体验式培训:让教师的学习真正发生河北/柳诚蕊7/8(28)小学教师教育惩戒权研究综述河北/雷博雅张小莉7/8(31)中小学教师要学会传递正能量河北/于梦静王新生梁彦庆7/8(36)多元模式融整对集团化办学的意义河北/冯立忠7/8(38)县域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与探索河北/倪清合刘海军7/8(42)工匠精神融入艺术类院校教学体系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河北/温玮璇7/8(46)信息技术环境下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河北/郭浩琳何世平9(4)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力保国家课程落地河北/赵立芬9(7)集团化学校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探析河北/贾君君9(9)小学教师语言惩戒的心理分析及实施策略河北/刘海涛曹冉张小莉9(12)班级管理中传递正能量的策略河北/王新生于梦静魏慧卿9(16)基于产教融合的幼儿师范生科学教育模式探索河北/郑天然王晶许艳玲9(19)核心素养下小学生学业评价策略研究河北/白静10(14)关于学前教育立法的几点思考河北/杨雅清贾君君宋德正10(18)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五坚持”河北/赵兴万10(21)县域教研共同体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河北/王久儒11(4)线上线下融合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刍议河北/张腾腾李学伟冯博智11(6)“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应用河北/李卫胜12(4)“金种子少年”评价体系助力学生成长河北/和晓珍12(8)落实学前教育立法具体实践的思考河北/杨雅清宋立会贾君君宋德正12(10)德育研究勤俭教育方法的再探索——以项目式学习为视角广东/邓李君1(19)生命教育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学生生命危机行为探析吉林/李护君1(23)学生深度学习的知识观阐释山东/王有鹏1(28)后疫情时代引导学生积极探求生命“真知”河北/马庆荣2(10)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升研究江西/曾玲胡恒钊2(14)德育发展新理念:知性德育与生活德育的融通广西/庞玉兰3(25)国际理解教育的必要性、价值导向及推进建议湖北/向长征彭新华3(30)学校是礼仪教育的重要场所河北/吴小春齐志輝贾智永3(34)在活动中落实“生活德育”的策略研究河北/侯淑君3(37)德育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初探河北/李建敏张希倩李建荣4(17)家庭德育问题及对策初探广东/陈君宜4(20)生命教育研究之我见河北/董羊城5(36)以问题解决为触点的文化体验活动设计开发河北/李建敏张双进李金芳5(39)中小学线上教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析陕西/屈艳娥6(26)5G时代工匠精神对技能型人才“养”与“育”的研究河北/张潇月湖南/吴汀宇河北/朱敬民周慧7/8(49)初中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实践与研究河北/孙健7/8(52)《颜氏家训》对青少年道德建设的启示河北/冯丽7/8(57)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培育研究江西/胡玉兰7/8(61)深度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河北/耿怡欣7/8(65)小学德育管理长效机制的多重构建广东/梁家雄7/8(67)教育信息化视域下农村学校德育管理研究初探重庆/代俊华9(24)充分发挥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河北/尹朝勇姜艳9(27)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德育问题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石家庄市S小学为例河北/赵娅芳北京/付尧9(29)新时代学校评价育人的创新与实践——以“苹果银行”模式为例江苏/李根10(25)九年一贯制学校党史教育一体化实现路径初探安徽/汤汝昭刘燕晏凌波11(9)道德边界约束:探讨教育惩戒改进路向的新视角浙江/王少华11(15)我国教育惩戒研究热点与趋势的可视化分析陕西/黄华芳12(12)美育研究中小学美术微课的常见问题与改进策略新疆/鲁粲5(42)新时代学校美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河南/刘振芳6(29)美及其形成原理对美术教学实践的启示河北/阮春闳齐龙腾11(20)传统艺术鉴赏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中小学教师要学会传递正能量河北/于梦静王新生梁彦庆7/8(36)多元模式融整对集团化办学的意义河北/冯立忠7/8(38)县域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与探索河北/倪清合刘海军7/8(42)工匠精神融入艺术类院校教学体系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河北/温玮璇7/8(46)信息技术环境下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河北/郭浩琳何世平9(4)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力保国家课程落地河北/赵立芬9(7)集团化学校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探析河北/贾君君9(9)小学教师语言惩戒的心理分析及实施策略河北/刘海涛曹冉张小莉9(12)班级管理中传递正能量的策略河北/王新生于梦静魏慧卿9(16)基于产教融合的幼儿师范生科学教育模式探索河北/郑天然王晶许艳玲9(19)核心素养下小学生学业评价策略研究河北/白静10(14)关于学前教育立法的几点思考河北/杨雅清贾君君宋德正10(18)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五坚持”河北/赵兴万10(21)县域教研共同体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河北/王久儒11(4)线上线下融合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刍议河北/张腾腾李学伟冯博智11(6)“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应用河北/李卫胜12(4)“金种子少年”评价体系助力学生成长河北/和晓珍12(8)落实学前教育立法具体实践的思考河北/杨雅清宋立会贾君君宋德正12(10)德育研究勤俭教育方法的再探索——以项目式学习为视角广东/邓李君1(19)生命教育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学生生命危机行为探析吉林/李护君1(23)学生深度学习的知识观阐释山东/王有鹏1(28)后疫情时代引导学生积极探求生命“真知”河北/马庆荣2(10)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升研究江西/曾玲胡恒钊2(14)德育发展新理念:知性德育与生活德育的融通广西/庞玉兰3(25)国际理解教育的必要性、价值导向及推进建议湖北/向长征彭新华3(30)学校是礼仪教育的重要场所河北/吴小春齐志辉贾智永3(34)在活动中落实“生活德育”的策略研究河北/侯淑君3(37)德育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初探河北/李建敏张希倩李建荣4(17)家庭德育问题及对策初探广东/陈君宜4(20)生命教育研究之我见河北/董羊城5(36)以问题解决为触点的文化体验活动设计开发河北/李建敏张双进李金芳5(39)中小学线上教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析陕西/屈艳娥6(26)5G时代工匠精神对技能型人才“养”与“育”的研究河北/张潇月湖南/吴汀宇河北/朱敬民周慧7/8(49)初中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实践与研究河北/孙健7/8(52)《颜氏家训》对青少年道德建设的启示河北/冯丽7/8(57)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培育研究江西/胡玉兰7/8(61)深度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河北/耿怡欣7/8(65)小学德育管理长效机制的多重构建广东/梁家雄7/8(67)教育信息化视域下农村学校德育管理研究初探重庆/代俊华9(24)充分发挥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河北/尹朝勇姜艳9(27)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德育问题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石家庄市S小学为例河北/赵娅芳北京/付尧9(29)新时代学校评价育人的创新与实践——以“苹果银行”模式为例江苏/李根10(25)九年一贯制学校党史教育一体化实现路径初探安徽/汤汝昭刘燕晏凌波11(9)道德边界约束:探讨教育惩戒改进路向的新视角浙江/王少华11(15)我国教育惩戒研究热点与趋势的可視化分析陕西/黄华芳12(12)美育研究中小学美术微课的常见问题与改进策略新疆/鲁粲5(42)新时代学校美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河南/刘振芳6(29)美及其形成原理对美术教学实践的启示河北/阮春闳齐龙腾11(20)传统艺术鉴赏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中小学教师要学会传递正能量河北/于梦静王新生梁彦庆7/8(36)多元模式融整对集团化办学的意义河北/冯立忠7/8(38)县域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与探索河北/倪清合刘海军7/8(42)工匠精神融入艺术类院校教学体系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河北/温玮璇7/8(46)信息技术环境下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河北/郭浩琳何世平9(4)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力保国家课程落地河北/赵立芬9(7)集团化学校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探析河北/贾君君9(9)小学教师语言惩戒的心理分析及实施策略河北/刘海涛曹冉张小莉9(12)班级管理中传递正能量的策略河北/王新生于梦静魏慧卿9(16)基于产教融合的幼儿师范生科学教育模式探索河北/郑天然王晶许艳玲9(19)核心素养下小学生学业评价策略研究河北/白静10(14)关于学前教育立法的几点思考河北/杨雅清贾君君宋德正10(18)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五坚持”河北/赵兴万10(21)县域教研共同体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河北/王久儒11(4)线上线下融合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刍议河北/张腾腾李学伟冯博智11(6)“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应用河北/李卫胜12(4)“金种子少年”评价体系助力学生成长河北/和晓珍12(8)落实学前教育立法具体实践的思考河北/杨雅清宋立会贾君君宋德正12(10)德育研究勤俭教育方法的再探索——以项目式学习为视角广东/邓李君1(19)生命教育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学生生命危机行为探析吉林/李护君1(23)学生深度学习的知识观阐释山东/王有鹏1(28)后疫情时代引导学生积极探求生命“真知”河北/马庆荣2(10)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升研究江西/曾玲胡恒钊2(14)德育发展新理念:知性德育与生活德育的融通广西/庞玉兰3(25)国际理解教育的必要性、价值导向及推进建议湖北/向长征彭新华3(30)学校是礼仪教育的重要场所河北/吴小春齐志辉贾智永3(34)在活动中落实“生活德育”的策略研究河北/侯淑君3(37)德育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初探河北/李建敏张希倩李建荣4(17)家庭德育问题及对策初探广东/陈君宜4(20)生命教育研究之我见河北/董羊城5(36)以问题解决为触点的文化体验活动设计开发河北/李建敏张双进李金芳5(39)中小学线上教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析陕西/屈艳娥6(26)5G时代工匠精神对技能型人才“养”与“育”的研究河北/张潇月湖南/吴汀宇河北/朱敬民周慧7/8(49)初中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实践与研究河北/孙健7/8(52)《颜氏家训》对青少年道德建设的启示河北/冯丽7/8(57)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培育研究江西/胡玉兰7/8(61)深度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河北/耿怡欣7/8(65)小学德育管理长效机制的多重构建广东/梁家雄7/8(67)教育信息化视域下农村学校德育管理研究初探重庆/代俊华9(24)充分发挥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河北/尹朝勇姜艳9(27)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德育问题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石家庄市S小学为例河北/赵娅芳北京/付尧9(29)新時代学校评价育人的创新与实践——以“苹果银行”模式为例江苏/李根10(25)九年一贯制学校党史教育一体化实现路径初探安徽/汤汝昭刘燕晏凌波11(9)道德边界约束:探讨教育惩戒改进路向的新视角浙江/王少华11(15)我国教育惩戒研究热点与趋势的可视化分析陕西/黄华芳12(12)美育研究中小学美术微课的常见问题与改进策略新疆/鲁粲5(42)新时代学校美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河南/刘振芳6(29)美及其形成原理对美术教学实践的启示河北/阮春闳齐龙腾11(20)传统艺术鉴赏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中小学教师要学会传递正能量河北/于梦静王新生梁彦庆7/8(36)多元模式融整对集团化办学的意义河北/冯立忠7/8(38)县域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践与探索河北/倪清合刘海军7/8(42)工匠精神融入艺术类院校教学体系研究——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河北/温玮璇7/8(46)信息技术环境下生涯规划课程的开展河北/郭浩琳何世平9(4)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力保国家课程落地河北/赵立芬9(7)集团化学校教师专业成长路径探析河北/贾君君9(9)小学教师语言惩戒的心理分析及实施策略河北/刘海涛曹冉张小莉9(12)班级管理中传递正能量的策略河北/王新生于梦静魏慧卿9(16)基于产教融合的幼儿师范生科学教育模式探索河北/郑天然王晶许艳玲9(19)核心素养下小学生学业评价策略研究河北/白静10(14)关于学前教育立法的几点思考河北/杨雅清贾君君宋德正10(18)新时代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五坚持”河北/赵兴万10(21)县域教研共同体促进农村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河北/王久儒11(4)线上线下融合背景下教师专业素养刍议河北/张腾腾李学伟冯博智11(6)“生活即教育”理论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应用河北/李卫胜12(4)“金种子少年”评价体系助力学生成长河北/和晓珍12(8)落实学前教育立法具体实践的思考河北/杨雅清宋立会贾君君宋德正12(10)德育研究勤俭教育方法的再探索——以项目式学习为视角广东/邓李君1(19)生命教育的反思与重构——基于学生生命危机行为探析吉林/李护君1(23)学生深度学习的知识观阐释山东/王有鹏1(28)后疫情时代引导学生积极探求生命“真知”河北/马庆荣2(10)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力提升研究江西/曾玲胡恒钊2(14)德育发展新理念:知性德育与生活德育的融通广西/庞玉兰3(25)国际理解教育的必要性、价值导向及推进建议湖北/向长征彭新华3(30)学校是礼仪教育的重要场所河北/吴小春齐志辉贾智永3(34)在活动中落实“生活德育”的策略研究河北/侯淑君3(37)德育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理论与实践初探河北/李建敏张希倩李建荣4(17)家庭德育问题及对策初探广东/陈君宜4(20)生命教育研究之我見河北/董羊城5(36)以问题解决为触点的文化体验活动设计开发河北/李建敏张双进李金芳5(39)中小学线上教学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析陕西/屈艳娥6(26)5G时代工匠精神对技能型人才“养”与“育”的研究河北/张潇月湖南/吴汀宇河北/朱敬民周慧7/8(49)初中学生规则意识培养的实践与研究河北/孙健7/8(52)《颜氏家训》对青少年道德建设的启示河北/冯丽7/8(57)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中学生乡土情怀培育研究江西/胡玉兰7/8(61)深度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河北/耿怡欣7/8(65)小学德育管理长效机制的多重构建广东/梁家雄7/8(67)教育信息化视域下农村学校德育管理研究初探重庆/代俊华9(24)充分发挥德育在学科教学中的作用河北/尹朝勇姜艳9(27)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德育问题影响因素调查分析——以石家庄市S小学为例河北/赵娅芳北京/付尧9(29)新时代学校评价育人的创新与实践——以“苹果银行”模式为例江苏/李根10(25)九年一贯制学校党史教育一体化实现路径初探安徽/汤汝昭刘燕晏凌波11(9)道德边界约束:探讨教育惩戒改进路向的新视角浙江/王少华11(15)我国教育惩戒研究热点与趋势的可视化分析陕西/黄华芳12(12)美育研究中小学美术微课的常见问题与改进策略新疆/鲁粲5(42)新时代学校美育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河南/刘振芳6(29)美及其形成原理对美术教学实践的启示河北/阮春闳齐龙腾11(20)传统艺术鉴赏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
论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特点

论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的特点作者:曾庆福来源:《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年第06期摘要: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重视整体,善于从阴阳对立和变化发展中去考量事物。
与西方思维方式相比,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谐性的特点。
当前,要推动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现代化,就必须对其进行理性反思和变革创新。
关键词:辩证思维;模糊性;直觉性;和谐性人类是通过一定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客观世界的,中西思维方式由于其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注重整体,善于从阴阳对立和变化发展中去考量事物。
与西方思维方式相比,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模糊性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强调从整体上对事物进行认识,注重对事物的意会、顿悟、体悟,不注重对事物进行定量定性分析。
因此,中国传统辩证思维方式具有明显的模糊性。
这种模糊性主要表现为中国古代哲学家用词多有歧义,使用的概念没有明确的含义,提出的命题没有明确的形式,做出的推理没有明确的过程。
在中国古代的哲学著作中,有些名词和概念在同一个章节中往往用来表示不同的含义。
不同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目的不同,对同一个哲学命题,也会做出不同的解释。
同一个哲学术语或同一个哲学命题,常常由于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目的而有不同的解释。
例如,“道”“气”“仁”是中国哲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但是,中国哲学对这几个概念缺乏明确的规定。
例如,老子就从来没有对“道”做出明确的定义。
在老子看来,“道”这个名称本身是可有可无的,“道”是无法起名、无法定义的。
至于“道”究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更是说不清楚,也是无须说清楚的。
由于“道”这个概念不明确,使得后来的研究者陷入无穷无尽的争论中。
再如,“气”这个概念也是模糊的。
一般来说,在中国历史上,“气”是表示物质实在的概念,大体可以理解为构成天地万物的始基物质。
但是,对不同的思想家来说,到底什么是“气”,则存在不同的解释:西周末期的伯阳父强调“气”的实体形态;春秋时期的医和则强调“气”的功能形态;老子认为“气”就是天地万物的始基,和“道”是一回事,既确实存在但又看不见、摸不着;庄子也认为“气”是物质始基,但对于“气”的确切含义也没有讲清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 第一章 为什么“爱”在彼 此的仇恨中刀光剑影 • 第二章 溺爱,中国家庭灭 杀生灵的头号刽子手 • 第三章 没有苦难的精神在 缺钙中 • 第四章 珍爱生命,人生成 长的第一道风景 • 第五章 一个被谎言围剿的 民族 • 第六章 道德钟声,应敲 响在人生的第一声啼哭 • 第七章 一群被剥夺兴趣 的行尸走肉者 • 第八章 梦想与创造力, 不可灭杀的人之慧命 • 第九章 缺乏综合能力的 现代残疾者
三大制约因素
• 一、教课书内容太陈旧并枯燥,教课书与受教育 者在阅读天性上的背离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是灌 输式而不是启发式的。
• 二、对教育本身的意义和作用存在着严重的认识 偏差。 • 三、我们现在整个的生存环境在客观上是扼杀创 造力生存和发展的。
我们为什么没有诺贝尔奖
梦想 价值判断 创新
想象力 创造力
为什么“爱”在彼此的仇恨中刀光剑影
• 满腔怒火的仇恨
• 他们的生命都毁灭在自己对孩子错误的教育 方式之下;都消失在与自己的孩子缺乏真正 理解和沟通的歧途之中。
溺爱,中国家庭灭杀生灵的头号刽子手
• 形形色色的“家庭三陪”
陪吃、陪行、陪读、陪练、陪报名、陪葬
• 忽视自然生存法则
日本电影《狐狸的故事》、交流村
•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最大的动力” • “ 留住孩子的兴趣而不要把分数看得 太重。”
• “我们一生下来就不是孩子”
• 一个被泯灭了童趣的人不会有太丰富的想象力,一个被剥 夺了自我兴趣的人不会从内心深处激发起一种强大的创造 欲望。 • 父母对孩子最多只有股份而没有产权,你没有权利让孩子 去成全你的梦想,你更没有权利去剥夺他们的兴趣和爱好 • 我们的教育得了一种谁都诊断不出的怪病!我们把一种仅 仅是手段的东西看成了一种目的,我们把一种人生的某个 驿站当成了终点来大肆庆典。
实用主义 科学技术
一个被谎言围剿的民族
“2002年度十大谎言”
诚实的中学生
教唆孩子说谎的学校
说谎 诚实
四个现代化
执行
人的现代化
我们对诚信的教育似乎是雾里看花式的,仿 佛“诚信”只是一种美,它是让人观赏的一种 非现实的品格。
我们的教育必须要把“诚信”来作为一个学生所必须 具有的品格来教育;我们的学校应该要把一个人是否“诚 信”来作为录取该生的重要“分数”;我们的教育部门也 应该要把“诚信教育”来超越“知识教育”而作为一个人 基本的教育内容。
父母不懂教 育
爱”与“溺爱”,一字之差,实际上它们的区别就 在于,用理性的方式去爱是真正的爱,而完全用情感 的爱去爱就是溺爱。用理性去爱,那么你就应该知道 如何去正确的实现你的爱,如果仅仅用情感去爱,那 么你就只能在溺爱中迷失方向。 中国的父母正在辛辛苦苦地酝酿孩子的悲剧 命运,争分夺秒地制造着孩子的成长苦难。实际 上我们的父母在和自己作战,用自己的奋斗来击 毁自己的目标。
梦想与创造力,不可灭杀的人之慧命
• 不鼓励梦想的教育
• 扼杀创造力的教育
• 我们一贯是以所谓的标准答案来作为教学标准的,学生很 少有发挥自己想象的余地。我们从小就被剥夺了自我观察 和怀疑的能力,我们对书上所说的一切视若神明。
我们不仅用应试教育的模式把所有人捆绑到了一辆战车上, 我们应试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扼杀个性和想象力的教育。
《教育病》
对当代中国教育的拷问 刺向中国教育腹部的一把利剑
作者:赵健伟
汇报人:董丽雪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大量触目惊心的案例及鞭辟入 里的剖析,指出应试教育的理念已经病 入膏肓。存在于中国当代教育理念中的 种种弊病导致所有的家长和老师都进入 了一种疯狂状态,许多孩子成了应试教 育的殡葬品。 (举案例,反映问题,说道理)
பைடு நூலகம்
道德钟声,应敲响在人生第一声啼哭
• 硫酸泼熊、杀熊卖熊掌
人是所有生命中的最后一道风景。但不是最完美的一道 风景。因为在这个地球上只有人对生命的残害是最无情 的;因为只有人会视生命为粪土,大肆杀戮。
• 外国少年在长白山
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一种非文明的举动,我们似乎也已 经习惯了某种非道德的行为。
• 各种“假”,各种“毒”
• 在西方的传统意识中,一个人的道德被认为应该是 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性,就像康德所说的那样,它 与头上的星空是并存的。
• “与其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政治家手里,不如说国 家的命运掌握在父母手里,推动摇篮的手也在推动 人类的未来。”
• “教养比门第更为重要。”
一群被剥夺兴趣的行尸走肉 • 心灵的选择
中美教育观比较
中国
生儿育女是一种任务, 并十分注重孩子长大以后 的结果;
学习是孩子最最重要和 最值得鼓励的事情,而玩 是无关紧要的; 中国的父母很“善”, 以给孩子包办一切为荣; 以貌似浓厚的人情味实 际上给孩子的是溺爱。
美国
养育一个生命应该是一 个快乐的过程,结果不是 主要的;
兴趣是孩子成长最最重 要的事情,孩子们玩的同 时就是在学习; 美国的父母很“狠”, 让孩子们自力更生为耀; 以貌似冷酷的理性情事 实上给孩子的是真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