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活新闻报道中的小人物
现在关于小人物新闻作文一

现在关于小人物新闻作文一听说老李凌晨就开工了。
听说老李,那个环卫工人,凌晨四点就开工了。
他扫得特别仔细,连个小纸片都不放过。
有次我早上出门,还看到他正在路边啃着馒头,说是为了赶时间,早餐都来不及回家吃。
真心不容易!
小王的水果摊真火。
小王那水果摊生意真好,每次路过都被围得水泄不通。
他的水果又新鲜又便宜,态度还特别好。
有次我挑了几个苹果,他直接给我送了个橙子,说尝尝新货。
这种老板,谁不喜欢啊!
公交车上有个小丽真暖心。
你知道吗,公交车上有个小丽,每次看到有老人或孕妇上车,她都会主动站起来让座。
有次我亲眼看到她给一个抱小孩的妈妈让座,还帮忙扶了一下。
这种暖心的事,真的让人心里暖暖的。
这些小人物,虽然不显眼,但都是咱们生活中的“宝藏”。
他
们用自己的方式,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一份份小小的美好。
真心为他们点赞!。
新闻通讯写活小人物的方法

业苦不 苦 ,累不累 ,只要 是能创 造财 富 的正 当职 业 ,他一概不去计较 。于是 ,他就加入到了给常德 卷烟厂拖 烟叶的这个靠卖劳力的搬运队。就是这个
毫不犹豫 、 义无反顾的决定 , 他拖着板车跑了 1 1 年。 1 1 年 之后 ,他 踏实 的劳动态度 ,赢 得了大 家
个方面都要问 ,那种架势好像是非要把人物写成一 个 什么 大典型 不可 ,到头来 ,忙 乎 了半 天甚 至几 天 ,蜻蜓点水似 的采访 ,采集到的都是一些粗线条
里 ,也许有用 ,也许无用 。因为对一个人物特点 的
除尘房里的灰尘大得六七米 内看不清东西。人
进去一会 出来就是个 灰人 ,只看得见两只眼睛溜溜 转 。这样 的活他一直干到如今 。
了解 与提炼 ,也不完全或者说一下子就在采访 中完
成了。在采访 的过程 中 ,对于人物的特点 ,更多的
可 以看 出,他的特点就是吃苦耐劳 。他甚至没 有说一句 “ 高调”的话语 ,就是为 了通过劳动改变
函
÷ j . | . . | i | | | | 一 ÷ .
口 胡德 桂
赫
.
豫聱
蠹豫
刊订实社会中 ,像焦裕禄 、钱学森 、袁隆平等这样 s 5 - 4 .  ̄ 全 国性大典型的人物 ,真是凤毛麟角 ,更多的
样 ,需要把所有采访到的材料 慢慢 咀嚼 回味 。
息好一会儿才能 回过神来 。这样 的活 ,他没有安排
别人 ,而是揽在了 自己身上 ,一干就是 5年。
好看 ,有 的侧 面像好看 ;有的仰拍效果好 ,有 的俯 拍效果好 。记者或通讯员就是要像摄影 师那样 ,选
好 角度 或方位 ,用手 中的笔描绘 出人 物 的最 佳形
人物事迹新闻稿范文(通用3篇)

人物事迹新闻稿范文第1篇如何写人物通讯稿标题导语最重要在把握好了人物的选择后,接下来就得考虑要以怎样的标题来展开,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窗口。
美的题目像磁石,一下子就会吸引住读者的双目,激起读者强烈的阅读欲望。
如果标题吸引人,他会继续读导语,导语让他再一次决定要不要读下去。
导语是新闻写作中的最重要的部分。
抓住或者失去读者,取决于标题和导语。
”在实践中,标题和导语的写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的开头部分,其作用是互补的,优秀的新闻作品,总是力图把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共同完成提示、评价新闻核心内容和吸引读者注意的双重任务。
特别要指出的是“共同”。
相反,那种割裂两者,同时又赋予它们各自无穷多的任务的论述,是与实际脱节的,也就无从谈起对新闻写作的指导。
答疑型:也就是标题提出疑问,卖关子,吸引读者注意力,然后导语回答,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比如在“一名老兵的心愿”中,标题就卖了一下关子,让读者想知道这名老兵的心愿到底是什么,紧接着在导语里就用精简的几句话回答了这个疑问,并在导语的最后用“但一想到我还没有恢复党籍,还不是一个真正的_员,我便老泪纵横,夜不能寐……”又进一步吸引读者想继续读下去的欲望。
所以说导语的作用一是抓住事物的核心,二是吸引读者看下去。
其实,这正是标题和导语的共同使命。
标题命制的一个诀窍就是在导语上做文章。
如果一则报道是按照倒金字塔结构写的,那么最重要最有吸引力的事实就在导语里。
抓住点面作报道在标题导语基本形成之后,我们就得构思从哪些点面来突出报道的闪光点,这也就是文章最重要的部分了,所选点面不能多,一般选一到二个就够了。
并且要把握典型人物报道的客观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体裁要确定:典型人物的.新闻写作,首选的体裁一般都是通讯体,当然也有人采取系列报道、特写、新闻故事、报告文学等形式。
不管是什么体裁,都要完成以下几个命题:叙述典型故事、交代时代背景、揭示先进人物的典型意义、再现先进典型人物形象。
采访不可少:人物事迹新闻稿范文第2篇新闻通讯稿的写作方法新闻写作讲故事的核心方法,就是要像写小说一样写新闻。
如何写人物报道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前面的话:小编我写作的时间有9年,可是做新闻却没有几年,所以这些东西一直只是私人的玩物,不久前应一个朋友的要求,陆续写了一些,后来在只言片语中整理出一些,先拿出来晒晒,同时请教诸位大家,在此谢过:)
人物报道是新闻题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一个普遍流行“封面人物”的年代里,许多人试图通过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信息,一方面可以到达猎奇或者励志效果,一方面也可节省时间做更多的事情。所以人物报道的走向快餐化之道,实属必然。这也使从事人物报道的记者(或者写手)处在一个较为尴尬的位置,如何在既定的时间内,拿出“猛料”,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又使读者吃起来可口?本文只是在记者自己的经验逻辑中展开(当然,更多也来自潜意识中的新闻训练),初浅地谈一下自己的一些体会。
他掏出的是手巾还是卫生纸,他在说什么时叹息说什么微笑……呵呵,这些可是写作时的最好的材料。很有可能看完文章的就记得那些细节,比如对王峻涛的印象,他的名牌衣服,他一天到晚挂在QQ上聊天比他谈什么电子商务都叫人印象深刻,也为这个失败事业家做了注解。相反,那个有一件破袖口衣服满口黄牙办公室里放着布娃娃的张朝阳就可爱多了。
1..资料的准备工作
一般来说,自己最熟悉的人物最难写,但是自己不熟悉的却根本就写不出。资料提供只是一个轮廓,大体上了解你要写的人物是干什么的(职业),你为什么有写他的冲动(卖点),那么读者会对这点感兴趣吗?别人是怎么写的(要是别人没有写过,那么你就更应该仔细揣摩),怎么样去避免与别人观点的冲突,在别人的笔下那些是应该铺开来写却没有做到的,那些又是别人所忽视的。当然,这个在新闻学中叫倒金字塔,许多人都知道。再次揪出来放在首位,说明这个实在太重要了。
要是时间许可,你在回去写好粗稿后,再次回访一下,那怕是打个电话,问问他今天做了些什么,忙不忙,着也设计到下一个话题,关于细节。
关于小人物新闻作文

关于小人物新闻作文
嘿,哥们儿,你知道吗?昨晚我试了那家新开的川菜馆,简直辣到爆炸!不过味道是真的赞,下次还想去试试他们的麻婆豆腐。
今天上班路上,看到了一只超级可爱的流浪猫,眼睛大大的,毛色也很漂亮。
我突然想,如果能有个家,它肯定更幸福吧。
哇,你看这天气,真是说变就变。
刚才还晴空万里,现在就乌云密布了。
我得赶紧回家收衣服,不然待会儿淋湿了可就惨了。
你知道吗?我最近迷上了一个网络红人,她的穿搭风格真的太有品味了。
每次看她分享的照片,都能学到不少搭配技巧呢。
新闻特写身边的人范文(汇总8篇)

新闻特写身边的人范文(汇总8篇)在风景如画的阿尔卑斯山,住着一个活泼开朗、热爱生活的小姑娘,海蒂,在她的人生中,我们仿佛看不到忧愁与放弃,因为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只有她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正是因为这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感染了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当海蒂的阿姨,迪蒂为了生计,把她带到阿尔姆大叔家中。
众所周知,阿尔姆大叔是一还有很多人受到过海蒂的影响,从此改变了人生。
在这些事中,我看到了一个乐于助人的海蒂;看到了一个关心他人的海蒂;看到了一个活泼开朗的海蒂。
新闻特写含义特点新闻特写是区别于消息与通讯一种体裁。
它报取新闻事头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通过多种表现手法作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使其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和主题。
1、生动而集中地再现场景与人物。
2、渲染与烘托气氛,形成视觉――神经――情感――思维的感应过程。
3、透视全局。
1、事件特写:摄取与再现重大事件的关键性场面。
2、场面特写:新闻事件中精彩场面的再现。
3、人物特写:再现人物的其中一种行为,绘声绘色,有强烈动感。
4、景物特写:对于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罕见景物的描写。
5、工作特写:对于其中一工作场面的生动再现。
6、杂记性特写:各种具有特写价值的新闻现场之生动再现。
1、选准一个“镜头”(包括选准一个片断、一个情节),加以“放大”。
2、要抓住人物和事物的特点3、要抓生动的形象,捕捉人物、事物的`动态、动势。
4、要抓有感情色彩的东西。
情能感人,要善于把人的喜怒惊思忧悲恐惧等感情,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让情融于事中,使情满而不溢。
5、要抓取新闻事件的高潮部分。
6、要运用较多的描绘手法,把已逝的情景写得栩栩如生,但必须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不能夸张、虚构,更不能合理想象。
标题导语。
用一段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让读者对全文有一个总的印象。
正文。
确定主题,安排结构,列小标题,逐点逐层报告,正确地表达内容。
结尾。
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深化主题,做出结论。
新闻人物特写范文

新闻人物特写范文新闻人物特写是一种深入报道人物的新闻形式,通过对人物的生平、经历、思想、情感等方面的深入挖掘,展现出一个真实、立体、丰富的人物形象,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个人物,同时也能够从中获得一些启示和感悟。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篇新闻人物特写的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范文一、题目“他们”:一个普通家庭的不凡之路二、正文他们是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名普通的工人,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他们有两个孩子,一个女儿,一个儿子。
他们的生活平凡而又安稳,没有太多的波澜和起伏,但是他们的故事却是一个不凡之路。
父亲叫做张云,是一名普通的工人,他在一家小型的工厂里工作,每天早出晚归,辛勤工作,为了家庭的生计而努力奋斗。
母亲叫做李芳,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妇,她默默地支持着丈夫,照顾着孩子,过着平凡而又充实的生活。
他们的女儿叫做张丽,是一个开朗、活泼的女孩子,她在学校里表现优异,是班里的优等生,同时也是班里的文艺骨干,经常参加各种文艺活动,为学校增添了不少的光彩。
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快乐和启示。
他们的儿子叫做张强,是一个沉默寡言的男孩子,他在学校里表现平平,成绩一般,但是他却有着一颗坚强的心,他喜欢运动,尤其是篮球,他经常在学校的篮球场上练习,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而努力奋斗。
他们的生活平凡而又充实,但是他们的故事却是一个不凡之路。
在他们的生活中,有着太多的坎坷和挫折,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他们始终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和信念,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创造了一个不凡的人生。
在张丽的努力下,她终于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小说,这是她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是她梦想的实现。
在张强的努力下,他终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篮球运动员,他代表学校参加了各种比赛,赢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梦想和信念,用自己的努力和汗水,就一定能够创造一个不凡的人生。
他们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只要我们发掘和发挥自己的潜力,就一定能够成为一个不凡的人物。
新闻人物特写范文

新闻人物特写范文在咱们这个小城里,提起老张,那可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像一个隐藏在市井中的“煎饼侠”。
每天清晨,老张的煎饼摊就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各路食客。
他的煎饼摊位置并不起眼,就在街角那棵老槐树下,一辆小推车,一块铁板,简单却充满魔力。
老张这人,长得就很有特点。
他身材矮墩墩的,圆滚滚的肚子像是藏了个小西瓜。
脑袋上总是戴着一顶洗得有些发白的蓝色棒球帽,帽檐下那双小眼睛总是透着一股机灵劲儿。
脸上的胡茬像是没来得及修剪的草丛,不过这反倒让他看起来更有那种接地气的大叔范儿。
我第一次去老张那买煎饼的时候,就被他那独特的架势给吸引住了。
只见他站在铁板前,就像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
他先拿起油刷,在铁板上潇洒地一挥,那动作就像画家在画布上挥毫泼墨。
油一接触铁板,就“滋滋”地响起来,仿佛是铁板在欢呼迎接即将到来的美食盛宴。
然后,老张迅速拿起一个大勺子,舀起一勺面糊,面糊就像听话的小士兵,整齐地落在铁板上。
他手腕轻轻一转,那面糊就均匀地铺展开来,变成了一个完美的圆形。
这时候,老张就开始秀他的绝技了。
他左手拿起一个鸡蛋,在铁板边缘轻轻一磕,蛋清和蛋黄就听话地滑落到面糊上。
还没等蛋液散开,老张就像变魔术一样,右手拿起一把小铲子,迅速把蛋液摊开,那速度快得就像闪电,蛋液瞬间就和面糊完美融合了。
老张做煎饼的时候还特别爱唠嗑。
有一次,一个小姑娘在那等煎饼,看起来有点着急。
老张一边熟练地做着煎饼,一边笑着说:“姑娘,别着急,这煎饼啊,就像人一样,得慢慢做才能精致。
你看我这煎饼,每一层都是我的心血,就像你精心打扮自己一样。
”小姑娘被他逗得咯咯直笑,原本着急的心情也放松了下来。
老张最拿手的就是加各种配料。
他的配料那叫一个丰富,有香喷喷的肉松,脆生生的油条碎,还有新鲜的生菜和水灵灵的黄瓜丝。
当他把这些配料一样一样地加到煎饼里的时候,就像一个艺术家在精心雕琢他的作品。
老张再挤上一层自己特制的酱料,那酱料的香味一下子就弥漫开来,直往人的鼻子里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谅 的。 ” 这种辩证周严 的分析也 同样有说服力 。
当然 , 正 如 质 疑 和批 判 是 深 刻 而 有 限 的 , 这种反 思也是 珍 贵 而稀 薄 的 。 最 后 不 得 不 说 的是 , 和其他地域知青散文 ( 如史铁生 、 张
承志等 ) 相 比, 及与 同时代其他题材散文 比较 , 北 大荒知青 散 文在文体创造上并无 十分独 特的成 就。在北 大荒知 青散 文
务室代办员王金祥 , 采访 中发现这个 中年人 的倔强 、 朴 素、 热 心、 踏实 、 细 心等许多 品质 。然而在 回来整理 录音 时发现 , 他
对全村 3 9 8 2人 的情况如数 家珍 , 村 民们 也对他熟 稔而信 任 , 这是做为一名 乡村代办员 的基本 素质 , 却也是最难 做到 的地 方 。而他能做到这一 点是 源于 他个性 中一 个非 常突 出的 品 质, 这就是“ 踏实 ” 。走 访踏 实 , 他 总是 能第 一时 间 了解 村 民
第 4期
论 北 大 荒 知 青 散 文 的 主题 走 向
种‘ 流放 ’ , 那么是不是说 人们 的这种 选择 ( 按 指返 城 ) 恰恰 使 自己成为弱者 , 使社会 走 向退化 ?这说不通 。 …‘ 反 省十年 上山下 乡的收获 。 我们大可不 必神话苦难 。 ” 正反推演 , 使读 者几乎没有任何旁顾的余地 , 这种 在建 立在 严密逻辑分析上 的反思显 然 更加 坚 实 , 更 有力 量 。又如 杨 东平 在 《 从红 到
( 责任 编辑
吴 明东 )
怎 样 写 活新 闻 报道 中 的小 人 物 韩 莉莉
新 闻界 “ 走 基层 、 转作风 、 改 文风” 活 动 就 是 在 报 道 中展
年发生 的事情和今 天报 道之 间的关联 , 找 到与 主题 的关联 。 笔者采写 的 2 0 1 2年度 省广 电新 闻一 等奖作 品 《 北大 村官 夏 海亮》, 当 问到他获得北大马列主义研究硕士学位 后 , 为什 么 选择到东北农村工 作时 , 他讲 了很 多 , 而其 中最好 的 回答 是 “ 因为我是一个农 民的儿 子 , 我 了解农 民, 我想 把专业 与中国 农 民的现状联 系起来 。 ” 早 年的经 历让他 的选 择 出人 意料 却 又坚定可贵 , 也让 作品得以升华 。 记者采访时还要注 意不仅要 闻其言 , 更 要观其行 。人 际 沟通 中语言传递 的信息 只占全部信息 的 3 8 %, 人物独特的动 作、 神态 、 语势 往往 比谈话 内容更 能体 现人 物 的个 性 特点 。 比如记者采访一个凌晨扫雪 的环卫班 长 , 说 他在接受 采访 时 “ 目光一直没有 离开正在 忙碌 的同事们 , 脸 上露 出焦急 的神 色” , 主人公勤恳工作 的精神跃然纸上 。 三、 写活小人物的采访技巧
人们常说 , 新闻是 “ 事” 学 。新 闻 因“ 事实” 而 彰 显 。 而
现 的这些小人物 , 其“ 事迹 ” 往往 是生活 中的酸甜 苦辣 , 是真
实 的社会生 活片 断 , 缺乏 冲击 力 , 缺乏 “ 卖点” , 但 因其 更真
实, 更 带“ 泥土味” 而打动受 众。它把媒体 的关 怀和责任充分
地展现 出来 , 却 也给习惯 了写“ 高大全 ” 式 正面报道的记者 出 了个难题 。怎样把“ 小人物 ” 写好 写活 , 以小 见大 , 彰显 小人 物身上 的人文光辉 , 是一个需要记者深思与锤炼 的地方 。
一
、
写 活 小 人 物 要 尽 量 突 出人 物 个 性
当记者来到基层 , 决 定采 写一 个普通 人 时, 我 们首 先要 问 自己“ 为什么要写这个人” ?我认为之所 以写这个人 , 成功 也罢 , 失败也罢 , 或者这个人做 出某 种非 同寻常的事也 罢 , 都 和这个人 的个性 有关 。而一个 人在 重大关 口所 做 出的选择 最能体现这个人 的个 性。成功 的报道 要在 有 限的篇 幅里抓 住这个人最有特 点的侧 面。 记 者曾采访 一名 大庆市 大同 区一 名普 通的乡村便 民服
新变化 , 办事踏实 , 村 民遇 到 的 问 题 他 总 能 与 相 关 部 门 沟 通
对作 品主人公一个人 的采访往往会体 现了他 主观的色彩 , 尤
其是不经常采访 的“ 小人物 ” 面 对记者 时往往认 为他生 活工
作 中独 有 的 品质 是 周 围人 都 会 做 到 的 司 空 见 惯 的 事 情 , 让 录
者 的散文虽然思理透辟 , 总还是缺 少点感 性 ; 而文化 艺术界 人 士和普通作者又 限于学力修养 , 他们的散文多不足 。
参考 文 献 :
[ 1 ] 梁 晓声. 年轮[ M] . 贵阳: 贵州人 民出版社 , 1 9 9 4 .
[ 2 ] 丁东. 残缺 的窗栏板— —历史 中的红 卫兵 [ M] . 深圳: 海天 出版社 , 1 9 9 8 : 1 1 7 . [ 3 ] 南帆( 《 追 问往 昔》 ) 与山海为伍 : 闽南风 华笔记[ M] . 天津 : 百花 文艺出版社 , 2 0 0 9 : 1 5 4
音 流于平淡 。或者不好 意思说 自己生活 中的精 彩事件 , 以彰
显 中 国人 谦 虚 的本 质 。在 这 样 的 时候 , 对 他 周 围 人 的 采 访 就
显得尤为重要 。多采访几个人 , 从多个角度 挖掘 主人 公的故 事。 “ 小人物 ” 的人性 光辉 就会生 动立 体起来 , 他 的故事 也才 能丰满而有说服力 。当然 , 写活“ 小人 物” 还有许多其 他 的技 巧. 比如 , 合理运用 同期声 。与平 面媒体不同 , 广播新 闻可 以 通过合理 剪辑 直观呈现采访 对象的谈话 , 他 的语气 、 语调 、 情
绿》 中说 : … 文革 ’ 期 间的集体 施暴 几乎 是法制 崩溃 的必然 后果 , 不完全是个人 品行 可 以解 释 的—— 当然 , 个 人永 远具
有责任的。在大致相 同的人社会环境 中, 少数人 成为暴戾 五
无度的凶残的虐待狂 、 嗜血者和杀人犯 , 是不可解脱 、 不可原
作者 中, 小 说家可能把散文视为业余之事 , 写来 多不 经意 ; 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