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墙_文化之中西比较

合集下载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一、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概述在介绍文艺复兴时期中西文化比较之前,先阐述文化与中西文化比较的简单概念:特定文化是特定民族的本质的表现。

不同的民族所表现的文化内容是有差异的。

“文化”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它是一个民族作为具体的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所以文化有类型之分,例如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等等;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上产生的,因此,文化又可以成为传统、现代,所以说特定文化是特定民族的本质的表现。

文化比较就是把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开展文化比较的系统研究。

文化比较的前提是文化接触与交流,没有文化的接触,就谈不上文化的比较。

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看,早在汉代两类文化就有接触,时至元代,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遍游中国,从文化的意味上对中国有了初步了解。

在绘画艺术文化中,西方艺术的引入在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绘画出现了第一次的接触。

二、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文艺复兴时期在西方是指在古典文化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等的复兴。

它的主要的思想是确立个人精神价值,提倡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最早发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方的艺术表现为:反映世俗的生活为主的艺术家为了正确的表现人体的比例,对解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为了准确的变现空间的结构特征,掌握了严谨的透视画法。

出现了绘画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创新手段。

文艺复兴时期相当于中国的明代。

在明代时期,由于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

中、西两种完全不同观念的艺术在明代擦出了了第一次火花。

在艺术上表现为师承古人,以地域实景为绘制对象具有诗意表达艺术家自己的情感。

在中国明代艺术表现为:有宫廷美术的再度复兴;有文人派别的持续发展;有世俗文化美术的推进;有西方艺术影响下的美术引进。

不同风格形式的表现呈现出绘画艺术的百花齐放,争相斗艳的格局。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最为著名、最有说服力的代表人物——文艺三杰之一的达·芬奇,他的典型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

中西文化主要差异对比及其对中西文化的影响

中西文化主要差异对比及其对中西文化的影响

048文化纵横中西文化主要差异对比及其对中西文化的影响比较中西文化,首先要对“文化”一词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我们怎样才能理解文化的含义。

物质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各种物质文明的总和,是一种看得见的主导文化;精神文化,特别是指人类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感、学术思想、文艺艺术、科技、制度等,其中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的意识形态”。

要完成跨文化交际活动,必须对中西文化有深刻的理解。

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根源价值观念。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中西文化价值观差异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达成以下共识:中国文化以社会优越性和集体主义为特征,西方文化以个人价值和个人主义为特征。

社会价值观首先是群体和集体的价值观,而非个人的文化价值观。

婚姻、家庭、教育。

婚姻:西方人崇尚个人主义,结婚和离婚都是他们的私事,所以离婚率非常高。

中国人喜欢集体主义,和睦相处,有责任感。

大部分东方国家都认为,离婚对子女不负责任。

尽管一些夫妻彼此不爱,但他们仍有名义上的婚姻。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可以概括为:祝福、善良、无私奉献、父母作风、过多干预;在西方,情况就不一样了。

自童年开始,西方父母就致力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他们的孩子在16岁时搬走,18岁时工作,为自己筹学费。

假如他付不起学费,他父母就会提前付款,工作之后多数家长还会要求子女将钱归还给父母。

相比而言,西方的父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安排和生活。

国外小学强调从简约到简约的知识建构;而西方教育则坚持“个人主义”,强调自主学习和合作研究,对外方面:引入学分制,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把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

风俗习惯。

我们都知道,向西方人询问他们的年龄、婚姻、收入和宗教信仰是不礼貌的。

此外,家长和老师也注意孩子和孩子的隐私和个人空间。

在西方学校,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人隐私,老师会亲自把试卷交给每个学生。

此外,他们每次分发论文时,都会把分数放在页面上,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人隐私。

围墙文化的中西对比

围墙文化的中西对比

围墙文化的中西对比作者:黄稼辉来源:《人民论坛》2010年第12期封闭性的知识结构实际上就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围墙,锁定了所有才华者的思维和想象空间围墙在中西文化语境中的境遇不同放眼中外,围墙比比皆是,而中国犹盛。

中国的围墙文化更是无孔不入,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成为无法抹掉的集体无意识。

西方则淡化了围墙的概念,即使曾经也有过围墙的历史,如柏林墙和马其诺防线,但也只是起过短暂的作用甚至没有起到作用,就消散在开放、平等的气氛之中。

围墙在中西文化语境中的境遇不同,自然源于中西哲学的不同逻辑起点。

说起围墙文化,自然要说到中西文化的源头,中国是四书五经的文化传统,而西方是犹太基督教文化传统。

四书五经给我们设定了一个知识的范畴,那就是代圣人立言,四书五经的知识是封闭性的结构,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塑造了多少不敢越雷池半步的孝子贤孙。

而犹太基督教文化传统却给了我们一个形而上的知识范畴,那是解释上帝的存在,在与上帝立约的过程中,开始了一种上千年的倾听,知识在解释上帝的过程中不断向外推进,思维指向了没有尽头的遥远地方。

封闭性的知识结构实际上就是一种无形的文化围墙,锁定了所有才华者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这必将产生四个后果:其一,是自我为中心的领域主义和评判标准。

也就是说,只有符合他们标准的东西才是最善最美的东西,他们很有优越感,这必将导致夜郎自大和井底之蛙的心态,必将得不到别人的认可。

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因此,这样的心理将使一个民族或者国家没有生机和活力,古老的中国自认为是中央帝国,四周都是用不着向他们学习的蛮夷,因而在近代历史上的落后挨打,就是源于这样的闭关锁国的围墙政策。

其二,是自我为中心的江湖山头主义。

无论是现实中的围墙还是心理上的围墙,将使围墙之内的人与围墙之外的人分成两个不同的阵容,这必然导致不同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也必然使利益泾渭分明,从而形成不同的圈子。

所以,中国人的概念中一直没有外在的敌人,只有身边的敌人,中国人永远是外斗外行,内斗内行。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

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一、文化和中西文化比较概述在介绍文艺复兴时期中西文化比较之前,先阐述文化与中西文化比较的简单概念:特定文化是特定民族的本质的表现。

不同的民族所表现的文化内容是有差异的。

“文化”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它是一个民族作为具体的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所以文化有类型之分,例如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等等;其次“文化”是在历史上产生的,因此,文化又可以成为传统、现代,所以说特定文化是特定民族的本质的表现。

文化比较就是把两种不同类型的文化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开展文化比较的系统研究。

文化比较的前提是文化接触与交流,没有文化的接触,就谈不上文化的比较。

从中西文化比较角度看,早在汉代两类文化就有接触,时至元代,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遍游中国,从文化的意味上对中国有了初步了解。

在绘画艺术文化中,西方艺术的引入在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绘画出现了第一次的接触。

二、文艺复兴时期中西艺术文化比较文艺复兴时期在西方是指在古典文化的影响下,艺术和文学等的复兴。

它的主要的思想是确立个人精神价值,提倡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时期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提倡人性反对神性。

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产生最早发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方的艺术表现为:反映世俗的生活为主的艺术家为了正确的表现人体的比例,对解剖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为了准确的变现空间的结构特征,掌握了严谨的透视画法。

出现了绘画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创新手段。

文艺复兴时期相当于中国的明代。

在明代时期,由于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

中、西两种完全不同观念的艺术在明代擦出了了第一次火花。

在艺术上表现为师承古人,以地域实景为绘制对象具有诗意表达艺术家自己的情感。

在中国明代艺术表现为:有宫廷美术的再度复兴;有文人派别的持续发展;有世俗文化美术的推进;有西方艺术影响下的美术引进。

不同风格形式的表现呈现出绘画艺术的百花齐放,争相斗艳的格局。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最为著名、最有说服力的代表人物——文艺三杰之一的达·芬奇,他的典型代表作品《最后的晚餐》。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西文化差异具体举例

中外文化差异_中西方文化差异举例中西方文化差异举例1、饮食西方人的早餐和晚餐更偏向于冷食,而中国人习惯一日三餐吃热食或者是熟食。

就像在喝水的选择上也是一样,西方人习惯喝加了冰块的凉水,而中国人更喜欢热水或者是凉白开。

2、天气西方人的心情会受到天气的影响,但是天气对于中国人的影响不大。

这一点,可能是个误区了。

恶劣的天气对于中国人心情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的,对于一些室外的工作也会造成麻烦。

3、生活西方的生活倾向于独立生活,而中国人自古就是集体生活。

4、老人日常生活西方人的老年生活是遛狗,有自己的空间。

而中国老人则是帮家里的儿女带孩子,抚养第三代,一生都奉献给了孩子们。

5、孩子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工作都围绕着孩子展开,孩子是重心。

而西方家庭对于孩子放得没有那么重,在18岁后还会要求孩子一个人生活。

中国则是子嗣问题自古就是传统,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中西方文化差异比较1、饮食差异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2、观念差异西方人认为一个人只有完全脱离社会关系,真正做到“关注自我”,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而在中国的文化中,人之所以为人,必须成为社会关系中的一环。

儒家文化中定义:“仁者,人也。

”强调整体和综合。

3、服饰差异西方男士在正式社交场合通常穿保守式样的西装,内穿白衬衫,打领带。

他们喜欢黑色,因此一般穿黑色的皮鞋。

西方女士在正式场合要穿礼服套装。

另外女士外出有戴耳环的习俗。

西方国家,尤其是在美国,平时人们喜欢穿着休闲装,如T恤加牛仔服。

当今中国人穿着打扮日趋西化,传统的中山装、旗袍等已退出历史舞台。

正式场合男女着装已与西方并无二异。

在平时的市井生活中,倒会看到不少人穿着背心、短裤、拖鞋等不合礼仪的服饰。

4、语言差异象形文字强调视觉和闪点,拼音语言强调逻辑和哲学,所以中国文化注重的是写意和系统思维,而西方文化则更多注重抽象和数据。

中西文明比较论文

中西文明比较论文

中西文明比较论文——由“小”生活看“大”文化由于中西环境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中西文化。

然而,我们应该清楚,文化无优劣,其区别只不过是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的生活方式不同罢了。

但是如何理解和分析这一区别则是非常重要的。

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促进中西方更好的文化交流也发挥一定的作用,能更好的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衣:中西服装的形成,各有自己的历史渊源,受各自的生活条件、方式和文化传统、地域环境和穿着观念等的影响。

其中尤以文化传统和穿着观念的影响更为重要和直接。

古今中外,人们的服装穿着状态、行为以及它的演变和发展都受服装穿着观念的支配。

服装的穿着观念又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它是由服装个体或群体的主客观多重因素的综合而形成的。

它包括自然和生活条件、生活方式、伦理道德、文化传统观念、时尚价值观念以及审美观念等。

不同的个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可以形成不同的服装穿着观念,产生不同的服装文化。

所以有人讲,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在各个时期对服装朱同穿着观念,就是这个民族和这个国家的服装发展史,也就是这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史。

纵观中、西服装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表现在服装传召观念方面,主要有以下不同:一.对服装的穿着,中国讲究仪表的修饰,西方崇尚显露人体的美在中国的穿着观念中,服装一向是被看作穿着者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同时中国又是一个礼仪之邦,非常崇尚传统礼教。

孔子曾说::\君子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不貌无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

\因此必须\正其衣冠,尊其瞻视\。

可以说,中国人对服装穿着是为了表现礼仪观念,中国人是用\观念\去穿服装的,所以是用一块\精神的布\把身体遮蔽起来。

西方的穿着观念与中国截然不同,西方有崇尚人体的传统,要求服装穿着者能更好地表现和反映人体美。

西方的穿着观念是服装穿着必须是为人体服务,通过服装穿着能使人体显长掩短,装点得更美。

形成这种穿着观念是有着复杂的历史原因。

二.中国人的服装行为注重自我调节,所以较保守,少变化;西方人的服装行为注重自我表演,所以较开放,多变革。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建筑
建筑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产物,体现 了一种文化类型,建筑的文化风格深刻地体现 了一个地区或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地理背景。 中西建筑文化在建筑特色、艺术形式、人文 理念,尤其是发展渊源诸方面之明显不同的根 本成因在于其生成的文化土壤不同,即不同地 域文化或民族文化的背景的显著差异性。
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为群体组合,即由一个个的单位建筑组合而 成一个大的建筑群,空间上横向扩展,讲究中轴对称,追求纵深效
果;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而西方传统(古典)建筑多注重单体的建筑艺术效果,空间上垂直 扩展,讲究突兀高耸,追求立面效果。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从装饰色彩上看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中国主要的建筑风格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庄重严肃的纪念型风格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雍容华丽的宫室型风格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亲切宜人的住宅型风格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自由委婉的园林风格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西方主要的建筑风格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罗马式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巴黎圣母院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米兰大教堂
中西方建筑文化对比
巴洛克式
“巴洛克”,为葡萄牙语的音译,意为“畸形(歪扭) 的珍珠”。17世纪后期,文艺复兴运动逐渐衰落。 此时兴起的巴洛克艺术即具有“反叛”之意。故以 此名为称,含有贬、否之意。巴洛克式建筑即一反 欧洲古典传统和“文艺复兴”建筑的风格,这种建 筑以矫揉做作、粉饰的手法,来追求形式上的新奇, 以获得特殊效果。多采用堆砌、装饰等方式,将建 筑、雕刻和绘画融为一体。大量使用贵重的材料, 通过艳丽的色彩、华丽的装饰,给人以脱离现实之 感。 除这些别具风格、特色的传统建筑外,西方的 传统建筑,还有巴西利卡式、欧洲文艺复兴式、古 典主义式等风格、特色的建筑。

中西文化差异对比

中西文化差异对比

中西文化差异对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同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不同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诸多语境因素,而不同的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或习惯不尽相同。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

一、文化导入的必要性提高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

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和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

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文化导入成了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社交礼节上的不同:1. 称呼语:我们知道,每个民族都有不同于其它民族的文化背景(cultural background),这种文化背景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人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受到它的制约。

比如汉语中习惯上称呼的“王老师” “张护士”称为”Teacher Wang”“Nurse Zhang”,英语国家的人听起来感觉不可思议。

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Miss,Mr s等。

再如“Uncle Wang”(王叔叔),这也是中文思维套用英语的现象。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在其著名诗歌《补墙》[1]中描述了一对邻居对补墙截然相反的观点。

无论是“好篱笆造出好邻居”,还是隔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屏障,墙的存在本身就是矛盾的。

世界上最完美的墙莫过于中国的长城,现在作为世界宝贵文化遗产的它,曾经作为防御手段辉煌过,然而也作为阻断与外界联系和闭关自守的标志被否认过。

在当今时代,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交流,尤其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变得频繁,顺应着这种世界形势的变化和需求,拆墙的呼声越来越高,拆除文化和精神壁垒,为世界文化的进一步沟通铺平道路成为一种趋势。

跨文化交际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语言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文化之中,交际双方对话语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所属的文化,如果文化反差大,即使双方语言系统和语码十分接近,也同样会造成意义的缺失或歪曲,从而导致交际的不成功。

中国文化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差异有如历史般长远,文化这堵墙矗立其间。

我们有必要了解“墙”本身,了解“墙”在中国和英美等西方国家传统文化中的特点,以及它在汉语和英语中所承载的意义和思想。

一、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中的“墙”传统1.中国的“墙”传统“墙”原指用砖石等砌成承架房顶或隔开内外的建筑物。

作为建筑物的组成部分,墙的价值最初主要体现于它的基本功能,如遮蔽、屏障等。

最具有代表性的两堵墙,长城和柏林墙的建造目的都是发挥其作为屏障、阻隔的功能。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墙的文化意义更胜于其建筑意义,高矮不同、设计各异的墙也折射出中国特有的文化以及中国人独特的思想精神。

从皇宫的宫墙到农家的篱墙,中国人传统而严重的等级观念从古时墙的高低、颜色和形态中一览无余。

五行八卦和风水之说赋予了墙一些迷信色彩,墙的样式、朝向和分布都承载着人们不同的心意,还渗透着悠久而神秘莫测的风水思想。

中国各地的古城,外部有城墙环绕,用来抵御进攻。

这种特有的城墙又能够反映出中国人浓厚的防御思想。

长城的建造就体现了这一心理。

秦始皇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以后,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维护自己的统治,下令将原有各界长城连接起来,形成了闻名于世的“秦长城”。

而接下来的各朝代并没有改变治国之策,相继加固并修建长城,从而使之成为世界上最长的防御性堡垒。

长城这堵有形的墙的诞生是一个民族精神之墙和文化之墙的物质体现,它矗立于世几千年的坚固恐怕也敌不过人们心中那绵延了几个世纪的顽固、保守和偏见。

内心之墙的形成主要源于两种不同的民族心理。

它或者修筑于强烈的民族优越感之上,对外来文化的歧视和不屑引发了自身的浓厚的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随着时间的流动慢慢变质成骄傲情绪,从而引发了拒绝、否认外界一切事物的盲目心理,这堵无形的墙在此过程中也越来越坚固,越来越无法逾越。

它又或者修筑于强烈的防御思想之上,面临外族武力或文化侵犯时所产生的不安全感在人们内心竖起了精神壁垒。

现今,长城仍屹立不倒,但长城内的这个民族已经慢慢踏出脚步,开始接受并容纳世界文化的光芒。

可见,真正阻隔跨文化交流的,不是砖瓦砌成的有形的墙,而是人们的文化之墙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心理之墙。

2.英美的“墙”传统在英美文化中,墙的建筑含义与中国类似。

当然由于历史文化因素,西方的墙在界定等级因素方面的特征并不是很明显。

而与中国文化不同的是,英美等西方国家对墙的需求和建造并不像中国这样迫切。

中国的墙随处可见,平房有院墙,学校有围墙,甚至供大众娱乐健身收稿日期:2009-07-11作者简介:刘洋(1973-),女,河北唐山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文化和英语教育。

摘要:“墙”作为一种文化象征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传统文化思想。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跨文化交际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文化之墙阻碍了我国和世界的交流与合作。

探讨“墙”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角色以及“墙”语言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和人们的思想特征,进而说明拆除文化之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墙”文化;跨文化交流;传统文化;“墙”语言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494(2009)05-0087-032009年9月保定学院学报Sep.,2009第22卷第5期JOURNAL OF BAODING UNIVERSITY Vol.22No.5“墙”文化之中西比较刘洋(华北电力大学英语系,河北保定071003)87的公园也同样用墙围起来。

而西方国家的墙只出现在不可缺少的地方,如医院、监狱等地,墙在这个层面上更接近其表面意义,作为屏障进行保护或隔离。

墙的广泛遍布使界定的区域和封闭的场所增多,这或者说明墙内人缺乏安全感,或者说明墙内人对外面的景色不感兴趣甚至是惧怕。

而开放的区域让人对周围的风景一览无余,不仅方便把外面的人请进来,也方便自己走出去。

因此可以说,筑墙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精神需求或文化需求。

对外交流的冲动是学习和自我发展的欲望的流露,是乐于应对变化、迎接挑战的体现。

在与英美等西方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的他们最突出的性格特点应该就是开放和直接了当,没有了许多墙的交错阻隔,当然会多几分开诚布公,少几分拐弯抹角。

可见,墙隔着的不仅是一方土地、一片海,更是一种文化和一种精神。

二、汉、英中“墙”语言体现的文化思想语言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载体。

那么作为一种文化象征的符号———“墙”,在中英语言中的含义会折射出怎样不同或相同的文化特点和心理特征呢?1.汉语中“墙”所承载的思想和意义成语和俗语是一个民族语言和传统文化的结晶与浓缩,承载着深刻的文化信息,与“墙”有关的成语和俗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意义。

例如,“狗急跳墙”,比喻坏人在走投无路时豁出去,不顾一切地捣乱。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有:“人急造反,狗急跳墙”[2],虽然跳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举动,但也并不见得是明智之举。

“红杏出墙”源自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用来形容春色正浓,情趣盎然,后来引申为妇女耐不住家庭的寂寞,发生婚外关系。

红杏是古人诗句中的常客,常用来指代女子,而墙在这里当然另有深意,一旦探出这面婚姻之墙,女人,尤其是古时女人最为宝贵的贞洁名声会立即被不守妇道等字眼吞没。

由此可见,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墙起着非同一般的作用,有形的墙渐渐演化成人们心中一条道德防线,无论砖石墙多么坚固总有被摧毁或逾越的可能,而人们心中积淀的无形的屏障才是坚不可摧的,越过这道屏障便意味着越过了社会所能容纳的底线。

又比如“祸起萧墙”,常用来比喻祸乱的发生,来自《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有内就有外,当面临内忧外患的时候,内部的分崩离析是致命的,这时是否愿意打开门,将外部矛盾引入,将内部视线转移也是决定成败的关键。

古人同样创作出了许多关于“墙”的充满情趣的诗句。

如,苏轼的《蝶恋花》中写道:“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

多情却被无情恼。

”姜夔的《少年游》中有:“杨柳津头,梨花墙外,心事两人知。

”吴融的《途中见杏花》中有:“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这些诗句多描写墙内外男子和女子的相互向往之心,忧愁便出自于一堵墙带来的无奈,而真正让他们无奈的何止是一面墙,它是为生计和功名所迫的背井离乡,更是封建制度下男女永远也无法跨越的鸿沟。

值得注意的是,绝大部分与“墙”有关的词句都带有明显的贬义或感伤色彩。

“墙”不再是一堵单纯的砖石建筑,而是由传统的思想、文化和道德标准塑造的一条界线、一道鸿沟,它意味着“隔”,将里面与外面分割开来,认为这样才能阻止纷扰的发生,但是历来邻里之争、历来的国家战争却都是由墙壁两边的不一致带来的后果。

墙挡住了人们的视线,因此两边的人心中也慢慢滋生了好奇,甚至是占有欲,墙内墙外不甘寂寞、互相影响,因此便容易生出许多秘密、事端和纷争。

2.英语中“墙”所承载的思想和意义在英文中,与“wall”一词相关的词句同样意义深远。

如,“be like talking to a brick wall”比喻做徒劳的努力。

这句较容易理解,墙本是无生命的,加上它本身的特点厚重死板,对任何刺激都不会做出反应,与汉语中的“对牛弹琴”有异曲同工之妙。

又如,“be climbing the walls”比喻感到烦恼、担心、无聊或者焦虑不安,与之意义相似的还有“drive someone up the wall”指使人非常紧张、难受或者烦燥;似乎人在面对墙的时候总会产生消极情绪,弗罗斯特的一句“Something there is that doesn’t love a wall”贴切地传达了这种莫名的对墙的抗拒感。

另外,“go to the wall”指企业或组织的倒闭、破产;“hit the brick wall”比喻从事的活动到达瓶颈,无法再继续下去;“The weakest goes to the wall”出自莎士比亚之笔,意思是弱者败北或者优胜劣败。

至少,在这些短语中显而易见的是,撞到墙上必定不会有好结果,而不好的结果也会让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墙”。

可见,英语中大部分与墙有关的词句同样是贬义较多。

但与汉语中墙的概念不同的是,“墙”作为一种界限的意味变淡了,不论是“up the wall”,“to the wall”还是“hit the wall”,都只是和墙的正面冲突,却没有越墙的嫌疑,它更重要的含义是一道障碍、一个节点或道路的终结,因此,“墙”在西方文化中的贬义意味更加浓厚。

这或许就是西方世界不愿建造许多墙的缘故。

三、结语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不容忽视,从以上列出的成语或习语可以看出,“墙”在中西方文化当中并不是一个受欢迎的字眼。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墙毫无价值,它在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私人生活中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从文化角度来看,“墙”这一象征符号所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共同点和差异都证明了它的存在并不是件值得庆幸的事。

不同文化间的这面墙同样有它存在的意义,不同民族文化的过分融合可能会导致同化现象的出现。

文化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是世界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决不能让各民族多彩而独特的语言、刘洋:“墙”文化之中西比较(下转第129页)88风俗和传统陷入一锅粥的境地。

然而,无论是世界还是我国,面临的问题是这堵墙过于坚固和高大以至于遮挡了人们的视线,也挡住了人们迈出去的脚步。

中西地域相隔甚远,历史演变迥然相异,文化内涵也各有特色,而在这些近乎杂乱的中西之别当中,我们仍然能找到一些可以分享的信息和思想,比如“墙”。

它在汉英传统文化和习语中所体现的绝不只是生活和语言本身,更是人们经历这种生活和创造这些语句时所怀有的心情和思想,这些具有着明显消极意义的“墙”语言有力地证明了人们对墙的消极感情。

那不妨把隔着中西方人民相互交流的壁垒慢慢降低,至少在那墙上多开一扇窗,多打一扇门,让墙两边的人能听到对方的声音,能看到不一样的风景,因为那一方不仅是一种异族文化,它更是一面镜子,让我们看清自己民族文化的面貌,从而在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将这面有着悠久历史的铜墙铁壁慢慢融化,慢慢改造成一座沟通的桥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